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North & South,North and South

主演:丹妮拉·丹拜-阿什,理查德·阿米蒂奇,西妮德·库萨克,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莱丝利·曼维尔,布兰登·柯伊尔,宝林·奎克,乔·乔伊纳,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南方与北方》剧照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7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8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9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0

《南方与北方》剧情介绍

南方与北方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 Daniela Denby-Ashe 饰)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勇者行动魔法师的学徒邻居侠第一季新手鬼魂天堂岛之外第三季新封神之二郎神意外的旅程悠久之翼江北好人寂静的王国大唐女法医快乐飞行携父同游第三季囧蛋奇兵海阔天空纸牌屋第六季天生丽质刀锋战士3极限父子青春灰姑娘灵偶契约哆啦A梦:大雄与机器人王国嫉妒惊天营救麦兜故事黄金岁月全面营救逢君正当时小戏骨:焦裕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计划

《南方与北方》长篇影评

 1 ) 也许看了10遍都不止,再看10遍也不够

我曾经希望自己对这部电视剧的热情会随着时间减淡,现在看来没有,就像论坛里有人叫嚣“It ruins my life”一样,我尚不至于如此狂热,但是我强烈感觉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爱情故事能超越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

好吧,为此我也得补一篇影评,留作纪念。

关于比较我在网上看到的每一处简介,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这个故事称作“工业革命版的《傲慢与偏见》”,老实说,我现在挺讨厌这说法,也不能因为它们同为period drama、男女主角都经历过误会就套上这个帽子。

在我看来,《傲慢与偏见》里乡绅女儿们与贵族的爱情故事过于理想了,他们的莺歌燕舞、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比起《南方与北方》中严酷的社会现实,简直就像是童话一般。

Darcy与Thornton相比也差了不是一星半点(Sorry,CF叔),我们只是看到他“born with a silver spoon”,从小丰衣足食,一年到底参加各式舞会,生活清闲自得。

Darcy的清高与傲慢,源于他优越的家境和贵族的身份。

Thornton则不同,他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后来的富足完全源自自己的奋斗、白手起家,那张冷峻面容与其说是傲慢,不如说是严厉,为生活奔波和承担照顾家人的重任所致。

另外,比起Darcy和Lizzie经历的小拌嘴、小误会,Thornton和Margaret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深刻,富有现实意义。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我悲催的历史知识,correct me if I'm wrong),各种新兴工业在此期间诞生和发展,劳资矛盾愈发突出。

在Milton这个北方工业重镇,Thornton代表的棉纺织业的制造业主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在加剧,罢工一触即发。

这种矛盾,屡次借Margaret之口对Thornton表达,使得Margaret对Thornton这个“overbearing master”的误解和反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无数次针锋相对的争论,Thornton终于凭借他的行动消除了Margaret的偏见和误会。

我始终认为,他们两人经历过的起伏、跨越的障碍,直至最终达成的互相理解和支持,远远胜于Darcy和Lizzie。

有趣的一点是,在《傲慢与偏见》里,Darcy傲慢Lizzie偏见,倒也形成了一种平衡。

而在《南方与北方》里,“傲慢与偏见”全在Margaret一边,可怜的Thornton自始至终都是又忍辱负重又善解人意的,无奈他与Margaret的第一次见面太戏剧化,导致Margaret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看轻他,可见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最后的比较,我想说Darcy和Thornton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对女主角的感情都同样的内敛、执着、不言弃。

单是这点,就能解释为何这两个人物会那么让人着迷。

关于Margaret 原著小说里的Margaret Hale是个让人一见倾心的大美人,电视剧里扮演Margaret的Daniela Denby-Ashe并不让人惊艳,但和很多其他BBC period drama的女主角一样,DDA是个以气质取胜的第二眼美女。

虽然称不上“remarkably handsome”,但她的清新自然倒让Margaret显得很脱俗。

尽管《南方与北方》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以前,但是Margaret无疑是个富有现代精神的女孩。

作为牧师的女儿,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明事理,她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和母亲的善良。

如果性格仅止于此,那么Margaret也谈不上有多么出类拔萃。

她性格中真正的闪光点是她的坦率、勇敢和有主见。

正是这三点,让Margaret有别于其他低眉顺目的淑女小姐们,使她不顾世俗眼光与底层工人结交朋友、使她敢于正面提出质问表达异议、使她有勇气站到暴怒的工人和Thornton之间……最终使Thornton倾心于她。

与Thornton一开始清晰的爱慕之情不同,Margaret对于Thornton的感情变化很微妙很模糊。

这点还是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更能让人明白,以此为据,我们可以推断Margaret感情的转折点在Thornton的求婚之后。

在此之前,虽然她对Thornton的印象已经有所改观,但就像大多数女孩一样,Margaret对自己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并无意识,她在罢工冲突时挺身而出救Thornton的行为引起的风言风语令她羞愧,想当然地认为Thornton的求婚是为了挽救她名誉的“公式化行动”,觉得伤及自尊而愤然拒婚。

然而过后,回想起Thornton在求婚时表达出的炙热情感,才意识到那是他的真实感情,开始后悔自己在拒婚时的轻率言语。

而之后Thornton的一系列举动,更使Margaret看清了这个被她拒绝的男人的高尚品格,这才使她坠入爱河。

在故事的伊始,Margaret离开了“天堂一般的”南方家乡Helstone,来到了“冷漠的”北方城市Milton;等到故事的结尾,当Margaret再次回到家乡,她才发觉Milton已经改变了自己。

Margaret后来说了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I learnt something when I went back to Helstone. Expecting it to be the paradise I knew as a child, try as we might, happy as we were, we can't go back.”(附上求婚未删节的片段,可怜的Thornton,在掏心掏肺做出这番表白后还被Margaret说成offensiv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yhBKGo6sOs/关于Thornton我必须感慨一下,英国演艺圈里怎么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的才貌双全的男演员?

