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集中看了《少帅》,一个争议演员演了一个争议人物,确实很有一些娱乐话题。
不过,我看它倒不是因为演员,而是因为导演张黎。
张黎拍过很多知名历史剧。
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与改革;《人间正道是沧桑》,拍的国共的合作与纷争。
可以说,这两部历史剧,是现今最丰富,最耐人寻味近代史版本。
而今,我把《少帅》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讲的是军阀的飞扬与苦撑。
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电视剧主题的设置重点,并没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变更是草草收场,无心和正史发生冲突。
电视剧的重点,反而放在张作霖与张学良这两代军阀的父子关系上,并由此演化出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师生情谊,以及张学良与杨宇霆的主臣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其实很巧妙地把历史剧转化为家庭剧,运用子承父业这个百试不烂的设置,写出了一个历史家族的喜怒哀乐。
这布置像极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
它们的主题都是,一个深深爱戴父亲的儿子,决心把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此扭曲自己竭尽全力。
一个无心权力的人,不得不坐上权力的宝座,为自己的宿命无望挣扎。
说到张学良,不能不提到张作霖。
张学良的肉体生命是父亲给的,他的政治生命也是父亲给的。
在传统历史形象中,张作霖是马匪出身,“妈了个巴子的”不离口。
电视剧也反映了这个形象,不过更突出了他心思如发、善于周旋的政治本色。
在剧中,张作霖说:“什么是江湖。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
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
”这浓缩了他的政治哲学。
虽是土匪出身,却精通人情世故,知道政治的本质。
在和冯德麟竞争东北王的过程中,他没有一触即跳、用武力解决,而是外交结北京政府,内以金钱、情谊安抚。
同样对汤玉麟的分裂图谋,他当机立断解决兵权,事后又择机多加安抚。
最终他兵不血刃解决了东北王的归属,避免内讧带来的实力损耗,也强化了集团内部凝聚力。
这是他比关外军阀的高明之处,关外天天是府院之争、直皖大战,他是团结弟兄攒实力、谋发展,借助关外这个天然的避风港,实力安能不逐渐强大起来。
同样在内政上,张作霖也多有建树。
他重用王永江整理财政金融。
东三省的收入从每年亏损二千万两,扭转到每年收益三千万两。
这为奉系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奉系出关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钱,可以说王永江是奉系的最大功臣。
军事更是张作霖的重头戏。
他依靠他的绿林兄弟打下江山,又重用各色军校生整顿训练部队。
张作霖说,东北军里有三种势力,一种是老派,和他一起起家弟兄们,对他忠心不二、生死与共,代表是张作相;一种是洋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见多识广、通晓现代军事,代表是杨宇霆;一种是土派,陆军军官学堂毕业,从基层干起和士兵同吃一锅饭的,代表是郭松龄。
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老派是忠,洋派是新,土派是能。
张作霖要做的,是三派都要用,又不能对一派过于亲近,而是既重用又牵制,把三者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完全为己所用。
此等既是政治心术,又是推心之言。
细细想来,近代史上哪一个政治团体,何尝不都是如此情形。
最后脱颖而出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而是最善于整合各派势力,能够为所有人接受拥戴的。
张作霖正是用此等手段,将势力扩张到整个北方,成为北洋最后一位大元帅。
但胜者败之因。
也正是如此,在势力膨胀到顶点后,奉系也快速衰败。
因为奉系的强盛,并非其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张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技巧,加上能人王永江积累的财政储蓄。
等前者捉襟见肘,后者又逐步耗尽,张作霖的政治结局只能黯然落幕。
同样是张作霖命门的,还有他和日本人的关系。
在剧中,杨宇霆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向银行借钱,如果只借一元、两元,银行是他的老板,但是他一下子借了一亿元,这样他反而成了银行的老板。
银行怕他倒闭,就不能还钱了。
于是,他以此为借口不断向银行借钱,借了几十亿几百亿。
为了表示信用,他也会有抵押。
借钱的人就是张作霖,银行就是日本人,抵押品从东北扩大到华北。
起家之初,为了壮大自己,他必须向日本“借钱”。
为了向日本“借”更多,他要保证自己更加强大,描绘的蓝图从东北到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
但是等到张过度膨胀开始节节败退。
日本人就开始担心他们的“借款”,要求张尽快兑现承诺的利益输送。
可是,张作霖依旧用他的江湖手段,打哈哈拖着不办。
日本人骂他没有契约精神。
国家主权当然不是生意。
但日本人也不是只会动口的生意人。
他们策划了暗杀,张作霖命丧皇姑屯。
张作霖的死,也意味着军阀时代的终结。
在军阀时代,依靠外国援助,可以强化军事实力,割据一方领土,左右中国政局。
