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就一个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更好。
越到后面感觉越像在给编剧喂shit吃了一样。
形式大于内容,剧的服装和群演像是在高定发布会,但这部剧真的空有好看的外壳。
我看完了第九集也没明白这部剧到底想表达什么?
角色行动的逻辑,男女主的爱情线,剧情走向,真的非常迷,无厘头,无脑觉醒无脑革命,结尾也在故弄玄虚。
男主一开始我心里还在为弹幕里骂他的人反驳,到后面我看到他就想吐,毫无闪光点的sb,在哪个世界都是loser,从来没那么讨厌过主角。
女主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形象在我心里也是直线下降。
龙哥和亨利是唯二不太反感的角色。
在那个被收音广播与有线电视支配的时代,尼尔·波兹曼就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忧心忡忡地表示,我们更有可能通往一个《美丽新世界》,而非通往一个《1984》的世界。
近日,由孔雀台(peacock)出品的美剧《美丽新世界》,改编自阿道司·赫胥黎所著的同名小说,在开头就极富冲击力地展现了这样一个世界。
列宁娜的主管伯纳德把她叫到办公室,给她展示一个3D画面,画面是她与另一个男人性交的场景。
伯纳德放大了她的表情,画面显示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安心与迷恋,紧紧拥抱着怀中的男人。
“你不能这么自私。
你不能试图独占这个男人,因为他属于所有人。
你这是唯我主义的表现。
”伯纳德训斥道。
列宁娜此时是什么心情呢?
她可能有些愤怒、羞耻和悲伤。
然后她掏出了一小颗药丸,吃了下去。
她的表情迅速回到平静状态,眼睛里无悲无喜。
列宁娜和她生活的美丽新世界。
(剧照)
左边是一名等级为厄普西隆的工人,在美丽新世界中,至少有数万厄普西隆长着这样一张同样的脸。
(剧照)快乐:一种虚无的情绪如果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话,“新伦敦”的设定可能会让观众有一些迷惑。
“新伦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人人有等级的世界。
从胚胎开始,人被按照希腊字母的顺序分为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δ(德尔塔)以及ε(厄普西隆),每个等级又分为加和减,宛如一个高科技版本的种姓社会。
阿尔法+是永远的领袖,贝塔则可以做高精尖研究工作,伽马属于普通市民,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工作,德尔塔和厄普西隆则是智力低下的人群,负责重复而辛苦的劳动,他们的语言只有几个单词,甚至不具备说谎的能力。
但从未有人对自己的阶级有疑问,从胚胎开始,每个个体就被有秩序地分往不同的阶层。
还是儿童时,等级分明就被清晰地强调出来,阿尔法的孩子可以在桌上搭建积木,而伽马等孩子则在一边站着,如果积木塌掉就要飞快地上前清理。
偶尔有孩子“不知好歹”地想要触碰阿尔法的玩具,就会被一旁的管理者用鞭子抽打。
负面情绪偶尔会出现,但一颗药丸就能让人重新开心起来。
这种药丸名叫“soma”,中文译名为“唆麻”,有吗啡、大麻一般的效果,一颗下去,让你重新进入空虚的开心里。
巧合的是,赫胥黎本人似乎也认同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在给乔治·奥威尔写信并请求对方寄给他一本《1984》的时候,他告诉奥威尔,自己笔下的反乌托邦版本或许更可信。
赫胥黎说,他不认为折磨是征服一个民族的必要手段,比如老大哥和真理部。
“你所需要的就是教会人民热爱他们所受的奴役。
”伯纳德和列宁娜本来也完全热爱这样的“美丽新世界”,直到一次去“野蛮之地”的旅行,遇到一位名叫约翰的“野人”。
性:一种被允许的自由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群人保留着旧世界的习惯,于是土生土长的“新伦敦人”来此地参观,他们饶有兴致地看开膛破肚的手术、看黑色星期五的争抢、看未婚先孕的婚礼上有人抢婚并枪杀对方。
约翰帮假新娘戴上假肚子。
(剧照)直到“野蛮人”不堪忍受被观察而举枪起义,身负重伤的伯纳德和列宁娜被约翰所救,而约翰也在与他们一起被追杀的过程中进入了新伦敦。
新伦敦会让外乡人有多惊骇呢?
