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见杨德昌

十年,再見楊德昌

主演:杜笃之,余为彦,陈博文,陈希圣,姜秀琼,陈湘琪,唐从圣,张震,小野,柯一正,鸿鸿,王维明,陈骏霖,虞戡平,魏德圣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十年,再见杨德昌》剧照

《十年,再见杨德昌》剧情介绍

十年,再见杨德昌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 「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 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體制的作法,中影幾乎下令停拍,最後談判前一天,他寫了一篇〈光陰的童話故事〉給小野,那是一個老米舖老闆夾在有幹勁的小學徒和捧鐵飯碗的老員工之間的故事,用此比喻改革舊體制之必要。楊德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廿多年的創作歲月裡,用最大的熱忱與獨立精神,戮力達到創作的完美,一輩子都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 「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選映《光陰的故事》等多部經典作品,另邀請楊德昌的弟子們帶來早期創作,呈現他們因受楊德昌的啟發而走上電影之路。除了影片放映之外,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虎墩大英雄人约离婚后落红123度谋杀案玛雅蜜蜂历险记北方汉子食人湖初恋是CV大神乔妍的心事亲爱的孟买恐怖绘本第五季8:一个南非恐怖故事长安秘闻录美国刽子手地狱伯纳德行动洪学智黑河剿匪中奖彩票桃花红梨花白自由意志秘密囚禁香烟与咖啡尤德拉我的选美梦致演奏风的你秘河密友不羁夜2022爆裂警察饮料超人视觉

《十年,再见杨德昌》长篇影评

 1 ) 寓言家与预言家

柯一正比剧本厚的人物刻画,投手带手套开计程车。

听着交响乐,修理脚踏车的人,有些人物根本没出现,却出现在设定里。

没一个画面都已经在剧本中设定好了。

内心最大的反抗与预言,体制不满的一个呈现。

因此他会不断挑战自己。

片商说观众看不懂,不要拍,但他一定要坚持,坚持自己的摄影美学。

生活细节自然在画面里呈现,电影应该是一个世界都懂的语言。

唐从圣杨德昌的导演教学杨德昌的先知预言rode fish 与 good movie杜笃之讲述内容的改编,从讲故事到讲空间和氛围陈湘琪认识演员之后会重改剧本面对一群妥协的人,没有自我要求,他不知道怎么沟通,情绪才会出现问题。

电影表演中,背台词最后会变成讲台词。

念书还是表演,是跟从机会还是跟从心中那份感受,follow your heart,绝无妥协。

不会被环境或人移动。

不急,不产出,而是好好把一件事做好。

陈希胜钱权期人,人事时地物伺候皇上的生煎包,红豆汤,吃了糖就开心。

严苛的眼光是为了防患与未然。

没有临时演员,一直换“变不出魔术了”【杨德昌预言自己才华将至?】《一一》拍了九个月半一百多张桌子的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坐陈博文一黑板的人物结构,每个人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表,每个人最后的归宿。

在人物关系中呈现逻辑思考。

剪辑这个活还是要导演设置好位置跟场次,只不过一场戏具体的长短,由剪辑师决定。

一杯水的剪辑原理:一杯水,配上下雨的声音,就撑得住30秒,会有感觉。

什么样的声音决定什么样的生命,以及撑多久。

拍麻将的时候,是一点钱都没了。

张震台词一定要按照剧本去顿挫,演员不可以更改一点魏德圣剧本不能写死,要根据实际场景留空白把自己丢到那个时代里用环境创造角色从概念开始创造“又小又猛”——麻将写出所有人的名字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生什么事最终的结局怎样组合分场侧拍即兴表演利用即兴表演来想细节这是写剧本写不出来的之后消失,写剧本完美诠释福柯的凝视电影的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越困难的时候,越不能输魏德圣会在想,如果是杨德昌,这样ok麽同样没钱,牯岭街撑了8个月,赛德克撑了10个月那个时代,从美国回来就有片拍,现在付出的,要是之前的好几倍。

杨德昌亲自打的电话以及全公司人星期一早上一起看那5分钟的片子。

余为彦拍戏要的是gets,就是一种信心,觉得他一定有道具一定就在身边小野先讲画面,一开始,拍一个海面,一个男人消失了杨德昌的价值,似乎也是被后世建构出来的王维明牯岭街的人物志,不出现在影片中的人物也要写已经想好的东西怎么在现场被执行出来,而不是怎么拍才会更有创意。

