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自然本身就是个有机体。
在自然中,生命是绝对平等的。
之所以会有微不足道和渺小的想法,源于个体生命本身的自大观念。
如果,人能反省所遇见的狂躁和膨胀,会发现世界和生命出奇的光辉。
这部片子,想讲的东西太多,有点像部科教片。
又到了最爱的集齐秋日勋章的时刻,又到了最蛋疼的让人看吐的电影模式。
大致浏览了一下片单的电影,看看能不能这两天给刷完。
就先以本片开个小头。
如果刚看前十分钟估计会一脸懵逼的不知所云,等等这和简介说的不一样啊。
我理解的都是比较浅层的方面:全片总共分为三个Part,整体脉络都是一致的,所谓追求“永生”。
1.大将军男主:(存在于女主丽兹小说里的角色)西班牙(?
)女王被异教徒(感觉像邪教)逼迫,没有多少权势,领土也被侵占。
派大将军男主去寻找“生命之树”,传说饮下生命之树的汁液便会永生。
大将军男主成功后起了贪念,选择自己一个人永生,喝了生命之树的汁液,最后伤口长花原地爆炸。
2.现代男主:女主丽兹得了脑癌。
男主为了研究抗癌药物,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女主身边。
3.光头男主:(不知所云,很神。
还打太极拳)男女主面对死亡的态度完全不同,与其说男主怕女主死,我更倾向于男主自己怕死。
因为大将军男主贪婪也许是某种暗示,虽说大将军只是书里的角色,但之间肯定有某种共性存在。
女主从片头到片尾都在暗示她对死亡的态度。
当自己的亲人将要离世,可能女主只是想要更多的陪伴。
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想要对抗癌症很难很难。
禁不住让我想到,也许正是一个一个人的牺牲才更好的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最后男主也把种子放在了女主的坟墓上,还是挺感人的吧。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深爱妻子的男人,在失去妻子前,中,后的痛苦过程.求科技医药,求神话传说,都无法掩盖那种绝望和悲痛最后只能在佛中解救自己的精神苦痛.看不懂不要紧,此生本来能参透的又有几个.佛说,爱也是你轮回的理由之一,是你痛苦的源泉之一.如何懂得爱和死,生不过是一个参透的机会.
(实在想不出起什么名字了)先说总体感受吧,我认为七分是相对而言存在低估的。
毕竟对于三条故事线的驾驭我认为都还可以,叙述也不显太过混乱,结局的收束一看就是用了心的,让人看了不太至于吐槽是部烂片。
那就顺着这个逻辑,先谈故事性吧,我个人认为三线叙述而且保证其独立性与交融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即使有人认为某个故事存在一点逻辑不畅我认为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况且我认为大体来讲三个故事的逻辑也都基本自洽。
缺憾就是感觉也许是被电影的篇幅限制了(也有可能是挽救了),很多情节讨论得都没有非常深刻,不过片名就叫珍爱泉源,爱这个问题讨论的多到也正常,而且男女主在我眼里也真的算是挺好嗑的CP了。
其次讲画面,画面我个人认为只能算是无功无过吧,特效和构图尚可,但我存疑的地方是从倒着的镜头翻转为正着的镜头(比如一个现代的男主开车的剧情)到底是什么寓意,我个人不太懂镜头语言,希望有大佬指点一下。
最后就是东方文化这方面……虽然我认为只因为这个就给低分没有必要,但还是忍不住有点汗颜。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我认为尚可,最后世界线的收束大大超过了我之前对他的预期,而且CP也确实很好磕,尤其女主真的太美了!!
太适合喜欢看绝美爱情的人看了。
二零零零年冬日的某个周末午后,迟来的初雪光临蒙特利尔。
恋人在长椅上拥吻,冰冷的雪花落在他们的头发上;信号灯前的司机们摇下车窗,借着天气的话头互致问候;公园里嬉闹的孩子和街上的流浪狗不约而同地仰头望向天空。
城市在一瞬间变得安静,透明易碎,甚至有些荒凉。
病房的窗格渐渐黯淡下去,从一盏蓝色的鱼缸变成一块深灰色的石砖,六角形的结晶纷纷扬扬地覆盖在雨水和灰尘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痕迹上,构造出近似于地图的纹案。
小时候,伊兹的房间里挂着一张船员祖父用过的世界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了港口、洋流和货轮的航线。
她用手指模拟船只,在蓝色的区域上航行,航线在地图的一端中断,又在另一端出现,有时还会穿过狭窄的运河和仅有她小半个手掌宽度的海峡。
她成了这艘想象之船的领航员,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或是吹起船帆的西风女神。
那些始于百无聊赖的午后时光的无数航程在后来的日子里变得愈发难解——如果大陆不曾漂移,那么这些航线中的大多数是否就不会存在?
