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而情感丰富的人格却只有9年多的寿命,没有记忆转移功能,回收就意味着原有人格的销毁……智能机器人Giftia无可避免地会与人产生难以割舍的羁绊,而结局也大多无可奈何。
说实话这个设定本身是不错的,在探讨羁绊、记忆、人性等方面可以大做文章,遗憾的是最后却是个略显平淡的结局。
男主最后就这么直接回收了艾拉,虽然知道最后就应该是这样的结局但还是感觉有些突兀。
9-12集太和谐太美好,做了这么多铺垫充分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让人不自觉地去期待一个惊喜,结果直接把艾拉回收了,13集ED后的正片也只是一带而过,这种落差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虽说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确实能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但是能一眼看到底的虐还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我对这番的期待一开始是很高的,期待看到更多对人性的探讨而不是这样平淡收尾。
但剧组貌似没有意识到这个题材的潜力而没有足够深入的谈论。
总体的设定也是bug不断使用寿命总受各种因素影响真的一小时都不差?
Giftia主要用于轻体力的协助性服务为什么要配备这么高的武力值?
为什么没有记忆储存模块CPU坏了就必须销毁人格?
当然这剧本身就不算硬科幻不能要求设定这么严谨,但这些细节还是容易给人易总刻意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是女主很萌人设很美BGM我也很喜欢,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番吧。
只看剧情人设对其他方面没有太高追求的话喜欢就喜欢,但我真的很喜欢女主很喜欢这个设定啊 ,所以自然持着更高的要求抱更多的期待。
《可塑性记忆》我弃了,设定是硬伤。
如果是为了表达幸福短暂、回忆宝贵、向死而生让人们珍惜眼前的事物的话,那这表达的太过露骨了点。
本想后面或许不一样,可一直是卖萌添腐玩套路,搞了三分之一还没有让人两眼的东西出现。
我可不想浪费时间在没有营养的番剧上。
有感情的机器人本就严重涉及了人道主义范围,制作方居然还以此为卖点且毫无解释过度。
但我最想吐槽的还是为什么AI还要吃喝甚至是拉撒
众所周知,日本是老牌的发达国家,比起我们,他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有更真实更深刻的感受,也对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更为迫切。
动漫的创作,其内容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因而日本动漫界会出现为数众多的机器人题材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伴随经济高度发达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晚婚晚育和少子化,这在日本越来越普遍,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也只能从管中窥豹的角度浅表一二。
随处充斥着的钢筋混凝土像一堵无形的墙,隔绝了人们之间本来的联系,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让人们疏于充分的情感交流。
此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难辞其咎,让人们不得不在对待购房和育儿等方面的问题上显得更为谨慎。
我并不完全否认进化论,同时我也不排斥神创论,我认为人类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神创和进化缺一不可。
我想,造物主最初创造人类的时候,钦定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带有田园色彩的男耕女织生活,六、七十岁的自然寿命,对于繁殖下一代并将其养育至独立显得绰绰有余。
然而,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越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且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迭着的社会,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除了十数载的寒窗苦读,就业后也需要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当你做好这一切回头一看,发现人生已经到了三十多岁的当口。
有个表面很正能量的概念,终生学习,可是这里面又有多少是出于兴趣,多少是迫于无奈呢。
如果造物主能听到发自亿万人类内心的声音,是否可以修改人类的基因,让我们的寿命适当延长,好适应这样的一个社会呢。
话题回到少子化和机器人的关系上。
物以稀为贵,少子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力成本的增长,很自然的一个诉求就是大量引入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来节约成本。
此外,少子化的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退休后身边无子女陪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感情的慰藉,孤苦伶仃地日复一日。
好可怕。
情感型机器人的研制呼之欲出。
设想一下,孤独的老人如果有这样一台机器人陪伴,即使无子女承欢膝下,每天的生活也定会是有滋有味。
剧中Giftia每9年就要消除记忆和人格,重置系统的设定,无疑是最具争议,被喷的最多的一点。
反方的观点很明确,一部剧,尤其是心目中神剧候补作品,从人设到剧情的展开等各个方面都要足够严谨,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存在逻辑和情理上的硬伤,不能都合主义…不一而足。