创作就是用最少材料的纸,变成结构扎实的盒子。

探索,挖掘,切,丢掉,就是整理。

陈俊霖观察很重要,人人都可以做到姜秀琼人物的戏剧冲突性,虽然表面上最疏离,实则关心家庭的每一个人。

对生活的观察是电影的养分。

其实这些都是从别人的眼中,看到杨德昌是个怎样的人,这并非杨德昌的本真,只是人们眼中的他,这似乎就是真实,你的样子,即是人们眼中的样子,即使那并不是你。

鸿鸿编剧就是聊天,常常没有效率,偶尔是会有进度。

怎么样让一个人物负担更多的作用,不能让一个人物只有一部分作用,和其余部分不能连接,这样太容易预期,不够猛。

实在不行,回去修人物背景。

所有的东西必须都互相关联,像齿轮一样,像机器一样,如果有一环咬不上,证明机器没有做好。

典型的人物更好编,牯岭街只有人物表,独立时代却有人物造型跟他最好的距离是当他的观众杨德昌当时一文不名,后来,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

 2 ) 杨导纪录片笔记记录,原话摘录

1.柯一正

《十一个女人》——浮萍,杨导把一个半小时拍成三个小时。

“这个家伙选的画面都和我们不一样,讲故事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

” “杨德昌给我的感觉,他永远是个小孩,有时候是个愤怒青年。

” “他只有画面,他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你他要干什么。

所以他讲故事很长,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画面。

” 「感觉类似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他每天就约一个女生谈,然后谈一谈就问:你第一次来是什么时候。

”“他其实在剧本之前,会有一本人物刻画,比剧本还厚。

” “所以他对每一个人物,特别深入。

”“侯孝贤是告诉大家一个情景以后,进去,你们自己就活在里面,自己去搞,根据根据每一个人的个性会有变化。

可是,杨德昌的东西,应该是所有人在那里面,已经被他设定好了。

”「文科生和理科生拍电影的不同」“工作人员跟不上他,因为他走在太前面了。

”“贝沙洛——一个全市民都喜欢看电影的小城” 2.余为彦

“他好像不那么善于言辞”“我觉得张艾嘉也非常奇怪,非常爽朗。

当时一看就说,ok啊,就你啊。

她不认识他的,他就是因为这样子拍了《十一个女人》” 「 原来张艾嘉也可以算杨导的一位贵人了」“武林的秘笈,它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它根本就在你脚底下。

”“他(张震)刚刚到杨导就把他拖到一个角落,叫他面壁。

一面壁就是快一个钟头” “张震出来,我们两个人单挑吧” 「你有神经病啊哈哈哈」“他其实对建筑是最有兴趣的,他有很多朋友都是建筑师。

” “其实建筑,大部分的人常常会想一个外观,不应该是这个。

根本就是最底子里面的,最原始的那个东西,他最后一路一路推,他的外观会很自然的呈现。

”3.小野

拍摄《光阴的故事》,有已经完成的四个故事。

“结果当下杨德昌就表达说,我当然不要这个故事啊,我当然重新来过”“从头到尾他的电影里出现一个小杨德昌”“影评人就开始对这四个人打分数...结果杨德昌全部第一名。

”光阴的童话故事,「杨德昌真是个幼稚鬼」“这个导演一定要抓住,再难搞也要抓住” “那我就告诉明骥说不能换,因为这个导演真的非常有才气” 「小野真的是杨导的伯乐了,感谢、感动」去咖啡店都要不停换位置“我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痛骂他,杨德昌,你有一种病,叫小飞侠并发症。

想的很多,要出手的时候各种犹豫,找各种借口退缩。

” “不要寄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谁,他不会有错,都是你错,你寄给他他只会更恨你。

”灰灰和黑黑“观众不在乎我在乎啊”「很喜欢这一集,感觉小野不仅是杨导的伯乐,也是挚友。

他真性情,具有慧眼,懂得忍耐,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才能和杨导这样一个偏执难搞,甚至有些“自私”的天才共事」4.王维明

用拆烟盒给学生讲结构,“那个拆解之间,那个重新组合之间,再去描述减低掉最少浪费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两场戏,「看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他是《独立时代》里面的那个演员」smoke gets in your eyes每年都会梦到杨导三四次,「王维明应该对杨导有着复杂的情感」5.陈希圣

面临被退学的处境,给杨导打电话求情。

“‘唉,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进入杨德昌黑话的世界”“卡,cnmgb,cnmg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这段模仿太有意思了,可见杨导是有多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制片——钱、权、期、人导演——人、时、事、地、物杨导发飙不拍戏,给他买来点心 “糖尿病不能吃糖啊,血糖低就发脾气么,那你就给他吃吃糖,吃饱了他就很开心么”“他挑个眉我就知道骂谁了”“杨导对于工作上的细节,跟对人的要求其实非常高,高到其实不合理。

”《一一》不找临时演员,都是剧组找来的朋友之类的,频繁换演员。

“变不出魔术了”一百多个桌的办公室没人敢坐找不到好的景无法交代,买回来一个巨大的原子小金刚公仔,这样就哄了杨导了。。

“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我没有办法用别人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6.虞戡平

咖啡店的聚会,对新电影来讲很重要的一个据点去探班,和杨导出来喝咖啡,杨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因为找的演员达不到他的要求。

