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洛荷》倒挂在低压的树杈上向少女展露精壮身材的青年,轻轻地将水面拂向水中的少女,少女面上丝毫不显,依旧保持她的冷漠孤傲。
但最终爱情还是改变了她。
这是作为纳粹青年军的洛荷和幸存的犹太人的爱情。
整部电影大片大片的美感画面和定格让爱情和痛苦交杂在一起。
最后洛荷的信仰伴随china doll碎裂,她对于纳粹的崇拜也就此崩塌,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以纳粹家庭作为表现题材的片子,相比之下并不常见,而此片非常精彩。
元首在片中几次出现,或烧残的相片、或室内的画像,预示着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说明元首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比较直接的一次是妈妈癫狂失态、醉酒受伤,剧情突如其来,最后是喃喃自语:元首死了。
主角的家庭,毫无疑问是沐浴在元首辉光中,那是他们的尊严、自信、服食、礼仪乃至教养的基础。
在仓皇逃离的前夕,银质餐具和一只瓷制小鹿特写,包含巨大信息量。
逃亡中遇到的老奶奶、以及最后出现的外婆,是两位纳粹的坚定信仰者。
她们沉迷在伟大领袖制造的幻觉中,即使纳粹败亡也不肯放弃执念。
有一瞬间,我觉得这是导演向那部久负盛名的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致敬,没有个体的狂热参与,哪有纳粹?
何来文革?
影片调子阴郁,预示一段流亡的艰辛。
特写镜头的使用相当有特色,自然流转而调度合理,有极强的表现力、省却言语。
这种手法并不常见,特写在情绪的传递上尤其见效;当然,洛荷的饰演者表演内敛、含蓄,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纳粹战败的场景没有直接呈现,仅仅是通过逃亡路上破败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群来提醒。
影片对照片的使用也很有特点,父亲的相片、集中营惨状、托马斯的照片,黑白照片在要紧处以特写镜头呈现,不仅在剧情上颇有功用,对影片视觉元素的丰富也起到效果。
即使是逃亡路上,即使要表现破败与仓皇、饥饿与死亡,影片摄影依然顽强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展示美好的视觉,这是电影的特性吧?
否则,视觉艺术怎么体现?
托马斯是影片中很关键的角色,也是逃亡路上之谜,在保护、力量、依赖中又充满神秘,片中屡次提到婴儿,似乎那是托马斯尾随、保护洛荷姐弟又借以自保的原因?
托马斯的行为充满矛盾、疑团,如同真实生活中的团团迷雾。
最后影片也没有交代他的真实身份,突如其来又无声离去。
最后一段,洛荷在外婆家吃饭,餐桌上的怪异举动串联起全片,对洛荷而言,貌似失去教养的举动,却是她的开始,全新的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直至看了这部电影。
很难脱离这种类型荧幕所表达的情绪。
显然生活是压抑的,理想在没实现前均是空想。
洛荷在遇到男主角之前一直是骄傲的,矜持的。
身为官家大小姐,本身都不需要思考这些多。
在纳粹倒台,母亲和父亲接边出走后。
她始终都维持着她的骄傲与“气度”。
到邻居家买东西或逃亡时用手饰换食物时。
欣赏她表现出的倨傲。
纵是无人欣赏又怎样,活到一把年纪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她妹妹一样觉得给两件首饰太多了吧,我们终日活在斤斤计较的生活中,而磨损了本来应该有的朝气与大气。
、对男主角开始是抗拒,怀疑,试探再是依赖与接受。
抗拒时会在知道他尾随时而匆忙躲避离开,怀疑他对她心存欲念而用身体来付支行动,试探时,在需过河时无奈用身体与船夫交易。
我知道他一定会尾随其后,她也知道。
她是坚持的,独立的,更是固执,骄傲的。
他的感情在与她相处中而根深蒂固,如果说在废弃屋中怀有的是欲望的话,现在却是情不知以而一往情深。
依赖是会在他走时首次哭泣并拥抱请他留下来,而借口是当她弟弟的哥哥。
我不知道她知道弟弟拿了他的通行证而让他不能一起到达终点时会不会觉得遗憾。
她不了解他,他不了解她。
我无法用严谨而深刻的历史知识来解剖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尽管我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什么。
爱情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影片的结尾能引起我们的遐想的话。
我愿意相信,会有一辆火车送他归来。
我们会在别处再见。
小清新电影之典范,天蓝的眼眸,花布碎格长裙,沉默无语的呐喊,淡如二泡的情愫,和戛然而止令人意味深长的结局……开篇我以为还是一部反战,讨论种族问题的电影,看到一半,这怕是要走邻家有女初长成的路子,看到结局,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机结合了又一个片段我记得,洛荷走到托马斯跟前,用手捏着他的手,置于自己裙底,托马斯自然诧异进而大胆探索,但是用头抵住洛荷大腿的时候,却被弹了出来刚开始想想,没明白,大致所有小清新电影总有令人虐心的费解。
再想想,谁说小清新不能和种族问题糅合到一起洛荷不论出于看到男女交媾后的荷尔蒙冲动,还是想以小搏大借此稳住托马斯留在身边,都多少放下了对于元首种族论的坚信,至少finger job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更进一步的接触,受到了原有思维束缚,本能的反弹。
可以说是少女成长观念颠覆的一次不完全尝试那么结局的不雅之举,自然交相呼应,成了完成自我更新,自我救赎的最有利一击。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
