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视播出的两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都在同一个时段,但前者家喻户晓,后者点击量却十分惨淡。
不懂什么原因,可能相比中国美食文化,传统寻根文化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吧,但看完的震撼力是长久的。
本以为一个纪录片被附着上“央视”,“寻根”这样的字眼,会成为很尬的主旋律宣传片,但庆幸并没有。
《客从何处来》就是简单的叙述手法,记录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就是那种沉寂的静默的力量随着旅程的不断推进,真相的不断揭开而震撼着你,从每一位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的背后的大历史和特有的情怀感动着你。
不论是嘉宾选择,故事叙述,还是人力物力的运用,海内外历史学者的参与,都证明了只有央视纪录片才会做到这样。
但正因为是央视纪录片,就也会有特有的不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片子的名字取得极妙,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只不过不是“老大回“,而是时隔几代之后再回了,更多了一种无奈和感慨。
再和片子内容联系起来,简直神来之笔。
片首易中天和陈冲的故事都是一种大家族大历史,看完简直目瞪口呆,感叹家族文化的积淀会对后代产生多大影响;阿丘、曾宝仪、马未都更多体现的是那种平凡人物在那个年代的经历,有阿丘外公外婆背后那段先人下南洋的心酸历史,有曾宝仪阿公的浓浓乡愁。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冠之以这些名人的祖先的身份,放到历史洪流的大背景下,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下,人生发生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从此,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家道中落,客死异乡,故事都是沉重的基调。
看第一集就被易中天的家族历史吓到了。
一份死亡名单,引出营田老家四五百人的家族抗战中被灭门的惨痛历史,有着大名鼎鼎的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就读经历的祖辈凭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带着三十几口人连夜出逃幸免于难,创办言馨堂,开办实业,家族得以延续……
第二集继续向前追溯到曾祖父屡次科考不中的失意经历,折射出十九世纪末期文人志士立志救国、有所作为的家国情怀…
第三集,追寻母辈的历史,更是发现母亲总理家大小姐的身份,祖父一辈与轮船招商局的渊源,甚至梁启超老师的身份。
但除去这些”开挂”的家族历史,真正打动我的,是母亲在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教书的经历,以及后来在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那个时期,献身教育的经历,真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女青年献身教育的情怀,对战时孤儿们的关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75年后,曾经在保育会受到易中天母亲教育的学生,已经从小孩子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再回到武汉聚首,平凡的画面,当你得知背景之后再看这次“同学聚会“,配上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校歌做背景音乐,竟有些泪目。
保育会学生聚会当年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歌:生活兮教育 生活兮教育 我们生命惟一之伴侣 为汝勤力 不分旦夕 为汝驰驱 不顾险夷 人生意义在利他 他利己亦利 生活兮教育 淳朴兮孩子 淳朴兮孩子 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 浑然心地 不知害利 乐哉游戏 不计非是 社会价值在没我 没我以利人 先利小孩子
保育会青年教师阿丘这一集是我最喜欢的以及,简短有力,结局高虐。
在马来西亚客死他乡的对外公陈斌,同一个名字,不同的历史。
可以找到的那个年代在马来西亚名叫陈斌的华人有两个版本一个书中记录的陈斌是抗战时期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网上查询到的陈斌是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真相一旦揭开,要么是家族荣誉,要么是所有人不愿提及的耻辱。
阿丘来到马来西亚,找到姨妈一家,见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姨妈与表哥,表哥决定与阿丘一起探寻外公外婆客死他乡的真相,镜头晃过姨妈蹒跚的背影,停留了好久……
姨妈的背影事实上,外公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叛徒,就是为养家糊口下南洋割胶为生的普普通通的底层华人,在游击队与英国军队的夹缝中求生存,最后成为两军矛盾的牺牲品。
这就是寻常百姓,不是英雄不是叛徒,就是普普通通兢兢业业,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在大历史下背井离乡下南洋,在底层生活中如尘埃一样死得不明不白,这只是我们知道的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当时马来西亚,得到如此遭遇的华人还有更多更多。
外公外婆死因得知后,表哥哭得甚至比阿丘还凶。
当时觉得片子这样安排都可以让表哥当主角了……然本集高虐还未出现,接下来表哥留给阿丘的信才真正扎心。
表哥写给阿丘的信以及姨妈一直珍藏的照片一直疑惑,外公外婆去世后,姑婆为什么带着阿丘的母亲和其他三个弟弟妹妹回到中国,而阿丘的姨妈,也就是表哥的母亲却留在马来西亚。
事实上,当时因为路费不够,她作为最年长的姐姐,决定卖掉自己换路费,姑母才得以带其他孩子回到祖国,而姨妈却与亲人永远相隔千里,不能回到祖国。
