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将近一个月,我终于把台湾往事看完了。
这部题材新颖,号称是直面日治历史的年代剧,有蛮多深刻的场景给我留下印象。
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很少会有内地年代剧会选用台湾本土新生代演员。
(我今年真的看了不下三部有嫚书和书豪参演的戏剧,予希和彦西也都是第二次看作品了,只有以豪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 ,但人也很熟悉)冲着这个强大的阵容,和我完全放心的故事梗概看了下去。
(不得不说选角还蛮成功的,这几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最后是大陆。
从江口,台北,上海,泾城再到厦门,一行少年的成长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被日寇玩弄的家破人亡对他们痛恨不已,到意识到只有奔赴前线才能救国,才能让中国人站起来。
这个思想上以小见大的转变,暗含了中华儿女为了找回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历史往事,蕴藏着曾经许多人的奋斗与希望。
不论是农民,学生亦或是国军和游击队员,每一个人满腔热血、奋不顾身的心态都是有迹可循而且清楚明了的。
但是这部剧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和空镜,导致让人觉得冗长,而不够专业,总的来说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但也正因为空镜,淡化了战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虽然也有很多情节,像是林清文如何出逃的部分,很杂乱,也没有交代清楚,但总体上还是过得去,(总是让我觉得前面部分拍的很台湾,后半部分拍的很大陆神剧)某些地方还是很触动的(不排除我年纪的因素啊)。
我身边看了这部作品的人都拿它和《一把青》比较,我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啦,两部要表达的东西很不一样。
一个重在家国情怀,一个重在英雄民族的壮哉。
同样类型戏份可能是《一把青》更胜一筹,但我觉得《台湾往事》的立场也是蛮中肯值得鼓励的。
这部作品,很触动、虐心和揪心的地方也是不少。
比如芸华在婚礼上因为炮火去世的场景,看得我真的很难受。
和绍祯出生入死,最后却只能阴阳相隔。
即使靠思念也无法在乱世中弥补遗憾。
(其实还有强暴的那段 ,但和其他相同题材的前辈比 ,少了一丝丝动容 ,不过也很厉害了!
)以及清文再回家,一时间惆怅和思念全部消逝,给母亲一个难忘的拥抱。
(建议全程1.5倍速,节奏真的很慢很慢) 我的思绪也在最后去往大陆的船上夏然而止,随着风飘荡在海峡上。
最后双美和清文两岸相隔,似乎也暗示了什么...... 历史,无论如何发生,都需要我们去铭记,居安思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
可是!
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
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
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一开始只是电视台上的一晃而过,被林家阿爸给儿子捉鱼做鱼丸吃感动到了,电视上瞥到的第二眼是林清文一心想要参军抗日直接被吸引,然后开始一集一集看。
看到现在,整部剧最让我气的就是警察署的松村了。
松村是心理不平衡吧,自家儿子出生就没了娘,林家儿子却是在家庭和睦中成长,所以故意不让林家人好过。
林家阿公痛喊国仇家恨的时候,我真的超级难受。
林家阿爸为了不让儿子参军,选择了自我了结(这一段看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阿文回家后一直回忆阿爸的时候眼泪也是哗哗下流啊。
上一部看过的讲台湾地区的抗日的片子是赛德克巴莱,讲的大概是原著居民的抗日。
其实,大陆人很少有了解到那个时候,处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剧中的林家人是清河衍派(对于不了解这个的我来说,大概就是交代了一下林家人是大陆某家族在台湾的一个分支,不是原住民)。
日据时代,台湾的国人都是下等民,日本人是上等民,什么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殖民地区的人真的过得太艰难了。
一部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们的剧,感觉得到的关注真的很少。
看到很多人的观后感受都是勿忘国耻,但是除了勿忘国耻之外,我更希望的是两岸关系更加和谐,能够有更多的事将我们联系起来。
为左小青打call,演技真的杠杠的,那姿态、那眼神、那动作、那说话的语调,那那都是戏啊,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她演技这么好呢,演阿梅的时候将贤妻良母表现的淋漓尽致,温婉贤淑又气质出尘,好期待陆敏英的角色出现,该是怎样的英姿飒爽!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视剧,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史为鉴。
剧中没有大幅度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家庭温情,让人看不见那个时代下的血腥和死亡,但却通过几位主人公人生路程展现出日剧时代时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
写正文时先放一段网易云看到的一段触动我心的评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初初看《台湾往事》是被台湾二字吸引。
本人并非什么精通历史的人,除了课本,只是偶与爷爷或父辈交谈中得知战争年代的一二事。
这些零碎的故事中,也极少关于台湾。
我生活在广东,毗邻福建。
祖上从北方到福建,再到广东,一部分人也到了台湾。
前些年台湾的姑母回来做生意,看她与爷爷交谈时能切身感受到那一辈人的亲情或与我们这一辈不同。
于是无论当下台湾有多少人去支持台独,我依然愿意相信,即便是现在,依然会有人对隔海相望的故乡有无尽的牵挂。