人类在大小不及地球30%的陆地周围圈出一条唯一的航道,而剩下的水域则是永远孤独的蓝?
她用食指游过的千百条航线会不会在无意中揭示了某种宇宙运行的规律?
伊兹走出病房,穿过两条迷宫般的回廊,走进了克里奥的办公室。
他正伏案小睡,桌上堆满了实验报告——动物实验、植物提取物的毒理测试、脑部扫描图。
上面零散地分布着“无效”“不可行”之类的字眼。
或许自己永远不会找到先前那些虚无问题的解答,伊兹告诉自己。
她正在失去对冷热的知觉,眼前的世界也日渐脆弱,像布满裂痕的玻璃,下一秒就会支离破碎,刺穿她的身体。
一个月前她就告诉克里奥自己希望死后被葬在郊外的牧场。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她有机会进入地球的血管和脉络,进入高山和海洋,最后沿着小时候幻想过无数次的航线开始永恒的漂流。
但克里奥听见后只是愤愤地摇了摇头,在他的眼中,一切疾病——包括衰老与死亡,都有其对应的治愈手段。
治愈死亡和倒转时间无异,她想,右手轻轻触摸着克里奥的胡茬,微温的,干硬的触感沿着她指尖的神经向上传递。
她的目光逐渐向上游移,用突如其来的耐心观察着他随呼吸自然起伏的脊背,深蓝色的衬衫像广阔无边的大海。
十五年前,他们在宾州大学的一棵樱桃树下第一次做爱,他的脸光滑平整,紧紧地贴在她的胸前。
草坪上的洒水器旋转着,星星点点温热的水滴从头顶落下,落在她的白色T恤和他的深栗色头发上。
一阵风吹过,两个人的影子被颤动的树叶打碎,消潜在刚修剪过的草地里。
伊兹凑近克里奥的耳边,轻声说道:“下雪了。
”“什么?
”克里奥从梦中惊醒, “你来这里做什么?
” “我们出去散散步吧,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见这句话,和伊兹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克里奥这么想着。
“你看了我的书么?
”伊兹突然问道。
“还少一章。
”克里奥挑了一下眉,想起了方才的奇异梦境:金黄色的星云,枯萎的古树和手臂上满是刻印的男人。
走过离公寓还有一个街区的教堂广场时,钟楼敲响了三下,声色低沉。
寒冷潮湿的空气进入克里奥的肺部,加热,分解,变成血液的一部分和他呼出的白气。
人类生来就是一台精妙的机器,吞下燃料,产生能量,不断运动。
既然拥有机器的特性,一切损伤的修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可能。
他现在正做着这种尝试,但尚未取得一点能够回应自身猜想的成果。
他回头,看见雪地里留下的一长串足迹已经隐去大半——达尔文在火地岛上留下的脚印也早已被潮汐和雨水洗刷一空。
怀着重新定义人类的想法的两人似乎正以某种隐秘的方式相互呼应。
“你来写最后一章。
” 伊兹把手搭在门上。
“先不说这个,”克里奥转动门锁,“进屋里暖暖身子。
”伊兹的手臂如葡萄藤般细弱,克里奥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他往浴缸里放水的时候,伊兹就站在旁边,被热气包裹着。
这让他想起三年前那场雨林之行,他们在一场暴雨过后动身,周围环绕着相似的白色雾气。
当地导游用伐刀利落地劈出一条通往深处的小径,一座玛雅金字塔随之出现。
“这是第一位父亲,造物的真主,世上第一个人类。
他牺牲了自己,创造了世界,生命之树从他腹中萌发。
他的身体变成了树根,伸展开来成了大地;他的灵魂变成了树枝,向上攀升成了天空;而他的头,升上天空,变成了西瓦尔巴——金色的天堂。
死亡,即是创生。
”克里奥一边用浴球擦拭着伊兹的身体,一边想象着那株创世巨树在天地间缓缓扩张的情景。
一片树叶掉进了瓦伦西亚港,变成了西班牙征服舰队扬起的白帆。
船离开时顺风顺水,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缓缓驶向韦拉克鲁斯港。
但航程过半时,船遇上了顶头风和逆流,超过一半的人员害了船热病。
八个月后,船终于抵港,一行人深入雨林腹地,遭到玛雅人的截击,最后只剩三人。
这是伊兹的小说,剧情至此戛然而止,一行人悬而未决的命运落在了他的手上。
定夺生死,这是身为医生的克里奥每天都在做的事。
“水冷了。
”伊兹轻声说道。
克里奥从想象中回过神来,说了声抱歉,重新拧开了热水龙头,白色的蒸汽再度升起,两人的目光交汇。
