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蒋勋说红楼梦 》时候,经常听到从他口中蹦出“青春”两个字。
好像“青春”对于他自己价值千金,对于《红楼梦》有其他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他认为《红楼梦》是唯一一本中国古典青春小说。
没有《三国演义》的纵横捭阖,没有《西游记》的天马行空,没有《水浒传》的江湖恩仇。
《红楼梦》为青春提供了庇护,虽然很快就经不起风吹雨打。
他说:影视剧的红楼梦演员年纪都比原著要大上10岁甚至20岁。
一部青春挽歌嬗变为《梁祝》的成年爱情悲剧。
87版导演王扶林早在《红楼梦二十周聚首》上受朱军采访,他意识到《红楼梦》的主角都是12、3岁年纪。
他只能挑选刚成年的草根,根据年龄最小的主角宝钗张莉为标杆,其他人再化妆把外表年龄往下压。
为什么不找符合原著的演员呢?
十年后在《中国文艺》,王导对红楼梦有新的看法,他表示找来少先队员拍《四大名著》,自己没有信心把握。
童星拍红楼梦要出彩几乎是不可能。
(原话忘记,大概这个意思)
87版红楼梦30年纪念会之际,编剧周岭在接受采访,他一改往日所言,抒发87版红楼梦遗留诸多遗憾,它远远是不完美的,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最后6集仓促结束,自己编写的若干情节来不及搬上电视,因此背锅30年。
本打算在10版红楼梦弥补自己的遗憾,可惜遗憾永远留在80年代。
10版的选员不应该如此,严格来说87版选员也不该如此。
其实他也深知道原著人物的年龄对剧集不相应。
《红楼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恋爱、爱情、婚姻的故事,它更多篇幅写的是小儿女态的青春萌动。
《小戏骨红楼梦》,有人称为mini版红楼梦、儿童版红楼梦。
依我看,删了儿童不宜的情节,贾琏、贾珍、贾蓉、贾蓉等龌龊须眉浊物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除了惜春,石狮子外没几个干净的宁国府也消失了。
贾环、婆子们甚至风流灵巧的晴雯在本剧都没有出现,故事除了个出来闹事的赵姨娘还有最后的抄家没形成多少戏剧冲突。
筛选下来的都是青春岁月静好,所以这部剧确实是PG版红楼梦,姑且看作一本无障碍阅读青少版《红楼梦》。
但是其中几位主角确实是还原原著的本来面目。
“日则同行同坐, 夜则同息同止, 真是言和意顺, 略无参商。
”用这一版的主角年龄去理解原著才不会违和。
用影视剧的人物年龄想象《意绵绵静玉日生香》,真感觉羞羞的。
o(*////▽////*)q
在87版的基础上拍一部非正剧,好处是风险小。
因为87版赋予了整整几代人对红楼梦的审美标准(不理解这句话,请参考孙悟空之于六小龄童、陆树铭之于关羽...),空前的顾问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copy使用(例如上图),还有许多人买账的情怀。
有人质疑这样翻拍只是山寨版。
但是“创新是从模仿开始”,学习书法从描摹名家的字帖开始,学习写作从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大V开始...特别对于一群没有基础的小学生,模仿是最好的学习。
何况,《小戏骨》还补拍了几处87版所没有的情节。
在刘姥姥造访荣国府前就由87版没有出现的好吃赖做的狗儿道出前因。
还有宝玉与黛玉论诗,螃蟹宴作诗...把部分文艺片诗意段补上。
这些情节没有可模仿的,考研小戏骨的演技。
小戏骨栏目没有声势浩大的海选,在暑假默默地抽出时间拍摄。
观众到临近上映才知道有一部《小戏骨》,低期望经常带来惊喜。
以下非理性吹一波小戏骨的表现。
黛玉周漾玥 刚刚过了10岁生日。
面颊有点婴儿肥,但是瑕不掩瑜。
一双含泪目,眼泪要来便来,梨花带雨,君见犹怜。
小黛玉的服饰、发型、姿态对陈晓旭的模仿痕迹较重。
用帕子遮掩笑容是陈黛玉的特色,因为陈黛玉笑起来会暴露牙齿,导演就要求使用帕子遮掩,又展现黛玉的含蓄。
这一点小黛玉学过来。
在薛宝钗审林黛玉的一回,小黛玉眼神表演跟陈晓旭几乎一样。
作为最多人心中最”理想“的黛玉,起码周漾玥在模仿陈晓旭已经有9分的神似。
