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果然根据真实背景的故事比架空的脑洞题材更容易让人深思。
本片前几集基本是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带给大家医院里发生了什么?
一共5日,讲述了4日的事情,因为台风洪水,城市被淹,医院被困,断水断电等等窘境。
一直留着第5日没有具体描写,让观众瞎想(电影的一种手法)。
后面就是事情过后,检察官发现医院死的人有点不合常理(数量比较多),开始调查,线索指向医生,搜集证据,抓人。
最后舆论,相关人员压力等等,宣判不起诉。
最后第8集很关键,太多线索以及各方的态度立场转变等等。
结尾的白发医生对于Anna的对话,显示Anna的确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个角度,我相信Anna并没有故意撒谎。
最后的演讲我觉得有点营造出Anna有点飘了,但是我一直不曾认为她的人格有任何问题,在前面几集很多细节有描写。
导演此处这样处理,是想给观众提个醒,凡事没有觉得的完美处理。
Anna无罪,被舆论捧为英雄,但是不代表她的决定是最优的。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或者说分享的一个角度,片中也有提及。
不过不多,就两句话,分别是白发医生爷爷的和秃头检察官的。
我认为他们说的才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更有启发意义的。
白发老爷爷医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好人,是代表着一个职业医生理想中应该有的品格。
在前几集也有细节描述到当纪念医院的院长让老爷爷撤离时,他第一反应就是留下,并坚持医生就是需要看护病人的。
再之前有一个病人闹事说没人管,老爷爷也是挺身而出,说有事情找他,但是其实按照医院流程标准,这事情也不应该他管。
所以他就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品格代表人物。
而最后他找Anna谈话这段,也是基于老爷爷自己看到的事实与Anna演讲所描述的事实相悖的情况下,为了理想化的正义而点醒Anna。
再回到老爷爷上面截图的对话,他所要表达的,其实是本片最需要被大家看到的内核,就是“反思”,而要达成反思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所有参与的人以及对此事有强烈观点的检方,大家一起坐下来交流一下。
谁有罪,谁没罪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后如何规避这种情况或者有一个标准让医生可以不用迷茫。
而听到理想主义者老爷爷话的两人,也很讽刺地去“吃龙虾”了。
因为他们知道理想化的座谈会不可能成为现实。
因为所连带的东西太多(下面秃头检察官的话会详细说),所以理论上最有效的方法现实中并不一定是可行的。
而最无奈的这两人对老爷爷说的话其实也指向了这个事件最根本的原因(责任方)=政府。
其实前几集已经让观众很深刻的感受到了政府莫大的责任,无论是对于台风洪水这种基建的设计失误,亦或是之后营救工作的不合理,甚至是整个社会体系里面对于生命和金钱价值观的偏差(小哥联系到了其他城市的救援直升机,但是纪念医合同里规定只能用绑定的直升机救援队),一场灾难对于医院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等等。
正是由于有这种政府的存在,才导致把本不应该属于医生决定的难题抛给了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开了上帝视角的我认为医生无论怎么做,都没有错,因为医生的视角不是上帝视角,是基于目前环境下以及对于病人在此环境下的预判。
反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其实医生只顾自己,或者说没有怜悯心的话,压根不用考虑重病患者,遇到灾难,医生提前撤离不会被判有罪吧。
如果植入了这种理念,那真的是所有病人的噩梦,也就是再无救死扶伤了。
灾难面前,医生也是人,需要自保,病人听天由命吧。
显而易见,这个社会不会允许这种机器人的思维出现,医生的医德都还是存在的。
在没有任何规范标准以及法律明确的前提下,基于自己道德和专业以及环境的判断,我认为事后再如何都必须免责的(就像医生手术的意外导致病人死亡,不会被判杀人罪一样,不然没人愿意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了)。
但是免责不等于就是做的对或者最优的处理方法,可以探讨出一个标准。
法律的空缺不就是实际的例子应该填补的嘛!
再说一下秃头检察官说的话:
再一次结合白发老爷爷医生的观点,更犀利地指出如果真的要判Anna有罪,导致这个结局的所有连带方或者说更高责任方,都需要被问责。
而事实的确就该如此,但是现实中真的会这样吗?