她当时才11岁,卖给人家当佣人,被误解,被折磨,甚至尝试过自杀,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患过抑郁症,直到后来遇上现任丈夫才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家人,姨妈赌上了自己的一生……结尾阿丘母亲到马来西亚看姐姐,六七十年后第二次相遇,姨妈步履蹒跚却依然牵着妹妹的手,就像曾经一样。
阿丘母亲与姨妈“血浓于水“,大抵如此吧。
之前从未这么深刻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意义,放到如此背景下,在小人物与大历史下体会,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割不断的跨越国家、时间、年代的浓浓亲情。
正如表哥给阿丘的心中所写——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看完第一季之后欣喜地发现后来还出了第二季,但金士杰、佟丽娅,以及谢娜(下)这三期都没有播出来,就这样被拦腰截断。
不难猜到停播的原因,让人惋惜。
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这些名人的家族谜团,随着旅程推进真相一步步揭开。
以这些不同的人物揭示了不同的历史,但若真想探寻家族的来龙去脉,探索这个人的一生,追问这样的原因,就不得不触及那些所谓“不可描述“的历史,有的已经有意回避,减掉这些片段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叙述,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得这几期吧,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一些空白、漏洞、因果脱节的情况。
有些比较不幸,直接没有播出。
我们在讲历史时,却刻意回避历史,跳出60年代,跳出文革,跳出28年前的春夏,很多本应表达出的东西,要理解这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便无法感受。
有点无奈。
还是期待这样的片子一直做下去。
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寻根的意义。
之前去山西的洪洞县,有很多以寻根为主题的景区,但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都是后天建造的,大槐树也是后来人工种的,完全没有了寻根应有的意义,反而看了这个纪录片更有去寻根的冲动。
当一个生命与曾经的先人,与曾经的历史通过一种叫“血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你会感觉曾经的历史与自己是那样接近,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开始思考不仅是人生,甚至生命的意义。
《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溯源,寻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想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回答我是谁。
岁月变迁,有些事情不愿再提,有些事情不愿问起,这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勇气,才能去找寻这些被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
看了第一季,主人公分别是易中天、阿丘、陈冲、曾宝仪、马未都。
易中天的祖辈是声名显赫的家族,家谱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甚至更久,明成祖朱棣委派的交趾郡守,就是易中天的祖先易先。
易中天探索的主要谜团是在日军偷袭湘阴时,易中天大爷爷所属的这一支却在偷袭当晚出逃免于灾祸,经过多方史料的调查,证实易中天的二爷爷易甲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被张之洞选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成为新军将领,在祸端来临的那一晚,准确判断了日军可能会偷袭的意图(驻扎本地的国军团部接到农民报告说日军登陆,却并不相信日军有能力且有意图偷袭此地),更为戏剧性的是偷袭部队的指挥官是岗村宁次,是易甲鹇的师弟。
陈冲记忆中的外公沉默寡言、生性温厚,但事实上,年轻的时候,中学时候是雄辩队的成员,参加过多次辩论,是校园风云人物。
刚走出校园,就毅然决然前往战场,成为”学生兵“,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很难和那样一个温厚的形象联系起来。
曾宝仪的那部分最为动人,也最真情实感。
曾宝仪的外公1949年离开大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后才回淮安老家探亲,那时候他的父母、长兄都已经去世,曾宝仪在探寻的过程看到了外公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候为父母修建的墓碑,想到他的外公当年乘坐南下的火车,后来转海路前往台湾的时候,可能也和很多人同在船上的人一样,想着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是不是会在心里记者念着妈妈对不起。
想起白先勇先生写的《台北人》,他们都住在台北,他们是台北人,他们又不是台北人,他们是失去了根的游子。
两岸相隔,多少人家庭离散,数年未能相见甚至一辈子再也未见。
脑海里想起的是法老的那首《亲密爱人》,“愿把信件托付给那悠悠长江上翱翔的鱼鹰”,爱情、亲情,都因为那一道浅浅的海峡而感伤、悲怆。
在追寻的过程中,故事中的这些老一辈人,将勤劳、善良、温和、坚韧、质朴这些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对苦难的强大的忍耐力,正是这些品质一直支撑着民族、家族、每个人不断前行。
这部纪录片在第二季的中断戛然而止,已过数年至今未曾复播,想来也有缘由。
一是既是追寻历史,难免涉及到一些历史阶段的评价,很难公正周全;二是追寻的名人家史,倘若也是名门望族,想必难免会有“王侯将相,确有种乎”的想法,例如易中天的外公是左宗棠的小舅子,易中天的曾祖父是郭嵩涛的好友。