这里推崇性爱,永远有大型的性交派对为人们敞开,男男女女的肉体交织在一起,但剧中呈现的场景并不让人感到兴致盎然。
那种迷醉在五颜六色灯光的照射下,宛如一个吸毒后的混乱世界,艺术性盖过了场景本身。
没见过这样场景的“野蛮人”约翰自然无所适从,他误入一场群交派对,躲避着赤裸男女伸出的手臂,有女人想上前拥抱他,他吓坏了,慌不择路地逃到舞池中间的柱子上,一脚踢开下方有人伸出的手,大声尖叫道:“别碰我!
”新伦敦的居民不明所以,于是停下了动作,赤身裸体地站在那里,仰望着柱子上面的“野蛮人”,他穿着衣服,无法读取他的等级是阿尔法还是厄普西隆。
画面在这里完成了讽刺的转变:一个“野蛮人”,当他高高在上地俯视赤身的新伦敦居民时,仿佛完成了向神明的转变。
美丽新世界的居民仰望着他们上方的“野蛮人”。
(剧照)“野蛮人”约翰,正如首领预言的那样,成为了一个“病毒”,他给新伦敦居民讲述野蛮世界中的残忍与暴力,给向往稳定关系的列宁娜“一夫一妻”的体验。
剧中的视角表现是,围绕在他身边听故事的居民,衣着逐渐从纯白色变为黑色。
约翰似乎逐渐沉沦在派对中,沉沦在丝毫不需要压抑的性宣泄中,然而,一个性自由的世界就是所谓的“美丽新世界”吗?
赫胥黎在序言中写道:“随着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消亡,性的自由会相应地增加作为补偿。
”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就有人试图创造这样的乌托邦。
在美国,最著名的“自由爱情”公社莫过于奥奈达社区,这片聚居地的发起者是一名宗教狂热分子约翰·诺伊斯。
从1847年到1881年,奥奈达社区最多有超过500名居民,他们耕种集体土地,生产捕兽夹卖给外界,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但其他一切都要共享,包括孩子和性伴侣。
在这里,只对一个人产生爱情是可耻的,人人都有义务与其他人性交。
但渐渐地,诺伊斯的独裁统治与社区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因为年轻男子被要求与年长妇女做爱,而诺伊斯本人却能够行使与处女发生性关系的“初夜权”。
于是人们揭竿而起,诺伊斯流亡天涯,社区分崩离析。
反观这个“实验”,人们会发现尽管诺伊斯独裁专制,却不能阻止男女之间产生爱意,并在私下结为连理。
事实上,在西方,没有一种群婚制试验能维系几年以上。
正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言:“不管发明多少‘公社’,家庭总还是会悄悄地回来。
”美丽新世界:一个需要逃离的地方正如开篇时,伯纳德当着列宁娜的面播放了她的全方位性爱录像。
在新伦敦,隐私并不存在,伯纳德本人甚至一边蹲坑一边跟上司谈话。
人人需要佩戴一个类似隐形眼镜的装置,这个装置会连接到indra系统,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每个人的等级是阿尔法还是贝塔。
人们也可以通过另一个人的视角观看ta所看到的影像,宛如一个24小时在线的网络直播。
就是这个像隐形眼镜一样的东西。
(剧照)Indra系统,就像一个大型的天眼系统,或者《生化危机》中的“红后”,监控着所有人的生活。
这似乎有点《黑镜》的味道,而这部剧的导演就是执导过《黑镜》系列的欧文·哈里斯。
遗憾的是,这部剧在最后几集中滑向了“反抗人工智能”的俗套剧情,而并非赫胥黎所想表达的“反乌托邦”的概念。
剧中的改编不少,indra系统也是原创剧情。
除此之外,灵魂人物约翰的改编让人有些遗憾,在原著中,虽然生活在野蛮之地,约翰却饱读《莎士比亚全集》,在理念上黑白分明、毫不动摇。
因此在进入新伦敦之后,他的反抗要比剧中激烈得多。
原著中使他看透新伦敦本质的,是他的母亲因过量吸食唆麻而死的悲剧,剧中却删掉了这一情节。
约翰的妈妈,死在了飞往新伦敦的飞机上。
(剧照)这位“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的野蛮人,在与首领的激烈辩论中点破了赫胥黎想要表达的观点之一。
野蛮人约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首领回复道:“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一阵沉默后,野蛮人终于答道:“这一切我都要求。
”
在约翰的鼓励下,伯纳德终于平生第一次打出一拳。
(剧照)
被伯纳德揍了一拳的兄弟,比起伯纳德,他更像是一名阿尔法加——身材高大,做事果断。
所以有事没事的,他就会当面羞辱伯纳德。
(剧照)在《美丽新世界》的开篇,赫胥黎引用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的话:生活正朝乌托邦奔去。
