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会对所有温馨的词汇和画面脱敏了,妈妈,姐姐,祖母,亲如一家的孤儿院众儿童热闹的同餐而食,最后都幻化为,饲育监、农场、货物、鬼桌上的人脑盛宴……最极致的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给大家看,那么,最极致的恐怖就是把最温馨的场面颠覆为毛骨悚然的真相和事实,把最可爱的小柯妮在第一集就杀死浸泡在不明液体里……愿意给五星,用最可爱的画风讲述最恐怖的故事,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有汗毛倒立,每一集都有令人震惊的事实披露或情节推进,一个难以被颠覆的恐怖真实世界,一个紧迫的“出货限时”,一个庞大到有可能成为拖累的同伴群体,一个强悍到几乎不可能战胜的监管者“妈妈”,一条晦暗不明的前路,成功构筑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僚机“姐姐”、首脑诺曼一一被挫败,剧情到倒数第二集已经沉郁到最低谷,最后一集猛然翻盘的感觉真是爽到无以复加。
以及,和第五人格的联名真的相当适配!
天然的孤儿院地图和监管者求生者配置,简直像是配套游戏和剧集,只是不知道哪个先出的。
12集哭了三次,一次是克洛涅姐姐的死,这个诡异的姐姐带着她的娃娃诡异出场,时不时诡异大笑或手舞足蹈,真的很像一个崩坏的极具杀伤力的鬼娃娃,很不让人有好感,像是为虎作伥的伥鬼,没想到第一次落泪是在她的人生走马灯,像我抱着兔子玩偶小尘埃一样,从小抱着娃娃寻求安全感,在进入饲育监培养队伍后由恐惧到绝望到麻木,逐渐被她毁得破破烂烂的娃娃一如她自己,在高强度的竞争里逐渐畸态,苟延残喘,只为了在这畸形的环境里活得最久,最好,最后无力地挥着小小的餐刀死在怪物面前,初心在生死前浮现,为孩子们留下生的希望,“一定要逃出去啊,臭小鬼们,你们不是很擅长抓鬼吗?
逃吧,逃吧,活下去,毁了这个混蛋世界!
(在鬼的攻击下惨叫失去生机,胸口的白花变为嫣红,缓缓盛开)”。
第二次是诺曼放弃逃亡,用自己的照常“出货”为大家换来生的希望,最聪明的诺曼心甘情愿地上了“泥船”,戴上小礼帽、拎起空箱子走上明知有去无回的前路😭以及雷倒汽油和艾玛断耳的时候也胸口沉闷,但剧情急转还没有酝酿好落泪的感觉就燃起来了!
第三次是气喘吁吁赶来抓捕孩子的伊莎贝拉,在艾玛说出“永别了,妈妈”滑走后呆滞在高墙之上,剪断的绳子在夜风中、在她面前飘荡,她缓缓想起了记忆中那段遗忘的美妙旋律,那个被“出货”的青梅竹马的男孩,那个即使攀上了高墙,也在“妈妈”和“祖母”胜券在握的挥手中无奈走回,放弃出逃后只为了活得比任何人都要久才生下雷的自己,伊莎贝拉认为“走出绝望的唯一方法是放弃,因为抗争所以绝望,接受现实才会轻松,很简单的”,或许在自己放弃挣扎后,她对这些孩子们确实怀有畸形的爱,认为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在虚假的幸福里过完短暂的一生,迎来那一瞬即逝的残忍死亡,但最后这最坚定、最诡谲的伥鬼仍然在孩子们的成功出逃中被撼动,收回断掉的绳索,向黑暗中挥手送别,“走好,路上小心愿你们的前方尚存光明”,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心的祝愿,那一刻的她好美。
一遍遍听着伊莎贝拉之歌,我开始觉得它本来可能是有歌词的,编完曲之后因为一些原因去掉了词但留下了词的调,变成了一首哼唱曲。
伊莎贝拉对孩子们的爱形变但质不变,想让所有孩子好好地活到变成食物前,没有歌词如同现实中的她无法亲口对孩子们说出孤儿院的真相,但从哼唱里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本质的无私和纯真。
听的时候想着艾玛会有艾玛版本的伊莎贝拉之歌,好像能看到在伊莎贝拉的无声打压下依然决定带走孩子们的艾玛,她的爱、信任和顽强。
诺曼的版本是一种严丝合缝的未雨绸缪,这2分29秒仿佛看到了诺曼在一个又一个深夜里为他的好友和孩子们思考着逃跑的无数种计划。
诺曼将理性与冷静的一面完全献给了需要他的孩子们,恐惧与假设只面向自己。
雷的版本则更苦涩,仿佛在诉说着他从出生起那无法忘却的记忆和镶嵌其中的真相。
他选择烧了孤儿院与之同归于尽,本质也是想要燃烧自己那无人可倾诉的无奈和孤独。
逃出去没地方躲怎么办,没事,有钢笔,而且拿着钢笔的sister一定会到主人公所在的农场并且把钢笔交给主人公。
主要人物要被出货怎么办,没事,弄一个新农场来解决,新农场里一定会有协助者帮助逃脱。
外出了要被杀了怎么办,没事,有鬼来救还教生存技巧,最后离别时再送上关键道具吊坠。
到后期了没有战斗力怎么办,没事,多画几个没有一点伏笔的外挂人物。
整个故事关键点的发展全是ご都合主義,步步为营的思维在突然出现的外挂面前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看似命运是在自己手里改变的,但没有外界的助力则是完全寸步难行。
去找避难所要钢笔,去人类世界的钥匙是钢笔,看资料要钢笔。
一个巧合得到的道具在漫画里所占的比重太大了,难道不给人一种主人公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又一个巧合之上的感觉吗?
