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劇我們看什麽?
看一個字:人。
看一個詞:處世。
看一句話:成敗因由。
其他都是次要的。
看完3200分钟,55.3小时,2.2天的《楚汉传奇》的时候,一朋友告诉我,你还是写点什么吧。
我的心毕竟是沉重着的,既然已经浪费了这么多的生命,将别人喝咖啡和吃面包的时间,都扑在了这部烂剧上,那我还是写些什么吧。
但是,如果为了这样一部二剧写正儿八经的影评或者是文本评论,未免也太二了。
抬头看看,对,二星。
那么写一篇逻辑混乱思维浆糊语无伦次的吐槽文,毫无疑问是对高希希同志最好的革命感情。
我对于本剧之前的所有信心,只来自于两点:陈道明和《新三国》。
道明叔的国民级演员地位不可撼动,姑且先不论;作为一个曾经力挺《新三国》的脑残粉,如今我深深的被高希希同志伤透了心。
完结本剧是在一个解放区的天(什么你敢说今天下雨?
拉出去,烹了!
),上一个这样的天我看了陆川的《王的盛宴》,再上一个我看了李仁港的《鸿门宴传奇》,可怜当时我naïve的认为,这两部垃圾电影一定会被“历史正剧”《楚汉传奇》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于是我顶着二星回头看了看那曾经被我吐槽的体无完肤的二部作品,深深感到我全身每一处毛孔都在向外散发并且炫耀着的深深的二。
短篇小说《当你在写剧本的时候你TM都在干些什么》那天新华书店门口,窸窸窣窣闪进来一个黑瘦的人影。
他面黄肌瘦,穿着已经被漂成灰白色的黑色夹克,架着一副雾蒙蒙的黑框眼镜,双手沾着难以洗去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味道,从口袋中掏着钱包。
卡住了,他死命的把钱包往外拉,那本来就质量堪忧的夹克瞬间垮了线。
但是,好歹钱拿出来了。
他拍出皱巴巴攒了几个月的数张大钞,“给我来一本中华书局的《白话史记》!
”当说到书的出版社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神显得无比骄傲。
之后,他用了几个月开始写作。
他逐渐觉得这本《白话史记》越发无聊起来,没有女人,没有爱情,没有欺骗,没有笑点。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文豪,而司马迁下面都没有了。
可更加难以解释的是,他对于赵高这样一个人物产生了生理上的迷恋,以至于当他把赵高死在子婴家中一场戏写完的时候,口中甚至回味起了前一天家里的最后一桶红烧牛肉面。
他深吸一口气,发现自己已经写到了40集,于是大笑起来,感到胜利就在眼前。
40集长篇电视剧《赵高传》出现在高希希导演的桌子上的时候,高希希导演刚刚把负责新三国“三国归晋”部分的编剧工资克扣了下来。
他觉得,省的这笔钱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
他敏锐的发现拍摄一部《赵高传》的难度。
他决定迂回战术,曲线救国。
他吩咐面前那位眼中闪着被阉的光芒的编剧,“你,再补上40集,写到刘邦拿到天下。
”编剧大吃一惊,这几个月他一直在研究《白话史记》的《秦本纪》,突然让他要再多看二十几篇,实在是太过困难。
高希希同志亲切的握住了他的手,给了他一张移动硬盘。
编剧回家打开一看,“陆川《王的盛宴》”和“李仁港《鸿门宴传奇》”,激动的泪流满面。
五天之后,编剧完成了80集剧本。
兴奋的高希希立刻拍板决定拍摄。
他把刘邦的戏份全部提取出来,自己好好润色了一番,交给了陈道明——他知道陈道明是要提前读剧本的,就给他这一份,其他的千万别给他看见——然后他自己阅读起后40集剧本起来。
最后,他淡定的拿起红笔,把“谋士甲”的名字改成“张良”,把“将军甲”的名字改成“英布”,把“盗贼”的名字改成“彭越”。
他笑了笑,没想到这位编剧还认识这么多人。
嗯,现在看起来“楚汉”多了。
本来不想写上面那篇短篇小说的,因为太无聊了!
但后来有太多吐槽了,我决定还是自己写免得真的有人被误导。
《楚汉传奇》的剧本到底是什么情况?
或许只是开开玩笑,也或许是真相,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胡扯!