让我们回想一下《心灵的冒险》里的Marcus Gilbert、《傲慢与偏见》里的Colin Firth、《劝导》里的Rupert Penry-Jones——英国period drama简直就是他们“阳盛阴衰”成灾的最好写照了。

John Thornton也一样,这个角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Richard Armitage,他把Thornton的冷峻、公正、诚实、坚定、专情表现到极致了。

当年《南方与北方》在英国首播的时候,BBC的网站都因瞬间激增的访问量当机了。

我丝毫不怀疑,如果RA早生十年,那么95版《傲慢与偏见》的Darcy角色肯定就是他的了。

Thornton对Margaret的感情走线并不复杂,同原著一样,Thornton几乎是一见钟情,只是这份爱从萌生到发展的过程实在太艰难。

虽然Thornton作为Milton最成功的工厂主,他的财力和地位都远在Hale家之上,但是trader/manufacturer在当时社会的名望不佳,让人难免想到“暴发户”之流,Margaret作为南方人对北方的倨傲和功利(至少表现出来的样子)怀有固执的偏见,她所见识到的底层工人的贫穷苦难也使她很难对Thornton这样的“资本家”产生好感,再加上两人的初次相遇实在是不甚愉快,她对Thornton的误解也一再加剧。

Thornton对此心知肚明,事实上,在他所有可贵品质中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宽容”,他对于Margaret的异议和顶撞所表现出的理解和接受度、他在Margaret拒婚后默默关心她的家人、他在明知Margaret“心有所属”后还为她排忧解难……这一切都证明Thornton的宽广胸怀,他是真正的gentleman。

无奈Margaret对他偏见太深,一时看不到这点。

关于配角Henry,很多人都说他creepy,我不觉得(也不能因为人家长得不好看就说creepy吧)。

他家境好、职业体面,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Henry都是一个valid choice,何况他对Margaret也是一往情深,他的那句“I'm at your service always”也挺让人感动的。

但是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在火车站,他对Margaret说的那句“Goodbye,Margaret”,放手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Henry是个识大体、有风度的男人,可惜他的对手太完美,他也只能充当炮灰了。

Mrs. Thornton,严厉、不苟言笑,带着不怒自威的架势。

她虽然有时透着一股冷漠,但这只因她生性不善表达情感,她倒也称得上秉性公正、意志坚定。

在旁人看来她显得过于冷淡,但是她对儿子表露出的深厚母爱让人感动——她愿意接受一个她不喜欢的女孩,只因John爱她(“She has admitted to the world. I may yet even learn to like her for it. ”);在那个女孩拒绝了John之后,她为儿子心痛,为他遭受的误解和不公正而愤怒(“I hate her. I tried not to, when I thought she would make you happy. I'd give my life's blood for that....Your sorrow is mine. If you won't hate her, then I must.”) 在剧中的大部分时间里,Mrs. Thornton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了解John Thornton真正品性的人。

Mr. Bell, 风度翩翩、精明圆滑的“老牛津”。

他聪明,善于洞察人心,只寥寥数语、几个眼色,便清楚了Margaret和John各自的心结——甚至比他们的父母、当事人自己更清楚。

他也是个极有风度的男人,在向Margaret暗示结婚之意后,见Margaret有所迟疑,便立即大度地打消了念头,转而将自己的家产全部赠予她。

我尤其喜欢他最后试图成人之美的举动,在Marlborough Mill,Mr. Bell几乎要向Thornton解释Margaret的心意,可惜Thornton当时太忧心忡忡,几乎是有点无礼地打断了他(其实我好想知道Mr. Bell在in fact之后准备说的话,会不会是“In fact, she's in love with you”?

)关于我最喜欢的场景第一集的片尾,Margaret在给表妹Edith写信述说Milton的种种——“I wish I could tell you how lonely I am. How cold and harsh it is here. Everywhere there is conflict and unkindness. I think God has forsaken this place. ”此时画面中Thornton的棉纺织厂机器隆隆,整个车间棉絮飞舞,宛如冬季飘雪,“I believe I have seen hell and it's white, it's snow-white. ”镜头中Thornton在车间行走的侧影由虚到实,全剧的主题旋律响起——这段的声、音、画配合完美,太震撼了!

Margaret准备离开Milton时,向Thornton一家道别。

Thornton两次对她说“So you're leaving”,第一遍似乎还能装作冷淡和镇定,第二遍几乎已经无法自持,说完便不顾礼节地扭头转身,不想让Margaret看到他的难过和不舍。

等到Margaret坐上马车离去,Thornton站在一片飞雪中凝视,喃喃低语“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脸上悲伤的表情让人看得心碎。

Margaret乘坐火车回伦敦,车站中途停靠时,她走下了车,看见月台另一边缓缓驶来的列车里的Thornton。

Thornton原本有些落寞的表情,在看见Margaret的那一瞬点亮了。

Margaret随后向他解释她的business proposition,Thornton温柔地带着笑意凝视,仿佛根本没在听Margaret说话,Margaret被他盯得说话都结巴了(so cute),Thornton遂握住Margaret的手,Margaret低头亲吻他的手,接着两人开始亲吻——The Ultimate On-screen Kiss Forever! 没有任何爱情故事的任何浪漫场景可以媲美这一刻!

关于台词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台词外,我还很喜欢下面这些——John Thornton (对母亲说): I know she does not care for me. But I can't remain silent. I must ask her. 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spoke to you about my feelings because I love you. I have no thought for your reputation. 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don't want to possess you. I wish to marry you because I love you. John Thornton (对母亲说): No one loves me. No one cares for me but you. Mrs. Thornton (对儿子说): A mother's love holds fast and forever. A girl's love is like a puff of smoke. It changes with every wind.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hope you realize that any foolish passion for you on my part is entirely over. Margaret Hale (对Mrs. Thornton说): You once accused me of not knowing what kind of man I'd rejected. And you were right. 关于FanvidYoutube上有很多影迷制作的fanvid,老实说,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管做成什么样、配任何音乐都能让人感动。

在所有我看过fanvid里,下面这个是我最喜欢的——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OIgDZjuaqI/用这篇长文纪念我对《南方与北方》的钟爱,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仍然觉得有很多没有表达。

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能让我这样痴迷,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值得深挖和回味,衷心推荐给所有喜欢英剧、BBC、古典小说……以及所有还有热情、能被感动的人。

p.s. 码这么多字,文章的标题却只能想到这么烂的,等想到好的再改吧。

 2 ) 同样是霸道总裁爱上我 为什么这部英剧会得高分

看这剧是因为某位博主的推荐,推荐的理由是“豆瓣上9分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豆瓣9分和霸道总裁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却奇妙的在这剧中融合。

那么,到底这部霸道总裁爱上我有什么不同呢?