是否其他农场也有类似的逃出者只因为没有钢笔而葬送了生命?
故事立意很优秀,但是设定大于展开。
ps:鬼养人吃又到底哪里错了呢
电视动画《约定的梦幻岛》(以下简称《岛》)完结也有一段时日了。
今天我就来夸夸它的优点,再顺便说一说它的可惜之处。
三人组 该动画第一话一上来就放了一段稍显诡异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微妙的气氛。
主角三人间那富有新意的对话给人一种眼前一亮之感。
这段仿佛就是在告诉观众: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动画!
接着正片一播,它没有延续开头的诡异氛围,而是变得治愈温馨起来。
与开头不同寻常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大大增添了该片的趣味程度。
然后它大致介绍了一些设定。
在这其中更是穿插一些违和的地方诸如“孩子们脖子上的编号”等设置悬念,来使观众进入节奏一步一步地看下去。
不得不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动画的安排上来看,这个开头真的是非常有趣。
然后就是该话的重头戏:诺艾两人发现孤儿院真相。
这一段的气氛被营造的异常恐怖、诡异,看得观众提心吊胆,屏息敛声,继而死死盯着屏幕。
(不仅仅是气氛,动画设计的场面也看得人很是带感,气氛只是这一切的综合)观众随二人一起发现真相后的反应我相信是意料之内的震惊。
动画前面营造的气氛十分到位,既有一种压抑之感,又有一种治愈之感,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违和感。
再加上科尼的台词flag等,想到这一转折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即使这样,该片的趣味程度依旧不减。
足以可见动画安排的高明。
接着来总体评价动画。
动画有一个区别于漫画的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全程几乎无心里描写。
虽然评论区和弹幕有许多人吐槽这一点,但我恰恰认为这正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表现形式加上心理描写都会显得很low)《岛》是一部很有意境的动画。
它无心理描写,却把角色身上的那种恐惧、悲伤,得到治愈后的那种心情表现得十分到位,情绪饱满到溢出屏幕!
第一话末尾,在诺艾两人得知真相后,艾玛在哭,而诺曼在笑着安慰艾玛,诺曼难道就不害怕吗?
怎么可能,他只是一个孩子,他越是很成熟地去安慰艾玛,就越是体现了出这种恐惧,但是它不能在艾玛面前哭。
要知道,诺曼可是要治愈艾玛的人啊!
诺曼的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无力,同时又心存希望,对未来抱有一丝期待,坚决要逃出去的这种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结合上超神的bgm这段我吹爆!
顺便吐槽一下雷的伏笔有点不自然 诺曼被告知出货的这一段,动画没有任何的心理描写,而是用了一段诺曼在走廊上走的长镜头。
动画第9话4分到6分中间,强烈建议去观看,会刷新你对镜头的理解,这段处理得十分自然,表现力爆炸!
诺曼的无力、挣扎,令人心碎的成熟看得人是如此的揪心!
在对比上接下来与雷平静的对话,更是凸显出诺曼此刻的悲壮!
该动画的人物塑造堪称一流!