克里奥琥珀色的双眼被水汽润湿,像两片刚化开的初生星云,投映在水面上。
伊兹对准克里奥的嘴唇吻了下去。
克里奥感觉自己的体温在升高,现在他整个人跪进了浴缸里,热水没过了他的胸口。
他似乎看到十五年前那棵樱桃树从地下冲出,击碎了浴室的地面,抽出深绿色的枝条,结出果实,成堆地落入水中,红宝石色的液体如同窗外的暮色一样绽开。
伊兹的身体与思想重新与他合为一体,她在微笑,但脸色苍白。
克里奥紧紧抱着她:“我就快找到那种方法了。
”伊兹没有说话,她把耳朵贴近克里奥的胸口,听着他坚实的心跳声。
她的手指正在脑海中的蓝色版图上游移,从英国出发,驶过英吉利海峡,被洋流带往非洲,再一路漂流到悉尼。
她想到那个传说的后续,生命之树上的果实被鸟雀取食,造物者最终得以拥抱天空。
“我明白。
”两人在水中坐了很久,直到最后一点天光从窗口流尽。
金色的西瓦尔巴,即将湮灭的恒星,一颗树,无数沉没的星座,黑色的墨水,未完成的航行和一个男人手臂上隐隐刺痛的刻印。
这是克里奥在梦中看见的全部内容。
伊兹凑近克里奥的耳边,轻声说道:“下雪了。
”“什么?
”克里奥从梦中惊醒, “你来这里做什么?
” “我们出去散散步吧,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
”“现在不行,”克里奥眉头紧锁,用手捋了捋头发,他无名指上的婚戒被擦拭得光亮如新,在橘色的灯光下呈现出星辰般的色泽,“下一场手术要开始了,”他微微向前倾了倾身体,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伊兹已经走出了办公室。
克里奥听见走廊中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大门的开启声,涌进室内的风声,疾驰而过的汽车声,喷泉的流水声,大门的关闭声。
这些声响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近在耳旁又遥不可及,仿佛来自另一个宇宙。
二零零零年冬日的某个周末午后,迟来的初雪光临蒙特利尔。
城市在一瞬间变得安静,透明易碎,甚至有些荒凉。
=========================注:以上内容为电影剧情的延伸,并非剧透。
涉及剧透的分析从此处开始。
电影第一次看是08年初,被剧情简介吸引买了碟,但没有看完。
上个月重新看了一遍,对比叙事上颇受诟病的《生命之树》和《云图》,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已经把节奏做出了他一贯的水准。
口碑不好的原因在于影片内核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太简单。
太过熟悉的东方哲学和因果论加上动机单纯的三段故事让很多人没有解读的动力。
但达伦真的拍得太美太纯粹,影像叙事的原初感是这部作品最抓人的地方之一。
关于剧情:①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解释方式——托马斯是小说人物,克里奥是现实,而飞往Xibalba的汤姆则是内心。
三者为一个人从迷茫,顿悟,到超脱的递进。
②托马斯是过去,克里奥是现在,而汤姆是未来。
托马斯是生命树的种子,克里奥是生命树的成熟,而汤姆是生命树的衰败。
象征了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轮回。
③托马斯是因犯下戒律而被驱逐者,喝下生命树的永生汁液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克里奥是生命树(造物者)的子民(人类),苦苦追寻治愈肿瘤消灭死亡的方法好比人类修建通天塔;而汤姆是神明,平衡着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托马斯打开道路,保护着子民的遗物)。
④比较接近《云图》的解读法:托马斯是前世,转生为克里奥,求索着共同的目标,为了保护一个有着相同灵魂的人(伊兹),而找到治愈衰老方法的克里奥依靠药物活到下一个500年(汤姆),只为了和爱人得到永生,却在最后时刻明白了死亡即创生的道理。
好吧,这是一篇迟到了5年的影评......
