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又名:人人都想害澪奈、我的老师是中二病、论黑社会学好AE的作用、视频不能p所以是真的……吗景山澪奈,集所有别人家孩子光环于一身的天才运动少女,在十几集磨磨叽叽的回忆杀里被同班同学迫害了一次又一次,被偷拍,被造谣,差点被小混混抓走,被同学嫉妒,被老师威胁……太难了,人家是上学,她是来渡劫。
末了澪奈同学的阳间代言人还要替她说:她没有怪你哦,她一定不想看见我们现在这样子……你们这是闹球肾呢???
自以为是的救赎了自己,轻飘飘的就把曾经做过的坏事给原谅了嘛,澪奈真正受过的折磨和痛苦,中二病老师真的能让他们感同身受🐴?
尤其是第九集同学聚会,各个功成名就其乐融融,我:……
男主老师,性格极端,中二病晚期,爱看特摄片,能捣鼓半年装炸弹换锁换窗户就是不去仔细想想他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达成他想看到的局面。
属于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复仇者,剧结尾也说了,完全没有造成什么改变,合着您这十一集就是白折腾呢?
女主,全剧就硬气了五分钟,一激动就公鸡嗓,平时缩着脖子掉眼泪,但是臂力惊人,能拉住跳楼的澪奈和男主老师,真不愧是喜爱摔♂跤的女高中生啊。
男二,应该就是片寄凉太演的小混混,死要面子活受罪,傲娇但不可爱,总是梗着脖子鼓着脸愣装不良少年,你娘突遭横祸,就说自己不能跳舞了,大哥,你家的毛病应该是没人照顾你这俩弟弟妹妹,缺钱应该是次要的吧,你跳舞,又不是修真,有块空地不就能跳起来了吗?
咋不加俱乐部不请老师就跳不了了吗?
然后就开始嫉妒澪奈,真是应了红鳉鱼里师父的话,果然比起自己努力还是嫉妒别人更容易啊。
貌似全剧比较大的反派,混混头目小k,我就不说啥了,真没见过比你纯情的黑帮,爱上女高中生,又送定情信物,又帮着找事务所,女高中生看同学不顺眼,就把人家整死了。
我:……
担当雪崩时候雪花的网民,全员工具人,基本全被带节奏,为了服务剧情,可怜的11区年轻网民开智程度还不如刷今日头条的我国大婶,生活中就没有别的娱乐了吗,逮着一件事往死里骂。
要真这样被网暴死的怕是早就不只澪奈一个了吧。
以前的日剧看完一集,会期待下一集演什么,现在的日剧看完一集,担心的是下一集怎么编。
靠着这样松散站不住脚的逻辑硬生生水了十集,编剧,宁应该去编火影啊!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因为前面的剧情实在是很难让我接受设定,看得马马虎虎的。
但第二次看,先让自己接受,确实里面的反转有的还是惊艳了,但有些自己猜到了,不是那么有趣。
这部剧主旨应该是对于网络暴力的斥责吧,但其实,网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自己辨别,是真的恶还是被恶包裹住的善。
回想自己听过的很多瓜,有反转的不都是因为其中一方说了一大长串话,洗白自己抹黑对方,如果真的要惩恶扬善是应该对于恶意的事情说No,但如果这件事是被冤枉呢。
这个电视剧教我们要思考,也是要自己找到事实真相再来发评论,但普通人自己是找不到或者说很难找到,那么对于一个真正的恶性事件,人们第一时间不去谴责,而是自己去查真相,那又能有什么用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作为媒体人的工作者要对于自己的报道负责任,让每一个报道都是切实的,没有虚假。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种是对于大的事情来说,如果是身边的流言蜚语,流言止于智者,相信这种事,普通大众就可以做到找到真相。
说了那么多,文笔太差了,本来是写自己看的,但字数太多了,结果弄成我第一个短评了。
实属无奈。
注:可以先从后面的剧情分析开始看,也就是“苏打想要干什么”那里。
如果有兴趣可以返回来看背景介绍。
很长时间没有碰到能让人感到兴奋的剧了,兴奋到刚看完第一集就想要迫不及待地写点什么。
然而,在开始对剧情做具体的分析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部剧做一点背景层面的说明。
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目前看到的一系列短评。
很显然,我们作为中国人,对剧中的很多情节、设定存在相当多不理解的地方。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些情节、设定说到底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有着较为深刻的联系,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自然没有必要,也很难站在日本人的文化角度上去审视这一切。
因此,我们会觉得其中很多情节看上去“中二”、“不合逻辑”,“啼笑皆非”。
可以看得出来,有些评论者也看过日本一些相似类型,或是同类型的作品。
但看过类似作品也不意味着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可以从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毕竟没有在日本社会的环境里长大,缺乏从幼儿园到高中这个完整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浸泡。
因此为了之后的观剧体验,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下背景介绍。
关于日本人的集体主义:好的集体主义、坏的集体主义如果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是基于宗族体系的血缘联结,那么日本民族性里的集体主义则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能”。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之上多山,平原狭小,在过去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可以说土地资源确实是匮乏。
不仅缺少土地,日本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处于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海啸、地震、火山爆发频频发生。
没有优渥的土地资源,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日本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
由于自然环境确实恶劣,生存条件艰难,日本人不得不”互帮互助“。
在灾难降临,或者歉收之时可以相互救济,共渡难关。
久而久之,这种”集体主义“成为了日本民族性里难以抹去的底色。
上面提到的”同舟共济“、”相互帮持“,是日本集体主义好的一面,是“好的集体主义”。
而相应的,久而久之,日本社会也形成了“坏的集体主义”:孤立、排挤,用比较地道的日本说法就是“いじめ”(欺凌)。
具体来说,就是当日本社会想要搞垮一个人,或者搞垮一家人,他们不用去直接去怼、去干那一个人(一家人)。
他们会做的,就是孤立这个人,无视这个人,让这个人游离在社会之外,就是所有人都不跟你们家玩儿。
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毁掉这一家了。
为什么呢?