Sorry我的性格比较直,关于剧集的吐槽,还是比较重视一个个骂过来。
节奏忽快忽慢,或者是是根本就不会把握节奏。
剧集到了一半的时候秦王朝才刚刚灭亡,然后从鸿门宴开始就开始发了疯的赶进度,刘邦入蜀再出蜀的过程草率的让人难以容忍,之后的各大战役也是囫囵吞枣,到了最后10集完全就是在丧心病狂,最后一集短短20分钟之内就拍完了卢绾叛逃,韩信被杀,萧何自保,英布彭越叛乱四大重要后期事件。
要是按照前半部分的面面俱到节奏来拍的话,本剧至少还有30集;要按最后一集的速度拍的话,整部剧10集就够了。
最讨厌的不是对于历史和人物删节,而是先铺了摊子,然后收不回来。
这完全说明高希希同志根本就不在用心做自己的作品,之前在心里完全没有对于整体的把握,纯粹是走到哪算哪的毫无规划的胡来。
然后,写章邯与公主谋杀赵高的那位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巨鹿之战的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项羽早期奋斗史的编剧去死,斩立决。
写戚夫人的所有剧情的编剧,斩立决;顺便把两个演员,一个夫人,一个婆婆,一并斩了。
写虞姬所有剧情的编剧,斩立决。
基本剧情线是“腻歪——项羽杀人——虞姬生气——别扭——神展开——虞姬醒悟——重归于好——二人眼含热泪——继续腻歪”,如此重复三四个回合。
说到底,只有刘邦这一条线的剧情是没什么问题的。
据说现场陈道明和杨立新两位大腕会提前与导演商议,给剧本把关,力求台词动作都最为妥当。
明叔估计以为拍其他几条线的导演也是这么想的,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刚才只说了编剧?
未免太过偏心了,四方来朝的时候,必然是要甘霖遍地,恩泽天下的。
所以,众将听令:48-52集的剪辑,车裂。
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说,如果说2.4亿的投资下来,给了剪辑1000万,剪辑指导肯定吞掉了800万,然后交给手下人做。
手下人肯定吞掉了199万,然后拉来一个感恩戴德的大专学历二线电视台剪辑实习生,两天时间就着泡面剪完了全剧。
没什么好说的,48-52集的剪辑是从火星来的,完全是中国影视史上最大的剪辑灾难性事故。
负责制作背景音乐的,无期徒刑,牢房内永远播放背景音乐,死也不能停。
负责在剧集中插播歌曲的,有期徒刑二十年,如果能供出制作黑白回忆画面的同伙,可以考虑减刑。
负责战争场面设计和战争场面时间控制的,斩立决。
负责制作大场面CG的,先抓起来做笔录,好好供出来自己制作的“攻打沛县”的CG在全剧中使用了多少次,说对了可以免死。
饰演了齐楚燕赵汉魏秦七国传令官,兼职章邯和韩信副将的那位一部剧领了七八份便当的群众演员,如果你不是高希希小舅子,请自刎以谢天下。
说到底,本剧只有四个地方可看:刘邦进咸阳;刘邦的“分我一杯羹”;刘邦的“你射我啊”的阵前挑衅和最后一集刘邦20分钟的哈姆雷特式独白。
好像都是明叔的戏嘛,果然脑残粉的心态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说到底你们有什么罪?
很简单,你们毁掉了中国电视剧最后的骄傲。
《三国演义》,《康熙王朝》,《大秦帝国》甚至《大汉天子》的余晖,都曾经让我无比骄傲的说,哪怕我看过《罗马》和《都铎王朝》,大陆的历史大正剧依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毫不逊色的。
在看完《新三国》后,我依然是这个结论。
如今,我会说,大陆电视剧的骄傲是《还珠格格》和《甄嬛传》。
结案。
该死的都去死吧,让我拉着明叔再亲一口,然后全部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总体来说,这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是电视剧,不是正史,更何况历史的真相还不一定怎么样呢。
不过这部电视剧完全是经典网游的模式。
两大男主角,两个阵营。
一个出生在新手村,一开始装备很烂,只能做些低级任务和生活任务,在NPC处接了“亭长”任务,得到了一些任务奖励……等级够了就准备离开新手村了,于是又接了一个“骊山”任务……另一个有大号带,虽然大号当时也并不是服务器前五十强,但总比没有强,虽然没有在新手村待多久,经常穿梭于大号纵横的城市,可是也饱受“药”不够用的困扰……最后,两个小号终于满级,并且成立了整个游戏里最大的两个帮会,两个帮会打倒前最强帮会取而代之,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帮会统领天下……再然后……(出现了三个帮会,这是后话)
《楚汉传奇》是2012年年末上星的电视剧,剧中人物众多,但大多塑造还算成功,剧情较为拖沓,节奏略显缓慢,但比起其他肥皂剧,还属于可接受范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楚汉传奇》中的情节,大体符合历史史实,但也有几处明显不符合史实的地方,今天辑录几个,供诸君讨论。
刘邦的名字并不是萧何给起的。
电视剧中,刘邦出场前,一直被叫刘季,这大体是不错的,因为刘邦字季,称呼人的时候,叫字,是一种尊称。
但一些明显是刘邦长辈和职位比刘邦高的,如刘邦的父母、兄长、岳父母、萧何、曹参等人,在刘邦起事前,他们或者辈分比刘邦高,或者社会地位比刘邦高,称刘邦较为妥当。
还有就是,刘邦再向别人介绍自己时,绝对应该自称刘邦,而非刘季。
看到后来,我才明白,电视剧中的设定竟然是:刘邦本来不叫刘邦,只叫刘季。
这种设定也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网友的认同,但实际上,这不确的。
我曾在别的回答中写过,刘邦原本就应叫刘邦,而不是因为萧何的一句「天子万年,安家定邦」便改的。
字是字,名是名,很清楚的一件事,为什么要说刘邦在发达后改名为字,另选一个字做名呢?
如果果然有这种改名记录,为什么敢于秉笔直书的司马迁没有记录呢?
