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去没去过的人,好像对成都都不陌生。
因为火锅,因为麻将,因为那些汤红汁浓的小吃,因为茶馆,因为白净热冽的姑娘。
也因为,翻开网络,充满页面各种样子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纪录片《我的城》拍出了该有的。
镜头语言堪称完美,不像有人举着在拍,倒像是一个长了翅膀的摄像机跟着生活在走。
即使是空镜头也有动人的故事感。
画面剪辑流畅到如呼吸般平滑进出。
一些场景里的自然声响比如人物脚步等,被恰巧嵌入刚好进入的音效中,看起来无意识,却正好显出用心精巧。
但它所呈现的又远远超于人们的所知所闻。
它在人们的已知已见之外,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和对自己。
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想要做怎样的自己?
看着别处的风景,别人的生活,我们感慨这个地方好美、这个人好勇敢,而片子里的人物,他们和你我一样,也有正常工作,也要上班,也有圈子,也要承受别人的议论,也要承担一旦做自己可能带来的熟悉圈层的舆论成本。
但,他们用勇敢和承担,为自己选定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用同样的生命长度,去延伸了生命存在的宽度。
认真去看,就会发现,多数人不幸福的现状是:一边后悔,一边重复。
我们渴望爱情,却因为世俗种种爱而不得;我们渴望做喜欢的事情,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忙而无趣;我们想褪去外壳,却害怕没人喜欢而重新裹上。
纪录片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只是因为他们选择做他们,并毫不惧怕为此承担后果成本。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就是这样。
你哪里知道,我闪闪发亮的时候,也曾在黑暗中蛰伏好久。
真的,真是这样。
就像片子中那个喜欢飙摩托的成都女白领说的:摔下去痛也不过就是一个月,了不起两个月养下伤。
那份孤勇,你可承担得起?
就是这样。
成都拍的是成都。
成都拍的也不是成都。
你可以把它看作成都,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你的那座城市。
你可以把片里的人物看作成都人,你也可以把它看作身边每一个赤烈烈甩开做自己的人。
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同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可以死撑,不能长久。
我曾经无比热爱写作,却不得不为了安稳而朝九晚五。
我也常有黯然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因为写作有了更大世界的时候。
但我没有后悔过,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了安稳,便珍惜眼前的安稳,并在安稳的前提下,时常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热望,比如写公号。
这样的平衡,让我在凡常生活中游刃有余,精神世界又不至于亏空素白。
我们总是忙着羡慕,而忘了珍惜。
所谓珍惜,一种形态是只愿现世安稳,日升月落,方感知足,如我这样;另一种则是愿意去打破去尝试,让自己没有遗憾,然后有知足。
就如片中的人物。
无论哪一种,不后悔就是对生命的珍惜。
片中的那对同性恋人,当你看见他们平凡如常、饮食男女般的彼此欣赏和照顾,当你只看见爱情的时候,没有性别,更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不辜负。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彼此只有一回的遇见。
生活,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这才是我们该从纪录片中看懂的。
不知道是追溯到多久以前有了“城市”,但后来的城市跟春笋一样生长和消失。
看完了这部城市题材纪录片,尤记得它真实纪录了每个城市或多或少破落的部分,可想它们随着时间由兴而衰终会一点一点走出时代,走进不同人的记忆里,且一定变得弥足珍贵。
多少城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那些城市的印象留在了博物馆中,一块化石,一根古木,一片瓷器……都是记忆的符号。
了解一座城市,看看老巷子,老房子,呆呆发痴的老人,听一句句方言,哪怕是落俗的嗔骂,它们的身上记忆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一座城市的过去经历和变化。
这部纪录片自然地勾起你的记忆,童年的城,成年后驻足过的城,对“我”的城的记忆不断涌现,随之感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用影像见证一座座城市的历史,它的纪录并非冰冷,不再是砖瓦混凝土的记忆,栖身于所在城市人们奋斗的身影,幸福的笑脸,和谐的氛围,点点滴滴处处生动,让城市的记忆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性,也有各自的精气神,跟人一样。
这些通常被归到“文化”大萝筐中的东西极难捕捉。
本地人对它常常有“只缘生在此山中”日用而不觉的感觉,外地人好像刚看出点门道忽然又坠入云里雾里。
拍某个城市的纪录片,美食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都容易展示。
而要拍出这个城市的脾性和精气神就有些困难了。
《我的城》这部纪录片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走城市宣传片的路子,也有别于一些纯文化型的纪录片。
在满眼摩天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满耳机器车辆人声喧嚣扰嚷的城市里,它展现出了一座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的温度是其血液中自带的文化基因。
总有人执着的寻找皇城根下老北京的文化。
胡同、四合院、洋车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
一声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在商业步行街回荡,一群鸽子掠过胡同上空,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被一层又一层的高楼大厦白菜卷一样包围着……北京依然有独属自己的味道。
老大爷照常“杀棋”溜鸟,四合院中炒菜的香味飘了半条胡同。
城市的温度是对外来东西的选择性接纳。
上海从十里洋场走来,甩甩酒红色的旗袍,抖落了一地的纸醉金迷。
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明珠。
一面是高扬时尚的魔丽之都,一面又醉心于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
这座城市对“时尚”理解非常宽容,世界各地的人、商品和文化都在这儿汇聚。
城市的温度是每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
城市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组成的。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他们的梦想、青春、奋斗、欢乐、痛苦、衰老……都是城市的神经末梢。
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成功失败的人生经历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中展示城市的脾性与精气神。
深圳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让多少人仅仅做了一场梦。
《我的城》带你领略,成都——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深圳——与生俱来的创新底色,上海——浮生若梦的繁华时尚,北京——青春与传统相交相融的帝都新景。
打开爱奇艺,发现首页有推荐这部纪录片,遂打开欣赏了一番,嗯,一座令人改观的城市。
银川,第一印象,好像是西北的一座城市,属于甘肃还是宁夏来着?
