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人无完人,但是如此崩塌,都不像正面人物了。
成年期:1.戏比天大,在自己的师父和老板对弈时,选择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舞台,在自己师父还能上台好几年的情况,上去表演了,抢了师父的戏台,虽不是导致师父自杀的全部原因,但是自己反复承诺绝不会在师父还能唱时抢师父饭碗。
然后后面为嫁给何家驹就愿意放弃唱戏了,无语。
2.不喜欢洪喜,不想嫁给他,都很正常啊,但是剧里师父和养母说的很对,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在养母养父说出这样的意愿时为何不纠正,一直这么误会着,耽误洪喜到二十大几,也让洪喜情根深种。
少女时期:1.家穷非要要求让子健读书,自己赚不了多少钱,还在那样的年代提这样的要求,虽然是为弟弟好,洪喜都没有学上,洪喜养父养母为了子健上学花了多少钱和努力,她还打心底里瞧不起洪喜的没文化和愣头青。
少女时期我就不多说了,性格养成期吧,青春期吧,都会有性格缺陷的。
孩童期:别的都好,虽然我知道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读过书,学习过,但教养也并不怎么好,虽然有礼貌,但是疏于表面,不让子健和洪喜玩,瞧不起洪喜,洪喜难得有烧鸡吃都立马把鸡腿给子健吃,她都不让,就,,,,,。
性子拧,理解,有防备心理,理解,时不时地不尊重洪喜让人很不舒服。
讲真,女主一直嘴上说大家都对她恩重如山,要报恩,对师父还能客客气气,贴心,不做徒弟了还能给师傅定期送点钱,对自己的养母是真的不知感恩。
养母视角:收养了她,没有伤害她,没有短过她吃和穿,对她弟弟就像亲儿子,不论再困难都和洪喜供子健读书。
女主自己不赚钱都要求送弟弟读书,为了自己喜欢戏曲要去学,没有收入,还要求送弟弟上学,不让上学就要走,天天离不了个走。
虽然养母最毒,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女主却没干一件让她暖心的事。
儿子因为她走了,也为了她和她弟弟花了不知道多少钱,她还总是说我和弟弟从小就没了爹娘,孤苦伶仃,养母养肤白瞎这么疼你,她真的养不熟。
总之是越看越气。
怎么感觉很正常的事,那年代有点身份和钱的男人娶姨太太是合法的啊,不像现在算重婚罪……唯一有点不地道的就是有意瞒着寄萍,但是我很疑惑那个年代只有‘’不清白”的女子才会给人做姨太太吗??
貌似戏子的身份就不算很清白了,而且穷苦人家的女孩能嫁到大户人家当姨太太都算命好了,大部分都只能当丫鬟吧!
这剧其实挺那个的,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其实活着就很好了。
关于女主寄萍,她前面态度强硬,其实在她心里她一直觉得以后会给养父母钱,所以没觉得自己在别人家呆着该态度好点,所以总是理直气壮的。
而且前面我感觉她,就是洪喜去学徒时穿的新衣服,她说像伙计,我感觉她其实心里真的这样想的,包括养父,感觉他们就像下人一样,觉得自己家以后给钱就行了,她心挺硬和坚定的,坚定着要找家,但剧里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她其实就是个小孩心性,想不到许多,自觉得有点机灵,但毕竟是孩子,很多东西不知道,好坏也不完全会分,也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感觉挺真实的,所以对她小时候的表现并没有太生气,我选择了理解她的行为,很多人用大人或者现代人的思想去看她,其实是不对的。
她养父死了后,她坚持回了老家,其实说明她一直不相信她养父的话,因为很多年前她养父就告诉她老家房子卖了没人了。
但她心思很重,一直压着没表现出来,但是在那个环境里,那么小的孩子能有这心思,真不是常人,包括改口叫爹,也是为了弟弟上学小时候想跑,由于不会分辨她养父说的真假玩笑话,当然他养父说的就是真亦假时假亦真,时真亦假,所以她想走也挺理解,谁能突然接受给人长大后做童养媳……只是她不知道外面人心险恶,经过那一次,她后来也就不敢随便偷跑了,这也是她一直呆在洪喜家的原因关于她养父他一直说喜爱她,可是在日子越过越差他却脱口而出她是丧门星,我感觉真也是他内心的一种想法吧。
弟弟一直憨傻的样,比如人贩子拉他,他没什么反应,逆来顺受。
而且他并不想回家,说明他父亲也没多关心他。
他第一次见洪喜就很喜欢,说明洪喜人真的很好,小孩子的感觉很灵性。
关于洪喜,他就是从第一次见她,就一直喜欢保护守着她。
洪喜认定了她,哪怕命给她。
而且洪喜不强迫她,干什么都想着她,她的决定和选择他都支持,比如她要跟师傅去找她家时,他都没拦一下而选择支持。
洪喜自知她看不上他,自知自己和她的差别,但是他就是喜欢她了,能怎么办。
洪喜妈妈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人物,包括离现在十几二十年前的农村有些人,说她坏吧,她其实挺好,说她挺好,这样的人说话太难听,其实就是因为没文化,所以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这样了,而且这样的算很好了,有些比这更离谱八辈子,而没文化其实也不过是他们生的时代不一样,那样的年代吃饱都成问题,还文化?