但我相信,追寻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名门望族的后人而言,追寻是沿着先祖给出的引导,一步一步追寻他们的脚步,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以前车马太慢、通信阻隔,远游后难以归家,现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有契机的时候也可以多问问父辈他们过去的故事,帮他们记录传递下去。
这部纪录片也正常让我读懂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推荐《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中国人历来崇尚追根溯源,会思考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和平安逸,我们这一辈的90后,说实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交流的,我们从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曾经历怎样战火纷飞,怎样的政局动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是如何扛起这一家子,让这个家族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
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我希望以后回家能有机会和外婆外公还有奶奶聊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甚至还要聊聊他们父母辈的事情,家族记忆是很重要的,它会让我懂得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我明白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甚至于让我思考今后要给我的后代带去怎样的家族记忆。
我记得外婆外公有时候挺喜欢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我们偶尔会打断他们,也不太感兴趣听,会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相距太远,无法沟通。
我们没有思考过外公外婆十多岁就从江西来到长沙,经历动乱年代,辛苦本分的操持这一家子,从当时的两个人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口人,生活的磨难从没有压垮他们的背脊。
我还想起和倜雄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也和我们说起他和爷爷在文革时期的变故,还有一些他们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说起动情处还要翻出她七十岁时爷爷写给她的诗给我们看,奶奶告诉我和倜雄,爷爷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的,做事很认真,单位的人都觉得爷爷是很有有才干的,是很能干的。
我当时听这些时意识不到什么,而我现在意识到,当你在追根溯源的时候你也在找到自己,祖辈们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就是家族印记,他们都会深深的刻在你的血脉里。
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为历史的细枝末节震惊。
血脉的延续与大历史的交汇,上至百年,各类小人物的选择,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果说随历史沉浮的大多数中唯有一点不变,大约就是“但凡发生过,必定有迹可循”这一点。
背马哲时尚且机械地重复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句,看完这部纪录片,这种认知就变得清晰多了。
观影优质的纪录片只会带来美的享受,我欢喜这种状态,只觉得每一篇章节都分外亲切。
*易中天的寻祖之旅是从一份“死亡名单”开始的,祖上400余人一夜之间惨遭灭口,上至百岁,下至襁褓中的幼童,他从传真机上接过这份文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诡异。
台灯的光昏暗,窗外漆黑一片。
故事,就从他口中的“渗人”开始。
对这份死亡名单的追溯,要到1939年。
这一年,日军夜袭湖南营田,空投的炸弹,让易家占地20公顷的大宅在火光中化为灰烬。
而他这一支血脉之所以能够存在,多亏了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二爷爷。
信号弹划过夜空,二爷爷易甲鹇发动言馨堂的家属连夜撤离,在离家不过十里的地方,眼见大火焚烧旧宅。
没人能预料到这一次离家就是诀别,而事实上,的确如此。
讽刺的是,这场战役的日方指挥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总司令冈村宁次,他还是二爷爷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门师弟。
营田惨案发生的当晚,前者在指挥战役,后者忙于逃命。
大时代的洪流为他们营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却为他们安排了这样残酷的相遇方式。
这一期寻根的结束地选在了越南,追溯到了易中天先生的十八世祖,易先将军。
在镇压越南起义军的一次攻城战役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他死守谅山,最终自缢而死。
易先死前,命令部下开门投降,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追随他的易家部下也纷纷投井自缢,可谓忠义两全。
研究学者在还原那段历史的过程中,在史料中找到证据表明,他的牺牲本可避免,可惜伴君如伴虎,忠臣往往是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时代轻轻曲折,却足够绞碎任何伟大个体的全部人生。
”这一刻翻过历史的片段,暗自感慨所有的巧合,怎神奇二字可囊括。
*《客从何处来》的选角中,除了这些能追溯出赫赫战功的杰出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平凡却让人共情的小人物。
主人公阿丘的寻根之旅终于马来西亚,他从广西出发,辗转多地,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外公客死异乡的真相。
这个亲戚们口中不愿提起的男人究竟是否为那个时代的坏人——所谓的“汉奸”?
