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豆瓣记录,距离阅读绫辻行人《十角馆事件》小说已过去将近八个年头。
和日益稀疏的头发一样日渐淡薄的记忆力,或许是这次观看电视剧版《十角馆事件》所获新鲜体验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也确有优异的素质。
至少,对我来说,以下几点都是令我对它心生好感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或许都与“推理”没有太大关系——其实早在当年阅读小说前,我就从好友那里听他转述过一遍故事情节,依稀记得我们边走边聊,他一边手舞足蹈地讲述,一个好故事总是在不断地复述中产生出许多有别于原作的新魅力,也由此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叙诡作为“观看”(摄影机的眼睛)的影像和作为“遮蔽”(所指与能指)的语言文字打了个平手。
虽说影像也自有其欺骗人的障眼法、蒙太奇,但在呈现逻辑上与纯文字的诡计还是大有不同。
在电视剧版的《十角馆事件》中,对镜头语言略微敏感的观众,一定会在景深、站位、虚化、正反打、特写中很轻易地捕捉到其中的欲盖弥彰,但即便你早早猜到凶手是谁,对一部推理作品而言,也只是破解了众多谜团中的一个,仍有与之相伴的其他迷雾萦绕在故事中等待你去扫除;甚至,在另一些以犯罪者为主视角的作品中,看其一步一步实施犯罪,成败与否的疑问(也可以是一个谜团)同样扣人心弦。
在本剧第五集结尾,当凶手之谜揭晓的一刻,或许我们不如读小说时那般吃惊,但应该会被那股倏然刮过的怪风撩拨吧?
应该会被那凌乱披落的长发所形塑出的从陌生到熟悉的面孔惊艳吧?
那一刻,是属于影像的慢镜时刻,怎一个酷字了得。
建筑“馆”系列作品中我个人最爱水车馆,最想看钟表馆,对暗黑馆的影视改编最为好奇(这部作品我觉得冗长无趣,但它行文里就是“视点”如何如何的,俨然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或镜头)。
而作为开山之作的十角馆,就跟电视剧里的那幢建筑一样,有种十角形钝角般不张扬的内秀——这一特殊的构造,在电视剧中总是(也似乎只能)通过高空俯瞰的角度呈现,以一种超然冷漠的姿态注视着人间发生的卑小的恩怨仇杀。
另外,每当在推理小说中读到密道与暗室,总有种吃到脏东西的膈应,偏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或者说,“馆”系列建筑群背后的总设计师中村青司先生,特别喜欢在馆中安插此类机关。
对于注重纯逻辑流的读者来说,密道或暗室的存在(尤其在主打“密室”诡计为主的作品里),往往意味着取巧的作弊、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设计。
但是,当它们在电视剧里被发现时,无论是向下窥探时的黑暗幽邃,还是向上抬头时的明亮纵深,都能让我从那种构图或影像中感受到空间拓展所带来的迷人魅惑。
岛田洁在“馆”系列作品中,岛田洁一直是个存在感薄弱的男人。
我在短评中曾经这样描述他:十角馆:那个毫无存在感的侦探打着酱油般再次于结尾出现人偶馆:绫辻行人笔下的「侦探」岛田洁自诞生之日起即存在感稀薄,而自上一本迷宫馆起,他虽然始终一如既往的毫无建树,但却也逐渐演变为一种trick的手段了——虽说也只能算是种可有可无的诡计吧,呵呵。
惊吓馆:彩蛋般的鹿谷(岛田洁的笔名)渐渐成了某种毫无意义又令人翘首期盼的存在,仿佛向读者宣告着:「缘,妙不可言」。
但是,这次电视剧版让我感受到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得益于奥智哉(饰演江南)、望月步(饰演埃勒里)、小林大斗(饰演守须)这些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当他们沾沾自喜地展开推理,或玩世不恭地耍宝逗趣时,让我很有种很强烈的置身事外(既没有身临犯罪现场的自我危机,也没有身处调查的辛苦严谨)的代入感,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新本格中强调的推理作为一种智力消遣的趣味性。
结尾然而,结尾的那种悲剧况味是原作没有的(我印象中应该是没有的),江南等人得出的错误结论对凶手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讽刺与刺激。
因为,就连他的努力与复仇都被加到了被害者身上,成为他的“替身”(替罪羊),而他“置身事外”的安全既是一种保护实际也是他个人的怯懦,而正是这种怯懦,或许才是导致中村千织当初殒命的原因——在最后一集凶手的独白中,对于其他人加诸中村千织的迫害,几乎就像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一厢情愿,而这,恰恰或许正是因为凶手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罪愆。
内有剧情,谨慎观看。
看完真的很难过,贯彻始终的都是四个字“一厢情愿”奥希兹是最单纯的,一厢情愿的思考,认为大家都没什么负罪感,可是她终究看不到其他人真实的内心,只是不断的在猜测,因为她未成年,所以她总是从众的跟着别人,不想来但是来了,她茫然却又不知所措。
