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跨度持久的斗争

曾经在朋友的比赛资料上看到“石墙酒吧”的故事,那时候也单单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却不曾想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那时憧憬着大洋彼岸那个同性可以结婚的国度,好像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卸下面具做自己。

When We Rise阐述了从stonewall开始,各类群体的挣扎,直到20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斗争与影响。

本来想在这里加上一个词,“结局”,但这场斗争没有结局,它仍在进行,仍然压着许多人活在阴影里。

这部剧的主线聚焦于LGBTQ+群体,同时还有妇女、黑人、黄种人等等在某种权力之下的“少数群体”,他们一度被时代的洪流边缘化,权利无法得以实现,生活也拮据难捱。

时至今日这些人的正常生活也时常被抑制,只因他们“born this way”,就要受到不公的对待。

剧中的人物们都是“斗士”,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为了能向所爱之人说出那句“I do”而斗争,为了能和所有“正常的”异性恋一样能携手站在蓝天下。

我时常会在观看时想到当下的我,想到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少数群体受到偏见和不公的对待?

还有多少藏在阴影里的他们不敢接近阳光?

而我们却未曾能改变这些事实,因为有些偏见是埋在血脉里的,深藏在传统文化的糟粕,藏在宗教文化的刻板,藏在人心的险恶。

我们习惯于从众,以至于难以挺身而出说些不一样的话、做些不一样的事,因为那样你就会被认作异类,受千万人的冷眼相待。

我还记得初中时情窦初开,那时深刻地喜欢上了一个学长,他的白衬衫和他的气味无一不让我心跳加速。

后来当我对这段感情感到困惑时,当我告诉母亲时(也即一场不完善的“出柜”),她表示会支持我,而后转头告诉我的父亲,后者以《圣经》的文段告诉我这样的感情是不被上天所认可的。

我深感遗憾、难过、不解。

还好我未曾受到一些折磨和所谓的“矫正治疗”,我也很庆幸。

时至今日当我深刻的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将与自己同性时,我的家人仍在旁敲侧击地希望我有个女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也不可能为了我家人的愿望和默许而葬送无辜的女孩的幸福。

我仍不敢想象未来,当我把我的爱人带到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愤怒?

平静?

难过?

开心?

…我好想看了一部大洋彼岸人们的斗争史,又好像在看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 ) 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什么?

寒假的最后几天本来是打算了解下美国史专门史里面的女性史以防春学期上课又不知所措,结果剑走偏锋看到这个剧就一直坚持看了下来。

虽然也涉及到一小部分女性的平权问题,但是主题是更多涉及到同性平权。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过态度,以至于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但是我认为视野可以放开一些,不仅仅是LGBTQ平权的问题,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思考与选择的问题,是社会的价值与道德的问题。

霍布斯鲍姆把掐头去尾的二十世纪称作「极端的年代」,从整体格局的政治意义上确实如霍氏所言,但是我一直坚持把二十世纪的称为「激情的年代」。

看二十世纪的史料时,常常为那一代人的无限激情而感到血脉喷张:无论是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际纵队,还是五月风暴街头的学生,亦或是本片所反映的各类群体的平权运动。

世界曾经年轻过,而如今这一种年轻或许已经不再,大约是已经迈入暮年或许是暂时被冻结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荷尔蒙分泌过旺的年轻人的冲动与意气用事往往带来的是破坏与废墟,但是对于激情的遏制往往也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遥遥无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带来的批评使得太多人畏手畏脚,只能把内心的渴望与呼声压抑到心底,同时喝喝咖啡撸撸猫强做镇定。

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像Cleve一样反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并不是鼓吹战争或者是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是应当达成一种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能过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一些什么?

不错,我们沉迷与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在正统的理论的逻辑下,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以前认为其最大的负面作用大约就是增强社会的控制罢了,后来认识到当感官完全得到满足时我们也许不再会思考道德的进步与价值的彰显。

以前总以为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而今看来两者恐怕是已经重叠在一起——既是天罗地网,又是娱乐至死。

正如Cleve朋友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什么不公平与被歧视,只有自己的舒适才是最终的舒适;退一步,大不了跑到欧洲远离这是非之地。

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如此无能吗?