站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立场上不太容易理解这一点,一家人明明可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我们凭借着一家人自己的勤劳,汗水,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但问题是,前面提到,日本人没有中国这么广袤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自然灾害频发,他们的发展需要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扶持,因而一家人(一个人)一旦被社会孤立,老天就自然地能把这家人(这个人)处理掉了。
久而久之,日本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惩罚机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孤立欺凌”。
我们在日剧里会看到很多校园欺凌的桥段,主要就是这种孤立排挤。
而这种孤立排挤究其根本,并不是仅仅青少年的幼稚无知,熟悉日本社会的人多少知道,在日本正正经经的“成年人社会”,这样的孤立排挤亦是王道大统。
这种孤立排挤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坏的集体主义”,早已是根植于日本民族性之中的“痼疾”。
从任何非日本的文化立场去看,这样一种民族性都显得非常荒唐。
但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他们一代一代就是“浸泡”在这样一个社会理念里长大的。
一代又一代,从大正到昭和再到平成,时代在变,很多东西都在变,从二战时的军国主义到战后昭和的一亿总中流再到泡沫经济之后的平成ゆとり,变的东西很多,但是社会性的“集体主义”本能,以及建筑其上的“孤立欺凌”却向接力棒一样,完美地在代际之间传递着。
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苏打(本剧主人公,“变态”班主任老师)所要做的,肯定不是要给一个高中女生进行“复仇”。
他要反抗的那个最终大boss,说到底,因该是和“坏的集体主义”有关的,根植于日本民族性里的一些“痼疾”,这些“痼疾”衍生出了很多不好的东西,寄生在日本的“民族性”里,以“民族性“的形式,附着在每一个日本人身上,成为他们难以避免的"人性的弱点“,并最终在一代又一代日本人身上传递着,成为整个民族的缺陷。
听上去有点中二?
确实有一点。
我看到短评里也好多次提到“中二”,那么下面我们不妨把“中二”这件事掰开揉碎谈一谈。
今天先写到这,明天早上起来接着写吧。
关于“中二”:什么是中二?
苏打(班主任)中二吗?
这部剧中二吗?
中二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来,一个词:幼稚。
更准确地说是“自以为是的幼稚”。
幼稚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率真的幼稚,常见于儿童,我们更习惯称之为“童稚”;而另一种幼稚,就是“自以为是的幼稚”,是“明明不行,却认为自己很行”的那种天真与狂妄。
“中二”,即“中学二年级”。
日本的“中学”即我们说的初中,所以“中二”的字面本意是“初二”。
初二的孩子,13、4岁,刚刚告别童年,步入少年。
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有两个十分明显的心理、行为特征。
首先是在认知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渐渐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可以开始系统性的认识世界。
孩子们开始发现,原来世间的万物都有其运作的道理和模式,而且这些道理还是可以被了解清楚的。
简而言之,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发现,自己是有能力去认识这个复杂世界的内在规律的。
与之相伴的,是行为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应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儿童时期(12岁之前),孩子们的生存选择几乎全部来源于父母或者其他成年监护人。
穿的衣服、吃的东西,住的地方,无一不是父母决定的,孩子本身几乎没有能力和机会去决定自己生活里的种种。
而到了“中二”的阶段,行为能力的提升使得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以独自或者和好友出入离家不远的快餐店,或是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和同龄人消磨下午的时光。
这些”自主权“在儿童时期是几乎不存在的。
概括来说,就是”中二“期的少年少女们第一次体会到自己的意识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我的行为我做主”。
这两方面心理上的转变所带来的一种结果就是,在认知上,明明只是“有能力去认识世界”,就以为自己已经完全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行动上,明明只是“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就以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
而这,便是“中二”的原旨所在。
“中二”说到底,是一个矛盾,是对“有能力做和已经做到”的混淆。
这是一种青春期里常见, 但不仅仅局限于青春期的心理状态。
仅仅用“too young, too naive”是不足以准确描述其内涵的。
回到本剧,苏打“中二”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中二”的准确含义,很容易把“中二”和“热血”、“狂妄”、“理想主义”等相关概念混淆。
本剧里面苏打饰演教师的“中二感”,大多来源于其27岁男性青年教师的人物设定。
其实,苏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那些夸张的语气、表情等等,无非是一个具象化的人物表皮罢了。
而这表皮的背后,其本质应该是一个“采用特殊,甚至极端手段去完成某个特殊教育目的”,和《女王的教室》里的天海佑希,以及《告白》里的松隆子是一样的。
似乎很少人会吐槽《女王的教师》和《告白》里的两位“中二”吧。
下一个问题,这部剧“中二”吗?
说一部剧“中二”,大概是指这部剧对很多真实世界的逻辑做过分简化,造成剧情的“不真实感”。
这样的手段在儿童向和少年向作品里十分常见且必要,但是如果在成人向作品里过多使用,会被成人观众“嗤之以鼻”,原因很简单:剧情不合情理,别拿骗小孩儿的把戏来羞辱我们智商。
然而就第一集的情况而言,我姑且觉得关键的情节部分基本上还是设计的比较合理的。
关于孤立排挤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背景介绍里已经提到了,这种在其他国家里比较荒唐的事情,在日本社会则是十分常见,是刻蚀在民族性之中的。
下面简单说一下其它一些关于剧情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关于孩子们的反抗。
其实我觉得编剧做的是不错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把苏打的话当真(一个平日里好声好气的“文弱”老师的挟持显然没被看在眼里),因而谈不上什么反抗。
等到后来发现苏打是认真的时候,同学们该放嘴炮的放嘴炮,能上去动手的几个男生也都上去了。
无奈,这里面设定苏打是练过的(这个设定没有什么太多毛病),因而两三个意气不平的男生打不过是很正常的。
同时,编剧也没有把苏打的打斗能力神话,到了晚上五六个男生一起上的时候照样是把制服了,因而对苏打在这方面的设定其实算是挺讲究的。
回到最开始的时候,当大家发现反抗无效(片寄凉太被按在地上,刀子插在脑袋旁边),并且得知苏打已经安了炸弹之后,没有继续反抗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他们没有放弃任何一种可以逃出去的方式,结果都失败了,也就是凭自己很难逃离。
他们唯一的逃离方式,就是制服苏打,把他控制住,拿到他的手机或者等待外部救援。
但是在苏打秀了武功之后,我们发现如果要制服老师,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多个男生不顾一切上去拼。
这里之所以说“不顾一切”,是因为苏打手里已经有从学生那里抢过来的刀子,而从之前表现出来的“变态”状态来看,学生们拿不准这个老师会不会做出疯狂举动。
换言之,这个时候几个胆大的男生想要冲上去,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
万一老师打的兴起,一刀子把自己捅了怎么办?
我们在屏幕前坐着看剧不腰疼,片子里的男孩子要是冲上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有人说,老师已经要挟你们的生命了(8点回答,打错杀一人),你们还不和他玩儿命。
首先,这里要注意,班里有29人,老师说杀1人,这个时候人性里的一面就显露出来了:杀得那个人大概率不会轮到我,但是如果我上去拼的话,会有相当大的生命危险。
况且,其实到最后一刻苏打决定要杀掉“莲”之前,大家也并不认为他真的会去杀人。
而当苏打真的决定要履行之前的话,杀掉一人,并且指出具体杀谁的时候,大家才真到了和苏打拼的时候:动嘴炮的动嘴炮,求情的求情,几个男生不管苏打有没有刀,直接上去和他干了。
而最后,男生们也真的把他按到在地,只不过苏打手腕上还有那块表,这块表使得大家有退了下去。
有人说,没人想到去夺他的表吗?