这一点就不举例细说了。
总之,你会感受到的是,他们不仅仅只是屏幕里的虚拟角色,更是有着自己的思考、感情、充满鲜活生命力的人!
该作的叙事手法也别出心裁。
它不是上来balabala给你讲世界观诸如“4000年前人与鬼的约定……”之类掉b格的台词(这里不能再讲了,不然会剧透,二期动画已确定制作,明年出,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而是选择一种很高明的全是世界观的方法。
第二话的末尾“即使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充满危险的,甚至可能不是人的社会……“这样的台词,设置悬念,暗示了该作的世界观并未完全揭露,所展现的仅仅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信息,要观众随主角们一起行动、探索才能一步步得之。
这种叙事手法非常新颖,令人置身其中。
还有像声优、音乐之类的优点在此就不多多叙述了。
下面就说不足之处了。
(希望大家不要只紧盯着我写的缺点或优点看) 《岛》的一大硬伤就是12集的篇幅过短,却要讲完漫画37话的内容,导致不得不导致把一些剧情删掉,这样势必会造成部分剧情的节奏并不是很令人舒服(当然剧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
下 面说的是比较影响观看体验的地方。
从诺曼“出货”到“遗计定house”的过渡情节有点仓促、无力,稍显小儿科(动画的编排的问题) 雷和艾玛不约而同自暴自弃,实际上是演戏,分散妈妈的注意力,好让冬和吉尔达等人暗渡陈仓的这一段处理得不是很好。
给人一种“咦?
怎么就完了”的感觉。
应该详尽表现出两人隐忍的心境的片段过少。
总而言之,《岛》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严苛的豆瓣给出它9.3的高分(2.5w人评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拿同为一月新番的《盾勇》做对比。
《盾勇》豆瓣评分为6.3(3.2k人评分)。
这下你知道《岛》是有多优秀了吧。
总结一下。
《岛》在剧情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逻辑上的bug(觉得有的跟我说一下,我会拿出实例证明你说的那一点是错误的,有些情节没怎么看懂的,也可以告诉我,我详细解释给你听)同样该片在制作、音乐、声优、分镜、作画上的表现都相当不错。
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原文我投在b站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950491
搬运旧博文,是当年刚看完时趁热写下的感想↓看完最后一集真是百感交集。
这片子的暗喻,不明喻吧,真的超明显,超级戳心口。
我同时理解孩子和妈妈两方的心情。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纯粹又鲜明,有着鲜活的灵魂和纯粹的爱,但在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面临着选择:是听从大人的话,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长大,放弃自己的灵魂,在某种意义死去,最终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大人们的样子?
还是堵上一切去拼一个自由,尽管成功的概率渺茫得令人绝望?
前者能确定活下去,而后者是通往梦想的荆棘之路,真的有可能因贫困潦倒而送命。
所以,怎么选择呢?
大人们的心情:我也曾经是个想要逃离绝望未来的孩子,我也曾为此付出努力,可我没有逃出去,大人禁锢了我。
我以为这就是我唯一能得到的未来。
而现在看到你们那么耀眼,那么努力地想实现梦想,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我一样,拥有现在已然认命的我没有的希望和勇气,那样让我嫉妒,让我忍无可忍。
别白费力气了,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作为成熟的大人拼命阻拦道。
‘我也曾如此啊……’可即使这样……最后看到你们成功实现了梦想,就仿佛曾经的我也获得了救赎一样……你们绝对要一帆风顺,绝对要替我幸福才行……
回想起来,满多设定和西部世界挺像的,隔绝的世界,主角产生的意义,一开始欺骗的悲惨的一生,纰漏产生的主角的怀疑,发现可怕的人生秘密,认识自己,与世界抗争或者妥协,斗智逃脱,血雨腥风,各方的利益纠葛,在新的世界的生存之道,,悲剧的黑帽和对真正冒险的渴望,当然西部世界里没有圣女。