正方呢,认为动漫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淡其形而重其神,与其拘泥于其是否忠实于现实,不如把重点放在其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上。
追这部剧,感动过,哭过,就足够了,何必纠结于旁枝末节。
感谢造物主赋予了我们记忆和情感,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感受到爱上一个人是多么的美好,也正是这些让我们体验到失去和离别是如此的痛苦。
如果说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向爱道别的豁达则是后天习得的。
感谢经历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在如白驹过隙般的生命历程中来得及参透“舍”字的真谛,纵使离别时有万分的痛苦,也要义无反顾的付出情感给自己所爱的人,离别时那满满的回忆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告别。
还记得剧中那一朵朵烟花在夜空中璀璨绽放的一幕幕吗,短如昙花却美若梦幻,能与爱人相伴终老当然再幸福不过,但只要全身心投入了,短些又何妨,再长的永恒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片段的重复。
以上是从感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设定,下面我想谈一个严肃的话题,从技术角度说一说我对这个设定的看法。
如果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实现了机器的自主意识甚至自我组装,那在这之前无论如何也要逾越的鸿沟,我认为是实现情感系统。
人体系统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想要模仿式的实现它,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难到不可想象。
虽然还很不深入,但是现代生命学的发展已经渐渐为我们揭开记忆这一神秘面纱的一角。
外界的感官信号会激活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它们一般是某种蛋白质,这些被激活的化学物质又会进一步激活某些与记忆形成有关的基因,在这些化学物质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下,连接细胞的突触的形状和功能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最终通过某些蛋白质得以强化。
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至今人们对它的细节和机理了解仍是少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笼统上讲,人的记忆就是在基因和蛋白质的作用下,细胞间突触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连接方式。
这一实现记忆的独特形式,让情感的产生变得顺理成章。
人的记忆的精妙之处,在于记忆是通过改变细胞间的连接方式而形成,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相同的外界感官信号,具有不同记忆的人处理起来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谓的“结果”,从无意识的角度而言,是人体对这一信号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质和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我们主观角度而言,就是对其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足够强烈,就可以理解为情绪或者情感。
让我们换个角度,用CS术语把上面的系统重新描述一下:具有情感的机器,它的CPU需要具有为数众多的分散的ALU(算数逻辑运算)单元,这些ALU单元同时具有指令执行及数据存储功能,指令执行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输入的指令,还取决于ALU中存储的信息。
外界指令的输入是并行的传给每个ALU单元的,如果足够多的ALU单元存储了具有某种相同倾向性的信息的话,那么这条指令的计算就会相应的集体表现出某种相同倾向性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这种类似表决式的计算结果就是所谓的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台机器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而其灵魂就是无数的ALU单元的存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动态的互动。
可以想象,以目前CS的理念和水平,要实现这种动态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并且很可能最终会采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架构来实现,比如类似FPGA那样的执行部分的电气结构实时随存储单元内容来改变的设计。
所以不难想象,这么远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的某个阶段很可能会产生类似于Giftia这样并不完善的产物。
因为ALU的电气连接在不断的自我修改,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出现bug,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清零重置来消除bug。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番剧,《星之梦》,同样的人机恋,同样的催泪结局。
最后有个情节是女主(情感型智能机器人)临“死”前,将自己的存储芯片取出交给了男主,那上面记载了她所有的记忆和人格,只要找到相同型号的机器人,将芯片插入,就能将她“复活”,从而能与男主再次相逢。