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B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特写空镜特写空镜特写空镜…完完全全文艺片的气质,尤其在片头对Lore梳头的那段描写,加上跳房子的数数,显得扑朔迷离。
对男女主爱情的描写也是十分小清新:男主倒挂在树上对在湖中Lore划水,此时镜头倒转,唯美的气质油然而生;在树林里躺下休息,两人面对面,镜头对两人面部的特写,那绝对是某些人的挚爱。
Lore之前的生活自然继承了父母的性格:自傲冷漠,种族歧视。
这也就是为什么Lore把男主的手伸进自己裙底下又把他推开。
她深陷爱河中无法自拔;又时刻提醒自己他犹太人的身份。
两人欲分又合的关系和Lore迷茫痛苦的感觉通过几次接触与逃避很好的展现出来;而这也是Lore信仰动摇的开始。
一个人给了你充满谎言的信仰,痛苦不在揭穿之后,而在于揭穿的过程:在牛棚举着手臂对着农夫说”希特勒万岁”,得到的仅是一声浅浅的敷衍;看到父亲在集中营的照片,再与自己手中衣冠楚楚穿着军装的父亲对比;途中休憩的家中寡妇有个已经自杀的纳粹分子丈夫,而寡妇还让两个小男孩唱对殉职阵亡的将士的挽歌《好战友》,Lore匆促催大家离开;死去的弟弟Gunter和后来另一个弟弟Jurgen把头埋在浴盆里的苦闷;以及仍拥护纳粹的外婆。
这一路来Lore经历了多少痛苦是其他人无法感受到的。
而且还有爱情的离去和她对男主的误解,更加深了对信仰的质疑,以至于到最后看到许可证上那个犹太人美满家庭的照片时,情绪终于在最后一刻爆发,打破陈规,踩碎那象征所谓信仰的小鹿。
她知道是时候醒悟了。
逃亡时所有人落魄的气氛充斥着整部片子,压抑与冷郁便是必然。
但唯美的镜头又同时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于信仰与谎言的很好诠释。
(芷宁写于2013年6月7日)当反思战争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厌弃那些用所谓追思的方式来表达虚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亚导演凯特·绍特兰执导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将故事背景置于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整体风格却给人新鲜感。
绍特兰以女导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细腻手法,将情绪特写与情境意会,应运得丰沛舒适,结合凄迷寂寥的画面,动人心扉的配乐,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现出了一部充盈着特别气息流的好看电影。
影片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许有小说作为依托,影片的剧本容易来得扎实丰沛,令全片看来颇耐人寻味,在整体通畅连贯的态势下,调度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蓄积爆发,也一路推进而来。
影片虽然有将情绪放大的趋势,但选用的切入点恰好,很好地规避了可能的诟病。
不得不说,导演的特写镜头虽然够多够细腻,具有足够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显矫饰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诉说着未卜命运的空镜,虽也出现频密,却不显空泛,好似每一组画面都饱含着情绪,不论凄清冷寂的,还是触目惊心的,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印象分。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个过程听上去像是公路片的既定模式,可事实上,它远比一般的公路片来得细腻委婉,影片的人设和剧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强烈尖锐的对立性。
帝国覆灭后,道德的沦丧一发不可收拾,旅途变得险象环生困难重重,而彼时的德国实际上已被不同的战胜国管控着,分为不同区域,美国、英国、前苏等实际控制区的行事作风也大相径庭,于是,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存变得极具挑战性,仿佛每一刻每一秒无不与危难擦肩而过。
影片对白不多,但所需的都有,颇有恰到好处之感。
不多的台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饰演洛荷的不满二十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将角色的遭遇和情感的流变以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旷野的各种不凡经历,因她敏感而细微的拿捏,令观众感知到了洛荷最纤细的感受,前途未卜,旅途多难,她时而恐慌时而踌躇时而绝望时而无奈,于是,在胶片流转间,一个少女的成长之旅便稳稳地立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实属可贵。
因洛荷这个角色,罗森达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闪亮新星”计划,评审团给她的评语是:“莎斯齐娅能够完全融入角色,并且不依靠台词,就能展现各种深沉的感情。
她有着真正的表演的天赋,并且在《洛荷》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处女秀,完美地展现了从一名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
”如此具有天赋的表演,让人们难免期待她的下一次表现。
