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个人感觉(勿喷)!
竹子这集差强人意,深度不够。
但是亮点还是有的,就是最后提到了竹子开花的集体使命感和延续生命。
不过导演也是年轻人,刚毕业也需要历练的,先给予肯定吧。
(・ω< )★缺点1:干货少。
这集主要让有印象的就两点,竹林是个大整体,地下营养互通,相互运送,保持个大家庭。
还有一点就是竹子开花,终结的事。
其实这两点算常识吧,可拍可写的还可以更多更深入,却没有了。
这集时长也相对短。
缺点2:没有逻辑性。
a.好多类似的镜头反复运用,也没个主题,就感觉随便切来切去。
既没按时间走,也没按地域走,就连人文历史也不放在一起介绍。
b.为啥就突然选毛竹讲?
也没个地域原因介绍,或者种类特殊性介绍,哪怕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也可以啊。
c. 结束语就放个竹林镜头,然后说,成全着无数物种???
就没了。
到底是想表示敬意还是谢意?
话说竹林挺独立的,到底她成全了哪些物种?
缺点3:深度不够。
比如说竹纸,制造工艺也不说,突然切个画面,就说捞纸这步很重要。
比如说竹荪,是消化竹子的真菌,就画面切了一下竹荪样貌没了。
比如说竹蝗吃竹叶,我以为竹叶立马要开始建立反抗机制了,结果没有,就突然说竹蝗繁衍下一代了,话说竹蝗对竹子有没有积极作用呢?
然后好端端的说熊猫了,咋不说竹鼠呢。
就是稍微深入一点的解释和前因后果应该要加上,好转折的,整篇内容的排列还是需要理一下的。
缺点4:人称的带入。
我更喜欢水稻那集的第一人称,竹子主要是第三人称。
a.很多事情以人类为主题,就好好的介绍诗词文化,历史渊源,竹子日常用品和将来竹纤维的发展,哪怕把竹林背景当成PPT背景也行。
b. 如果想以竹子为主题,那就好好的说一说与别的物种的竞争,如何独立出竹林的,这么多品种的衍化(参考水果那集),将来可能的发展和未解之谜。
我截了一些图,发散一下思维也是:1.我最喜欢的这张图,就是被积雪压迫的竹林,我看到了“臣服”二字,是竹林对大自然的臣服却不屈服。
她时时刻刻与大自然斗争,战败后的样子东倒西歪,可是大部分胜利了。
于她而言,整齐竹林其实是一人,终究她赢了。
被积雪压迫的竹林2.在众多我去过的博物馆中,最喜欢的是苏州博物馆,不仅因为藏品,更多的是因为整个布局设计,这张截图也是我心坎。
3.其实古人用竹来做器具,现代人可以用竹分离出竹纤维(而不是竹原纤维和竹浆),可以替代玻璃纤维,塑料,其他天然纤维(棉毛丝麻)等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这是人类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4.而对于竹来说,竹开花死亡,再从一个种子10年后成就另外一片竹林,也是发展之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再此轮回,继以发展。
谁也不能预料一千年后的地球,适合他们生长的又是如何模样。
正如杂交水稻不断出现杂草稻一样,茶树不接受自花授粉一样,所有植物都把最好的营养和基因留给种子,重新出发。
(项目组,答应我,下次能不能拍好看一点的竹子开花照片,可怜巴巴(ಥ_ಥ))5.表白一下项目组的后期吧(~ ̄▽ ̄)→))* ̄▽ ̄*)o
银杏,春天到来时开枝散叶银杏球花顶端的小囊中有花粉,花粉活力只有几天,依靠风媒传粉,可以传到方圆二十里,花粉落在雌树生长出来的胚珠上,胚珠两段有粘稠的小水滴,可抓住风中的花粉将其带入胚珠内 银杏的根:银杏的根部周围会不断生长出一些新的枝干,当年老的枝干已经苍老,另一边还是生机勃勃,银杏形成一个团体树瘤(木质组织):悬挂凸起的瘤状物向下生长,触碰到地面长出根