所以农村大妈,包括我妈,那一辈或者上一辈,他们有时候做出来的简谱事,我都选择去理解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都不理解,为什么寄萍变得这么自私?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不是寄萍的错,而是“戏大于天”这种落后的观念造成的,而种观念是以殷师傅为代表的,广泛存在的传统观念。
到现代,人本问题在我们身边都还依然存在,更何况在那个现代文明观念刚刚起步的时代,所以说,并不是寄萍杀死了美莲师傅。
难能可贵的是,寄萍很快就发觉了之前观念是错误的,所以坚持不为日本人唱戏,践行了“人大于戏”的正确理念。
当一种恶是平庸的时候,每个人都没发觉之时,你敢说你能发觉吗?
很难的,二战中为什么普通人都为纳粹摇旗呼喊,是因为他们都把恶当成了善,平庸的恶是大恶!
到现代,很多恐怖主义都是平民发动的,他们会发觉大众的恶,平庸的恶吗?
很难很难!
文|阿白读书
最近剧荒,无意间刷到一部老剧,叫《北方有佳人》。
故事的主角寄萍,生于苏州的大户人家,8岁那年,随父亲去北京任职,恰逢兵荒马乱,在济南跟爹爹走散…跟爹爹走散后的小寄萍,经历了被拐、学艺等一系列事件,她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小小年纪就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寄萍是不幸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是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1 万幸1:遇上善良的养父养母有一句话说“成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对于命运也是一样的,命运不是发生在起点,而是发生在转折点。
和爹爹走散后,小寄萍和弟弟瞬间被人贩子盯上,人贩子几经出手未成,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然而在那个人人自身难保、官员相互包庇的年代,谁都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贩卖人口"无能为力。
我们常说"自救者天助之",小寄萍虽年纪尚小,但她未曾放弃任何一次寻求帮助的机会,就在她被人贩子打骂时,她看到对面走来一个欲买粮食的善良大叔,这时她和弟弟一头扑在大叔身上,哭着祈求大叔救救他们。
大叔几经犹豫,最终实在看不过年幼的孩子遭受无端打骂,无奈用身上仅有的11块大洋,从人贩子手中将两个孩子买了下来,而这11块大洋原本是他今天用来买粮食的。
其实,小寄萍在求助大叔前,已经求助了不止一人,但那些被求助的人,要么收受了人贩子的贿赂,要么没有能力养活两个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穷困年代,因缺少粮食无奈将孩子卖掉的并不在少数。
而大叔家也是地地道道的穷困人家,把寄萍姐弟俩带回家,完全出于他发自内心的本性善良。
所以,虽由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一瞬间变成了什么杂货都干的小村姑,但从人贩子手中侥幸逃脱,实属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2万幸2: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成为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如果说,养父母让她脱离了虎口,那么师父就是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的师父,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大过父母。
寄萍的师父殷诚茹,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一生只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活着。
所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因为家人对其爱好的强烈反对,他甚至断绝了和家里的来往。
一个酷爱艺术的人,也特别善于发现人才。
殷诚茹无意间发现,年幼的小寄萍无论长相还是嗓子都是学曲艺的料,几经折腾将她收为了徒弟。