我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剧的。

说《南方与北方》是电视剧其实并不妥,度娘说这是一部“BBC于2004年推出的根据名著改编电影系列的剧情电影。

”也就是说,这也是一部IP剧情电影。

整部片子分成4集,总共235分钟。

这剧的人物设定很像简•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只不过这次傲慢和偏见都指的是女主女主人公玛格丽特(Margaret)。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出生于书香门第,玛格丽特自有一种清高。

这种清高甚至让霸道总裁桑顿先生都自惭形秽。

人生若只如初见,谁知初见生偏见。

两人初遇时,桑顿先生正在暴打在自己的员工,玛格丽特上前劝解反而被吼了一阵。

偏见从此在玛格丽特心里生根。

撇去个体的偏见,玛格丽特和桑顿先生分别来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南方和北方,本身代表着南方与北方的冲突。

当时的南方依然是田园式的农业经济,而北方正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

玛格丽特喜欢南方田园式的风光和舒适宜人的生活节奏,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全家搬到工业重镇弥尔顿(Milton)。

满天的棉絮,粗鲁的工人,快速的生活节奏,都让玛格丽特觉得不适。

桑顿先生正是弥尔顿一个大型纺织厂的厂主,霸气侧漏,倒也算得上是一个霸道总裁。

年纪轻轻的桑顿先生少时打拼,白手起家,过早的看透了人情世故,却依旧坚守着人性的底线。

和大多数言情剧一样,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了风雨,男主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了偏见颇深的女人,两人最后HE。

如果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即使颜值再高风景再美,也就值8分。

事实上,霸道总裁爱上我只是《南方与北方》裹着的一层皮,里面裹着的是南方与北方、资本家和雇员、法律和人情、风险和收益、文化和金钱的矛盾。

玛格丽特的好友尼古拉斯(Nicholas Higgins)是弥尔顿几大纺织厂的公会领袖。

他组织工人罢工,为了争取5%的薪资涨幅。

在他眼里,资本家一直在剥削工人,他们不给工人涨薪是为了留给自己更多的利润。

镜头切换到资本家的聚会,其实纺织厂的处境并不好,不压低成本就无法和竞争对手竞争。

桑顿先生的纺织厂因为还不上贷款濒临破产。

雇主和雇员之间缺乏的是一条沟通的渠道,玛格丽特一直提倡沟通(talk),暴力(violence)并不能解决问题。

面临贷款到期被抽贷的风险,银行家和桑顿的妹妹都建议桑顿投资一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桑顿觉得这是“投机”,和玛格丽特一样,桑顿很不齿“投机”的行为,也不愿意承担投资失败的高风险。

结果,这个“理财产品”获得了超高的收益,而桑顿的纺织厂面临破产。

玛格丽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女子,公正坦荡,然而,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安危时,她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说谎。

明知玛格丽特说谎的桑顿选择结案,愿意为此案承担一切责任。

法律和人情自古以来就是个悖论。

玛格丽特的文化和教养在桑顿的母亲看来不足为道,但桑顿对此却相当欣赏。

玛格丽特的父亲在南方受到村民的尊敬,在弥尔顿却少有人重视教育。

弥尔顿的人觉得赚钱是人生第一要务,但在伦敦的市民看来工业太俗气。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无非是大多数人拥趸的观念。

有人说,《南方和北方》玛格丽特和桑顿在一起代表着南北方的融合,我觉得不是“融合”,只是“妥协”。

正如公会领袖恳求加入桑顿的纺织厂,并不是因为放弃了人生的信条,更不是被桑顿的人格折服,而是迫于生计。

玛格丽特觉得弥尔顿浪漫并不是因为棉絮满天飞的空气,而是因为爱情。

同理,桑顿去玛格丽特的故乡也不是因为喜欢南方,而是想看爱人的故乡。

玛格丽特和桑顿可以心心相印,永结同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却一直存在,而且无解。

 3 ) 最远的距离

喜欢十九世纪英国的那些片片,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淑女们丰腴圆润,穿着长长的层层叠叠的裙子,卷发上别着精致的帽饰;绅士们举止优雅,打起繁复的领结,戴着高高的礼帽。

优雅地在舞会上互相介绍,说着好听的英式英语,男女主角一个穿越人群的眼神,一次例行的握手礼,就已无法掩饰。

对BBC系列剧仰慕已久。

因为着眼的都是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你仿佛可以感觉到接拍的导演们对待每一部的认真,不敢怠慢了英国的骄傲。

而且很多细节的处理也相当专业,比如:Margaret初见Thornton的车间,周围是机器轰鸣不断,画面中飞絮漫天,Thornton站在那里表情坚毅,却让我突然想到席慕蓉说的那棵站立五百年只为你的树,这一幕也在后面反复出现呼应;Margaret拒绝Thornton时的语无伦次,其实她最不了解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自己的感情;Margaret离去时,Thornton纵然当时心中仍有众多纠结,还是无法自控地默念:“Look back..Look back at me”...重逢的站台,Thornton难得地露出温暖的微笑,眼神快让人融化,Margret无法直视。。。。

系列剧中最出名的当算95年的《傲慢与偏见》,至今经典,多少新出版本都无法企及。

《南与北》和《傲慢与偏见》有一点不同,影片放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中,着墨于工人的境遇,英国工业的挣扎和成长,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爱心的企业家Thornton,不像Darcy先生那般完美,钱多得没理由。

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之处在于,人物充满张力,爱情与自尊总是对立。

那时期的绅士冷峻但深情;淑女善良坚强。

那时的dignity胜过一切。

几百年后,爱情里自我保护的自尊已不足称道,美剧鼓励着open-minded鼓励直来直去,但这种本能仍在很多人心中作祟,而爱情让人动容之处,也常常在于那爆发前的隐忍。

爱里有最近和最远的距离。

 4 ) 浪漫与现实之间

偶然看到某人写道:“每部英剧里都有一位达西先生!

”另一位冷冷的回答道:“苔丝里就没有。

”这一前一后的对白,似乎很好的映射出了《南方与北方》的基调。

正如女主角Margaret 玛格丽特所言:“这是一个白色的地狱。

”而Mr Thornton桑顿先生就是这地狱里的主宰者。

有人宣称这是一部蒸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基于《雾都孤儿》、《悲惨世界》上的《简爱》。

桑顿先生不是达西先生,倒是有一份罗切斯特的味道,不可否认众多观众被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诠释的桑顿,他的阴郁、坚挺、隐忍和背负所折服、迷恋到不可救药。

但这要命的棉絮不是浪漫的雪花,故事不得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点,这平衡点就是桑顿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

曾经在玛格丽特的眼中,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Helstone赫尔斯通,她原来的家,随着父亲的选择,黑尔Hale一家来到了Outward 米尔顿。

与南方田园生活截然不同,这里阴冷、灰暗、快节奏。

她向好友Edith伊迪丝书信倾诉道:“这里有多么的冷漠和残酷,走到哪里都有矛盾和刻薄,是被众神抛弃的地方。

”然而最终,她爱上了这里的工业、这里的人。

究其因由,不过是她太孤独。

她主动搭讪了女工贝西,就像在南方的老家,提着礼物篮,徒步上门拜访。

在贝西那里,她看到了工人以及家属们朝不保夕的穷困日子。

孩子们嗷嗷待哺,年轻人由于儿童时代当童工吸入棉絮而患肺病,虚弱不堪、苟延残喘、性命垂危。

这拥挤肮脏的街道,阴暗的色调、浑浊的空气,劳苦的工人们,构筑成压抑的气氛。

玛格丽特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申诉者,矛盾的对象便是这里的制造商、行政官约翰•桑顿。

