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did not agree.……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叶芝的这首诗贯穿全片,在沉重的影片氛围中添加了一抹青春色彩;可这青春背后,却也是无尽的沧桑之感,正与影片完美契合。
这部影片,有宗教、有法律,有冲动、有理智,有生、也有死;而这些矛盾,伴随着主人公的选择一一展开,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爱与生命的协奏曲。
Fiona作为一名法官,尽心尽职,几乎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就案件判决而言,她几乎是无可挑剔的;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磨练,法律早已成了她心中的一把尺子,很多时候,甚至在开庭前,她便已经做出了决定。
毫无疑问,她是一位完美的法官。
然而,这世上并不只有法律,法理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人心。
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丈夫希望有场外遇,这也是为什么Adam会爱得不可自拔。
对于这两个男人的爱,她感到不解,她感到恐惧,而她的选择只是逃避。
Jack选择等待,而Adam选择死亡,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唤醒”Fiona。
他们最终成功了,Fiona重新成为了一个“人”。
Adam作为一名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他经历的却也是太多了。
出生以来,便成为一名耶和华见证人,生活于自己的“真实”之中。
即将成年,却得知身患白血病,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面对死亡,却仍然坚守信仰,为了这父母的信仰选择迎接死神。
重获新生,踏上寻求信仰之路,却只能以死来成就自由。
可信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值得Adam为其放弃生命?
值得Fiona放弃爱?
“take love easy”、“take life easy”,人生本不该如此沉重。
信仰很美,但那会让我们背负太多;信仰很简单,但那会让我们错过太多。
之前Adam的寻死是为了实现信仰的伟大,最后Adam的离去却是为了自我的人生。
他总算卸下了所有重担,找到了最终的信仰——自我。
而Fiona也在最后一曲《温莎花园》中重新发现了自我,重新以一个“人”的姿态目送Adam的离去。
这一幕,爱与生命彼此交融。
那一吻,不是懵懂少年与成熟女性之间不伦的火花,而是人生终极信仰的碰撞与升华。
Fiona的心被重新点燃,而Adam的心得以重归自我。
年轻或是愚蠢,也许我们必占其一。
影片开头短短几分钟就勾勒了一对中年精英夫妇,妻子是位干练的女法官,再具争议的案件都无法让她情绪波动,丈夫是个高校教授,有了暧昧对象,夫妻彼此已经貌合神离,20年的婚姻已经走到离婚的边缘。
应该说我们很难想象,宗教的因素对法庭判决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这个颇具争议性的输血案件已经结束,女主已经判决,未成年的男孩必须接受输血拯救生命。
女主本以为她与那个男孩不会再有交集了,毕竟她的生活已经是一团乱麻,其实女主和丈夫婚姻的问题非常明显,没有孩子作为纽带,彼此缺乏激情,性生活不和谐,其实很明显能看出来,女主对丈夫几乎没有任何崇拜依赖的感觉,她本身就是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女强人,婚姻无法再带来更多加成,而丈夫明显是渴望有孩子的,而女主是看不出来任何渴望。
至于女主和男孩之间的关系,女主对男孩是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关心和怜悯,毕竟她自己没有孩子,生活也没有激情,一个单纯炽热的孩子满眼孺慕之情,无疑让她唤起了母爱,至于爱情肯定没有,因为完全不是一个境界。