我想说的是,只要是实现了情感的机器人,那么它的记忆必然是分散的存储于各个存储单元的,很难用一张存储芯片完全拷贝出来;而其之所以成为她而不是别人的“人格”,更是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各ALU单元之间的互动状态,就更不可能用一张存储芯片来拷贝了。
总而言之,情感型智能机器人的记忆和人格是难以甚至是不能复制的(很悲观的结论啊),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人类科技的发展能将其变为现实(貌似这是后话中的后话了)。
这个结论也与《可塑性记忆》剧中女主艾拉的记忆和人格不能拷贝出来的设定不谋而合。
跳出机器人的圈子,看看我们人类本身,貌似也能找到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古至今,寻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然而,造物主并不允许这样的存在,这一点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从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创世著作里也不难窥到蛛丝马迹。
现代生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不断变老并最终死亡很可能是由染色体上端粒的长短决定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变短一些,而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活性,随着端粒的逐渐变短,细胞便渐渐失去活性,最终不能再分裂,人也就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了。
然而,我们要看到,真正能享受到这种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除去那些意外致死的事故,最能把我们带往死神怀抱的往往是那些不治之症,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种癌症。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并不是造物主的锅,很难想象造物主为了限制我们寿命而选择了更易让我们生病这样残酷的方式,那么剩下的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只能是:这是生命体本身的特性而造成的天生缺陷。
古言有云,积郁成疾;常识告诉我们,过重的压力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让人更易于患病;研究表明,身居公司低位者更容易患病,这些看似玄幻却又无比真实的例子不一而足。
生命体这套记忆和情感系统的本身,是一个不断反馈的动态系统,当前的状态(记忆、情感)会作用于身体,而身体的变化会驱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运行。
所以只要是具有这样系统的生命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其结果是导致情感系统出bug(心理疾病)或身体系统出bug(身体疾病)。
虽然具有情感的机器人Giftia只是一台机器,但因为其采用了这套系统,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同样的bug。
总而言之,片中的9年清零重置的设定看似牵强,实则非常合理。
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体的构成基于碳基,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感型机器人很可能是基于硅基的,然而碳基也好,硅基也罢,只要具有情感(和繁殖及自我组装能力),可以说他/她就是活的生命,就可以带给我们不输于人的情感体验。
真若如此,当他/她要先你而去,那生死离别的场面又怎么不会让人潸然泪下,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情感型机器人的发明,其意义是否一如当初…
从刚开始看到最后一集,我有句感想一开始就有且贯穿始终并通过故事发展不断强化:情之一字,伤人至深;机器拥有情感本就违背天理(违反天道,当“天诛地灭”),必然不结善果(没好下场)。
从第一场悲剧就苦苦寻思,为何好端端的要经历这生死离别之苦?
很快,“机器能拥有情感本就违背天理啊?
”这一念头浮现,得到安慰并豁然开朗,至此已无甚好说多了,机器既然破戒有了情感(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本就荒诞不经”),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
至此已无甚好说多了,也想着结合实际,从回收制度的悲哀本身去分析,不过还是上一段那样来得直接,毕竟就算是永久的也一定还有大把大把的悲剧发生方式,机器终归是机器。
一开始老太太几次将司和艾拉拒之门外到最后因她自己的giftia一番劝说重拾之间的默契,向命运妥协,倒不如说是和解,能在一个如此看开了的状态下进行回收已是非常欣慰,不过仍因“本可更好”“为何一定得如此”等而倍感揪心,就在此时闪过了“机器拥有情感即是罪过”的遥远念头,也就至少对此与往后的悲剧有了理性上的默认。
之后那个小男孩很明显是接受不了玛莎寿限将至的事实,而开始无能的逃避,否认有关玛莎的一切,通俗点就是丧失自我,这是文学作品制造悲剧的常用手段。
虽然通过上面的结论得以理解,但真正到了男主那一枪与事后的道歉时还是感到万分沉重(这很难直接去描述,因为是长期铺垫下形成的厚重感的爆发),不过眼泪与上一段的老太婆之事一样还是在眼眶里打转未流下来,或许也是我看任何视频都有调2倍速的缘故,只有少数的剧情高潮会先有预见调回单倍。
至于有关机器的思考我想真正有效的是从第八集艾露对奥利维也不再执着对司讲出的那番话开始。
不再妄想将奥利维亚附加到安迪身上,否则这是对2人的不尊重,很简单,单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可解释。
断开重来,创造新的回忆,艾露这应是既定条件下最高的觉悟的吧?