而且漫画深度还是差一些,但是依然是很棒的漫画,多年未见。
开局悬疑风不错。
第一集:快乐的孤儿院孩子们的日常,因为想去和朋友见最后一面撞破孤儿院孩子们是被饲养的人肉这一真相。
第二集:三人准备逃走,因为理念暂时冲突,孤儿院新来管理和孩子。
第三集:主角团通过捉迷藏训练弟弟妹妹,发现孩子里面有孤儿院的内奸。
第四集:主角团向另外两个孩子透露真相,内奸暴露。
第五集:雷自爆自己是内奸,要帮主角几个人逃跑,但要舍弃其他孩子,最后还是准备一试。
第六:另外有两个孩子加入逃跑队,雷预定为下一次出栏对象。
第七集:孩子们和修女合作,修女找妈妈的证据,被本部处理。
第八:修女被祖母清理,孩子们被发现计划,诺曼即将被出栏。
第九集:诺曼还朋友们的帮助下出逃,发现围墙外是悬崖,绝望。
第十集:诺曼出栏(其实假死),孩子们准备出逃第十一集:孩子们利用诺曼留下来的计划,点燃孤儿院,大家一起逃跑。
一个晚上把动画的十二集看完又花了一天将漫画追到最新一话,感觉作者在一步一步将视角从农场的人类中心扩展至人类世界和鬼的世界共同存在却又相互隔绝的整体世界观。
在目前动画剧情的整十二话之中,故事聚焦在爱玛等人如何发现真相,计划逃出农场,摆脱成为鬼盘中餐的命运之上,鬼和人类在此处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自然关系”,一方捕猎,则一方逃跑。
这不是你死我亡的平等生命博弈,而是在“自然”法则之下的进食与收获,狼对于羊,猫对于鼠,鬼对于人。
鬼和人类力量的悬殊,在第一话就已经呈现,在之后的剧情中关于鬼的信息则是少之又少,于是在越狱篇中,鬼对于爱玛等人而言还没有达到实在意义上“敌人”的程度,鬼是死亡绝境的象徵,被鬼吃掉是既定的命运。
而谁是敌人?
妈妈是敌人。
同为人类,承载着相同命运的妈妈和爱玛等人站在了意识的对立面之中。
既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真相是痛苦不堪的,既然知道现状是不可改变的,是在围墙之下度过幸福的一生直到死亡的瞬间,还是生命的时时刻刻都为那不可得的自由和自主而痛苦挣扎?
是不是无知是最为幸福的活法?
幸福和自由可以对等吗?
妈妈(伊莎贝拉)作为食用儿童出生在农场,无能为力地目送着好友离开,跳到围墙之上发现眼下是万丈深渊;她的女性身份让她有机会成为“妈妈”,也因此成为了农场持续运作的生育机器,生育之后她又回到了农场成为了管理食用儿童的饲养者,亲手将每一个孩子送到鬼的口中。
绝望的死循环。
每一个环节都将她吞噬得干干净净,她有千万个理由放弃,去编织幸福的泡泡。
温柔又体贴的妈妈,亲密又可爱的家人,简单却可口的食物,虽然困难但也有趣的学习与测试以及时时快乐的游戏和玩耍,是不是些许符合当今人类社会对一个幸福童年的想象?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如今我们对于儿童的基本想象也就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或者更苛刻一点的说就是因为无知,所以快乐。
但是在约定的梦幻岛里的儿童却又迸发出了另一种力量,因为天真,所以无畏,也许没有宏大的视角,只单纯的考虑眼前的状况,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又如何去实现。
妈妈所代表的成人意识和爱玛等人所代表的儿童意识也就体现着这样的对立。
自由是美丽又残酷的,而天然的纯真让食用儿童们在绝境处没有放弃,并且不断地去思考,我想这就是越狱篇所传达的人的可贵之处。
思考,即使痛苦,也不要放弃思考,自由的星星之火会在顷刻间点燃。
动画结束之后的漫画剧情,作者做了一种主体视角上的角度切换,以食用儿童为代表的人类在鬼的社会里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他者。
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下,人类是什么?
在约定的梦幻岛的设定之中,爱玛等孤儿院的孩子有着两重身份象徵,第一他/她们是人类,有着自我意识的人类;第二他/她们是食用人类,是在饲养场出生成长专供成为另一物种(鬼)的食物。
食用儿童不是在人类世界被鬼掠夺和侵占,食用儿童生产(出生)在完整的鬼的社会之中,是在鬼的社会的运作之中的一个日常而普通的环节。
围墙之外是鬼日常生活的世界,食用儿童被鬼饲养,圈禁和驯服;完整高效的生产线,食用儿童按照既定的程序,被运输到鬼的餐桌之上,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
而这一切在人类社会中,将鬼替换成人,将人替换成养殖场里的鸡,替换成鸭,替换成猪同理。
也许大多数人都可能在观看养殖场的日常饲养时或是在食用过程中会产生道德停顿的瞬间反思,却也不会企图改变社会既有的秩序和结构。
人会饥饿,这样的自然需求又需要什么道德辩解呢?