而男孩对女主就像一个私生饭对偶像的追求,经历生死的男孩三观都进入了颠覆期,怀疑父母,怀疑信仰,怀疑圣地,他需要一个新的偶像来指引自己,女主的冷静从容对他来说是强大神秘,是神的化身。
其实影片本身我真没觉得有吹的那么神乎其乎的,我没看出来多么深刻的感情或者含义,其实影片给我的启示就是青少年真的需要偶像的引导,比起虚无缥缈的上帝,可能现实当中活生生存在的某个人更适合作为偶像。
影片本身我觉得一般吧。
影片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塑造了一位神级的独立女性人设,女法官简直可以称得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演员艾玛女士众多影片中塑造的都是冷静干练,从容优雅的英伦淑女,我想这也是众多女性想要活成的模样。
“动人、深刻......好几天走不出来......不仅仅是关于灵性,还有些更深刻的东西,我不能描述的非常清楚......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网上偶然看到向来思绪敏捷、表达精准的KOL用了以上、如此模糊的推荐词,实属少见。
闲来找电影一看,果然,不论电影还是原著,都表达的太多了,太深刻,甚至太沉重了,法与情、爱情与人性、信仰与福祉......它们交织在一起,一时该从哪里说起。
其实对这样部作品,以我的经历和年龄,我无法全部解读,读完之后除了心中翻腾着难以言说的情绪之外,还充满了疑惑,尤其是那个吻。
她轻轻地用手指捻住男孩薄外套的翻领,将他拉近自己。
她想亲吻他的脸颊,于是她抬起手,而他微微弯了弯腰,他们的脸便凑得很近,但此时他转过头来,他们的唇碰触在了一起。
她原本可以后退,原本可以立即离开,然而,在那一刻,她却逗留踯躅,毫不防备。
”书商和电影宣发出于商业考量,大都把这个吻归为“老少恋”的佐证,但是我却认为这其中有本能的母爱,有对美好情感的神往,甚至还有一丝丝对丈夫背叛的报复。
它是一种【爱】,才不是一种【爱情】。
不论是书中还是电影中,在前文她丈夫突然宣布要背叛她时、在她与老公冷战期小侄女来家里过夜时、在她在火车上看到妇女抱着孩子从她眼前经过时,我们都能看出一个失去生育机会的女人内心的不安。
这种不安表面上是对老年无子的些许悔意,实际上是突然被自己一直非常信赖的人背叛后所带来的不安,是突然意识到自己竟已到了“错误无法去更改”的年龄的一种无力,“孩子”只是她不知所措的一棵稻草,将她对爱情的失望、她对岁月流失的无力、生活对她的背叛,都解释成一种简单过错:如果我有个孩子,这时便能有个人一起面对,如果我有个孩子,还有个人能陪伴着我.....毕竟一种简单的情绪能更让人好过些。
就在这样时刻,Fiona遇到了男孩,一个执着幼稚的男孩,所以说这个吻的里多多少少有“母爱”的成分。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可能给他长大成人的儿子的吻。
”(引自原文)对于Fiona来说,男孩如此的年轻,有着她再也无法拥有的青春,有着即使被抛弃也可以重新来过的无惧,甚至无惧到自己连生命也可以选择抛弃。
这种对生命对生活的主动权,深深触动着这个看似有着无上权力实则被生活逼入角落动弹不得的女人。
所以这个更多的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最后我隐约从Fiona的吻里嗅到了一丝丝的【报复】意味。
毫无疑问,无论是电影中明确的“我上了她”,还是书中模糊的猜测,对Fiona的来说都是一种已然发生的背叛,这就好比一对丁克夫妇,丈夫突然在60岁领回来一个私生子,不仅仅是一次肉体的偷欢,而更像是基于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平等的一种羞辱。
不可否认,在现有社会中,对成功男性的年龄宽容度比起成功女性要好的不是一点点,甚至说刚好相反也不为过。
就像Fiona丈夫这样的大学教授,即使已婚,即使年已六十,但依旧有30+的同事愿意往上贴。
不难想象,在30/40/50的Fiona或许也不乏追求者,但Fiona肯定都坚定的拒绝了,这样想来,除了羞辱更添愤怒有木有!
而这时!