卡尔总是嘴巴上不饶人,烟酒都来,可我没有觉得他是一个坏人,从他点破大家对奥希兹的守灵就可以看出,他是有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份子,只是他习惯了虚张声势,习惯了不表现出软弱,他一厢情愿的执着,不改变自己,我想这样的他被大家接纳他是很高兴的吧。
阿加莎是社团里的大姐姐,看起来像是背后喜欢说人闲话的那种,可在奥希兹亡前却好好的宽慰了这个没有走出阴霾的女孩子,她总是一厢情愿的痴,沉浸在社团女王的扮演里,当凶案加剧,她的假面立刻就破碎了,露出了跟奥希兹一样柔软的内心。
勒鲁是个很简单的人,也是团里的编辑,跟卡尔和埃勒里都相处的很好,他一厢情愿的以为一切都会这样下去,他凭借着简单且纯粹的想法去做事,他没有顾忌卡尔和埃勒里的关系不好就去疏离谁,也会坦然表示对阿加莎的监视,想到了问题也就去做,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他是社团的粘合剂,可惜事到如今,反而成事不足了。
爱伦坡的情感非常的复杂,对他来说上岛是度假,是游玩,他没有想要去探寻岛后的秘密,他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在社团中非常的重要,但事实就是,当意外发生他什么也做不了,医师跟法师总归是不一样的,一个只能够治病,另一个能施展魔法,他是做了很多预案的,带了很多的药,也准备了很多东西,潜意识里他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拯救者,可能他自己也没想过,自己会如此的无力吧。
埃勒里是最让我痛心的角色,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满脸堆笑没个正经的人,总是在那强调自己的理论,甚至会被范嘲笑一直没感觉到自己就是凶手,可埃勒里就是那个一厢情愿相信所有人的人,就算只剩下了两个人,凶手就在眼前了,他也不愿意相信面前的范是凶手,他喝下了有安眠药的咖啡也告诉范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所以可以安心,然后他就遭到了最后的背叛,我不相信埃勒里没有想过范是凶手,他是个思想很缜密的人,他想到了,只是不愿意相信,于是付之一炬。
范一厢情愿的以为中村的死一定是被其他人针对,一定是被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念头,才一厢情愿的去勉强自己杀了所有人,当他杀了奥希兹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可能得回头了,无论后面有多么的痛苦,他都无法回头了,他沉浸在复仇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自己的复仇。
他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跟中村的感情暴露后就会发生意外,然而到了最后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他无意义的猜测,无意义的恐惧,无意义的复仇,最后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仿佛中村青司。
柯南作为半个主角,是个一门心思都在探案上的人,一厢情愿的去探案,他是个极度纯粹的人,可以因为一封简单的信就去探寻多年前的秘密,也寻求答案的真实,不怕得罪人的去打直球询问情况,也会对不知道的事直言不讳的去探究,可能只有他是把侦探社当做社团,所以才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岛田作为另一个主角,与其说是主角,不如说是作者的化身,引领者柯南去探寻背后的秘密,岛田是本剧中最复杂的人,他有孩童的般的天真的同时,又有通透的心灵在最后看破了范的伪装。
岛田跟柯南有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柯南始终是一厢情愿的在寻求答案,而对岛田来说,寻求答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可以因为好奇而追寻下去,也会因为好奇心的消失选择放弃追寻,他最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所以范是否跟他对峙,对他来说不重要了。
中村兄弟更是一厢情愿的代名词,哥哥一厢情愿的把妻子及佣人送上天,弟弟一厢情愿的以为哥哥什么都不知道,两个人性格上都有着太多的缺点,或许没有那场哥哥的悲剧,就也不会有现在的悲剧吧。
中村千织,只存在于回忆里的人物,遇到了中村青司这个魔楞的爹,又找了范这个魔楞的男朋友,最后还因为意外失去了生命,我也不太好评价,悲剧往往是拥有惯性的,当你习惯了不提出自己的需求,就会越来越觉得提出需求是件羞耻的事,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一直指望别人来看破自己的需要。
看完我内心真的还蛮有感触的,特别是埃勒里这段,我觉得他对社团其他人的信任远比范对中村千织的感情值得回味的多,我也愿意去相信当初确实是一场意外,我也没看过原著,仅评这部剧的话,我非常满意。
一口气看完5集,还是很爽的!