树瘤银杏叶体内有有毒物质170多种,将它分离成药物,第四次冰川世纪使世界上许多的银杏灭绝,中国的崇山峻岭使这一片银杏保留了下来银杏果:食用,在咳喘时能有效改善病痛 香格里拉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冰缘地带:塔黄生活在流石滩,开花之前叶子为红色装成营养不良,积累时间10年~45年,一生一次开花机会,在夏初数十天内长出两米的花序,花序在裹着层层叠叠的苞片,底下莲座样叶片,叶子没有叶绿素,他与迟眼蕈蚊(昆虫)合作,塔黄花朵散发特殊气味引导昆虫来临,在塔黄上蕈蚊完成交配雌蕈蚊钻进苞片,将卵产在子房内,在找产卵地的过程中,身体沾上花粉传给柱头,帮助塔黄完成传粉,贡献一部分种子给蕈蚊的幼虫,幼虫成熟时塔黄的种子也成熟,叶片枯萎,蕈蚊幼虫钻出并钻入石缝,塔黄一共能产生7000-16000粒种子,约三分之一与蕈蚊分享,另外的随风飘散,塔黄可以治病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丹霞山(丹霞地貌)石斛/铁皮石斛,悬崖峭壁上采摘,没有土壤,缺乏水分营养,石斛有强大的根系,根没有根毛,一部分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根上附着真菌,真菌为石斛固定空气中的氮,分解动植物残体,提供营养,石斛光合作用给真菌提供能量,石斛果实成熟后,荚片裂开,有几十万粒小种子,可以随风飘扬,缺陷:种子没有胚乳,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萌发,只有极少数可在共生菌的帮助下发芽,夏天阳光直射温度高,石斛产生大量多糖物质(次生代谢物可提高免疫力),增加体液粘稠度,锁住水分,从而保护茎杆,采摘下来放一年都还不会死,茎可入药,植物遭遇逆境(环境变化 动物啃食 微生物侵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是所有本草植物的秘密 马达加斯加疟疾(温暖的气候 不卫生的环境 不卫生的水),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讲的太少 太浅了) 中国三万种植物中,已知的本草一万多种,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
不单讲植物,海量知识送给你!
对本万物皆好奇星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我们每个人貌似每天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吃饭睡觉工作旅行。
但就是这些与谋生无关的知识所占据的比例,决定了你带着怎样的头脑去生活。
如果把地球的进程比作一天24小时,人类在最后三分钟才登场。
凌晨三四点钟海洋深处出现了生命的迹象,晚上九点植物才萌芽。
广袤无垠的宇宙,沧海一粟的我们。
一期一会。
来都来了,别留遗憾呀。
第一集我给满分,后边就差点意思。
如果第一集可以拿到九分,剩下的每一集最多拿六分。
纪录片的立意选的很好,视角也很庞大,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截屏,千言万语汇成“太美了”和“我骄傲”。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确实应该有这种讲述多样化的纪录片出现。
只是从纪录片内容和叙事角度来讲,每一集导演不一样造就风格也不同,但这不是缺点,很多纪录片都是这么拍的,比如《人生一串》。
问题在于虽然每集是一个主题但是讲的很散,部分升华有恶意煽情,有的还跑题了,部分镜头会多次重复运用(其实只要内容讲好这点可以接受),音乐单听还是不错的但是配在一起就……很乱!
甚至感觉不像专业人士拍出来的东西。
有些遗憾,这个主题很好,为了拍好分了这么多章节,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一个浮于表面,讲着讲着就跑题,有些失望,你本可以拍的更好。
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也了解了很多:尊重植物,不要乱摘花,乱撒种子等等,传粉对它们真的很重要。
也从植物的生命力获得激励联想到成长的挑战,人生的困难。
对于素食主义者:看看植物这旺盛的生命力吧,怎么能说食用植物不是在摧残生命。
也有危机感:也许是我们的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大家不够重视,也许是条件不充实还没有着手,但不宣传就会被“偷走”,到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曾是中国的东西呢?