同样创造回忆作为最为实在的“止损方式”,也是后面司与艾拉步入正轨后一直做的事。
也许艾露以及其他回收任务主角的心路历程已是在为后面2人做的十足的铺垫。
也是一开始为了避免互相伤害这一“卑劣”的理由而选择逃避(艾拉),司等来表白后又被拆散搭档关系(贯穿着心痛与无奈),后因“与喜欢之人在一起”这一强烈的执念(“真理”),并与艾拉做好余下时间就来创造更多回忆的觉悟,两人达成默契与信任,开始发糖,然而每个观众都知道在等着被虐(时不时又透露出阴影仍在的事实与强颜欢笑的举动)。
最后一集可以说是非常神奇,全程没有任何意外,真正的理所当然,且全部内容几乎是在观众得知艾拉寿命时就想得到,全程清欢、温暖又有淡淡的悲凉(上摩天轮前),直到看到他们准备上摩天轮之时,我的身体好似也跟剧情一样都是预备好的,心里听到一句“准备了”,他们还未开始作告别谈话,泪水就自动地盈满眼眶并不可节制地溢出,好生神奇,我的泪腺似乎冥冥之中早有约定,条件反射似的留下眼泪。
这仅是高潮的前奏而已,也至少证明一点,结局的泪点绝不在于那一小会的煽情,而是长期以来堆积的,一起相伴走到最后了的伤心?
感动?
可又感觉像个神圣的仪式一样,哭,是约定俗称的。
最后更是神奇,全局的最高潮,沉浸的最深时,竟是没有配乐(同样没有歇斯底里与情绪强烈的对白)!
哪怕从未刻意关注的bgm的我也颇为震惊,也确实完美诠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由于铺垫之久,读者早已心知肚明,也无需刻意去渲染什么了(准备下摩天轮之时响起的bgm倒像是一切结束后的释怀)。
一切看上去多么安详,必然,还带有美好的祝福,但必然内心深处仍有被逃避掉却从未消失的不甘(司的那连续六七下“也许是吧”)。
总之,哪怕到最后也依然无法逃脱开头那个结论,但这么想未免太无趣,本想着可以借着人工智能的题材去思辨一下,没想到万变不离其宗,依旧是人的感情,但这样未必不好。
活着就是为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也努力的不懈追求-可塑性记忆or和谐又或者心理测量者有感?-二次元追求的美好或许就是作者研究人的情感得到的答案,越是感受深刻越是作者抓住了人的内心,每一个优秀动漫背后都是情感的共鸣,每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后面都是人性在极端冲突下的思考与选择,作家用自己的思考告诉我们你所追求,所向往的就是这样,就是我利用动漫向你展示的你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女主艾拉太好看了。。。
这部番所有人的外貌画风太合我胃口了我已经看到可能会出现的虐点了,应该是艾拉差不多到了回收时限?
"只要还在工作中,我就有存在的意义"妮娜叮嘱老婆婆那段太催泪了,哭死远古时期的字幕君好可爱,还用颜文字小满真的是教科书般的死傲娇。。。
(预设一个问题,如果艾拉如果是特别丑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不会没有那么悲伤,如果没有那么悲伤的话那是不是说馋她身子才如此悲伤?
)不过这个确实没什么指导意见,靠设定才能导致的问题。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
不过小说电影什么的都是思想实验场,出现各种情况来探寻人会做出什么反应突然觉得可塑性记忆说太浅了....看着看着感到了一阵空虚.虽说小说电影是人性实验室,但这真的...也就够精神自慰的程度了十二话里面艾拉如同交代后事一样告诉司各种香草类植物在她离开后应该怎么种,眼泪又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愿有一天你能与你最重要的人重逢""记忆是会褪色的,无论你拥有它的时候,多么的炽热多么不希望他消逝。
但记忆终究是会褪色的,要不然活着的人就太痛苦了"Love is short,forgetting is so long.(3话,13话可以回看)
可塑性记忆的题材是日常番,而且是更偏近于现实型的日常番。
但是其中人为加入了一个全剧的矛盾点,那就是Giftia的寿命只能有九年零四个月。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
换做是日常生活的话可能不会引起大家这么大的感触,但是艾拉酱是正值花季的少女,刚刚打开心扉,刚刚和司开始交往,然后生命就走向了终结。
在惋惜的同时也引人思考,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之所以说深刻是因为其实这个剧从编剧到观众(至少是我)都没有把艾拉酱当做机器人看,其实这就是人类和人类的恋爱、人类的死亡,人类何尝不是一台寿命几十年的Giftia呢?