惜春的扮演者崔傲菲儿,是10后。
拍戏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大班,“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迎、探、惜三姐妹站在一处,形成清楚的身高“排列组合”,从黛玉与三人的身高可以知道她们的年龄孰大孰小。
可惜除了探春外,迎春与惜春发挥机会不多。
敏探春除宿弊一回,87版东方闻樱用力过火,可能导演汲取教训矫枉过正,小探春未能表现足够的气势与杀伐决断。
李纨孙伊雯10岁,李纨是除了宝钗之外最令我眼前一亮的角色。
没有一个影视版本的李纨能与之媲美。
87版灭绝师太孙梦泉的李纨年纪打扮像中年少妇。
这个李纨的造型要称赞化妆师。
小李纨的发髻、淡素的衣服非常符合一位守贞的寡妇人设。
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女只能淡妆素抹,不禁使人心生怜悯。
所以说《小戏骨》靠抄袭是不妥当的。
她们没有全盘接受87版,而是在87版的基础上扬弃创新。
王熙凤郭飞歌10岁。
她的眼神会说话,透露着凤哥儿的精明与势利。
王熙凤的丹凤眼,柳叶眉都挂在脸上!
让人讨厌不来啊!
继续为造型师,化妆师点赞!
看过她的采访,说话溜得很,笑的没心没肺,再拍戏前已经看过3遍红楼梦。
她自己说第一次略读,第二次细读,第三遍再细细细细地读。
网友都说她长着一张凤姐的嘴。
贾母、刘姥姥、王夫人可谓本剧的金牌配角。
王夫人钟奕儿此前拍过几部《小戏骨》系列,是小戏骨中的老戏骨。
意想不到的是,刘姥姥的扮演者罗熙怡竟然是个女孩子的。
一个十岁的女孩有勇气豁出去扮演滑稽的角色。
还是她妈妈推荐演刘姥姥的,妈妈认为自己的闺女像刘姥姥...不过,罗熙怡没有因为小伙伴都演侯门淑女而沮丧,她很欣赏刘姥姥知恩图报的大德,在演出期间一样尽心尽力。
最后表白我最爱的小宝钗
这张GIF在微博大量转发,圈粉无数 。
我忍不住要再发一遍啊!
《小戏骨》没有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但是小宝钗一些不经意的眼神使人觉得小姑凉肚子内留着计策。
原著粉看了gif都肯定这位就是宝姐姐。
网友认为她与87版宝钗气质神似,还在张莉微博下调侃是不是她的女儿。
12岁的小宝钗钟熠璠,展示给大家什么叫大家闺秀,识大体,顾大局,人情练达。
她比其他演员大2,3岁,所以在其他演员面前有姐姐范。
也使人理解为什么宝姐姐在黛玉、宝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里面显得有“心机”。
因为她是集体里的大姐姐。
她是高一的中学生,其他人还只是小学生、初中生。
偏心地说,我认为宝钗的颜值、演技、气质...综合素质是小戏骨里是最佳,有明日影星的潜力。
87版宝玉、平儿光临参观指导
故事结尾,以《好了歌注》回忆杀结束。
拍摄也宣告杀青,小戏骨恋恋不舍告别,她们的红楼梦也结束了。
一部《小戏骨红楼梦》是对87版《红楼梦》30周年最美好的纪念礼物。
87版宝钗张莉为小戏骨点赞。
大宝钗在微博上关注了好几位小戏骨,人到中年的她,远远望去10岁的小宝钗、小黛玉会不会回想20岁的自己也拥有过的青春岁月?
“你觉得近几年最好的国产翻拍剧是什么?
”很多人不免大脑一片空白,近几年有好的国产翻拍剧吗?
是啊,说起近几年的国产翻拍,许多观众不免无语凝噎、垂头叹气。
被拍烂了的金庸、古龙题材,甚嚣尘上的日韩剧生搬硬凑,经典IP回炉重造却连连被毁。
观众只想大喊:“求放过经典吧!
”正是在这种“十翻九扑”的情形之下,2017年一部被认为绝对难以超越原版的翻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它就是《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部2017年10月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蹿红,新华社3次点赞,人民日报4次热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分。
电视剧的主演是谁呢?