在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里,工厂主桑顿君临天下般出场,玛格丽特几乎是仰视他。

先前,她被产业化的工厂机器所震撼之余,仰视着这位君主,听到他粗暴的吼声,看到他暴打工人史蒂芬。

玛格丽特挺身而出,出面阻止。

这次,不愉快的初见,令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之后玛格丽特知道工厂是禁止吸烟,史蒂芬是因为抽烟犯错,而被暴打开除。

但,也无法改变她对桑顿的对立情绪。

压迫与被压迫,要么赢要么被踩在脚下,这是无法避免对立局面。

就算桑顿是一位严肃、理智、聪明、人性化的制造商,他可以为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而安装吹毛机,也不会因为工人提出不加薪就罢工而妥协。

在同僚们取笑工人因为安装了吹毛机而饥饿时(吸进肚子里的棉絮少了而饥饿),桑顿则道:“两年前我就在所有的车间安装了吹毛机,我的工人会更健康,肺不容易堵塞,他们能为我工作更久,他们的孩子也会为我工作,这才是利润。

”在他看来这是生意,做生意不能总想着道德和责任,工厂不是慈善机构。

对待工人要严格,同时也要公平。

因此,他认为自己给予工人的薪水是公平的,问心无愧的,他绝不会妥协。

他甚至理性的想好了对策,让外来工人(爱尔兰人)来接替罢工的工人。

罢工持续了四周,工人因为没有薪水来源,家中的孩子濒临饿死。

愤怒的工人们集聚在桑顿的家门前,那个令桑顿家族感到工厂就是权力和财富之源的地方,那个不知多少次俯视工人们,俯视玛格丽特的宅邸。

矛盾一触即发,玛格丽特鼓励桑顿勇于面对,不要让这悲惨的局面,变得更为惨剧,同时,她又担心桑顿独自面对绝望的工人们而受到伤害。

她站在矛盾的中心,一边是工人们的要求,一边是桑顿的断然拒绝。

在这激愤的局面中,绝望的人最终因为一块石头砸过去,落在玛格丽特头上而终结,这不道德的行为让工厂主们得救了,工人们罢工结束,一切恢复了正常。

高高在上的桑顿在母亲的提示下,意识到玛格丽特对他的情愫,虽然他们对待阶级的观念不同,虽然他觉得她不会看上自己,但是他还是想要她,并表达的爱意,提出了求婚。

这桥段确实隐约可见达西向伊丽莎白初次求婚,玛格丽特亦如伊丽莎白轨迹般,表面上看似不以为然,断然拒绝了他。

但她的心中开始意识到,并在之后接纳了这段情感。

她内心不再对立,或者,早在她站在桑顿身旁,面对工人那一刻,已经不再对立。

她发现这位北方的工厂主,他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他父亲因为被骗投机而自杀,他十六岁辍学,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现在的产业,他有他的原则,律人律己,至少他能给予工人们公正的待遇。

原来那些急功近利的商人买卖,如今变成了辛勤劳作。

她认为他不会投机,他爱工厂,他不会拿工人们的未来去赌注。

通过贝西的父亲尼古拉斯•希金斯传递出玛格丽特对桑顿的信任,她相信他是宽厚仁慈的。

表面上看,阶级的矛盾不再是主题,桑顿与玛格丽特的情感波折成为了主线。

看似阴郁、威严的桑顿心中始终深藏着那份绵绵深情,这份情愫早在最初工厂间的邂逅萌发,他惊艳于她的勇敢,没有人敢违抗他!

偏偏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让他警醒。

他风雨无阻的去黑尔先生家,谈论柏拉图,温和的灯光下,玛格丽特因为白天忙家务累了而睡去,美丽安详的、瓷器般的脸庞,修长浓密的睫毛。

倒茶递杯之间的接触,这一切都是源自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倾心。

经过了一次次的对话,他惊艳于她的美丽和善良,勇敢和坚韧,在她身上,他看到了他想做到,但无法做到的道德。

求婚失败后,他多次感受到玛格丽特的信任和共鸣,他的内心学着尝试站在她的角度去接触对立的阶层,他从高高在上的俯视,赞同默许母亲对待工人的方式,变成了亲身走进工人阶层,关爱工人的孤儿,帮助工人们建立食堂,让他们吃饱饭。

他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微笑,这一切源自难以自拔的爱恋。

爱她,就要做到她所欣赏的人。

爱她,就应该与她的精神同等。

影片有两次桑顿走在棉絮飘扬的工厂间的剪影,第一次给人感觉是阴冷、严峻,第二次出现在玛格丽特的回忆里,给人感觉是温情、孤独。

男人的尊严和面子让他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和绅士的作为,内心却是更加期待“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在白色的飘雪中,深深的凝视,切切的期待后,只剩下失落和忧伤。

在父母相继去世,兄弟远在国外,回到南方的玛格丽特开始思念北方的浪漫,远在北方有桑顿先生。

只是,令她感到难受的是他们之间有一层误会,她为了兄弟的安全而无法解释的误会。

明明相爱,偏偏分离的桥段,比比皆是。

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心念着彼此,终会相聚。

随时效劳的Mr Lennox伦诺克斯先生,再一次失恋。

慈父般的Mr Bell 贝尔先生把财产赠予了玛格丽特。

在南北方交汇的火车站,玛格丽特与桑顿再次邂逅,他带着Helstone赫尔斯通的小黄花,她带着Outward 米尔顿的棉絮,携手走到了一起。

镜头再一次转向了伦诺克斯先生,那个曾经第一个送她小黄花的人,不知道玛格丽特是否考虑过他和身患绝症的贝尔先生。

事事不能皆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一种浪漫的结局罢了。

相信如果有续集,深爱着儿子的桑顿太太,也不会轻易的放过她。

但玛格丽特有钱,她可以帮助工厂、帮助工人们,和行政官约翰•桑顿一起携手共创未来,这是多么理想的国度,那里不再会是白色的地狱,而是人间的天堂。

回味之余,心头总有冉•阿让邂逅简•爱的感觉,人间没有再现绝望的芳汀。

 5 ) 多年后重看

我第一次看这部剧应该是2011或2012年,当时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时隔多年重温,发现了许多当年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1. 男主比较明显的展现出喜欢女主应该是从他第一次去女主家跟女主爸学习,女主因为洗了一天的窗帘累得睡着了。

女主给男主倒茶的时候男主打量女主的眼神,真的是毫不掩饰的欲望。

女主喜欢男主应该至少是从她去参加男主的宴会就开始了。

男主一出场女主的眼神就开始追随着他,以至于男主的妈妈和妹妹都发现了。

所以之后男主妈妈一直认定女主看上他儿子了,还鼓励他儿子向女主求婚。

只可惜女主并没察觉自己的感情。

男主和女主只是简单的一个握手便火花四射,在宴会上穿越人群的对视真的是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仿佛其他人都不存在。