有个年轻的男孩却频频的投来仰慕的目光,甚至冒着风雨,穿越城市追寻她,也很难说这个铁面无私的法官心底不会泛出一丝丝的常人惯有的报复之感。
这个吻的第二天,Fiona除了被后悔和这可能造成对自己工作毁灭性打击的不安外,她不假思索的给丈夫拨去了电话,此前他们正处在“十天半个月可能才有一两句必要交流”的冗长冷战期。
让丈夫倍感意外的这通电话,却让Fiona感到“她得以从神经质的妄想中抽离出来,回到了现实中,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安排”,我想这就是因为Fiona感到自己和丈夫之前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让她可以和丈夫站在“公平”的起点,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Fiona和男孩之前没有爱情,那为何最后会哭着说出“a lovely boy”?
只因为她能感到亚当对她的仰慕之情,而那个意外的吻让原本就在信仰与现实中苦苦挣扎的男孩陷入更深的困惑,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男孩的死亡。
作者麦克尤恩说写这段他想到了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那篇《死者》,乔伊斯写到一场晚会结束之后,夫妻俩回到宾馆里,丈夫想与妻子做爱,妻子却想起了一首歌,一个年轻的男孩很久很久以前唱的歌。
妻子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她想到的是她十七岁的时候,一个男孩站在她的窗下为她唱了一首爱尔兰的情歌,也就是晚会上唱的那首歌。
她告诉了丈夫这一场爱情,他觉得有点嫉妒,她告诉他那位少年已经死了,可能是因为在她的窗下得了风寒。
她说:“我想他是因为对我的爱而死。
”这里Fiona就是进入了乔伊斯的那个永恒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起码于我而言如此。
因为它与我如今混沌的在思考的“信仰”有关。
我前段时间无论是在跟187还是大只仔聊天,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曾经坚信的,如今却在怀疑。
曾经我和Adam一样,坚信真理就在那里,这就是信仰。
那么,这些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它们真的经得起怀疑和检验吗?
我和Adam一样,曾经把某个突然出现在我们在绝望之际的那个人当做救世主,以为他可以拯救自己。
然而这种幻想遇到现实时,才不得不接受它的幻灭。
谁会是我们的救世主呢?
谁能救我们?
还是说真的只有我们自己?
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比如考研做的题目,比如妈妈当初选择跟我爸在一起而不是别的好男人,比如Adam的"my choice."这些影响深远且有点戏剧意味的一念之间,其实就是选择,而这些选择不是偶然,它是由我们一贯的性格和观念决定的。
这种观念,有些我们不太自觉,有些我们自觉,比如信仰,"It is there, we just know."
你把我从荒芜中拯救又把我抛向另一种荒芜;你对我只是一个完结的案子,我还有好多相似的案子要解决。
那么突然又自然一个吻:既然不能如我所愿,就让这一吻随我而去吧;我真的气愤恼火惶恐,可又是那么难过,看着你离去的背影,眼里心里所有的情感只能化作一声:Goodbye ,Adam. 真情总能打动人,打动当事人,打动观众。
强烈又心痛的情感化作一首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在心中永远流淌。
Emma女神的金发被岁月洗涤成了花白,可是她永远那么美,每一段岁月都赋予她不同的魅力和光彩。
宣读对Adam案件审判的台词时,真的是教科书级的英音啊,如果她来播报所有考试的英语听力该有多好!