讲讲自己的小小观后感吧。
合理的地方:1、没有上帝视角。
江南和岛田搜寻线索的过程,还有岛上的推理,给人感觉就是比较真实的,没有夸张的上帝视角,根据询问或调查到的证据,一点点代入推理过程,体验不错。
2、中村杀妻动机能理解。
天才建筑家中村,设计的十角馆暗藏密室,这个在最初看到建筑家的时候就有猜想到,似乎建筑家跟密室会自动关联哈哈。
因为女儿死了,中村为了能和心爱的妻子永远一起,杀了佣人夫妇和妻子,再把园丁留在密室(应该是杀了园丁,死因不明)。
在大众的视角来看就是园丁杀害夫妇畏罪潜逃的感觉,此刻他们是真正恩爱的夫妇(大众视角),但实际因为没了女儿这个纽带,本身爱着自己弟弟的妻子或许哪天会提出离婚。
弟弟有说过哥哥有缺陷,不知道是不是说明其实哥哥是无法生育的,但是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接受了女儿这个纽带,同时也只是接受女儿纽带的作用,但是无法接受弟弟的不忠和不是自己亲生女儿的织子,所以当女儿死了,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这个杀妻动机就显得合理。
岛上的人到后期才猜到中村青司和织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埃勒里认为是青司假借死亡,为了女儿报仇,然后在岛上杀人的动机,但是主角最开始看到信就猜到了他们之间存在关系,这合理中似乎又透露着不合理,或许也体现了江南的敏锐,不过你都退团了,你怎么会这么轻易的想到这个成员,相反其他推理社成员却没人察觉。
不合理的地方:1、岛上的人,当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应该是会很紧张,而且晚上大概率都不敢睡觉或睡不着吧,但是各个都是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出门看到有人死了,再来惊讶和害怕,这给人感觉就有点npc,似乎到了晚上就只能入眠且强行隔音效果巨好,一点听不到范杀人贴牌的动静,进入了狼人杀世界,晚上只能闭眼哈哈。
2、勒鲁在山顶看到岸边的范,竟然会被范追上而且敲死,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追上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同时也揭露了,勒鲁之前在看到的,是范藏在岸边的皮艇,他想再次来确认下皮艇。
3、关键线索。
载学生去岛上的船员,肯定会留意到岛上实际死亡的学生人数和实际载过去的人数是不符的,亦或者是警方在调查的时候,通过调查到学生去岛是通过坐船的方式来确认实际岛上死亡人数,这样就会发现实际少了个学生尸体,也就是范。
4、作为岛上的推理担当,埃勒里在最后都看到园丁的尸体了,应该会意识到,当初蓝屋被烧死的真的就是中村,那就不存在什么中村这个外来人杀人的猜想,真正杀人的不就在他和范之间,后面都还能毫无防备的喝下咖啡,强行降智的感觉。
5、既然岛上的人,都是热爱推理的,甚至在范的视角里,他们在抢救织子的时候,没有选择打电话和人工呼吸,都怀揣着可能有人蓄意杀人这么一个希望有死者然后进行推理的冲动,那在岛上的头一晚有人死的时候,除了埃勒里和卡尔,其他学生我感受不出他们实际对推理的在行。
6、范这来回跑的体力和意志力,铁人三项他必须得报名拿冠军哈哈哈。
如果按照主角属性,江南看到了织子戒指的符号,猜到了织子和范的恋情,那他最后的猜想,会不会根据为了给织子报仇这个动机,推测到范犯罪的可能性呢
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推理小说出真人版,而且各推理作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作为把馆系列全部看完的绫辻路人粉肯定是不得不看的。
但是《十角馆事件》大概是十年前看的小说,那个时候也并不关心它是什么标志着日式推理进入“新本格时代”的作品,只是作为有名的系列作一本本读下去。
所以其实也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因此抱着第一次看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真的很有趣。
当初知道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对选角不免有些疑问。
为什么推理研究会的选角有好几人都不是我熟悉的,从未看过他们的作品?