2.男二henry和男主在展会上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就认出了对方的情敌身份。

然后就开始针锋相对相互挖苦,火药味十足。

最后才被女主拒绝没多久的男主因为伤心提前离开战局。

感叹一句,这剧演员的眼神戏真的都太好了。

3.男主真的是一直试图对女主死心,却又一直死灰复燃。

本来男主觉得自己配不上女主,因此也不敢表达心意。

结果工人闹事的时候,女主冲出来给男主挡了石头,让男主的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

再加上男主妈妈的鼓励,男主就顺势向女主求了婚。

被拒绝以后,伤心的男主一开始取消了和女主爸爸的课程,但后来又恢复了。

男主让他妈妈不要再提女主,自己却忘不了女主。

后来男主去上课,女主因为哥哥在家就拒绝男主进门还撒谎,又伤了男主的心。

之后女主和哥哥深夜拥抱送别被男主看见产生了误会,男主的脸色一瞬间就阴沉了。

后来女主被牵扯进杀人案,男主什么都没问女主,就帮她开脱了,尽管心里因为误会女主夜会情人而心痛不已,却也只能暗自神伤。

女主来感谢男主,男主认为女主欠自己一个解释,然而女主却选择了隐瞒,男主生气,逞强表示自己已经不再惦记女主,要move on了。

结果从妹妹和Higgins那里得知女主帮他说好话,就立刻动摇了。

不仅雇了Higgins,还马上去女主家炫耀。

女主的父母都去世后她决定永远离开milton,男主反复问了女主几次她是否真的要离开了,实在太让人心疼了。

男主目送女主的马车离开,卑微地希望女主回头看他一眼,然而女主却没有回头。

那一刻男主真的已经接近死心了吧。

如果女主回头的话,他可能会不顾一切冲上去拦住马车吧。

女主不在的日子里,他应该是有试图忘掉女主,和那个富商的女儿在一起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破产,大概率他已经结婚了。

然而当他知道原来他一直误以为是女主情人的只是她哥哥,他便又放下一切去了女主的家乡。

这一次他大概已经决定再也不要放手了。

4.这剧里许多配角都看出了男女主之间的情愫。

男主妈看出来男主喜欢女主应该是发现男主去女主家上课要精心打扮,以及经常在家里提到女主。

看出女主喜欢男主应该是看到宴会上女主看男主的眼神。

Bell在女主家附近,刚好碰到求婚被拒心事重重的男主。

bell看到女主的反应,立马猜出男女主之间有些什么。

后来还特意在男主面前提情敌henry的名字,一副看好戏的表情。

后来女主坦白说自己不想被男主瞧不起,Bell也立刻猜到女主的心思。

处理女主案子的警官也是看出了两人的关系,明白男主在包庇女主,所以没追究下去。

Bessy在听到女主开男主妈妈的玩笑的时候,调侃过女主喜欢男主。

Higgins从女主常常提到男主且帮男主说好话,以及男主看在女主的面子上给他工作,应该也看出了他俩之间不简单。

所以后来Higgings还帮男主解除误会,助攻了一把。

最后连女主迟钝的爸爸都看出来了。

5.有人说南方与北方是工业革命版的傲慢与偏见。

在傲慢与偏见里,Darcy是傲慢,Lizzy是偏见。

南方与北方里,傲慢的是Margaret,而偏见则Margaret和Thornton都多少有一点。

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南一北,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到后来的相互理解,观点达成一致。

6.这部剧有很多很唯美的场面,比如如雪般漫天飘散的棉絮中Thornton的侧颜,比如二人解开误会后在火车站缠绵的吻,比如女主在父母去世后回到家乡仿佛看到往日幸福的一家人。

但是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在大雪中目送女主离开的场面。

男主希望女主可以回头看他一眼,女主却没有回头。

但其实女主曾回头过很多次,在离开工厂发现男主在窗口偷看的时候,在宴会上男主离开她去和其他人谈话的时候,在男主和富商女儿一起离开的时候,她都回头了。

7.结局处理的真的太唯美,也太巧妙了。

两人各自在停工后空无一人厂房里回忆第一次在这里相遇时的场景,颇有些命运指引的意味。

女主一听说男主破产就回到北方找男主,而男主则是一解开误会就去了南方女主的家乡。

两人都没有找到对方,却在回程时乘相反方向的列车在车站相遇,决定一起回北方。

这一次他们终于走向了同一个目的地,Milton,他们共同的家。

最后不得不提这部剧的配乐真的十分有古典韵味,现在的影视剧配乐电子味越来越重了。

 6 ) North & south

超爱 内敛寡言深情男主,傲慢与偏见 面纱 南方与北方所以说是傲慢与偏见,外部事物诱惑人的言行导致回避自己的真实企图是人的通病,女主也好男主也好,出现种种不可理喻的言辞,和该片连拍四集以及原著长篇大论并且有人津津乐道,都是这种通病的临床表现。

其实刚开始很难into 进去,真的不知咋回事男女主人公就对对方互生的那份爱幕, 看到第三集,诺顿先生趴在书桌上难受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想哭。。。。。

痛哭。。。。。

太压抑了,内心都承受不住这份情要溢出来了。

音乐,背景,太浓郁。

会不会看第二遍呢

 7 ) 他爱的是南方情结,她爱的是她的自尊

大概是因为这故事还要花精力铺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南北方的意识碰撞,导致爱情描写得寥寥,远不及《傲慢与偏见》那样直指人心。

男主从一开始就看上了女主,那不同于他周遭的、来自于南方的、像圣母一样用爱普照世间的高雅腔调。

也因此,他一再说什么她是不会看上我的,我是配不上她的。

当然,可能还有女主所谓的“remarkable hansome”的外貌(这一点只能说演员没选好)带来的吸引力。

他本来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低俗势利的北方佬,认为能攀上个南方文艺女青年是遥不可及的,但又仗着身家丰厚难免跃跃欲试。

女主开始表现得极度鄙视唾弃,后来又偷瞄人家(大概是被粗犷的北方男子气概和男主确实remarkable hansome的外形所诱惑),然后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同情被救济而拒绝求婚,最后有钱有发言权了就又高昂着头颅向男主表达了深藏许久的“爱”。

还能更矫情么?

啊?

就这样吧,俩人,像金链男子和银镯女子一样幸福噢

 8 ) 从《南方与北方》看BBC编剧的功力

BBC迷你剧《南与北》去年7月休假,无聊中不经意点开搜狐视频的BBC迷你剧《南与北》,从此又发现一部好剧!