但是饥饿也许是饥饿,什么会成为食物却是由社会所决定的。
只是在鬼的社会里,人类被选择成为了食物。
在鬼的社会之中,人类的自主意识(思考)可贵吗?
可贵。
它是营养与可口的标志,且思维越是活跃的人,大脑的营养价值越为丰富,是稀有的上乘食材,仅此而已。
鬼不需要考虑人的需求与情感,一顿饭而已,为了生存而已,有什么是应该谴责的?
如果掠夺人类生命作为盘中餐是非道德的,是不正当的,那么养殖专门作为食物的人类,则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人类农场的寓言在于:主体地位并非天然正当,我们应该反思当人类处于世界边缘地位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主宰还是共存?
(虽然我看过的动漫不算太多,但是感觉jump系的漫画能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确实难能可贵,且爱玛更是作为团队的精神核心,始终坚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纯真无畏,勇敢率直,真的很喜欢了。
)
“旋律非常优美, 它叫什么名字?
”“它······没有名字。
”“好厉害啊,再让我再听听吗?
”“但是,你要为我保密哦,很难为情呢。
”“嗯······”多年以后,伊莎贝拉在悬崖边恍惚地站着,她落寞又悲凉的目光穿越到那个她最想回到的下午,阳光正好,绿荫醉人,耳边听着好朋友雷斯利忧伤又凄美的自创曲子,他脸上的麻子无法掩饰他单纯又羞涩的美好。
一人在听,一人在弹,彼此间沉默着,却再没有什么比那刻更加令人觉得心安。
而伊莎贝拉这刻,最不愿意回想的,大概是上次逃走到这悬崖边,发现无处可逃,不得不再次屈服于现实,将自己交给所谓的祖母的那个阴天。
梦幻岛的越狱篇,表面上的主角似乎是诺曼、艾玛和雷三人组,而我这个旁观者,其实和大家一样都无法忽视伊莎贝拉这个角色。
她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表,本身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简简单单地活着,温柔善良。
可是,最终有天,发现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残酷的食人社会,不得不去害怕,去接受,于是各种逃走计划了然心中,尝试去反抗,却发现阻力重重,绝望地放弃挣扎。
另一方面农场主诱惑她成为妈妈才能活着,于是活着的欲望令她成为了鬼的俘虏。
伊莎贝拉变得愈来愈理性冷漠。
日复一日照料着鬼的食用儿。
她最终如愿收获了被延长的生命,内心却知晓这些食用儿最后悲惨的下场,无法感知真正的幸福,这个对她而言或者是报应,诺曼被出货的那天,问伊莎贝拉,你觉得幸福吗,这种直击内心的拷问令她内心不自觉地溃不成兵。
总会有鲜血淋漓地反抗命运后绝望地顺从的人,也总有百折不挠不甘成为命运俘虏的人。
因此,才显得在那个凌晨艾玛一行人逃出GF农场后见到拂晓后第一缕阳光的场景尤为动容。
我也总会有遇到小人的时候,大多数的他们其实也只是为了活着耍点小手段,作个小恶——哪怕这些小恶就是酿造大恶的源头,造成雪崩的那片小雪花。
一开始,看在眼里的我很是不耻,不过后来想想那句,让恶人成为恶人, 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她们如此悲凉,我也就释然了,他们想尽方法,也只是活着。
没有一个人能完完全全站在各种角度完美地评价一个人,每个人的本性中总有灰色地带如羁绊一样伴随自己一生。
妈妈成为鬼的助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说,是为了更加长久地活着,其实她没说出口的那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比起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这些食用儿能够活得更加长久一些。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可是,伊莎贝拉输了,输给了那些想更加有尊严地活着的新生代,输给了那些更加有能力去反抗这个世界的新生代。
伊莎贝拉祝逃跑了的孩子们一路顺风,注意安全那刻,我觉得感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已经是继承了伊莎贝拉当年未能实现的愿望,毕竟,当年的她也是这样英勇地反抗过啊,可惜当时的她失败了。