……看了那么多好评,如果哪天我回头再看忽然改变想法了,我再来改吧,虽然我很喜欢结尾那段曲子……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是感情应该有多执着呢?
信念应该有多执着呢?
思想应该有多执着呢?
有人戏说这是一部表现中国道家思想的外国片,现在我开始有些相信了。
放开,放开,放开。
很多时候,我们放不开。
苦苦的追寻生命之树,结果却死于生命之树的浆液;执着的进行医学的研究,终究救不了自己最爱的人的性命。
最后的最后,当死星绽放出它一生中最华美的光彩时,还有什么放不开?
还是放不开么?
因为放不开,才最终会成就一种放开了的境界,是么?
要不要放开呢?
感情,要不要呢?
是瞬间即逝的现在更加应该珍惜,还是拥有机会的未来更加值得追求?
如果有人可以永生,那么他的一生是否会得到更多,同时是否也会失去更多?
关于人生,充满了无数的问题,但却没人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解答。
而本片的导演,则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他的关于生活、关于生死、关于爱情,甚至可能关于一切的解答。
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为了拯救危难之中的祖国和他的女王,一名勇士深入古老的丛林寻找玛雅神话中可以带来永生的生命之树;在现代,一名医学家废寝忘食的进行治疗脑瘤的研究,期待能依靠生命之树的汁液研制出拯救自己妻子的药物,甚至因此不得不忽略了需要陪伴和照顾的她;在无法确认是未来还是幻梦的空间中,一名依靠生命之树获得了永生的修行者,陪伴着濒死的树一同飞行湮灭中的星云“西保巴”,期望生命之树能像传说中一样在“西保巴”中重生,以此与生命之树一同继续永生……三个故事背景风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出自于第二个故事女主角的笔下,但又像是独立而现实的存在;前两个故事的影象不断纠缠着修行者,似忆似梦;破损的钢笔、修行者手指和手臂上的痕迹作为故事关联的证据,却也无法证明几个故事不同的结局。
就像天下落下的一滴雨珠,摔在岩石上飞散向八方,却又在落下后汇集在一起。
晦涩的剧情,迷幻的景象,契合入影片灵魂、恰到好处的随剧情起伏和停止的音乐,在营造出一种奇幻浪漫的同时,却又隐隐透出一丝禅意。
打乱了的段落,在模糊的时间线下互相差错,一点点交织出一个共同的主题。
无论时间,无论地点,也许是因为万事的规则总是永恒不变,相似的故事总是在不断重复着。
飞驰而过的汽车和飞奔而过的马匹、男主角贴近妻子或是生命之树时的耳语、“落下”的繁星与飘落的雪花……相似的镜头运用在不断暗示每个故事的相同本质。
放弃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有多少人在这困难的问题面前徘徊,直至选择的机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无声的溜过。
有多少人在执着的追寻目标的同时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忘记了最初的理由,却又因为害怕否认自己走过这些道路的意义而拒绝回头。
对于盲目的执着者,这部电影可能只是一个悲剧的合集。
为追寻生命之树而牺牲了所有同伴,只剩孤身一人的勇士,最终找到了生命之树,却在使用树汁涂抹伤口时不小心混入了花籽而死;终于取得成果的医学家,却发现妻子已经离开了人世;而那飞向“西保巴”的生命之树,也在即将到达目的地之前彻底干枯……就像那无意间遗失的戒指所隐喻的一样,人们可能会在追寻某个目的时不经意间失去更加重要的事物,后悔莫及却又为时已晚。
如果他知道自己最终无法挽救妻子的话,他是否还会为了实验拒绝她一起散步的要求?