剧集改编自Elizabeth Gaskell的同名小说,秉承BBC浓缩出精华的传统,该剧只有4集,每集50分钟左右,叙事清晰,没有多余的镜头。

故事并不复杂,19世纪中期,一个从小在南方精致、优雅氛围下长大的姑娘Margaret因父亲放弃牧师的身份,不得不跟随家庭来到北方棉纺工业重镇Milton。

在那里,她遇到棉纺厂主Thornton,并对他充满成见。

在经历了罢工风波、亲人离去一系列事件后,成见变为理解,最终升华为爱情。

BBC的编剧就是有一种本领,让你看了电视剧后还想再读原著,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文学推广专家。

可惜这本书在市面上怎么也找不到,还好网络是万能的。

读过原著,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的名著改编。

看名著影视剧,观众会很在意是否忠实原著,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与北》的编剧不好去评价。

说她不忠实原著,有失客观,剧作准确地表现了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性格;她又确实不怎么忠实原著,剧作中有大量的改编,但改的如此之巧,如此之妙,相信Gaskell夫人在天国也会赞许。

一些改编令人印象深刻:1.男女主角的第一次会面的改编,非常成功。

原著里的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个小客栈里,Thornton来访, M的美貌和高贵的气质让T一见钟情,而M对T则没有特别的感觉。

到了电视剧中,M直接去厂房找T,当她推开那扇门,相信观众和她一起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雪花一般飞舞的棉絮,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这是她以前从没见过的。

紧接着一件更没有见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穿着体面的男人竟然殴打一个贫穷的工人!

这太不绅士了!

M的正直在那一刻爆发了(联想到她父亲的坚持原则,她哥哥的遭遇,不难理解这个年轻姑娘在这时的勇气,Hale家的传统),她勇敢地上去阻拦,却被T愤然轰走。

一个原本四平八稳的初见变成了激烈的冲突,M对T的无感觉变成了愤怒与鄙视,而相信在那一刻T也顾不上去欣赏M的美貌与高贵,两个注定要相爱的人却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交往。

对看客来说,有戏!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嘛。

2.在初见的这一段里, Bessy站在织布机前看到了M与T的冲突,原著中没有。

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为今后Bessy与M成为好朋友做了比原著更好的铺垫。

3.对于交代Hale先生辞去Helstone牧师的原因,编剧也做了用心的改编。

原著中Hale先生在家乡Helstone就向妻子和女儿说明了为什么辞职,而电视剧中则是到了Milton,Hale太太和女儿Margaret感受到了这里带给他们的失望后,在她们的追问下,Hale先生才说出离开南方家乡的理由。

遗憾的是在他看来这个理由足够高尚、足够充分,而在妻子眼里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为了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Hale先生竟然放弃了家乡来到这个糟糕的地方,放弃了是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在这个文化的荒漠中教书!

显然电视剧的表达的时机比原著更好,还是因为戏剧需要冲突。

4.初见Nicholas,对于M向N递过去表示感谢的零钱,N礼貌的拒绝了,原著没有。

在南方,优雅的小姐视N这种苦力工如仆人一般,得到他们的帮助给个赏钱是很正常的。

但是N不同,他帮助别人显然不是为了赏钱,他看重自己的尊严。

这才是工人领袖的范儿。

原著中关于N的情节很多,多以长篇对话来表现他的想法和性格。

电视剧自然没有这样的篇幅,但编剧只用了几个这样的小细节就让N这个人物丰满起来。

特别是最后一集,原著中N似乎是无意识说出M有个哥哥在西班牙,而电视中,你看到N意味深长的微笑,就知道这个看似粗犷的工人不仅有超强的影响力、意志力,其实还有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5.关于交代M哥哥Frederick的遭遇也有改编。

原著通过M的母亲讲述出来的,而电视中让M讲给了Bessy,一来说明M与N一家的感情深厚互相信任,另一方面为最后N告诉T关于M哥哥的事做铺垫。

6.Bell先生的提前出现。

原著中的Bell是一个胖胖的风趣的老先生,电视剧中是一位风流倜傥的老绅士,不变的是幽默和睿智。

这个安排是合理的,总得多点镜头来表达Bell先生对M的喜爱和关心才能让顺理成章地把所有财产都给了M。

最后一集中,Bell先生关于让M也照顾他的想法表达的很是暧昧,有老牛吃嫩草之嫌。

这样的编排很大胆、时尚,也不能说不合理,更显M的魅力不是。

原著中Bell先生甚至想到了勉强娶个老婆(为了避嫌吧),好方便收养M,其实是很纯洁的长辈之爱。

7.说一个不太喜欢的改编。

T家宴会上,M与T不断眉目传情,很是突兀,T对M的好感在之前有所交代,而M呢,似乎之前没有什么情节交代过对T的情感的变化,那眼波分明在破坏M端庄的气质呀。

原著表达的很合理,M不喜欢女人们的家长里短,一直跟随着男人们的话题,她从N那里能了解工人对罢工的想法,而在这里,能了解厂主们的想法,仅是对话题的兴趣,而非对人。

8.增加了世博会的情节。

我猜想编剧做次之举是想表现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身处其后方的伦敦人看到了机械的发展如世博会般的繁华,而其中的艰辛只有整日在灰暗天空下绞尽脑汁的厂主们才知道。

而此时的M,对工业发展的认识比普通的伦敦人深刻许多,对北方的理解与接纳进一步加深了,没有这个对比的机会M可能也意识不到自己思想意识的变化。

从情节安排来看,她去参观世博会,也好让她母亲有个好的机会向T母亲托孤。

9.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 个人认为这句话在此剧的经典犹如越狱中的”you and me, it’s real”。

原著中有不少关于T对M的情感的心理描写,热烈、纠结与痛苦,而见面时又表现的非常克制。

编剧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陆续失去了双亲,这本就够令人怜惜的了,更何况是自己强烈爱着的姑娘。