最可笑的,便是一些人认为,伯仲叔季不能做字,所以刘邦字季,讲不通。
我希望这么说的人好好翻翻《史记》,看看项伯字什么,看看彭越字什么,看看吴广字什么,看过之后再来讲一讲,伯仲叔季到底能不不能做字!
刘邦立太子的时间很早。
《楚汉传奇》为了增加戏剧冲突,硬生生地为戚姬和吕后加戏,搞出刘邦被项羽射中,卧床不起时,戚姬跳出来争立太子什么的。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早在汉二年,刘邦在家乡寻得刘盈,回到关中后,就把刘盈立为太子,并由萧何辅佐刘盈,处理政务。
正因为刘盈的名分早定,所以在大约汉十一年前后,刘邦欲行废立之事时,才阻挠重重!
且不说叔孙通等跟太子有直接厉害关系的老臣站出来保太子刘盈,就是刘邦一向信赖的谋臣张良,也在为吕后和太子出主意!
要知道,刘邦称帝后,张良因为身体不好,加上有功臣身退之想法,所以基本上淡出政治了。
但这样一个人,还冒着干涉继承人人选的大忌,暗地里为保太子出主意,可见太子是多么地树大根深了!
戚姬是定陶人,但并不非刘邦在定陶得的。
编剧很有想象力,把戚姬编成了人妻,啊不对,应该说是寡妇,然后被正在行军打仗的刘邦看重,进而成为刘邦的姬妾。
有点罔顾离历史事实了。
刘邦当时仅仅是个小军阀,连根据地都没有,整天都在行军打仗,朝不保夕,还敢带上一个女人?
那真是胆大得很哪。
事实上,据司马迁的记载,戚姬是定陶人,但是在刘邦受封汉王后才得到的。
原文在此: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这段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的文字,简单易懂,无需我翻译,大家都看得懂,戚姬明明是在刘邦成为汉王后,才娶的。
吕后并没在刘邦受封汉王后来到巴蜀。
电视剧为了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安排吕后在刘邦受封汉王后与刘邦先见,之后又安排吕后和戚姬起冲突,吕后一怒之下回到老家沛县。
这是不对的。
刘邦受封汉王后,因为天高路远,并没有直接派人去接家眷,而是按照约定,赶赴封国。
之后,刘邦还定三秦,回故乡的路大体打通,才派军队去接家眷,但被项羽的军队阻在阳夏,前进不得。
正因为刘邦一直都接不到家眷,所以彭城之败后,刘邦还往家乡跑,希望能够带上家人回根据地享福,也正是因为刘邦一直没接到家人,所以楚军才料定,刘邦有可能回乡,因此有楚军在刘邦的家乡遇到了刘邦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
咱们且不说电视剧里的这段记载是否符合事实,单说巴蜀和丰沛,隔着千山万水,外边又兵荒马乱的,吕雉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可能吗?
另外,好不容易成了王后,不好好在王宫中享福,跑回老家受穷,吕后的脑子瓦特了吗?
刘邦的文化程度其实很高。
电视剧中把刘邦说成一个识字不多的半文盲,连「户枢不蠹」的「蠹」都不认识,这可能吗?
刘邦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跟卢绾一起学习了《尚书》,怎么可能连「蠹」都不认识呢?
要知道,刘邦学业有成后,还曾外出游历,做过张耳的门客呢。
你们知道门客吗?
就是那种凭本事谋一口饭的,自荐的毛遂,就是有名的门客,李斯等人都曾做过门客,张耳也曾做过魏公子毋忌的门客。
如果刘邦的文化程度低到那种损色,还能成为门客吗?
白日做梦呢吧?
还真以为「刘项不读书」呢?
司马迁都明确记载了,刘邦和项羽都经受过基础教育,而后,刘邦学了《尚书》,项羽也学了《尚书》,但项羽学到一半,便去学剑了,后来学剑不成,又去学兵法。
如果刘邦没有高深的文化底子,怎么能听张良讲解《太公兵法》时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还活学活用呢?
要知道,张良研究了《太公兵法》很多年,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别人根本就听不懂!
如果刘邦没有高深的文化底子,怎么能够写出《大风歌》和《鸿鹄歌》来,这两首诗所展现出的文化素养,绝非「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的朱元璋可比。
楚汉之争时,薄姬没什么戏份。
电视剧为了突出重要人物的重要作用,为薄姬安排了很多戏份,突出薄姬的智勇双全。
为魏王豹出谋划策了,力主为刘邦拔箭了,等等等等,戏份好多。
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魏王豹处,薄姬也没什么戏份,魏王豹身边有很多女人,薄姬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一个,薄姬唯一出彩的时候,便是在被许负看相后。
闻名天下的女相士许负给魏王豹的姬妾看相后,说薄姬会生下天子,魏王豹才开始重视薄姬,可这边刚重视,魏王豹就被韩信打败,薄姬成了刘邦后宫中的奴仆。
魏王豹死后,刘邦到织室视察工作,见到薄姬长得好看,把薄姬招入后宫,但招入后就忘却了,一年多,都没有找薄姬侍寝。
后来是阴差阳错,刘邦跟薄姬开了一次车,那一夜之后,薄姬怀上了刘恒,但那之后,薄姬还是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
请问,这样一个「希见上」的薄姬,怎么可能在楚汉之争中有这么多戏份?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外戚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每次看到像楚汉传奇新三国这种电视剧(事实上是绝大部分国产电视剧),我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词:沐猴而冠。
不是指演员,而是这些剧的整个剧组。
什么意思??