首先,制服苏打就很不容易了,那个时候所有同学都十分紧张,上去的男孩子们都是要和老师拼命的,有谁还能冷静地想到去夺取老师的腕表。
就算是有人冷静地考虑到去夺老师的腕表,那么怎么夺?大家都看到了,控制住他就已经那么困难,腕表带在人家手上,苏打显然更容易在被制服之前引爆炸弹。
说到底,他可以在男生冲上来的时候就引爆炸弹。
有人说,引爆炸弹也炸不到老师,那不影响大家上去和他拼命。
为什么他引爆了教室里的炸弹大家就退下了?
首先,炸弹爆炸时巨大的声音与冲击力本身就够在教室里的人缓一阵了。
其次,苏打提到教室里安了三个炸弹,引爆的那个是教室右后方角落里的。
引爆的当时角落里没人,如果那个角落有人,很可能就已经挂掉了。
剩下两个炸弹在哪?
如果是中心,或者承重位置,那引爆的话就是大家一起玩儿完。
想要夺表,就先得近身,而腕表就在人家手上,是你冲过来快,还是人家的手快?
所以说到底,就是所有的反抗最后都是无用的。
苏打这个局部了半年,应该是预想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了相对应的安排。
因此这个时候,在这个博弈问题里,学生们的最优解其实就是好好配合。
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配合,结果会很危险,但是如果配合,结果是什么?
想一想最开始的设定:故事发生在毕业前十天,所谓的配合,其实不是配合“劫钱劫色”,而仅仅是“弄明白为什么同班同学会自杀”这件事情。
其实,如果配合得好的话,很可能班里剩下的29人可以全员存活。
至于为什么,我会在下一步分里详细说。
说完了学生们的反抗,说一说苏打布的局。
对苏打布的这个局,一般来说存在两个质疑:一、在学校里布下这种严丝合缝的局,可不可行?
二、费尽心机,在半年内布下这个局,苏打的动机是什么?
那么我们就来谈下一个问题:苏打到底想要干什么?
其实简单说来,苏打作为三年A班的班主任,就是要给班里的同学在毕业之前上最后一次班会课:
这堂课的主题也交代的很清楚:找出同班同学澪奈半年前自杀的原因。
只不过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课堂教学,班主任苏打采用了一个十分极端的方式:
一个学生的自杀,为何要捆绑全班同学一起追因溯源?
第一集里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答复。
但是从已经展开的情节来看,澪奈的自杀肯定和这个班的同学有关,更明确一点来说,看上去已经明确定案“自杀”,实际上班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事件的导火索。
同时,按照苏打自己所说,他从澪奈口中亲耳听到了其自杀的原因。
如果这件事情和班里的同学诸多无关,那这场劫持也就着实是一场荒诞闹剧了。
回到之前的问题:苏打到底想要干什么?
作为一个已经知道澪奈自杀原因的人,作为三年A班的班主任,其实他要做的,是要让班里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澪奈走上死亡道路的原因:
而之所以大家要一起想,是因为,(很可能)澪奈的死和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有关。
“都有关”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是凶手”,苏打想要大家做的,是一起去面对这个事件,从正面去面对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逃避,将事件远远地藏在记忆的角落里,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如果没有这次特殊的课堂教学,其实一切都可以“顺顺利利”地进行下去。
毕竟离毕业只有10了,只要大家相安无事,就又送走了这一波“菩萨”,而他们到了社会上,可就跟魁皇高中没什么关系了:
毕业典礼会正常地进行,有的学长们会解下第二颗纽扣,人间四月,樱花纷飞;然后大家各奔东西,一切正常,该上大学的上大学,该读短大的读短大,该打工的打工,该混的混;之后光阴似箭,入职,结婚,生子,各自过各自正常的人生。
只是到时候,谁会记得景山澪奈呢?
那个游泳部的女孩儿。
她本来也应该有一个同样“正常的人生”,然而,为什么?
为什么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就一定要走上死亡的道路呢?
没有人会记得,或者说没有人愿意记得;这个事件将会被所有当事人藏到记忆力最偏远的角落,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然而,只有一个景山澪奈吗?
高中时代的记忆可以被埋藏,但人性的弱点并不会缺席,反而,在一味的逃避过程之中,弱点会渐渐的变大,变坏,变为“恶”。
其实,在还没有毕业的当下,在苏打设计好的最后一堂课上,景山澪奈的死并未走远,但人性的弱点已然暴露无遗:
当有男生提议杀死班长小樱同学的时候,苏打质问全班同学:你是否想让班长去死,换句话说,你是否认为班长“应该死”。
我想只要是心理发育正常的高中生,在听完班长和澪奈的故事之后,肯定都明确班长其实除了“生性怯懦”,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
所有人都可以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本来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面对质问,所有人都选择了选择了沉默;为了自保,不顾牺牲掉是非对错以及他人的生命。
29个人要杀掉一个,班长已经被推到了台面之上,成为了那个“1”,那么只要其他人抱在一起,选择一起成为那个“28”中的一个,就可以得以保全。
似曾相识是不是?
这就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孤立排挤大法,在前面背景里提到的“坏的集体主义”。
不管什么道德标准,不管什么是非对错,不管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既然有人已经成为了那个“1”,那我所要做的,就是和其他人抱在一起,成为“我们”。
最终“我们”一定会得以保全。
这也许就是澪奈踏上死亡道路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那个时候一共有30个人,澪奈成为了那个“1”。
这便是苏打咆哮的理由:所有人(除了班长)为了自保,再一次选择了无视内心的判断以及道德是非。
这样的一群人,还有10天就将会毕业。
他们本会从校长手里接过毕业证书。
然后一切正常,相安无事。
但是,他们真的“毕业”了吗。
一直以来,一波又一波的高中生就这样毕业了。
高中时代死去的澪奈们也将逐渐被淡忘。
但是这样一批又一批毕了业的人组成的社会,只会接着在成人世界里,制造出一个有一个景山澪奈的悲剧。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光是日剧里的桥段就数不胜数:比如《四重奏》里面被排挤的满岛光,《半泽直树》里面被下调的银行员。
想一想日本压抑的社会氛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日语里有一个词叫做“世間”,中文里就是“人世间,社会、人情世故”的意思。
如果把一切都归结到“世間”之上,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世間”?
正是一批又一批,像三年A班这样的毕业生们,这些被“相安无事”地送走的一批又一批的“菩萨”们。
就是这样一群“正常”的毕业生们,或者说,近乎全体的日本人,在毕业时候继续制造出一个有一个“景山澪奈”。
他们正常吗?
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正常”,或者说“寻常”,并不意味着是对的。
今年年末,一部“狗十三”宣称在向我们讲述:中国人是怎么长成大人的;那么《人质》似乎就是在扒开日本人的青春时代,告诉大家,日本人是怎么长成大人的。
这样的大家,能算的上是毕了业的吗?
