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盐
Milh Hadha al-Bahr,Salt of This Sea
导演:安娜玛丽·雅西尔
主演:苏埃尔·哈马德,萨莱·巴克里,Riyad Ideis,Dana Drigov,Edna Blilious,伊赛·戈兰,Hagar Lotem,Renana Lotem,Sylvie Wetz,Yahya Barakat,Khaled Hourani,Ismael Dabbag,Jack Saadeh,Iman Aoun,Giras
类型:电影地区:巴勒斯坦,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瑞士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08
简介:法国剧情片。安娜玛丽·雅西尔导演。苏埃尔·哈马德、萨莱赫·巴克里主演。28岁的索拉雅从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长大。她决定返回巴勒斯坦她的祖父母的故乡。她想领回被银行冻结的祖父母帐户中的钱,但被银行拒绝。她结识一名巴勒斯坦青年埃马德,埃马德一心一意只想离开巴勒斯坦。本片曾参加2008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巴裔..详细 >
除了看过几部伊朗电影之外,着实对中东或者说阿拉伯世界的电影留有什么印象。不得不说,没看完一部,总会有些感触。这是和宗教无关的感情,只是某些相似性可以引发我的共情。自由是个好东西,我也想拥有。想要冲破牢笼,可它太坚实了。
本片是在纪念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村庄的一次大屠杀,在不断被累加、堆砌起来的“仇恨牢狱”中,巴以双方都成为仇恨的囚徒。
挺新奇的。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女主强盗逻辑。
第一次看这个题材 真实存在于我们星球。相似的人群 分裂成彼此仇视和屠杀的族群,政治借此操控人群,最终虽有亮光 但太沉重。
作为爱情类型来看 观感并不如视其为公路片或者犯罪类型来看//以特定身份的外来视角看巴以问题 这个身份既有继承又有审视同时包含了文化上的一些不兼容 她竟然能想到通过抢劫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多少有点“邦妮与克莱德”或是“无因的反叛”精神(。//面对问题的激化 以当下感受为基准进而选择逃避 也是一种出路
LS丽狮 简9
切入点非常巧妙。事实上故事本身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比如玩具枪抢银行,比如站前的银行存款到底能不能兑现。但导演都选择了轻描淡写地处理,影片反复地不断地持续在输出的,只有巴勒斯坦人的排外情绪,大海之中只求盐,不求水。
心驰神往的以色列。
冥冥之中,越折磨越想靠近,人性里的执是悲情是勇力。
纳丁戈迪默写过一本小说,跟着丈夫来到南非的白人女主最终决定留在异国,而非洲丈夫则拼了命地申请去美国讨生活。何其相似。场景换成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人。
景色美之外还在默默之中藏着对历史的反思,高压政治下人性的折磨,美景和故事主人公间强烈的对比形成反差很大
看短评竟然有人说更喜欢以色列了🌚中东米国名不虚传啊
海的味道,不错
第一次看到巴利斯坦的电影。电影镜头里那些时而荒凉时而美丽的景色一点随着镜头推进。女主一直想要归属感,想要回来,一直留下来,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
《天堂此时》走的是激进的民族复仇的路子,这一部则是用温和寻根的故事去重建身份认同,尽量弱化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色彩,但讽刺的是,片子里那个以色列历史老师还能带着学生来到野外寻找犹太历史(以色列多么擅长利用历史),而女主和男主来野外更像是一种小资情调的蜜月旅行,刻意回避了冲突的前因后果,这样的结果是,即使女主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就宣布了旅行的终结,通向未来的路也就跟着被堵死了。
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有害的。——德谟克利特离开了再回去,很不容易,就算已经是美国人。
随机应变 不了了之便是常态
第一次看有关巴勒斯坦的电影,在这个国家的political situation下爱情都不可能轻佻起来 分吃个桔子就算放松的时刻了 悲催的紧
6。导演不太会拍。
这各种搜身搜行李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