即使火灾后,伊莎贝拉丧心病狂地想要冲进火场去哪怕能挽回“高级货”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也好,也无法否认她善良的本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的,竟然觉得这部致郁的番如此治愈,大有向死而生之感。
也非常感谢这部动画,另我在稍微(其实是比较严重)的压抑中, 感到一丝光在黑暗中透出来。
希望下次的血色玫瑰,不是作为鬼摆放在食用儿尸体上的摆盘装饰,而是生在在广阔天空下,呼吸着自由的气息茂盛生长着,拥有谁也夺不走灿烂放肆骄傲地生长着。
为了活下去,冲呀
凌晨看完睡了一觉也冷静些了,一些碎碎念。
姐姐的表情真的好恐怖……最后妈妈披下头发的样子真美……艾玛渐变的发色真酷……雷的造型让我想起妖尾的格雷……首先我要说,我佩服他们仨,佩服所有发现真相并逃跑的人。
他们有勇有谋,有毅力有决心,我真心为此而感动。
但倘若我处在这样一个“庄园”里,首先我对于自己能否发现真相这件事存疑;再次,当我发现真相的时候,我想我会选择妥协,也就是“幸福地过完一生”而非计划逃跑去另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剧中发现真相的人并不止他们,也有曾经的伊莎贝尔。
这里大致将发现真相的人分成两类:不堪忍受真相选择逃离;不堪忍受但是选择沉默最后助纣为虐。
我要说还有一种(也可能不止这三种),就是“知道、沉默、沉默”,我大概就是这类人。
我想,幸福地过,死了也就死了,我好像对于“被当作精心养育的饲料被吃掉”这件事没有太强烈的反抗意识,我认为“幸福”为大。
当然对于发现真相后还能不能幸福这件事也存疑,不过,我的第一反应的确不是选择逃,我独自考虑过后的反应也不是逃,我只要幸福……哪怕后来是自欺欺人的幸福,我也要保留……所以我真的佩服他们坚定地想要逃离这件事,尤其是这样翻过一座山发现还有一座山式的连环式绝望,我真的无比佩服。
当我看到高墙的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时,我看到窒息,我觉得不如一死了之,宁可自己跳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也不要被吃掉(前提是我不想被吃)。
但是这个选择本身也有点问题,涉及到每个人关于怎样死才是有尊严的看法。
唉其实本番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绝望,绝望,还是绝望。
然后以此引发的关于个人向往的命题。
蛮有意思的。
"愿你们的未来能够光芒照耀"伊莎贝拉
吹爆漫画,但动画到底什么毛病非得第一集就生怕有人看不到一样的全力强调雷的异常,原作伏笔埋的那么自然,在揭秘后回想起来的惊叹感,全部白费。先给四星观望,气死。追评一下,非常反感动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改成让他们讲出来,降低了整个故事、人物的信服力。第三集节奏崩成这样,不知道这么赶是为哪般前期的悬疑氛围营造不足节奏不稳,中盘往后到是越来越好了,最后一话吹爆!
两星半..还是不喜欢圣母主角 大团圆结局有点落了俗套 最喜欢的角色可能是妈妈…
土
有头有尾的爽剧,应该不会往下看了。
期待第二季。
??9.3真的没搞错?
八分还差不多
日漫的阴谋论看得开始审美疲劳了,而且几个孩子多智近乎妖有点难以产生感情
节奏太慢,废情节废人物太多了,所谓智斗也没啥看头,可以说毫无惊喜吧
故事好幼稚,一群小孩强行演大人戏处处别扭
美食养成番
看过前两集是觉得这个设定太极端了,再看看这两天的新闻,又觉得没那么极端了。。。
2.5/并不差,单纯不喜欢,总感觉有些过于儿戏
5个人用微信,8个微信群
只有首尾的段落制作是对得起故事的。尤记首话看完刺激得想吹,没想到没过两话就被云霄飞车一样的节奏和不知克制的镜头弄得头晕了,演出知不知道什么叫过犹不及啊。明明浑身上下都是神作气质,制作组到底在慌什么。另外既然是密谋,能不能让小天才们音量小点?别扯些什么各方心照不宣的废话,放火前还能大声嚷嚷说不过去吧?
全员逃脱!
这动画吧凡是一女二男就很好,一男二女就奇怪了呢……情节曲折,有序推进,人物有上升空间,特别棒了。
7.0.前三集的悬疑、恐怖氛围做得相当出色。不过后程相对乏力。但个人认为不是动画制作的问题,而是原作本身就没能带来过多“惊喜”。动画方面整体演出和制作质量都比较出色,氛围和感情也都表现力较足。
己亥18. 没头没尾的设定,故事很单薄。最后的结局理想化到幼稚。比《东京残响》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跟更宏大的作品比更是差的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