7.陈俊霖

“你有任何的自己的想法,你有任何的自己的一些创意的这些精神,都会被电影学院完全的毁灭掉。

”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能那样做动画(追风),但杨导还是坚持做了出来。

去修电脑屏幕在洛杉矶偶遇杨导,事后知道那是杨导最后一次出门了。

“他的观察力很厉害..一直在消化他观察到的一些东西。

”8.姜秀琼

拍戏烧稻草去模仿清晨的烟 “电影的学习是来自生活,不是来自所谓的教科书,就是你对生活很多的观察,其实是你电影的养分。

”最难的一场戏 “原来你演对了一次,就电影来说,它就抓到,它永远就在那里,并且可以跨越时空,跟不同国家的人分享。

”变心 “我要做电影,我不管它有多难多高”“他很在乎那个理想性,所以他为了保有这个理想的完整性,所以他其实不会有任何的退让。

大家说他很难搞,但其实可以说他是最热情的”“我很心疼他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他真的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他的所有的烦恼跟快乐真的都是创作,都是电影。

”“如果他现在可以控制的话,他一定不让我们这样访问的” “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或是让大家了解他。

”9.鸿鸿

“他永远会把我们前一天觉得很好的东西推翻”“他会把整个背景脉络全部都编织完成,再去思考怎么讲这个故事”“一个剧本应该像一个机器,环环相扣,你从这边按一个按钮然后到那边出来的一定是那个东西,不可能是别的。

”“《独立时代》写的是一群他很讨厌的人,因为他很讨厌这些人所以他不正眼去看他们,去研究他们。

所以人物描写会失真”杨导做事会反复无常 “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请张曼玉拍《暗杀》,“我请你来你就是我的”,最终没有谈成。

杨导会意气用事“他至少还有三四部重要的电影要拍...电影或者艺术就是他的命”「张曼玉和杨德昌,这组合实在太吸引了,遗憾」“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导,他真的是一个预言家吧”10.唐从圣

上电影课的杨德昌比较慈祥温暖“抢到杨导前面骂,演演戏,杨导就不会骂人了”《麻将》红鱼杀人一镜到底的take拍了三天。

“我那个take过关我是躲到旁边哭” 「演戏拍戏都不易」 “杨导是一个社会观察家,人性观察家。

”杨导在《麻将》中拍外国人来台湾淘金,一如现在的上海北京。

台湾后来也发生过一件幼稚园诈骗,数额之庞大和电影里如出一辙。

11.杜笃之

“他会跟你讲很多关于技术细节的这些想法,那这些想法又是我想要做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快就很合。

”“很多人觉得他老骂人、老发脾气,我都跟他们讲,‘是因为他其实很敏感,你其实没看到等一下会发生什么事,他已经知道了他就开始发脾气了,为什么你们都没看到。

’”半夜去阳明山录一辆车pass的声效《恐怖分子》全是事后手工做的配音《悲情城市》尝试同步录音,电影出来后得奖,侯导分红(一百七十万)给杜笃之买设备,这是台湾第一套标准的同步录音设备。

事后知道侯导并没有分到红,那套钱是他借来的。

这套设备回来的时候是牯岭街开拍的第一天。

「凭这个我就要把侯孝贤的电影看完」 杨导喜欢塔可夫斯基,牯岭街有一处从中取经。

“他是一个数位化的人...他想东西就是很多东西拆解,拆解以后再重组,在重组的过程里面他把他不要的东西丢掉,变成他的电影。

”控制气球爆炸,自己造一场雨。

“他拿着拐杖在路上打的,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然后就没碰到他,这个事情蛮遗憾的”12.陈湘琪

“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

”“我就真的是有点二愣子吧,我就抬起头来跟导演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啊’,他气到站起来就走掉”“收工!

” 把没演好的陈湘琪留下“惩罚”。

“我就告诉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出去看一看,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看的太少了,我的世界必须要打开”《独立时代》拍完后片约不断,即使学校老师都建议她把握机会。

杨导建议是“follow your heart”,陈选择出国深造。

“他给了我这个机会进入影像的世界,也教会我创作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执着和不容易妥协。

教会我很多事情把它做好,不用那么急,坚持到底。

”13.陈博文

“他有一个壁橱,两片门是白板,很大很宽,他在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文字。

写什么呢,人物结构”“在杨德昌的戏剧里面,你很难去变动到他的一个戏剧结构。

他的所有铺出去的线,到最后圆回来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你不要在意有没有入围,只要我认为你是最好的,那你就是最好的。

”“最难剪的是文戏”“他其实是很狂妄的”“我看到他听的音乐,从重金属从前卫的到古典的”“你看他很冷漠,好像他很批判,他其实是很感性的”朱延平与金城武 曾有机会与杨导合作「又一大遗憾,杨导你要是妥协一点点多好呀」《麻将》是在很拮据的状态下拍摄,入围柏林影展后,杨导自费一百多万让工作人员(许多后辈)去参展。