多么动人的一个故事啊,为何给我如此多的共鸣。
Justice Maye在工作中的专业、专注和威严让她如此迷人,手握众多人的生杀大权、仿佛上帝般手握公正的天平、拯救世人。
温柔却果断、理智并善良,这是女人最动人的模样吧。
Adam在对信仰、对父母和对世界观的彻底怀疑后陷入巨大的迷茫,于是在抓到一根闪亮灵魂的稻草时,便如饥似渴的迷恋上它,毕竟这样一位睿智而强大的女人,是比Jehovah更真实的存在和力量。
而对于法官来说,这样一位充满活力和对生命的热情、又是自己间接救下重获生命的年轻孩子,是很难让人不动容的,法官的职业病之一就是一颗拯救全世界的圣母心吧。
明明可以直接判决,却要一反常理地亲自去医院面对面交谈,从一个有着自己坚定信仰和坚定观点的年轻人身上,法官看到了一种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也许是吸引她的部分。
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爱恋的关系,而是夹杂着关于信仰与救赎、关于选择与自由意志、关于力量与取舍的一段复杂的纠缠,它展现了人性中最微妙却真实的部分。
从两个人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是作为法官必须遭遇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吧。
对每个案例都需要彻底调查、用自己的良心和对世人的爱做出最优选择,这其中投入的感情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而同时,这些被她照顾的人只是陌生人,注定无法产生更多缘分的牵绊,而她却因为他们而累得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
法官应该是法律与正义的代表,而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可是他们却相遇了。
Emma Thompson的演技真是太好了。
Fionn Whitehead近年出镜率也是很高。
很看好这位年轻人!
一直想看的,在飞机上看到了,满分5星我要打500星了。
Emma Thompson阿姨演的法官,My Lady,太优雅了太酷了,我为她着迷。
白头弟弟太好看了太可爱了!
(Fionn,Danny,Tom,是所有姓Whitehead的都是小可爱吗?!)白头弟弟居然是97年的!
他是什么大可爱伦敦男孩啊!
尤其是病娇的小模样儿,当他说“留下来陪我”的时候,谁能够拒绝他呢!!
他说想要和My Lady一起生活的时候,我百分之一万理解他。
我也多少次希望我的人生中有这样迷人的仿佛全知的mentor呢,给我reading list,和我讨论,解答我的一切疑问。
可是My Lady拒绝了她,她就像Eugene一样,永远是最正直的,最理智的,即使那让她显得那样冷漠。
然而再坚韧的心都会被留下印记。
她坐在火车上读着他写的信,窗外的联排小房子车站田野树林,都太英国了,背景是干净的钢琴配乐,我在去英国的飞机上眼泪直接落下来。
电影阴郁的基调就像英国的天气一样,喷薄而出的情感就像偶尔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出的阳光,短暂却美丽难忘。
又是麦克尤恩自己写的剧本,跟看完《在切瑟尔海滩上》一样,真的对麦克尤恩又爱又恨[泪]他啊,总是那么绝情,他笔下的人物都这样或那样的不可救药,命运永远是那个evil twister… McEwan really has cunning ways of finding my weakest spot…(dbq盗用cmbyn台词了,但真的就是我爱和我恨麦克尤恩的原因。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Yeats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波伏瓦在《模糊性的道德》中说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生活在充满谎言的处境里,而谎言就是暴力、就是暴政,那我能说出真相而让蒙冤的人获释吗?
她对这个问题的知觉来自于易卜生的《丑小鸭》。
《丑小鸭》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篇安徒生童话,几乎没有人没看过或者不知道这个故事,而易卜生对这篇童话进行了重新理解和阐释,思考了“真相的重量”这样一个问题:当丑小鸭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她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
波伏瓦所说的,是长期生活在谎言世界的人们所无法承受的真相。
如果要向这样的人们揭示真相,很可能导致的不是他们的觉醒,而是构成生活全部支撑的信仰的崩塌,而崩塌之后又无法获得新的有力的扶手,从而堕入深沟,甚至自我毁灭。
所以波伏瓦的结论是,应该首先创造一种处境,要让真相变得可以忍受,使个人在失去幻想的同时,还能在他的周围找到希望的理由。
波伏瓦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坚持要在一个城堡里居住,如果人们不能成功地说服他们,让他们产生居住更体面房屋的欲望,那就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如果他们有了孩子,情况可能就变了。
父母的自由将对孩子造成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
我觉得这个例子就是《儿童法案》这部电影的完美诠释。
其实影片中这个宗教的世界,并非彻底的谎言世界,但也并不是一个未开化的世界,只能说就是那个“城堡”,这对夫妇以及其他的很多人,就是坚持要居住其中。
但是他们有了孩子,现在这个城堡和父母居住其中的自由对孩子造成了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永远将the best interest of a child置于首位。
所以法官Maye向这个孩子Adam揭示了真相。
但是问题就在于,Adam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
他活了下来,但同时由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突然崩塌,他将所有生活的重心与希望都放在了那个给他带来真相的法官Maye身上。
他锲而不舍地去找她,想要紧紧跟随在她左右,想让她告诉自己该看哪些书,最根本的是,他想知道该如何思考。
对于缺乏理性思考的根基、训练与能力的人来说,似乎是无法独自承受对Maye来说理所当然的那个理性世界的重量的。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人们总为肖申克在风雨中拥抱自由的那一幕激动不已,但更常见的,其实是从待了几十年的监狱出来后没多久就选择自杀的瑞德。
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说出真相?