现在,那样的时代逐步逝去。
说完了老张,再说小张。
张作霖是天生的政治家,张学良却原是无心政治的年轻人。
他有年轻人的共性、有活力、有理想、易冲动;也有公子哥的特征,爱美酒、爱女人、爱party。
他有他的烦恼,那个庞大家族的一切他都得适应。
看到那个刚刚死去亲妈的小孩,来到奉天陌生豪华的大院里,得新认一帮年轻又陌生的妈妈们,我能感到那种尴尬、别扭和无措。
在那个热闹繁华的地方,没妈的孩子内心如此悲凉。
在这个基础上,电视剧把他和表嫂的不伦之恋,演绎成一种内心取暖的恋母情节,是由一番戏剧的合理性。
他有他的愤怒,婚姻这个终生大事,竟由父亲专断决定,作为一种政治报答,让他娶大自己三四岁的女人。
他一度想悄悄逃离这个家,买了船票去美国去读医学,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许人生就完全改写了。
可是在检票口,他被拦了下来。
前来的杨宇霆告诉他,他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父亲不同意,他永远也离不开奉天。
杨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庇荫之下,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咱们这个父权的传统里,儿子天生就对父亲的全是充满渺视和贬抑。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我奉天参谋长,有必要对你这个一身奶味的青年说这种语重心长的话么?
”杨宇霆虽然理解张对父亲的不满,但他也代表着张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父亲的化身。
这个象征,可以看成电视剧后面张杨冲突的伏笔。
强硬、固执、粗暴,如果父亲给张学良的只是这种形象,他就是五四时典型的反封建家长的革命青年。
不过,父亲还有另外的形象,亲情、信任、期望。
谆谆教导和精心培养,成了父亲向儿子表达亲情的方式。
父亲手中庞大的家业,也激发了张学良的责任感。
父亲原指望他读书上学做文官。
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他决心进入东北讲武堂。
在军校,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郭松龄。
在张学良眼中,郭松龄有才干、有理想、有道德。
他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了张学良。
他们在军校成了好师生,在军队里成了好搭档。
在他们一起整顿军队、革新军事。
张学良也获得自己的军队基础——奉系第三军团。
某种意义上,郭松龄成了张学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亲,思想上更为高尚,情感上更为深厚的父亲。
在郭松龄看来,拥有新思想却在旧军队不得志的他,遇到了他原本看不上的执绔子弟,却成就了一段奇缘,就像管仲遇到了齐小白。
郭有了一展才智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大的抱负或野心。
特别是在他战功赫赫却赏赐不公的情况下,他打着拥戴小张的旗帜反叛老张。
自己情深父子的老师,却要反对自己敬爱的生父,而且是打着拥护自己的名义,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他夹在两者之间痛不欲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生父,自己权力的真正支柱。
他率领军队在巨流河与老师对峙,让打着自己旗号的老师落荒而逃。
郭松龄最终被捕惨死,他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
在精神的幻灭与挫败感中,他选择花花公子式的方式麻醉,女人和吗啡。
离开了精神上的父亲,他还有真正的父亲。
张作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教导他、培养他,为儿子能真正执掌自己身后的权力竭心尽力。
在父亲身边,他得到了一丝安慰和感动。
有意思的是,和父亲关系的改善,也方便他改善与正妻的关系。
他开始慢慢尊重和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太太。
从常规预期看,父亲的生命还有很长一段时光,他可以在父亲庇护下享受高级军官的潇洒生活。
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康复。
然而,皇姑屯事件发生了,他失去了父亲。
那个父亲,虽然有时粗暴固执,但能给足够支持和援助。
他可以躲在父亲背后,不立即面对政治风雨。
现如今,他只能依靠自己,扛起东北军政重任。
这时,他只有二十八岁。
二十八岁的年龄,你让一个富二代立刻全权掌管父亲的上市公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是很难的事情。
何况是当时要接管东三省这个庞大的基业。
这么看,接不上班倒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惊奇的是张学良反而接上了班。
当然有老臣们的一片忠心,但也要看到军阀子承父业的只此一家。
从这个角度看,张学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他是军阀后代中的佼佼者。
他把奉系乃至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长了7年。
不过,具有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是,他仅仅是表面上接上了班。
他没有力量和日本对抗,也没有手腕和日本周旋。
老臣们服从他,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