解释原因:“在台湾电影已经没有尊严了,我叫他们到国外去,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国外电影人的一个状态,是被推崇的,被尊重的。

走红地毯的一刹那,你就会觉得你花那么多时间做电影是值得的。

”14.张震

张震一开始不愿意拍牯岭街,因为学业落很多,想先顾好学业。

「乖孩子」杨导会带橄榄球与张震他们这群孩子玩。

“我在杀小明的那场戏的时候,我真的以为她死了,我真的已经觉得我和小四是同一个人。

”张震十几年后重看牯岭街,“每一个台词不是我的我都会背,就是每一个场景接下来讲什么我都可以背出来”“靠他这样的导演才能把大家的心都揪到一起,一个电影来看《牯岭街》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拿来拍,不可能的。

”“他不断地教育我们的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拍照是没有声音的嘛,但他是会笑出声音来的...这个我到现在去拍大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故意模仿他的样子,‘呵呵呵呵’”「杨导太可爱了」15.魏德圣

“你会写剧本,这样的剧本也会得奖,但是你真的要拍电影的话,你不要写这样的剧本。

你这样子写只是方便评审看,因为评审没有想象力,你用这个东西建构他的头脑是ok的。

可是你真正写剧本的时候,很多的场景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确定的,你要留空间给你现场做决定,写死了以后你会被文字框住。

”老将军的日记。

融入电影中的环境、时代、氛围。

环境创造人物创作剧本(《麻将》)时让学生们即兴表演,然后闭关一个月完成剧本。

剧组半夜收音,杨导发现有人开溜后暴怒打断。

第二天有跟魏德圣表达歉意。

“杨导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人没有浪漫的话,怎么做事情”“在拍《赛德克巴莱》的时候精神上一直在和他(杨德昌)竞争”《赛德克巴莱》有一场发表会,魏德圣有邀请杨导,杨导因为要出国不能前来,亲自致电和魏说明原因并致歉。

 3 ) 杨导的电影制作课

纪录片的制作上还是水平有限,但是题材、立意、内容上满分看了三天,前天晚上看完了。

感觉是上了一学期杨德昌导演的电影课从制片、剧本写作、表演、音效、剪辑各个方面更加详细地了解了电影的制作过程陈希圣真的蛮有意思,平时可能一口脏话吊儿郎当,当他说出“我会用我的方式纪念杨德昌”的时候,看到了他身上纯粹的地方。

“小明”“红鱼”“小四”这几个采访真的很有意思,每个人和杨导的故事都很有画面感大家都不是很沉重的去接受采访,已经过去十年了,那些欢乐的时光因为悲伤被冲淡变得很生动,听着这十五个人口中与杨导生动的故事,杨德昌导演就像坐在我旁边,先是对这个采访破口大骂,然后一起和我听这些他的老朋友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和我一起发出呵呵呵的笑声。

跟着陈博文和杜笃之老师上了声音和剪辑课,杜笃之老师提到塔可夫斯基的声音使用时,踢倒的扫把的例子让人很受启发。

杨导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结构,那段建筑工作者的言语。

当你的结构打牢后,你的内容会自然长出来。

杨导对人物小传的深入,对人物关系的清楚,让我学到很多,特别是使用巨大白板呈现出来。

(最早应该是王维明说的这个结构的故事)但是拍戏的过程我还是更喜欢侯导那样(不过我只知道早期和中期是那样,后期还不确定,不久后看了就知道了)

 4 ) 还是做人比较可爱

原以为会很久才会看完,做翻译的这几天,细细梭梭就看完了。

这么多人无一例外都在回忆天才和魔鬼一体的杨德昌,不同的片场故事、相似的行进模式听着竟也不觉烦。

最喜欢陈希圣那期,那种活灵活现和乐观开放的心态让我特别开心。

原子小金刚的段子可以看一百遍。

那句 「不要马戏」以后我也要时常拿来激励自己。

鸿鸿是这里唯一一个坚持认为导演很多做法不对也不为他找借口的人,特别坦诚,说自己没法和杨德昌共事。

看到他说杨德昌和张曼玉约见面,只因为张曼玉想在来台期间顺带参加成龙的一个活动,杨德昌就不开心了,取消了和张曼玉的见面。

「色戒」也就再没下文。

这段看完好生气。

这并不涉及艺术理想和电影品质的追求,单纯就是别扭的小孩子脾气。

讨人嫌,别人也拿他没法。

这一段是我最赞同“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的时刻,也是我最不喜欢他的时刻。

但是他对陈湘琪说follow your heart,因为魏德圣的片子说,“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

” 看得又让人莫名生出一股勇气和斗志来。

就觉得啊,世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厉害的人,指引过那么多年轻人,现在以及以后都在用他的创作继续指引我们。

姜秀瓊说,要是杨德昌在世,肯定不同意拍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注重隐私,也不想别人过多议论他。