是一群6-12岁的“小戏骨”,像他们之前翻拍的《小戏骨白蛇传》已经小有名气。
电视剧主要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主线,讲述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987年版的《红楼梦》之经典毋庸置疑,大家对2010年李少红版的吐槽也是有目共睹。
那么,“小戏骨”版凭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在晨晨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它抓住了1987年版的“形”和“神”。
它的“形”和“神”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角色选择的恰如其分。
要知道,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可是让观众发出“世间再无林黛玉”的感叹,那我们来看看剧中由10岁的周漾玥饰演的林黛玉表现如何。
她的最初登场,便是展现她离家而去,凭窗垂泪。
水灵灵的大眼睛,眼泪说来就来,完全符合林黛玉“泪人儿”的形象。
目光上移,看到她细细的眉毛,可见剧组对人物妆容的考究。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与原版一样,林妹妹的许多哭、笑大特写完全扛住了观众的检验。
而她瘦小的身形,柔弱的体态可以说与纤腰窄肩,弱柳扶风的陈晓旭如出一辙。
说完林黛玉,那我们来看看薛宝钗。
12岁的钟熠璠饰演的薛宝钗刚一出场,晨晨只想感叹“我的天,这就是薛宝钗本人吧”。
“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
”
温柔端庄,典雅大方,演出了超出年龄的沉稳。
说起话来节奏停顿恰到好处,台词功底也相当出色。
少林弟子出身的11岁的释小松,在此之前已经出演过一些影视剧。
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哥贾宝玉与他本身的形象其实有一些差距,实话说,晨晨最初看到他感到有点担心。
可随着剧情的进展,他打消了观众的疑虑,渐入佳境,有那么几个镜头也是相当有神韵。
他与黛玉的初初相见,互相凝望,不免让人露出老母亲般的微笑。
除了“宝黛钗”之外,里面扮演中老年的角色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而他们的表现却让人惊艳。
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王熙凤泼辣精明,惟妙惟肖。
有畏畏缩缩、粗鄙有趣的刘姥姥,摔起跤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
而扮演贾母的12岁的陶冰蓝,对于老人家表情和体态的捕捉也很到位。
小演员染白的眉毛和头发,完全没有包袱。
人物出彩当然还不够,这版的场景设置也相当还原。
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记,宝钗扑蝶,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场景非常良心。
而良心的场景配上经典的音乐,特别是片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曲子一出,有种穿越到1987版的感动。
在电视剧开拍前,剧组让小演员进行集训,甚至请来了原版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给孩子们进行指导。
可以说,成就一众小演员的惊艳亮相,除了演员本身的演技之外,也有剧组对服化道和场景、音乐等细节的考究。
因此,很多观众都纷纷表示“一颦一动都很有87版的神韵啊”。
是的,这句话说出了“小戏骨”版最大的特点——对1987年版的复刻。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以1987年版为蓝本,演员、场景、音乐等一切都尽可能还原老版。
这里就引来了两个争议。
1. “还是比不上老版”——态度决定一切其实,由于“小戏骨”版全员都是由10岁出头的孩子出演,观众对儿童本就有天然的亲近宽容之心,而他们的演绎惊艳众人,大大超出观众预期,不免让人赞不绝口。
平心而论,“小戏骨”版抓到了1987版的“形”和“神”,但的确当然是超越不了1987版。
黛玉母亲早逝,常年寄人篱下,孤僻自傲又敏感多情,她与有着共同价值观、爱情观的贾宝玉相遇,两人心灵相通最后却被封建礼教拆散,有着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深意。
话语流转间的暗藏机锋,人物交往间的人情世故,几岁的小孩子怎能领悟?
所以,他们只是尽可能地在模仿,那么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认可呢?
无非就两个字——认真。
比起许多翻拍剧五毛特效、天雷滚滚,什么东方不败变性、妲己跟杨戬谈恋爱,剧“不惊人死不休”。
“小戏骨”版处处考究,力求还原真实。
比起现在动辄50、 60集倍速看都嫌多的剧来说,“小戏骨”版每集25分钟,一共9集,决不贪多。
正如导演潘礼平对小演员签的是“保护条约”。
“不搞童星经济,不能助长这种风气,我们是培养小戏骨,不是培养明星,将来还要培养青戏骨、老戏骨”。
“小戏骨”版小演员各个形神兼备,尽可能贴近原著。
反观现在大行其道的选角方式,不是看是否符合,而是看流量和商业价值。
一部剧的火不是没有原因的,“小戏骨”版正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2.“消费儿童,不利于孩子成长”——多问孩子喜欢不喜欢“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大人们好像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演戏对小孩子不好。
你是否问过他们收获了什么?
