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看完了,没想到让我最想敲键盘说说的是老杜丽。
看到男主带来消息说他们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很快就能从监狱出去时,好多弹幕担心会不会希望落空了最后老杜丽承受不住。
没想到最后是愿望成真让他承受不住了。
一朝逆袭,锦衣加身,人性里最不堪的一面就骤然爆发出来了。
这一段让我骇然,不光是老杜丽和大女儿和儿子的无耻嘴脸,更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越想越真实。
我自己也出身在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现在出了校门努力工作,内心的隐秘愿望就是有一天能挣很多很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可是这一段让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穷惯了的人一夕之间掌握那么多财富,原来嘴脸可以变得那么丑恶。
可能因为这一层的想法,在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把老杜丽代入成自己的父亲,把自己代入成小杜丽。
看到老杜丽说的一句句色厉内荏的话,看他自以为高贵地安排各项事务,恨不得立刻跟昨天的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我气愤的同时更多的是痛心。
而看到小杜丽一直一直的隐忍,违心地顺从父亲和哥哥姐姐的各种安排,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力。
从剧中脱离出来,我只能庆幸——首先,就算我挣到大钱也不是一夕之间暴富,不至于让父母心态那么失衡;其次,我父母所处的环境毕竟不像那时候的上流社会那样虚伪,所以父母不至于演出姿态如此难堪的闹剧;最重要的是,跟杜丽相比,自己是个经济独立的女性,不必遵从父兄的意志去生活。
After all, I can always live the way I wish. Little Dorrit has her own limits, given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I pity her for that.
小杜丽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剧了,名家的剧本确实是不同反响。
平民窟的街道好像永远都看不到阳光,法律总是那么残酷,制度拖沓且对财产没有任何保障。
但是amy的善是黑暗中的一点光,在一无所有后authur才认清amy对他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爱。
在他富足且有地位时,从没有辨认出,也许是太过骄傲,自持过高。
我想:若没有那场破产,也许authur永远也不会拨开眼前的浮云。
在他眼里amy只是个孩子,比她小一半,他想去帮助、爱护,但从不把她当作女人看。
但不是每个都有机会通过一场风浪来向爱人证明他或她的爱所以amy很幸运很多情况下,我们看着手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强大,光芒越来越盛大,自己却仍然是那个丑小鸭,一无所有,笨拙且幼稚,为他高兴的同时,看着距离渐行渐远,然后消失不见。
最近的很多时候,享受那种passers-by的状态,好像随时可以走掉。
因为是路人,所以更要尽性地玩耍。
在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际,送自己一个卡通气球,拴在自行车上,然后很快地骑车,看它随着风呼啦啦地飞,没有任何牵绊。
这种游荡的状态,很自我。
Now i see what a great master dickens is. The ending, oh how dreadful! yet from the ending, we can see Dickens had to please to the readers, and make dramatic turn in favor for man, for arthur. The wheel of fortune has to hurry up its turn therefore, the audiens could be satisfied in such a flee of hours. I rather see the true end concludes with little dorrit withhold her gift and accomdated herself to arthor, which is sad and humbling for a woman, and yet caracteristic for victorians. Im sure the feminists would have lots to comment for that ending only. But there's simply much sparklings to be counted for on the whole of Little Dorrit.