西北地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风沙漫天,黄沙遍地。
打开百度,搜索银川,哦,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有平原,有贺兰山,有黄河,还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看文字描述,应该还不错。
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嚯,从镜头里反映出来的样子,这应该不是西北城市所拥有的感觉,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绿化做的真好,俨然就是江南水乡,“塞上江南”这个称号果真名不虚传。
(有图为证)
百度无意间搜索到“银川有天下人,天下无银川人”,也详细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再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发现这句话说得真对,西北的一座小城市,没想到这么包容,一点都不排外,而且对于新鲜事物也是一点也不排斥,这样一看,这座城市是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纪录片里面,那个夜市,还有那个羊杂碎馆,看的真让人流口水,看样子银川这座城市美食也不错,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转一转,看一看。
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对皮肤超极好,去了没多久就感觉皮肤润了很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经常起痘,到了之后也不起了。
成都的节奏很慢,没有大城市那种速度,很惬意。
在成都可以看到遍地的茶楼,有茶楼你就可以看到一副镜像,外面好多桌子,大家都在打麻将,这是成都人的最爱,经常能听到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到成都上空你就可以听到麻将声。
在成都生活的人很喜欢玩,认识的好多人经常周末就去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露营,烧烤,很喜欢。
吃的就不多说了,成都美食就不用说了,不过地道的成都才菜很好吃,就是好多地方没有餐谱,不会点菜。
当然啦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北方人不太友好,冬天太冷了,根本扛不住,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出去暖和暖和,湿冷对北方人造成1w点暴击。
推荐大家34月或者9 10月去温度会更适合一些。
然后就是不要紧盯成都的大景点,成都好多小景点都特别好,就是知道的人少。
总体来说在成都生活3年对这个城市很有好感,喜欢成都人,很实在也很热情。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有幸遇见了这部纪录片一共四集,不多,每集五十二分钟,不长,四集分别讲一个城市,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这样的片子看的太多了,BBC有超级城市巡礼,还有城市的远见,城市化等,类似的片子有很多,但都是在讲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我的城》的意义是什么?
放眼望去,城市题材纪录片其实是不讨好的,太多华丽丽和浮华只聚焦于城市外部的表面的包装,却缺失真实性。
但,《我的城 》另辟蹊径,讲述了一座城,几个人的“凡人语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故事。
帝都北京,五朝古都,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纪录。
胡同,给我的印象最深。
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如何兼顾现代和传统,这是每个城市建设者要考虑的。
胡同和繁华钢铁大厦的共存,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貌。
胡同是北京气质体现最浓烈的地方,电影《老炮儿 》,在胡同里遛鸟闲逛,京片子的味道和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可是老炮到了钢铁森林,却成了哑炮儿城市化的加快,稀释了我们真正应该保留的东西。
如果北京能够按照梁思成最初的规划,保留北京旧城原貌,让现代新城和古代旧都共存,北京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可是,“陈梁方案”最终还是被摈弃,旧城墙被拆毁,北京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
好的纪录片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不仅探讨了城市的新和旧,还谈讨了“同志”这样谈之色变的话题。
《我的城》的推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巨大变迁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
如何更好的保留传统,如何包容非主流,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城市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从未注意到哪部纪录片会聚焦城市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
夜晚,华灯初上,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有种流离的感觉。
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有人说:“如果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你就写不出这个城市的灵魂。
”对于所在的城市,曾经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过客。
日复一日的奔波,三点一线的生活,偌大的城市,留下了我浅显的脚印,马上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湮没,我的理想,看起来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你会选择怎么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汪曾祺先生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可在你所在的城市,为了生活,你不仅要穿过城市的喧嚣、膨胀的物欲,还要掠过人心的疏离和无尽的孤独。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市里的灿烂灯火,总是要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你的家,我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生活。