母亲和姨母的回忆出现的偏差,让外公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寻找的过程中临时加入的表哥,也成为这次寻根之旅意外的收获。
故事的谜底,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年外公可能客死异乡的真相,即作为普通的割胶工人成为两方阵营斗争的牺牲品。
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否让他们满意,但二人最后在橡胶林的落泪,和不约而同的祭拜举动实在让旁观者动容。
我很喜欢表哥最后手写的那一封信件,这种由陌生到熟悉的娓娓道来让人充满了真实感。
他说,“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或许一切亲情,缘于血浓于水,都是情难自禁。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更新到第二季,因某些不可知原因停更。
B站尚有部分主人公的记录,如撒贝宁、萧敬腾、谢娜等。
传承了第一季的风格,节目仍旧精致,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雨神萧敬腾的故事。
他回忆与阿嫲相处的点滴,童年的时光永远快乐,只因有她的纵容。
时隔多年回到阿嫲当初经营的店铺,从邻居阿姨那边接过保存了近十年的旧物,他在一堆杂物中放声大哭,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心痛。
那个时候尚有胃病的阿嫲,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全家人。
好像所有真正的离别都不是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某一刻的触景生情,然后突然就崩塌了。
还有一个片段让人记忆犹新,萧敬腾回到泉州的老家寻祖,在无人认领的庙宇间捧一杯骨灰,不知在那里寄宿多久的流浪老人卧在一旁,四目相对,好似窥到不可言喻的旧日时光。
不敢发声,怕惊扰这一室的静谧。
故事的结尾,萧敬腾站在小舟上,飘荡于碧波间。
他的一席话倒是应景——
喜欢这种对过去的探寻,许知远在《十三邀》中说:“每一代人如果对上一代人缺乏足够的好奇心,这一代人绝对不会有特别大的可能性。
”深以为然,只希望这样的节目越多越好。
观影的最后,在心里默念这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倒也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客从何处来,开门见山,这是一档寻根、归根的真人秀,或称之为纪实录更贴切。
观众跟随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寻根旅途”,一遍遍重温中国近代大事,同时窥探每位公众人物的“家中秘史”。
第一季看完易中天部分以后,剩下的故事虽说让人暖上心头或为之动容,但都比不上易老师的家族往事:总理家的妈妈、公费留学的二爷爷、死亡名单……
1939年,易家253人的“死亡名单”
二爷爷留学发家后兴建的祖屋但在导演组搬出易中天父系祖上为官者的日记时,我再也无法把这档节目当做仅仅纪录片、综艺来观看;回想,几年之前举国宣传的“slogan”的还不是民族复兴,而是—家风家训……高明至极的方法,满足普罗大众窥探欲的同时,迎合主流价值观、时下思想。
客从何处来,从后期制作水平来说,不能算上顶尖好物;却是当时很“fashion”、很时髦的作品。
(简言之,好工具。
)
多么巧,前不久和同学聊暑假想拍非遗时,生出了这么个念头:“去探索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来自哪里。
”隐约记得当时美术史刚讲了图像法的由来,知道有一个叫“记忆女神“的项目,才觉得有趣。
但因为难度太大,念头只是念头,没有想做出来的打算。
可偶尔看到了这一部纪录片,只是对名字很好奇,看了才发现,这不就是我想做的吗,原来早已有人做了,而且做的还挺好。
纪录片策划得很完整,像是为了照应关于“访史”的选题一样,选了背景各异,就像不同角度,不同史观展开了每一集,最后组合在一起,让这个纪录片很饱满、丰盈。
这一百年来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这也是这部片子存在的基础,嘉宾们探索的或是疑惑,或是遗憾,但谜底几乎都与战争有关,而他们寻到的那些故事,那些前人,即使只有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骨气、他们作为中国人的刚直不阿,不知是策划伊始就回避掉不好的选题了,还是拍下来发现那一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那么正直,总之展现出来的是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很值得我去反思“要拍什么”的一部纪录片,你的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去拍,其实好的故事是有共性的,但那些共性是否又是你想要的呢……