但是现实的生活往往更残酷一些,在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之前很少能体验到像剧中艾拉收到的那种关怀,大家总觉得还有时间,没有人真正停下来讨论过死亡之前自己能做什么,无论将死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其实死亡是一门必修课,从出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最好的告别》里面的父亲,大家平静地坐下来谈论死亡。
美好的事物逝去总是让人悲伤,即使第一集就预料到了结局,结局真正来临的时候依旧免不了以泪洗面与艾拉酱告别。
这也是这部剧或者说是这个题材的魅力所在吧。
第一次写长评论。
时隔两年好不容易又看到个这么喜欢的角色,忍不住就多说几句。。。
动画工房从月刊首次破万之后这销量基本就低得感动人心。。。
好不容易赚了一笔这一两年应该又败光了7月的小埋至少保了本,而且周边加原作也卖得各种火,还算是意料之内的。
但是Plastic Memories这销量直接一看也是想不通了。。。
再差也不该差成这样,至少第一话质量在我看来是这两年原创中很高的水平,OPED都是不错的质量,BGM是横山克更不用说,虽然后期林直孝剧本作死加部分作画崩坏。。。
想起壁吧第一话放送后各种口胡1W+,果真是吹死婊活(果然不太懂你们11区的二刺螈)所以说Plastic Memories销量暴死的锅该由谁来背?
林直孝还是动画工房?
(又或者是暴死女王雨宫天?
(ry从剧本上来讲,前两话是真的很不错,但是到了中后期,剧情走向实在偏慢,各种设定被直接抛在脑后,就这么变成了日常虐狗番,也是让人想不通。
明明在第一集里展现了无限的发展潜力,然后就在第五话彻底宣布 “我就是要强行BE了你拿我怎么着" 加上本来就有的剧情漏洞使其失去了一大波观众,同时在nico上刷新了系列最低好评比(只有39%),最后在十三话强行催泪(虽然还是看哭了)+强行开放结局,也是许多人给这部作品差评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次来说,至少有7成的锅是林直孝这货的。
说到动画工房,这些年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制作质量不稳定,好的时候画面6的飞起,差(qiong)的时候各种静止画面+崩坏,所以像月刊时的制作质量在摇曳百合之后还真是难得一遇。
在可塑性记忆上,前面7话基本没出过大问题,虽然有些时候显得有那么一点偷懒,但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还有后期BD修正。
然而第八话开始,就开始陆续出现各种脸部作画崩坏+长时间静止帧,更是在关键的最后一话出现了广为人知的艾拉六指,也是让人只能叹息一声。
可以肯定的是,动画工房的锅也是逃不掉的。
其实说到这儿,还真想把锅甩给雨宫大法(你看看你主役的动画都TM卖成了什么鬼(手动滑稽现在想想,或许这样一部番拿给A-1做换个系构和监督至少还能过个保本线?
(PA感觉会死得更惨(。
个人评价7.0+销量累平总感觉也应该有个3000-4000的水平。
只能说贵国业界乙烷(。
(手动doge最后祝愿アイラ「大切な人といつかまた巡り会えますように。
」
-17.3.31更新--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篇两年前的东西还时不时有些新注册的用户来光顾我不知道你们打几分,但我也改个分,3分你们觉得够了没?
及格了哦。
你们也别嫌不够高或者豆瓣用户要求太高,BGM和S1里这片的评分更低你们觉得不严谨、中规中矩也行,那我也相应给一个中规中矩的分数,很合理。
不然你们觉得这样一部在设定上不严谨、感情描写上也不够好的作品能拿4、5分,那其他那些虽然设定不严谨但情感描写合理丰富,甚至是既做到设定严谨又做到情感描写合理丰富的作品该打几分?