他们开不开心?
就拿晨晨自己来说吧,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小伙伴玩“过家家”,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小孩子无尽的想象力。
而剧中的小孩子把出演当成一个夏令营,像黛玉的小演员还特别有演员的觉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道“也是演戏的人,得受点苦”。
可以说,有的小孩子对于演戏就是有兴趣、有天分,我们不能低估儿童超强的模仿能力。
比如演《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牯岭街杀人事件》里的少年张震。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阻止小孩子参演,我们又怎能在荧幕上看到他们如此经典的作品。
与其阻止孩子接触影视画地为牢,不如让他们多体验这个世界。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删去了不适合演绎的爱情戏,从刘姥姥入手,传达的是“看得见穷人,看得起穷人”的理念。
比起1987版,更适合儿童看的“小戏骨”版,更像是一个引子,它培养了小孩子对名著的兴趣,对演戏的兴趣,充分彰显了中国小演员的潜力。
“小戏骨”版的胜利,是传统和经典的胜利,是观众对鲜肉流量经济的厌恶。
“小戏骨”版的火爆背后,是中国原创剧本的匮乏。
晨晨相信,如果有适合孩子的好剧本,“小戏骨”们绝对会演得很好。
“天下苦烂翻拍久矣”,只能看看“小戏骨”洗洗眼了。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个人挺喜欢这部剧,看一下影评,发现喜欢的人说演技,而不喜欢的人,普遍在讲“道德”。
首先,这部剧是抱着“致敬”、“学习”的心态来演绎,用导演潘礼平的话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样的学习模式我觉得是很好的。
至于小孩子“涉世未深”无法体会主角所在的处境等等问题,表示赞同,但对于小孩子,大可不必在意“世故”二意,年幼时把演技练好,长大后再探讨人情世故,总比长大了再谈“演技”要好得多。
接下来我想说的,真不能让我内心平静。
我想问的是,咱们的小孩子为什么年纪小小就得和爱情隔离?
似乎小孩子只要和爱情相关并出现在公众视线,就会被人骂。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这部剧对爱情作了大幅度删减,以至于一些没了解过故事的人对这部剧的情节发展有些摸不着头脑,而这部剧又因为“红楼梦”是爱情故事,便被各种“戴帽子”。
那些反对的人,灰姑娘 睡美人 白雪公主的爱情更“马丽苏”,竟然作为童话故事被全世界的儿童拿来阅读,你们怎么不去反对?
这些童话甚至是那个“罗密欧朱丽叶”都能走进中小学文艺表演的舞台,中国的红楼梦为什么就不能让小孩子来演绎??
国外的可以看,我们华文圈里的就不行,难道国红楼梦肮脏、中国封建社会下的爱情肮脏?
中国的小孩不能感受爱情艺术的美吗?
说对小孩子各种不良影响的,我就问,小时候坐在电视剧前感受着紫薇尔康、小燕子五阿哥之间甜腻腻的爱情的那批小屁孩,长大了是不是就辍学、早孕、强奸嫖娼卖淫无恶不作,所以造就了这些人如此深的怨念?