这个时候,苏打表达出他所真正希望看到的:
他其实已经在“恳求”了:
总结一下,苏打想要做的,是通过毕业前十天这一次极端的班会授课,让大家分析同班同学景山澪奈之所以踏上死亡之路的原因。
在分析的过程中直面这一事件,以及在这一事件之中的自己。
堂堂正正地面对自己的想法,面对道德,面对是非对错,而不是逃避躲藏,任由自己的弱点化成“恶意的刀“,伤害无辜的人。
回到之前的一个问题:苏打“中二”吗?
在了解了他的意图之后,我想很难说苏打是”中二“的。
他精心谋划,不惜使用极端手段,去挑战深藏在民族社会底层的痼疾。
用日本人的话说,他肯定早就做好了”觉悟“。
大的不敢说,看到现在,我认为班主任至少是一个”勇敢“的人。
根据之后剧情的展开,我们可以对苏打这个人物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分析。
其实考察本剧的编剧,我们不难找到苏打这个角色在之前类似作品里的参考。
本剧的编剧武藤将吾曾经执笔过同是教育题材的“家族游戏”,苏打这个角色和家族游戏里面樱井翔那个家庭教师的角色颇有相似之处。
而家庭游戏里面,主人公看上去亦正亦邪,但结尾其实并没有对主人公的真实人格盖棺定论。
那么这部戏里的苏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身上的善恶就是如何分布,还要等之后的情节展开。
关于班长:一个英雄的诞生第一集里面我想提的最后一点就是班长茅野樱同学。
很明确,第一集里的所有学生可以分成两类:班长以及其他。
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班长茅野樱是唯一一位在苏打的特殊授课里面,有真正意义上积极贡献的人。
苏打为什么叫班长回答,表面上是因为两人关系比较密切。
实际上是借班长为突破口,道出关于澪奈死亡前发生的一些故事。
同时,他应该是把最后一缕希望,也是开课后的第一份希望寄托在了茅野樱身上。
班长虽然性格内向,属于那种不太愿意去表达自己类型:
如果有人说自己好友坏话的话会生气,但是并不会表现出来。
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呢?
大概是因为生性懦弱,不愿意和外界对抗,所以就算心里不痛快也会咽下去。
于是,当看到大家开始孤立澪奈后,班长的内心应该是十分动摇的:我是该继续和她保持关系,还是和其他人一样抱团,成为“29”里面的一位?
处在矛盾之中的班长在这时候收到了澪奈的信。
没办法,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就是那么暧昧,字面意思和内心意思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需要靠眼睛,还要靠心去读。
但是这个时候,收到信的茅野樱同学选择主动关上自己的心:啊,果然我和澪奈是没法成为好朋友的。
摇摆之中的小樱为自己遁身到29人之中找到了借口,于是,澪奈在最艰难的时候,失去了一个她本来可以依赖的人。
那个时候,茅野樱肯定不是一个英雄,相反地,她是一个“懦夫”。
而她的内心其实并没有因此而“安”下来,她很清楚两人之间的友谊,但却为了“生存”,违心地选择了站在另一边。
因此在苏打选她回答问题之后,她还要特意去解释:
而实际上,在这个班级原来的30人里,是存在“英雄”的。
这个英雄不是别人,就是死去的景山澪奈:
如果有人说朋友的坏话,会毫不犹豫地为她抱不平。
重要的是,不会因为“世間”的存在而忤逆道德与自己的内心。
可惜,最终景山澪奈却成为了牺牲品,而茅野樱在彼时,并没有成为像自己朋友一样的英雄。
苏打选择班长,就是看出了她的摇摆,看出她只是内心软弱,而尚未被蒙蔽。
于是苏打期待茅野樱可以在第一天的授课里,坦坦荡荡地面对自己,不顾及“世間”的压力,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在一开始,被第一次要求回答的时候,茅野樱同学仍然在选择自保与逃避:
这个时候苏打显然是不死心的,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于是他继续引导小樱,面对自己的内心:
茅野樱搪塞: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澪奈怎么样也回不来了,这个时候苏打一语道出他的心思:
他是相信茅野樱可以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茅野樱一味地懦弱逃避,那最后也必然成为那个“正常”世間中的一员。
生性懦弱的她,何尝不会成为下一个景山澪奈呢?
而这个时候班里的其他同学仍然想要尽快了解此事,要把回答定在小樱最初的答案上。
此时,茅野樱终于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然而,在她说出了本来的事情经过之后,班里同学依旧不依不饶,继续施压:
并且开始中伤已经死去的澪奈:
还在上演着他们拿手的“29”对“1”,现在成了“28”对“1”。
终于,茅野樱忍无可忍:
她一声大喝之后,起身冲向中伤者,一脚飞踢:
面对过去,此刻她做出了改变,直视内心,此刻她成为了自己,勇敢对抗28人组成的“世間”,此刻她成为了英雄。
没看完,六集弃了,剧透分集点评。
个人觉得算是3.5-4星的作品,打这个分只是因为觉得这剧不值现在的评分首先明确,输出三观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论点论据前因后果和剧情逻辑必须是充足、站得住脚的,否则很容易引人反感第一集女主的故事还行,但是校园欺凌的出发点确实太老套了,看看后面的反转有没有新意吧,第二集结尾的妹子的反转无法接受,这样恶劣的加害者是无法被如此轻易原谅的第三集的男生还不错,算是自恋但还算有担当的迷途知返青年第四集个人认为是不错的,虽然表述的方法直接和想当然了一点。
朋友就是可以相互依靠和扶持的存在,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承认是赎罪的第一步。
但是对遇到苦难人的心态揣摩实在是太高高在上了,因为贫困和家庭原因放弃梦想的人真的有很多很多,比起呵斥还是鼓励更合适一点吧第五集转折很不错,总算可以脱离全员谜语人推剧情了,但是对于諏訪小姐这样坦荡、一副错的不是我是大家的人渣,我是没有办法说出你的选择没有错这些话的第六集,唉,我觉得不行,是真的不行,靠吼是讲不清楚网络暴力这么严肃的问题的(again,觉得编剧太高高在上了,出发点都是对的,但爹味很重,非常得想当然)编剧能原谅跟踪偷窥人身伤害欺凌的既定事实,能将靠跟黑社会援交以换取名利的女高中生称为“你过去所做的一切没有错”,也不愿意对一个真正受到伤害,梦想被践踏、自尊被贬得一文不值而疯狂报复的人给予哪怕一点宽容,无法理解脑回路(以及我为了看这部剧而浪费掉的宝贵的休息日时间
EP07Comment: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引导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是教师的责任,也应当是教师最珍贵的东西。
柊:直播结束,按照约定,我拿走了你最珍贵的东西——名声和权威。
这两样对你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现在你已经完全失去了。
武智:这简直是胡闹啊!
我不过是把比较有希望的人送到良好的环境当中去而已。
这有什么不对吗?
没能力就要被消灭掉,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作为我来说,如果不行的话,那我再给别的东西就是了。
学生最后发展如何,责任在他们自己,跟我没关系。
拿不出成绩而退学的人,关我什么事呢?