不论这部剧的出现,多么迫切的想去证明他的红色基因,但我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问题。
台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文化却是两岸无法割断的纽带。
先从文化交流中建立共同感,我想这也是这部剧的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并告诉我们,收复台湾的日程终究要提上。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
动乱下的年代,从完整的一家人到阿爸的疯,到家破,人散,正好是那个时代下最显而易见的中国家庭。
我尤为记得啊公在牌匾下的那一声家国情仇,在我眼里,那算做一声哀嚎。
从家事到国事,从家仇到国恨,从儿女情但家国情,是这个家庭,也是剧中主人公乃至其所在家庭的转变,也正是大部分中国人认清事实,寻回民族自尊到奋力抗争的转变。
剧中从小见大,从不同年龄阶层如战士那个年代的台湾人面对被殖民的土地时的不同态度。
剧中配音,场景,细节乃至服化道皆有人指出,包括其故事的逻辑,严谨性或许都不够完美。
但就目前看来,这部剧的意义,角度,题材,都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不是被无尽泛滥的且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所谓玄关古装剧、披着职场剧外衣实则爱情剧以及各种抠图无演技的玛丽苏神剧侵袭。
家国情仇在和平年代或许年轻一辈更难懂,对故里的乡愁或许也仅仅体现在外出打拼时的思念之情。
而动荡年代的青年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志向,一如啊耕和啊桢讨论的问题:救国人于水深火热,是靠拳头,还是读书?
当下的我们当然会说:缺一不可。
但当时的许多人,也会思考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
否则,也不会有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了。
剧集目前更新到第十集,希望后面不要狗血不要一味的卖情怀或者变成抗日神剧,我也会继续跟进写出更多感受。
本人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能写出粗浅的感受,同时也深切的希望,年轻的一辈,不要只是在各种节日时朋友圈和微博中刷:勿忘国耻。
而是真切的了解历史,更不要一味的反日或者其他。
更加希望的事,希望能多拍这样的剧,让我们更加愿意去了解过去的故事。
2018.2.28
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台湾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其实对那边知之甚少。
两岸本就同祖同源,若要重新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于台湾不能不了解,了解她的过去发生了什么。
这部剧从几个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海峡两岸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大潮,然而在剧变的时代里,海峡的分割下,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斩断,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他们扮演的不同身份所演绎的故事格外精彩。
历史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段时间台湾的历史,我们其实并不了解。
而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部剧其实在这一点上其实填补了很大的留白,也会让很多人更加了解台湾和台湾的往事。
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后来军阀割据,日本入侵东北,那个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台湾也同样经历着,也参与者,只不过我们并不了解从台湾的视角,历史是怎样的,又给台湾带来怎样的巨变。
剧中讲述的历史,是一样的历史,却又是不一样的历史,而更加重要的事情是,这部剧可以给一样的历史和不一样的历史连接起来,呈现给人们。
民族从第一集开始一直其实是在打民族牌,这让我不由想起王晶的追龙。
甲午战争以后,台湾已经是殖民地,而在日本人的地图里,台湾已经是日本的版图了。
剧情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刺激一种民族的情绪,引出后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这里不得不说剧里将日本人的民族心态表现的很生动,日本人的民族意识真的是超强,自认为大和民族高贵,强悍,并且高人一等,这种自尊心态已经变成一种变态的自尊,认为大和民族就是比其他人高人一等,和大和民族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
日本人也是注重礼仪,在他们彬彬有礼,鞠躬低头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绝对不会将任何民族放在和大和民族平等的位置。
而中国当时,清廷倒台以后,新文化运动其实也是给很多青年带来思想的解放,加上各种殖民欺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就格外激烈。
从民族意识来看,虽然日本那种变态的民族自尊要不得,不过必要的民族自尊绝对不能没有。
作为中国人,我们拿什么来体现自己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怎样才能立于世界,殖民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当然靠实力,而时至今日,民族的气节和自尊依然举足轻重,民族的气节和脊梁也是靠每一个个人的实干和坚定支撑起来的。
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近代百年屈辱已经过去,但是历史不能被忘怀,历史带来的教训也不能被忘怀。