或许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在这个时代里,知识分子和文化阶层想方设法逃避乌托邦,希望回归到不那么“完美”但更加“自由”的非乌托邦社会。
即使这样的非乌托邦社会如赫胥黎所言:“人类被赋予自由意志的目的就是在疯狂和愚昧之间做选择。
”但疯狂和愚昧,这一切我都要求。
原文刊载于《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天天看天下”
最近,一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美剧上线引发了很大关注。
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了让他名留青史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时隔将近90年后,这个夏天,这部小说也被改编为美剧上线。
剧中,赫胥黎原作的诸多经典设定得到保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维系“美丽新世界”运转的重要药物——“嗦麻”。
如同剧中的经典台词所言:“来颗嗦麻,远离痛苦”,这种神奇的药物可以迅速让人摆脱懒惰、贪婪、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让人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和充沛的生活热情。
美丽新世界将人们的消极情绪视作需要被消灭的社会隐患,包括主角列宁娜·克朗在内的多名人物,都曾因为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体现出某种“懒散”和“怠惰”而被约谈。
在一个推崇“天道酬勤”、“劳动光荣”的世界,懒惰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被批判的品行。
然而,人类的懒惰真的越少越好吗?
没有懒惰的世界,真的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吗?
至少在剧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依靠嗦麻度日的人们远离了懒惰、不会懈怠,也同时将自己交付给了外界控制,大概也不会有人认为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具有完整的人性。
“消灭懒惰”作为《美丽新世界》社会隐喻的一部分,有力地提醒了我们懒惰与真实人性的紧密关联,也启发我们重新反思懒惰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美剧《美丽新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前几年曾经在网络空间中大火的“丧文化”、“佛系文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懒惰”的重新反思。
“谢谢那些曾经打倒我的人,他们让我知道了:躺着真舒服”、“我会开心,我会有钱,有你最好,没你随便”,这些被大量网友转发的“佛系青年语录”其实正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一味推崇个人努力的社会主流话语的抗争,也将一个长期以来不曾被视作一个问题的问题摆上台面供大家重新审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不那么努力、选择做一条咸鱼吗?
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有思考的必要,毕竟在“丧文化”流行之后,我们的生活反而越来越忙碌了,各大公司里的加班文化日益盛行,“内卷化”严重的北上广越来越无法兼容下肉身和灵魂。
在“努力”的驱动下,人类文明创造了可观的“进步”,却给人们带去了越来越多的疲惫和挣扎。
每年的8月10日,也是“国际懒惰日”(International Lazy Day),鼓励大家从工作中抽出时间,懒洋洋地享受生活。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希望具体聊一聊“懒惰的权利”这个略显抽象的问题。
纵观历史,懒惰对人类有什么独特的价值?
怎样的懒惰值得我们追求?
当我们在当代呼吁“懒惰的权利”时,我们究竟应该呼吁什么?
撰文 | 刘亚光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1叔本华的钟摆:为什么“彻底躺平”并不值得欲求?