要是不能一直赢下去,就只能出局,这就是社会规律。
没有商品价值的东西不配受到关注。
柊:学生不是商品,是人。
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他们很脆弱,是尚未定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未来三步之内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给他们铺好长长的路,要相信他们的未来,担心他们的去向,思考走哪条路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要去接近他们,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这才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吧。
我无法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未来,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他们能幸福……武智:你在说什么?
你难道不跟我一样吗?
策划这样的案件,让学生陷入恐慌,你哪里是在为学生考虑啊!
柊:我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未来,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证明的。
我现在想表达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变成你这样的人渣,(掏枪)你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
EP06Comment:每个人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过于任性,跨越道德的边界,是要付出代价的。
既然敢于污蔑造谣,就要敢于对自己被人发现的后果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实际上,就像柊老师对学生这样行为不断重复而感到愤怒失望一样,千言万语也抵不过学生自己吃一次大亏。
柊:水越,听了刚才那番话,你还在怀疑坪井老师吗?
水越:我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我不清楚自己身体的情况,也不知道老师那么痛苦。
柊:什么都不了解就怨恨起了坪井老师,然后拍了这段视频。
水越:怎么办?
这种视频,我该怎么办才好?
柊:这段视频并没有流传到网上去,结城上传视频之前被我制止了。
水越:太好了。
柊:什么太好了?
喂,你说什么太好了啊?
你想把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去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不是吗?
水越:可是……柊:可是什么可是,这段视频要是流传开来,大家会怎么看坪井老师?
你有没有考虑过,有没有啊?
你想过吗?
你随口而出的几句话,会把一个无辜者的名声搞臭,这个人,还有他的家人以及朋友,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你想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无可挽回,你知道吗?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啊!
……求求你们快睁开眼睛,快醒醒,快点改变吧!
到底哪里不对,不要总看事情的表面,要好好思考,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要认真用眼睛去看,要牢牢记在脑子里,要刻在心里。
你们不就是因为没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事情才在不断循环上演,不是吗?
你们不能回避事情的本质啊!
听见没,水越!
问你听见没,跟你说话呢!
喂!
水越,喂,我在跟你说话呢!
你都牢牢记在脑子里了吗?
都牢牢刻在心里了吗?
听见没有啊!
你们已经过了可以感情用事、随意犯错的年纪,你们现在已经不可以这样随意了,要思考、思考、思考,然后得出答案。
所以要更加对自己说的话以及做的事负起责任来。
听好了,你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可以拯救某个人,但同时也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这一点你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你所说的某句话就能简简单单夺走一条生命,听见没?
你们也绝对不能忘记。
EP05Comment:绕道才是青春,谁又不是一路丢脸一路成长呢?
你没有错,大家都和你一样迷茫、挣扎、陷入绝望。
即使如此,依然不断向前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地向前再向前。
如果失败了,就带着伤痛折返,然后又继续咬牙向前进。
大家都很丢人,但是不要紧,这样才好,就是要不断地丢脸,然后越变越强,应该说不丢脸是不可能变强大的。
所以,诹访,对于你的过去,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没有错。
EP04Comment:人生总有些时光是不堪回首的。
沉溺于无尽的悔恨之中,不仅弥补不了昨天,也将失去今天。
无论过去做了多令自己可耻的事情,都不能再荒废当下。
趁着自己还活着,去弥补,去赎罪。
柊:你惹出来的伤害案,原本那件事的契机就是你企图利用景山赚钱吧。
你很缺钱吧,你妈妈脊椎受伤后,你必须照顾她,然后你只能放弃跳舞去工作……你为钱鬼迷心窍,把景山带到了废楼,但是为什么又背叛对方救了她呢?
甲斐:当然是因为那些混蛋想强行带走景山啊。
柊:你真的毫不知情吗?
难道没有隐约察觉到一点吗?
没察觉到她会很惨吗?
你是觉得如此也无所谓所以才答应的吧,但是你突然退缩了,所以救了她。
甲斐:怎么可能?
柊:那你为什么让人拍了陷害她的视频,让你这么做的是想要带走她的家伙们吧……没有勇气看着她在自己面前被带走,但是别人上传的视频就觉得无所谓了吧。
但是她同样受到了伤害。
甲斐:你给我闭嘴!
你懂什么?
柊:我懂,你嫉妒她,羡慕追逐梦想的她。
甲斐:你别一副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柊:你就坦白吧,和放弃梦想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你嫉妒她,是吧?
甲斐:嫉妒又怎样?
她没有任何羁绊,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却要忍受一切。
为什么只有我要受这样的苦?
柊:你打算永远一副自己是个受害者的样子吗?
你不得不放弃舞蹈,不是因为你的家人,而是因为你什么都没做。
甲斐:你说什么?
开什么玩笑?
柊:你有烦恼、有痛苦,但你跟别人倾诉过吗?
你的同伴、同学、还有老师,你有跟他们说过自己根本不想放弃舞蹈,希望有人拉你一把吗?
你有寻求过帮助吗?
甲斐:当然没有啊!
怎么可能那样做?
又不是求人就管用。
谁会来帮助我啊?
……柊:有时候就算苦苦哀求别人也没用,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至少你是曾经有过机会的,不是吗?
甲斐:已经太迟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现在做什么都晚了。
柊:哪有那么容易过去,你可是毁掉景山人生的凶手之一,我不会让你说太迟了。
就算为了景山,你也要说出真相,与明天抗争,你要抵抗、要挣扎、要抓住机会,你还活着,你可以做到的。
EP03Comment:唯有死人才不会有任何负面情感。
情绪,无论积极或消极,都是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躲也躲不开。
可怕的不是我们有负面情感,而是我们被它所绑架、被它所控制、身不由己。
无法化解的负面情绪最终将束缚住我们自己。
你是真的想看到景山受苦的样子了吗?
这成为你活下去的动力了吗?
……我来讲讲一个警察[郡司真人]的故事吧,这个男人曾经是一名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希望学生能拥有顽强的意志,有时甚至会进行体罚,虽然也有人反对这种教育方式,但也有众多改过自新的学生。
然而有一天,有一名学生受到集体暴行而去世了,施暴的是外校的学生,这个男人因自己没能救活学生而感到自责,把悲愤指向了犯罪本身,要改造一个伤害弱者的犯罪无法横行的世道,而后他当上了警察,他摒弃了负面情感,将它化为生存下去的动力。
在这里的两个人也一样,真壁在自己无法作为选手回归赛场的时候,没有憎恨对方,而是选择了协助伙伴的道路。
熊泽也是,对景山肯定也抱着复杂的情感,为了战胜她而拼命努力,也摒弃了负面情感。
但里见,你呢?
你尝试跨越逆境了吗?