转发一篇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20340/answer/338664157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做《客从何处来》,我看了有许多感触。
其中易中天的那一集是这么开篇的,说1939年9月23年,易中天老家的上千名村民同一天死于日军的屠杀之中,而那一天,只有他们那一族的人全部逃了出来。
节目组的编辑故意留了一个扣子给易中天,说,这次日军战役的指挥官冈村宁茨和您的爷爷有关系,但是有什么关系,没有讲。
易中天一整晚都在反复思索,睡不好觉,给了许多理由,说,觉得自己家里人不可能是出了奸细或者叛徒。
第二天易中天到了当年他们族人逃难后住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姑姑,她的姑姑把另一份资料交给了易中天,说,他的二爷爷是清朝公费赴日留学生,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比冈村宁茨大三届是他的师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家为什么能在日军偷袭的当夜逃了出来。
后来,她姑姑说,当时有守夜的村民回来说,日军偷袭了,已经派飞机开始扔炸弹了,但是村里的族长不相信,觉得是胡扯,把报信的人打了一顿,但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是学军事的,觉得情况不对,专门找报信的人问了问实际情况,并判断,这肯定是日军在偷袭,于是就命令自己家的所有人连夜,什么都不要拿,赶紧跑,当他们刚刚跑出十里距离的时候,就看见远处炸弹把他们的祖屋给炸毁了。
而此刻别的村民,许多都以为是在放烟花,站在河边观看日军扔炸弹,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那次战役守卫的国军全军覆灭,日军在登陆的第二天便对全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死亡超过1000人,史称营田惨案。
而帮助他们这一族的人逃出来的,竟然是士官学校毕业的一个亲人,而所用的关键知识,就是判断那个响声和火光确实是飞机在扔炸弹而不是在放烟花。
当然事情放到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甚至觉得很荒唐,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危险状况都识别不出来呢?
但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可能许多农村的人真的一辈子都没见过飞机大炮的样子,更无从知晓会有一个叫做飞机的东西会在半夜扔出炸弹,并且放出刺眼的火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战争前夕的易中天的族人已经分两批迁出去了大部分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留守的一小部分,说明他们根据当时的时局判断,觉得此刻村里已经很不安全了,所以才会先把一批人带着孩子往南迁移,第二批又把家里所有的女眷全部迁走,在战斗打响的当夜,第一时间什么都没要,带着所有的人跑了出去,而此刻别的村民还在河边看所谓的烟花,而得到消息的村里的族长还不相信战争打响了。
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所带来的,在那个时代能够分辨出飞机大炮,能够判断出时局形势,就是一种能力。
而在逃难的岁月里,易中天的族人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创办了抗战期间湖南的第一家抗战企业,专门生产“金鸡牌”蜡烛,有了最大的经济来源,同时易中天的大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编写了当时湖南省通用的国文教材,出版发行,赚取生活费的同时也为抗战期间的教育普及工作尽了一份力。
这也说明为什么易中天的家族在抗战后,解放后还会有许多有才识的人被培养出来,这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家族的传承,而看这些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有知识传承的家族,大多都会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被培养出来,这也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一种自信和信念,这种信念正是许多没有知识积累和传承的家族所缺少的。
我至今无法忘记我读有机化学研究生刚入学时,实验室一个延期一年后临近毕业的学姐问我的话,她说,像我们这样农村出来的,父母什么都不懂,所以学了化学,一路走到黑,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这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也会学化学呢?