并不是,现实中要么就找一个替罪羊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发生。
而本片中,Anna是幸运的,没有成为替罪羊,可能是因为她上的节目表现很好,舆论导向很好。
而美丽国的意识形态下也根本不关心对与错,如果舆论觉得她没罪,是英雄,何必再费巨大的力气去佐证她有罪呢(何况这个佐证最后是抽政府自己的脸)。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Anna上节目,表现很差,舆论都认为她是凶手,政府会舍弃她吗?
我觉得会,必然的,因为证据也确凿。
所以最恶心的,你思考后会发现是这个体制,自己的管理,应对不善导致的后果,自己不主动反思,承认错误,而是根据舆论走向改变自己的立场,个人为政府买单,把矛盾转移到个人的有无罪之上。
一口气也写了那么多,这片子也挺符合当下局势,你看公开演讲,那么严肃的唱歌,连最基本的当事人医院名字和药物名称都讲错。
讲不来可以读稿,想表现的专业就多背一下。
自己想出风头又不专业,丢的是政府的脸。。。
哦,不对,漂亮国政府现实中也的确不怎么要脸,公开演讲和过家家一样(川普和拜登都一个样,这里更讽刺拜登)
最后的最后,也是感觉可以讨论很久的两个话题,下面👇🏻这两段话:
其实这几段话很哲学,安乐死到底是不是谋杀?
(我们不讨论主动安乐死,只讨论病人无法给出想死的信号,家人和医生做判断下的安乐死)。
Anna说的安抚治疗,在我看来和安乐死基本也无差异。
谋杀是指蓄意有针对性的对特定的人进行“杀”的行为。
从这个层面看,感觉安抚治疗并没有达到蓄意这层意思,但是结果和特定的人的确是达成了。
所以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我的观点是支持安乐死的,但是流程必须严格,因为容易让坏人钻空子。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恶的人性。
我支持的理由就是上图两个选择的其一。
我选择有质量的活着,不愿意痛苦的煎熬中等待死亡,安乐死让我有这样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到最后那一秒。
自己连自杀的能力和权力都没,到最后所谓的自由,自己的出生已经没了,自己的死亡也被剥夺!!!
医院五日
至今我看过2369部影视剧,这是唯一一部我给不出一点自己立场的美剧。
【他们并不想舒适的死去 他们只想用力感受活着的感受】v.s.【因为强制驱赶,不得不把不能自行移动的病患留在没人的,热到40度,没水没电没食物没电子仪器的医院一周直到活生生自行死去】。
这道道德题我觉得是无解的。
单单从影视上我第一反应偏向Dr Pou的做法,但…谁能保证不会有奇迹发生呢,谁又有资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呢。
今天Apple 更新 E6…我觉得这部把人性拍的比19年的切尔诺贝利还好。
拍的太好了。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我正在当地出差,因此对本剧中的很多细节都深有体会。
首先是断电,很多办公楼的配电房间都在地下室,断电前灯会先闪几次,然后就彻底断了。
就像是灾难前的预兆一样,灯闪就是在提醒人们该撤离了。
但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仍然一直办公到彻底停电才撤离。
电梯早已停运,只剩应急照明一点光。
到了楼梯间才发现,屋顶也在漏水,二十多层的楼梯间里面也开始像小型叠级瀑布一样,顺着台阶往下淌水。
疏散到一层的时候,通过通向地下室的楼梯可以看到下面一团漆黑,后来才知道黑黑的是水面——水已经漫过了整个地下室。
其次是热,跟新奥尔良一样,郑州也是在大夏天,雨停之后的几天又都是大晴天。
断电断水之后,没有空调、电扇,也没法洗澡、洗衣服。
看到剧中人物衣服头发黏在一起,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天。
第一天蹚水回到住处,鞋袜扔了,但腿脚很脏,总要处理,饮用水资源又不舍得浪费。
“好在”那时雨还挺大,我找了个容器伸到窗外,不一会儿就接到了可观的雨水,简单冲洗了一下,才知道雨水冲洗皮肤后会有点发痒。
入夜后逐渐连信号也没有了,刷不到新闻,没法玩手机,甚至没法和外界正常联络,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灯光一个个都熄灭了,最后几乎是全城停电漆黑一片,完全不知道外面什么情况。
至于救援工作,面对这种极端情况,还是那句话:自助者天助。
诚然我们的各种民间救援队,在郑州对外交通恢复通行之后,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亲眼目睹有些队伍来了之后,横幅标语拉开,什么工作都还没干,光是拍照宣传了,总还是不免有些感慨。
郑州的几座医院,包括号称宇宙第一大医院拥有一万张床位的郑大一附院,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当时的新闻,我们的国情,虽不至于安乐死,但这座医院又上演了怎样的故事?