这一点在杨宇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他一心要像辅佐老张一样的辅佐小张,却轻蔑地把他称为孩子,嫌弃他懒散的公子做派,嘲笑他离不开吗啡。
他把他急于东北易帜的心态,说成小孩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
他在剧中说:“老帅不在了,东北的情况呢,叫满局残棋余劫子,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
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
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
”这态度从他的角度无疑是忠言逆耳。
不过,张学良正处虚弱无助状态,渴望做大事证明自己。
杨宇霆无疑是公然藐视,加上郭松龄在时的旧怨。
在忍无可忍状态下,他下令枪杀了杨、常。
张学良借助杀人立了威,但是也让老臣们噤若寒蝉。
杨宇霆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父亲,喜欢教导、自恃权威、爱摆架子,可以看成张心中负面父亲形象。
杨宇霆代表的负面父亲形象,与郭松龄代表的正面父亲形象,两者合起来正是生父张作霖的丰富形象。
然而生父死了,郭也死了,张也通过杀杨完成另一类弑父。
电视剧就讲完三类父亲的故事,从戏剧结构上进入尾声。
他心中的父亲全死了,身边的老臣也不敢多言。
他真正孤立无援了,只能摆弄自己纸糊的部队。
在中东路事件中,奉军遭受惨败;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军不敢抵抗。
从某个角度,九一八是张学良政治的宿命,是他急切政治的必然结果。
杨宇霆说的没错,年轻的他太急于证明自己了。
他急于和日本对抗,改旗易帜,诛杀重臣,急于出关,左右局势,甚至还听信中央,攻打苏联。
结果他扩大了自己的敌人,却没有增强自己的力量。
当日本恼羞成怒,真正开始出动武力时,他却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了。
他期望中支持他的南京政府,也不过隔岸观火、虎视眈眈。
九一八对他是个两难选择,是伸头瓦碎,还是忍辱偷生。
他突然又恢复了军阀本色,选择保存实力甘受骂名。
不过这仅仅是保全了6年。
1936年,他又遇到同样的困境。
前有战力惊人的ZG,后有虎视眈眈的中央军。
结果他又超出想象力的发动西安事变,也顺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我觉得,剧中的张学良虽然有军阀的父亲,也能做出些军阀的手段。
但在内心深处却不愿是一个军阀,这只是他勉为其难的一个责任。
他时刻都想逃避,年轻时想离家赴美学医,从军时用酒精女人麻醉自己,随蒋回南京不也是逃避呢?
他抛弃了自己的军队,可以心安理得做个怡然自乐的自己。
软禁对剧中的他,何尝不是一个解脱。
只是他会后悔么,后悔那段从检票口被截开始分叉开来的路。
他应该主动进入讲武堂从军么,他真的需要扛起父亲留给他的基业么。
从1917年年到1936年,仅仅20年的时间,他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否定了自己?
他说过,我的事情到36岁,然后就没有了。
他可以用后半生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很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在对张学良评价,这些评价出于各自的立场,但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张,实质上是导演声音的代言人,成了张学良评价的多重奏。
下面选择一些典型:这一位东北的继承人,有一股冲动和任性,他自己都很难控制,奉系内部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里又有士官派和陆大派之分,郭松林事件后,陆大派集体受挫。
他们依附于张学良之下,充满了对士官派首领杨宇霆的集体仇恨,张作霖死后,陆大派咸鱼翻身,反而是士官派的杨宇霆变得举步维艰,但由于初登舞台的张学良要实行易帜更化,遭到我国阻击之后,权威顿失,怀疑声四起,虽然奉天的军权掌握在张学良手上。
但权贵中的要员几乎都重聚在杨宇霆身边。
张学良已经感觉到他的权威正在流失,却又只能问计他并不喜欢的杨宇霆,他无法面对如此复杂的危急局面。
他变得容易急躁而冲动——————菊池武夫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
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
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
——————杨宇霆那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是上将,我也是上将,到底是谁领导谁啊——————蒋介石张这个人属于新时代,花花公子,未经危难,摔一跤也不完全是坏事。
——————蒋介石的幕僚我们弄清所有人,都要弄清他的出身、他的学历,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否则将无从谈起——————宋美龄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张学良
我看此剧的几次态度转变:吸引——吐槽——打算弃剧——力荐1.吸引•看了前三集小演员演的少帅,很熊,很搞笑,演技不输老演员。
李雪健本人身形和张作霖挺像的,神似,声音有点嘶,应该是本人患(喉?
)癌的缘故,不影响飙演技。
虽然几个把兄弟有些情节演得很不自然,但没妨碍我追剧。
2.吐槽•看了十几集①文章、小宋佳的年纪都略大,怎么看怎么不像十八九岁的少帅和二十出头的妹子。
频繁换演员可能会跳戏,比如《芈月传》在孙俪出场前的那个小姑娘就有点跳。
所以这点忍了。
②可能是剪辑问题,有些剧情衔接不太自然,都换场景了我还在想刚才咋回事?