就是我每次看到这种剧,哪怕只有短短几十秒。。。
我就能仿佛看到一群低文化低认知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一群社会闲散人员,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剧组,他们看到外国影视作品觉得挺好看,然后也心血来潮想学着拍一部电视剧。。。
然后这样一群草台班子粗制滥造的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的屎。。。
高希希这种人根本就不是拍电视剧的料,那拍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配称为电视剧,顶多算是小学生兴趣爱好拍的一些幼稚的儿童片段,甚至有点侮辱小学生了,毕竟小学生作品还是有一些童真和稚趣的。
而高希希拍的那种东西就是纯垃圾啊我看很多人还在评价一些细节,什么人物塑造什么背景设计剧情逻辑之类的。。。
我就觉得好笑,一部优缺点的电视剧,你可以评价分析它的细节,例如哪里不足,哪里逻辑稀烂,哪里剧情有BUG之类的,都没问题。。
但是他们拍的这种不能称为电视剧的纯垃圾,根本没有分析的意义。
就好像你做了一道菜很难吃,你还可以评价评价什么火候没掌握好,盐放多了之类的。。
可是一坨纯大便, 你还去评价他盐放的够不够不是很很好笑吗??
没有人会去关心一坨大便上洒没洒盐。。。
你为何要去关系这种垃圾作品的细节呢???
当看到儒生在被杀之前大声朗诵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是时候,是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多么的正确!
因为他阻止了历史上有记载的(肯定是有记载的,是著名的导演、编剧、专家审过的)最实际的穿越。
通过这个剧我们终于不用再怀疑焚书坑儒是正确的。
秦始皇的伟大在于他挽救了中华民族。
我忍了38集。
本来还真想看看公主一死编剧如何自创三流言情剧本,想看看人格分裂的虞姬如何和眼含热泪的项羽你侬我侬(感情戏就指望你们了),也想看看这剧能把万能攻城(loading)CG和咸阳后宫CG轮上多少遍。
但是,三分钟的巨鹿之战之后,我果断不想给自己添堵了。
巨鹿之战啊同学们,以少胜多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啊,“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的巨鹿之战啊!
开玩笑啊同学,这场重头戏3分钟解决啊!
战场都没怎么正面表现啊!
冰与火之歌因为预算问题曾经打算把黑水河战役拍成室内戏,有士兵不断报告战情然后就结束了,但是人家良心发现没有这么干。
于是你一个2.4亿投资的电视剧也这样干?
你确定用了2.4亿?
做了那么几个一到战场就被轮的攻城CG、斩杀CG,从头用到尾,导演你自己不觉得这很扭曲吗!
你们的预算除了片酬其实就剩下四千万了吧!
然后你们为了拍出“大型古装历史正剧”,憋出80集,毅然选择走避重就轻之路。
重大战役能省则省,镜头循环利用,把剩下的剧情用原创BG剧填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让人着急死的“公主意欲扳赵高”,就看到了玛丽苏圣母的最佳代表虞姬,正当大家还在奇怪这样一个虞姬怎样会喜欢上那样一个“魔鬼”似的项羽,然后这妞一夜之后突然大哭“羽将军!
我想通了!
”——虞姬果然是双重人格吧。
或者说编剧实在不知道如何解决BG重头戏,怕再写下去虞子期就变成虞基了。
这些我之前都忍了,历史剧嘛,我们权当它非常严肃,非常正经,编剧不擅长谈情说爱戏份,编剧在普及历史知识呢【面瘫】——编剧的历史老师你怎么看?
——“陛下!
不好了!
陈胜起义了!
各地都起义了!
”——小学历史老师都哭了好不好。
一个连最起码的常识性错误都犯,用不断重复的画面来搪塞观众的剧组,他们永远不会正经表现战场,永远只纠结于刘邦的基友流氓团缠斗(谁特么要看樊哙“不好意思大哥我没忍住”啊)和眼泪汪汪的项羽,相同台词说了无数遍,不少集的剧情明显前后矛盾,角色像是不在一起拍戏似的,同样的内容这集说一遍,下集又重复一遍,欺负观众记忆力不好是不是。
当然他们是永远不会承认的,这可是陈道明加盟的“大型古装历史正剧”啊!
因为大型所以你们就可以拖戏了吗!
在根本不重要的细节上纠缠,因为室内预算少所以一定要花好多笔墨写二世如何与宫女踢毽子,二世如何在宫女间娇喘,赵高如何洗脚——因为这些戏份拍得太多,所以你们没钱拍巨鹿之战了是不是!
我已经预感到鸿门宴和垓下之战的坑爹了……这就是典型的“槽点太多无从下口”的剧集啊!