我当时表面哭笑不得,但是心里也只能默默地说,其实我父母也不懂啊!
我们在这个时代会经常抱怨各种信息不对称,抱怨自己因为资源被垄断而错过了太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真的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是因为阶层差异带来的吗?
如果一个信息无差别地来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从这些信息里面读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风向呢?
又有多少人把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做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呢?
不要去嘲笑古人,许多人在这个时代面对一些信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当时把炸弹当烟花看的村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因为知识和见识的匮乏而带来的在信息解读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想想我当年高考完选专业时的样子吧,那么多高分考生的家长,真正懂的,没几个,而许多后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都走得很顺的人,除了运气外,大多数都是父母都是真正的有知识有阅历的知识分子。
视频链接:http://www.docuchina.cn/2014/05/20/VIDE1400550627759110.shtm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t41197oF?p=2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
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
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
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
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
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
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
丘姨是痛苦的,痛苦于白天的磨难,更痛苦于夜深人静下还要面对自己被至亲撇下的孤独心灵。
但这就是亲人,不需要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不需要曾经是否有承诺或付出,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生活感情,只要你面对的是和你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你就有义务帮助他,甚至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帮助他,这就普通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虽残酷,但靠此延续了一个个普通家族的血脉!
还好老天不错,丘姨最后在马来西亚拥有了个幸福的大家庭,心从此有了归属。
面对来自远方只见过一次面的堂弟,为什么要诉说一番心酸的回忆?
因为表哥想告诉丘:我们是一家人!
这封信之前,没有生活和情感的交集的姨妈一家对丘来说,亲人这个词只是一种单薄的尊敬。
但从这封信之后,让丘意识到两家的生活与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交错与深刻,亲人这个词立刻在丘的心里厚重而复杂起来,但其情感确又无法言说。
于是第二天丘没有回程,而是宴请了姨妈一家,因为他想告诉姨妈和堂哥:我们是一家人!
对越来越注重个体自由与发展的社会来说,类似丘祖辈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少,亲人这个词的含义会越来越来淡,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将随着时代发展终将变得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还是请记住她,这个让我们感动过的词。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作者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诗人于右任,曾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晚年曾说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葬于台北最高峰玉山顶峰,圆了遥望祖国大陆的夙愿。
原谅我们的无知 骄傲 忘却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认识的人,就是年轻时的姥姥。
让我做一个揣着感情的第三人,从第三视角看她的童年,少女时期,和她坚韧的青年时期。
尽管如此好奇她年轻时的模样和故事,但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询问那些饥荒年代里、十年浩劫里,她见过什么,经历过什么。
如果那些苦难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不肯再面对的,如果我的探索与求知欲会不小心伤害到她们,那我愿意永远不知道。
我做事情喜欢计算时间成本,所以一般不太会看没有口碑的影视节目,看《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眼泪从来没机会停歇。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央视主持人阿丘,广东梅州人,关于他的外公外婆为何早年在马拉西亚死于非命,一直是家族讳莫如深的话题。
查阅相关史学资料,阿丘发现,马来西亚历史上记载过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外公,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战争英雄。
到底哪个才是外公?