你没能把受伤的沉痛转化为将来的动力,这就是你的软弱之处。
EP02Comment:缺乏想象力,也就是缺少共情的能力。
你想怎样对待别人,就应先换位思考,看看以同样的方式,自己能不能接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到一句话:“当我们用一个手指对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记住还有三个手指正指向我们自己。
”柊:宇佐美,你有想过要是你也遇到了自己对景山所做的事,会怎么样吗?
宇佐美:训话吗?
柊:对,是训话。
为了不再让这种事发生。
宇佐美:你闭嘴。
柊:不要逃避了,你一直以来都是大声喊着拒绝,不听任何人说话活过来的吧,所以变成了就算做那种蠢事也没有任何感情的人。
宇佐美:为什么我要被你怎么说?
柊:因为我是你的老师,我有义务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宇佐美:开什么玩笑,明明一直以来你什么都没做。
柊:没错,所以才要那么做,所以此时此刻我才会为了成为你们的老师而站在这里。
宇佐美,你所缺乏的是想象力。
如果自己家的窗户被打破,如果自己的衣服被剪碎,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因为谣言投稿受到无理的污蔑,到底会多受伤。
你没能想象这种痛苦。
宇佐美:闭嘴,闭嘴,闭嘴,闭嘴!
柊:你好好听着。
景山没有恨你,反而说是自己的错,她说,“是我自己的错,因为我什么都没说就拒绝了香帆,我应该好好跟她说的,我想要朋友,我想跟香帆成为真正的朋友。
”她是这么说的。
听好了,宇佐美,你就这样践踏了她的这份情谊,这就是痛苦。
这份痛苦,你这辈子都不能忘。
EP01Comment:毕业意味着成长吗?
并非如此,恐怕有些人一生都没有长大,还是那个幼稚的孩子。
改变何其困难!
语录:你们都同意让茅野[班长]去死吗?
你们这些人,真的都是一群人渣啊……只要自己活着,其他人怎样都无所谓,真是被你们打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狭隘的想法啊?
道德缺失,张扬个性,关键是你们心中一片空虚啊!
你们看到刚才的茅野,都没有一点想法吗?
看到原本逃避景山的死亡、现在却重振精神直面问题的茅野,你们都没有一点想法吗?
是过去的自己造就了今天的自己,所以逃避过去的你、你、还有你,都还是极其幼稚的小孩,一直都没有长大。
你们这些人啊,到底毕个什么业!
都听好,为什么景山澪奈非死不可呢?
接下来我会通过她的生存方式,让你们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多么地不堪一击……然后,改变自己,让你们充满恶意的刀刃,不再刺向那些无辜的弱者。
求你们改变吧!
苏打给世人上的这一堂课,受益匪浅。
懂得人早就明白其中含义,但不懂的人永远不会想去明白。
作为一个新媒体工作者,我们之中有些人,其实和键盘侠又有什么区别。
开会的时候,总编一直强调,你们不能中立!
不能中立!
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强,这样才能煽动读者情绪,才能让他们跟着你走!
总编有总编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条路很危险。
作者三观稍不正,就会毁掉很多人。
要知道这几万几十万阅读,一个阅读就代表一个人。
群众的情绪是很容易煽动的,他们可以被你激发出人性中的善,也能激发出人性中的恶。
从事这个行业以来,发生过的新闻实在太多。
其中日常关注的,多是负面新闻。
因为负面新闻影响力大,人们爱看。
骂渣男,骂小三,诋毁婆婆,捧高女性,根本不必花时间去了解这件事背后的真相,只管把大家讨厌的人往死里骂。
把这些人骂完后,他们又接着又去骂那些新闻评论底下的键盘侠。
就拿前段时间飞机失事的女孩来说,女孩死去后,评论下一片调侃诋毁,难听的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见不到。
可是,那些人真的见过那女孩吗,了解那女孩吗,没有的。
键盘侠骂女孩,原因有很多,但都脱离不了恶趣味和个人利益。
批判键盘侠看起来很正义,但事实上,和有些作者和键盘侠的恶行毫无区别。
那些骂键盘侠的作者,他们借这个轰动世界的新闻来批判那些键盘侠,阅读爆涨。
然后,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恭喜贺喜自己喜提十万+,欢迎各位老板来转载。
女孩遭遇不幸的背后,是千万人的一场狂欢派对。
所以每次写这类型文章时,我的良心都在被扣分。
就在刚才,一位编辑给我发了一个选题,示意让我抓住机会写起来。
选题内容是一个新闻。
母亲在孩子面前虐待小狗致死,孩子愤怒之下,杀害母亲。
这是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
可是,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什么样的细节,却是我们不知道的,寥寥几行文字,没法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
所以,我是该谴责这位母亲,还是孩子,还是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在我看来,这些表面叙述都太过肤浅了。
有时候,耳听,眼见,未必是全部真相,缺乏冷静思考,再下定论的人实在太多。
苏打说,你们的眼睛,嘴巴,生来不是用来伤害人的,而是用来分享喜怒哀乐的。
那就,让我们温柔以待地和人相处吧。
在高分遍地走,炸裂到处跑的年代,很难想象还有这样的一部片子,巧妙融合了以下元素: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综艺、冷笑话、逻辑推理、卧底、剧本杀、假面骑士、特摄元素、反转、感动、打破感动、热血、中二……更关键在于,这是一部爽片,还是一部有不少理想化台词和不少情节漏洞的爽片,但是,它依然让人觉得:时至今日,能花时间在这种片子里是观众的幸运。
哪怕是我,最开始只是想找部永野芽郁的片子,来消磨一下繁重的工作,三次刷完之后,依然如此认为。
剧情设定并不复杂:一个中学班级里品学兼优的女孩不幸坠楼身亡,在毕业前夕,班主任动用极端手段把全班同学关在教室里,试图在毕业的10天内,通过群体思考和班级力量,找出女孩身亡的真凶。
电视剧不过十集,但是每一集你都会发现:看似乖巧的同学,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几乎人人都是帮凶,人人都有所谓的苦衷。
体会过校园暴力的观众会深有同感,尤其是当局外人声称:校园暴力有什么难应对的,就打回去啊!
只有亲历者才能明白:校园暴力本质上不是一个人,一个恶霸的施暴,是一种氛围,一种自上而下的服从性氛围。
所以到职场上也是一样,喝酒本身是痛苦的,但是强迫别人喝酒,得到的却是皇帝般的快感。
作为朋辈压力深厚内外压抑的日本,拍摄这样的片子更为得心应手。
即便如此,《3年A班》的进阶之处在于:没有停留于控诉暴力本身,而是试图进行暴力本源的追溯,也就是:人为什么总想压迫他人,无论是通过班级小团体,还是网络?
而且,施暴方只需要说几句话打几个字转发一下,而受害者却需要遍体鳞伤,赌上一切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为什么?
人们都希望那个品学兼优,道德完美的人是自己,却又默默期待着其他这样的人出现污点并以此为乐,为什么?
