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段历史,我知之甚少,唯一于两三年前,有涉猎 The Other Boleyn Girl(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英文原著。
因为是原著,对于眼花缭乱的未知的形容词名词,我都懒于一一查证,只读了个大概。
故,此篇小评,仅从我个人感受出发,略谈一二。
该6集迷你剧,以主人公Thomas Cromwell (托马斯·克伦威尔) 的视角, 呈现了 Henry VIII (英王亨利八世) 第一次废后风波。
Cromwell 追随的原主公 Thomas Wolsey (托馬斯·沃尔西) —— 时任大法官,国王首席顾问,因未能如亨利八世所愿,与罗马教廷成功协商英王的离婚请愿,骤然失宠,同时被英王与仇家驱往苦寒之地。
Wolsey 颓然失势,大厦将倾,身边仅留Cromwell 一忠臣不离不弃。
为向英王求情以期主公重获帝心,Cromwell 前往宫廷,会见帝王, 而Wolsey则发往谪迁之地。
Cromwell 不愧为Wolsey 的得力谋臣,他极快地获得了帝王的喜爱,为主公谋得了些许补助。
同时,Cromwell 也得到了自己敌人,英王的情妇以及欲结婚对象——Anne Boleyn (安‧波林) 的召见。
Cromwell 获得了未来王后的喜爱,并领了新差。
正当Cromwell 疲于两边周转时,噩耗袭来,英王以叛国罪逮捕 Wolsey, 欲押往伦敦塔,而 Wolsey 却在途中因病过世。
Cromwell 得知后大为悲痛,却将哀恸深埋于心,赴往英王的宴会。
宴席上,权臣为了庆祝昔日权宦 Wolsey的坠亡,特排了话剧,将 Wolsey恶意丑化魔改。
Cromwell 掩于人群中,将所有饰演者的脸深深烙印心中。
为抱旧主大仇,Cromwell 决心加入下议院,逐步攀登,接近帝王。
Cromwell 如愿得到了帝君的喜爱,并委以重任。
Cromwell 修立法案,使亨利成功废后并迎娶新后。
英王对新后十分宠爱,然好景不长。
新后始终未能为英王诞下王子,随着母族干政,权倾朝野,英王逐渐失去了耐心。
英王授意Cromwell 协助自己,废黜新后。
Cromwell 展开调查,成功发现新后与多人通奸,其中甚至包括她的亲兄弟。
Cromwell 将通奸者一一捕获,发现他们与深埋记忆中仇人的脸庞逐渐重合。
最后,新后被问斩,Cromwell 得以赴命。
———————————————————————————————-—————————————第一集,初始的黑底白字,在古朴的琴声下,历史的肃穆感向我铺面袭来。
在断断续续哀婉的琴声后,有一刹那的寂静,我纳罕着,期待着;随即,画面陡然转变,正片开始,主题曲 Wolf Hall 倏然奏响。
伊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部剧肃穆沉重的背景音乐,和忧郁暗沉的影片色调。
鉴于对历史了解甚少,无法评说是否真实还原历史。
但就个人观感,我愿意相信,这样的历史是真实的。
我愿意相信,那个时代人们的衣着生活是那样的,那样的朴素乏陋,又因着几百年岁月的浸染,显的端庄神圣。
我像一个窥探者,透着历史沙漏中的间隙,得以窥见,千百年前,一代权臣的蛰伏,破出,与展翅。
我也如撒旦,透过人面人心与人行,得以知晓人内心深处的欲望与黑暗。
分享Debbie Wiseman的单曲《Wolf Hall》:https://y.music.163.com/m/song/31192013/?userid=304436804(来自@网易云音乐)
153X年,大明嘉靖年间,皇帝一言九鼎,辅佐他的是史上著名奸臣严嵩,就是用处女给他暖被暖脚的那个。
此时在弹丸小国英格兰,国王亨利8世正为无继承人而烦恼,他与凯瑟琳结婚20年,生产5次,只养活一个玛丽公主(未来的英格兰女王,拥有血腥玛丽之称号),其余均夭折,凯瑟琳已失去生育能力。
玛丽公主和凯瑟琳王后凯瑟琳是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公主,3岁时就许配给英格兰王位继承人亚瑟,1501年结婚,但是5个月后 亚瑟 去世了,他的弟弟成为王位继承人,11岁时,亨利和 17岁的凯瑟琳 订婚,并在 亨利 年满18岁时成婚。
西方国家,男人只能娶一个,但可以有N个情妇,只是她们的后代没有继承权。
亨利想废王后另娶年轻貌美的 诺福克公爵之侄女 安妮-博林,而教廷不同意,此时教皇是 尤利乌斯二世,凯瑟琳的外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
在离婚法庭上,有人污蔑王后非完璧, 凯瑟琳 当众辩称,自己虽然与 亚瑟 结婚5个月,但仍然是处女,并声称 亨利 行房时已经判定,随后羞愤离去。
亨利权力真的不大,莫尔这个赤裸裸的卖国贼,都无法立即揪出午门斩首,或者金瓜击脑。
非得开法庭,让这家伙在众多看客面前发布反动言论,最离谱的是,竟然有刁民在法庭上念出国王器小活差的故事,引发观众哄堂大笑。
最终 亨利 通过强行修宪的方法,与教廷决裂, 1534年,亨利和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继承法》、《叛国法》等法案,建立英国国教 ,任命自己为英格兰宗教领袖,随后流放凯瑟琳,娶了安妮-博林。
Anne这角色演得好,人长得漂亮白净就不多提了,这强大气场,这快捷语速,这坚毅目光,将急于上位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她也多次流产,应该是穿着不当,贵族男人们都是穿厚皮草,而妇女们都是露出上半身,让半球,明显受凉了。
贵族妇女的日常:组团绣花这帮贵族妇女,每天就是围坐一起绣花,没有麻将的生活真枯燥。
Anne也太不检点了,竟然主动给国王带了无数个绿帽子,失败在所难免,你唯一的依靠和成功之路,就是不断和国王交配,密切注意保胎。
克伦威尔则全程苦大仇深脸,谈不上什么演技。
亨利8世 一共娶了6位王后,第一部娶了2位。
后来他娶了 珍·西摩 , 诞下一子,是为爱德华(未来的爱德华六世) 。
狼厅,应该就是指 西摩 家族的住宅。
珍·西摩 生下 爱德华 后2周去世,在克伦威尔的牵线下,亨利娶了 德意志克里维斯公国的安妮 ,但是2人关系不好,新婚之夜没有圆房,然后离婚娶了 安妮的侍女凯瑟琳-霍华德 ,为此砍了克伦威尔的头。