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归纳出了著名的“七宗罪”,懒惰和骄傲、贪婪、淫欲、嫉妒、贪吃、暴怒等并列,被视作人类的罪孽。
可见,自人类文明早期,懒惰便十分不被待见。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懒惰的标签,似乎他的其他品质也随之降格了。
在探索新大陆的航行活动十分繁盛的16世纪,欧洲探险者们常常会将“懒惰”与“野蛮”和“未开化”等同。
比如1570年的一部探险记录,就曾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原住民称为“不事劳作的海地人”。
在探险家们眼中,刚刚被发现的大陆上的“野蛮人”们由于没有追逐金银财宝的兴趣,“天性”就是懒散的。
然而,后续的更多探险笔记也推翻了这些偏见。
《懒惰的历史》 安德烈·劳克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年8月历史上人们反对懒惰的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自然是懒惰容易荒废工作、影响社会运转。
比如卢梭就认为,工作直接对应着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的身份资格,而懒惰是公民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他在《爱弥儿》中写道:“在社会里,他必然要依靠他人,所以他应当工作来偿还维持生计的代价”。
作为“社会契约论”传统的重要理论家,卢梭的这番基于社会共同体利益的对懒惰的批判,至今也仍然是人们反对懒惰、提倡勤劳的重要理由。
然而,许多人也认为,即使抛开社会利益不看,懒惰依然对个体贻害无穷。
卢梭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达朗贝尔和狄德罗就在他们编撰的《百科全书》中写道:“懒惰是诸多疾病的根源,它不仅使体液变稠,机体松弛,还会刺激身体,加速老化”。
除了身体健康,懒惰对个人最大的伤害在于它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舒适。
现代的网友们喜欢戏称“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一直爽”,可是在叔本华看来,不会有人享受“一直摸鱼”的“爽”——正如同他的名言“人生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荡的钟摆”。
美剧《美丽新世界》剧照。
叔本华的这番对人性的洞察并无实证研究的基础,但却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体验不谋而合。
似乎只有存在外部压力时,懒惰本身才能获得更高的快感。
人总是有一种行动起来的欲望,如果告别了一切外在的压力,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反倒可能给人以一种巨大的空虚。
布莱恩·奥康纳在《闲散的哲学》中更是将这种程度的懒惰称为“存在主义式的无聊”,他也认为,普通的无聊只是一种劳碌之余的放松,无聊者很清楚“什么时候无聊会停止”,这让无聊起到了合理的放松作用。
而“存在主义式的无聊”由于完全缺乏外部制约,会让人不知道如何终结这段懒散的日子,进而引发无聊者对生活彻底的冷漠和厌倦。
这样看来,即使不伤害任何人,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似乎也并不值得欲求。
看似对立的工作和懒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相互成就,“工作在场”的适度懒惰更值得欲求。
为什么越到ddl(deadline,截止日期)打游戏越爽?
因为“偷懒”的快感恰在于“偷”字,“摸鱼”的爽,似乎也只有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才能体会。
如果懒惰并不意味着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无聊”,那么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作用可能经常在人们的批判和偏见中被低估了。
必要的懒惰除了让人们获得充分的休息,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社会学家塔尔德就认为,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有赖于一个“有闲阶层”,他们可以不必受到劳碌的干扰,专注于积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动力。
《闲散的哲学》 布莱恩·奥康纳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除此之外,懒惰往往也象征着一种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异见”,一种可贵的“否定性”。
在1619年担任加拿大魁北克总督的塞缪尔·尚普兰曾经对当地原住民有过一段有趣的记述:“他们努力地以物易物,但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劳作。
”不难发现,“懒惰”的定义其实有其相对性,就像在曾经的欧洲探险者眼中,“不努力积累财富”就会被视为懒惰,可如果切换到原始人的视角,也许这个评价就并不成立。
懒惰不仅指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更从广义上形成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挑战。
劳克将二战后的美国兴起的嬉皮士文化视为当时一场重要的“懒惰行动”,众多年轻人身着挑战常规审美的奇装异服,远赴世界各地旅游,用一种浪荡不羁的生活试图证明消费社会的肤浅与无趣。
嬉皮士文化固然有颇具争议的一面,但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思。
懒惰可以充当某种社会的“制动器”,通过对普适标准的“退出”与质疑 ,帮助社会的任何一种话语不至于趋向极端。
2“周日午后”的消逝:被污名化的懒惰1886年,法国著名的画家乔治·修拉创作了一幅叫做《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的名画。
