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悬崖飞人博拉——网络交通让他们从高山走出来(新经济),政府安置区让他们安居乐业,从高山来到了洼地,但收获的是难以想象的幸福与安康。
(35万村民搬迁的巨大工程)2.溜索,过去承担了多少生命之重,怒江两岸居民不轻易溜索过岸,可却为了银钱二两以命过江;现在,桥梁代替溜索,交通带动经济和文化,溜索成了当代旅游文化体验热点。
3.凉山深处的少年们,在四川一间电力公司帮助下考上大学、读上大学,生命的花朵终于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
我在成都暂住过的小区旁,不就是被采访的凉山少年郎就读的学院么4.(宁)天上无飞鸟,地上无野草,沙石满天飞,人烟稀渺渺。
苦甲天下的西海固遇上福建省对点帮扶脱贫,人一个一个加入,绿一点一点植出,水一滴一滴多起来,用智慧,用毅力,更用汗水,先锋与基层群众的坚守奋斗造就了吊庄移民的历史壮举,谱写了新世纪生态扶贫的美妙乐章。
5(黔)曾经的民族村“脏破乱”,现在摇生一变成为希望小镇,大企业的坚持助力,继续推动假日经济蒸蒸日上。
6.(云)从来只知道咖啡是洋玩意儿,从未想到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咖啡,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夺冠——叶萍突破的,往小了说,是落后封建的女性束缚,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在国际上的桎梏。
7.(川藏)理塘在封闭压抑紧张低迷的疫情环境里,白马少年点燃我们眼中的光在都市生活打拼压力重重的环境里,原野上的男孩带来生命的活力在纷纷扰扰,繁繁复复,迅速变化进步的社会里,丁真眼中的纯洁成了吸引我们的圣土,他脸上的甜甜的笑化为蜜糖诱我们前去。
现象级网红,1.互联网大势2.社会经济环境大势3.乡土文化崛起所以,丁真以后,理塘县遍地网红。
8.广西Nick和谢万成在“地无三里平,天无三里晴,人无三两银”的宜州扎洞村扎根六年,帮乡亲们修路、发展适宜的旅游经济。
特别提出的是nick对中国精准扶贫的认可,对扎洞村这片土地的真心真意与无私付出,触动心弦。
...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但也可以做另外一层解读及深入了解国家、思考未来,是没有穷尽永远在路上的,道足且长行则将至。
一说起tvb,许多人就会下意识的无限感慨。
曾经,它是当之无愧的电视王者,制作过无数经典作品。
但到了现在,它就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亦趋亦步得迈向终点。
似乎属于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所以,如果不是经过朋友的推荐,我是怎么也想不到,今年国综最高分9.6分,居然是出自tvb的手中——《无穷之路》
何谓无穷在这档节目中,无穷代表着两个含义——一个,是没有尽头,另一个,是没有贫穷。
所以顾名思义,《无穷之路》是一部扶贫纪录片,它的主创全队只有4个人,两人担任摄影师,陈贝儿担任主持。
在节目中,我们跟随着香港人的镜头与视角,深入十个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去探寻、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去见证国家的扶贫成果。
节目的第一站,来到了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横断山脉,是全国最经典的大范围连片特困区,全州五百多万人,占超过一半是少数民族。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再加上天然的山脉阻隔,让凉山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之地,而即使在凉山众多贫困村庄里,阿土列尔村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这个村庄的另一个名字,我想许多人都曾听过,因为在短视频等各大平台,关于它的热搜居高不下——悬崖村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当信号接通的那一刻,对于这座在悬崖上扎根百年的村庄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代表着,这个边缘、闭塞的小村子,终于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慢慢接轨。
村里的老人可以通过电视、电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村里的年轻人,他们也跟上时代的潮流,玩起了短视频、直播。
并且他们通过直播悬崖村现状,介绍附近的风景名胜,渐渐吸引观众,成为网红,也让悬崖村一跃成为国内旅游的网红打卡景点。
帕查有格,是悬崖村的扶贫书记,虽然村子正一步步走上脱贫的道路,但他知道,这些措施,终究不过是缓兵之计。
因为钢梯虽然减少了上下山的危险性,但是它和藤梯一样,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耗时太久。
有多久?