但是有人举报 凯瑟琳-霍华德 不是处女,于是奸夫和 凯瑟琳 均被砍头。
(是时候引入太监这个伟大的制度了)最后亨利又娶了一位凯瑟琳,31岁的 凯瑟琳·帕尔 ,曾经结婚2次。
这个女子一直陪伴亨利到他死去。
亨利 留下的著名文学作品:《Green sleeves》 ,绿袖子 Alas my love,you do me wrongTo cast me offdiscourteouslyFor I have lovedyou all so longDelighting inyour companyGreensleeves wasall my joyGreensleeves wasmy delightGreensleeves wasmy heart of goldAnd who but myLady GreensleevesI have beenready at your handTo grantwhatever you would craveI have bothwaged life and landYour love andgood will for to haveThou couldstdesire no earthly thingBut still thouhadst it readilyThy music stillto play and singAnd yet thouwouldst not love meGreensleeves nowfarewell adieuGod I pray to prospertheeFor I am stillthy lover trueCome once againand love me。
他给很多女子写了很多情书,流传下来的不少。
原文链接:http://www.wsj.com/articles/wolf-hall-viewers-flock-to-the-soundtrack-1428606881标题:Wolf Hall’ Viewers Flock to the SoundtrackThe broadcast of ‘Wolf Hall’ has brought interest in the soundtrack, which includes contemporary and early musicTelevision soundtrack music often fades from memory as fast as remotes can switch channels, but something different happened with the British miniseries “Wolf Hall.”Based on the Booker Prize-winning novels of Hilary Mantel and being broadcast on PBS Masterpiece, the serie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udors, the ill-fated Anne Boleyn and, most important, the royal adviser Thomas Cromwell.Behind the dynastic drama are two distinct musical backdrops, both of which are garnering attention for a type of music usually enjoyed by a niche classical audience. There’s a modern soundtrack, written by British composer Debbie Wiseman, and period music from the late 15th and early 16th century, sourced and arranged by Claire van Kampen. Neither was involved with the Broadway adaptation.In Britain, BBC2 aired the final episode of the miniseries in late February; by late March, Ms. Wiseman’s soundtrack topped the U.K.’s Classic FM chart. Most recently, it was No. 6. The album has so far sold an unexpected 2,100 copies, more than double the initial order, said a spokesman for the record label Silva Screen. A “Wolf Hall” soundtrack album of Tudor music on VIA Records, which is distributed by Naxos, became available for preorder on Wednesday in advance of a June 9 release. It’s too early to tell if American viewers will similarly focus on the music: The miniseries began airing last Sunday.This is Ms. Wiseman’s sixth collaboration with “Wolf Hall” director Peter Kosminsky. A conductor and noted film composer in the U.K., she has scored several hundred movies and television shows, including the BBC war drama “Warriors” and the 1994 film “Tom & Viv,” about T.S. Eliot and his first wife.For