我总觉得,那些叫嚣“小孩子就应该有小孩子的样”的,和封建社会中说的“女人就应该有女人的样子”在心态上是一样的。
爱情这东西和亲情一样,正常人都会遇到,是客观、合理和普遍存在的,应该是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它,让他们知道过早的爱情对身心发展的危害,而不是像避瘟疫那样规避它,又或者扭曲地在孩子的世界里否定它。
最符合原著年龄的红楼梦真真是钟灵毓秀 情感真挚我觉得这版的 金兰情一幕 拍的比87版好因为比87版情真意切小孩子演戏 永远比大人真诚 因为他们不会假的其实文革里把红楼梦定位成反封建 是很值得商榷的里面的女孩子虽然有的精明事故 有的天赋聪灵 但是比较都是小孩子 都是一家人 哪有那么多的危机四伏 一会有有说有笑起来了台湾蒋勋解读的红楼梦我特别喜欢 因为他独特的用青春的主题去看 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每一个儿童都是钟灵毓秀而大观园就是青春的乐园每一个人都曾经有一座大观园 都曾经是宝哥哥 林妹妹清 灵 真 善所以这版的红楼梦 让我看到了悲伤的另一面 就是快乐 红楼梦有喜有悲 悲喜交集没有那么大的可乐 哪来那么大的悲伤这版的红楼梦 是喜剧红楼梦没有沉重的主题 就是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 快快乐乐是那个永远青春的大观园我在豆瓣的第一百篇影评 献给一生最爱的红楼梦
今天看完了小戏骨全集,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本以为只是小孩子们的玩票,没想到很走心,意料之外的好。
按理来说,在年龄方面,这才是最贴合原著的一版,大观园里的姑娘们本来就是一群不过十五岁的孩子呀。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阿凤不过十七岁,只是她一贯凌厉张扬有手腕,反而让大家忘了她其实也是个年纪极轻的少女。
黛玉不过六岁,进贾府的年龄有bug,各种说法都有,有说六七岁,有说十二三岁的,六岁嫌小,十三岁嫌大,折中一下十岁,也可以接受。
宝玉要大黛玉一岁,两者年纪相若。
宝钗进贾府时应当是十四岁。
不过李纨倒是要大一些,应该比阿凤还大。
总之在主角宝黛钗的年纪上,小戏骨的确是最符合雪芹原意的一版。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十岁左右的小朋友年纪虽小,但表演的很有神韵,本来并没有抱什么意外的期望,只是假期无聊,又兼爱极红楼,所以对红楼的各方面消息都很关注,闲来看看,但没想到各方面都很考究。
片头便说了是致敬87,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聪明也太讨巧了,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超越87,干脆来个cosplay。
演员们的服饰妆容,无不是脱胎87而来,连插曲都是十来岁的小朋友唱的,真是满满的诚意。
我很喜欢的黛玉双目含露欲流,童稚天真,有点婴儿肥,十分可爱,遗憾的是缺少黛玉天生的清愁气质。
三春的同框虽然服色相同,但很明显可以看出谁是谁,迎春温婉,探春大气,惜春尚小,小姑娘们用手帕捂住嘴咯咯笑,很有大家女儿的娇俏矜持之态。
宝钗确实演出了大姐姐的感觉,小戏骨红楼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观众,所以砍掉了所有的感情戏,我们所能看到的宝黛,完全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派天真,宝钗更是真心的喜欢黛玉,在这版里恐怕没有人敢再说宝钗阴险了吧。
演李纨的小女孩实在很美,宛如一枝小古梅,典雅大方,素淡雅致,简直美如画。
宝玉的演员我不太满意,太呆板了,一点也不淘气。
演贾母、王夫人、薛姨妈、以及贾政这一代人的小朋友,虽然一本正经的故作老成,但又可爱又可敬,看起来并没有违和的感觉,反而很舒服,可能是因为全剧都是由孩子们来参演的吧。
就连87中没有的角色,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也就是板儿的父亲,也表演的十分生动。
真是不知道剧组从哪里找出这么一群灵动的小女孩,灵动,就是灵动,眼波顾盼之间,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间,一言一语之间,都透着未经世事的纯真,这种纯真是无法矫饰的,大观园本就是红楼女儿的青春乐园,和雪芹的原意很契合。
就好像87,王扶林坚持启用新演员,绝不让观众有跳戏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小戏骨,因为有红楼的题材才慕名一观,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看着小朋友的新面孔,感到更多的是惊喜和意外。
想必不用我挨个介绍,大家都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是谁,是哪个场景了。
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完全照搬87,连87受到诟病的地方也模仿了,比如晴雯歌总是作为喜庆气氛的配乐,元春省亲,众芳进大观园,听的我实在一脸黑线,因为87的配乐不当,每次听到晴雯歌我就感觉特别喜庆,有好事发生一样……晴雯我对不住你。
以及小朋友们背台词很明显,很生硬,不够流畅,确实是有“演戏”的感觉,剧本让黛玉哭,黛玉就哭,剧本让黛玉搂住宝钗叫好姐姐,黛玉就按着这么表演,剧本让阿凤笑先闻,阿凤就得夸张的一路笑过来,剧本让探春动怒,探春便怒,当然也不能够太过苛求,小朋友已经是很出色的完成任务了。
所有人物的结局都草草交代在这简短的三十分钟内,难度太大,完成的也不令人甚满意,一个人物顶多几个镜头,不过十几秒,根本无法说明问题,也不足以向没看过红楼原著的小朋友们交代清楚故事结局。
我很爱红楼,自从少女时起读红,便误堕红海,一入大梦,终生不醒,我有一个极深刻,也是极主观的感受是,红楼这样悲凉的一部书,写尽人情冷暖,富贵无常,很容易让人沉迷进去,张爱玲梦魇,俞平伯梦辨,吕启祥梦寻,很多人读进去红楼,便一生也走不出了,而且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红楼的悲剧气氛容易令人消沉,敏感,多思,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并不是积极方面的影响,我觉得读一本书太痴迷,不是好事。
红楼非是经历过一番人生苦涩不能读懂,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对红楼也多深刻的看法。
不知道这些小朋友们对人物的真正理解有几分,我倒希望她们现在千万不要懂得。
87以来,演戏带给演员们的影响几乎是萦绕终生的,甚至致命,多少人演了这出红楼梦,再也没能走出来。
小戏骨的最后一集真是不忍看下去,她们实在是太小,太脆弱,太美好,本来是鲜妍明媚的一群小姑娘,转眼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这群孩子而言真的能够承受的来吗?