纵是对她的“情史”还有猜疑,但在这一刻跟自己宣泄一下又何妨,让观众宣泄一下又何妨。

10.T知晓Frederick的时间。

原著中在M刚离开Milton时,Bell先生跟T说了F的事情,但因Bell先生不知F回来过并没有解释T的疑惑,最终由N告诉T。

而电视剧中,编剧把这个疑问一直保留到了最后。

工厂不得不关闭,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T的痛苦可想而知。

此时,N给了他安慰,工人的支持证明了他是一个好老板;更欣慰的是F的故事,瞬间化解了对M的疑惑。

虽然这个消息还不至于算得上商场失意后的情场得意,但足以说明自己没有爱错人。

11.如果说初见的改编巧在冲突,那么结尾的改编则妙在浪漫。

原著中M与T在伦敦见面,互诉衷肠,T拿出Helstone的蔷薇,说明他去过,没有具体的描写。

电视剧中没有安排T去伦敦见M,他是专门去Helstone的,不期望能见到她,不期望能再向她表白,只是想去感受一下她成长的地方。

Milton的商人不做这种无用的事,既然不是商人了,那就做一次诗人吧。

另一边,M到了Milton,面对工厂关闭后的凄凉景象,内心非常难过。

感谢旧时的车站,这么小,车辆这么少,让一个南下一个北上的两个人在这里意外相遇,没有错过彼此。

不得不说,有几处改编比原著要高明地多。

优秀的剧本是基础,导演和演员当然也功不可没。

近两年热播的唐顿庄园也是这个导演的手笔。

导演把基调定的比较阴沉。

关于Milton的画面色调灰暗,狭窄的街道上总是堆满杂乱的货物,工厂的院子里永远泥泞,高大的烟囱把整个城市笼罩在雾气之下,见不到太阳。

这就是Milton,繁忙、嘈杂、阴冷、硬朗。

对比之下,南方的Helstone,虽然着墨不多,但每一个镜头都是艳阳高照,草木青葱,娇艳的鲜花围绕着精致的房舍,镜头做了虚化处理,显得特别柔和、安宁。

这样的视觉冲突是影视剧最大的优势。

4集的篇幅承载不起太多气氛的变化,所以电视剧中我们没有看到T的哈哈大笑、Hale先生用女儿的用手指做糖夹这样轻松的画面,愁容笼罩着Milton的每一个人,特别是T,T在此剧中的笑脸都可以数的出来。

人就是这么贱,他给的越少,你就越觉珍贵。

宴会上对M礼貌又带有迷恋的微笑,得知与M深夜拥抱的男子是她哥哥时释然的浅笑都令人着迷。

最后,最后,失意中的意外重逢,这个桥段对观众来说算不上新鲜,但对T来说绝对是惊喜。

从一见到M,他就笑,一直在笑,笑着看她的心慌意乱,笑着听她结结巴巴地讲述商业计划,笑的柔情蜜意。

好大一个甜头,花痴观众终于满意了。

关于演员,BBC男演员的质量一直非常高,演技很好,难得的是还都有型有貌,凭借一部剧作就能大放异彩不算很难。

相比之下女演员很少有让人惊艳的感觉,特别是这部戏。

原著里M的美丽是用remarkably handsome来形容的,女主角确实是有点牵强。

但是如同其他BBC的女演员一样,她受看,越看越美,演绎的也好,端庄、从容,只是比原著少了T认为的高傲,但这使她更亲切、可爱。

关于配乐,太棒了!

真的太棒了!

表现工厂的配乐气势磅礴,表现人物情感则婉转细腻。

这个写不出来,只能自己去听。

如果一定要吐槽一下,那就是服装了。

女主角长得不够艳丽不是她的错,但是打扮的不够漂亮就是服装师的错了。

尽管只有4集,也不应该如此省事,就不能给M换一顶帽子,多做一件外衣么?

关于剧情,很多评论把这部戏称作工业革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好吧,有傲慢,也有偏见,最终都烟消云散,有情人终成眷属。

与Austen不同的是,Gaskell夫人关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给人的冲击,爱情与婚姻不是她作品的全部。

在这部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没有纯粹的孰优孰劣,只是历史。

在南方一个并不富足的乡村牧师也有牛津的文凭,他的女儿会把但丁的《神曲》作为休闲读物。

人们从容,优雅,品味精致,待人热络。

而在Milton,父母们认为上学是浪费时间,会让孩子错过学习生意的好时机。

他们信奉实用主义、忙碌、直接、不干涉别人。

所以在南方人眼中,北方人粗鲁、没有文化;在北方人眼中南方人懒惰、无所事事。

把两个地方的代表人物放在一起,他们的冲突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他们的互相理解就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新旧社会模式的交替。

Gaskell夫人的这个视角很出色。

Austen的目光永远不会落到粗鲁邋遢的工人身上, Gaskell夫人花了很多心思了解他们,并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却没有泛滥的同情。

同时她也关注厂主们的艰难,认为两个对立的阵营需要沟通,互相理解。

然而身在其中的工人和厂主很难做到如此理性。

一个来自浪漫南方的姑娘无意中做了这块双面胶,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只有她可以置身事外,没有偏袒。

构思巧妙而且合理。

写爱情,Gaskell夫人不能算是英国诸多女作家的翘楚,她本人喜欢简奥斯汀,也喜欢勃朗特姐妹,虽然夏洛蒂勃朗特很不赞同奥斯汀书中的婚姻观。

Gaskell笔下的M与T没有象简爱和罗彻斯特那样爱得如此辛苦,经历那么残酷的磨难;也不象奥斯汀笔下的绅士淑女们那样没有烟火气,T不是家产万贯的贵公子,甚至还几乎破产,最终要依靠M的帮助东山再起。

相似的是男女主角都有强烈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并在恋爱中变得更宽容成熟,而且最终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不必为了钱财忧愁。

爱情的前提是吸引,吸引这东西很乖张,有时需要强烈的差异,有时则物以类聚。

电视剧中,M与T的初见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场面非常不愉快但印象深刻。

T虽然不满M的干预,但骨子里的正气一定会欣赏M的正直与勇气。

M的精致与从容是北方女子鲜有的,让T迷恋。

M对T的爱慕来的缓慢,如细流一般润物无声。

她同情T少年时的苦难,敬佩他的诚信,后来理解他作为厂主的艰辛,感受到他内心的高贵无异于南方的绅士,相比那些绅士,T又多了些坚毅果断。

他们有同样的正直与善良,又在彼此身上找到迷人的差异,相爱就自然而然了。

正如前面所说,爱情不是Gaskell夫人书的全部,在壮丽的时代背景中,一个普通的悲欢离合被赋予了史诗一般的生命力,历经年代的沉淀,依然美丽动人。

 9 ) 另一个关于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但个人觉得女主不讨喜

因为两个故事太类似了,会忍不住拿来做比较。

当然我没有看过这个南方与北方的原著,单就这个电影来说,女主简直是个矛盾体,她要求所有男士都要像绅士一样对待她,甚至在男主想解除她的偏见与她握手言和是时候,都因为觉得这不是绅士所为而冷然拒绝。

让男主尴尬离去,她老爸也倍感尴尬(因为尊男主为忘年交,微笑)。

另一方面,她又真的做到像个淑女了吗?