her “Wolf Hall” score, Ms. Wiseman says that “we decided it shouldn’t sound like a pastiche of Tudor music. There’s no sense of looking at [the characters] through some stained-glass window.” In lieu of the lush, orchestral sound often found in film, Ms. Wiseman wrote music that was performed by an ensemble of roughly a dozen musicians. They play both modern instruments and historical ones, including the theorbo, a lutelike instrument, and the vielle, a type of medieval violin. The strong response to the music on social media and from fans “has been unlike anything I’ve experienced in my career,” says Ms. Wiseman.Mr. Kosminsky felt it was important that the series’s soundscape feel contemporary. “For me, one of the triumphs of Hilary’s extraordinary books is the way they make a story set 500 years ago feel immediate, current,” Mr. Kosminsky says. For music apparently being played by on-screen musicians, “we opted for pieces that were very strictly accurate to period,” he says.Ms. van Kampen—a composer, playwright, director and music historian— turned to her 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the period. She works at Shakespeare’s Globe in London. Recently, she scored Broadway productions of “Twelfth Night” and “ Richard III,” both using authentic Elizabethan music and period instruments like the sackbut and hurdy-gurdy. The Broadway audience “had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at,” says Ms. van Kampen“Henry the VIII’s period is extraordinary, because it’s when everything changes in music,” she adds. Before the Reformation, music was focused on the religious world, but afterward became part of secular society. “Henry adored music, and was an excellent dancer and singer and wrote music himself,” she says.The music is authentic, says Ms. van Kampen, to the extent that is knowable. “I did faithfully try to use the music [Henry] would have heard as much as I could,” she says. For example, in “Wolf Hall” the vocal work “Te Deum,” by 16th-century composer John Taverner, is played for Anne Boleyn’s coronation in “Wolf Hall,” because Ms. van Kampen’s research found that it was likely played in Westminster Abbey on that date.Even the filming process had aspects of the authentic. “The musicians were filmed live playing in the gallery where Henry actually walked with Anne Boleyn,” says Ms. van Kampen. “We all had goosebumps.”<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中世纪乐器和现代乐器结合。
第一集还有演员拿着lutelike,soundtrack里也有lutelike的演奏。
原文段落:Ms. Wiseman wrote music that was performed by an ensemble of roughly a dozen musicians. They play both modern instruments and historical ones, including the theorbo, a lutelike instrument, and the vielle, a type of medieval violin.