但还是很感谢这些访谈把杨德昌从神变成了人。

而做人明明是更加可爱、有趣,又让人无可奈何的。

 5 ) 贴上这封信,也许更完整

蔡琴写给杨德昌:2007年7月1日,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 杨德昌就这么走了。

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

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

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

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

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

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的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

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让他行过死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

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

我安静地、肯定地用手抚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

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

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

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

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

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

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

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

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6 ) 看了一千部电影以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电影

其实只看过杨德昌导演的一部作品,《一一》。

但是看完以后,就再也不敢看他其他的作品了,甚至只要讲跟人、家庭、爱情有关的电影,都不想再看了。

杨导太犀利了,如果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自己经历过的,那他真的很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并且接受,剖析,利用,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但结果也可能是对自己一次真正的救赎。

因为自己目前在一个空白的感受期,触碰后只会感受到痛苦,所以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也是这样。

开始喜欢看电影,是大学的时候,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迷茫,大三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当时每天一个人旷课在宿舍,拉上窗帘,刷各种片子。

看完只是觉得一阵唏嘘,但具体去谈感受,什么都讲不出来。

最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当时实习去应聘,一个大哥哥问我,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我说是《霸王别姬》。

他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我愣了一下,说就只是喜欢啊,没有为什么。

其实我自己都不懂,当时为什么会喜欢那部片子,只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流眼泪罢了。

为什么会流眼泪呢,自己也不懂。

今年我26岁了,看了一千多部电影,对电影的感受几乎还是像之前一样,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也能沉迷其中,看到流泪,身边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真正看不进去的。

我是真的不懂吗,那我为什么还会想要流泪呢,可能是象征希望的鸽子从圣母的肚子里一拥而出的画面太过震撼,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文明的神性,也可能是那个疯男人的演讲让我感受到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荒诞。

我的眼泪是为电影而流的还是为自己而流的呢。

我从来看不懂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只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或者是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开始自怜自艾。

我总觉得电影离自己很近,又觉得电影离自己很遥远。

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里,我也正在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一部书,里面讲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不喜欢用“主题”“信息”这类词来谈论或被人谈论作品。

这是因为我在电影创作时总在思考,能被这种概念定义的作品,对人本身的描写一定很弱。

人不是为故事和主题而存在的。

正如我们的生命那样,只是作为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我突然就好像明白了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看电影,其实都是喜欢看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有不同的人他/她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政治性的,抑或是思考上的,都是由人组成的啊。

我被那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所吸引,填补了生命中很大的一块空白。

电影的丰富性和具有悲剧性的浪漫使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每看一次电影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冒险,这种冒险让我沉迷其中,没有办法逃脱。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面临不同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人性的丰富与命运的无常像是散落的音符,看似杂乱无章,却组成了各种各样层次丰富波澜壮阔的悲喜交响曲。

近两年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看到了人性很阴暗的一面,也看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思维方式上巨大的差异,让我感受到很震惊,震惊到没办法讲出任何话去回应。

而知道这些阴暗或是不同的人的存在与自己亲身去摩擦、去经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当中的痛苦、愤恨与挣扎比幸福更能让人感受到那首交响曲所代表的意义。

此后,再去看电影,感受变了很多,不只是对电影中的人物有了思考,对创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我开始想自己制造一场冒险,去讲述关于人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但这么渺小的我,可以对一个人物的一生负责吗,我开始重新思考电影对于我的意义,抑或是创作对我的意义。

杨导对电影的态度是那么的严谨,那么多人受到他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电影人。

他对电影负责,对每一个人物负责,这种责任不像是我们这些去别人的故事中冒险完,轻飘飘的留下一句很有趣来承担的,而是真真实实生活中会发生的风险,在漫长看不到终点的创作过程中的坚守,他的坚守让人那么的恨、又那么的爱,甚至恨也是来源于爱。

他在用全身的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人生,哪怕在别人眼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我能做到这样吗,我想向他学习,去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这种保护真的好伟大。

杨导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的介绍文字,小魏说他很难过,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去世了以后就只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介绍,只有生于何时,去于何时,还有几句圣经而已。

可是我在想,这也是他伟大的一个地方啊。

电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杨导也是,这是他的普通,也是他的伟大。

 7 ) 2017.5.26

去年五月,看完这套访谈,传到B站上,建了这个条目,写了一篇文发在我们IMBd的公号上,起了个题目叫《这套关于杨德昌的访谈,看得我三度泪目》,也是想为公号拉点流量,当然没成功。

时隔一年,发现这篇写的算有点内容,所以留在这里。

再过一个月出头,就是杨德昌十周年祭了。

昨天早晨,桃园电影节终于放出了“十年,再见杨德昌”系列访谈的最后一集,魏德圣导演谈杨导。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魏德圣是《麻将》的副导,而且是杨德昌本人把他从司机调到导演组。

关于这套访谈,贴一段官网的介绍:“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等人,請他們談及和楊德昌當年的互動細節。