在看的过程中也在意着为什么馆内光线那么暗,甚至直到有的人都领便当了我都没记住他们的脸?
当诡计呼之欲出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女社员急死之谜和火烧蓝馆之谜推动着发生在十角馆内的事件,连续在馆内死亡的推理研究会学生,外部作案还是内部作案无法参透。
十角馆本身独特的结构让诡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创造谜题,也是馆系列的特点。
但最牛的自然还是叙诡的部份。
为了完成这个在影像化中难以实现的诡计,官网的cast表甚至只写了推研会的演员名而没有角色名。
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并非凶手本人藏得有多好,而是由创作者通过文字的独特魅力去实现它。
影像化也已经足够努力了,至少没看过原作的人,我想一定会觉得震撼。
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剧透了,请尽情享受被骗的乐趣。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
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
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
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
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
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
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
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
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绫辻:你们聊。
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今天熬夜看完了《十角馆之谜》电视剧,本来想等六日有空的时候再看的, 但被人推荐后实在忍不住,就今天(准确的说法应该昨晚)一口气看完了 为了好好享受这部剧我还专门买了零食和饮料准备大吃一顿(夸张), 然后正式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下载的4k片源拉了跨,剧中翻译纯机翻,有种毫无逻辑的美。
最后没办法只能再重新下了个1080p画质的片源(下更高画质的话花的时间有点久) ,在这里感谢推理学院的大佬们。
虽然开头有些磕磕碰碰,但正式看起来果然很过瘾, 很开心的一口气看完了,只可惜推理部分没多少,这大概就是“新本格”不走传统路子的特色之一吧虽然在看之前做足了不被剧透的准备,但还是在找片源的时候被剧透是“叙诡”了,这就导致我在观看这片的时候察觉到剧中角色没有人说过“人数”的时候(入部照片十二人,岛上七人,岛外两人,死了一人,毕业人数不知),一度以为有人冒名顶替了,没想到居然完全相反了。
不愧是狗头侦探我呀,永远会踩到最深的陷阱。
最后说下标题吧,虽然说是“攻击”,但实际上是吐槽我在豆瓣看到的一些评论 看完电视剧之后马上来看了眼豆瓣,想着“这么好看应该豆瓣评价很好吧”,然后被打脸了。
豆瓣评价感觉有些两极分化,评分高的人表示“虽然没看过原作,但电视剧好看”,大概给到四五星评分低的人表示“看过原作,虽然很用心拍,但演员都是新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多给三星emmm, 没看过原著的人,在看完电视剧考虑评分的时候一般是从后往前推并且采用“减分制”,也就是在心中先给满分再通过不喜欢的地方扣分,比如情节,比如节奏,比如我来会怎么拍等等。
看过原著的人, 在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开始评分并且采用“加分制”,也就是原著超级好看,你(电视剧)要从零开始追赶,比如剧情还不还原,比如有没有用我喜欢的演员 ,比如制作组的努力 ,比如有没有像我想的那么拍等等。
一般来说正常的翻拍作品其实不会这么两极分化的,可这部作品就出现了这种苗头,emmm,只能说原著太高,而电视剧中规中矩。
但在我看来,中规中矩就是好!