③少帅和家人之间的互动太逗比了,明明是历史剧怎么像在看乡村爱情?
④不喜欢本剧塑造的几个人物,看着看着就想快进。
分别是谷瑞玉、郭松龄、韩淑秀。
谷瑞玉在剧中论姿色不如柳岩表嫂,论谈吐不如凤至,在历史中和赵四小姐同样都是如夫人,赵四小姐是真端庄,谷瑞玉就像小婊砸……剧中的郭松龄韩淑秀夫妇都是白莲花别的不多说。
3.打算弃剧•看到27集①少帅常常对身边人大吼大叫摔桌子拍板凳的,不知道事实如此呢还是文章演绎得不行。
②赵四小姐出现了,这小丫头虽然年纪符合人物设定,但是外形不够精致。
③日本人的剧情还是动不动就要“八格牙路”的,真实的日本军真的那么容易动怒吗?
④看得没兴致了。
4.力荐•看过相关史实材料我每每在文学作品中看到感兴趣的人物时,都有一种翻遍和他相关的正史野史的冲动,虽然很少做到,顶多在网上查查资料,最后也没有形成什么东西。
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对张学良一直抱着一种不知好坏的疑惑,总而言之是历史上的神秘人物。
看此剧的时候,顺便看了一些史料性的纪录片、回忆性的文稿,才发现此剧还原度如此之高啊!
少帅本人真的就是很逗比的,老帅就真的是张口闭口妈了个巴子的,老帅真的给少帅写信称之为“汉卿先生阁下”等等。
虽然电视剧也有不少编剧发挥的成分,但毕竟不是纪录片,可以理解。
尤其是28集,老帅遇害后文章演得可圈可点,少帅得知噩耗却要秘不发丧的隐忍被文章演绎得很感人,一个人在地上捂嘴翻滚,哭还怕外面听到。
而且李雪健干瘦的样子总让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晚年也是那么干瘦,走得也是那么痛苦,泪如雨下。
好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共鸣。
决定把剧追完,虽然还是会跳过不喜欢的剧情。
我看的相关材料列出来,感兴趣的可以戳:①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共4集豆瓣条目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79588/观看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sbxwe6l.html#vfrm=2-3-0-1②网上的新闻报道杂七杂八,列几个印象深的张闾蘅回忆大伯张学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e7e9c010006s9.html侄女张闾蘅:“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 http://gb.cri.cn/27824/2010/06/28/541s2901745.htm张学良九一八为什么不抵抗日军,这个问题看了很多解读③历史学家唐德刚老师整理出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这本书正在看,还没看完。
以上是关于本剧的评论,还特别想写点关于少帅本人的东西,题目都想好了——“悲喜人生”,来自张闾蘅对大伯张学良的评论:一个喜剧的人物,却生在了悲剧的年代。
等看完了那本书再动手。
看了看少帅的评论,最逗的是那些说,李雪健老师演的真是形神兼备,文章演的要什么没什么,我就纳闷了,且不说播了两集成年张学良还没出来。
听您意思您是见过张作霖还是张学良?
知道他们什么形什么神?
舅舅党还是爷爷党?
哎呦我爷爷原来跟张作霖把兄弟看着汉卿长大的,张学良肯定不是这样。
别逗了,你看的历史书里这么写,别人照着另外一本史书刻画,跟您不一样您觉得自己大半辈子就看了这么一小段的历史被严重玷污了?
评论作品带入个人偏见,您没出轨怎么没见张黎老师找你去拍少帅?