不但台词让人哭笑不得,部分角色完全是照本宣科的面瘫……等等,关联词用错了。
一部这样破绽百出全靠陈道明的影迷支撑起来的剧集,剧本都锉成那样了节奏都恶心成那样了你还指望摄影和艺术指导?
什么乱七八糟的摄影和场面调度啊!
每一集的镜头无论室内室外都脏兮兮的,好吧,楚汉嘛,不华丽就不华丽,但是一到战斗场面那乱的跟被搅烂的豆腐脑一样你觉得观众看的爽吗!
好的影视作品,随便截图都能当壁纸,我就不指望截出来当壁纸了,你这截出来就是电视上的雪花点啊!
一塌糊涂的场面调度几近失控,更不用提灯光还有化妆还有那些更高层次更细致的东西了。
3分钟速战巨鹿的电视剧你还指望它怎么样?!
于是我又想再说一遍这真的有2.4亿吗?!
2.4亿你就做了几个循环播放的loading画面?
你好意思吗!
好意思说自己用了2.4亿就捣鼓出这么一个破烂玩意?
别跟我提历史,这货跟正史杠上了,编剧历死早居然还能拿到工资,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我建议大家都去当编剧好了。
以及编剧脑子是有多奇葩才能让项羽林间狂奔突然开始唱歌,然后一群江东子弟出来说“我们一起唱”——江东男子天团啊。
没有一个人觉得很违和吗?
我为什么啰嗦一堆为这个烂剧写剧评?
因为我在弃剧的那一天看了隔壁的隋唐演义啊!
我先不说隋唐演义有多好,但和这个一对比……立刻就看出人家真的花了钱,还有诚意啊(连路人都是帅哥美女的剧能没有诚意吗)!
人家也有大牌啊,严宽王宝强不都是嘛,隋唐很华丽于是人家就搞得漂漂亮亮,动作戏也上道啊。
人家的标题是“演义”都比你这个……卧槽,原来高希希你拍的是“传奇”啊……不好意思我错了,既然当初就只想玩玩,那我真是错怪你了。
向继续追这个剧的陈道明的影迷致敬。
【如果不粉陈老师,我还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下去的。
【以及槽点真的太多了,我一看到神棍范增就出戏,一看到明目张胆卖腐的台词就替他们的节操捉急。
我再也不当抖M了。
本人不算电视迷,更不是历史迷,但是唯独对楚汉这个题材有着特别的情结。
记得是05年,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因老妈爱看港剧,所以尽管家里早有了电脑,但还是得去影碟店给老妈租影碟。
那天老妈碟子快看完时,碟片结尾播放其它港剧片花的广告,正好是楚汉骄雄,有我老妈最欣赏的刘松仁和我最讨厌的郑少秋。。。
然后我妈妈嘱咐我还碟子的时候问下店员楚汉骄雄出了没,结果真出了,马上租了一套拿回家给老妈看,结果老妈看了不到1天就说不喜欢,让我换别的。
原来是演员换了,之前片花看到的刘松仁没有了,变成郑少秋和江华主演了,难怪老妈不看了,但就这么还了有点浪费钱,虽然我不太爱看电视剧,也讨厌郑少秋,但租了一套看都没看就这么还了,觉得可惜,硬着头皮用电脑的光驱播放着看了。
先谈谈我为什么讨厌郑少秋了,在我本该十分快乐的童年时每当我在电视机前想搜寻我爱看的动画片时总被大人们换到有他的频道,而他在电视剧中老拿着把破扇子皮笑肉不笑的打来打去,等他打完的时候通常是我必须睡觉的时候,所以我对郑少秋是非常怨念的。
但当我认真的看完楚汉骄雄的时候居然改变了这个看法,也许是这个故事编的太好,也许是我对历史的不了解,第一次看的如此如痴如醉,剧情紧凑,人物个性分明,唯一的遗憾是太短了些,当看到江华主演的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竟不禁的哭了!
而郑少秋的刘邦真是太出色了,很自然的把高祖的无赖和痞气演了出来,还带点可爱。
之后我特地关注了下关于楚汉的历史以及骄雄当时的拍摄花边。
原来当时看到的片花是TVB惯有的巡礼剧,而这个导演是自己喜欢这个题材而筹拍两年,因为香港当地对历史兴趣不高,筹拍经费难找到投资商,所以原本预算千万的成本被苛扣到600万尚不足,由此可想到为什么原本预定刘松仁演刘邦,郑少秋演项羽,却换了人,想必剧本改动也是巨大的,不禁佩服香港导演的能力,这么艰苦的条件还能拍的这么好,而演员更是演什么像什么,不过硬伤也蛮大的,场面太小,道具简陋,一个十万人的战车阵居然就是三辆破马车围着十几个人绕圈太粗糙,这也应该是港剧的通病了,但也能理解,香港那弹丸小地,想要他们山河壮丽,千军万马确实是苛求了,当时想如果内地肯拍这个题材的应该更有味道。
陈道明是我一直很欣赏的演员,虽然电视剧我看的很少,但康熙王朝是我看过几遍的,陈老师的台词功底结合与生俱来的气质确实千古一帝演绝了,当这次片花中又看到楚汉题材的楚汉传奇,还有我最欣赏的陈道明演刘邦真是无比激动之余看了下导演和其它演员名单后有点点担心,高希希在拍新三国的时候好像就被骂的很厉害,当然新三国我没怎么看过不予评价,但是何润东演项羽总感觉怪怪的,还有那孙海英。。。
当此剧播放的时候逐渐发现我的担心是准确的。
我们抛开历史,我也不怎么了解历史,但是这段历史的基本面貌,我相信只要在中国上过学的人是基本了解的,什么三字经,皇帝诏曰这些可以不深究,因为它是电视剧,不能当历史纪录片来看,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应该要求符合的,最少钟离昧不能姓钟,夏侯婴不能姓夏呀。。。
好吧,也许这是无心之失小过错了,人物塑造总该要贴近历史的吧,但是陈道明居然端着张帝王脸很吃力的在表演刘邦,任何人的意见均不接纳,或者说只有他给别人主意,没有人可以给他主意,给了他主意的也没有他自己的主意高明,尤其是张良,楚汉时期那么著名的谋士,可我在剧里看不到张良计,只听到张良永远在说主公您是对的。
那么历史里刘邦的为之奈何是说给谁听的呢?