这幅画描绘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在平静的水面和柔软的草地边,有的人打着遮阳伞,睡眼惺忪地坐着,有的人悠闲却又专注地凝望着水面。
许多看过此画的人评论道:这幅画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凝固感”,如同是一幕“幕间休息”。
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没有人想着“下一刻”要忙着去做什么。
乔治·修拉《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同样是描绘一段“懒惰”的时光,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在1532年创作的版画《论浪费时间》却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气质。
照片中的大胡子男人手肘撑在桌子上,什么事也没干,但却盯着面前的一堆沙漏、钟表焦虑不已,仿佛在被时间催促着赶紧找到前进的目标。
彼得拉克描绘的是一种独特的懒惰经验,在这种状态下,人其实并不敢真正懒散下来,而是始终盯着懒惰何时结束。
罗兰·巴特也认为,有时出于对工作的厌烦,人们会进入一种消极的懒惰中,此时人们任由自己“分心”,怀着对工作的厌恶重复各种让自己注意力分散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现代社会谈“懒惰”,我们拥有的经验更多的似乎是后一种:虽然名义上在“懒惰”,实际上却想着工作,并怀着一份对“偷懒”的耻感。
修拉笔下“周日午后”那种“无目的”的闲适,似乎越来越稀缺。
打开微博,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刷到各路亲朋好友的吐槽:到了下班的点,看见周围的同事都没走,觉得惭愧不已,又坐下继续加班。
在一个懒惰似乎被污名化的时代,提“懒惰”的权利似乎有些反讽:人们一面央求着多一点懒惰的时间,一面对懒惰充满鄙夷。
彼得拉克《论浪费时间》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认为当今社会已经由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转化为“功绩社会”,推动人们劳动的力量已经不再是工厂的监管、惩罚等否定性的力量,而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肯定性力量。
即使没有“必须要完成”的指标,人们也越来越懂得如何自我剥削,去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
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韩炳哲的矛头依然指向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
伴随着现代性的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人”的力量,个人看似拥有了无穷的选择自由,但当成功被建构为只和“个人努力”相关,个人也因此背负上沉重的枷锁。
而当这套话语逐渐占领社会文化的中心,“懒惰”自然会被笼罩于污名的阴影下。
韩炳哲认为,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体”的形成是当下社会抑郁症泛滥的重要原因。
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对压力的逃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们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当做一种义务,却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完全实现义务,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挣扎最终让人筋疲力尽。
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努力的过分推崇许多时候也并不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
就像最近一段时间,“内卷化”这个专业术语突然流行,豆瓣上更是出现了“你的行业里都有哪些内卷现象”的话题小组。
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增长但不发展”的状态,许多人质疑,不论是一线城市的基础教育投入的水涨船高,还是职场中员工之间“比着加班”,其中都有许多“过度投入”但并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的部分。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正是将“个人努力”的原则推崇到极致的代表。
在剧中,顾佳常常以一种引导者的姿态,或是对闺蜜、或是对丈夫讲出“人生箴言”,网友甚至将这套人生哲学称为“顾学”。
《三十而已》剧照。
顾佳这个角色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顾学”的吸引力。
然而,顾佳和她家中的劳务阿姨,她们的努力“境遇”是相同的吗?
在不同阶层乃至不同性别的群体中,空洞的“努力”能被当做实现成功的不二法门吗?
答案很显然是可疑的。
当“顾学”将一切的成功都归结于个人努力时,却悬置了努力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这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的人努力的起点。
在一个“不敢懒惰”的时代,修拉“周日午后”式的懒惰似乎正在消亡,彼得拉克画中那个盯着钟表的老人越来越多。
当代人的懒惰景观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懒惰的被污名、对“个人努力”的过度推崇。
凡事都是过犹不及,重提懒惰的价值,其意义并不在于鼓励人们好逸恶劳,而是揭示出当代的懒惰景观遮蔽的问题。
3不只是“时间自由”:在当代,懒惰的权利意味着什么?