年复一年,当这座城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新更美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不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但是却是接纳了你的地方,你会选择感恩。
你会感觉这座城市在推着你向前走,你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
城市里留下了你的一些愉快而美好的回忆。
四通八达的交通,轻松方便的外卖,无现金的自由生活,梦幻激情的氛围,这样的大都市令人着迷。
人人都想在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那里扎根,获得尊严、幸福和好的未来。
一线城市充满着魔力的魅惑,也让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几百万的房价、挥之不去的压力和重负,异地他乡的心灵在流浪。
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北上广深的奋斗青年,在经历热血、努力、彷徨、迷茫甚至失败之后,在“逃”与“守”之间挣扎。
在这个不缺梦想的时代,选择安逸生活还是奋斗坚持,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实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心安即是家。
我心中的城,有四座占据了我的全部回忆,杭州,厦门,重庆,成都。
很遗憾,没有北京,上海,深圳,或许这三个城市过于喧嚣和华丽了吧杭州对我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我遇见了爱情,“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样形容是如此贴切,而且这里也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
厦门,蓝天沙滩和大海,这里有着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最美好的回忆。
重庆,在我眼中,就是“哈利的奇幻城堡”,建在山上的高楼大厦,飞过头顶的城市轨道,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桥,让人目瞪口呆的同时感叹这里的神奇。
(真希望《我的城》第二季有这几个城市。
)还有一个,就是成都了。
坐在宽窄巷子的茶馆中,夏日午后的斑驳的光影掠过茶杯手把,躺在摇椅上,看着楼下人来人往,偶尔打望几下,如此安逸,如此巴适,除了在这,还能有什么地方。
这是对成都初次的遇见,也是和纪录片中表达的感情的共鸣之处。
最喜欢赵雷歌中那个慢悠悠、极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成都》
成都8.2赵雷 / 2016“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成都的慢和舒服,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这里的人,不紧不慢,有人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依然会在茶馆中坐坐,和老爷子侃侃大山,吹吹牛皮。
中年大妈除了繁琐的家务活和准备一日三餐,仍然活出了自我,秉持“要优雅老去”的人生信条,享受着精彩的后半生。
“同志”伴侣在规划自己的婚礼时,眼中散发出幸福的光芒,在懂得真爱不分性别的同时也在感慨成都这座城市的极强包容性。
想再去一次成都,在苍蝇馆子里吃一碗面;在露天火锅店光着膀子戴着围裙将一筷子沾满辣椒油和芝麻酱的毛肚放在嘴中;在茶馆端着大碗茶一下午什么都不想就坐在那边放空自己;在成都的街头从白天走到黑,从南走到北,一直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在小酒馆里,带着几分醉意,唱着《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我的成都。
你属于你心里的地方,此心安处即吾乡。
剪辑的有些零碎
除了北京,银川,其它都拍了个啥?第五集,银川拍的真好!也许是其它几个城市纪录片太多吧哈哈
当你高速运动时,你的时间和空间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看了成都那一集,果断出去吃宵夜了。
很碎,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没有什么明确主题。好像每个城市都是包容性很强,除了上海那期拍的不错,其余的好像都有点一般。
最好的是深圳,后半段。
纪录片的质感没有了
成都确实悠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
看了成都这集,展示了一些老生长谈的标签罢了
只看了成都 不如吃茶去
6.5分拍一座城市,不拍它的历史,这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我觉得拍的最好的还是北京,至少古典和现代结合了,拍了一些历史和文化-成都,个人觉得拍的最差的。。。除了火锅,没看到其他代表性的东西-上海,好像全部的重点放在了上海话-深圳,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不懂。丝毫不提历史,差评-宁夏,前半部分还OK。挖掘的也只是部分,真心太浅了。。。
角度还蛮酷的,不过好像找的故事一般
看了三集,不知道北京人和成都人怎么想,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觉得很糟糕。显而易见的是,导演不懂上海的文化,不懂上海的精神,不懂上海的生活,选取的点很奇怪不仅不能代表上海似乎还有点调侃的意思,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点挫气。
精致的画面也难掩镜头的冰冷,这是“他们的城”
成都和深圳有点boring拍的,也有点迷
导演缺灵气 内容太common
先看了银川 半夜看的 这个西北荒漠中的绿洲城市 极度旷野 极致浪漫 很喜欢戏剧演员那段 看完银川看了其他四个城市 深圳拍的比较好
由此希望一直把纪录片看下去 相对真实
每个城市都由不同背景的讲述人的故事拼接而成,可能创作者的想法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切入,来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标签。但是太浅了,每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故事还没入戏就戛然而止,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观众只记得城市的标签和关键词,还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标签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