再就是动不动就吼自己兄弟,这个是陈老师演戏的特色,也成了老毛病,有事没事的爱吼两嗓子,卢绾贪污2个钱要吼,樊哙认为2个钱是卢绾贪污了也吼,最后卢绾自己承认贪污了还是吼,吼的什么呢,就是滚,经常这么叫兄弟滚,这是能纳能结才的刘邦吗?
最后连先入关中者为王也是陈道明的刘邦提议的,那我真不懂这么锋芒毕露的刘邦怎么可能在鸿门宴时被项羽放过的。
可能有人会说什么能最后夺得天下的不会真和历史写的那么无能,但请想一想假如没有项羽推翻暴秦,刘邦自己有这个能力吗?
很多名士投奔刘邦不见得是刘邦有大才,而是项羽太强,强的不需要那些人的帮助,而正因为刘邦宽厚庸弱这些名士才去刘邦那么一展身手的,只有刘邦肯给机会,所以这次陈道明的表演或者说剧本对刘邦角色的安排是完全彻底的失败。
再说下何润东的项羽,何润东的造型和外表还是可以的,但演霸王真的很缺霸气,一路演下来都是傻气和怒气,而且天真的像小孩,历史中项羽的楚国项燕之后,天资卓群,心高气傲,力能举鼎。
并非此剧中头脑简单,热血冲动的傻子,虽然刚愎自用,但也很有勇有谋,尤其战略上的才能在楚汉时期也只有韩信能与之比肩。
而孙海英的范增我不想评了,知道他为张纪中演过洪七公的都应该知道他在电视剧中爆发的破坏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对错好坏,而是观众的心理防御底线,我承认又一次被他摧毁了。
最后点点这个剧情,简略的说这个剧情就像我此刻的剧评,不相关的写了一大堆,真正关键的一笔带过,如果说这是历史正剧吧,那这个也太不贴近历史,可以说是在颠覆历史了。
说它是古装传奇剧吧,它又拼命的卖弄着狗血的言情,连章邯打个仗也要没完没了的言情。
高希希称这是最贵的电视剧,但是观众们都发现攻城就一个循环利用的镜头,著名经典的战役一闪而过,所以我不懂这剧算什么,反正它既不近楚汉,又看不出传奇,也许这就是一种商业,为了下次能再昂贵一点的商业。
楚汉,三国,隋唐。
这三个英雄辈出的乱世。
为何楚汉无名著?
因为司马迁已经把这段历史写的太精彩了。
本来太史公就是一个喜欢瞎编,有点小说笔法的史官。
翻拍成电视剧,自己编一些也无所谓。
但是剧情是为了塑造人物,我们对于历史,更多的关注点也是人。
这也是太史公以来,都采用纪传体写史的原因。
那下面来说人物:刘邦:陈道明是个好演员。
但是戏里的刘邦完全没有了市井之气。
你以为一句“我要命”还有后来把孩子踢下车,就能表现他的无赖本性?
这部戏里过高的抬高了刘邦,因此张良献策烧栈道没有了,鸿门宴的跪舔也省略了猥琐,韩信拜将的著名对话也没有了。
那些谋略,全变成了刘邦自己的计策。
张良,萧何,郦食其这些人全都变成了朱广沪,就只会说“对对对”。
其实导演编剧的思路是,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不可能没有韬略,没有城府。
但其实刘邦其人的魅力,并不是智商,也不在品性,而在于坚韧,自律,等等。
否则,你把萧何,韩信,张良,陈平这些人放哪里?
项羽:楚汉的故事,由于出自历史,不像三国,隋唐那些猛人,百万军中,信手拈花,来去自如。
打仗都变成了比武。
楚汉的将领,似乎是正经打仗的样子,靠的是士兵。
因此,樊哙,英布,钟离昧这些人,不能像张飞,赵云,宇文成都那样去表现。
只有项羽,据说力能扛鼎,武力过人。
又是大英雄。
因此,项羽如果要戏剧化,就必须是赵云+关羽+秦琼+萧峰。
但是项羽两大巅峰之作,巨鹿之战阳痿,彭城之战主戏又在刘邦范增和韩信?