1883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保尔·拉法格的一本小册子《懒惰权》出版,书中,拉法格猛烈批判了资产阶级“旧世界”的“劳动道德”,他倡议无产阶级“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坚决摒弃基督教的、经济的和自由思想的道德偏见,就应该宣布他们有懒惰权,他们应该每天只工作3小时,而在其余时间里尽情地娱乐或者闲荡”。
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懒惰的权利”似乎并不只意味着时间上的自由。
除了人们不敢懒惰之外,“不会懒惰”似乎也是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从调查中发现,人们很少认为他们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
罗萨指出,事实上这些人每天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但这些闲暇的时光都让他们觉得“愉悦度很低”。
有了时间懒惰却感觉不到快乐,这似乎也符合我们许多时候的经验:经历了一周的劳碌,周末睡一个长长的懒觉,然后刷一整天手机,懒惰过后,我们似乎并没有更愉悦,而是感觉到疲惫和空虚。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哈特穆特·罗萨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罗萨认为数字媒介、高速交通工具等技术带来的社会加速效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高速行进的列车令人看不清旅途的风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信息流”永远在提醒你最新的热点。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本雅明所说的“体验很丰富但经验很贫乏”的时代。
技术的加速让我们对于任何片刻的体验都失去了深度的感知,因此“在一个由速度的号令所整合起来的世界中,找一个短期内就能获得满足的欲望会比设定一个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的欲望要明智。
”“刷手机”成为现在人们度过懒惰时光的重要表征:“刷”意味着追赶而不停留。
加速的感觉如此迷人,即使我们有时并不愿如此度过我们的闲暇,依然无法摆脱刷手机的诱惑。
对于当代人来说,相对于“获得时间”的消极自由,“懒惰的权利”更意味着一种敢于懒惰、懂得如何懒惰的积极自由。
它来自于对过度推崇个人努力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日益加速的技术环境的深度反思。
可见,懒惰并不是天然值得被批判的社会问题,相反,它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入口。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刘亚光;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
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
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
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
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
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
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
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
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
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
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
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
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
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
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
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
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
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
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
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
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
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
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
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
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
(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
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
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
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
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一些漫无目的的耍刷手机,打游戏,可不可以看作现在的“嗦麻”呢?
一些人为了cheap thrills,把大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简单的娱乐上,而那些做出成就的人,我想,是会克制自己,完成更“高级”的娱乐的,比如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完成一项提升自己的计划。
(为什么要140字)一些漫无目的的耍刷手机,打游戏,可不可以看作现在的“嗦麻”呢?
一些人为了cheap thrills,把大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简单的娱乐上,而那些做出成就的人,我想,是会克制自己,完成更“高级”的娱乐的,比如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完成一项提升自己的计划。
一些漫无目的的耍刷手机,打游戏,可不可以看作现在的“嗦麻”呢?
一些人为了cheap thrills,把大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简单的娱乐上,而那些做出成就的人,我想,是会克制自己,完成更“高级”的娱乐的,比如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完成一项提升自己的计划。
先夸夸这部剧,服装漂酿!
调色可以!
音乐不错!
看得出导演是花了钱的!
可是!
剧情毫无逻辑,剪辑混乱,场景衔接不上!
感情线莫名其妙!
看完只想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集入坑,感觉挺新颖的,第二集开始有种奇奇怪怪的剪辑出现,三至七集基本上是熬着看的,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了,直到第八集真的有点忍不了了!!!!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清洁工要杀掉全剧唯一的帅哥?!?!
为什么他只是问问你们,这个叶子怎么没有扫掉,这不是工作职责吗!!
为什么要把他杀掉!?!!
清洁工脾气这么大的吗!?!!
(另外上一集帅哥跟黑人老太太开完会,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头发就很乱,就好像有很多心事,好像放弃世界了,可是为什么呢?
他们讲了什么啊!
我明明看的是中英双语字幕!
为什么一个都看不懂啊?!
)(然后第二天帅哥又重新梳头振作起来出去散散步,结果就被干掉了,微笑)那我接下来还怎么看下去?
哦,还好只剩最后一集了!
最后一集真的十个莫名其妙也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女主的闺蜜:被带去训化,闺蜜是被训化了还是没有被训化呢?
明明她在驯化室里用电棒控制了她的训化师,但出来外面又说她是被迫的?
那她到底是有没有被训化?!!!
(再回顾一下前面她和女主打羽毛球的那段剧情铺垫就好像是她要觉醒了!
然而并没有!