肮脏潮湿的街道 摇摇欲坠的房屋 剧情很吸引我了 但是中断有一点点拖沓 结尾又太快好多坑还没填比如Miss Wade和黑女仆 力高给我留下阴影无误 觉得别人强行要嫁入他家 不知道有什么可优越的高文夫人 厚脸皮的高文 傻气的莫多尔 拖拉的拖拉衙门 只知道剥削却披着和善外表的资本家被舆论神话却拆东墙补西墙的银行家 努力想进入上流社会太过在乎他人的想法的老杜丽注定崩溃 混迹上流爱慕虚荣的姐姐但又真切的爱着小杜丽 喜欢Pancks看似可怕但内心温热 John也可爱给自己的墓志铭太感伤 还有随和的杜丽叔叔 可爱的意大利人 男女主太好了 完美的不真实 反倒是配角们很鲜明 爱情倒不是那么动容虽然结局全程姨母笑但狄更斯对现实的批判是尖锐的高明的
看过的Charles Dickens不算多,在我印象中他始終笔调温和从容,善意地讽刺人性中那些微小的瑕疵,泪中带笑讲着尘埃中泛出人性光芒的故事,比如Oliver Twist,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大约只能算是个特例。
因此看到Little Dorrit的名字的时候总觉得大约又是个孤星血泪式的故事,所以一直没抱多大兴趣,直到近日翻出来看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回头一查才发现果然是Dickens中后期的作品。
虽然还是有着Oliver Twist的套路与影子,比如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身世与贫苦童年,以善良和努力,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
然而Little Dorrit远远不止于此,不然故事到Dorrit一家继承遗产又重新富有起来便可以告终,它的结尾也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即便喜悦之间带着难以磨灭的忧伤与惆怅。
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Dickens的爱憎分明,虽然小人物身上可笑的瑕疵依旧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但他对于反派人物却不再给予情有可原的宽容,却是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控诉;而他写悲剧人物更多了一种深重悲悯的情感,那个轻松柔和的Dickens已经渐渐透露出《双城记》中的冷峻犀利,或许是对世事的了解愈深愈透彻,愈感人间世态炎凉,越发叫人心寒。
甫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便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如果说俄罗斯民族擅长以哲思剖析灵魂,那么英国人绝对是洞察人间百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描绘的高手,而Dickens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加之BBC的拍摄则更是天作之合。
不过可惜的是我并未看过Little Dorrit原著小说,所以这里不敢妄自以小说话事,只能谈谈对“剧集”的观感与印象。
Little Dorrit的基调是灰暗阴冷的,大约正契合那个年代因着工业革命而起步,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正繁荣发达的伦敦的形象,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但私底下却是藏污纳垢。
那或许是个伟大的时代被不断歌颂,正如剧中的Mr. Merdle——时代的巨人,剧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几乎不带任何感情,没有嘲讽憎恶或者同情爱怜,纯客观平静的立场反倒让这个人物并不显得讨厌,他大约算是在剧中被Dickens抨击的资产阶级代表中最不让人心生厌恶的一个,故事平静地叙述着他那备受追捧的事业,滥美之词不绝于耳,而他的情绪却一直古怪地畏缩而紧张,或许是他自知自己所建造的是空中楼阁,而最终当事业破产时,他懦弱地以自杀了事,一夜之间仰赖于他的投资者们纷纷破产。
他生前虽坐拥财富地位,却没有相应的泰然若之,他总是将自己疏离于人群之外,自己也无好恶喜怒,只是兢兢业业满足他人的业务需要,而他死后甚至连他的家仆亲人都不曾为之哀悼惋惜,甚至连观众都只是冷静地目睹着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
正如“拖拉衙门”以一个部门代表着官僚制度,或许Mr. Merdle这纯然客观疏离的存在象征着的正是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本身,人们看似仰仗他而发达,事实上它并无感情关系或者价值判断,只是满足人们贪欲的工具,而Dickens显然并不看好这种泡沫般经营方式,若是出现问题漏洞它绝不承担重责,一旦崩盘重担只会将千千万万普通的投资者们压垮。
而相对于时髦的金融投资而言,另一个更为古老的行当则是地产投资,虽然剧集中并没有道明Mr. Casby的身份,但从他长长的胡须和黑色的袍子几乎不用费力便可以猜出这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犹太商人。
他坐在账簿后边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要求讨债人Mr. Panks竭尽所能的盘剥压榨租客们的每一分血汗钱,可一转身便变成了慈祥的老爷爷与Bleed Heart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又可以像个圣人一样慰问在贫穷中挣扎的租户,与他们一同吃饭聊天,却把“吸血”的恶名都留给替他跑腿的Mr. Panks。
名利双收这样的好事得来并不难,如今当大商人的自传可以排上畅销书首位,大地产商们也各自扬名立万,而自有大把人去替他们背负血汗工厂、天价租金和行业垄断的种种骂名。
故事中估计作者最为憎恶的角色,或许莫过于Mrs. Clennam,她一生死守着三样东西:她家族的生意财富、她的正义与道德标准以及她不可告人的秘密。
她以上帝之名粉饰自私与冷酷,她所作的都是出于她所定义的正义,甚至有权力去审判他人,她似乎清教徒一般严苛地对待自己,也同样苛刻着他人,所以她可以坦然果断地让自己丈夫的情妇送死,侵吞Little Dorrit的财产,冷酷地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从自己身边赶走,只是为了捍卫家族、名誉与公义。
然而这种种恶行并非不在谴责着她的良心,所以她以一份微薄的缝补工作来补偿Little Dorrit,实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衍;而更多的时候她将罪证与罪疚感一同掩盖销毁,便自以为是清白的了。
她实是种种朽坏与丑陋,但当他人质疑这本相的时候,她高举手中的圣经说:我不需要我的丈夫来审判我,我也不需要我的儿子来审判我,唯有上帝才可以审判我!