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十年的楊德昌導演。

”这是为今年桃园电影节“十年再见杨德昌”单元制作的。

身在北京虽无缘影片展映,但通过他们的讲述,常常仿佛能置身在那个杨导还在的时空,也是很满足了。

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这套访谈都会让人想起王昀燕几年前做的《再见杨德昌》,那本书我很喜欢,记得当时看完后还觉得这么多访谈达成的立体感,简直可以和《公民凯恩》相媲美。

两者的不同在于,那本书在我印象中,很深入地关照了杨导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关系,所谈很多是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关于中影的改革,关于那时的台湾电影环境;而这套访谈更多地关照杨德昌这个人。

每个访谈都是从他和杨导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开始,然后谈到和杨导在一起的时光,常常会谈到某场具体的戏的拍摄过程,进而谈到杨导对他们的影响,最后总是会收在和杨导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可能也是由于这种关注“时代”与关注“其人”的不同,这次访谈采访了很多可以算是杨导学生的人。

印象中的杨导是个“独行侠”,因此我们常常会忽视杨导作为一代宗师的贡献,因为不在体制内工作,杨导实际上独立地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杨导拍片,技术组除外,很多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也有很多人是在杨导的影响下走上了电影的道路。

每段访谈之前会有一张受访者的简介,看得多了会发现,杨导真的为台湾电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陈博文谈到,拍完《麻将》之后,杨导自己掏腰包花了一百多万台币拉了十几个工作人员去参加柏林影展,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陈博文不解,杨导就说,这是为了让他们看到电影人在国外是受到尊崇的,让他们看到电影是值得做的。

陈博文因此很敬佩杨导。

陈希圣,姜秀瓊,唐从圣,很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人怕是也不知道这几个名字是谁。

当时放出这几集的时候,我就老大不情愿,心想又是拉来了哪个边缘小弟,能有什么内容。

没想到,这几集是最惊喜的。

像小野、余为彦他们,能说的段子翻来覆去就那么些,都很熟悉了。

但这几个人,说的全是新鲜事,而且他们是杨导很身边的人。

是谁呢?

他们是阿弟(《一一》)、二姐(《牯岭街》)、红鱼(《麻将》)。

他们也都是杨导的学生,几乎都是从《牯岭街》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杨导。

后来,陈希圣是《一一》的副导,姜秀瓊是《麻将》的助导,《一一》的表演指导。

很有趣的是,你看他们的访谈,会觉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就跟他们那几个角色一样的。

陈希圣就是阿弟那个样,特别油滑(人很热诚,就是比较能侃),看他讲自己怎么搞定杨导的坏脾气,都能笑出声来。

这组访谈,最搞笑的就是陈希圣和张震的两集。

张震不知道咋回事,这次接受采访就很自在的状态,很活跃,就很不“小四”,然后他这次谈杨导的角度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的。

“杨导就很帅啊。

”“杨导就是一个很有种的人啊。

”“我就是很崇拜杨导啊。

”老一辈的访谈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笃之的访谈,印象中看他出来说话很少的。

看他访谈才觉得他真人的感觉和照片不太一样,照片就有点阴郁严肃,实际上他声音特别明亮,常常会发出浑厚的笑声,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给人很年轻的感觉。

他和魏德圣的两集是时间最长的,他讲了很多干货,包括和杨导试验更真实的后期配音,和侯导拍《悲情城市》同期录音的困难,还有从老塔那学了一招声音技巧用在《牯岭街》里等等。

我说三次泪目,就有一次是杜笃之最后讲到,杨导最后一次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在上海,说“杜杜来看我啊”,杜笃之听到杨导声音就很开心,就说好啊好啊。

可是后来因为忙别的事就没去。

杨导过世之后,杜笃之听余为彦说,那次是杨导最后一次离开美国。

杜笃之就用台语讲“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然后哈哈笑了两声。

好几个人在谈到最后的时候都哽咽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杜笃之的笑声。

杜笃之是很少的从头到尾都和杨导一起的人,他说他和杨导就是“很合”,而其他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中途离开了,部分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像陈湘琪、魏德圣,更多地可能是因为和杨导不和。

这也是这套访谈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关于杨导的为人。

听多个人讲了之后,慢慢对这个事儿有了较全面的看法,杨导脾气大,不讲人情,有时甚至是无理取闹。

有时候是他追求太急,太敏感,有时候是因为他真的小孩子气,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像魏德圣在《麻将》片场“被骂得像狗一样”,但是听他自己讲述会莫名觉得杨导真的是在故意训练他诶。

不管怎么说,多年以后,回想起杨导,会发现杨导给他们的影响都是正面的,有些当年他们觉得不合理的东西,他们慢慢理解了杨导,有些杨导确实做得不对的,好像也变成了一些“又痛又好笑”的故事,说到底,杨导毕竟没有任何阴损的地方,他都是以直待人。