难以想象失去行动能力的病人如何脱困,因失去医疗设备和药品无法续命的病人是没有统计在暴雨伤亡人员之列的,就如新冠死亡人数一样,间接受难者的数量难以估计。
至于秋后如何算帐,应急预案今后如何调整应对,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期待发生在我们自己同胞身上的故事有朝一日也能拍成电视剧,不歌功颂德,不牵连政治,不偏不倚,还原历史。
尽管事后我也曾跟很多外地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暴雨的人聊天谈及此事,他们之中即使是最亲最近之人,也依然难以想象、难以共情,但无论如何,对于彼时那座城市的一千万人,都上演了属于他们的故事,我相信其中很多人的那一天,都是刻骨铭心的。
放一曲莫扎特的K626“安魂曲”DG大禾花版,写一篇APPLE剧场“纪念医院五日”剧评。
在权游第八季之后,严肃的历史正剧题材“切尔诺贝利”BBC版之后,这是一部值得苦等七周追剧的优秀作品。
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剧,IMDB和豆瓣打分目前都在9分以上,背景是在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市,堤坝崩溃,洪水淹没低地之后。
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天灾,以及各级政府救灾不力带来的严重人祸。
不争的事实是,新市政府,路州政府和美联邦政府在卡特琳娜飓风之后,最初几天内无所作为,之后行动缓慢,并未及时救治灾民或给出任何疏散和救援计划,引起了一千多人死亡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这是一个关于人是否能决定另一个人生死的,残酷而充满争议的故事,在高温,高湿,断电,断水,食物和药物耗尽,濒临绝境的情况下,纪念医院内的医护和病患只能自救和互助,在全员疏散的最终时刻来临前,医生做出了困难的决定。
院中医院LIFE CARE的病人,都是患有绝症,接近生命终点的病人,需要高密度的护理和药物支持,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甚至没有意识。
在限期清场的最后时刻来临时,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限令必须撤退每一个病人,医生和护士。
问题来了,这些必须接受密切医护照顾的病人是否经得起转运的奔波?
在没有空调,没有氧气,没有食物,没有药物,也没有护理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可以坚持多长时间?
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会遭受巨大的痛苦。
基于这样的医学判断,ANNA POU大夫的选择是不是当时可以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没有经历她和同事们经历的那些苦难,置身于医学事故和人道灾难的道德困境中,没有人有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
在事后的追责中,挑战她的决定是容易的,指责她是容易的。
可是,问题在于,救援是不是能否及时到来?
当救援到来时,病人是否还有生存的可能性?
医护是不是已经竭尽全力救护和疏散病人?