至少看过两集我很期待后续。
1949年,李宗仁欲释张学良,蒋介石指示陈诚“不知何在”1949年初,蒋介石受桂系逼迫下野,另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中共开展和谈。
李氏欲向外界展示其和平“诚意”,以求在和谈中获取舆论支持,故拟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政治犯,但此举却未获成功。
台湾国史馆编纂之陈诚档案,披露了张未能被释放的前因后果。
先是,1月24日,李宗仁以电报及亲笔信,指饬参谋总长顾祝同释放张、杨。
顾将此事推给陈诚、张群。
李遂再电陈诚,声称:“为表示政府对和平之诚意,促成和谈,顷已决定释放政治犯。
张汉卿兄(学良)现在台省,希就近转知监视人员,先恢复自由,仁并拟约其来京一晤……日内派机来接……”①25日,陈诚致电蒋介石,询问蒋的意见。
除告知李宗仁电报内容外,陈诚并表达个人意见,认为张学良可以释放:“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
为此,似可听其释放。
如何仍乞电示。
”②27日,蒋介石回电,指示道:“如有命令到台省释放张学良,似可暂不置复。
否则可以并不知张学良何在,以此事省府向不过问之意复之。
”③奉蒋介石指示,2月7日,陈诚复电李宗仁,表示此事“与省府无关”,自己没有办法:“(程)思远兄来台,……关于解除张汉卿先生(学良)监视一事,承思远兄转示,完全为一种和平姿态,自应……遵照办理。
惟……此案过去既非警部承办,更与省府无关,经饬查后,似系由中央直接管理,其经过情形,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
”④所谓“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指的是陈诚曾告诉程思远,张学良现在处于蒋介石亲信俞济时和毛人凤的控制之下,“蒋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象囚禁张学良这类事件,他从来不要别人过问。
”⑤1958年,蒋介石召见张学良,慨叹西安事变“损失太大了”此番李宗仁释放张学良失败,显示在国共鼎革之际,蒋介石对张的坚决不原谅。
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召见张学良,谈话中透露了此种不原谅的根源。
据张氏日记记载,蒋、张会谈内容如下:“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
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
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
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
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
我说:总统你老了!
总统也说:你头秃了。
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
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
总统答曰:都好。
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
余详答眼病近情。
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
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
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
总统说:好!
好!
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
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
总统说,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
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⑥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
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
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
⑦注释:①②《电呈可否释放张学良》,1949年1月25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③《手谕释放张学良命令似可暂不置复》,1949年1月2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④《电复李宗仁监视张学良似由中央直接管理与省府无关》,1949年2月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⑤张友坤等/编著:《张学良年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P1056。
⑥《张学良日记》,1958年11月23日。
⑦(台)林博文:《少帅痛贬蒋介石——张学良口述历史正式公开》。
一贯非常喜欢张黎导演,但本剧中的一些细节实在大失水准,作为一个略知历史的门外汉都不忍直视。
1、张伯苓在东北作“中国不亡——有我”的演讲时,说“火车拉来了人口、城市,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试问时人会称他们的当代为“近代”么?
2、在珲春的日本领事馆上面写的是“日本国”,而当时的日本正式名称应是“日本帝国”。
3、张学良访问日本的时候居然礼服家常服帽子,看得实在别扭。
4、从日本归国后和张作霖看得电影显然不属于1920年左右的影像,大致是一二十年之后的。
5、字一般是被别人叫的,自称一般用名。
而剧中汉卿、茂宸被大量用于自称。
目前暂时记得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演的是真差,前面看小孩子演的觉得很不错开始追,结果被文章演的没了兴趣,看他演的直起鸡皮疙瘩,笑也是长大了嘴硬笑,演的太浮夸,虽然不会说东北话最起码别老把北京口头禅一直挂嘴上吧,看老李演的多逼真,感觉文章就是个来客串的,完全没感觉到他的入戏,本来对他抱有希望,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应该会演的很好,结果还没有个小童星演的到位,可惜了一部好剧本,也该提升自己的演技了吧,几部戏都是一个样子!
不能算影评,看到一半忍不住来吐槽,想到什么写什么吧李雪健先生真是把张作霖演得活灵活现,动作,神态,语气,每每一出场便用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睛,让你不由得意识到,这边是那是东三省的土皇帝啊。
对于这段历史不太熟悉,高中的历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之后再无了解,但看到这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不由得想,真是感谢了各种势力的斗争,而没有让帝国主义把中国一举拿下。
文章的路人脸实在太没存在感了,不要说被老爹压境,就连配角的存在感都比他强。
没有气场,没有傲气,不像个大家出身的倒像个小勇。
最惨的是没形象了连精气神都无,每次看他在镜头面前突兀的故意突出自己的轮廓真是忍不住笑场,拜托不是在演“城市恋爱无脑霸道总裁”偶像剧好么......对话没有眼神交流,整个一块干木头。
还有片尾曲,每次听都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天啊,经费有那么缺么,从哪里生拉硬拽了一个来应急。
还是保持3星,至少 “少帅他爹”不错
最近在看少帅。
张学良得选角问题困扰得我睡不着觉。
于是去请教选角界的明日之星——喵老师。
喵老师表示她也不知道:毕竟历史上的少帅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政治明星从来不靠帅气赢得女人和史学家的瞩目,迷倒过梦露和少女诺拉艾弗隆的肯尼迪总统堪是称美国总统里最帅的,颜值难道真的高?