(←被国产改编所害苦了的孩子)
看完后想吐槽一下,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剧版说实话拍的不错,但是手法剧情bug挺多的。
1:按凶手这个来回杀人的频率,根本没什么休息时间,累都累死了,来回这么多趟还没有渔民发现,离谱2:警方给描写的宛如酒囊饭袋,首先这座十角馆被凶手伯父买下,按道理伯父也属于案件相关人员,有没有人使用之类的不进行调查?
一查不就知道凶手借用了吗?
还能让他跑了?
这伯父也是个冤大头,买了个宅子,就被凶手借走烧了,事后还不找凶手算账,笑死3:推理研究会的智商低下,也别叫推理研究会了,叫烟酒会算了,不是抽烟就是喝酒,完全没有智商,身边人一个一个死了,还能睡着,睡不着甚至要求吃安眠药睡着,笑死。
唯一一个看上去有智商的埃勒里,就剩两个人了还不怀疑对方,直接白给,简直是个大天才,要不怀疑你自己是凶手算了,这么信任对方。。。
4:中村千织也没人强迫她喝酒啊,自己要喝的,你也要怪朋友们,和这种人当朋友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尤其是奥希兹,太惨了,第一个杀她的理由是知道她一定是帮自己女朋友的,不想让她崩溃,也不想被她看出破绽,只能说明凶手已经是个疯批了,根本不是为了女友杀人,只是想杀人的杀人魔罢了。。。
没看过原著,没听说过原作者,悬疑小说只看过福尔摩斯系列和阿加莎系列,悬疑电影可能看过不少,但真正能够留下印象的也不是很多。
我相信大部分观影者都属于这个类型。
我们分不清所谓的本格变格,旧本格新本格的分类。
对于该剧或者本书所代表的新本格推理,很想问一句:所谓的新本格推理,就是毫无逻辑作者说啥就是啥?
就是强行打破固有观念故弄玄虚?
整部剧在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别扭的:1.杀人动机。
原著中描写了千织是在社员们半强迫下喝酒的,所以社员们对于千织的死亡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剧中却改成了一切都是千织明知故犯,且强调了社员们对于千织的及时救助,直接让杀人犯的动机变成自己的颅内高潮。
what?
一个策划了如此杀局的高智商罪犯是一个一时兴起的精神病?
哪怕他首先去调查一下呢?
我觉得你做了,你就该死,什么玩意?
2.杀人手法。
这个就更扯淡了,这就是新本格么?
这就是逻辑给诡计让道?
我是长见识了。
该剧的社员们都是树懒转世吧,陌生的环境里怎么睡得着的?
这个环境是怎么睡的这么死的?
罪犯哥不姓范应该姓崔,手里拿着黄牌吧。
你说你都有这种群体催眠技能了,还费啥劲下毒啊,直接梦中杀人就完事了。
还有这随便就把人手给噶下来了?
不是哥们你电锯人啊?
你有这技能直接冲锋不就完事了?
毒药随便拿这就不提了,据说小日子那边毒药都大街卖的。
3.所谓反转。
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老范是有问题的,也能在中间猜到(本土老范)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两人竟然是同一个人,为啥啊,因为他是时间管理大师,他不需要睡觉,生着病还能乘风破浪暴起杀人。
别的剧谜底揭晓时“卧槽原来是这样”,该剧谜底揭晓时“嗯?
还能这样?
” 猜来猜去,原来杀人犯是超人,这和谁说理去。
4.伏笔回收。
全剧主要叙述了两个案件,千织父亲自焚和老范复仇。
全剧的本土部分大半时间在侦破自焚案,费了那么大精力,观众也跟着猜了半天。
最后发现,有什么用?
千织的身世和老范复仇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我在这费这么老鼻子劲干嘛,好玩么?
这就是打破常规?
真给我气乐了,这不就是弹幕里面开玩笑的“记住这个杯子”“记住这个吃面包的男的”。
这个十角馆又有什么用?
密室又有什么用?
都没有什么用!
都是纯唬人!
5.主角配角。
这一点倒还好,我只说一个。
这个侦探哥们竟然不是警察?
而是警察的兄弟?
这点让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不直接给警察身份,逻辑都说得通。
亲兄弟就可以随便查案卷啊?
他的到来就是纯粹随便找个人过来一起破案?
说不通啊。
或者,这也是新本格的一环?