或者该怎样创造波伏瓦所说的那种处境?
波伏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写作和阐释,所以她写出了《第二性》,将千百年来女性所深陷其中却经常不自知的处境抽丝剥茧地呈现了出来,让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女性惊觉,原来自己所以为的自由并非自由,选择也并非选择。
同样作为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者,波伏瓦曾与萨特有过这样一段交涉: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不管他们的境况是什么样,他们都可以自由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去“超越”自己的“真实处境”。
而波伏瓦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一个被关在闺房里的女性能够超越什么?
”从理论角度来说,能做出选择的自由和在现实情况里拥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之后的波伏瓦花费了自己几乎毕生的经历去回答这个问题,去阐释这种处境,不只是女人的,还有老年人的。
对所有的谎言世界,也是如此。
就像麦克尤恩在原著小说里所写的:“It is not part of the methods of this Christian sect to encourage open debate and dissent among the congregation at large, which is referred to by them, aptly some might say, as 'the other sheep.' I do not believe that Adam's mind, his opinions, are entirely his own.”(Adam所在的这个宗教在其教派里并不鼓励公开辩论与不同意见,所以并不能认为Adam的思想是独立的、完全属于他的)坦率的公开辩论、多元的信息输入、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诉说、记录与阐释,处境是这样被创造的,也唯有如此,真相才得以被承受。
影片的女主菲欧娜是一位法官,在法庭上被称作My Lady,她要审判没有穷尽的繁杂案件,同时还要面对社会上哗众取宠的媒体指摘,还可能包括原告、被告们的歇斯底里。
回到家中,丈夫杰克因为她的忙碌和疏离渐渐走到了忍受的边缘。
于是,菲欧娜不得不逼自己压抑苦闷,撑出一丝不苟的理性。
在这个当口,出现了一个棘手的案件:少年亚当身患白血病,为了治疗,医院希望对他输血。
但亚当一家所信仰的教派认为输血是污染灵魂行为,与其玷污信仰而生,毋宁坚持信仰而去往天堂。
作为法官,应该为保护生命而让法律凌驾公民意志,还是尊重意志而任由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考虑到此时亚当已临近18岁,菲欧娜决定前往医院亲自了解他本人的意愿。
原本让人头疼胸闷的剧情,于是旁开别枝,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好像壶中清茶,温温吞吞煮着,到了时候,香气渐渐氤氲开来——制作团队有这样一份老道功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耐心听他们娓娓道来?
片中尤其让我难忘的,是菲欧娜两次即兴唱起《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美到惊颤。
彼时的艾玛·汤普森已年近六旬,但她足以让我相信,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美好,那就是所谓岁月的馈赠,只有感受到了才会惊叹,才会认同时间绝不是我们的敌人。
职业确实可以将人训练得无比理性,但感情的奇妙之处就是能让人离地三尺,脱离常规,脱离平庸。
也许无论年龄,无论身份,谁都无法逆料爱情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面目降临吧。
10分速评细节呈现:8分情感共鸣:9分剧情逻辑:8分观影建议年龄建议:15岁以上饮料建议:少量笑点狗粮提示:黄色预警心动提示:红色预警
一、Fiona篇Adam一个劲的追问你,明明可以直接在卷宗上盖章,却为何专程跑到医院去拜访他这个完全与你不相干的人?