喵老师评价道:蒋介石更帅。
少帅和走向共和不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
它实际上没有探讨多少历史问题,也没有给历史人物定性或者重定性。
它从国家走向了家庭: 一个大军阀在他的帅府里过着父慈子孝、妻妾和睦的中产阶级生活:他对儿子寄予殷切的希望,妻子与他有着一致的生活目标。
如果没有皇姑屯的阴谋,家人之间的爱与了解会更加深入,家族将会稳定的走向未可知的繁荣。
而二战徐徐拉开的序幕使得热爱自己家族的人不得不从更大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
(这怎么这前半截听着像肯尼迪家的事儿,后半截听着像斯嘉丽家的事儿呢?
)从军阀之家开始讲近代中国的故事,找自己的传记根源并不新鲜。
喜福会里也写过作为军阀庶女的母亲,在英国的张戎也写到过自己作为四川军阀侍妾的外祖母。
海外的中国女人喜欢展示一下娘家祖上和中国军阀的渊源是不是和眼下的漂泊和孤苦无依有关?
喜宝也会对英国情人玩笑说自己是清朝的公主。
行走江湖,如何和公侯伯子男的子孙后代对话?
说,我本是山中一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兔子精?
这种身份的焦虑是一直有的,女人总是外嫁,总是有。
而男人不放眼世界是感受不到的: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里,有嫂子给洗澡、小老婆伺候抽大烟,大老婆伺候脱靴。
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只有经济环境好了,能参加一下国际生活了,才会考虑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比如说,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也是收复了失地的!
当代中国男性文艺工作者用这个年代来讲故事可见潜意识里多么希望以一种当局者的身份来言明自我;这已经跨过了雪耻的心理阶段,走向了我要同你对话,甚至我要自我表达的阶段。
这是一个进步,我们意识到历史的问题不是个人野心的产物,起码我看到的张作霖的个人的野心是被当做人格魅力来刻画的。
而不同于张作霖,张学良这个角难选,大概是他被寄予了太丰富的期望:从前很少有时代剧这么热切地想要给中国男人塑造一个“国际”形象。
不再从唯物主义史观的角度反思旧政府的无能和外敌的阴险狡诈,这条线不是重点了。
少年六子就像我们这一代人:来到奉天的时候,父亲刚好事业有成,奉天城里的经济状况好像那首歌: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摩登的生活景象随着科技、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涌入沈阳。
作为一个军二代,在战前的和平时代美国人是他的老师,日本贵族也是家族的朋友。
虽然政治课老师郭松龄总是在说我们东北白山黑水莽莽榛榛却被日俄两个帝国修了铁路,但是情况还远没有到惨遭欺辱那个地步。
他的父亲即是父亲,又是国家机器,也是暴力机器:与时代与个人他手里都充满了机会:与西方世界、东方两大帝国“对话”的机会,向天下女人展示摩登精神的机会。
这种汉族男人的角色自西汉以来就少见(唐朝另算因为女人在唐朝的地位很不传统;去了台湾的也不算,毕竟台湾是有自己的原住民的), 如今突然翻出来拍也许是感应时气吧。
在美国的时候我妈也给我介绍过不少博士,嘴边经常挂着“某某是清华的毕业去读博士的咧。
”我总是不怀好意的回敬:“我们这里随便一家养老院里也住着不少清华毕业的博士。
确实,在凌虐同学的加州中国留学生以前,华人男孩子在美国的形象撑破天就是钱学森博士嘛。
这让我们的男孩子在境外的叙事很单调呀:就是富博士和穷博士嘛。
我个人感觉大部分都是陈孝正,都是不允许自己的人生出现一厘米误差的高级凤凰男。
这和当时是的家境已经没有了关系,而是和之前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非常节省教育成本,不成功便成仁。
什么社会精英的使命感,不过是见不得别人铺张浪费罢了。
所以大东北的少帅一出来我就大跌眼镜了——这是要颠覆东亚经典凤凰男角色啊!
书不读了,拿着人命加入世界的混战和世界一起稀巴烂。
啊 就是莫西子诗唱的那个稀巴烂的感觉。
父亲乍一看大老粗,其实感情细腻得不行,疼爱儿子已经达到了西方无条件的爱那一套了。
一个大写的“六子你干哈,爸爸都姿瓷以及爱你哟”。
少帅也争气,吃喝嫖赌一件没落下,内心是一个大写的中产阶级vulnerable boy—— 爸比打我屁股“离家出走嘤嘤嘤嘤”;没有妈妈,只好睡嫂子“嘤嘤嘤嘤”;嫂子分手了“嘤嘤嘤嘤”;好朋友郭松龄老师得不到晋升“嘤嘤嘤嘤”,郭老师背叛我了“嘤嘤嘤嘤”,郭老师被捕以后挂了“嘤嘤嘤嘤嘤嘤”…人生真是一场大型伤痕文学,让我飞机乱开起来,鸦片抽起来,姑娘睡起来!
excuse me?