很不错,很多人都说模仿,殊不知模仿就是学习,就跟我们小时候练习写字一模一样,也是一笔一划的模仿,很多人都说没新意,没创新,但我认为,首先得是传承与积累,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没学习明白,就想着创新,可能吗?
没有积累与一定的学识,就想着创新,可能吗?
所以借用陈道明老师的一句话:中国的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但,首先是要传承!
所以模仿即是学习即是传承!!!
两天看完,巧姐一个回忆杀赚到了我的眼泪。
一个掐头去尾留核心的片子,主线都有还原,唯一差了一点点的是宝玉婚礼没拍,真的遗憾。
主线简单,多少闲时欢声笑语,都成了零落之时戳心之句。
“别让我费事。
”这句话真的很娇。
熟稔都在等闲之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谁能想到2022年还有人考古呢。
在小破站刷到视频然后来补的,总体来说模仿87版还是比较到位的,小演员们的演技也是基本在线,特别是黛玉宝钗,台词和细节都非常好!!但因为各种原因,9集还是太少了,浓缩删去了很多东西,时间上的跨越也很大,尤其是89集之间隔了太长的时间了,跳脱很大。
也因为演员太小的原因删掉了一切爱情元素,还是有些缺憾。
能看到这样一群有演技的孩子们去模仿和传承经典还是很欣慰的。
最后带点私心夸一下饰演宝钗的钟宝儿!!无论是容貌,妆发,气质方面,都很符合我心中薛宝钗该有的大家闺秀的形象,特别是元妃省亲时的盛装,真的十分温婉大气!!!表示彻底爱上了已经,也真是非常非常适合古装了,希望以后宝儿能多多接些古装剧!!!
那些说什么87版人老的啥的blabla,小戏骨的年龄更合适啥的,对你说的对,没错87版确实人老,但是假如没有87版的黑这群孩子一个模仿的便捷通道,你确定小戏骨版的会这么被叫好吗?
如果只有10版的作为参考,那真的,,呃。
所以个人觉得小戏骨版的完爆10版的,但是和87版的比还是有差距的
高中选修文科要求读红楼,当时可以说全班都到了痴迷的程度了,连一字一句我们都仔细琢磨讨论。
尤记得和邻桌看到黛玉进京不过六七岁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原来我们看的都是一些小屁孩的故事。
当时还开玩笑说,以后发财了,就从全国找几个长的好看又会演戏的小孩子,按原著年龄再拍一版红楼。
前几天看见小戏骨版红楼的预告照,我突然想起这事了,于是决定不妨去看看。
这一看,真把我惊着了。
原本看红楼说钗黛仪态如何如何,我是不信的,一个小孩能有啥好看的。
可小戏骨生生演出来了,一开场漾漾在船上的的那泪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活脱脱就是小林黛玉。
还有宝儿出场的那一抬眼,就是大家闺秀,就是薛宝钗。
还有凤姐,李纨,探春,湘云,袭人,平儿,王夫人,紫鹃等等,都是一水的美人坯子,真是颜狗的世界,太幸福了。
演技就更不要提了,每人对角色的把握都不错,即使是只有几场戏份的小配角,演技都不是盖的。
虽然能看出有模仿87版的影子,但也倒可爱。
就只看王熙凤给刘姥姥讲茄子是怎么做的那一大段台词,就秒杀一大批小花。
语速快,台词难,咬字清晰,竟然语调还把握的特别好,真是天生做演员的料。
相较之下,有些流量吐字不清楚,挡住字幕就是嗯嗯唧唧根本听不清楚;有些全靠配音来撑,死背台词没有情感变化;有些普通话都不过关,还有方言土音;更有些,干脆就做个数字小姐,这些人看了这位小凤姐的表演难道不惭愧?