)最后她说她不想这样,跑走了,一个飞碟下降,她就不见了,她是外星人吗?
女主:有一集是她跟男二浪漫约会,快要到18禁的地方时,她表现得很痛苦不愿意,貌似快要觉醒了结果是男二拒绝了她,18禁没有成功。
本以为从此女主就开始要拒绝各种人了,结果第二天她又参加趴体,又跟另外一个小哥哥来了,妈耶,那她昨天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不乐意跟男二鼓掌?
是因为对男二没有新鲜感吗?!!!!!
男主:缕一缕这条本剧重点感情线,1、男主第一次遇到抱着小鸟的女主(感觉有爱,貌似想铺垫一见钟情的意思,但是想想男主当时可是很喜欢那个拿枪的小婊砸哦)2、男主带女主逃亡,中途还一度跑掉了不想帮忙,跟女主讲话的语气也是觉得她是一种麻烦,毫无爱意。
3、他们到了新世界,突然!
真的很突然!
男主就很在乎女主!
一直想找她,跟她鼓掌,然后他们就爱了!!
啊啊啊啊第一次听到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真的懵了!
怎么会如此突然!?!
就爱了!
就很爱很爱的那种啊?!!
男二:喜怒不定,墙头草,导演到底是想要一个很狐狸狡猾的上级,还是想要一个被职位所捆绑但其实心底很好的人?
演员是个好演员,很惨收到了烂剧本。
黑人老太太:一个人很忙但不知道是在干嘛,一会好像快死了,一会又好像找到什么新发现了??
她讲的每个字我都认识!
可是拼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
本剧还有各种各样的bug,比如:既然镜片可以看得到任何人做任何事,为什么男二一直不知道男女主每晚都在鼓掌?
还要强迫小管家回答?!
然后小管家自从被逼供后消失了一阵子,咱也不敢问他去哪了,估计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被消失了,结果呢?
结果小管家过没几天又跳出来给大伙做了好多好多的鸡肉派啦第八集结尾男女主在激情鼓掌那段!
真的!
我没想男主已经堕落成这种人,喜欢这种脏话鼓掌的方式!
结果他在很嗨的时候突然又生气失落甚至要开始哭泣!
然后女主想解释,他不听,女主也生气了,走了,他又开始挽留(但不成功),男主,真的很绿茶!
头疼,想到再来补充
与原著中对自由性爱形式,生物技术等等创新思考脱离的太远,沉迷于对AI的对抗,originality is zero.Brave New World 的main concept ,atmosphere,idea is gone.个体反抗和反乌托邦dystopic完全丧失。
角色改写更失败john成为主角,本来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热爱莎士比亚并受之启蒙的,高贵的savage,结果剧里只是一个angry dude,fall in love~(saopy love 的描写过多的)最后也没有take any action,五等人的反抗也是被indra 控制。
foster本来是代表福特大王,结果剧里自杀了。
只是带上了brave new world 的名字Marx 竟然不是主角了,书里有一段对话是两个场景一起交错的那么有趣。
剧里也没拍。
Harry llord这么帅!!
诶不期待和书有关就好。
还是想看乌托邦式的那种压迫感。
个人记录,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最不满意的有两点,一是他们不洗手就随时随地吃唆麻,洁癖表示无能接受;二是瞬的戏份太少了,我想看他激情全裸(超大声)!!!