也许我们早已失去世界曾经年轻时的那些理想,但是我依然充满期待——当太阳携带者那些理想最终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能够再一次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洒下一篇余辉,不求多大的亮度,至少给冰冷的心以温暖。

「What'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What are you gonna do about it?」我们应当对得起前贤,对得起后生。

 3 ) 珍惜,并奋斗,才能够崛起

年轻的人们或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人们并不知道如今我们之所以能够坐在gay吧里侃侃而谈,那是前人的血和泪的功劳,是他们倾尽全力而得到的权利,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苍苍,前人经历历史并创造了历史。

每一个平权路上的人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每一个反对平权的人也应该知道这段往事。

平权总是同政治绑在一起,但本质上就是人们为爱的权利而呼喊奋斗,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抛开无知和狭隘,什么时候人们可以抛开宗教偏见和对未知的恐惧来正视生而为人去爱的权利,什么时候人们真正明白自己在反对什么的时候,世界才会变得更好。

回归到剧本身,个人觉得将纪录片和电视剧融合是比较出彩的,但就是混乱,事件线的混乱,演员的混乱,总有种走马观花的感觉,大事件打卡一遍就行了感觉,其实题材这么好,值得拍得更好。

同时也有些启发:中美虽然国情不同,但恐同人士的论词全世界基本都一样,我的国家目前缺少发声的人士,缺少足够的社会认知,缺少在此方面的法制建设,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并继续任由外界对LGBTQ群体的随意涂抹,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战士,但请有人恶意诋毁的时候,不要首先选择划清界限,而是直接地,告诉他,为什么平权,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政治正确”。

我相信世界会更好,但这并不是坐着喝咖啡就会发生的事,我们需要发声,我们需要为彼此付出努力,如果每个愿意与之奋斗的人都能够呐喊,那将汇成一股巨大的声音。

路很长,未来可期。

 4 ) 存在,为何不承认?

影片的最后,看到Roma, Diana, Cleve, Ken四个人拥抱在一起看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看着早该如此的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感触良多。

这也是整部影片里,Roma的的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 也是坚强了很多年的Cleve久违的眼泪。

可惜, Ken的Richard看不到这一切了,Cleve也子然一身,但是,能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很多光照进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勇敢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为后来者铺就坦途,用自己的心照亮前路,从69年的石墙暴动到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四十几年,这条路真的是不好走,也曾一度再次被更黑的黑暗笼罩,哈维被暗杀,艾滋病发生。

他们太勇敢了,敢直面社会的不包容和不接受,敢于直接去冲撞所谓的传统,敢于在敌意中coming out,敢于承认并说出who I am。

LGBTQ群体本就存在,从古至今,从人类成为人类开始,但是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认存在,竟然如此困难?

我们可以去拥抱不同民族,可以去关爱先天残疾的人,我们甚至去保护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物种,但是,为何可以漠视不同性向或不同性别认知的人,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假装不存在。

我们保护着我们身为人的权利,但是当这些用在同性恋群体上,人可以丧失基本的逻辑,之前深圳的那次职场强奸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明明人家女孩子只喜欢女孩子,禽兽却可以用两厢情愿这个托词来辩护。

在同性伴侣报警的时候,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警察所表现的天然的歧视和抵触,正义的代言人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那正义该由谁来维护?

除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还有一些包容度高的群体中,大部分国人谈起同性恋更多是一种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老年人那一辈,而一旦有人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更多是尴尬的噤若寒蝉。

“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这是面对无视的最好的托词,好像全中国就李银河一个人急着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样,而一个原为老年人提出的意向监护人政策竟然让LGBT群体受宠若惊。

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能等自然的更替了,只能等,等到民众自然开化,等到我们这一辈人或下一辈掌握话语权,好像主动一点的事情就是在破坏社会稳定,好像社会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思想冲击,其实也不是经不起,是,没必要,不值得为这么一群已经边缘 了这么久的人冒风险。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完成,我们需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于是,社会不能割裂,不能动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那其他有违传统的,更无法僭越。

当然,这一切我都能理解,所以也只是在这个没人看的小地方写写自己的日记发发牢骚。

现在的我不成熟得像个愤青,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戾气,用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袋在那口诛笔伐可能错也可能没错的事情。

提醒以后的自己一句,现实的我没那么过激,就是文字这东西我一向驾驭不住,越写越激动了而已,现实中还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新时代好大学生,优秀的干饭人。

饿了,看文献去,然后干饭!

 5 ) 我充分感谢我活在一个我以为一切都本来如此的年代和家庭

我从来没有想过同性恋有什么问题,至少作为一个历史控,我知道这个东西跟人类社会一样的长久。

从打得希腊满地找牙的斯巴达国里面的战士首先要培养同性恋,这样打仗更有激情和忠诚度,到我们汉代的文帝有邓通等等,古今中外这个东西难道不是很平常么?

我隐隐滴知道为了他们战斗过,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是为了啥,对不起,我太年轻太天真,我以为大家都跟我一样觉得同性恋就是普通的人类,我甚至曾经觉得不出轨你们不也能活得好好的嘛,搞毛呢?