理想其实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个年代的青年,因为我觉得那个年代的青年是有理想的青年,不像现在。
时局动荡,国家积贫积弱,外强虎视眈眈,没有强大的政府,这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青年,都满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
所以那个年代的青年敢于去相信什么,敢于去认定崇高的理想是存在的,敢于为了他们相信的东西无悔的付出一切。
那个年代的青年的精气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所缺失的,在那个时代里,太多这样的青年敢于献身家国,投身战争或是革命,不管他们信仰什么,方向对不对,但都敢于为了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片赤诚。
反观当代的年轻人,这样的理想情节,这种精神和责任感是缺失的,而剧中这种浓墨重彩的渲染和表达,也在很好的将这种主题思想表达出来,激励并填充当代青年的心灵。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是新青年的理想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是这些新青年,试图扛起并也去努力扛起摇摇欲坠的国家。
纽带海峡两岸同族同源,一个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只能暂时分离,而剧中主要人物也分割,历经变迁之后再重逢,连接的纽带其实一直没有断。
其实这部剧,也算是一次台湾和大陆的对话吧,看简介有几个主角再次重逢的情节,设想,经理世事变迁,多年以后再次重逢,回过头很多事情已经只能说是往事了,可以用来回首,并不会影响什么,而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你我都是中国人,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所以我们终有重逢,那时所有的一切也都会成为往事。
可能是之前出去玩认识了一个台湾人。
让我对这个曾经走失的孩子充满了关心。
爸爸也说过,他小的时候就一直再说收复台湾,很多年了……在所谓的大格局大谋略下,我更多的是绵绵无尽的心疼和无奈。
就像当初跟国民党来到台湾的内地军人一样,他们尽管在台湾有了他们的眷村,有了妻子儿女,有了更多的文化交融,就这样,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他们依然觉得不是家,依然隔海相望,心心念念的想念着祖国大陆,想念远在大陆同样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这样痛彻心扉的感情永远没办法用单薄的言语来叙述。
任何话语都是浅薄无力的。
台湾往事,以三个“发小”的故事展开,在日本统治的那些年,被迫要学习日语,要服从,渐渐长大的大家,怀着保家卫国,家仇国恨,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
为了心中的大爱和名族的大义努力奋斗。
其中有阴错阳差,有协同被迫,有主动加入,不管怎样,几个热血的年轻男女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了今天和更好的明天努力着。
其中不乏小姐,少爷们,整部剧鉴证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的成长。
故事情节,有瑕疵,但是胜在几个演员演技在线,真的比很多内地所谓的年轻演员强了不知道多少。
个人感觉周绍祯是整部剧最出彩的角色,人设盖过了男一。
和芸华的感情线也是亮点。
当然,其他人也是可圈可点。
从台湾第一次稀里糊涂到了大陆,在大陆经历种种,随着台湾义勇队回到台湾,又再一次的离开台湾……这一次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可能只是隔海相望,倾诉思念。
就像林清文说的,遗憾的是没能好好的告别。
我不知道,如果真的有林清文,周绍祯,庄是耕,他们看到今天的台湾和大陆会作何感想?
无论怎样,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都在为了两岸早日统一做着努力。
节奏离奇的缓慢,每次不知道怎么交代的东西就一笔带过,哪怕是些重要的剧情,三人初到上海,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状况也没搞清,在接头人死了以后莫名其妙就突然适应了环境,甚至搞出一个暗杀计划来,这中间他们如何安定下来,融入大陆时局,思想有何转变,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居然完全没有展现。
倒是一些无关紧要,和主线没有任何关联的剧情总是得到大段的描写,老爷子倒在汉仁的坟前,左小青找了他几万年,最后自己回家了,说「我没事,你不要担心我」,然后这段就没了,完全看不出这一段存在的意义,这种跟主线剧情没有太多关系的镜头充斥全片。
主角演技崩坏就不说了,除了一直在说三个主角感情好,主角各自的特点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好多集过去了,人物没有一点成长,也没有表现任何心理的变化,一去台北就开始花前月下,家都要被日本人糟蹋没了,居然一点仇恨都没累积起来,整个剧的逻辑一直就接不上。
最后,全片的亮点是松村。
这确实不失为一部好的国产剧,从演技到颜值再到整体的剧情都还算在国产剧中是上乘,虽然有些剧情中有bug,有时候主角关环有点太亮了,但是也不能掩盖了他的优秀,毕竟瑕不掩瑜。
我想这才是抗日剧,有生离有死别,我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毕竟他居然能让所有的cp都没有在一起,能死的都死了,不能死的就相隔两岸,我想在这个大多数国产剧都在谈情说爱的潮流中,这确实是挑战,毕竟大家都像看到好的结局好的爱情,没有谁愿意看到悲剧,毕竟看电视剧其实也是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上面。