但到了马来西亚,阿丘才发现那两个人都不是外公。
外公只是当年不堪战乱,下南洋大潮中的一个底层割胶工人。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动荡时期,外公外婆所处的橡胶林,外面是包围的英军,里面是马拉西亚游击队,被滥杀的华工像被铺在案板上开膛破肚的死鱼一样,胡乱丢弃在橡胶林。
外公外婆被杀后,三个孩子要回中国没有路费。
阿丘的姨妈就把自己当作女仆卖掉,凑够路费送弟弟妹妹回中国,姨妈服侍的那户人家处处欺凌她,后来姨妈被一个阔少救下,却又被阔少霸占,沦为另一户人家的女仆,并患上了抑郁症。
撒贝宁的爷爷撒应江,在听到逃难的消息时,根本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把被褥、行李一卷,背起小孩就跑”,逃难路上辛苦,干粮又不够吃,最小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活活扔到路边的塘里去了。
战乱年代,小人物的一切行事目的就是“活下去”,摸爬滚打刀尖舔血的讨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尚有迹可循。
但更多的,早已彻底被历史遗忘。
就算历史不记得他们,我们也要记得。
每个家族都是历史的脉络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
由于大时代历史和小人物命运的牵连,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段历史。
比如马未都的曾祖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封资修时期,不甘心家谱失传家族无处可寻,冒着生命危险,跑遍整个镆铘岛偷偷摸摸的做家谱,这份家谱的构成和流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及因为国共战争,许多家族也被迫深陷于这场风波中。
比如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父亲是满清贵族钮祜禄氏,在战乱年间,不堪家族的腐败没落,只身一人离开家族参军。
因为当时国际上承认的是国民政府,他便一直随着国民党参战,到后来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一生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家乡。
还有没有办法播出的金士杰家族,金士杰的父亲是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
寻根路上,金士杰去看他的叔叔,因为两岸分隔加上人也逐渐老迈无力,叔叔早已没有机会和他哥哥以及他的家族相聚。
见到金士杰时,叔叔当下老泪纵横,紧握金士杰的双手:“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中国人讲家,不太喜欢单纯的局限于一群人或一间祖屋,而是用东方思维由小及大,把它泛化,变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里头的东西。
但这种宏大的概念,其实很难让人产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只有把它弱化缩小回本体,回到以血脉为纽带的族谱上,我们才能看到故土之于我们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对于我来说,《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通过寻根,让我们从细小之处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前人的气节风骨。
给我开口的自由但这档节目因为触及历史敏感时期,早已于2015年停播,拦腰斩断,猝不及防。
没有播出的金士杰、佟丽娅和谢娜家族的下期,被宣布永久禁播,再无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平台上。
每一种话语的发出都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同理,每一种话语的收回也是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这种教育身体力行,绝不应该是这种悄无声息的切断阻隔。
忠于民族的过去,将不时提醒民族的每个人“向后看”,并且指引他们“向前走”。
给每个人发声的自由,不要只是表面上每个人分了话筒,拿到手里却发现是话筒的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最后引用一段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不同的思想。
因为:其一,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力图压制的意见就一定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
正如他说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大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
有'味儿'•但是未坚持
一开始很怀疑真人秀+纪录片的形式是否真能做出什么,越看到后来越发觉,至少它真的触碰到个人、家族和民族、国家的深刻关联,让我看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不过,如果能再淡化寻根之旅中人为安排的成分,让主人公更有寻根的主观能动性,感觉会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宝仪这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就易中天的好看
探访一段未知的历史,与自己祖先的隔空对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办公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切历史最终还是要凝结在鲜活的个体上
每一个家都是一个国的历史缩影。
形式多过内容,要厚重可限于嘉宾,要悬疑限于剧情,纪录片要拍的好看生动,单凭主题和形式无用。
太慢
还行
单就看了阿丘那集,其实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央视自己的节目,都在电视台播放过,居然也得翻箱倒柜的才能找到资源看
《客从何处来》,八集的纪录片,总导演李伦。片子做得十分流畅,尤为探寻易中天家谱的前四集,像电影,更像一部文笔结构都精妙的史书。别人的故事都当戏看,可至少也给了我看生活的另一个角度。我为什么是我,我从来哪里?不得不推荐。
编排痕迹过重,但细节处仍然会有感动与惊叹。尽管意义大于内容,但还是要肯定一下这个节目。
易大教授的“演技”有待商榷,却有种别样的拙劣可爱。陈冲篇乏善可陈,阿亿催泪弹。悲剧是善的冲突!历史是人性的镜子!祖先,家史,过往都是我们的组成要素!
我觉得这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水平参差不齐
节目的编排太真人秀了,特别是易中天那又臭又长的几集,满脸都是显摆,和完全不熟的亲戚那些寒暄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其实大家也没啥感情,做得好的确实是曾宝仪和阿丘那两集,毕竟这样才显得做这些是有意义的。 @2019-05-29 19:10:04
马未都个人纪录片*威海荣成镆铘岛马氏+东营利津崔氏之后,实际他姥爷姓扈。
他们可以不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谁,看下来,最喜欢的,是马未都这集,没有太对刻意的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