本剧从Thomas Cromwell的角度讲述了Anne Boleyn从上台到上断头台的历史,需要对英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程度才能看得比较明白。
我在看《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时候,就觉得电影为了追求讲述波琳姐妹故事的传奇性,太过强调爱恨情仇和个人的影响力,将帝国之命运置于姐妹花的角色美貌自然是太过幼稚。
《狼厅》则向我们揭示君主制政治个人情欲、宗教信仰和党派斗争交织的复杂性。
我对《狼厅》所描绘的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和政坛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的兽性。
群众在看两次断头的时候的表现就像当年北平菜市场斩戊戌六君子时群众的反应一样,不但愚蠢,更表现出一种嗜血性。
议会权贵在几次审判的时候(Kahterin of Aragon, Thomas More, Anne Boleyn)那种喧嚣狂躁的表现,像围在将死的动物身边徘徊的秃鹫。
而亨利八世在决定了要抛弃断头皇后另立新后以求能诞下子嗣后,他和波琳皇后以及公主殿下在一起的画面中一点都不阖家欢乐,他直盯盯地看着母女,用手掏了掏牙缝里的肉屑,极像要咬死猎物的猛兽。
所以说,群众是无情之人,议员是无情之人,国王是无情之人。
克伦威尔在一群群人之间周旋,演员用比较收的表演,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了一幅政坛的浮世绘。
除了全剧的克伦威尔,我最喜欢的两段表演,是克伦威尔和Thomas Moore在伦敦塔的周旋和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两段,演员做了非常精彩的诠释。
另外我比较喜欢的设定,是克伦威尔,这个忠于自己的master,即使在他失势之后依然衷心耿耿的有情之人如何变成一个设计逼死皇后的无情之人的。
克伦威尔在剧的前半部分还是比较温情的,忠心地帮助失势主教、和自己妻子和女儿的互动也比较友爱。
但在自己和女儿相继死亡、主教被逼死之后,克伦威尔的视野就基本上转到了政治活动上来。
他慢慢地收到亨利八世的宠爱,接近了权利的中心,步步高升,在遵从皇帝懿旨处理并赐死自己尊敬的Thomas More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后退了。
亨利直接帮他戳穿了现实:你觉得我是因为你的人格魅力而重用你的吗?
我就是要你去帮我办这些“棘手”的事。
所以在后面亨利和他的交谈中明确表现出后悔和安波琳结婚的时候,他很清楚的了解到,"Henry wants to divorce her... I have to push her (to death)."亨利八世需要一个无情之人来帮助他做无情之事,比如帮助他和皇后离婚,那么他就要揭发皇后和多人通奸(我们在剧中从来没看到有任何证据真的能证明皇后偷情了),那么他就要想尽办法威逼利诱“情夫们”认供,制造证据。
他需要设计皇后偷情,做无情之事,好让皇帝做那个无辜之人,有情有义的perfect prince。
至于皇后是否真的偷情了?
Doesn't matter anymore. 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在开头演绎克伦威尔的时候还比较放,虽然是个谨慎之人,但还开得起玩笑、唱的出小调,到最后亨利拥抱他庆祝砍掉波琳皇后脑袋的时候,他的眼神你已经读不出来什么信息了。
另一方面,他“陷害”的基本上都是当年还是主教的人,报仇又是一个有情的举动,使得克伦威尔的人格更加的复杂化,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这样一个有情与无情之人。
很多年前看过都铎王朝,印象很深得是亨利八世为了一个男性继承人多么执着可笑,对于其他情节印象不深。
此次看狼厅,觉得主角的表演自然中规中矩,但是印象最深的镜头却与主角无关:一是托马斯.莫尔在自知必死无疑时的那段陈词,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英国当时的宗教改革面临的巨大阻力,心中受到巨大的震动。
精神信仰领域的改变是如此困难,且以如此惨烈的方式体现出来,让人心中恻然。
二是安妮.博林之死,我记得都铎王朝时我也见过安妮.博林被斩首,并无太大的感受,但是在狼厅中那一幕让我尤其不忍,几乎无法直视。
鲜活的生命瞬间香消玉殒,心中感受难以言喻。
亨利八世的王后常常难以善终,凯瑟琳王后在孤寂愤懑中死亡,安妮·博林王后在战栗胆怯中被斩首……但她们的死亡又有着不同常人之处:一个死后回避了男性的凝视;一个死后禁止男性的触碰。
所以,如果说摩尼教是全体无身体,天主教是部分无身体(教士阶层无身体),清教徒是好像没(as if not)身体,那么,国教运动前后的王后有几个身体?
肯定不是2个,她们并不拥有不朽的政治身体,但也不是1个,她们的身体总被赋予特殊的政治与宗教意义。
也许有1.5个,多出的0.5个显示出其不充分的政治权力,但也许只有0.5个,缺少的0.5个源自肉身的意义总是被无限的政治化。
但也许只有1个。
王后死了,不可挽回,不会复活,没有不朽的天国,没有身穿白衣的圣体,身体彻彻底底地灭亡了。
甚至是0个!
王后从未拥有自己的身体,甚至死亡这一本该证明身体实存的事件也被用于证明身体的匮乏。
王后之死均与无法诞下子嗣有关,国王承认了王后缺乏身体,缺乏可以生殖的身体。
凯瑟琳死后,唯一可能的吊唁者是教宗的大使,一个同样被拒绝拥有身体的神父,然而他并未成行,为什么?