陈贝儿作为一个经常锻炼的女性,从早上7点出发,到下午1点半才抵达山顶,而不少来旅游打卡的游客,更是无法坚持,半途打道回府。
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完美的解决。
而在全国,像悬崖村这样因为地处偏远而导致失学致贫的村落,比比皆是。
要真正实现脱贫,谈何容易?
过去的扶贫方法,属于按部就班、大水漫灌式的扶贫,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比如在《山海情》中,得福通过号召大有叔等村民进行迁村开荒,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这过程太过缓慢,并且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
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已经稍显落后。
所以,从2013年开始,一个名为“精准扶贫”的全新现代扶贫策略诞生了,国家通过数以十万记的调查人员由南到北,从大漠到高原,从草原到冰川,挨家挨户的拍门调查,去了解每户每家的具体情况。
然后,针对各个地方的不同贫困程度和现状,制定对应的脱贫措施,最后,抽调数百万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专责公务人员驻村,实现精准扶贫。
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便是其中一员。
要彻底中断悬崖村的贫穷,需要从根源解决问题。
而悬崖村的根源,便在悬崖。
所以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们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在社区中,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体育设施,还有专门为村民设立的幼稚园,并且免费提供床、电视、桌子、沙发等主要家具。
如果说,在《山海情》中,吊庄移民的村民是自己一点点改善生活,那么在新时代的政策下,政府为村民铲平了一切困阻。
房子、教育、医疗、文化都在能力范围内为村民提供一切便利,甚至在就业上,也丝毫没有怠慢。
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而现在,由政府牵头,企业投资,村民们可以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就业,这里不仅环境好,待遇也远比以前高。
如果有些村民不愿意,还可以选择参加合作社耕种,由公司提供技术培训。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中国,现在正以每年一千万的速度消灭贫困人口,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上每100个脱贫人口中,就有70个来自中国。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中国的脱贫项目投资的报道。
在报道中,他们写到:中国为消除极端贫困而开销巨大,而这种做法不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甚至中国自身都无法持续。
他们不懂,或者装作不懂。
因为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其实压根没有真正去了解“精准扶贫”的最核心理念,我们的“脱贫”,不是予人钱财的“脱贫”,而是授人以渔的“脱贫”,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让贫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致富之路。
每一个贫困村庄的孩子,他们一直都拥有着翅膀,之所以不能起飞,是因为没有人为他们驱云散雾,带他们在天空翱翔。
而国家,只是准备了属于他们的天空。
在这篇报道下,有一个高赞回答戳中了我的软肋,在回答中,答主问了网友一个问题: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
没有尽头,也不知终点在何方。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十四十四公众号:十四十四
TVB最近出了一部神剧,名字叫《无穷之路》,豆瓣评分目前9.5。
是的,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内容的设定很有意思,是通过香港人的视角来审视大陆的扶贫之路。
1集20分钟,短小精悍,看完几集之后,非常感动,也很有感触。
其实对自己而言,“精准扶贫”只是一个存在于新闻中的词语,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第一次对于“扶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具象化认知。
看到了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的,也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数以十万计调查人员,逐家逐户去敲门,最终识别了12万8千个贫困村,锁定了9900万贫困人口,了解致贫的原因,好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派有能力的人当驻村书记……
印象最深的是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想要下山的话,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藤梯,每一次攀爬都是一场磨难。
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才开始读书,主要是家里人怕攀爬的时候出意外。
最麻烦的就是生病,需要村民协助轮流背下山,年纪大的基本靠土方。
体力好的村民,背着农作物下山赶集,也会被买家压价,因为买家断定村民不会再背回去。
为了解决出行安全问题,2016年由政府出资,村里人出力,2556级的钢梯,终于取代了藤梯。
但即便如此,出行依然不简单,主持人陈贝儿花费了4、5个小时,才爬到了山顶;而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上下攀爬了很多年,膝盖差不多都已经报废了。
终于在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有疑问,这个地方那么不适合生存,村民为什么不早点搬出去呢?