1.看了第一集,本来特别焦虑,一下子就被安抚了。
植物的共生状态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部进化史。
植物需要光,水和土壤以及需要繁衍。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植物特性。
在寒冷干旱的地带,植物主要和自然竞争,锻炼自己的耐力,并为繁衍者打造更舒适的环境。
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很充足,所以更多的是和同处在相同环境的选手竞争。
讲究的是克敌制胜。
人类感觉好像更狡猾一些,他们以繁衍来利诱麦子,帮助繁衍,同时自己获得固定的粮食。
通过不断的麻痹安抚各种对手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世界为了生存真的是什么都干的出来。
印象最深的是锥叶榕,水母雪兔子,花的诞生,海芋的介绍。
以及每种植物在生存面前都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目前看来人类最佳。
以及观察进化史可能真的有助于发展。
2.看了第二集,水稻。
觉得水稻也很厉害,他们的策略是共生,找到可以依靠的对象,当然这个对象足够强大(其实他们有广撒网来着),然后以驯化自己为代价。
驯化自己就是褪去原来自己赖以生存的东西,完全为服务于赖以生存的事物。
人负责帮助他们繁衍。
中间觉得可怕的点有,生存仍然面临挑战,被模仿,天然的缺点,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因为依附的对象足够强大所以都帮忙解决了。
(中间有一个点很感动讲高山水稻的生存,人搬来很克制自己,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同长,真好。
)最后抛出了杂草稻,依然有部分不愿意被驯化,愿意自己努力生长。
当然也就不会取悦被驯化的对象自己面对一切。
开辟新的道路。
根深叶茂依附。
从小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植物不太有感觉,倒是妈妈会在阳台上种些小盆栽,太阳花、虞美人。。。
还有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这两种很特别到现在也没忘。
太阳花又叫死不了,很容易成活,夏天开得热闹,妈妈喜欢种花,可技术不行,一盆花种不了多久就能收获一个空盆,太阳花很适合她。
虞美人花朵千娇百媚,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有天有个人说是罂粟,瞬间我家和邻居家的虞美人都消失了,现在我知道虞美人和虞姬一样死得冤。
后来在一个整齐划一的环境里生活,花花草草的好像和我的气质不搭,遂远之。
直到有次在老妈阳台上看到一棵叶子油亮,叶边有小波浪边的植物,我不过出于礼貌多看了两眼,妈说喜欢就拿走,能开花的。
于是这棵长寿花成了我家唯一的植物,放在光秃秃的阳台上,有点落寞。
快到春节时她开出了一簇橙色的花,在阴冷的冬天燃烧,正是这簇像火苗一样的花,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个精神家园的大门。
因为对植物的兴趣,看了《影响世界有中国植物》,好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导演李成才说的:“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水稻一粒稻种进入土壤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
它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奇迹。
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很多人的饮食结构。
茶树茶树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茶树的叶片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茶叶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繁盛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纷争。
今天,全球有30多亿人饮茶。
大豆数千年前,大豆在中国与人类相遇,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
如今,大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以自己千变万化的智慧,发展出各色各样的样貌,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浸润了人类生活,养育了世界。
豆腐在异乡被称:touf ,和她在故乡的名字一样。
桑树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桑叶吸引了与桑树纠缠了生生世世的天敌——蚕,中国古人发现蚕的秘密,织出了华贵无比的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展开了对桑树几个世纪的追逐。