然而,天赋和热爱是两码事,尽管每天被师父打到皮开肉绽,寄萍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琴书,但无意间,她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京戏,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因为和师父的合约未到,她担心背负“欺师灭祖”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告诉师父自己不喜欢琴书。
然而聪明的师父很快发现了她的小心思,不仅做出"忍痛割爱"的决定,鼓励寄萍学习京戏,而且在寄萍学习京戏的过程中,因受委屈而退缩时,师父不仅没有因此打击她,反而采取激将法,激发她将京剧学成的信心。
不仅如此,在寄萍从艺的道路上,每每遇到危险,无论小时候被心怀不轨的“禽兽”官员叫到府上,还是长大后被亲生父亲指着嫁给“禽兽”,师父保护她的身影都未曾离开过。
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寄萍一发不可收拾,清白唱戏,终成一代“名角”。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给了寄萍生命,师父却是她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可以说没有师父的引导,就没有后来的王寄萍。
寄萍的人生无疑充满了不幸,但混乱年代,能遇到好心人实属不易。
所以,千金小姐变村姑,不幸中透着的却是万幸。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熬夜看的,很喜欢也很心疼少年寄萍,很聪明,有主见,虽然在一些事上有点自作聪明,但是因为年纪小,可以理解。
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寄萍,真就是无语了,两个师傅倾壤相授,最后就教了这么个好徒弟。
因为喜爱京剧,背叛了第一个师傅,师傅虽然痛心,还是放她离开,之后也还是一直真心相待。
第二个师傅更惨,李宝莲最后直接吞烟自杀,周围一圈人都安慰女主说“戏比天大”,还好还有陈知远三观正常点,告诉女主“戏比人大”,看到这里就看不下去了,总觉得这样的女主太过自私了,配不上佳人之名。
还有,王大福一家是真的好,为什么要把好人写死,养父遭遇不幸的时候看得我一阵揪心。
剧其实很有韵味,带人更加了解了济南的风土人情,剧里面的小曲子和京剧都很不错。
北方有佳人开头是1925年,夏希尊一家说接受段祺瑞总理邀请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当官,但段祺瑞当时当的是执政不是总理,国民党上台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就解散了,夏希尊怎么到后来还在教育部,剧中人物三十年代就叫蒋介石总统,蒋介石是1948年才当上总统,张宗昌也不是何家驹杀的而是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所杀,济南战役何家驹当多大官会被当成战犯关起来吗,话说国民党小官就算进不了政协也不会入狱,总体来说编剧赵冬苓对民国历史还是缺乏了解,想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反映民国史还是要多看历史书,在这点上金粉世家做的比较好
我是高中的时候看过这部剧。
那时候音乐课有一课叫永远的梅兰芳,课上放了贵妃醉酒。
那时候只是为了与众不同(其实是装bi未遂,因为没人知道我在干啥……),又觉得唱歌没意思,所以跟着视频瞎学了一点儿。
直到后来看了这部电视剧。
写京剧之前,首先说一下,我跟大部分观众一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认知:1.烂尾了。
从女主长大之后基本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2.女主曹津歌最好,林妙可次之,李依晓已经完全脱离女主。
不过导演与编剧要负相当的责任。
你可以解释说女主是因为生活的磋磨变成这样的,但是需要转折点。
比如美莲是如何对寄萍改观的,为什么突然愿意教寄萍了,这些就处理的很好,剧情转折有说服力。
然而女主长大之后duang得一下就变了。
不合适。
3.青年演员们有些糟蹋陈小艺寇振海这票老戏骨,长大后那个陈知远的呆相,让我现在都忍不住翻白眼。
戏班里那李老鸹和他弟弟,虽然在演员表上都找不到名字,但是演技实在入木三分。
去年在哈尔滨比赛,黑龙江京剧院的舞台监督,也是那么一个大秃头,拿着把折扇坐在衣箱子上吆五喝六,一会儿立着眉吵架骂人,一会儿又笑脸相迎哄嘬着你,我瞬间就想起那个李老鸹啊哈哈哈!