但其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自己最能理解这其中的艰难。
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粮食在这个地方生长,这里也埋着自己的先人,每个村庄以姓氏家族为纽带,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
所以,我们能看到《山海清》中,想要动员大家搬迁,十分的不容易。
而《无穷之路》,也来到了曾经被称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的宁夏西海固。
这是一场经历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也是“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国家委派沿海发达城市,一对一帮助西北部落后地区发展,西海固得到了福建省支援。
当时,福建的专家来到这里考察之后,觉得大家集体搬到开荒区重建新家园,可能还有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吊庄移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也鼓励福建商人在这里建设开厂,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收入。
即便选择不搬走的村民,也不会被抛弃,福建的农业专家来到这里帮助农民解决生计,同时帮助改善生态。
终于,戈壁变成绿洲,绿化也让当地气候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TVB给自己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的小资情调,但是这次的节目,却显得特别朴实接地气。
5个人的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走访了14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
主持人陈贝儿,为了这次节目做足了功课,正式拍摄前,大量看片查资料,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
无论是爬天梯、溜钢索,还是在大戈壁体验大风,陈贝儿身体力行,真实客观地呈现村民曾经面临的“难题”。
完全没有架子,特别有亲和力,会让你不自觉的露出微笑。
在听到坚持行医几十年的故事时,她也会有很强的共情能力,眼泛泪光,但不会刻意煽情。
这样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正如《觉醒年代》中所讲,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了解事实情况再去报道。
《无穷之路》则真正践行了这个准则,主持人陈贝儿亲自体验脱贫前的困境,与脱贫后的现状进行对比,采访村民、扶贫书记、商人等,去多维度展现扶贫之路。
跟随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会对每个地方进行精准诊断,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等。
村里通网之后,某色拉博可以和他的小伙伴靠直播赚钱;跨江大桥通车之后,村里人再生病可以走着去河对面看医生……
“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这些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熟悉的“陌生词”,而是成为了一个个让人眼眶湿润的案例,让你真正感受到了扶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而“无穷之路”一语双关,不仅仅指的是,摆脱贫苦困境之路的艰辛,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开拓者;也指的是扶贫这条道路是目无止境,充满艰辛和坎坷的。
不过,扶贫的道路终有尽头,相信这个愿景终会成为现实。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
没有尽头,也不知终点在何方。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他们之前还在原始社会,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对人最基本的文明教育。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
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
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
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
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
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主持人问女生——“未读书之前,以后想做什么?
”——“嫁人吧”——“读书之后以后想做什么?
”——“开饭店”——“结婚呢?
”——“以后再说吧”汹涌的江水,巨大的跨度,想要前往对岸,人们只能依赖那看上去十分简易的溜索。
绑好带子挂上铁钩,当地人横跨怒江的出行方法仿佛一场危险的极限运动。
「滑索医生」邓前堆有时一天要过江四五次,曾经因为溜索故障还撞伤了膝盖。
撞伤还是小事,小小的溜索带人载货这么多年,被怒江吞噬的生命也不在少数。
云南边境的佤族村民由于引入咖啡种植,改善生活条件,集体脱贫,并提高了当地妇女地位。
云南种咖啡的女性说:“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就不用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令叶萍最开心的,是从此以后,全村姐姐妹妹都可以抬起头来”贝儿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
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
我来自重庆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比起纪录片里面的条件,我们那里并不算穷,至少吃住医疗教育是能够保障的。
在我还未上幼儿园时村里开始修建公路,很快就通车了,但是一直到我上大学都没有硬化。
小时候上学最怕雨天,即使是公路也是泥泞不堪; 过了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小路,每次雨天回家身上全是泥。