所以,比起我,我更推荐家里有孩子的人看一下《3年A班》。
我们无法期待孩子勇士处于一个完全良善的环境,那么,不成为施暴者,知道暴力的危害,拥有自我保护良善的能力,以及如何思考应对暴力的出现,也许是每一个人的终身课题。
这一点上,也许成年人自己早已遍体鳞伤,但孩子们还是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至少,不比我们当初还差吧?
最后,日剧让人又爱又恨的点,就在于它总是带着一股神秘的中二力量。
也许是因为日常压抑力量比较深,无论拍点什么,都是不要小瞧了我和什么什么的羁绊,我最想打篮球的就是现在,一些特别热血又让人觉得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这些《3年A班》也有,但是说到底,每个人都在嘲笑中二,时过境迁,最怀念的东西,也就只有中二了。
一种精神,一种结局可以永远实现不了,但是至少知道方向在哪里。
就像我们也许永远成为不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至少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模样,我想,这是值得的。
感受写不开了 只能写到剧评只说说自己的个人感受本剧立意极好极深刻 但很遗憾 过程歪了用2×的速度 快进看完最后两集 结局指向网络暴力 然后把所有角色洗白 包括热血教师(也就是把代表校园暴力和职场暴力的角色都洗白了)。。
先不说可以5集演完的剧拖了十集 只说逻辑 不觉得逻辑有很大的问题吗?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一 就是网民们根本没有独立思考 在没有弄清原委没有搞清真相的时候 就根据片面的“证据”人云亦云 所以当兴奋剂假视频开始传播时 如果有相信并了解景山的朋友和同学为她发声 必然会有支持景山的网民出现 景山也就不会被网络中的侮辱和咒骂害死 可实际上呢?
没有人站在景山这边 除了网络上的谩骂 景山还要独自面对好朋友的冷漠和猜忌以及同学们的议论和白眼 而且别忘了 假视频的始作俑者就包括景山的同班同学 此时我就想问问编剧 为什么拍视频上传视频发现视频被假造孤立景山的同学们被原谅了?
为什么武智老师被原谅了?
为什么代表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的人都被原谅了 只有网络暴力才是杀人凶手?
网络暴力的破坏力大到不可想象 这毋庸置疑 但本剧把所有责任 在最后一刻全推到网络暴力上 原谅了所有网络之外的角色 忽略校园暴力和职场暴力 忽视作为一个朋友一个同学一个同事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行为道德 我觉得这个剧的教育意义并不大
影评为观后感,涉及剧透,不喜Pass,可观后回见。
对这部剧蓄意评价,主因是觉着它寓意深远。
剧本身不见得是有多好看——除却开篇暴击的噱头和中间各种剧情的反转惊雷,个人更喜欢它的育人要点。
剧情中柊(zhong)一飒反复强调的“静、思、定”,用其原话描述:“在做重要的决定之前,先冷静下来,在脑子里仔细思考一下,再决定什么是正确答案。
”反思整个剧情,故事主因是群众无脑的言语暴力,一点点晋升为行动暴力,最终促使当事人崩溃、死亡。
柊一飒:“有了语言,就会产生意识,有了意识,就会有所行动,有所行动就会思考,有所思考就能做出改变。
求求你们快睁开眼睛快醒醒吧。
快点改变吧!
到底哪里不对,不要总看事情的表面,要好好思考!
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要认真用眼睛去看,要牢牢记在脑子里!
要刻在心里!
你们不就是因为没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事才在不断循环上演不是吗?
你们不能回避事情的本质啊!
……你们已经过了可以感情用事,随意犯错的年纪。
你们现在已经不可以这样随意了,要思考、思考、思考!
然后得出答案。
所以要更加…所以要更加!
对自己说的话,以及做的事负起责任来。
”明知最终答案的柊一飒,却耐心用十天时间循循善诱学生与网民尝试自己揭开谜底。
由此试问:知识速食时代的我们,多为毕业而疯学、为生存而赚钱、为虚名而装蒜,心中可还藏有一束清醒的光线,能不计时间的代价,笔直照向指定的远方?
这场背水一战的拼死一搏,是死谏,也是柊一飒对美好未来的心向往之。
不被社会舆论所领导,不以毕业证为毕业,不以有钱为成人。
将学习和理解视为终身制,贯彻做好人的原则与信念,否则即便入了社会也是人渣,成为柊一飒口中的空壳人——“丧失道德,总以自我为中心,总而言之,你们只是一群空壳。
”“刀子戳进去,血会流出来,还会感到疼痛,有时候甚至会夺走性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如今这个社会在不停地匆忙运转,让人们甚至无暇注意到这么理所当然的事情。
做什么样的事会伤害对方,别人对我做什么会让我痛苦…我不希望你们,长大之后都变成注意不到这些事情,情感麻木的人。
你们要发挥想象力,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做决定之前要暂时停下来,严肃地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是对的?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却没人能做得到。
我就是希望你们能明白,思考有多么重要。
”这是Let's think.除此外,剧中还很戳我的一点是柊一飒教育模特女的一段话: “你没错,大家都跟你一样,迷茫、挣扎、束手无策,即使这样,也要为了寻求正确答案而向前走,前进、前进,如果还是不行,就带着伤回头,然后,再咬紧牙关向前走。
大家都很难看,但是,这样就好。
这样,才好!
不断丢脸,才会变强。
换句话说,不丢脸,就不会变强!
所以,不论谁怎么说你,你以前的人生都绝对没有错!
”人哪,往往这样,越是岁数大,越难承认、承受自己的失败与失误。
但如果连跌倒的伤痛都无法忍受,又有何德何能去承载美好的未来?
接纳、包容、理解当下的自己,是改变未来的第一步。
比起无知无觉麻木前行,意识到痛苦反倒可喜可贺。
更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身不残志更坚,又有那么多愿望想去实现。
比起剧中的柊一飒,这岂不是更显充满了希冀?
而细思极恐的:学生虽是老师的人质,实则是被包庇的一伙;我们却是社会的奴隶,是被洗脑的一代。
日复一日快速更新的八卦与短视频日渐磨掉我们的斗志,并培养出我们将舆论传播到各个社交场合的固有习惯。
但凡反思一下:你想要啥?
也不至于无知无觉至此。
成长吧!