直到我看了这个剧。

首先我要忏悔我是冲着英国帅哥跳水运动员Tom Daley的老公去看的,他是编剧和副制作人,Dustin Lance Black;其次是演Cleve的,无论是小还是老,演员都好帅,对,颜值即正义;三,主题曲太好听。

看了一半的我已经知道是我多么的肤浅。

除了帅哥,这个剧成功地让我想到我们这些社会大多数的直男直女,主流男主流女其实从来感受不到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的不平等,而让事情更糟的就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要被硬性定义为错的。

我相信只有曾经直面不平等人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不平等。

如果这个剧对于全人类来说有什么共鸣。

如果我们把平等从一个人,或者一类人手上拿走,那我们拿走的是全人类的平等,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法律制度赋予了我们这种权利,那终有一天,我们的权利也会被拿走的。

所以我们要站起来,不是仅仅因为同性恋,而是为一切被这个社会夺取了平等机会的人。

我觉得编剧在这一点上非常的用心,Lance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细腻而不扭捏。

只有当一个个属于个体的,真是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有所感动,才会动容,才会理解,才会产生同理心,因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仅仅是因为被标签为某一类人,就会被夺去工作,房屋,医疗。

或许你不喜欢同性恋,因可以是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他们娘,觉得男同性恋特别的浪,女同性恋特别奇怪,个案不决定群体。

而且更重要的是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有一类人的性向跟我们不一样,就使他们收到不一样的对待。

 6 )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

三个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Roma,一开始便投身于女权,却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来马上打脸。

正如Jean说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认自己。

这样终会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贵的人。

之后她放开自己,用于面对,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无限的。

尽管可能会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却收获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时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权运动中。

我很佩服她。

Cleve,从来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会理解。

当在学校里被修女发现时,修女说:"你应该自己去和父母说,而不是我。

"天啦,简直了。

我看到都感动了!!

是的,这么重要的事,不应该经由别人之口,这是你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去说。

当然,当Cleve到了18岁终于鼓起勇气和父亲说I am gay.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竟然说如果可以,我会给你电击疗法。

唉,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对你好的方式来伤害你。

最后Cleve离开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爱的职业。

最后也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恋,军人,每一种身份都能让人喘不过气。

背负着不经意害死了自己的恋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种族歧视纠正委员,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直到他见到了gay吧的人们手挽手,去反抗来找碴的警察时,他震惊了,决定投身于平权。

勇敢!!

年轻时的三人都让人难忘。

同时10年后的三人也让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权界的领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恋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Roma和Cleve让我感觉粗粗地有种疲倦了。

但是内心的那种斗志依然没有变,只是他们对于这些这么多年奋斗来的成就不想轻易被推翻。

于是,他们谨慎了,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依然永不放弃,愿意拿起那个当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Ken从一开始的迷惘,到之后渐渐的明白要重新去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斗士的心永远不变。

本剧很多点都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

记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兰,觉得只有离开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寻找认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在逃避。

但是好的方法牟?

我常常也在想,走还是留下。

走,是对自己在这里的不自信,也是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气,但如果不勇于面对自己,在哪都一样。

记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离开,第二季却决定不走了。

行尸肉心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时,也明白所有的平权其实是联系一起的,不论是女权,Lgbtq,种族,各种平权以及反战都是联系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family。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赢。

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

同时也别觉得自己是和这些无关的,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这些运动的主体,只是你现在没意识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远别想逃,勇敢为了这个世界而大喊而奋斗!

 7 ) 我们奋斗的日子

看完了 很感动 真的哭了 奋斗了半辈子为了Equality 为了堂堂正正的和你站在一起 为了被世人和被身边的人所认可 我们上街游行 被警察抓过 被歧视者伤害过 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本来终于有在位者愿意发声 看到了希望却被无情破坏 后来突如其来的艾滋病席卷而来 带来的是更大的歧视 伴随着反对声越来越大 可是身边的同伴却因为疾病越来越少 这种无助是多么令人绝望啊 后来的后来 所幸后生可畏 所幸我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所幸大家愤怒的心情是一样的 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当一个反同性恋婚姻法案的通过成为第三个爆发点 所幸这次万众一心 所幸贵人相助 终于的终于 在2015 我终于可以站在你身边 说一声迟了半辈子的 I do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致所有一路奋斗的人们晚安

 8 ) ONE STRUGGLE,ONE FIGHT

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9 ) 看完感想

感谢网络,让人能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对边缘人群的歧视和打压比较隐秘,甚少在明面上。