她从被指控的行为中是无法获益的,她做出的决定是基于面临的处境做出的,基于当时的医学和现实情况,无法以常人常态常理推论,无法事前计划,无法事后假设追认,只能置于其中才能真正理解或质疑,赞同或反对。
医疗事故的调查员,女警察,验尸官,检察官,每一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且很负责,很投入,也很坚持,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看到的只是事件的一个局部,他们不可能体验到纪念医院灾难期间五日内的绝境。
没有人可以指责他们盲人摸象。
历史无法重现,未经历彼时彼刻现场的亲历者,是无法理解医护和病人的处境,也无法理解POU医生做出决定的动机和难处,及其背后的良心和勇气,也无法做到同理同情。
最终,陪审团做出裁决不予起诉,这是有民意基础的,POU大夫的同事和同行们一边倒地支持她无罪,而且认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病人家属,事故调查员,警察和检察官眼中,她则是一个谋杀犯。
我以为,无罪的结果对POU大夫还算公道。
在飓风来临发生,次生灾难丛生时,总统当了逃兵,不闻不问,州长市长医院财团领导统统玩消失,不敢担责,在病患亟需帮助的时候,只有医护们挺身而出。
即使POU医生做出的决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当时可以选择的其中最合理的,专业人士支持她,陪审团支持她,民意也支持了她。
不仅作品中,现实当中也是如此,POU医生得以继续干她热爱的外科事业,继续为她的病人带来价值。
老人的临终关怀,是一个普遍性的,全球性的问题,而生命的无常,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生多舛,众生皆苦,那么,在最后的时刻来临前,人类是否有资格决定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这是一个各宗教和文化中都会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
本片中,各种理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至今无解。
所幸,艺术家只负责提出问题,留给政治家去解决问题。
主配角一大堆老戏骨,应急小组长是“24”中女总统的扮演者,女主和男主演技都非常出色。
每一集都非常精彩,事件发生和事后调查的双线叙事,剪辑转折甚为妥帖,自始至终,其中的感情都很充沛,充满了怜我世人的悲悯,医者对于职业信仰的闪亮和人性的光辉。
家有老人,长期病痛,近期经历危急,幸甚转安,所以非常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医护的艰难。
在最低微处,方显出生命力的顽强和韧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终老,不要在ICU中任人摆布,尊严被剥夺,希望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都能免于病痛的折磨。
今天看到朋友圈里一个朋友的文字,写得很好,颇有感慨,引用如下,暨借来做本文的结语吧。
”……渐渐失去视力,精力。
让他不再阅读和写字,会听书,说几句话。
和他说,够用了,之前的一切阅读、行走,所遇的人事够在余下的日子里,想起,觉得满足。
人活着是一个渐渐失去的过程。
我从来没幻想能活到一百岁。
但是,愿祝福别人活到一百岁。
那是很了不起的,需要外界的友善,需要个人的柔韧和自我护理。
在外部世界越来越严酷,命运越来越显得没有道理,无常越来越多的时候,人对生命,对自己对他者的生命的敬重和爱护,也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反应吧。
”- 引自朋友Ada文
首发于“公众号;杰拉德”,欢迎授权转载!
医院五日 (2022)8.52022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约翰·里德利 卡尔顿·库斯 / 维拉·法米加 切莉·琼斯Apple TV+近年来,出品了不少的好剧,包括之前推荐的《人生切割术》(离职)、《流人》、《闪亮女孩》等,以及这部《医院五日》,刚出来时关注的人并不多,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始的8.4到现在的8.8。
本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卡特里娜”飓风也是17年前发生在美国的超强飓风,这次飓风的强度是十分罕见的,美国历史上1851年有记录以来只遭受过三次5级飓风的袭击,“卡特里娜”的最大风速历史排名第二。
而“卡特里娜”带来的风暴潮正是此次灾难形成的罪魁祸首。
根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标准,飓风分为五个等级,强度最大的五级飓风最高持续风速超过每小时252公里。
飓风、洪水、停电、孤立无援、食物短缺、对死亡的恐惧......当很多因素叠加之后,就是体现人性的时候。
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后,当时新奥尔纪念医疗中心遭受洪水泛滥、电力中断、气温急升等问题,而医务人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被迫作出困扰他们未来多年的选择。
医院最终有40名死者,其中有些患者被认为无法活下去,故安排了安乐死。
不得不说歪果仁对自己的(前)领导人“下手”都比较狠,其中一个画面就是小布什坐飞机飞过新奥尔良市上空,导致正在救援的直升机放弃了救助,躲了起来,也是描写当年部分政府不作为的缩影。
(为了回应国内外对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救援灾区不力的指责,美国政府2005年9月9日宣布,撤去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署长迈克尔·布朗的救援指挥职务)