你紧闭双唇咬紧牙关,你依然没有开口,可是你坚毅的眼眶里再也散发不出冷峻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深藏在疲惫后的绝望。
是的,为什么?
你为什么要去医院?
为什么会为了一句玩笑话笑得那么天真?
为什么要听他弹吉他,又为什么要唱出那首叶慈的诗——莎莉花园?
“在莎莉花园深处 吾爱与我曾经相遇她雪花般的纤足 向着花园尽头走去她嘱我爱得简单 如枝上萌发的新绿而年少无知的我 不愿接受她的心语在远方河畔旷野 吾爱与我并肩伫立在我微倾的肩上 她搭起纯白的手臂她嘱我活得淡然 像青草生长于河堤而年少无知的我 如今早已泪湿满衣”你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扎堆案件里逐渐老去,生命的鲜花渐渐枯萎。
一个判决可以拯救一个少年,可是你的法官,他又在哪里?
你渴望看到生命的延续,一如你自己。
在叶慈的诗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莎莉花园,而你的早已经荒草萋萋。
飞速移动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幅画卷,那是开往纽卡斯尔火车车窗外美丽的稻田。
你读着手里的信件和诗歌,仿佛看到了那重获新生的少年。
二、Adam篇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即将死去。
无论是怀着对上帝虚伪的虔诚还是对生命真实的放弃,都时时在你耳边,告诫你应该坦然或装作坦然的去接受这命运。
然而你正青春年少,芳华正茂。
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正在死去。
无论是虚假的怀揣着残酷的父母还是真实的拥抱着无情的教会,都时时在你眼前,提醒你应该勇敢或装作勇敢的去拒绝治愈的希望。
然而你正心痛欲绝,遍体鳞伤。
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已然死去。
无论是分崩离析的信仰还是未来茫然无知的方向,都时时在你心上,告诉你应该坚强或假装坚强的继续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
然而你正心灰意冷,无处疗伤。
如果上帝要把你带走,你就让他带走。
你甚至无所谓他带走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具空壳。
直到你听到这首《莎莉花园》。
直到你看到女法官充满皱纹却又显露出一丝纯真的脸。
她代表着理性和智慧,是这个虚假世界里你唯一可以触碰的真实。
你迫切的拼了命的不顾一切的想要抓住这个真实,你渴望在她身边和她一起讨论这个世界的一切,你的花园开始长出嫩绿的青草,每一株细苗都迎风发出欢快的低语:为什么诗歌里会有一些真实的美好?
为什么我们美妙的歌中会有两个升调?
然而你只是一个已经了结的案件。
而她一厢情愿固执的相信你可以独自种植你的花园。
三、终结Adam走了。
当生命的画卷分崩离析。
当一起乘船远行的希望化为泡影。
当诗歌与情怀再也激不起半分涟漪。
当内心深处渴求的美好已然不再。
平静的死去成为了真实的未来。
这个有着干净灵魂的少年,再也没了他的莎莉花园。
卸去所有的冷漠和理智,Fiona泪流满面,颤抖得像一个孩子。
冰冷的墓碑埋葬了他和他的花园。
这一次你终于能够清晰的看到他的脸。
那么天真,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又那么不顾一切。
而正是这些你眼里所谓不切实际的纯真情感,却如甘露一般滋润了你的莎莉花园。
在那里,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是那个一直鲜活的少年。
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 William Butler Yeats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I am full of tears.
Emma Thompson太!美!了!谁不爱她!!Fionn完全就是天使!!!
误入歧途
?啥啊?以为是《聚焦》结果是《霓裳魅影》?