所以到最后,回想起杨导,最初和最后的印象都是那个笑眯眯地拍着他们肩膀的样子。

传到b站的访谈我没有按照原本的分集排序,基本是按我心中值得看的程度排序的,并把三位杨导一直的伙伴杜笃之、余为彦和陈博文放在最前面。

呼应一下题目,另外两位把我看哭的是陈湘琪和魏德圣。

魏德圣放在最后。

“小魏在跟我合作过的工作人员里面,不是最出色的一个,但是,他说要做到的东西都有做到。

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做到。

 8 ) 我们需要讲故事的人

他只有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完成,只看了其中六部的时候,在我心中他就是华语电影第一人了。

他的镜头和语言使人生延长了三倍。

对于时代的观察和解读准确而富有才华,兼具思考性和美。

许多电影里的设计非常前瞻,几乎在三十年后还可以被验证。

如果拿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电影比较,很难不产生一种感觉,大陆那几位也很重要,也各有才华,但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那些电影,大多还是沾了题材和国内政治因素本身很大的光,而且大多数题材和土地紧密相连,很少有城市电影,杨德昌正好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的作品几乎都在描写城市的疾病,在关注每一个困在格子间和新道德、新家庭模式里的人。

最近有许多声音在说,中文的凋敝。

那边不甚了解,但是我们正在失去我们最擅长且最了解的与土地的连接,这很可惜,新的几代人渐渐离土地越来越远,以后恐怕会更远。

而如今二三十年,大陆“农村”的整个概念在消失,城镇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在当代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里,我还是几乎想不到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作品(也许是读的太少,电影偶有佳作)。

能想到把目光关注在变迁,关于县城、小镇、城乡结合部的也只有贾樟柯较为有风格化的样子。

我常常觉得,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表达,要有根可寻,才觉得扎实,才会有扑面的“真”,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是在表达自己。

我们应该有配的上这个时代的城市记录者,我相信真正的生命力的种子不会被水泥块压死,有才华的从业者也不会被龙标压死。

同时要说的是,把目光投向城市并不是像光一样投向建筑的表面,而是要像水一样渗透在缝隙里,太过于标签和粗化的描写是没有才华的。

描写一个时代,这个概念的尺度和边界太大,越是大到需要用远景,越是要拿显微镜去照,唯有一块块细节的真,才能记录时代的真。

要有人物,要有故事,我们已经看了太多数据,我们看够了新闻式的垂直逻辑,而讲故事的笔,最好握在知识分子的手里,媒体是不会讲故事的,他们只会描述“事件”,我们需要故事,我们太需要讲故事的人。

所以我们怀念杨德昌。

——至此看完了他的电影。

 9 ) 唯一的杨德昌

今天一下午都在看这记录片,顺便也把2012年凤凰娱乐出的五周年纪念视频刷完了。

看完特别感慨感动,真的是一位特别好的导演,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很负责,要求也极为苛刻,这样的导演实在是少见难得。

在这纪录片中,从合作伙伴口中知道杨德昌在电影之外的一面,原来他还有小孩子气的性格,有愤怒青年的影子,不同于在那些影评人笔下过度解读出现所谓的高深和厉害印象。

怎么知道杨德昌呢,是因为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实在是太火了,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推(还记得高中有个同学也叫杨德昌),但我一想到杀人,就不太想看,也一直对四个小时的电影稍有忌惮,所以就一直搁浅,《一一》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最温情的一部了。

他的八部电影我看了五部,还有《指望》 《独立时代》《麻将》没刷。

关于他电影的影评我倒是看了不少,特别是黄文杰的《愤世嫉俗》导致我对杨德昌电影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以批判现代社会为中心论点对每部电影展开论述,以至于我现在看他的电影都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没有注意到批判之外的东西。

看不到其他东西让我很困惑特别难受,我觉得杨德昌的电影不只是这么单调,可是这种批判为主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已经先入为主,所以在看到一个场景时,我就自然而然想到这这这体现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和城市人精神的空虚,很少会注意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亦或者叙事手法和人物的刻画。

所以在观影前还是不要看影评,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最重要。

每一个电影里都有一个杨德昌,小小的戴着眼镜在看世界。

每个导演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作者电影。

杨德昌对创作的坚持和不妥协,这个影子很清晰,毫不含糊。

想好好再去看一遍他的电影,我想我又更喜欢他了。

 10 ) 真

众人回(吐)忆(槽)杨德昌(陈希圣黑得最欢),一点记录:1.杨德昌本来想拍一部智慧犯罪的电影,后来去美国看了[体热]回台湾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2.小野讲往事超激情。

中影:“开玩笑,大导演来我们中影拍戏,都要用我们中影的摄影师,我们哪点不行啊?

那小伙子拍了四分之一电影,就这么屌,不要我们的摄影,他会什么?!