---三话已经了解这部动画的矫情和做作的情感基调,果不其然之后也依然维持着这个基调,并且还不断放大设定上的BUG。
能力与人类相比毫无优势而且还存在记忆缺陷的机器人不知道制作出来是干嘛用的,机器人无论在生理上(也不知道为嘛连生理上都要如此仿人类,明明很麻烦)和心理上还有社会地位上都与人类太过相似导致很难将机器人与人类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这对于探讨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毫无用处,应该说我甚至不知道区分这两者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断强调机器人记忆寿命的缺陷反而暴露其刻意制造虐点的动机,违和感不是一点点。
为什么记忆不能复制备份什么的槽点很多人吐了我也不赘述。
给民用机器人配置如此高的武力值平时又用限制器限制住导致平时并没有什么卵用然后又为“徘徊者”暴走时危害社会提供技术支持,简直就是白痴设定。
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居然治不好大姐头的粉碎性骨折弄个强行截肢。
满明明是自己作死让Giftia父亲成为徘徊者却怪罪救了自己一命的RS,这逻辑简直神了。
大姐头明明知道变成徘徊者是不可逆的确妄想能来个感动人心的收尾,还觉得RS冷漠不近人情,还记着三年的恨,这不叫人情味,这已经是矫情和天真了。
其他槽点就不吐槽了。
欢乐日常中随口提下剩余时间想制造点虐点,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卵用,说实话我一点都不觉得虐,反而觉得神烦而且很突兀。
你说这题材就算弄个单纯欢乐的日常番,男主跟女主一起开开心心工作然后日久生情然后开开心心地谈个异种族恋,然后每集给观众看看女主卖萌那也比现在这么弄个又想欢乐日常又想高大上地虐结果成了四不像要好得多吧?
啊,忘了,男主他们的工作就建立在这BUG多多的设定上。
你说我为啥这么不喜欢这部番还坚持看了这么多?
其实我就是为了看女主卖萌的。
嗯,女主的确很萌。
--7.01-突然想起这部没有看完的番还有这篇当初看到一半就写下来的“影评”,于是就去把剩下的3集补了,嗯...发展和结局跟预想的没多大差别,所以我对这部动画的评价也没有什么改变,也不会作进一步的评价。
下面我想谈谈跟这部动画没什么直接关系的东西。
似乎有人说我太过抓设定上的漏洞了,说有失公平。
如果我的言论让某些这部动画的粉丝不开心了,那我只能说对不起了,但我不会改变我的观点,因为我认为设定对于一个故事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打着科幻旗号的作品。
关于剧情及设定的“真实性”(逻辑真实性)我向来是非常看重的,关于这点我也曾在贴吧写过相关的文章,我贴在下面:http://tieba.baidu.com/p/3829336764?pid=69939012037&cid=0#69939012037在上面这个帖子中也写到了,设定最起码要能自圆其说,不然的话以这个充满BUG的设定为基础发展的剧情也必定会充满BUG。
也有很多粉丝尝试解释设定上的漏洞,且不说这些解释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就算你的解释有多合理,也不关动画什么事,这改变不了动画本身交代不清的事实。
由于世界观和设定是逐步展开的而导致在开头会出现设定上的漏洞,但随着剧情发展,设定和世界观也逐步完善从而超神的作品不少(《自新世界》,《记录的地平线》,《绝园的暴风雨》等等),但《可塑性记忆》由始自终都没尝试对设定上的漏洞做出解释和完善,从来没尝试去自圆其说,这让我很怀疑编剧的诚意。
至于有人不能理解什么叫“为虐而虐”,听说“失忆分离”比较虐,所以我就搞个设定让她失忆(即便设定不合理),听说萌妹子死了会虐,所以我就找个理由让她死(即便有足够的理由能回避这个死亡),像这种为了产生某个结果而制定过程的手段就是“为X而X”。
如果你的过程制定得合乎逻辑剧情设计也有意思的话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没有亮点甚至是漏洞百出给人“这结局是硬扯出来的”的感觉的话那就非常失败了。
不过真正好的故事,是基于环境、人物性格自然而然地发展而来的,结局也是这些根基的必然结果,而非反过来根据结局设计环境和人物性格等根基设定。
我已经不是CL的脑残厨了,CL很感人很棒但我不会认为CL是完美的,它一样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在处理手法上要比《可塑性记忆》要高明很多。