4.让我们认识了山东小曲儿这个有趣的曲艺,也让我们看了一点京剧。
至于看的好不好我后面再分析。
今天我把8-18集重新看了一遍,跳着看的。
真是感慨万千。
当初真是挺喜欢里面的山东小曲儿的,还跟着会哼几句。
但是京剧出现的时候,完全震撼了。
今天看到寄萍第一次看到京剧那里时,我终于看懂了她的眼神(真的不得不赞美曹津歌的演技)。
那种惊艳,热烈又带着酸楚的眼神。
就像你很早就和一个人在一起,不喜欢也不讨厌,好不好的也就他了,可是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了真爱,心想,就是你了,可你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那种感觉。
我会因为这部电视剧爱上京剧,有以下原因:一.演员与京剧有关的部分都很专业。
1.先说主角,曹津歌演的寄萍以唱小曲儿为主,关于京剧的不多,但很用心。
演员本人是唱晋剧的(看过一个她在高中开学典礼上表演京剧的视频,不过……嗯……),有基础。
所以唱戏的声音虽然用配音,但口型完全对的上;平时自己哼唱,或者跟师父吊嗓子时是自己的声音,正好是那种初学但天分不错的状态,特别贴近人物。
身段也是,现在看来略显生硬,但那时仍把我迷的不要不要的,还是体现了人物还没学/初学但很有天分的状态。
李依晓就不用说了,不管电视剧演的咋样,反正唱戏她是国戏科班儿出身的。
2.再说配角。
演李美莲的演员也是科班出身的,当初太迷了,还去完善了她的百度百科(因为当时没写她演这部电视剧)。
她在一个采访里说和李胜素是好朋友。
不知道李胜素的可以百度一下,她的资料挺全的:D 演技没得说,把过去戏子的嬉笑怒骂演的非常好。
搞得我至今都非常想正式拜一个师父……我现在的老师是比我没大几岁没有气场那种年轻小姑娘╮(╯_╰)╭哈哈我的老师不玩豆瓣3.另外要说的配角就是二叔,李老鸹的弟弟。
我开始还想着可能他不是京剧演员,因为文丑背几句词儿就行了,普通演员下点功夫也能做到。
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算了吧这人肯定也是科班儿。
不得不再次感慨,京剧演员连京剧这么难的玩意儿都能驾驭,普通的演戏,唱歌,还是很可以应付的。
二.有很多与京剧有关的细节。
过去也有一些影视剧里有京剧,比如大宅门,红楼梦(昆曲),甚至霸王别姬。
但是当时看了没有对京剧有什么感觉,而这部剧让人非常有代入感。
1.首先曹津歌演的那部分,是寄萍最想学又学不到、日思夜想的时候。
这让我这种脑洞大开的双鱼座十分有代入感啊!
因为那时候自己已经很有兴趣,也跟视频学,苦于在小县城没有资源,虽能唱出旋律,但不会唱戏的发声。
就是说,它细腻的展现了对京剧爱而不得,努力靠近的过程。
2.这部剧里有非常多,特别是练习京剧的细节场景。
上妆、卸妆、贴片子包头这就不说,别的剧也有。
但是它还有很多练习的场景,比如跟琴唱戏的(不止是旦角,还有一段小生的,好惊艳,虽然大部分观众不会注意到),后台喊嗓儿的(今天才听见,有个老生在后台念"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前几天刚追完大宅门,在这里听到无比亲切,并且显然这脸都没露的配角也是科班出身),还有寄萍练功的,文武都有,台步,翻身,云手,前桥后桥。
都有。
当时不知道这些动作的名字,但是知道好看。
而且这一切,除了主角的行为,基本都是在剧中人对话时当背景的,也就是那些跟琴喊嗓,只用声音或背影出境的群众演员。
三.其他的影视剧,除了霸王别姬,大宅门这种,对京剧要么不深入,要么不尊重。
比方老九门吧,我没看过,所以不予置评。
但有一点,张艺兴扮虞姬那扮相,好吧因为有很多朋友痛心疾首的发了朋友圈,还有人怕我看不但特意私戳我。
他,没,有,吊,眉。
连只是帮我们拍过几次照的师妹都看出来了。
(吊眉就是化完妆之后,用胶把眉毛向上斜45°粘上去。
所以你看到的眉毛都是吊梢眉,非常精神,旦角不吊眉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你可以把手指放在眼角外侧斜向上拉看看)然后我就没看老九门了……====分割线===现在状况就是,我刚结束大学四年。
一上大学就迫不及待的找各种机会学京剧,后来在学校成立了社团,大家一起去京剧院看戏,在学校的晚会和外面的比赛上唱戏演戏。
今天,看到那些当初不知是什么却让我痴迷的唱段,太真外传,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西施,廉锦枫,还有里面出现过得武戏,安天会里的哪吒孙悟空。