拍戏时是炎夏,孩子们都受了不少苦,但各自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看的出来幕后工作人员也都尽心尽力,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小戏骨版红楼是成功的,观众从未奢求更多,好的服道化,好的导演,好的改编。
好的演员,好的表演,你们已经做到了。
最后私心表白小宝钗,呜呜呜,太好看了,想偷孩子,图源自网络,侵删。
如果每一部剧都能如此高品质和高水准,而不是流量,明星,弱智台词,几个月制作周期等等等等,天,大人要向孩子学习喽,不过,看孩子演感情戏,还是尴尬的。
孩子就是孩子,再怎么伪装成大人谈情说爱各种搞事情,总是各种别扭漏脚——他们一定得模仿大人吗?
本来以为很尴尬 没想到看了以后还好 小演员模仿的还不错 比很多鲜肉小花演技好 未来可期
只模仿了87版的皮毛,而没有红楼梦的神韵。像探宝钗黛玉始含酸这类感情表达得非常含蓄的戏,小演员真能理解吗?她们知道自己正在讲的台词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系列一直爱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用成年人的模式去调教孩子演戏,就像看到日常舞台上的儿童节目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成年人的理解和教导。当然这种教习本身功过各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天赋的孩子充其量只是cosplay,为舞台而生的孩子不会被埋没并会一直发光。
一般般,模仿秀罢了
一群娃牙齒都沒長齊,演得我淚眼婆娑。
选角非常惊艳。但是没看下去,毕竟还是小戏骨演的,更像戏剧舞台剧而不像电视剧了,所有的神态动作都比较刻意。黛玉只有了小心谨慎和敏感多疑,一身忧愁其实没有表现出来。全剧最令人惊喜的是宝姐姐!最自然看的时候最不出戏,一颦一笑一个眼神都是活脱脱的宝钗,太喜欢这个宝姐姐了!
孩子们演得真的是太好了!!!走心!!!其实真的,演戏只要走心,就让人感人让人认同,不在乎年龄!
我的天!服化道都超级美!更别说小演员们了!感觉未来的影视剧有救了!!!
让一群孩子演红楼梦没有代入感,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不自在,可爱也欣赏不来。演技每个人会有各自的看法,众口难调,麻烦那些玻璃心喷子懂得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们痴迷着的东西,东西不分好坏,只分看待它的人。
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小姑娘选的好,特别灵气!还有扮演元春的小演员跟87版的长得好像。
1)这演技,完全吊打目前众多流量小花好么!!2)这群娃娃咋这么能演啊~~~简直太棒了!3)看87版都看不进去的我,一口气看了9集;4)请这群娃娃们千万不要长残,千万不要作妖,好好长大,真的,中国未来的戏剧就靠你们了~~
演技真的神了 太厉害了 那个王夫人真真是演的好 好几次我都完全忘了她也是跟其他小演员同龄的10岁小姑娘 厉害啊 制作虽然是几乎全部copy87版 但算是很用心了 不错不错 唯一少一星是觉得看不够啊!!PS:最喜欢这个宝钗 完全是我心目中的宝钗样子啊 第一次喜欢宝钗对过林妹妹
扮相不错,然而原著也有十二三岁啊,这些演员才十岁左右,再考虑到古今的教育/心理年龄的不同,看着有点毛骨悚然,恋童癖肯定是高兴了,所以这真的好吗?
长得不错,但一直在出戏,好尴尬,尤其看到老祖宗画个黑脸贴了白眉毛的扮相,我简直想笑。。
因为是小孩就引人注目,有新鲜感,黛玉宝钗王熙凤选的还行。别的也就是冲着孩子,够认真
小小年纪
饰演王熙凤的小朋友前途不可限量。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