即使出现像剧里的暴力冲突,你也看不见,都是因为和谐与维稳的作用。

也许激烈的抗争来维护权利,对我们的参考有限。

但是,任何诉求的第一步就是发声,要这个世界听到你知道你。

这就是为什么剧里运动参与者,要大张旗鼓举牌子出柜。

这是第一步,重要的一步。

不过我们国内的lgbt也还在进行这一步。

更多的人像剧里的一个龙套那样,不参与这股浪潮,只等着异性恋的世界认可。

毕竟多数人是碌碌无为,发声说话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比的勇气。

活出真实的自我,对于多数人是口号,很难做到。

无论你是什么取向,标签,身份,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才有机会走向幸福。

要做到这些,是需要勇气。

所以才说对许多人来说,只是口号。

历史是前进的,偶有曲折也不可能改变这一方向。

世界各地的平权运动皆是如此。

中国也是,也许是慢一步,慢很多步。

 10 ) 不能遗忘的

看到“作为第一代没有信仰的人你们是什么感觉”,内心触动。

我想,每个人信仰不同,但是否敢为它站在风口浪尖上,敢把你的名字和信仰相连呢。

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了,不像从前有那么多赤裸的不公需要斗争。

那我的信念是什么?在追求着什么呢?现在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的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爱情自由,是当时无数人以生命为代价,以时间为等候换回来的。

感谢这部纪录片性质的剧,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历史,放下偏见与耻辱,正视那些动人真实的感情。

总而言之,对同性恋不论赞同与否,这段奋斗不可否认,也让我为之动容。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不得不说题材还是占了很大便宜,开头几条线实在过分散装了,AIDS出现后才收拢起来,之后倒是渐入佳境,尤其最后野心很大地试图把几条LGBTQ以外的边缘战线也囊括进来,居然也撑住了并成功收回了主线。One struggle, one fight. 歌单值得,ep1就Hadestown,哇

7分钟前
  • 黑桃生
  • 推荐

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

10分钟前
  • 天涯海角
  • 还行

8集全,英语中英双字幕,大家字幕组译制。bgm都很好听,剧关于平权、关于LGBTQ,时间跨度挺大的,E2就看哭了,8集让我好几次眼眶含泪,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爱的一部美剧。一代代为了平权运动而努力,在这一条平权之路,多少人带着愤怒又怀抱希望。你应该热血沸腾,准备好为你的生命而战。

11分钟前
  • 嘛哩嘛哩呗呗塔
  • 力荐

嗯嗯

12分钟前
  • 叶zsunshine
  • 还行

4/用三条线串起1969-2015近半个世纪美国同运史的重大事件,以近似传记片和纪录片的形式翔实描述在这条道路上抗争的活动家,政客,公务员和法律从业者如何用一代人的时间奋斗并最终实现目标。美国同性平权运动事实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革命运动浪潮最后的遗腹子,而21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注定要在沉默中羞愧。从《石墙暴动》到《米尔克》,从《平常心》到《审判八号提案》,从《马修谢巴德的故事》到《再见我的新郎》,50周年的一个注脚。最欣赏年轻cleve和roma演员的表演,最喜欢片头曲《I'd like to change the world》。

15分钟前
  • 姜荦恴
  • 推荐

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好帅

17分钟前
  • 音乐人风范
  • 很差

首先里面的bgm都好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其次就内容而言,虽然有很多表述看一遍并不能看懂理解,到这并不妨碍我在一些关键时刻潸然泪下

21分钟前
  • Softbabygirl
  • 力荐

毒妈和大姐一对儿,这让我觉得就很幸福

26分钟前
  • 力荐

被铺天盖地所谓“卖腐”文化蒙蔽的我们这一代,很容易便忽略了在少数族群中埋伏着的真正危机。在不同的维度中,你总有机会落入少数派的分类,到时候,你期待谁来为你而战呢?

28分钟前
  • dee
  • 力荐

看不进去,一开始就像纪录片

32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看不下去……

37分钟前
  • 在焉
  • 还行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靠我们几十年争取来的

39分钟前
  • 小蝉子
  • 力荐

不知是否会误导

40分钟前
  • 最亲爱的人
  • 还行

盖皮尔斯好美

45分钟前
  • .
  • 较差

补完青年Roma真的是不好看 不是颜控都很烦躁 同样的效果milk已经呈现过 拍电影更好

49分钟前
  • -lynzlynz-
  • 还行

政治分化出“不正常的人”的,恐怕也只能由政治化解。而“传统”又是如何定义了“不正常的人”的呢?

51分钟前
  • FYI
  • 推荐

要说剧本只能给到四星,但是将那些真实的,漫长的,斗争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没办法不让人感慨并铭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

55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一直认为每每今天当我们有权妄谈“权益的泛滥”,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断的提醒人们要去回望和审视历史。哪怕是教科书般的展示和情绪高昂的陈词,但这也是广播网特有的力量与令人值得尊敬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59分钟前
  • 火辣辣
  • 力荐

比较会调动情绪 但是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Parker太美了 不娶何撩

1小时前
  • 偷窃厕纸大师
  • 还行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

1小时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