自欺欺人到最后连她自己都信了吧,而听见这句对白时,不禁一愣,甚是耳熟。
以上这些已经不再是人性的小小缺点与瑕疵,而是大是大非,大奸大恶矣,人性之罪恶不可儿戏也无可推诿,这些人的存在,才是让这个故事灰暗阴冷的真正原因。
而这些折射在Mr. Dorrit的身上,则是一个无以言说的悲剧。
从开篇Arthur在马夏尔西监狱中初见的Mr. Dorrit,这个人物的身上便因极大的自尊与自卑混合在一起而不由产生出滑稽和可笑的效果,然而他是善良的,只是监狱的生活毁了他的尊严与自我价值。
然而更大的悲剧却是在他重获自由回到上流社会中之后,以Mrs. Merdle为代表的冷酷高傲的上流社会无情地鄙夷着他,他找不回尊严与自我价值;而在Mrs. Clennam的辱骂中,他意识到自己亟欲摆脱的过去将是他一生的阴影,尽管离开了马夏尔西监狱,但那枷锁仍在,或许这社会原本便是个牢笼,它生生制造的罪恶的债务人监狱的制度毁了他的生活,Mr. Dorrit以为踏出了监狱便可获得自由重新开始,而这个更大的监狱却让他这绝望中的希望都破灭了。
不得不承认Mr. Dorrit无论是在监狱之内还是之外一言一行都无比可笑,但对其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见证着的不仅仅是债务人监狱制度,而是整个社会怎样将一个可怜的人的精神一丁一点消磨殆尽,将他踩在脚底下,直逼尽头也不放过的可怖与可悲。
当一个人被驱逐出社会之外(被关押在这个无法理论上是离开的马夏尔西监狱中),其一生都是being haunted,社会之大之恶,根本无处可逃。
所以这个故事虽以Amy与Arthur的身世与爱情作为主线,但在整个故事中,却显得并不重要。
他们的形象相较之下显得渺小而单薄,并不生动,但却是质朴真诚,甚至是必要的。
Amy善良无私,但未免太过羸弱;而Arthur正直有担当,却总有些许道德优越感,而这些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只是不完美的现实。
他们都不是这个世上的强者,他们的命运虽有大起大落,也曾被世事的潮水抛来掷去,但却从不改变初衷,更没有沾染上这个社会的种种恶习,而这份坚定正正是他们的强大,所以一路走下去,命运之神必定要将他们交织在一起,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一丝美好的盼望。
片尾的婚礼谈不上大喜或者大悲,过去都曾在他们的心中留上伤痕,笑脸上总也带着一丝忧伤。
然而始终总有一群人会围绕在他们身边,就是婚礼上的那些宾客们,而他们正是Dickens最擅长描写的那些底层带着些许瑕疵,不完美甚至可笑的小人物,比如实则心地善良但为了生存而以自私来自卫的Fanny,Plornish一家,好人但因逝去的爱情与青春而变得古怪的Flora,还有Mr. Panks和John Chivery,他们两个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一个耿直一个纯真,虽然微不足道但一言一行都以他们的方式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与热量。
在这里,Dickens正面肯定了这些小人物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正是那份朴素的爱与热心肠,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直接的联系和感情,才是温暖着主人公,温暖着电视前的观众,温暖着世界的力量。
这世界的黑暗何其大,没有人可以独行,要在这凶险的世间活下去,总得仰赖坚定的美德与微茫的盼望。
尽管男女主相聚时间很短,我还是很欣赏这种相处方式的,特别是中间互相通信那段,感觉爱情在不知不觉中滋养,还很期待最后男主以怎样美好的方式了解到自己的情感还有告白。
然而......这结局估计连国内编剧都写不出。
这个故事旨在与讽刺所谓的贵族和官僚,但是前面都是明显讽刺,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反倒是最后女主的姐夫主动提出要帮她哥哥找工作让我感到真真正正的讽刺。
连一个傻瓜都学会了所谓的官僚主义和享受这种不作为工作所带来的收益,这是何等的可悲啊!
影片无论是在贫穷时还是在富裕时与家人追求贵族之路之时,女主与家人之间的矛盾都表现得很好,感受到女主的无奈、痛苦与善良。
在一路狂奔回意大利的车上,影片用同一个镜头表现了Mr. Dorrit从离开伦敦到意大利一路心理路程的变化,到故作镇定的与女儿重逢,再到在舞会上完全精神失常。
其中,或不安,或迷失,或失落,或懊恼,或悔恨,演员和导演都将其展现得如此扣人心弦。
原本对老杜丽的厌恶逐渐转变为悲哀与怜悯,poor old Dorrit!