米卡·赛德尔饰演的在逃难途中偶遇的男孩,和罗森达尔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戏剧张力和化学反应,让两人塑造的人物在悄悄的角力间,令观众将其心性一览无余。
几番接触和暗自较量后,不论思维上,还是肢体上,为了达到共生的目的,他们结成了不算牢靠的“同盟”。
这一切,彷如帕蒂·史密斯所言的:“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同时,这个所谓“犹太男孩”的出现,是令洛荷认识到事情真相的关键,再此之前的逃亡之旅中,即便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认知,但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洛荷却在抵触,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洛荷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
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于是,台译片名《纯真消逝的年代》似乎有那么点切近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气息。
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462550_d.html
《少女洛荷》(Lore,纯真消逝的年代(台)/黑屋/萝芮/萝拉)是凯特·休特兰(Cate Shortland,1968年8月10日-)执导的爱情战争片, 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Rachel Seiffert曾获布克奖提名的名作《暗房》,从“加害者”自我反省角度讲述养尊处优的党卫军军官女儿在希特勒死后的德国,开始的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女孩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小名Lore,生来养尊处优,父亲是党卫军高级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大量犹太人和无辜市民。
洛荷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崇敬之情,希特勒死后,二战结束,德意志变成一片废墟,洛荷带着四个弟妹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投靠外婆。
在投亲过程中,不肯相信残酷战争的洛荷,看到了死亡、丑恶、肮脏、贪婪、饥饿、猥亵的种种,渐渐了解事情真相,褪去纯真,变成饱经世故的大人。
影片最后,当她无意中翻阅Thomas(凯-皮特·马立纳饰)捡来伪装身份的犹太人证件夹中的照片时,仿佛看到了落难的自己和家人。
“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 金赵秉文《寄王学士子端》),人上人到逃难者的过程很短,但很快揭开人生与世界真相!
影片中希特勒死后,德国民众如丧考妣的巨大失落,给人深刻印象,也发人深省,洛荷母亲对镜神伤,既为己衰,也为主王。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成长的痛苦
少女的成长是消无声息的,一瞬即永恒。只是这成长的洗礼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多,死亡和战争考验着人性,催促人要像雨后春笋般坚忍地长大,转头不再相信任何事和任何人。如果不是被迫,我想问你是否愿意永远童真。
★★★☆ 德國有兩個題材是影壇瑰寶,一是二戰,一是兩德,影片以二戰中德國少女的逃亡之路為切入點已經拿到了基本分,一個又一個苦難疊加在曾經養尊處優的肩膀上,沒來得及適應就必須面對成長之痛,結尾更像是另一個開始。我不喜歡影片過多使用手持攝影機,微晃的鏡頭降低了我的入戲感。
这种摄影特容易小清新,或者更对应少女心吧。这一条逃亡路也是心灵之旅。视角不错
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因为视角不同我们看到的又不是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显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和悬疑片的气质。
画面很美,节奏很拖,爱情线处理的不错,但总觉得爱情线太扎眼淡化了本该着重突出的地方。
战争确实是社会异化人性的极端模式。
成长与烦恼,文艺与色彩,这片子的节奏成这屎样肯定是有原因的。
就是冲着里面一件件古着去的。。。逃难时穿的衣服都这么有味道啊=,=
男主角為什麼要幫助女主角呢,只因為一見鍾情嗎?而且還剛好是個帥哥,太不科學了(。
比Somersault主流了但依然有同样漂亮的摄影 配乐很强大 故事的视角很不一样 好的电影就是让人在放映结束之后能带走点什么吧
镜头很美,色调很美,但实在空洞,言之无物;结尾还好。
get不到
大逃亡
托马斯倒挂树枝,看着水中的她。莫名其妙又阴差阳错离开的人。
每个人都痛恨杀人凶手,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过去。仇恨不是与生俱来的,广义的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杀人凶手,或者是杀人凶手的制造者。
看过
有些镜头不错,而仅此而已。剧情实在是太混乱了,感觉不到创作人员的用意何在……
镜头真是太棒了 很有马利克的范儿 如此细腻 果然是女导演 虽然故事讲得不好 但这种视角还会第一次看到 女孩很美 和前阵子看的我们的父辈一起 是最近看的最好的德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