三国里的吕布其实不算太重要的人物。
只要表现一两面即可。
但是项羽实在是一个太重要,太复杂的人物。
何润东的表现惨不忍睹。
垓下之围,江边自刎也拍得太过草率。
别姬一段完全没有悲剧氛围。
嬴政:刘皇叔想借李雪健老师的那一套来演嬴政。
结果城府全失。
况且李雪健演的是功成之前隐忍,矜持的秦王。
生搬到夺冠后的始皇帝身上。
明显不合适。
张良:“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的张良,居然找鲁子敬大叔来演,外型上就很容易出戏。
然后呢,鸿门宴张良斗智没了,烧掉栈道的献计也被省略了,谏阻分封的著名对话也没了。
最后陈道明还说“运筹帷幄”,运筹在哪里?
韩信:史记中,其实对于韩信和刘邦是有对比的。
两人分兵之后,刘邦屡屡败仗,韩信战无不胜。
电视剧里没有了这种对比。
韩信拜将的经典对话没了,改成了韩信就职演说,失败之极。
暗渡成仓也草草了事,背水一战之后的经典总结也没有了,刘邦偷韩信帅印也成了道明哥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笑而过。
这里多说两句。
古代军事家,大致分两派。
项羽,关羽,后来的霍去病,常遇春这些,大致属于“勇战派”。
顾名思义。
兵不在多,在勇猛精良。
而韩信,吴起,李靖这些,大致属于“谋战派”。
打仗靠谋略,讲究个出其不意,取长搏短。
但电视局里只说韩信练兵牛,征兵牛。
作为“谋战派”代表人物。
谋略在哪里?
就见到两次水淹,葫芦娃吗?
另外,刘季那帮喽啰是村里出来的,你搞得路人一点,古惑仔一点也无所谓了。
项羽身边那帮人,什么钟离昧,季布。
80集看完我都分不清谁是谁。
也就龙且还有点戏。
郦食其和蒯彻也傻傻分不清楚。
另外蒯不是念kuai吗?
为何念peng?
新三国里曹丕其实演的挺好,在曹操压力之下,又有一帮牛逼的兄弟,最终修成正果。
这样的人,神神叨叨一些还显得卧薪尝胆,大智若愚。
到秦二世这里就完全是傻逼了。
昏君规昏君,但怎么说也是受过正规教育的,不见得智商低吧?
这就有点太脸谱化了。
另外脸谱化的还有赵高,一点城府没有。
仿佛一出场就有一个箭头写上了“坏人”两个字。
新三国其实拍的不错。
陈建斌的曹操配得上“奸”“雄”二字。
刘皇叔更是眼前一亮。
陆毅的孔明至少也演出了鞠躬尽瘁。
还有司马懿,孙权,董卓,现在想起来都犹现眼前。
但是这部原班人马的楚汉。
失望之极。
如果新三国十分,那么这部楚汉,只能三分。
现在回想一下,四大名著看的最早的是《三国演义》,说不清楚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看的,日后,几乎每年都会看一遍。
其他,看的是《西游记》,看不下去,那种古文不是我喜欢的路子,既没有》三国演义》简练,也没有《水浒》浅白。
《水浒》,看的迟点,但还是很喜欢。
《红楼梦》看的时候,已经青春期的小文青了,看了若干遍,总在80回左右停住。
不是乔情,是真看不下去,就是感到那种氛围没有了,到懂的时候再看,才明白确实后面文笔不如前面。
那会看的最多的还是各类评书。
最喜欢的是《瓦岗寨》,扩展开来就看《说唐》,对各路英雄武功,所使兵器排名如数家珍,只是如今全忘了。
然后喜欢是的《说岳》,喜欢杨再兴,喜欢八大锤,喜欢牛皋,我父亲就爱拿牛皋气死金兀术然后自己也跟着笑死的故事不断的讲。
然后是杨家将,一门寡妇出征的评书就看了若干,如今想,这家人还真不是一般的惨,惨到连烧火的丫头杨排风也上了战场,如今下笔,又忽然感叹这家人是不是克男,还有单传的孙子杨文广从那种家庭出来,性格上是不是有些奇特。
接着是薛仁贵,这家伙真能打,东南西北他全征了一遍。
还有狄青,狄青很怪,不同的评书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就把狄青说成是坏蛋。
再然后是明英烈,最喜欢的是常遇春这样,一杆枪撑杆跳到燕子矶上,横扫无敌。
看了就过瘾。
评书看的多,但听的少,毕竟不是生活在北方。
听的最喜欢的是刘兰芳的《赵匡胤》,那个一通评书说下来,各个人物的音容笑貌宛然如见。
当然,也喜欢楚汉。
喜欢楚汉应该是比较后期的事情,少年时候应该不大喜欢楚汉,首先他缺乏人物,那些人物的悲剧性都太大,而神奇性又不如我前面说的那些人物夸张。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的评书中总会有个程咬金一样的人物。
比如三国 的张飞,水浒的李逵,说岳里的牛皋,杨家将里的孟良焦赞,甚至明英烈里的胡大海。
楚汉里的樊哙有这样的特征,但不明显。
某个程度,我还经常把彭越跟他混到一起,说道彭越,很奇怪,似乎事迹并不多,但最后和韩信一样牛逼。