这既是因为国王的阻拦,另一具身体的阻拦,更是因为王后从来不曾有过身体。
博林临刑前后,侍女充当隔绝男性亵渎与污染身体的作用,不是为了保护身体的神圣与纯洁,而是为了强化身体空无的白色神话,空无的身体在常人的目光中消失,或者说从未存在。
死刑真的发生了吗?
王后真的尸首分离了吗?
也许王后的身体从不存在,唯有通过禁忌的设定,才能塑造不可触碰者的存在。
那么,国王为什么需要王后?
为什么需要既可交媾寻欢又可诞下子嗣的王后?
王后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体?
王后真的有身体吗?
本文首发于“来之洲”公众号首先声明一下,我觉得狼厅不适合对英国历史不够了解的朋友看,狼厅是根据一部得了啥啥严肃文学大奖的小说改编的,咱中国人看狼厅,就跟外国人看《大明王朝1566》似的,如果对英国的都铎王朝的历史一无所知,那看着片子纯属浪费时间。
如果你对英国的历史有那么点了解,至少看过都铎之类的肥皂剧,恰巧你有比较喜欢《大明王朝1566》之类剧情复杂的历史正剧,那狼厅就非常适合你了。
英剧有个好处,就是从不拿观众当傻子,改编于严肃小说的电视剧《狼厅》,没有为历史基础不好的观众做任何的历史说明,也没有为理解能力不够适合本片的观众做任何添油加醋的剧情设置,全剧没有傻白甜的人物,没有幼稚的权谋,没有平白无故的阴谋,更没有洗白为了权力而贡献阴谋——成为亨利八世最强打手的男主——克伦威尔。
电视剧的画面像极了伦勃朗的油画,细腻、精致,全片完全采用巴赫风格的古典乐配乐辅以管风琴,内敛而雅致,为电视剧奠定了中世纪故事的基调,仿佛打开了电视剧,你的所见所闻就到了都铎王朝。
前面说过,《狼厅》电视剧改编于严肃小说,而改编于严肃小说的一个好处就在于,电视剧剧本的结构非常好,譬如第一集,克伦威尔担任的是主教Worsey律师秘书类职位,Worsey随着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矛盾而下台,而克伦威尔也借着主教下台和安娜柏林的上位而上位了;而最后一集则和第一集的权力路线反过来了,最后打到了安娜柏林,为Worsey报仇,首尾呼应。
尤其是最后的结尾,克伦威尔在安娜柏林死后回到狼厅,站到亨利八世身旁的画面,预示着克伦威尔通向权力之路达到了巅峰。
围绕着克伦威尔的几条故事主线,叙事风格整体比较散漫,东一个画面,西一个蒙太奇,但整体节奏并不散漫,安娜柏林上位快,死得也很快,如果同样的剧情放到横店拍,估计要拍十几集了。
此片(我觉得)最有趣的点,则在于我越看克伦威尔,越觉得他的上位姿态与同为中世纪的大明朝的著名宠臣严嵩非常类似,两位都是踩着原上司的官帽出的名,虽然出身平平,但都因为最高权力卖命而无限接近权力巅峰,依靠着最高权力干掉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敌,两人的家族都显赫一时,甚至于两人的结局,也有那么点像,都被原本信赖的皇帝干掉,不得善终——只能说这就是拥抱权力的代价了。
另外想来,好像亨利八世和万寿帝君也有那么点像,除了对克伦威尔/严嵩这类“佞臣“的态度类似之外,他们还都很克妻……
根据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热销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编,讲述了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宫廷权力斗争的故事。
根据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热销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编,讲述了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宫廷权力斗争的故事。
相比于美剧的粗暴情色嗜血,英剧绝对要慢热许多。
去年BBC2套火爆的《狼厅Wolf Hall》就是典型的英式克制。
该剧根据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两获布克奖的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和续篇《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编而成,强大的编导(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服化道演团队阵容,从细节上再现了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的宫廷权力争斗,有别于正史中的冷血杀戮,全篇以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阐述历史事件,赢得狼群中人性的呼声。
对于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家庭,正史上少有记载。
只知道他1485年生于伦敦郊外的普特尼,一位伦敦郊区铁匠的儿子。
短剧第一季共六集,导演擅长通过平行历史叙事、闪回,而由老戏骨马克·里朗斯扮演的托马斯·克伦威尔,每个眼神,每一次脸部抽搐或是冷凝的动作,都耐人寻味。
他为何最终在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里掌控了巨大权力,这和曼特尔在书中对他童年形象的构建不无关系。
一个饥饿、焦虑而孤独的童年:铁匠父亲时常醉酒殴打托马斯,七岁时,他住在红衣主教莫顿家,他的叔叔在那儿做厨师。
九岁时,他目击了一位八十岁的异教徒被活活烧死。
十五岁时,他在遭受父亲毒打后离家出走,此后的十年生活,加入了法国雇佣军,远征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的某家人家做仆人,又在罗马、威尼斯、安特卫普间旅行,成为银行家和布商……再回到英国,已是而立之年。
时值亨利八世在位,英国和当时的欧洲诸国一样,受制于罗马天主教教廷,晦暗不明之时,托马斯·克伦威尔曾游历诸国的见识令他看到了向上攀爬的契机。
他以其精明、和善、野心勃勃,顺理成章成为红衣主教沃尔西的律师和商业咨询师。
沃尔西初见他时,说: “噢,终于有一个比我还卑微的人出现了!