”“我们先弄牯岭街好了,牯岭街比较简单,你相信我,30天拍给你看”3.王维明:“你好厉害,你怎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4.生煎包+红豆汤+柳橙汁——让杨导消气5.“操你妈X,操你妈X,变不出魔术了”6.姜秀琼:“他太孤绝了,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了解他,这是我很心疼他的部分”7.鸿鸿:“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8.唐从圣:“那时候,杨导脾气确实是真不好,以为都是传说。

各位,都是真的。

”9.杜笃之满满的干货!

以及最后十分动容的那句(用闽南话讲的):“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会去的”10.杨德昌对陈湘琪说:“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你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11.张震平均三句话眯一次眼睛。

“每次拍合照他都会笑出声音来,‘呵呵呵呵呵呵’,一直到现在每次我去拍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模仿他发出这个声音,然后我就会很乐,因为那是我对他的一个记忆”12.魏德圣那一集,落泪。

《十年,再见杨德昌》短评

台湾电影教父,电影导演顶端的男人

6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力荐

“他很重视他的隐私” 都是真性情,很多人回忆时候眼里闪着泪光 // 姜秀瓊 / 陳希聖

8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涨姿势

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据说电影发明之后,人的寿命至少增加了三倍”,有时候甚至希望只留下电影带给我的人生,过人生太苦了,如果只当个生活的观众多好,而且永远做一个观众,因为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但爱和希望的梦永远不会消逝的。

14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花了一个周末慢慢看完,让我联想到同是电影传说的库布里克,是天才也是吸血鬼,看他的作品很幸福,和他一起做作品则是折磨。原来《色戒》原定是杨德昌+张曼玉的组合,我还是有些遗憾此事最终无果。

18分钟前
  • 年器
  • 力荐

一个吐槽大会,对着镜头不停的吐槽……

20分钟前
  • FCHologic
  • 较差

以聊杨为中心、涵盖当年台湾新电影时代及文艺圈的一幅大图景,400分钟纯粹谈话也无疲倦,可想而知多麽有料有趣有爱有情,杜杜小魏的更是眼泪汤汤,片场暴君、生活中温厚长辈,脾气大是为精益求精,是因为天才总是走的太前面跟不上(也有种解释是他血糖低233),电影业环境之难逝世后才获更广泛认可好唏嘘

2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杜杜聊Edward那个娓娓道来又眉飞色舞的样子感动死我了……细节处见真心——他有时候像小孩一样……很多人说他脾气坏,其实不是的,你要懂他——他们的相处模式也让我想起Herzog&Kinski

27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通过一众人物,构建起了一个更立体饱满的杨导,他很双面性,生活中亲和工作中是个暴君,他有着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的感性和观察力,他小孩子气又会给出影响人一生的建议,通过这些让我愈加切实感受到杨导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导演这种平面的印象

30分钟前
  • 《 》
  • 力荐

唐从圣一辈子都在红鱼的状态

32分钟前
  • TK
  • 推荐

压抑着的集体吐槽

33分钟前
  • elellen
  • 较差

15个和杨德昌合作过的影人在其逝世10周年以采(tù)访(cá0)的形式纪念他。杨德昌的作品,从10多年前第一次看《牯岭街》后每一部都是仰望着细细咀嚼与回味,每一次的重复都能获得新认知及理解。《恐怖分子》、《独立时代》、《海滩的一天》、《一一》……这一个在电影上可以和所有人为敌的天才,让之后的华人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离开我们十年,他的作品是一个个美好的存在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及景仰。

37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在座的都是xx

40分钟前
  • rabbit19983
  • 较差

强人永存

44分钟前
  • 沁祝
  • 力荐

看完之后忘了标记系列,好像是台湾桃园电影节的一个特别制作的节目,从侧面、众口之间,给观众还原一个他们印象中的杨导,有小孩子、可爱的一面,也有暴躁、片场暴君的一面,还有他爱吃甜食的一面,故事真实、情感真挚,不单单是献给观众的节目,还是献给曾经与杨导一起工作过的同伴。

46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推荐

看过

51分钟前
  • 🍏
  • 力荐

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

53分钟前
  • kana
  • 推荐

终于磨磨叽叽看完了。看过杨德昌大部分电影,却除了他和蔡琴的八卦外几乎一无所知,其实不知道这些并不妨碍观影。15集访谈像是做了个360度环评,全面且立体,遗憾的是没能把片子提到的电影情节配上同步影像放出来给观众。嗯,想重温一下《一一》了。

58分钟前
  • decca
  • 推荐

片场的暴君,创作的偏执狂,生活中的大男孩。因为是纯粹的采访,所以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每个人聊杨德昌都会谈到他的脾气,也会谈到他对自己电影生涯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只看一期的话我会推荐杜笃之那集,听到一些动人的技术细节。他对杨导的包容、理解,以及最后眼里泛动的泪光,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小时前
  • 晚不安
  • 力荐

几年前为了做功课看的,杨德昌真是一个很好玩的人,本人性格与作品调性差别巨大。

1小时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