PS:姐姐不化妆还是很好看的,一化妆就觉得像爱丽丝的红皇后啊!
John好可爱!
and 我觉得男主好像阿米尔汗啊!
我一直在想,当痴情的John落下眼泪,这是不是一个错误?
Amy的柔情停止在John面前,却同时也被Arthur无情打落,尽管是出于无心。
也许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Amy与John在一起,Arthur与Pet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现实在Henry Gowan 向Pet求婚时跑偏,Arthur先生只晚了一步。
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现实,女一号与男一号的结合,众望所归,却是圆满向现实的妥协。
后期的狄更斯还是慈面仁心的,他笔下的世界不再是尖刻冰冷而无药可救,现实转向柔弱,而不是冷酷。
如果做一个统计,《小杜丽》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美丽的,即使是那些被批判的人。
我一直是很讨厌Fanny Dorrit 的,她功利而世故,吵闹而浮夸,那副嘴脸真是让人产生不了半点喜爱。
但当她把胸针扣在Amy胸前时,突然那个张牙舞爪的Fanny不见了,我想她是爱着Amy的,只是苦难与折磨让她变得嘴碎与挑剔,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苦难的。
还有大叫着“收租!
”的Mr.Pancks,在终于忍受不了每天压榨穷苦的底层人时,压制着的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我真心喜欢Mr.Pancks这个角色,当他不板起面孔时就像个孩子般单纯可爱,情绪流露从不遮掩,一直记得他的开怀大笑。
还有那个可怜的意大利人,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是温暖的,他陪孩子们玩耍,干活十分卖力,用新学来的不标准的英语说着“I am very happy!"我很想就这样停滞,因为眼前的世界太过温暖。
我想电影的暗色调并不意味着阴郁与冷漠,它是在凸显一个个鲜明的人物。
温暖的微末在黑色的背景下衬托出光芒,这光芒恰到好处,不会刺痛你的眼。
我们常常看到冰冷的现实,就如我准备一口气读完《复活》,却在刚读过简介时心生怯意。
还有《安娜 卡列尼娜》,担心不圆满的结局带来差心情。
然而大多数现实不是冰冷而是柔弱的,所以不必畏惧。
现实中当然有John一般不如意的人,但要相信John一定能找到一位爱他的妻子。
我越来越爱这个柔弱的现实。
『顺便说一句,我是冲着Matthew Macfadyen来看的』
债务人因为债台高筑只能住进债务人监狱,这是多么可笑的制度,如今债务纠纷作为普通的民事案件完全危险不到债务人的人身自由。
前几年民间借贷盛行的时期,多得是开着豪车住着豪宅就是无法执行财产的债务人。
所以当亚瑟执意要面对债权人,甘愿被囚禁的时候,才看出一个绅士样子。
剧中的亚瑟和艾米一样,任环境的如何变幻,心里有自己要坚持的东西,就是俗话说的随波不逐流。
但艾米的善良有些超乎寻常,仿佛能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公平。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竟然在最后索要封口费的时候用条件交换的方式,让艾米遵守规则按约定打开信封。
可能在那个时代大家都信奉着不打破规则和约定是最基本的道德吧。
无论何种情形,哪个年代,活在别人的目光里的人总会先被灼伤。
看完唐顿,没有人不说大表哥英俊无双的。
但是马修哥除了英俊之外,绝对还有儒雅和纯真。
少了P&P里需要故作傲慢的包袱,小杜丽里他更能充分演绎出本色。
而且我觉得跟P&P里比起来,这位亲已经瘦了。
不过严酷的事实就是他俩都早就娶了圈内人了,哈哈哈。
女主真让人疼。
估计只有锦绣佳人女主和她一样瘦了,温婉善良的姑娘总是弱不禁风的,除了南方与北方的高知小胖妞儿啊。
看完迷你剧还有很多疑问:1.小杜丽只是舞女死时监狱出生的孩子,还是舞女的孩子?
那么舞女的孩子上哪去了?
2.Pet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丈夫一百个淡漠,之后为什么没有下文了?
3.小杜丽他爹,入狱前到底有啥身份和地位,让他认为自己是绅士这么多年啊?