”托马斯不以为然,隐而不发。
此时的沃尔西是他立足英国进入上层的垫脚石,他必须视沃尔西为朋友,听沃尔西倾诉,为沃尔西分忧。
当沃尔西迫于天主教教规,未能如亨利八世所愿帮助他与西班牙公主阿拉贡凯瑟琳离婚后,克伦威尔及时出现,当他了解到亨利八世想要再婚繁衍皇室子嗣,他开始逐渐靠拢安·博林,四处安插眼线,支持当时的新教改革,大胆建议亨利八世对抗罗马教廷。
最终,英国国会脱离了罗马教廷,大主教宣布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于是他与女侍官安·博林的婚姻由此合法。
托马斯因为安·博林的成功上位立下汗马功劳,令亨利八世刮目相看,也借此埋下了个人权谋欲望的种子。
托马斯·克伦威尔大权在握,自诩只有亨利八世一位朋友。
当亨利八世因参加骑士比武意外昏死场面混乱,托马斯·克伦威尔迅速嘱咐手下迎接照管好废王后凯瑟琳之女玛丽公主。
这一举动,在克伦威尔的角度,唯恐陷入王室纷争维护正统,而并非私心,却成为后来安·博林的心梗。
片中的克伦威尔,在妻女突然病逝时显现出为人丈夫为人父亲的温存,嘱咐儿子在骑士格斗中需忘记保全生命最后一刻出击拼杀,以及他在搬倒政治对手时对其遗孀的怜悯,恐怕只有他的门生更能体察。
托马斯·克伦威尔不是不知道王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不是不知道伴君如伴虎。
作为一个卑微的铁匠之子,穿梭于波诡云谲的宫廷,他能做到察言观色,时刻掌握亨利八世的喜怒哀乐,竭尽全力地扶持亨利,为亨八的欲望付出刽子手的代价,他其实内伤戳戳。
譬如,作为亨利八世的首席谋臣,他为玛丽公主设计了远嫁西班牙的计划目的是避免战争却遭到亨利的怒斥和羞辱,他举起交叉的双手,沉默走开,镜头回向童年,他的铁匠父亲告诉他,双手交叉可以减轻疼痛。
片中我们看到王后安·博林没能给亨利八世诞下王子,已成为亨利八世厌弃王后的最大理由。
此时的托马斯·克伦威尔,一边要应付博林家的宫廷势力,老贵族权臣们的虎视眈眈,一边又要为亨利八世出谋划策罢黜安·博林。
其实,无论是在国王亨利还是王后安·博林的眼里,克伦威尔都是一只随叫随到可以随时踹死的狗。
只是,克伦威尔再一次选择了亨利。
他暗中调查安·博林,设计审判博林家的贵族势力。
都铎王朝第二任王后安·博林的斩首现场,克伦威尔在人群中抓紧门徒的手臂目不斜视地盯着刀斧手砍掉博林的头,那一刻,他的内心戏足够丰盛。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导演遵循曼特尔的叙事,并没有试图重建一个铁匠之子年少的失落岁月,而是让克伦威尔的举止和不得已的阴谋周旋在都铎王朝宫廷上空。
所谓的历史,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狼性竞争,在权谋政治中,更是由歪曲的流言、轶事组装起来。
第一季《狼厅Wolf Hall》的结尾,亨利八世庆祝安·博林的罢黜,拥抱了托马斯·克伦威尔。
镜头定格在克伦威尔刻板的脸上,我们看到一张细致、细腻、自觉、自律并且忐忑不知未来的脸;一个白手起家的下层屌丝,永远不可能褪去铁匠之子的身份阴影,也必须将喜怒哀乐隐藏的更深,为王者的王权不停沦为权谋政治世界中的棋子。
题外,剧中安·博林的扮演者气场上差了很多意思,若是凯拉·莱特利出演,该完美许多。
期待第二季《狼厅Wolf Hall》的上映,曼特尔笔下搅动都铎王朝更加鲜活生动的克伦威尔。
1X02It's December 1529. Cardinal Wolsey has taken refuge at Esher. Anne Boleyn and her uncle, the Duke of Norfolk, want him gone - on the road north, away from the king.Thomas Cromwell, Wolsey's staunch defender, remains in london, seeking the reinstatement of his master.1X03It's 1531. Having failed with the Pope, Henry seeks the power to annul his marriage to Katherine by asking Parliament to declare him 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in