看了一些剧友的评论,很多都在谈该书的地位,翻拍的艰难,什么标志之类的巴拉巴拉。
难道让普通观众去了解这些?
艰难就是给他高分的理由?
这不是什么瑕不掩瑜,这就是不好看!
没有看过原著,也算是完整地享受了悬疑破案类型片的解密乐趣。
设定是有点像无人生还的,也很明摆着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当然,谁都有可能有动机。
但是我刚开始就猜到了凶手,只是觉得频繁拍到他感冒的情节有些刻意。
比起其他人,范的氛围感更像是凶手吧。
岛上的人一个个离奇死亡,岸上的破案小组也在一步步追寻真相。
直到第四集的结尾处,当被问及他俩的昵称时,我突然完全反应过来了。
范!
他一定会说自己是范!
他的头发被风一吹,他拿下了眼镜,低沉着说出自己的昵称。
这一幕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还是有很强的冲击力。
原来叙诡的点在这里!
本以为岛上的一家死亡是有联系的,没想到是虚晃一枪。
也没想到案子不能算是“破了”,而是凶手的“自白”。
但是whatever,杀人手法和动机也算完整,是一部有观影乐趣的悬疑片。
作为馆人痴第一时间去看了十角馆电视剧*^_^*写点repo!
先说总结,这部剧是80%忠于原作的,基本上所有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情节都没动。
看得出来加了一些编剧自己的喜好,小南的戏份变多了,在推理的劲头完全不输岛田洁呢。
名侦探江南…!
有几个我比较在意的点被改动了,首先是在角岛失火后,岛田洁的哥哥询问范“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上岛”。
这之后引出了后面第七个客房没有住人,巩固自己不在场证明的伏线。
大概编剧觉得这间破屋子的存在实在不合理?
但这一点实在是没有办法忽略啊。
范可是与角岛存在直接关联的人,如果他叔父没有购入这座地产,众人根本没有上岛的途径。
这一点在警方调查中实在不能忽略吧。
第二点是千织的代号,这一段剧情简直像是范达因的梦呓。
文中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代号,千织的代号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
一般会觉得是入部时间短还没有取得代号,在剧版里直接改为大家要千织继承“已经退部的江南‘道尔’的代号”。
但注意时间线,千织死于江南参加过但提前离开的第三场酒会,此时江南不仅没有退部,甚至还没有告诉大家退部的意图。
江南下决心退部都可能是因为千织这件事的导火索,这不是完全因果倒置了吗。
变成褫夺封号了…第三点是奥西兹手上的戒指,这个倒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书里范一开始是被迫砍手,是因为奥西兹手指肿胀无法取下戒指,走投无路才选择砍手,并且找到了模仿犯这个理由,在随后的卡尔之死上也是如此。
主动砍手这个剧情显得太过冷酷了,我觉得范多少对奥西兹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吧。
不过都连环杀人了这点怜悯也不值一提,所以改了就改了吧。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改动,比如范不愿岛江二人继续“玷污”千织所以宣布自己要退出(这显得好孩子气),岛江二人被强化过的互动,以及最后江南提出的关于埃勒里和千织在交往的猜想。
江南的存在感确实是更强了,演江南的这孩子也挺可爱的希望之后还可以多多出演~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倒是处理得还不错,思路和漫画版是一样的。
范并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在角岛也上一直没有切过特别近的镜头,倒不如说角岛上特写拍得本来就少。
(印象最深的是厨师的骷髅)这点我甚至觉得比漫画版还隐蔽,感觉漫画版里两人美得很相似(笑总得来说是一部没什么大错的剧,比较忠诚地把原文搬上了荧幕。
对我而言确实还是更喜欢漫画版的改编,但是也算是比较合格的小说改吧。
很多年前看过书。那会儿最深的印象是这个作者的悬疑过于沉迷于复杂的装置,剧情完全忘光。变成剧之后感觉别的缺点变得难以接受全程骨鲠在喉,不是,你们到底怎么能笑出来的啊?好歹也是认识的人吧,死了还能笑着琢磨杀人手法?啊?啊?啊???