整体节奏前松后紧,故事线不是很清晰,无论是乌托邦,还是ai,深度都不够。
阿尔法个个都像禁欲系,贝塔的衣服全都很省布料 ,伽马和厄普西隆又很禁欲。
能够使人心向往之的生活,必定不是野蛮的。
这个世界并不只有快乐一种情绪,还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情绪——吃唆麻之前的情绪。
The more connected they are, the more lonely they feel.不要因为一时的痛苦而寻求与他人的连接。
情绪可以被给予被移除,但是不能被感受。
没有一个有自主思维的系统不会杀人,即使是tm宝宝似乎也做过吧,从107来看,这部剧目前还没什么新东西,更不要提伟大的东西了。
Bernard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变态是因为嫉妒,他是个懦夫伪君子。
远离会露出十六颗牙齿微笑的人群 。
Epsilon扔soma那里,很像使女扔石头。
红色的长袍,很像祭司,喜欢搞献祭的那种。
New london之所以能存在,不是因为Jane或者红衣那些人,而是因为Bernard这种人的存在。
Indra选择了Bernard,很像韩清秋,不是因为恰巧,而是因为知晓人心,套用一个不太好听的说法,苍蝇不叮无缝蛋。
既然有群p狂欢,那么也有killing 狂欢。
109想起rm里的kill无罪狂欢节,人类或许真的需要一个出口。
成王败寇,反叛军的leader很容易被招安。
每个社会里都有一些不安分的因子,也许他们只是不愿意做被规定的事情,他们是潜在的星星之火。
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他们指责异类才是疾病的根源。
并不觉得john的角色很白左,一群站在上帝视角和道德高地的人指责他只说不做实事真是搞笑。
下围棋那几个镜头,装b的感觉太强烈了,毫无深度,一个alone算什么。
我不懂围棋,但是总觉得他们估计都是随便摆的棋子。
Indra那个自私自大又胆小怕事喜欢暗地搞破坏的性格,真是给ai丢脸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两个世界的对调,对立不变,换个场地而已。
最后附上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Don't be afraid or ashamed, just stare back.
拖了这么久终于把美丽新世界看完了,对于热衷反乌托邦的我而言,这类题材的剧挺少拖这么久的。
相比同类题材的黑镜、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等爽剧,看美丽新世界时的“不适感”是我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不适?
因为约翰是个鲁莽、冲动、只会动动嘴皮子到处惹事却又不会解决问题的恋爱脑。
他既不符合我们对完美英雄式主角的期待,也不符合我对完美理智的革命者的设想。
但是当我开始讨厌约翰,并怜悯被屠杀的阿尔法和贝塔时,才发掘我打骨子里还是偏向稳定与秩序的,也可以说我更多的是支持改良主义的。
一个不稳定因素进入某一社会便可以颠覆秩序,我仍是习惯性地认为这个不稳定因素不应该进入这一社会,而不是坚信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即便知道混乱的存在,除了修补和改良,我们还能做什么?
如果革命必须是暴力必须是流血,我们真的需要革命吗?
革命之后会变得更好吗?
设定下的世界什么都是新的,连伦敦都变成了“新”伦敦。
但在我看来,除了科技,美丽新世界与现在毫无差别。
社会阶层从来没有改变过,手握权力与资源的,永远只有那5%的人(或许更少)。
此外,之前的看法被推翻了,新伦敦里依然有七宗罪。
前几集时,我以为新伦敦人是没有缺陷的,没有冲动、悲伤、羡嫉、自私......我以为当人不再有欲望不再有缺陷,人不再被称为人,所有的幸福与满足都是伪命题。
看到结尾,不论是马克斯的嫉妒与自卑(亨利同理,我相信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情绪)、还是约翰毁掉制造唆麻的机器后新伦敦秩序的瞬间崩塌,人们为了一颗黄色珠子大打出手,暴力在厄普索隆屠杀之前就已经笼罩新伦敦。
这时才发觉,人性其实一直存在,它们只是被唆麻遮蔽了。
新伦敦人坚信自己应该坚信的世界观,在阶级的局限下不断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满足于什么。
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那科幻之外的此时此刻,是什么在维持着千疮百孔的社会“正常运转”?
暂时我能想到的还只有“娱乐”,可以使人们跳脱出现实,安于现状,充满满足感的娱乐。
前三集画风有些《西部世界》…不过不影响我沉迷于哈里小哥哥的Max男友力和盛世美颜~花了三个半小时读原著后再看的剧,原著主旨更鲜明,主题更深刻,更能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氛围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相比之下,剧情增加了更多的冲突与矛盾,在推进故事节奏的同时也在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两种不同文明的多面性。
比如说我在读原著的时候更多地意识到“新伦敦”社会的畸形性,对蛮荒世界里的人抱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心。
在剧情中,编剧构建了异端分子制造枪击案滥杀无辜这一矛盾,表现出极端个体的觉醒与文明与社会的趋同性色彩。
放几句我很喜欢的台词吧~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