你提前30年开始了一个人的垮掉运动吗?
我是觉得很新鲜啦。
毕竟,从前是没有叙事空间留给垮掉青年的。
80-90年代年轻人刚开始海洛因等等之旅,我们小学生都被带去看毒品滥用者的“图片人体解剖展”,不想读书出路就是工读学校。
哪部片子里讲过,鸦片上瘾以后还能雄起的、还能跑去开飞机的?
想起很多人,他们其实可以被更宽容的对待的。
只可惜我们当时穷困,狭隘。
<图片1>
该文最早发表于2016年2月1日。
思张学良情路历程: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山河故人》中有这么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张学良,曾经的少年英雄,东北少帅,他的一生给这句台词做了最好的注解,他一生桃花无数,陪他的有朱五、蝴蝶、谷瑞玉等过客似的名媛明星,更有三段让他剪不清理还乱的情路坎坷。
一念情深:赵一荻赵一荻,我们更习惯叫她赵四,是陪伴学良时间最久的女人。
她本该是他的初见。
赵四小姐,当时作为交通部长的女儿,年纪轻轻便已是知名人物,不到16岁就成为了北洋画报封面女郎,技压群芳,美艳绝伦。
他们相识于舞会,一见钟情。
真爱往往能冲破一切阻力,为了一个有妇之夫,她为他退婚,只身弃家赴沈,也让父亲跟她断绝了父女关系,逐出家门。
赵四娴雅安静,但是面对爱情,爆发出了内心的火热和决绝,无视道德礼教,无视亲情流言,甚至无视名分,她只想在一起,就好。
学良无力招架,带她登门,对凤至说:我要把她留下。
这次,是他真正全身心投入的,第一次爱情,最终,她成为了陪伴学良一生的红颜知己,为了给她一个名分,学良不惜狠心给大洋彼岸的凤至寄去了离婚协议,那年她已陪伴他36年,他给了她一场迟到三十多年的婚礼。
柏拉图之恋:宋美龄他们是真正的门当户对,也是最合适的结发对象。
但是命运让他们没能最终走到一起。
1925年,五卅惨案,学良奉命去调节冲突,作为奉系军阀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刚到上海就成为了招待宴会上的主角,他俊朗的外表和优雅的谈吐引得台下所有人拍手称赞,其中有位秀发乌黑、身着红色旗袍的青年女子,24岁的张学良第一次见到了28岁的宋美龄,他们互相欣赏和倾慕。
他们有共同的观念和兴趣爱好,他有思想有学识,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她有见地有美丽,出身高贵,端庄大气。
他和宋三小姐一起玩耍,跳舞,还有英文伴读,似乎他们坠入爱河已是命中注定,可是他已有了妻子,他们相爱却不能相依。
当30岁的宋美龄嫁给蒋氏中正,没了爱情,她献身于政治婚姻,一切尘埃落定,此生只能做红颜知己。
于是西安事变之后,她为保住学良性命不惜威胁丈夫甚至以命相抵。
于是每年他们都保持通信,他叫她夫人,她称他汉卿。
当学良走完101岁的生命历程,美龄将美丽的花环献于学良墓前,花环雪白的缎带上写着:送张汉卿先生远行。
蒋宋美龄敬挽。
104岁的她用这样的方式送别她最亲密的朋友“汉卿”。
此生相负:于凤至于凤至,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旧式女子,她是大家闺秀,是博学多才的女秀才,是普通男子最想拥有的爱情。
可是父母包办,命运让她和学良成了结发夫妻,她成了学良一生的大姐。
然而这桩不被看好的婚姻,让学良和凤至过出来些许滋味,凤至贤淑聪慧,雍容大度,会为人处事,不止主仆称赞,学良亦敬重大姐。
曾经学良不满父亲的包办,却最后妥协,张作霖对他说,你不同意旧式婚姻,可以以后在外面找女人。
这话,害了凤至一辈子。
事变后学良被囚,身在英国的凤至如五雷轰顶,立刻飞到学良身边,从此她陪伴丈夫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幽禁生活。
但她渐渐积郁成疾,被迫赴美就医,可是这一别成为了他们最后的见面。
从此,她在大洋彼岸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等待,可最后等来的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她是何等坚毅宽容的女人,没有死缠烂打,横加阻挠,默默签字。
当得知凤至病危的消息,重获自由的学良即刻赴美,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他最终没能和歉疚一生的结发妻子见上最后一面。
虽然早已成路人,凤至仍把身旁的空穴留给学良,她一生视自己为名正言顺的张夫人。
这一生,她都是为他而来,这一生,她懂他爱他帮他,无怨无悔,可是,学良最终还是和赵一荻葬在一起,他负她一生。
《圣经》中这样说到: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
或许,爱就是要亏欠。
只因为你对我太好,我一直想去偿还,我什么都没有,唯有用一辈子去还。