来自原著党的推荐👍🏻
果然最担心的还是“那个”会怎么呈现,结果就是这么朴实刚健的办法,也不是不行。第四集结尾的时候,还是跟看小说时一样,有爽感。这就算难得了。中村青司选了仲村亨很好,江南孝明的选角还不错,岛田洁有点不太满意。
很久之前看过小说,想着重温一下诡计,果然叙诡拍成电视剧还是有点难度啊,中间有点明显是同一个人,还有若手演员这浮夸的演技。。。
故事和案件都是悬疑片的一贯套路,前期悬疑气氛十足,到了后期就有点俗套了。不过还算能看
之前很好奇十角馆的影视化,结果是如此简单的呈现,但效果意外的不错。其他馆系列可以排队了吧
除了演技夸张 其他还不错
很喜欢这部改编诶!久违的本格推理,还是叙诡,不管是推理氛围还是核心诡计都处理得很不错,喜欢,感受到了原作的魅力。缺点大概是岛上的研究会成员群像处理得不行
三星半,不用名演员是对的,观众更能单纯享受推理。影视化确实有障碍,不过看得出来已经很努力“遮掩”了,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还是挺不错的推理故事。
两边我都想到了,我以为是()和(),没想到他们其实是()。但是我真的到所有人死光也只认得出埃勒里一个人,所以对没有脸盲的观众这个诡计这么直给地拍真的可行吗
三种意图推理演得好生硬,奥在很多地方都是公式化的表演,很难看。不停交换塑料牌是不错的动作设计,那一抬眸确实挺厉害的,想象的『期待』是数张冰凉的笑脸。所以千织是找了个秘密地下爹喽,生父说喜欢源氏物语时我差点吐了。瓶子漂回也太牵强了喂,“小题大做”比海水刺骨。
(绫辻行人的玩意儿看过几部全忘光)我一直认为蓝染发胶手换脸十分扯淡,现在我服了。PS叙述性诡计都拍出来了,把暗黑馆吃达利亚人肉什么的也拍一拍呗
核诡意外处理得还不错,虽然看过原著还是会被“我是xx”爽到,但是埃勒里的演员真的太差了,怎么演成油腻男了!
这个埃勒里的表情真的好奇怪。第四集最后的范,虽然前面他在家里和男主说的一大段话我就已经怀疑到他了,但是摘下眼镜的变身真的没料到。结局太愚蠢了,竟然是女主因为范不肯公开恋情而赌气喝酒导致死亡的呗???好无聊的结局
蛮差的,演员丑,节奏奇怪情况外三个人推理跟真的一样,dm 研究剧本么
看过书了,再看这个实现就有点平平,叙诡是最不适合改编的,同一个人不是换个发型就能遮掩的。
感觉是这几年最好的日推改。剧情本身不足的地方还是原作小说就有的问题,其余部分电视剧确实拍的很好,整部剧集也没有当今推理小说改编日剧的浮夸味,虽然能够看出资金有限,但这些地方瑕不掩瑜,甚至单看画面质感确实是有电影感。人物上对于江南和岛田关系性的加笔也属于是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程度,江南很可爱,但岛田洁这个角色改动有点多甚至性格更像演员本身性格靠拢,埃勒里选角开始有点无法接受,但看到最后确实感觉很可爱(?)。至于那个噱头里“不可能映像化”的部分也没有进行改动,属于眼睛尖一点的确实会发现端倪,但不知道这个诡计的人其实也能通过演员表演靠直觉猜出凶手吧。整体上还是很喜欢的这部剧,甚至熟肉没有出完前把漫画补完了和重温了一遍原作,要是这个续作能够继续映像化就好了(开始做梦)
大师的故事本身很nice,但是拍得不痛不痒,有点可惜了。
看第一集就猜到了凶手,中间几集故弄玄虚,到最后一集揭开一切,没错第四集结尾处确实有诡计被解开的惊艳感,但其实与其拍5集,铺垫这么久,不如只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就好了,中间几集节奏太慢了,给出的有效信息又很少。辜负了期待。尤其最后凶手的动机完全是一厢情愿,我感觉那几个推理社成员死的好无辜啊。妥妥一出悲剧。PS:好烦那个叨逼叨的中分男,还有啥年代了,还让女孩负责端茶倒水,气死人!!
【6】如此直白的叙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