在表妹的婚礼舞会上与亨利(悲剧的炮灰)描绘自己想要的婚礼,让男二误会,追到家里来求婚,结果当然是拒绝。

又一个尴尬离场。

如果上一次可以说成是女主角率真,那后来为男主档石头的那一段简直就无脑白莲花的最高表现,完全不顾后果和六眼飞鱼,在男主前来表白时还一脸真挚的说:“换成是任何人,我都会这么做的。

” 最有意思的是,根据这个女主一贯的行事作风,我完全相信她说的话,是的,不管是谁她都会冲上去的。。。。

但这不是淑女所为好吗?

话说回剧情,说了一大堆戳男主心窝子的话后,我们的女主是这么总结的:“我只是,不擅长拒绝别人。

“ 哦呵呵呵,镜头拉至男主仿佛生吞了一坨那啥的表情。

再说说女主是如何处理男主和男主妈妈误会她行为不检点的那一段(女主老母要升天,女主哥哥冒死前来见最后一面,最后因为怕被同乡认出来,不得不连夜跑路,吻别时被男主瞧见),按照剧情走向,那个时候女主都跟哥哥夸我们男主了,说他人挺好,对我们家也挺好。

结果却宁愿相信男二(让男二帮哥哥打官司辩护,男二是律师啊喂),也不愿相信男主,感觉前脚刚告诉男主,后脚男主就要去举报。

非常清高的来一句,大意就是,事情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不能说,你们爱信不信,哼!

结果是男二根本没有鸟这破事,还是男主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帮女主兜住(哥哥失手误伤那个同乡,结果悲剧的是同乡嗝屁了,警察就查案呀,查到女主这里,女主一口否认说自己当时不在现场,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就想,那么多目击证人,她是sa么,要不是男主,不管是她还是哥哥都是game over的节奏)。

总而言之,此女无脑白莲花一朵,双重标准,情商巨低。

不喜之,吐槽之。

但不得不说这篇小说的立意很好,女主和男主就是当时南方和北方的典型代表,女主生性浪漫,不思进取,就像南部温暖的乡间,只要今天不要明天。

男主按部就班,理性市侩,就像北方高速发展但缺乏温情。

拍摄手法也值得一提,拍到北方工业城市时,用阴冷灰暗的色调,拍南方时,阳光明媚色彩鲜艳。

所以片子里体现的不仅是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往大了说,是南北方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碰撞产生的火花。

好,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白白。

 10 ) 男主角太酷了,从头到尾

个人认为男主角应该去演吸血鬼的戏。

严重的黑眼圈导致严重的烟熏妆,苍白的脸,不苟言笑。

一个铁血资本家的姿态。

虽然一直说他是为了工人好,才打的抽烟的人,虽然说他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工人的生计,而拼命的工作,虽然最后他开始改善工人的伙食,建了食堂。

但是基本还是冷血的。

女主角胖胖的脸,但是眼睛很漂亮。

看了越来越多的BBC之后,开始迷茫了。

我一直想从电视剧中找到那个转折点,就是当男主角和女主角刚开始产生偏见,然后慢慢喜欢的那个转折点。

傲慢与偏见看了n遍,都没有找到。

难道伊丽莎白去看望姐姐,就感动了达西?

反倒是伊丽莎白看到panbarli后,双眼放光,看到达西的进步,而开始接受他?

这部电影也是,since when?还是说感情本来就很难说when to start and when to finish 。

《南方与北方》短评

女主短短时间内父母先后去世,然后意外继承大笔遗产,又拿遗产让男主东山再起。这突兀的剧情真的看得人够难受的。而且是什么给我勇气看无情资本家的爱情故事,里面的普通人过的这么惨,让人没心情看爱情线。

5分钟前
  • BerSerk
  • 较差

这部迷你剧拍的如此、、、之漂亮。怪不得这么高的分。

6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力荐

平庸的剧作。看到后面对工人和资本家关系的诠释更是感觉滑稽可笑。

7分钟前
  • 无引力虚拟花园
  • 较差

桑顿先生(*′艸`)

12分钟前
  • MyYooLin
  • 力荐

这个不就是傲慢与偏见嘛,各么这种套路的爱情故事看多了真心没有新鲜感了。我真不喜欢这种隐忍憋屈到最后五分钟才表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出场的一幕还是蛮惊艳的啦,但是长得真的很像金刚狼然后我就无感了。-_-|||

13分钟前
  • 毛怪
  • 还行

嘴上说了3.9集的不要,最后5分钟却很诚实。不太喜欢这种表面很含蓄最后忍不住狗血的剧。

17分钟前
  • 糖紫
  • 还行

简直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么,打这么低的分主要是不喜欢这类故事

21分钟前
  • 郭奉孝
  • 还行

真的只给一颗星。从 唐顿庄园 那里来看这部剧的。完全没看点,唐顿里的贝茨还是那个样子,他的戏份想想看。

26分钟前
  • 在路上
  • 很差

和95版傲慢与偏见中间隔了三四部05版傲慢与偏见,男主用力过猛,心情不好像杀手,心情好像色狼。女主一个美丽的木头,,,剧情节奏太乱,,,不明白为啥这么高的分

31分钟前
  • 迪尼鸭
  • 较差

不是很喜欢这种名著调调

36分钟前
  • 在木莲树下
  • 较差

比傲慢与偏见更打动人心的,不是爱情,而是生活

39分钟前
  • 蒙大拿
  • 力荐

这个是教人越SB越有爱,到奥斯丁的睿智差远了

43分钟前
  • Brasidas
  • 较差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45分钟前
  • 衣莎贝
  • 力荐

剧情进展太快,可能是集数太少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努力攒钱成富婆先,大龄剩女也不愁嫁。等等,难道不是靠干爹⊙_⊙。最后,男主应该演达西去!

46分钟前
  • 林小七
  • 推荐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50分钟前
  • Zn粒粒
  • 力荐

霸道厂长爱上我

52分钟前
  • 密苏里茶茶
  • 还行

如果是我无意中看到的,或许给4星,但是在9.2分的期待下去看,总是能挑出更多毛病的。大矛盾解决幼稚,感情发展变化突兀,第一集结尾太棒我满怀期望看下去,结果跳着看3,4集,一种裤子脱了你给我看这的感觉

54分钟前
  • 还行

很像傲慢与偏见,还是蛮喜欢的呵呵,绅士神马的最有爱了O(∩_∩)O~特别是男主角说look back at me

55分钟前
  • 好了日inutile
  • 还行

评分神高,我来降降温。桑顿怎么就最后两分钟苏起来了?虽是众望所归,但依然觉得两人并没有达西/丽萃那样几次证明三观吻合的事件。之前的包工头与农民工的矛盾也没看懂怎么就解决了,工资到底是提了没有?女主人设单薄,情节缺乏主心骨,大衣总是一套真的好么。贝茨做AMM的爹,也是醉了。。

60分钟前
  • 忆秋
  • 还行

工业时代的达西;哦,这个男人重新把我的心夺走了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