我上高中时,老家开始对旧房进行拆除,补一部分钱修建新房。
我家拆除旧房补的钱差不多可以抵扣新房。
后来开始对门前的公路进行硬化,行车方便了很多很多。
前几年,村里又新建了一条从集镇到村里的一条公路,小路基本上没人走了。
后来又对这条路做了硬化,小路彻底没人走了。
可惜我父亲因病去世,没有见到这一幕。
我和家人也搬迁到了重庆市区。
非常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我在上学的时候每年都有补贴。
在我毕业的第四年,在重庆买了房,虽然小,但总算立足了。
小时候并未感觉到贫困,后来上学慢慢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始终是有的。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条件比许多人好,不是真正的一贫如洗。
喝了点酒,有点语无伦次,请见谅。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无穷之路》看完了,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同时空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不停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贫穷的地方都会保持原始的纯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没有被污染,人们朴实、善良、单纯。
这些年来政府、企业、一代代扶贫人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他们的自然风景优势、农产品优势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生活在山东的我对脱贫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感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无穷之路》从另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的国家在这脱贫方面的投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脱贫没有终点,脱贫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感谢一代代的扶贫人,老百姓的眼泪是他们最好的军功章。
感谢TVB,感谢陈贝儿,让我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离看完这部剧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仍然是我非常推荐的纪录片之一我承认一开始是因为丁真点进去的,不过看到后来也是完全沉进去了。
小时候看致富频道还不懂事,长大后看到格局更大的脱贫故事,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去西部某地支教过,感慨还是蛮多的。
真开心看到小时候希望改变的事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一想到中国贫穷的农村,总是会想起一些画面:负重劳作的村民,赤脚小孩满村跑,脸上是被太阳晒得嘿哟哟的红晕,当然鼻涕是不可少的,住的昏黑压抑、空间超级狭小的瓦房。
再放大来看,这里“保留”最原始的样子,早婚早育,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儿童一堆。
还有食物、环境、教育、理念......我也不懂,为什么脑海里都显现出这些画面,可能是纪录片看多了,再加点自己的生活经历吧。
农村开始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中国有太多穷苦人了,他们没有能够赚钱的技能,只能靠着大地养活一家。
物质生活没有办法保障的人满地都是。
而且去看这纪录片之前,我真的持着挑刺的心态去看。
关于精准扶贫我也没有真的去了解具体是用哪些方式,只听说过村官下乡,一对一去做,扶贫产品等零碎内容,其他的是真的知道得太少了,毕竟,高中分了文理科之后就很少关注这些时政了。
这部纪录片是香港电视台筹划的节目,想着可能会是用颐指气使的态度指指点点,但主持人贝儿介绍的方式很随和,在她这里起码我了解到了村民最基本吃住穿行教育日常等物质与精神的内容。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要脱贫还是得有长期养活自己的本事,尤其是从深山里面出来远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挖掘新的方式。
后面看到政府和企业和合作我就放心了。
企业与政府结合,在贫穷地区开发项目,提供岗位,农民厉害点的还可以自己创业,家人孩子在身边还可以帮忙照顾,顺道解决了老人儿童留守问题。
对于身处农村的人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农民的脱贫,印象比较深的回乡创业青年,把大城市经商管理,电商知识,新媒体等内容带回去,助力农产品生产销售,赚钱之后反刍村民,大家共同获利。
内心欣赏、感谢他们。
同样身为年轻人,我确实做的东西差远了,因为眼前的苟且走得艰辛,所以眼界也只有工作和焦虑,现在在码字的我,还是个失业大龄青年。
没有庞大的家国情怀,能够养活自己已经是极限了。
节目介绍了十几个比较经典得脱贫案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还能不能走得更远,很难说,但起码,他们有朝着某个方向在走,知道远处是希望,只不过路可能还是很艰难。
太浮躁了我,天天自我消耗,跟别人比较,又不积极进取。
向他们学习。
最后,蹲一个他们的未来。
还有自己的。
断断续续终于追完《无穷之路》,这无疑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收获,片中每个故事都热泪盈眶,每个笑容都令人动容向往。
我想,以后当我迷茫的时候,相信它会指引我探索的方向。
先是四川悬崖村——"天空第一村",从攀爬藤梯到修建钢梯,这条唯一的出路最陡峭的地方甚至有90°,每次的往返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
山上缺乏水、电、网,而且爬不了天梯等于上不了学,等到孩子能够自由攀爬,那就已经十一二岁才上一年级,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与世隔绝。
到最后实现的不仅是悬崖村从千米海拔大举搬迁到平原安置房,就连整个凉山州35万村民也被成功安置。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搬迁后的凉山州有了教育、医疗、农业的全套配置,瞬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只要村民努力,曾经挣钱无门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