最后还是很喜欢英剧对于爱情的铺张方法,给了很多铺垫很多纠结,美好的结局总是短暂而合理。
不管是锦绣佳人,还是南方与北方,幸福只要给结尾的十分钟,就可以灿烂到整个宇宙。
一直就很喜欢狄更斯的小说,不仅因为少年时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便是他的《双城记》。
而且因为他行文与述说的风格与我极通款曲。
至今对《双城记》开篇那一段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挣扎着信仰与怀疑的文字记忆犹新。
你会倾刻间肃穆于他那沉郁、充满忧愤的现实主义悲怆,那对黑暗聚集的世界进行的嘲讽,控诉与鞭鞑。
而同时,你又总能在他激变的文字之间找到一种创意无限、诙谐风趣的浪漫柔情,从而点燃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所以,每当意骄气傲或是心沉情落之时,我总会想起他的篇章,并在齿边轻轻地吟诵。
而此时,我骄傲的心绪会如落花般随水东去,我沉落的郁结也转化为一株深谷的春树,在风中重生。
原本想先看一看狄更斯的《小杜丽》原著,然后再对这部BBC的同名改编剧集做一番欣赏。
但看着海报中Amy深深如水的眼神,以及身后雾蔼中的芸芸众生之时,我便屈从于BBC巨大的魅力,从而沉醉在这片流动于光影之中的人生画卷当中。
关于本剧的演员、制作、服装、布景以及音乐的溢美之词,已被无限流传。
无需赘述。
而另外那些呈现在心中的,恍如隔世的旧日感受,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这里,我只想专注于我们的小杜丽这颗灰烬中的钻石,暗夜里的明星。
每当看着小杜丽披着蓝色的斗篷穿梭于泥泞的街道、栖身于黑暗的斗室或是舒展于美丽的阳光之中的时候,总会觉察出一种若去若还的灵动之姿,而从中,你会进一步地升腾起一种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的真爱之感。
这种真爱使她无怨地侍奉着陷入尘世迷幻的父亲,使她包容地拥抱起堕入物质深渊的手足,也使她克制地等候着爱情的眷顾以及最终幸福的到来。
她的每一声心跳至始至终地跟随着爱的频率,不被迷惑,不曾颠倒,坚韧地接受爱的考验,孤独而又宁静地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如此,当亲爱的人们,于黑暗中不断挣扎之际,她便有了温柔的力量为他们绽放出爱的神情,有了空灵的歌喉为他们轻轻吟唱起回家的歌。
我突然领悟了剧中那些极尽冷酷、执着与颠狂的角色的真实作用。
他们只是灰烬,只是一片暗夜。
在灰烬将污浊织进世人新衣的时候,也让更多人怀念起那爱作机杼,情作织线的旧衣装。
在暗夜将人们引入贪婪与欲望的深渊之时,也让更多的人寻找起可以指引他们重回生命真途的光明。
狄更斯从没忘记过,在每一部作品中,创作像Amy一样的角色,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真爱,他想要奉献给世人一个美妙心灵的榜样,一种坚持自我的力量。
一个向着光明进发的纯色希望。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影片最后,Amy那张含韵的笑颜,宛若一颗灰烬中的钻石,一颗暗夜里的明星......
Charles Dickens加上BBC果然是絕配!
一直喜欢马修忧郁的眼神
没看进去
不太喜欢灰色的调调,貌似狄更斯好多是这样的
还记得当年在bbc iplayer看的时光,竟然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八年?really?
马修童鞋胖了好多
怎么还是觉得MM适合演Funeral里的那种角色……
老杜丽的故事还比较传奇一点吧,这个人物也满可悲的。小杜丽的爱情线真的没有chemistry,马修在我心中总是那个mr. darcy,总觉得男女主角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相爱了。
我想看名著了
女主怎么能就这么干瘪呢...这可是古装剧啊....
太严肃
这么长啊,而且又讨厌那个谁,跳着看了5集也算看吧,反正结局看到了…小狼有点可怜啊…蛮喜欢rory在这里的表演,贱贱的~~~=v=
为什么人能够不知道心里一直爱的是谁?最后一集也太匆忙了。
三星半。
荒诞冷酷、失望希望
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好有那么几个好人支撑着
so much better than i thought and finally kown why Dickens is great as a writer~
大多角色的言行举止都怪异无比,而且这样的“怪异”似乎也不是来自年代。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人物形象扁平、脸谱化。唯一让我觉得生动的是John。可爱、善良、深情,早早为自己想好墓志铭的John Chivery。
别拿我面子当鞋垫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英国人做艺术真他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