危难关头,谁对谁错 这部剧集通过“纪念医院”的护士、医生、患者以及家属们在面临飓风过后的行为、决策以及遭遇,将人们生命遭受威胁时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体现的淋漓尽致。
安娜(Anna Pou):女主,医生,本来是休假状态,但在飓风抵达之前返回医院工作,可能也是第一次遭遇如此强烈的极端天气,因此时刻担心此次飓风会给医院带来的影响,事实也证明了她的担心。
苏珊(Susan Mulderick):护士长,也是纪念医院此次飓风的应急指挥官,在医院供职多年,曾经经历过数次恶劣天气,因此也被委任负责统筹处理一切突发事件。
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护士长,尽可能保证医院大部分人的安危。
布莱恩(Byant):新来几个月的医生,是一个有点“理想化”的人,面对医院做出不再收治外来人员的决定后,依然想要收留外面投靠的人员,有可能因为外面无家可归的人跟他一样,都曾经来自“底层”区域。
(美国新奥尔良以非洲黑人后裔为主,在曾经是一个移民城市,现时大部分人口皆为黑人奴隶的后裔。
)
霍勒斯(Horace):应该是门诊医生,一位很友善的老人,能够在大家都急躁的时候还是能够心平气和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其他人的情绪,这也是现在这个急躁的社会所欠缺的,比较喜欢的一位剧中角色。
迈克尔阿尔文(Michael Arvin):纪念医院母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内为数不多关心医院的员工之一,虽然能做的不多,但也在尽力帮助医院内的人员摆脱困境。
马克(Mark):医院其中一位病人的儿子,在得知医院人员被困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将母亲接出医院。
也是当时很多被飓风围困人员家属的代表之一。
剧中的部分片段 在若干年后,当年的“灾难”被拍摄为影视剧,暴露在观众面前,剧中很多的台词也值得人们反思。
就像安娜所说,飓风后医院所遭受的一切,是“第三国家发生的事,不应该在美国发生”。
其实这样的事情全球每年都在发生,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离我们很近。
在医院被判定为营救的“第二优先级”后,临近的消防队员只能原地待命,只能让“马克”等被困人员的家属自己想办法进行救援。
每集的开头,都会“采访”一位医院职员,了解被困这几天医院发生的一切,还原在医院发现的那“40位死者”的前因后果。
最可悲的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主动放弃那些“无法获救”的人们来换取其他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
而如何选择哪些人是需要被“放弃”的,也摆在决策者和被选择的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灾难的发生有时候是天灾,有时候是人祸,也许这部剧是为了告诉观众,尽量减少“人祸”的部分,能够下一次面对灾难之前做好准备!
值得一看的剧集,剧中很多镜头也都是新闻纪实影像,很大程度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值得一看,该剧每周五更新!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影视作品了,事实改编、灾难疏散、道德困境、医患关系、政府僵化的机制、司法缺陷、政治决策,甚至最后有点悬疑的色彩加工,苹果TV这次确实拿出一部眼前一亮的作品,每个课题拿出来都可以成立一个论文大题目讨论很久,强烈推荐每个经历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都来观看这部作品,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影子关于剧里moral dilemma的问题1.为什么这么大型的灾难,最后是聚焦到讨论一个具体的人是对是错呢,环节里面的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被审视,为什么有些非直接加害人就隐形了,我觉得其中有个潜在的心理机制是,群众(政府)必须推出一个人说是有罪的,才能掩盖自己其实也是间接犯罪的一丝可能性2.局外人是否有权调查这种特殊情景下的人的行为呢,更近一步的,是否有权利讨论是非对错呢未经他人事,勿劝他人善有一定道理,确实局外人的调查很可能会简化这种复杂情景下的判断得出一些不合理的结论,女主的身份鉴于特殊性,医患的道德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给予特殊人士一些该有的同理心是必要的且人性化的考虑,局里面也强调了这点。
但不能一刀切说局外人没有资格调查和审判,要知道确实有人在利用这种不可抗力因素在谋利和犯罪,比如抢劫、偷窃、杀人,逮捕确实是有冤枉人的风险,这是司法的另一个课题了,但法律的威慑性必须存在,而且必须随着特定的前景不断去修订和更新它的内容
glass cliff,太尼玛不公平了,又是紧急关头让女的领导这个黑人医生太cynical也太hypocritical了,其实不就是他提前逃离现场了,没有一个医生离开了,他自己抛弃病人走了,如果他真的想要救病人就应该留下来帮助病人到最后一刻,而不是所谓为了不趟这趟浑水明哲保身,事后还谴责全程留下来的医生,还强调自己不沾边,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就走了,眼不见为净。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就是不可能全部撤离,眼高手低理想主义生存不下来的,那些病人最后撤不出去,难道留他们在这里等死,那不是更痛苦吗?