而蚕的这种速度惊人的吞噬方式,演化为逐渐消灭对手的专用名词:蚕食。
竹如果要用一种植物代表中国,那必定是竹子,如果说水稻滋养了国人的身体,竹子则可以说滋养了国人的风骨和品格。
在辞海中,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有200多个,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提醒着竹子以各种形式,对中华文明的滋养,竹子通过滋养中国而影响世界。。。。。。。
影片中导演对植物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
“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
”听上去特别温柔。
一共一千五百多种,最主要的是毛竹
攀爬在别的树上
毛竹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山地地区(不会低温太久,斜坡防止雨水积存)竹林地下世界:根茎将竹子联系在一起,根茎相连,进行营养传输,使竹子繁殖扩张变得便利,地表上每根竹子是它的分支,储存光合作用的能量与大地的养分,秋天用根茎的储备培育竹笋,冬季休眠,春天竹笋萌动,在地底已有竹节,雨水来临,挣脱土地,每一节都向上生长,笋壳防寒保暖,但还是受降温影响
根茎
正在长高的竹笋只有一半左右的竹笋能长成竹子,长高期间,最快一天长高两米,50天后,就能长到20米高,长成竹子后,身高不再改变。
换叶
澜沧江畔除了身高,竹子还有维管束,富含纤维使竹子富有韧性,维管束周围的组织部分使竹子强壮,维管束由内到外逐渐变密,使外侧更具韧性,即将抽枝展叶的竹子富含纤维,柔韧适中。
随年龄增长,竹子不断优化维管束强度,中空力学结构、竹节、横梁赋予抗弯能力与强度。
维管束
维管束周围组织长出叶片,冬天的雪是竹子不能承受之重
度过寒冬,叶片在风雪侵蚀下逐渐老化,在第二年春季进行换叶,叶片中蝗科昆虫20多种,最常见是竹蝗(羽化-交配-雄竹蝗死去-雌竹蝗产卵)
竹蝗
竹蝗羽化
竹蝗交配死亡:竹子开花,开花时间复杂,等待多年后,开花前,同一根根茎相连所有竹子变黄,将叶芽转化成花芽,大约9小时内,柱头授粉(风 昆虫),若在这段时间内,花粉不能与柱头相遇,则无法繁衍后代,秋季种子脱落,共生菌(竹荪)将竹子分解,毛竹种子半个月内长成小苗,小苗有萌发成竹笋的能力,中国开花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竹子的花
竹子的种子
竹荪分解竹子秦岭 熊猫花16小时吃40公斤竹子,演化出第六根伪拇指更方便抓竹子,有发达的咀嚼肌与厚重的头骨,所以脸变圆。
乐器尺八—普化尺八
尺八秦汉开始成为审美对象,唐宋出现在诗歌中,被人种植在家门前,(终年常绿:清廉,竹竿有韧性:刚正不阿,空心:虚怀若谷,竹节:坚贞有节)苏州博物馆的竹子真好看竹子广泛分布
野大豆(大豆的祖先)茎紧紧缠绕在一起,趴在地上或者缠绕在粗壮植物的茎杆上,秋天种子在豆荚中成熟,用豆荚的爆裂将种子弹射2-5米,从而拓展家族生存空间,种子会进行休眠可能1年,2年或者数10年,以这种方式防止一时间由于外界环境而全部覆灭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大豆
大豆的小花卤水豆腐(日本)将大豆浸水碾碎,然后加水进行过滤,滤出豆浆,趁豆浆还有香味时,用苦汁使其凝固(额,这个讲人文有点多)美国田纳西州的马丁1765年,英国殖民者引进美国制作酱油,用大豆喂养鸡 牛 猪 火鸡将大豆/棉花与玉米轮作,大豆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大豆发芽后,根瘤菌进入根部,依靠大豆吸取碳水化合物 水分 等营养物质存活,大豆根部形成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开花时根瘤输送氮肥给大豆植株,大豆成熟后它的根茎叶 根瘤归还给土壤,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豆根上的根瘤受精在开花之前就已完成,自花授粉,雄蕊 雌蕊之间距离很近,轻微的振动就会使花粉粒落到雌蕊上完成受精,但是这样使得大豆失去杂交优势
雄蕊花粉 雌蕊离得很近,且在开花前完成受精接受别的植株的花粉唯一的办法:它自己不产生一粒花粉,可能找到这样的野生大豆植株,它胞质雄性不育,但是送来别的植株的花粉,花粉数量少,沉重,花开得小,不易被风吹走,人工授粉容易碰到柱头,柱头受损之后就会死亡,而且一天的工作量有限,白垩纪时蜜蜂祖先已出现在地球,距今已有一亿多年了,工蜂采集的花蜜给它们提供能量,在大棚中蜜蜂帮助异花授粉,空旷的田野中,花小花蜜少,花香少,对蜜蜂吸引力不够,人们利用引诱剂,把蜜蜂引到大豆地中,蜜蜂采集花蜜具有专一性,从而使杂交大豆走出大棚成为可能
大豆的小花新疆伊犁:高温干旱少雨骆驼草,很好的蜜源植被,它的开花时间比大豆开花时间早,先把昆虫培养起来,大豆开花的时候不太抢蜂源,而且是天然植株,不用人工栽培,苦豆子可以吸引多种蜜蜂,黄花草木樨是分布最广的蜜源植被,向日葵在大豆开花后才开花
骆驼草
苦豆子
黄花草木樨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国家种质资源库储藏人工栽培大豆31039种,野生大豆9685种