England.Those loyal to Rome batle against the advancing tide of heresy - chief amongst them the Lord Chancellor, Sir Thomas More.1X05It's 1535. The Act of Supremacy has declared Henry 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in England. But the Holy Roman Emperor, and his ambassador Eustache Chapuys, have refused to recognise either his new title or his marriage to Anne Boleyn.Recovering from illness, Cromwell plans the King's Royal Progress to include a visit to Jane Seymour's family home - Wolf Hall.
克伦威尔角度的安妮皇后时代,也许是更为了连贯性,克伦威尔无情的一面被弱化
挺好的但没有想象那么好,剧情不闷,画面诚如有些豆友说的非常伦勃朗,不过和众多优秀的英剧相比这部并没有特别我的菜。观看中常会想到的点是:和皇帝相比,国王真平易近人呀
看了觉得克伦威尔很活该。而且为什么要把两本书压成6集啊?
一直出戏小杜丽了
戴米恩路易斯,兄弟连 亿万 国土安全 美剧最熟脸之一 2集弃 慢 无趣 平淡
我先去读熟这段历史我再看一遍吧……
英国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的政治宫斗剧,太乏味太单调了,不喜欢
先去熟背欧洲近代史。
节奏很快 不熟悉历史看起来也不是很费力
美学佳作,但不是戏剧佳作。
Mark Rylance的演技我在間諜之橋就領教過了,屬於內斂型的,但總一直這麼演就覺得有點面癱,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喜怒不形於色?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到位。這段歷史我很熟了,所以感覺這部戲還行吧,服裝、美指不錯。最後一集Mark Rylance的演技比較爆發,內心戲很足。
看另外一个克伦威尔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克公的吸引力还不如这剧的卡司。。
三集弃
背景音乐可以循环听一整天。
总算【放】完了六集。最大的感想是一定要读完原著小说。电影的大部分镜头可以直接镶上画框变成伦勃朗的油画。亨八很抢戏,克伦威尔很好地还原了小说中的感觉。等看了小说以及周边准备再看一遍。必须什么都不做地,全神贯注的去一帧帧还原每个镜头。英剧实在是五星重灾区。
画面美,光影分分钟都像伦勃朗。叹一下惊人的细节,连给Anne行刑露面仅数分钟的刽子手都都处理得一丝不苟。
第一集刚好演到我看原著看到的部分
这个亨利八世,真不是个东西
剧情就那么回事吧,不是我的菜。看这种电视剧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都铎王朝历史,为能更好理解其他英国小说、影视作品、艺术品做准备~就好像硬着头皮看《爱丽丝梦游奇境》这类书,无非是此类经典著作被英国其他作家引用太多,不看的话即便有注解也会有点不知所云~想当年看贡布里希爵士在论文里提到了阿婆 Lord Edgware Dies中诡计因艺术被戳穿那块,高兴得差点没哭了,总算有本书是我提前看过的~上下文秒懂~非常欣慰~
一口气看完,节奏明明就是太快不是迟缓。好在写出了每个人的多面性,与之俱来则会有很多观点暧昧不明的缺点。服装道具等对历史神还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认同把Cromwell定位成为红衣主教复仇而染手坏事的定位,一个出身寒微却有野心和雄才大略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更真实点。没必要装那么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