这种情况下安乐死是最人道的做法了。
确实不应该怪医生,医生能在自然灾害中坚守岗位已经很值得敬佩了,他们的职责是在正常条件下治病救人,在极端条件下他们可以选择优先保护自己,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这已经是英雄了。
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救援力量是专门训练的紧急救援人员,而不是这些普通医护人员。
而且如果逮捕了一位坚守岗位的医生,带来的寒蝉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新奥尔良的大陪审团也很讲义气,不能让为众人抱薪者寒心。
这个悲剧中最应该被问责的很明显是政府,承建商和Tenet公司,救援工作开展太慢,最后又要求迅速清空撤离,只要面子工程,不考虑实际,还有为了规避道德和法律风险袖手旁观的母公司,这些才是最后逼迫这些医护人员必须做出艰难决定的原因。
没有正常人会享受杀人,他们在注射吗啡的时候也是痛苦的,这个痛苦的决定本可以被避免,只要政府及时救援,只要派来援手一起搬运病人,只要多给些时间。
固然那些病人是不幸的,但矛头应该指向这个糟糕的救济体系,它逼迫医生杀自己的病人,又在事后要求人民惩罚杀人凶手,殊不知自己的手才是鲜血淋漓。
美国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概念!
美式救援真的是有大病啊!!
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面和黑暗面暴露无疑!
本想打四星,可看到最后老医生告诉安娜布救援一直在进行,她也只是看到了一部分真相!
真相只能石沉大海了!
可剧中的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都没有受到起诉,而把所有的错归到布医生一人身上。
这部剧的辩证性让质量再上一层楼。
这剧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看得心情好压抑。
全剧演技都还在线,穿插着当时真实的灾害影相,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国外真的什么都得按流程,那么死板,在遇到流程上没说的就脑子一片混乱开始慌乱了,希望现在大家能改善这个问题了。
另外,这种遇到紧急情况还打不通电话只能发邮件太生气了,问题是至今也没解决,有些公司的紧急电话打不通依然只能发邮件!
浪费的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啊!
国内遇到灾情是以平民百姓为主,尽力救助每个人,而国外,都是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救人,观念不同,看到得被迫放弃那么多病人就好无助好难受啊!
其实很不喜欢剧的最后,明明是该谴责政府一层一层的不作为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啊!
到最后怎么重点变成对一个医生是否该在放弃救助病人时对他们实施安乐死了呢?
另外,我依然觉得病人有知情权并且自主决定是否需要注射!
至少,有的人会在生命的最后留遗言,起码不会满怀期待等着生存下去却被迫满怀遗憾地逝去。
当一个人由于制度的系统性失误累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二元选择,她应该承担责任吗?
从控方的角度看,致命的药剂是她注射的,证据确凿。
但是从辩方角度看,当天灾发生,陆军工程兵建设的堤坝崩溃,当洪水淹没医院地下室造成水电断绝,而联邦,州,本地政府束手无策,公司高层决策延误,拒绝民间直升机参与,当接到五个小时内必须清空医院,当领导暗示用人道的手段解决无法疏散的病人,而指控在危急时刻勇于承担责任的医生和护士,是不道德的。
陪审团做出了明智的决定,不予起诉……老医生的一席话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女医生只是从自己有限认知的角度,对情况做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判断——或者用人道的方式杀死无法撤离的病人,或者干净脱身,任由无法疏散的病人在恶劣,绝望的环境中痛苦死去。
可是,不管女医生水平多高,一个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她不知道气垫船是民间的,不必服从政府撤离的决定,她不知道海岸巡逻队的直升机有夜视设备可以夜间疏散,她甚至没有考虑用其他方式把病人从窗口送出去……从哲学的角度,人的原罪就是人不是神,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做出判断和选择,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二元对立的选择时,她的认知是狭隘的,对立的两个选项都不一定是好的选项,甚至也许就不一定只有两个选项……那么,回到问题本身,陪审团做出了一个明智的裁决,不予起诉,女医生并不是无可指摘的,但是考虑到她所处的环境,她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后续的立法保护,保证了在类似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没有心理负担的勇敢履行自己的职责……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讨论和智慧的……唉,我想到了南京彭宇案……老人摔倒还有人有勇气去扶吗?