但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谁又能看透一切,坦然面对眼前残酷的现实,而不是以舍弃现在为代价,追求那有哪怕是只有渺小希望的未来呢?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答案将三个交错的时空引向了同一种结局:顿悟了的修行者,投身入湮灭的星云,最终灵魂融入重生的生命之树;死在生命之树前的勇士,尸体上开满了鲜花,永远的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医学家按照妻子的遗愿替她完成了小说的结局,并以她向往的玛雅传统在她的墓上种下了一颗树种。
按照传说,树种最终将结成大树,鸟儿将吃下它的果实,而她的灵魂将随着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就像蒸发的水在天空中凝结成云,而最终又变成雨。
万物在不停的循环,但云和雨自身却都不是永存的。
生命转瞬即逝,迷茫的执着不如顺应自然,珍爱和享受现在你所拥有的,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给我们的他的答案吧。
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甚至可能不是正确的答案,但它仍然是一个答案。
也许生活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适当的学会放弃。
然后重新开始。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questions/blog/305940/很想把它称为一部概念电影,导演阿罗诺夫斯基利用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视觉语言以及交错穿插的迷幻蒙太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文本。
玛雅神话的神秘基调,《2001:太空漫游》似的宇宙思维,尘世生活的爱与痛楚,还有那些关于死亡、永恒、重生、轮回、救赎、信仰、意义等诸多内容的哲学思考,使得电影中每一个画面背后似乎都暗藏着某种启示和冥想。
彷佛是一个奇妙的魔方,尽管电影本身只有一种结构,但它却能够让你通过不同的途径去理解隐藏在结构背后的那些错综复杂的隐含讯息,而这里仅仅是多种真实或者虚幻的可能性中的一个。
(一)叙事电影通过平行交叉的叙事方式,将西班牙征服者、药理科学家、太空行者这三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以共同的主题爱与死亡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科幻式的影像风格。
我认为,药理学家汤米并没有经历一场跨越千年的奥德赛之旅,而征服者托马斯和太空行者汤姆也并非都是伊兹书中以丈夫为原型虚构的角色。
影片真正要讲述的是汤米在面对妻子将要离开人世时所表现出的从痛苦、恐惧、迷狂到最终领悟的过程。
在这里,征服者是伊兹书中描写的故事情节,而太空行者则象征着汤米的精神世界。
故事的正真基点是2001年,深爱着自己妻子的汤米因为害怕失去已经处于脑癌晚期的伊兹,而带领自己的科研小组近乎疯狂地进行着药物实验,渴望能够靠奇迹挽救妻子的生命。
但是,现实中变幻无常的病情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使汤米变得越来越焦急、越来越恐惧。
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实验而忽略了对伊兹最后的陪伴与关爱。
当然,所有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出于对妻子的爱,出于那种希望永远在一起的强烈感情。
同样深爱着丈夫的伊兹完全明了汤米此时此刻的心情,她不忍心也无力去阻止丈夫去追求那最后的一点希望。
但是她知道自己终将要离开人世,为了帮助汤米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勇敢的生活,她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哲学启迪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期望或者说遗愿通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她为汤米准备的笔和墨水,希望他帮自己完成故事的最后结局。
当汤米说“可我不知道结局是什么”的时候,她告诉他,“你知道的。
你会知道的”。
汤米一开始显然因为偏执于自己的恐惧和逃避而无法领会妻子的意图,但经过一段艰难的心灵奥德赛之旅,他最终还是领悟了伊兹的一片苦心以及她一直向他讲述的关于生死的感受。
可以看到,影片对于三个故事的交叉叙述,表面上看似混乱但实际上却是有逻辑的。
在第一次讲述汤米的故事之后,有关征服者和太空行者的叙述是和汤米的现实境遇紧密相连的。
从现实画面到西班牙场景的转化通过阅读书本这个情节来过渡,从镜头中快速闪过并逐渐淡出的文字内容向我们表明在西班牙发生的故事是汤米和伊兹个人间哲学对话的一组阐释符码,征服者托马斯是现实中沉迷于实验的汤米的象征体,他和汤米一样为了拯救爱人,为了能够和心中的女王永远在一起而冒险。
