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信息,编剧名叫支雅蕾这么一位,好奇去查了她的履历。
本科南京大学,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哪位给我普及一下这个学校的电影学院什么水平),然后目前参与的编剧作品有以下几部:紧急救援,这是最近几年林超贤水平最低的作品,而去剧情真的有硬伤。
天珠传奇,相关消息很少,网上了解的一些信息是洪金宝导演的,然后有说2020年上映,有说2022年上映。
廉政行动2022,又一部信息量很少的作品。
上甘岭是重大历史题材,要想写出好的剧本,肯定得对这段历史很了解,这点我对这位编剧持怀疑态度,另外她也没写过正剧,甚至历史剧都没写过,都是些大商业的,而去过去作品都不能算成功,还有她编剧作品都是香港导演的,这部也是,一个香港导演本就对这些历史不是那么熟悉,对这对历史的感情没有像我们那样,然后加上这样一个编剧。
希望我说的是错误的,因为看了演员阵容,我还是很期待的,有七分就满足了。
刚刚看了预告片第三集。
预告了段显峰打仗中的观察协同和战斗结束后的分析总结,得出“人才是打胜仗的关键”,这让我眼前一亮!
真不错啊,通过把军事学院教员出身的段显峰参加作战指挥,让普通观众看到了战略战术分析过程。
这部片子不仅仅展现了抗美援朝精神,还将上升到战略问题、战争指导问题,背后是战争规律和战争科学,这样就表现出了我们志愿军的高超的战争智慧和高超的战略战术!
升华了!
后面的剧情依然很紧凑,我非常期待!
看到徐晓母亲那颗系着红绳的苹果,我哭了。
这不是简单的煽情桥段,而是编剧将战争与亲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的绝妙之笔。
这个情节的设计,让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了最柔软的着陆点。
徐晓的母亲不是突兀的角色设置,而是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情感纽带。
通过她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战场上最动人的温情时刻。
那颗系着红绳的苹果,承载的不只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整个后方对前线将士的牵挂。
这个细节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上升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
更难得的是,剧中通过这条线索还自然地引出了后勤运输部队的故事。
这些同样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英雄们,正如秦基伟所说,也为了胜利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从一颗苹果延伸出如此丰富的叙事层次,显示出编剧功力的深厚。
徐晓在生命最后时刻知道母亲来看他的那种复杂情感,让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那些已经模糊的名字和数字。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思念的亲人。
这种叙事手法让历史变得鲜活,也让英雄更有温度。
对于这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来说,这样的情感戏份既是点睛之笔,也是整部剧的精神内核之一。
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情感和家国大义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这颗苹果的重量,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在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
2024年10月14日,跨越了72年的时间长河,等到了电视剧《上甘岭》的开播。
看完前3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人民志愿军题材的作品这些年不少,原本担心会有审美疲劳。
但当一个个熟悉的脸在荧屏上亮相时,我就知道这次稳了,实力派都是用演技征服观众的。
特别是黄轩和王雷这对组合,从第一集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演技火花,期待后续的精彩碰撞。
其实最惊喜的是制作质量。
不愧是博纳出品,电影质感十足。
尤其是那些战争场面,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置身其中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
这种沉浸感,是以往战争剧少有的。
而那些细节的还原,从军装到武器,再到战壕里的泥土,无不彰显着主创团队的用心。
虽然才3集,但已经深受震撼。
不仅有大场面的震撼,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小故事让整个和战术相关的剧情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秦基伟用孙行者进铁扇公主肚皮来比喻坑道战那段,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一下明白要点。
还有胡满仓这样接地气的角色,让原本紧张的战争氛围得到了缓和,也让观众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上甘岭》恰到好处烘托出来的爱国情怀也是让我感到舒适的点之一。
当听到“联合国军”狂妄地说要"修理中国人"时,我感到一丝愤怒;但看到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又让我瞬间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这种情感共鸣,让我不禁想起爷爷辈讲述的那些峥嵘岁月。
看完最新剧情,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和家人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了。
《上甘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它让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能够深刻体会到前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水准。
邱少云、黄继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他们都是“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而电视剧《上甘岭》也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再次呈现,是为了不暴露作战强忍受烈火焚烧,还安慰战友说着“别动”的邱少云,是用身躯堵住扫射枪口,让战友冲锋的黄继光。
剧中虽简单带过,但每个人物形象都深入脑海。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不仅将课本上的英雄具像化,还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生动鲜明。
其中战士双喜不忍战友缺水煎熬冒险偷水,却在返回途中被敌人发现。
从指导员胡满仓站出来为双喜转移炮火,为他争取逃生自己中弹,到清醒后怕自己坚持不住,第一时间同意双喜的入党申请书来看,都很有自己的魅力特点,也更让人沉浸在剧情中难以忘怀。
《上甘岭》除了战争大场面的震撼,还加入了细腻的情感,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
秦基伟:我们十五军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我们今天的残酷就是为了换得明天的和平。
向红:要么赢,要么死。
誓与阵地共存亡。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代人打完了三代人的仗。
双喜从战士到小组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代理副连长。
“昨晚胡指导员牺牲了,猪肉炖粉条你尝不到了”,扎心了。
典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每集战斗剧情偏少,过多的情感剧情忍不住让人快进。
十五军与十二军胜利交接阵地撤下来,八连只剩下八人,大家百感交集,彼此拥抱,连长以调侃更多是感喟的口吻说起段显峰作为军部参谋初入战场一线的糗事,段竟然勃然大怒,很出戏跳戏,编剧不知作何感想。
十二军坚守上甘岭阵地,撤下来的八连重新投入战斗,段显峰等再上上甘岭,当他力主支援主峰时,作为副连长的双喜听命于他,这时段的职务应该还是炮兵观察员,这很奇怪。
上甘岭一役双喜从士兵连跳五级成为副连长,而战功赫赫的段却没有提拔(炸毁炮弹储备点却干掉美军一队伞兵,应该功过相抵)?