但是转念想,抗战时期生离死别是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吧,在那个年代信仰高过一切,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放弃,我看到林清文诀别林家的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他的心情,舍不得家人舍不得爱人但是为了信仰,为了新的中国,再舍不得也得割舍。
还有剧中的配角,编剧用他们巨大的人物性格转变来表现出那个年代的混乱,和大多数的状况。
有人从好变坏有人从坏变好,我想这是真实的,毕竟在那个更迭的年代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坚定的信仰。
总而言之,这部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步悲剧,从头至尾他都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抗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牺牲就没有回报,就想剧中的三位男主,到最好他们的亲人爱人都离他们而去,他们也离开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部热血青春剧,用三位男主在抗战过程中的种种来使得他们成长,这种青春经历,才是现代人还有的青春,她也是一部抗战人物群相,剧中的各种人物从个性鲜明,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下小人物的生活状况,这在抗日剧中是难得一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剧中编剧并没有突出哪个党派更好,国民党也有像孙连长那样想要打日本鬼子的人,日本人也有松村武夫那样知错悔改的人,通过他们的变化来传递一种积极能量远比直接歌颂好得多。
很少有写影评,从感情上来讲,与我内心最贴近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是最受我青睐的。
台湾往事中,简单勾画了出了一群人年轻时候的缩影。
贯穿着家、国、爱人、兄弟以及正如我这一代年轻人一样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生活在现代的环境下,好多人都似乎少了一些热血和感动。
战争放大了人性的丑陋,却也更突显人性的伟大。
从两位阿公对唱“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到读书会的年轻学生低呼打倒帝国主义;从林父汉仁舍弃自己保全清文到阿荣哥给心怡煮的那碗面条;还有剧末林母躲在门后哭着接受儿子的离开,回忆的老者隔着海峡望台湾。
太多太多家国情怀,其中又穿插着几个年轻人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兄弟情义以及革命追求。
整部剧刻画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脆弱与坚强,生命的倏忽急逝与志向情感的延绵流长。
虽然整部剧的细节和剧情确实有些地方稍有欠缺,但是总体上围绕着这些情感让我觉得这是本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我们似乎对漫天的谍战、抗日神剧轰炸的忘记了抗争的意义,但是从日据时代的台湾往事看起,我觉得会得到许多被我们如今生活所掩藏起来的感动。
同时,对于一些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会很容易从他们三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或许没有主角光环,但是对于事业、家庭、爱情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对他们意义,可以平凡,却不能平庸。
为自己想守护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要加油。
我还会想起清文和双美在台湾光复后一时之间的迷茫,但是翻开迷雾,我们就会看得更加真切。
最后还是感叹一下那个时代的爱情,让人心疼。
或生离死别,或隔海相望。
那徘徊在两岸之间的岁月,让人不禁暗自哀伤。
祝福现在和将来。
不错啊~希望后面不会变狗血~
就前2集来说,剧情不算拖沓,看的过去。已经看到19集了哦。
嗯,看了两集挺不错,想继续看看,三星观望!
喜欢,所以想要更加了解
真挺不错的,应该输出到台湾地区让那些媚日亲美的底层狂热分子好好看看,建议多拍常拍此类题材,有助于两岸身份认同的统一
只有台湾部分值得看,而且可以给出8分好评。那种细腻之处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左小青饰演的一角,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没得说。大陆的戏因为另外一个导演拍摄,左小青饰演的队长,毫无特色。
抛开布景、道具不说,用了大量台湾和日本演员,听着台腔和日语,营造的台湾氛围就很浓。虽说还有不少牵强和不合理的地方以及五毛特效、抠图,而且结局也很仓促、含糊,但是演员们演技在线,形象塑造丰满、个性鲜明,总体值得推荐。看着侵略者荼毒台湾人民的种种罪行,三个好兄弟一再为了革命抛下家人,这其中的民族大义,比主旋律抗战片更易被观众接受。自古忠孝难两全,尤其是最后大义母亲在屏风背后强忍眼泪听着儿子磕头告别,真是令人动容。
先四星给大家种草,看前四集感觉不错,画面和细节都用心,男主刘以豪从《我可能不会爱你》开始关注,演技在线且长相可爱,总之,可追
两集以后就不行了
没看完,前面还行,到后面故事情节差不多重复没有新意的时候就不愿意看了
口音地道
这部剧拍摄制作精良,剧情吸引人,三个女主颜值都好高
还不错
那个时候,台湾本土人中抗日是少数~
回来
全新角度的抗战片 不管是身处何处 遭受压迫的人始终是要站出来的 三个台湾少年真的太好了
台湾题材的少见,全剧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段挺喜欢,演员台湾腔但不作
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和平收复台湾,不希望打战!
看到25集果断弃剧,什么垃圾,剧情各种跳不连贯,人物矫情,看见大个子就快进,可有可无的角色,导演家亲戚吧,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完了,觉得中间剪得还是有点多,显得表现力不足。不过演员还是很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