托马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而杀死了反叛的部下,指引他通向生命之树结伴同行的牧师也因为叛乱而丧生;而现实中的汤米则不顾药品协议的规定将一种得自于神秘之树的配方实验在猕猴的身上。
他们都遇到了来自周围的种种阻力,同时也都不顾一切的奔向自己的目标。
而猕猴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协助者也和牧师一样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但是西班牙故事中的女王却不是伊兹以自己为原型构建的,她是汤米(托马斯)心目中想象的女皇,美丽高贵同时脆弱无助、需要人来拯救,实际上是伊兹在他眼中的一个心像,因为汤米始终认为一旦他接受了那枚代表真爱的戒指,他就有责任去守护她、保卫她,而当外敌(病毒)入侵威胁到她的生命时,寻找那棵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生命之树是唯一的办法。
与西班牙的情节相比,远在银河深处的故事与汤米心境的联系更为紧密。
汤姆总是静静地守护在大树的身边,感受她的生命力,不停地告诉她“不用担心,我们会好起来的”,“我会永远呆在你身边”。
导演多次通过象征性的连续蒙太奇将现实和太空世界的场景贯穿起来,比如通过光影的闪烁变化,镜头中轻抚的树干变成了伊兹光滑的身体;树干上的木须变成了她皮肤上的汗毛;金黄色的流动星云变成了医院地面上的圆形图纹;而汤米和汤姆相似的身体动作,如回头、仰望、悲嚎等也经常被并置于镜头的转换中。
一开始,大树的生命力“还很强”;当伊兹在博物馆晕倒后,大树的毛须开始向下倾垂;最后伊兹因抢救无效而死去时,大树也最终萎缩枯败。
很显然这儿的大树是伊兹身体状况的隐喻,而这个玻璃球一样的星体则是汤米心态及思想的隐喻。
在这里,伊兹似乎总是在汤姆身边,却又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
汤姆害怕面对伊兹的幻影,害怕她一再地提醒自己去完成小说的结局,而他一直以来所做的都是在研究星云,研究怎样让大树活下去。
当现实中的伊兹死后,星云开始聚拢,汤姆身边的幻象变成了伊莎贝拉女王,她像伊兹一样告诉汤姆,“你能够让新的西班牙摆脱奴役,你能够做到。
”这一次,汤姆听从了伊兹的话语,“让我们来完成它”,他终于离开了那个守候多年的球体为妻子的小说补完了最后的结尾。
而汤姆也随着星云的大爆炸消失在宇宙之中。
这样看来,影片以西班牙和太空情节作为开始采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手法,但是却又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
事实上,影片开头所描写的托马斯和汤姆的境遇正是现实中汤米所面临的困境。
托马斯在历经磨难之后尽管找到了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却为守卫在路上的玛雅勇士刺伤,命悬一线。
这是伊兹小说中最后的情节,也是她为丈夫设置的一个谜样符码,结局如何,是就此终止,还是带着伤痛继续寻找,或者其它,一切都由汤米来完成。
而汤姆的世界里则存在着几种声音,一种是汤姆自己发出的,他对着大树说“你能做到,我不想让你死”;另一种是记忆中妻子发出的,她说“陪我出去走走吧”,“下了第一场雪”;第三种则是那个围绕在身边的妻子的幻影发出的,她说“完成它!
”。
这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代表了汤米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他渴望奇迹发生,渴望能够找到治愈癌症的解药。
然而他却清楚那希望是多么的渺茫,他“不知道怎么样去完成它”。
他因为不能陪伴妻子去观雪而懊恼,“我抱歉,是我不好”,他只能不止一次地这样去表示歉意和愧疚。
他也想帮助妻子完成那一遗愿,他看着手指上地刺青,“好吧,我相信你,带我走,指点我”。
可惜伊兹没有留下任何指点就离开了,一切还是需要他自己去领会。
影片最后,汤米放弃了对于永恒的追求,接受了人类必将面对的死亡,因而也最终将自己从对于死亡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
(二)主题“于是,他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并在那里安设了基路伯,和四面转动的火焰之剑,要把守通往生命树的道路。
”这是影片开头引用的“圣经”中关于创世纪的话语,它在暗示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影片想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从亚当和夏娃吃下“知识之树”(tree of knowledge , or tree of good and evil)果子的那一刻起,人类便开始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生存和死亡、贫穷和富有、悲伤和快乐、善良与邪恶……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他们选择的不是“知识之树”而是“生命之树”,情况有会怎样?
是什么把我们和造物主区分开来,又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特殊?