不那么功利地、用心地成长,以一颗平和、公正的心,去不分伯仲地善待自己与世界。
最后,向《三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这部作品致敬。
从一口气考完三集到现在追剧到第五集,一周看一集已成为目前常态。
看了些豆瓣帖,大部分的留言和评价都是说这部剧让人看的很尴尬,除了苏打的颜可以舔舔之外便没什么可让人内心愉悦的了。
一直相信,看剧和看书一样,也许你并不是你喜欢的那个类型,但也请静下心,看一看,听一听其中是否有可以让你心海可以掀起涟漪的话语词句,若有,便说明其还是有存在的些许价值。
撇开逻辑,若只谈本剧创作初衷便值得当代年轻人重新回望审视自己的校园生活。
霸凌,冷暴力,网络跟风键盘侠等等,都是这个网络发展,时代更新过程中显露出的弊端。
若蛀虫注定无法根除,便使出浑身解数,让其后代数目减少,也是好的。
刚刚加入豆瓣这个大家庭,一点肺腑之言,还请各位海涵。
若让一些大老爷大娘子觉得戾气太重,还请包涵,见谅了。
地铁上看的最后一集 哭的稀里哗啦的 幸好戴着口罩……
虽然中二,但不可谓不真实。说教意味虽重,但也不是讲的什么大道理,都是些简单却很容易忽略的事情。请不要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做着伤害他人的事而且还不自知了。
晨间广场舞承包本剧所有笑点。大概想讲网络暴力?整的跟爽文似的,内容基本靠胡扯,节奏拖沓,说教和强煽也尴尬。倒是可以看看各舍力捧的新人,虽然大多演技感人(PS:萩原利久苏打真心带不动 ╮(╯▽╰)╭
开篇其实很有意思,后面在铺垫剧情的时候有几集的重复率稍显疲倦,第五六集开始恢复水准,无论是情节设定还是剧情推动,都把氛围渲染得很好。菅田将晖作为主演不仅保持了自己的质量还带动了其余学生役的进步,最优秀的还是他细细解说之时带着哀求的语气吧,咩这次是正常水平发挥,第一集和倒数一二集给她的发挥空间更大,看完全集也明白角色设定本身就是封闭内心加承担最多心事的人设,最后一集的ダメ、ずっとそばにいるから中哭腔的表现真的太喜欢了,校园剧能做出这样的尝试和成绩就算是一种进步吧。
主题还是不错的,虽然日本的中二病永远治不好。
#重看 突然覺得很諷刺,因為我想在中式教育體系下發生霸凌自殺事件,最該死的不應該是老師嗎?學生的集體惡意不過是老師的傀儡。在一張從起床直到睡覺所有時間都被精確計算安排妥當的課程時間表里,在每一間教室都裝著攝像頭方便老師隨時監視探查的環境下,學生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空間,而這一切都在老師的控制範圍內時,還會有排擠、霸凌事件發生,絕對是出自老師的縱容、默許和她深深的惡意,甚至老師會刻意表露出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吸引學生去放大和執行,她得以欣賞自己的權威和成果,這是學生與老師間心照不宣的長久默契,不是看一部電視劇的自我感動可以停止或意識得到的。
不是经常看日剧,作为一名日剧的新人粉来说。真的有被33给惊住了,虽然剧情方面比较套路,但是丝毫没有掩盖住演员本身的吸引力。说明演技真的可以碾压一切,哈哈哈。疯狂为33打call,超级帅啊!!!!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今冬终于来了一部好看的,虽然我还是对互相嚷嚷脑袋疼,感觉日剧冲着韩剧走了,原谅我一个互联网时代无法不受影响却苦苦挣扎的受害者。告白升级?女王的教室男生版?前不久的天空之城?同为老师,看到这个开头我毫无快进之意的看下去。看着这帮孩子一开始目无尊长以及自私到极致,同苦恼如何以教师的立场去点醒这帮孩子的人恐怕没法和戏剧一般走下去吧?然后又苦恼隔壁邻居都有了这样那样的反思,而我们的自省在哪儿呢?!!
静,思,空。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不盲目跟风追捧,就事论事不上升到人格层面侮辱和个体攻击,避免成为舆论操纵的吃瓜群众,不以吃瓜为乐,不以与人分享为荣。在游戏上同样如此,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言语会给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原以为3A是炒概念的悬疑剧,最后发现和弹丸论破3一样,都是引人深省的新载体,只不过这次操纵者也是好人。btw现在拥有了自以为和苏打的同款发型!
如此中二晚期设定,要如何写,才能拖足十集?目前看来,第一集都已经拖泥带水很严重了。#果不其然,两集弃#
处处透着粗制滥造 题材就也很平常
第一集感觉小枫老师做的有点牵强,学生把他按倒了,难道就不能抢了手表?虽然无伤大雅,但是还是觉得有点牵强。感觉这部剧应该是关于网络暴力多一点吧,慢慢追!
结局真的是非常生硬了,苏打舌战键盘侠,整整一大段说教。但是整体来看,剧情还是ok的,立意虽然还是比较浅但是实现得不错。而且这个剧的实际意义是菅田将晖对一帮若手演员的演技教学啊。
(数来宝)为了N、大逃杀、ひさびさ校園トラマ。Mei美、Suda俏、もしもカプル君ら?いいから、ムダだ、こんなしゃべりかたがアホだ。
把整部看完再来评论吧,最后一集的意思就是在说看了一两集就开始喷这不好那不好的人👎
同是屠戮中二症候群,三年A班就是《告白》的延伸版,没有《恶之教典》的血腥激进,更像是《女王教室》,把你拉进恐惧的深渊去直面过去的不堪和痛点,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痛点,苏打老师演得可真好啊,小芽郁表示我好方,19年第一个满星推荐的日剧了。
我的天哪,真亏我能撑到第三集。每一集都是冗长无趣的说教,连一点点有意思的悬疑都失去了,烂剧本苏打也救不起来,学生演技更是一个比一个尬。
【B站解说快看】正义主角在中后段被当作凶手、再在高潮处翻身说一切都是自己的计划。这类套路一直延续至今。
看得跟legal high一样莫名其妙,实在是没法get到笑点和夸张桥段比如热血教师。二倍速加跳看完的。其实很同意那些说教的内容,比如要有同理心(剧中提的是想象力),要把生活的打击化作明天的动力,要在转发和评论之前停下来想一想,要对他人的生命有敬畏之心,语言像刀子会伤人,这些都同意,甚至连【把学生推到一个极端境地营造一个刻骨铭心的情境让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来学习】这个设定都部分同意,但就是太说教,太夸张,人物的转变太不可信。不同于其他日剧的温情鸡汤,这个是暴力的油花四溅的鸡汤。但总归会有鸡汤的无力感。就像最后一集拼尽生命全力(去说教)SNS上还是一片“不知悔改”的众声喧哗。做教育真难呐。看在这个份上多给一颗星。ps前几集恶人自白的时候很像柯南里“总有苦楚”的犯人,反正背后总有一个心酸的故事。
第九集的悬疑感做的太可耻了,居然直接消声……其实这部剧的意义超级棒,网络越来越发达了,可是人们看到真相的几率却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在自以为是的发表评论,自己不满意还要跑去找别人杠,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存在,不是很可怕吗。可是就算如此,也还是会有很多人在说着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只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种让人愤怒到不行的话,感觉这世界上好多人都好可笑啊,所以说人类快点灭亡才是正道!苏打真的帅炸了!!!!!路人转墙头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