那个烧烤店没有人敢出手是不是值得好好反思吗?
情绪多了些,可以再冷静一点
非常痛苦地看到结尾,决定给两颗星!导演太求全了,方方面面都要拍到,节奏一塌糊涂。但如果你说他想要力求真实给予方方面面的立场反应,那就别拖拖拉拉地整一堆莫名其妙的抒情镜头!很好的题材,真的拍毁了。
评论令人作呕,一星中和一下吧
美国主旋律,工业化水平让人艳羡,能呈现的矛盾、批判、思索也让人艳羡。但叙事真的拖,大可不必八集,以及第一世界娇惯出的天真。。。算了不说了。
在最烂了情况下,那个唯一做事的人却被怪罪,就像我开玩笑喜欢说的话“不做事就永远不会做错事”,真的很讽刺
“他们没经历危害,却还想决定谁对谁错。”这句台词就是全剧宗旨,和《萨利机长》感觉差不多。ps:此剧有些细节缺失,比如病人有多痛苦,城市有多混乱才导致无法援救。ps2:节奏太慢了。。
五天之后的故事钩子做得很好,但是,最后三集很坑观众。
个人来说不是很喜欢看纪录片,当时看这个也是看大家评论说挺好,但是……还是不喜欢
哪一座现代城市能幸免于此?再想想那架飞过的“一号座机”……
不像美剧一贯的风格,显得过于拖沓了。医院有各种各样的预案,就是没有水淹医院的预案。下级给上级甩锅,商业公司上级甩锅,Z-F甩锅,极端灾难才是考量一个社会,制度,人性,文明,伦理的关键时刻。
不赞成任何人扮演上帝剥夺他人生命,但最后一天波医生究竟经历了什么并没有描述清楚,判断她此举的正当性之前,政府和系统的功能失调才是最该被追责的。
无论在哪里,会被处理的问题都不是根本问题。
此类灾难剧题材拍得如此不精彩不紧凑不打动人的也是少见 除了片头之外别无亮点 评分迷惑系列
人类秩序的崩坏只需要一次天灾。在重灾区亲历过08年汶川地震的我完全能够对这种绝望和无助共情。在这样史无前例的灾难突然降临时,难以有全面的预案,这种情况下,混乱是一定的,“谁负责,没有人”,也可以根据这一部剧窥探部分2022年上海上半年时在那里的人们的感受。人类啊,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人类秩序都那么脆弱。
本来这种明显题材制胜的片总归还可以的,但本剧拍得有点对不住题材;详略不当,节奏奇怪,没有充分展现出此事的巨大的伦理争议与复杂性,人物形象苍白仿佛一帮子固执己见的人在互相攻击、报私仇,护士药剂师等涉事相关人更像是得知司法部在调查就赶紧把责任撇干净一样,也没能好好呈现这个在当时作出任何决定都是有罪的困境;最奇怪的是无论如何定性为谋杀也太不合逻辑了,哪个医生会傻到在这样极端情况下去“谋杀”病人;讲到低这是人性所至的困局与悲剧,应急预案,城市建设、救援等等当然有责任,但极端灾害面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到什么程度,人性总以为少数极端事件自己不会遇上,总心存侥幸认为可以“混”过去,有各种处置方案也不能面面俱到估计到每一种可能性,而最普通的人,最底层的人,受到的伤害不分国界,所以“历史”才总是一再重演
die naturally只是个幻想远远不够 die peacefully才是最重要的
这结尾简直是一记重锤啊。
节奏太慢,难以共情,剧里人人都是巴黎圣母,乐山大佛,不过是美国版《烈火英雄》。
整体制作水平是不错的,但是充斥全片的政治议题也太突出了吧?尤其是在中期选举这么热闹的当下,就像在看国会争论议题的集锦一样。不过这倒是很符合苹果一贯的作风🤔🤔
看得挺煎熬的 剧情拖拉的直快进 一个个在那瞎吹啥呢 影响评分公正性 可能因你们都没看过几部剧吧?真吐了 反正真不能再相信这些评分了 片头曲要死不活的真难听 别在拍第二部了 真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