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不亏欠,我们怎么能够如此刻骨铭心的记着对方,不亏欠,学良心里的那份不安又怎么会一次次的在梦里面不断出现。
或许,真爱本就是彼此亏欠。
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父女母子,夫妻亦如此,学良和凤至,结发却最终要分离,夫妻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只能在梦里,他们才能再次相遇,在洛杉矶的街头,在街角的咖啡店,她不知,汉卿,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她会带着笑脸,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说句“好久不见”。
也或许,只能在下辈子,他们会有缘再次成为恋人,成为彼此真正的爱情,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伴侣。
可不知道的是,等他们再次相遇,是否仍是冤家,仍是路人,学良,凤至,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对剧中演员的那一口东北腔就很震惊,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正不正宗,但是剧组的态度和对待张学良这位历史人物的尊重以及对待这部剧的认真就很让人点赞。
而对于文章来演张学良,我个人是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文章的演技在现在这么多小鲜肉和年轻的演员来说,是在线的,是有用心的,尽管他的私生活...但不可否认,文章的演技是值得我们去看,去追的。
而我也不认为仅仅因为他出轨了就去否认他这个人,毕竟演员是一份职业而他的工作做得好演的好就行了,我们离他们太远,我们只用关注我们够着着的就好。
然后小宋佳也是把于凤至这位东北第一夫人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张学良出征时于凤至给他写信的那一幕,真让人揪心。
最重要的是李雪健老师的出演,刚开始听他的声音觉得怪怪的,后面搜了一下才知道李雪健老师的声带出问题了,身体也有着病,带病坚持工作了那么多年真的很让人感动,也希望李雪健老师能够保重身体。
最后还有赵四、冯庸等等这些历史人物,也被演员诠释的很好。
我觉得这部剧是演技在线,颜值也是在线的。
并不是有小鲜肉的就是颜值好,这部剧里的颜,我也是觉得很带感的。
赞👍很喜欢这部剧👍
被张作霖迷住了,草莽劲儿与政治智慧、传统道义还有父爱的柔软之处混在一起,被病后的李雪健表现得太有魅力了!说实话这个张学良我不满意!
道德败坏之人演被打造成英雄的卖国贼,咱的体制真是健康。
不是玛丽苏、不是霸道总裁,不是高大全。摄影极佳。
像本剧主人公这样一个把东北、热河拱手让给外族的富二代,因为西安事变而获得莫名其妙的正面评价,电视剧该如何表现其传奇一生还真不大容易。本剧中凯申公的浙江话为啥那么萌。
很喜欢这部电视剧,李雪健老师刻画的张作霖非常好,简直把张作霖东北王给演活了。从小就喜欢听张作霖的故事,这部剧真的不错。
哎哟,果然男人有了权就有了那么几分魅力,不管看着有多嫩哈哈哈。文章还是不错的,用心看得见。
张黎导演的剧
很多剧情与史实不符,很严重的错误
张黎作品本有期待。雪健老师和小学良的对手戏很有意思。但是,文章出现后,整剧画风都变了。满口儿化音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出轨是品德问题,本剧展现的演技也堪忧。
文章0分 李雪健老师和童年小六子各1分
看到一半,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感觉还可能还是不喜欢这类型的电视剧吧
李雪健老师演的张作霖大帅下线以后就没意思了
虽然不喜欢文章,也不喜欢张学良,但目前为止这部剧还是拍的不错的,剧情也很吸引人(尤其是在冗长无聊的芈月传的对比之下...),李雪健这老帅演的更是棒棒哒!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没头脑少将军。国家命运绑在他身上真是倒霉大发了。从这点来看电视剧倒是如实还原,看他崩溃,看他搂不住,看他一步步犯错。也就是从张作霖死开始,不忍心再看。已弃剧。但确实是好剧,除了文章都演挺好的。编剧那是真牛!
这个剧是对所有曾经死难的东北人的不尊敬,垃圾,可耻
小演员,柳岩,李雪健演得好。看了2集就没看了
豆瓣的人要是能少装逼就好了
黑的漂亮,张学良跟个娘们一样,连小三的事情都让正妻来摆平,从此瞧不起此人物…
这年代还有张黎的剧能看,知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