只有我看上甘岭的时候注意到了它的另一条"战线"吗!
只有我注意到了谈判桌的细节吗!
这些看似与火线战斗"脱节"的情节,实际上展现了上甘岭战役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前线阵地的得失与谈判桌上的进退密不可分,这种双线叙事让我对战争的全貌有了更深的认识。
正如剧中所展现的,谈判桌就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次谈判的胜负都直接影响着前线将士的处境。
莫远那句"这次他们25秒下桌,下次我们要比25秒更短"的台词,生动展现了谈判桌上的较量。
这让我想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胜利从来不是单纯靠军事实力取得的,而是政治智慧和军事行动的完美配合。
剧中展现的谈判场景,不仅丰富了战争叙事的层次,更展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真相: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前线浴血奋战与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一次谈判的推进,都是用战士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筹码;而谈判桌上的每一次寸土必争,也都在为前线将士争取更有利的战场条件。
这种双线并进的叙事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全貌,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
上甘岭播了两天,毛病一大堆。
现在我们就来挑三拣四。
大家的第一个质疑,就是你怎么大白天行军,都不背人吗?
就由着美军轰炸机炸吗?
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
在第五次战役的回撤中,我军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是因为当时我军战士们一般最多能带七天的干粮和弹药,战斗到第七天,就会遇到严重的后勤问题。
李奇微看出这一特点,称其为星期攻势。
五次战役我军狂飙突进,打的比较远。
李奇微抓住战机,组织美第一军、第九军、第十军和南军第一军团组成优势兵力,对我军展开疯狂的反扑。
志司发现形势巨变后,立刻命令撤退。
由第三兵团用一个军的兵力阻击美军,掩护撤退。
但第三兵团在转移途中电台装备被敌机轰炸了!
这造成兵团指挥与各部失联三天!
这给了美军可乘之机。
各军自行组织撤退,引发的混乱可想而知!
甚至发生了180师成建制被俘的事情!
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首先崩溃,让各军各师防线之间留下了缝隙。
美军机动能力快,有缝就钻,各军只好各自为战。
这时候撤退已经说不上有序撤退了,那就是谁走得快谁有本事!
十五军有秦基伟指挥,在撤退命令下达的第一个时刻,就一个个通知到团一级。
十五军跑的最快,但这时候确实已经顾不上白天黑夜了,因为美军的机械化步兵在后面撵,头顶是轰炸机。
各部队还要争路,你现在还要留暗哨?
《解密上甘岭》 十五军走在了回撤的前头,秦基伟才有可能谋划打阻击!
27日,彭德怀先发命令,又打电话,让十五军组织芝浦里阻击战!
(持续更新)
最近被《上甘岭》这部剧刷屏了,打开电视正好就是央一在播,索性坐下来和家人一起看看这个最近被力荐的电视剧。
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一看还真有点东西,看到开头撤退的场景,和家里的长辈都感叹了一下,这个剧是真用心了。
没有随便选一个模糊不清的战争节点作为切入,而是选择了第五次战役,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连看两天,发现真的挺像回事。
要说说这场撤退是什么的话要从1951年4月开始讲。
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志愿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战役。
当时的军心可谓用"高涨"来形容,战士们都认定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
但“联合国军”早就在汉城外围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志愿军往里闯。
一开始确实势如破竹,短短几天就推进了七八十公里,气势惊人。
但好景不长,“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最严重的是,他们炸了志愿军的后勤基地,几百万斤粮食就这么没了。
六万多名将士被困在临津江南岸一个小地方,遭受密集轰炸,伤亡惨重。
到了5月21日,弹药粮食都快耗尽了,只能忍痛撤退。
电视剧《上甘岭》就是从这个历史背景开始讲起的,所以开篇就是战术性后退,洋洋洒洒的大撤军。
说回这部剧,看得出来博纳这次确实下了功夫。
战争场面拍的很真实,看着那些炮火纷飞的镜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心情紧张。
黄轩饰演的段显峰,眼神里透着青涩和坚毅,演技很到位。
尤其是他徒手拆除航弹那场戏,看得人紧张不已。
王雷演的秦基伟更是出色,每个眼神都很有语言感。
还有前段时间在半数男女里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周斌”袁文康,这次可是当好人了,当志愿军守护和平来了,决定了以后渣男统一送去保家卫国吧。
潘斌龙还是袭承了他的一贯人设,演的胡满仓也是个氛围担当,但并不只是个逗乐的,这个你们得自己来看看才行。
还有很多叫得上名字的演员,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这个都留给看剧的你们自行评判好坏,但我是真觉得不错。
看《上甘岭》的时候,我想起了爷爷。
他就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没去朝鲜前线,但也参加过不少战斗。
小时候听他讲那些故事,总觉得遥远,现在看了这部剧,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艰辛和伟大。
真诚推荐大家看看这部剧。
它不仅仅是在讲一场战争,更是在讲述一段好像人尽皆知但其实又鲜为人知的历史,致敬那些普通却又伟大的英雄。
相信看过几集,你会和我一样对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有更深的认识。
从细节上聊聊《上甘岭》的历史还原度: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
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