然后项羽,是个有缺点的英雄,我小时候一点也不喜欢他,这可能跟教育有关系,因为他乱杀人,不听劝,他最动人的一部分是别姬,可惜那时候我们对于男欢女爱的事情并不在意。
至于刘邦,说道刘邦,就忽然想到刘家这一路子的几个人,几乎都是常败将军,刘邦刘秀刘备。
看的全是打败了逃跑路上不断有奇遇,这一点也不算英雄,年纪大点看德川家康,才知道,守到最后才是大英雄。
刘家这几个人,无不如此。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一击终于成事。
当然,我小时哪里喜欢这老乌龟一样的打法。
喜欢的是快意。
、喜欢是八大锤那样的神勇。
即使是悲剧,也为泥足深陷小商河里的杨再兴被射成刺猬伤心。
他不是打不过,他只是意外被困住无法施展而已。
评书里的战斗,其实很简单,两军对垒,主将单挑。
所以读起来简单快意,如今想想,那些战斗还真无什么策略而言,偶然有,也是装备的升级,比如连环马,比如滑车。
然后呢,还有一种奇怪的悖论,就是大英雄,说的厉害实际不厉害,比如秦琼,说是非常厉害的英雄,给他妈过个生日,结果天下英雄来贺,以为很牛逼的样子。
结果一路看下去,总是打人不过被人追着打。
直到后期,那些超一流牛逼的英雄死光了,才由得他出头。
楚汉看的是文士,看张良,陈平,萧何,看范增。
还有许许多多的卖嘴的英雄,包括韩信,说是大将军,也没有阵前杀过敌。
玩的全是策略,这个在小孩子来说,还真不大喜欢。
倒是评书里的那些所谓军师,当时觉得他们神机妙算。
如今想来,全是下三滥的恶作剧。
不过很投胃口。
某个方面,我们的价值观也是那时候被熏陶了出来,就是不择手段,很鸡贼,以为有趣聪明,其实,很不普世价值。
其实更多还是馊主意。
比如吴用出的那些计,都叫个什么啊,拿老大不当事,敌人算计不到,还把老大给算计里面去,比如伪造蔡京书信救宋江一节,有这么粗心大意的干活吗。
最近看《楚汉传奇》,真不是一般的烂片,但我还是追着看,所谓烂片也上瘾。
这个片子一到谈情说案的地方我就快进,然后说道一些我不熟悉的人物的时候我去百度一下。
也挺有意思的。
这个片子糟糕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刘邦这个人物太伟光正了,陈道明演的还是康熙皇帝那路子。
偶然无赖一下子,又觉得很分裂。
更糟糕的是,觉得大多时候他比萧何张良还聪明,真不知道他找三杰干什么,是不是就是为证明自己是对的。
张良是个苦瓜脸,一天到晚不知道为的什么事唉声叹息的,不见出一计,只是干着急。
然后是萧何,总是后知后觉,被领导说了,然后说一副恍然大悟如拨云见日的样子。
韩信也演得很糟糕,段奕宏其实是我很欣赏的演员,但这个韩信演的叫什么事,纯粹一二百五。
项羽那边一路人就不说了,全是拿着架子,一动不动。
至于演范增的那个,失控,放纵,刻意,也轻浮。
剧情也非常狗血,不过编剧和导演网上打过架了就不说了。
但烂片如此,还乐此不疲,只能说自己贱了。
中国的古装剧,退步非常严重。
但还是为之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评书,那是开心的事情。
我的记性如今很不好,想想当年,一天能看两本评书,放到暑假寒假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借书读书还书。
还真是美好的童年啊。
喜欢韩信那姑娘我好中意,这么大了还婴儿肥娃娃脸不容易啊O(∩_∩)O哈哈~
很不错了
平日没机会看大陆电视剧啊,这几天在北京,昨天吃饭刚好看了一集,觉得对白太扯淡,今天就看见微博上吐槽对白了...
阵容很强大,可是太拖沓了,就不能紧凑些!
乏善可陈...
烂剧一部,道具差到极致!
正剧还是喜欢这种!不错!
虽然吕雉下手重了点,戚夫人的结局也是自己作的!80集长了点,也是我唯一看完的历史剧,太木有文化了……
看到“传奇”二字,习惯了......
情节也太拖沓了吧
四星我给陈道明的
陈道明!
吐槽无力
前面不错,后面水了~三星半~
烂片。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我预测这电视剧能挑出来的BUG都够写一本科普读物了。
补标弃,只对刘邦有印象了
我喜欢的项羽换个演员就更好了。
可惜几个演员了……
老刘家一家三口把项羽拿捏的死死的
演员选的很奇怪,导致整个剧都各种违和感。。。不过真心比起来隔壁的隋唐我觉得要好多了。。。三星半吧,道明蜀黍我球球你别耍流氓了我尼玛都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