剧中那些练习的场景,动作,和这四年间我的老师也教了我,我也教了我的师弟师妹的一切,一模一样。
那些香甜满颊的油彩,艳晶晶颤巍巍的头面,须一层一层穿上去的、繁复无比的戏服……真的泪目。
谢谢《北方有佳人》这大媒,让我遇到了京剧这终生的挚爱。
这个人太虚伪,其实他和成年后的寄萍根本没什么爱,他喜欢的只是小时候的寄萍,为了家国大事说不想拖累寄萍,后来又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他确实是为了家国大事,但另一方面其实就是觉得寄萍是累赘,寄萍没有上学,没有人告诉她什么反抗剥削的思想,陈知远认为寄萍是个戏子,除了唱戏什么都不会,金贵,不可能和他一起受苦,不可能和他一起奔波,可是后来呢,他说什么这辈子注定不能拥有爱情,不能给别人不幸,还不是找了队伍里一个女人当妻子,陈知远觉得寄萍就算参加革命,也是炮灰罢了,除了给敌人送人头什么都不会,这才是他不愿意带上寄萍的原因,而他后来的妻子,在文化和技能这些方面都符合他的要求,如果找一个符合自己思想而且能为革命做贡献的人,和一个没文化只会唱戏的在战乱里只能躲避的,我想陈知远根本不用想,或许当寄萍放弃和陈知远学习的时候,这份感情就结束了
成年以后的知远不像少年时那样可爱,也许有父亲被捕的缘故,他变得深沉甚至是冷漠。
直到30集左右他在寄萍家的对话才让我有一点相信他是为了不把危险带到寄萍身边才疏远她。
其实这只能算是原因之一——他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是无法忽视的。
寄萍对他的爱是全心全意的,甚至可以不顾生命安危。
(寄萍一直把照顾子建、宝儿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活得那么沉重。
能让她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需要多么强烈的愿望。
这也恰好体现了她对知远的爱是多么深刻。
)那么多次的帮助以及卢府相救,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不了解?
最后他在结婚一个月、即将调往北京工作时才努力地寻找寄萍(按片中给出的线索他之前没有主动寻找寄萍)。
看到这里我的心彻底凉了,因为此前我一直觉得他两貌似更合适。
洪喜在韩复榘手下当兵之后变得越来越有魅力了,男人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后焕发出的魄力是很迷人滴。
他对寄萍的爱深厚而绵长,他的爱与付出不亚于寄萍对知远的,听到他说“寄萍,你好眼力,陈先生比我有能力” ,觉着有点扎心的痛。
当寄萍脸上洋溢着温暖说找到自己的幸福时,我想应该就是洪喜了。
他能让寄萍安心的依靠一生,如基督教结婚誓词中所说“无论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不离不弃……”在对寄萍好这件事上,洪喜以绝对优势打败冷漠、暧昧的知远。
人生的伴,不就是要这样吗?
即将看到结尾时,有点怅然,看到结尾时,很温暖……
我爷爷爱看
小寄萍是林妙可~
成年后的女主自私又茶
一个个明知道孩子爹是高官,却不肯帮孩子多走一步的奇葩故事,编剧为了打倒资产阶级,歌颂无产阶级,非要编出这么个奇葩的故事,也是很新社会。
这剧啊,这剧我是开着弹幕当喜剧看的,加入骂寄萍大军可好呀?
每天和妈妈一集一集的看
节奏有点慢,我不喜欢林妙可,演的也不好,小孩子还是小洪喜演的挺好,不过客观讲她还是挺漂亮的。
没长大成人之前演的真好,还跟着妈妈看了几集,后面长大后演的实在看不下去,仿佛换了一个人,矫情的不得了。
以前看剧只认识陈小艺和寇振海,居然不认识曼娘😂
陪爸妈断断续续跳看。女主长大以后三观一天比一天奇怪,剧情靠女主作死撑发展,人设开始崩塌。快结局找见亲生父亲,女主智商回到十岁阶段,想打她,心疼爹爹。另外女主和她弟弟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比他俩演技好。如果没有对刘奕君老师和其他几位老戏骨的私心,这剧不值得打及格分的。
还记得女主,印象特别深,说她是个戏子,不受人待见
小时候和我爸一起看的(…
童年回忆
人物不鲜明 剧情略拖沓
讨厌寄萍
国产剧拍到这样算可以了。尽管一变成成年人就言语无味起来。。。。
后半部有点沉重,但是还是觉得拍得很不错。
韩复渠审案那一段yy ds
结局有点没想到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