或许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一个从现在到永恒的过程。
影片结尾,汤米最终获得了构想小说结尾的能力。
生命之树的守卫者在动手的一瞬间看到了“人类之父”亚当,他放下了手中的火焰之剑,为自己的罪过甘愿受死。
托马斯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生命之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永恒不朽,当他喝下那代表着无限生命力的树脂时,他痛苦的倒在地上,绿草和鲜花从他身体中爆裂而出将其埋葬在大树的旁边。
而汤姆则平静地穿越星云来到Shibalba的中心,随着星体的爆炸而化作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从故事和结局来看,《珍爱泉源》主要想探讨的是对于死亡的看法,并由此引申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汤米终于冲破了那个充满恐惧和逃避的玻璃球体,实现了某种精神上的超脱。
伴随着明亮壮观的画面和快速悠扬的鼓乐,宇宙行者汤姆安详地与Shibalba星云一起爆炸消亡,这种类似于宗教涅磐式的场景实际上表现了从恐惧中永远解脱出来的精神快感。
而帮助汤米实现这种解脱的正是关于爱和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
一开始,汤米的内心是脆弱和敏感的,他不愿意伊兹和他谈论任何涉及到死亡的话题,实际上是害怕失去她。
于是,他向宿命宣战,要“停止衰老,停止死亡”,他认为要摆脱痛苦就要战胜死亡,"死亡是一种疾病, 像其它任何一种疾病一样存在治愈的方法”,他要找到它。
但是,他的这种反抗或者蔑视并非出于西西弗斯般简单的执着与快乐,而是潜意识里的无助和绝望。
就像那个玛雅守护者说的,在他那里,“死亡是通往恐惧的道路”。
与汤米不同,常年受病痛折磨的伊兹对待死亡却有着一种唯美主义注释和认同。
她告诉汤米,那一团金黄色的星云实际上时一些即将消亡的星星汇聚在一起,有一天它们会爆炸消亡孕育出一个新的星球。
而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叫做Shibalba,在那个世界里,那些死去的灵魂可以得到重生。
她还告诉他,根据玛雅人创世纪的神话,生命是人类的祖先亚当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他的躯体变成大树的树干伸向大地,他的灵魂变成树枝展向天空,而Shibalba则是他的孩子们在天堂中创造的。
当然,汤米当时一心想着治疗,并没有在意妻子说的话。
但伊兹一直用自己宗教式的奇幻方式让汤米了解生命的存在形式不止是一种,我们都只是宇宙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
在伊兹病情加重后,她又给汤米讲述了玛雅导游告诉她的一个故事,说导游的父亲死后,有一颗种子埋到了他的墓穴里并长成了一颗大树,导游说父亲成了树的一部分,他的灵魂则随着觅食的鸟儿一起飞去了远方。
影片没有提到导游的情况以及故事的来源,但是很显然伊兹始终在用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宇宙思维在开导汤米,试图让他明白死亡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实际上,汤米最后的领悟和超脱也正是因为参透了这一真谛。
他为托马斯安排了死亡的结局,托马斯的身体变成了花草,实际却是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重生。
而汤姆终于来到了Shibalba的中心,那是伊兹所说的自己的位置,在那里星云像之前说的那样聚拢爆炸变幻成另一个星球,而生命之树则重新焕发了生机。
可以说,汤米在思想中接受了伊兹关于生命的观点,因而那个代表着困扰和逃避的汤姆也随着伊兹灵魂的重生消失了。
当然,汤米的领悟仍然是他和伊兹间真爱的结果,在汤姆最终决定冲出那个玻璃球体之前,妻子的影像不断的显现,而那个象征着汤米内心镜像的伊莎贝拉女王也终于和伊兹的镜像站到了一起。
是她(们)的爱和信任,是汤米拥有了“完成它”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当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妻子邀请他外出散步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他没有走向实验室,而是奔向了那片雪地,奔向了妻子,奔向了Shibalba的“心里”。
在那里,他找到了丢失的结婚戒指,他将其戴在中指上,覆盖了因为伤痛、因为渴望永恒而刻上去的刺青戒指,他不再需要靠吞食大树的树皮来克服心里的恐惧,也不再需要靠在手臂上雕刻年轮来穿越时间的伤痛,因为他知道伊兹并没有真正离开,她会和他永远在一起。
在雪白的墓地上,我们看见汤米埋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相信不久以后那里一定会长出一棵茂盛的大树。
“别了,伊兹。
”“我已经帮你完成它了。
”“你还好吗?