再是云南孟连,佤族女性地位曾经是那么卑微,吃饭不能上桌,甚至不能够出门。
“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是叶姐的原始愿望,她在努力过程中饱受非议诋欺、旁人指指点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的颗粒无收无疑将她推进谷底。
但她依然带着不服气不认输,继续努力学习不放弃,从昔日的女人不能上桌、饱受指点,到如今的屡屡获奖、带领同村脱贫致富,村里女性享受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与满足,真正的树立了女权榜样。
以上仅仅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深入人心,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全力以赴。
谢谢主持人以温情的口吻、轻松幽默而不失代入感地讲述着一幕幕。
《无穷之路》像是给我打开的一扇窗,看到的"生存"、"生活"一词的千百面。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意义,但请看看远处的他们,为了温饱、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都在不懈努力,小小的改变会让他们大大满足。
这让我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深感幸福和满足,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增加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不得不感叹,我们最日常、最简单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望秉着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到之处能有光。
EP01:四川大凉山悬崖村,钢筋阶梯上山,最险处上山地势垂直90°。
曾经悬崖村因为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占优势,后来因公路不通陷入极端贫困境况。
2016年村子才通自来水,不可思议。
EP02:安排大凉山悬崖村就地搬迁下山,并提供基础生活保障。
EP03:改良基建,建桥修路,让天涯变通途。
要想富先修路绝不仅是一句口号。
EP04:重视基层教育发展,一代人接受教育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云南山区那些坚守基础教育的教师们很伟大。
EP05:为贫困偏远地区基层孩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川大凉山进成都上大学);大学生回归家乡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广西融安金桔电商)。
EP06:走访《山海情》故事原型地闽宁&西海固,福建支援宁夏,在荒漠戈壁滩发展葡萄园、现代农业。
EP07:通过生态修复,让留守西海固的村名得以创收,让海南白沙山区黎民得以迁往县城,发展有机茶叶。
EP08:借助企业资本力量扶贫,「万企帮万村」——央企华润在贵州山区翻新建立幸福小镇。
EP09:云南边境的佤族村民由于引入咖啡种植,改善生活条件,集体脱贫,并提高了当地妇女地位。
EP10:“不是理塘幸运拥有丁真,而是丁真幸运背靠理塘。
”丁真走红能够持续保有热度,是因为当地相关部门下了非常大的力气为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做了基础建设和开发。
EP11:由于全国性的交通的便利和网络覆盖的发达,甘孜州得以通过网络的力量宣传当地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牧民专业做旅游业,实现脱贫。
EP12:广西宜州刘三姐镇咋东村驻村书记谢万举&卢森堡人Nico联手扶贫的故事,无国界的支援佳话——致敬全国数百万计的“扶贫书记”。
中国于2020年宣布全面脱贫,无数的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受益。
这期间的许多真实小事、无数真诚绽放的笑容,最打动人。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
7分。女主持人体现了香港人真挚又拼搏的精神。扶贫只是泛泛而谈,不太深入。
真的用心了,近年这样的女主持不多,也可以较完整了解我们国家的脱贫之路,还是十分有意义。
五人外景拍摄,有回访,对比很直观,关心乡村扶贫、农业振兴、民生、教育,结构性没有很强,所以观看不吃力。西海固和贵州剑河这两集对我有帮助(贺兰神酒庄、华润剑河希望小镇)还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一问还真是那个老同学。主持人风格活泼又有热情,很亲切,是一枚超靓高妹。
女主持人很可爱,感觉香港话要比广东话好听。去的都是世外桃源的村寨,虽然穷但很美,为啥不去更接地气且始终无法脱贫的地方拍拍呢哈哈
很像杨千嬅,微动作剪辑的好
致敬🫡
有得到就有失去,他们失去了什么?特区没落也是必然
??????这是纪录片?难道不是歌唱伟大祖国mv?
内容四星,给包括贝儿姐姐在内的节目组多一星。跟多小故事都容易看哭。
主持人很有亲和力,同时震惊于5人团队的拍摄效率及质量
卓有成效,在各种地方也能生存的人们太强大了。
有点太宣传片以至于中段几乎没坚持下来,但最后一集真的动人
主持人的风格太接地气了。看到国家的扶贫变迁,感慨国家的伟大
🌱
真的挺不错的,让香港的朋友们也了解一下内地发生的事情,就算有再多龃龉,也对这些建设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在一些旗帜鲜明的主义理想之外,我们都一样,天生拥有一些表面不同却异常类似和朴素的愿望,比如追求幸福,渴望更好的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我们的扶贫之路,是国家的政策扶持,更是基层工作人员一步步走出来的,中间多少心血是我们观众无法想象的,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所以,这些不应该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TVB真的顶!
说中宣部打钱给tvb那位,中宣部在央视和各省台拍了无数扶贫宣传片你都miss了,你只看从前只拍阴暗面最近求生欲比较强的tvb。
弹幕说应该让国足每天来爬悬崖村哈哈哈哈哈哈
平时不看新闻联播 看看这纪录片也算关心了一下这个国家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