平心而论的话,这部动画凭着不错的人设和作画及足够萌的女主也能成为一部不错的拿来打发时间的作品。
这对于那些初入宅的、还把动画叫做“动漫”的人来说可能是不错的作品吧。
然而我的要求并不止于此,这设定明明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主题上也有更深的挖掘空间,结果却做成了现在这个满是漏洞不三不四的作品,我觉得非常惋惜而且感到厌恶。
我非常希望现在观众能对动画能有更高的要求,不然动画公司只会顺应民意做这些平庸的动画。
独立而情感丰富的人格却只有9年多的寿命,没有记忆转移功能,回收就意味着原有人格的销毁……智能机器人Giftia无可避免地会与人产生难以割舍的羁绊,而结局也大多无可奈何。
说实话这个设定本身是不错的,在探讨羁绊、记忆、人性等方面可以大做文章,遗憾的是最后却是个略显平淡的结局。
男主最后就这么直接回收了艾拉,虽然知道最后就应该是这样的结局但还是感觉有些突兀。
9-12集太和谐太美好,做了这么多铺垫充分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让人不自觉地去期待一个惊喜,结果直接把艾拉回收了,13集ED后的正片也只是一带而过,这种落差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虽说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确实能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但是能一眼看到底的虐还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我对这番的期待一开始是很高的,期待看到更多对人性的探讨而不是这样平淡收尾。
但剧组貌似没有意识到这个题材的潜力而没有足够深入的谈论。
总体的设定也是bug不断使用寿命总受各种因素影响真的一小时都不差?
Giftia主要用于轻体力的协助性服务为什么要配备这么高的武力值?
为什么没有记忆储存模块CPU坏了就必须销毁人格?
当然这剧本身就不算硬科幻不能要求设定这么严谨,但这些细节还是容易给人易总刻意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是女主很萌人设很美BGM我也很喜欢,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番吧。
只看剧情人设对其他方面没有太高追求的话喜欢就喜欢,但我真的很喜欢女主很喜欢这个设定啊 ,所以自然持着更高的要求抱更多的期待。
整体味道太GAL了,不太喜欢。但故事架构本身我认为是挺不错的,就是只有1季,剧情太赶,且角色设定略微单薄。加上这个题材又是科幻老梗,在没给出更多新意而只是打温情悲情爱情牌的情况下显得故事空洞,而且有劲使不上。
未来
设定bug很多,本来不看好的,结果没想到这么感人,算是开方式结局。
看完第一集直接看第最后一集 结束
单身狗受到了成吨的打击。。。
其实故事真的有点空洞,不过看在虐狗的甜度上就给个四星吧。
艾拉的萌点有时候真的挺像六花的。。。只希望不虐我
愿你有一天能与你重要的人重逢
可塑性颜艺,后半段无聊的搞笑+催泪差评
第一集就飙泪啊
补标
好歌烂番,一个番能出三首也算牛
这种神逻辑也真是服了
大一看的泪流满面
(7/10)本片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中途第8集,艾露对安迪、和奥利维亚的看法。不要把一个人当成死去的人的代替品,这是对死者和活着的另一个人的尊重。想起一些母亲,把收养的孩子当作死去儿女的代替品,其实这是很残忍的,因为母亲爱的只是死去的孩子,而你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外壳。
设定无聊,看完第1集就知道后面12集会怎么玩的片子,还能有啥好期待的。
191103 哭了...190807 B站Up主艾伦耶格尔「就这一次,请不要放开我的手!」想看系列
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结局,然后接下来就只是很平淡的纯爱故事,虽然艾拉酱的卖萌相当好玩,但整体而言还是无聊了些,我居然看完了。。。
之前对可塑性记忆期待蛮高的,但是看下来还是有些失望。设定和剧情bug太多,很多细节观看时违和感也挺强的,有时候看的一脸黑人问号。当然艾拉还是很可爱的!
非常的,非常的,乱。宛如一个已到中年的男人穿着拖鞋在公路上时走时奔,浑身难受想回家洗个澡睡一觉但是打车的话还颇为不舍,骗自己说不是因为没钱,是自己想在路上有个命运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