”“是的,一切都好。
”(三)视觉语言导演对汤米死亡恐惧的主题展现是通过镜头色彩的变幻来实现的。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的画面不断在彩色和黑白,阴暗和光亮中转化。
这种色彩的变化是和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相联系的。
其中,有关汤米、托马斯和汤姆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在阴暗中拍摄的,直到最后才爆发出明亮的白色。
而每一次镜头从彩色向黑白过渡,主人公几乎都处在一个困惑、焦虑或痛苦的状态,比如当汤米回到家中寻找伊兹时,当神父出现引领托马斯为生命之树而展开冒险时,当伊兹晕倒后汤米从医院走向实验室时,当汤姆感受到大树的活力正在衰退时,当汤姆抱着枯败的大树痛哭时……等等。
与此相反,有关女王、伊兹及其幻影的场景大都比较饱和的光亮中拍摄,而每一次男女主人公同时出现在画面上时,雷切尔·薇姿扮演的角色总是占据着镜头的亮部,其脸部的特写也总是被打上一层柔和的亮光。
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随意的,它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乐观坦然、一边是悲伤矛盾;一边是宁静安详、一边是彷徨无助。
最后,当两者共同呈现出炫目的亮色时,实际上也就是代表着他们从幽闭走向开阔、从黯淡走向光明,从幻想走向现实的终极转变。
影片的思想对东方人来说简直就是常识:人总有一死,生死要顺其自然,不要太强求。
对总想着战胜自然的西方人来说这种思想可能还有点新意。
只能说他们幼稚。
影片故事的叙述方式也让人很不愉快。
从头到尾都那么压抑。
讲一个为了爱情变得盲目、自私的男人……这样的人似乎没什么可看的。
他的爱情甚至没有任何铺垫,只有一个长头发女人不时地在男人眼前跑过,就代表两人的甜蜜回忆了?
没有任何的介绍可让观众进入情绪,一开始就是很压抑的气氛,只教人觉得他们造作,煞有介事。
电影里那个剃光头的、既像道士又像佛像的造形也很好笑。
看来导演是对东方道教和佛教感兴趣。
不过这部电影不但在中国不讨好,在rotten tomatoes 上的评价也相当低。
特技做得很好。
回头想想,这部电影可以拍得这么烂,可真是不容易。
原来是修仙啊我擦,三条线的故事其实都很无趣,完全靠剪辑和悬念撑起来
光影,剧本,摄影,剪辑,构图,配乐,内在都完美。即使大家说我装逼,我还是赞叹这个电影超前了。
故弄玄虚,闷死我了
闷!
尸体混于泥土,催发春草无数
看不懂
留一聲浩嘆…,很多人覺得達倫阿儸諾伕斯蓋的哲學觀很混亂,其實導演羅織各種元素自有他的深意,並非單純的噱頭,他是想把東方哲學:禪、佛、瑜伽、太極等所揭示的奧義,與瑪雅古文化、西方基督教精神、甚至物理學的物質不滅論等做一個統合,告訴我們他自己對於死亡的思索和認定,亦既是“萬法歸一”,
最爱
谁说这是科幻片的?
伪文艺的科幻片,画面效果很唯美的。但是剧情实在无聊啊。
关于死亡,关于爱,关于永恒。没有办法确定自己是否看懂了,却有醍醐灌顶的喜悦感。缺一星给口味。
这部电影太不达伦了,之前无论《死亡密码》还是《梦之安魂曲》都是从微观、个体出发来构建世界,而这部一下涵盖了宗教、历史、医学、天文等等,命题太大,驾驭得有些生疏,隔靴搔痒,玄而无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谁人在打太极?
虽然看不大明白,但拍得真美,演得真好。
看不懂。。
相当的精彩。什么是永生?怎样才能永生?无论古老的历史中,还是遥远超进化的人类,都不会停止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都不会停止对这条路的寻觅,一切皆是浮云,唯独,最后的爱是你-我永生的源泉。
就差一步的遗憾其实并不是内核,如何在错过之后自处才是,大致上被逼无奈不得不采用的三段式齐头并进以求一定要让你接受我这宏大形式的野心都能感受到,特么都快被达伦感动哭了好么。
永生,玛雅,圣经,啥都没玩好。。。
永生,有噱头没咬头
我基本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去读有关印加帝国、玛雅文化和西班牙、葡萄牙征服者的严肃历史书籍的,在前工业时代和大航海时代的初期,所有的东西都能汇成一股超验神秘主义气息,而达伦是我目前看过该类电影的最佳诠释者,美且有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