情感缺失下(婚姻危机)异性的吸引力;生病的少年突然而来爱慕,对少年来说更渴望心灵的“治愈”,虽然终非如所愿
唏嘘啊…一个心碎的故事。另一种意义上的少年维特,踮脚想要摘下无望的爱情,希望籍此代偿夭折的信仰。他向世间索求的,以及他所付出的,并非什么“忘年恋”意义上的爱情,而是至高的、终极的爱情。惋惜的是,对人对己皆理性、清晰、严厉、克制的女法官,虽改变和打扰了少年的人生进程,却无法接下如此沉重的“过命之交”。让 a boy 和 My lady,经由这段绝唱,从此成为世间最美丽的代名词。Emma 和白头弟弟的演技细腻入骨,让两人间的化学反应极具信服力,也能从中窥见伊恩.麦克尤恩原著的分量。
其实影片本身我真没觉得有吹的那么神乎其乎的,我没看出来多么深刻的感情或者含义,其实影片给我的启示就是青少年真的需要偶像的引导,比起虚无缥缈的上帝,可能现实当中活生生存在的某个人更适合作为偶像。影片本身我觉得一般吧。
不了,不了。
拍的都很好,只是如果性别互换就会被女权喷死了
我太喜欢这种认识每一个演员但他们又不会被他们过往形象捆绑印象的感觉了!无论年轻年长都弥漫着某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个人魅力//就是说事业和感情大概只能维持一个 都太耗费精力和时间了 如果是我可能每一次都会哭着选工作吧//一个家庭破碎且正在面对自我死亡问题的青少年所思考的东西 他所需要的帮助是他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或许可以说是日神与酒神的对决//演员表演确实很好地完成了情绪传递 甚至帮助完善了整个故事表达//但还是电视电影//选择同时叙述两个主题又无力支撑的后果就是两边都没有讨论到重点上 只做到表面呈现
3.7 Adam恢复之前的段落本来给了我想给五星的冲动,标准的英式BBC影片,把英国戏剧史上的传统主题——婚姻家庭出轨、人权人性、宗教神学、不伦之恋——用几个故事完美的串联起来叙说故事,剧本前半段精彩至极。ET细微的表情处理展现内心丰富活动与情感,力拔千钧又收放自如,几近完美。
婚姻危机需要以一个少年惨烈无望至死的爱来解决
7分。女法官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在某天因为某个案件某个人就突然断裂了,这是个必然。剧情高开低走,本来看宴会之前都要给8分,但是后半段实在差强人意。对于自由意志没有深入展开,就是男孩向法官示爱被拒绝,最后选择了拒绝治疗,这很像冲动之举;对于第一次输血后的转变本来也可以深入探讨,到底输了别人的血有没有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还有夫妻的感情也转折的很诡异突然。
病床前那双送别过AR的眼睛
近景有点多了,影片质量还好。但是有艺术气质的女法官不是艺术家啊……
不好看
没觉得好看,只觉得这个小男孩又蠢又犟又无知😂
如果后三分之一处理得再好一点就完美了。艾玛婶依然是女神风范,表演无可挑剔。
一枚短暂而又深情的忘年吻,一首早到而又迟退本该琴瑟和鸣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一段游走在俄狄浦斯和西西弗斯的宿命。将《赎罪》,《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儿童法案》贯穿,才明白余华对麦克尤恩的评价。
两个演员都太棒了,我私心希望他们是哈罗德与慕德,可结果是女耶和华神要牺牲他的独子。
10分。成年人给未成年人树立榜样的作用可见一斑,女法官授人以生命的真理和生活的美好,但由于职业素养而没有及时解惑,导致了男孩迷失在了寻求生命意义的路途中,就像女主最后痛哭道“这只是一个男孩,一个可爱的男孩啊!”男孩看透了成年人在他危急之时的丑陋,对心中的阳光也失去了追求,所以旧疾复发才毅然决定解脱自己,伤心……(沟通!沟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