国内的纪录片进步很大。
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以中国的多种重要植物为主角,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视觉旅程。
该片优秀的方面表现在:1故事选题非常好,整体的构思完整,细节把握到位,中国人来讲中国故事,而且表现不俗。
2 拍摄的画质非常优秀,配乐选取得当,文本撰写用心,讲解总体详略得当。
3 团队合作成果优秀,镜头中给观众展示的,比较客观,而又不失新意。
科研工作者的参与,也和以往的一些纪录片有很大的改观,给纪录片整体加分不少,增加了纪录片的理性、严谨,同时也保留了开放性。
视野的格局较为开阔,可窥见团队的用心,甚至能感受到团队想把纪录片做好的野心。
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不足:1 主创团队对细节的把握,给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但有些细节过于冗余,让我想快进跳过其中的一些部分。
2 整体纪录片非常严谨和客观,但总有些内容让我感觉有些编的痕迹,我的感觉不一定对,但是却影响了我的观感。
也许在科学性、严谨性还有提升的空间,也可能是讲述的方式导致我的错觉吧。
总体评分9.5/10.值得大部分人花时间观看和欣赏,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有好奇心的小孩观看。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水母雪兔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在一粒种子时蛰伏许久。
苞叶雪莲,用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纹路叶脉的花朵包裹起来,抗冻
这种地貌叫流石滩
流石滩地貌
雨林的星空
雨林
雨林资源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也极大
绞杀者,死亡与新生
在沙漠的一粒梭梭树种子 她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约46亿年前,火山大喷发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命约35亿年前,岛屿出现,蓝藻是第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约4.2亿年前,最早的植物 苔藓 登陆约3亿年前,蕨类植物出现,桫椤是最古老的蕨类植物之一约3.6亿年前,水杉,种子出现约1.4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约6500万年前,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雏形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干冷气候使西北沙尘沉积在黄河中游 形成了平均80米黄土高原
经常看得热泪盈眶,太美了。
能感觉到很用心,很想拍好,很努力,但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不管怎样,没有水果传好看。
乍一看集标题,每个都好奇。仔细一看内容,撰稿水平不行啊。单看片名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走向世界的经典作品,看了才发现是我想多了=.=
隔离在家终于看完了
满分的第一集,60分的后七集
刚看完《失敬,植物先生》再看这个,还挺有趣的。但总觉得是粗糙一些,不管是结构,台词,还算是画面和剪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7411v7sr
几乎每一集都出现的植物猎人威尔逊
如果它不叫这个名字,分可能会高点。在内容和概念表达上,明显的野心很大,但是能力不足。内容杂乱,很多内容并没有为概念表达服务,且深度不够,这也导致整个作品撑不起它的主题。镜头还可以,但也没到顶尖水平。
饭片,涨知识
🍀🌳🍃
其他物种还在为生存宁死不屈挣扎时,人类你为了一点小事愁眉苦脸,何必呢💪🏻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堆砌素材而已。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
历史最垃圾自然纪录片……
镜头语言逐步靠拢国际化,但是配乐搞的跟言情剧的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故事可以讲得更好,用历史古今真正的融合表述而非无数遍强调“中国”、“中国的”来凸显华夏诞生的植物所具有的影响力。看到西湖荷花真亲切。比如莲这一集,不如学学《主厨的餐桌》韩国寺院老太太做饭的讲法?
园林生的福音 能拍这个题材足以看出制作组诚意 不过个人不喜欢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 自大又狂妄
越看越失望。本草,大豆,茶树,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