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0分钟内只有两句台词,不,两个字,Fu*k和Help。
独自在海上远航需要一艘装备完全的帆船,在影片1/2时,被大海吞没了;靠着救生艇继续在海上漂浮,赖以维持生存的淡水在风暴中被灌进了海水,于是靠阳光收集蒸馏水;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小鱼,在收线的时候被鲨鱼劫道;在除了海平线四面全是汪洋的印度洋上好不容易看到一艘货船,还对燃烧弹完全没有反应;为了吸引一艘轮船的注意,把救生艇都点着咯;除了待在海里,毫无办法,也身无一物的悲催老爷子缓缓地沉向海洋深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只是故事,所以当老爷子在影片中一点点地Lost着一切的时候,看得平静默然。
直到最后一格画面的出现,已经沉入深海的老爷子奋力向海面游去,抓住了一只伸进水中的手。
泪腺顿时失控,这样的定格在前100分钟的铺垫下来得汹涌澎湃,猝不及防。
Lost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看似一点点失去的,其实并非所有。
遇到的每一个困难,老爷子都竭力面对。
在帆船被撞破后积极修补;在海水中断通讯设备后进行修理;在需要弃船逃生时带上一切能带走的求生物资;在没有淡水可以饮用时想方设法用太阳获取蒸馏水;在不能控制航向只能漂浮的时候用工具上定位自己的位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在濒临绝望的时候写下了漂流瓶;在看到过往船只就奋力挥手点燃燃烧棒……只要希望尚存,人类求生的意志强大到自身可能都意识不到。
没有少年Pi的唯美画面,没有强大的特效,近似Discovery求生类科教片的“默片”,真实地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个人理解下的答案:失去是得到的开始。
除了希望,一切的失去都无关紧要。
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是一部罗伯特•雷德福的独角戏,跟多年之前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有些类似,都是演技派的老戏骨,独自面对失联状况,独自求生。
虽说都是被茫茫大海所包围,但却也有所区别,跟“阿甘”在荒岛上独自生活相比,本片中的罗伯特•雷德福的环境则更加凶险也更加糟糕,一艘小破船在惊涛骇浪之中摇曳、倾覆,然后再登上救生艇继续挣扎求存,相比《少年派》没有那么的华丽与魔幻,但却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残酷。
影片谈不上有多精彩,跟阿甘在荒岛上的自言自语相比,雷德福全片几乎都没有台词,总共加在一起好像不到5句,还几乎都是对老天的抱怨。
剩下的就全部都靠演员自己的表演了,肢体动作、表情传达了太多的东西,也支撑起整部影片,将人类在逐渐陷入绝境之时的那种挣扎,强大的求生欲望和本能足以支撑起一个人在绝境中顽强的抗争,但当一切尽失的时候,所有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全部毁灭之时,绝望的阴霾笼罩整个世界时,当决定放弃挣扎,放弃抵抗,放弃人生,放弃一切,彻底妥协的时刻,却发现希望就在转角。
在片中,观众们会发现,平时羡慕的高富帅们牛掰的单人航海,原来也不是好玩的,高大上的帆船其实也脆弱的很,随便碰一下就一个大洞,来个大浪就底朝天。
等上了救生艇,也不是看见大船就能得救的,那还得人家发现你的求救信号,男主两次与被救擦肩而过,也是导致他最终绝望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在危机时刻保持一颗淡定的心非常重要,这一点保证了男主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也保证了他能够一次次的从挫折中崛起,重新收拾残局。
所以呢不要随随便便的就深入看似平静的大海,搏击风浪不是那么随意简单的事情,经验、勇气、力量、坚韧缺一不可。
蔚蓝的大海之中景虽美,但置身其中水米尽绝的孤独漂泊者,就没有欣赏美景的心了,片中一次次从海底仰拍救生艇的镜头中,跟孤独无助的男主相比,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且自由自在,在它们的世界中黄色的救生艇显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而掠食者的到来仿佛也在讽刺着,男主窘迫艰苦的现状,手边一望无际的大海,丝毫不能提供吃与喝,只能望洋兴叹。
水中的鱼却在大快朵颐。
影片最后的画面中,终于是出现了第二位演员,不过只有一只手,这只代表着希望甚至对于男主角来说代表着一切的手,让他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没有选择过早的放弃,终于迎来了拯救的到来。
一部独角戏,没有旁白,没有内心独白。
没有其他演员。
全片下来电影并不难看。
男主与剪辑师让整部电影顺畅的走完。
导演大概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他只告诉我们了开口那段独白的内容。
其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想象。
根据片名,我可以猜出影片的最后会什么都不剩,从艺术的角度考虑。
我认为男主应该沉入海底。
即符合片名也合情合理。
并且让我们根据开头的内容展开想象。
但导演似乎并不满足于只有我们的快感,他自己也想过一把瘾。
那就是当经历过绝望后,一切尽失后。
从死亡边缘被拉上来的男主是否学会了爱,学会了诚实,学会了坚强?
一切尽失 (2013)7.72013 / 美国 / 剧情 灾难 / J·C·陈多尔 / 罗伯特·雷德福电视家灾难片频道偶遇这部奇异的嘉片。
说它奇异,因为这是我看过演员最少,也是台词最少的电影。
全片主要演员就一个,外加最后出现的路人甲。
开头有几句旁白,而真正的台词就一句,用电台求救时说的,无人应答。
这是我看过最孤单无助和绝望的片子,当然也是最能体现生命之顽强的片子。
它让我想到了《老人与海》,然而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它没有那么神奇,也没有那么高尚。
它所进行的抗争,不包含任何一丝挑战生命边界的成分。
它所描述的是真正意义上无可选择的天人交战,它很日常,仿佛是个平庸得多的事件,类似的无数个场景可能正在大洋的某个角落发生着而永远没有被注意到。
这个普通又奇怪的老头,看他的姿态,他的衣服,他的头发和脸,他双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完全可以脑补出一整部中老年危机序曲来,他是打哪来的呢?
为什么会突然间独自出现在大洋深处的小艇上?
影片一开始就是当头一棒式的危机——印度洋上,睡梦中,小艇被漂浮在海上写着“好運”两个汉字的装满鞋子的集装箱一角撞破了一个洞,海水灌进船舱。
然后就开始了一波又一波屋漏偏逢连夜雨般的重重磨难。
刚补好了洞安生了一会,就赶上了风暴,结果小艇又破了,几乎完蛋,最后不得不弃船登上充气筏。
新一波的麻烦就此拉开序幕,然后就是无休无止的随波逐流、计算航线、抵抗风暴、维持生命、等待救援而一次次失望……这部片子适合勇敢的人来看,因为它太乏味又太压抑了,那种在生活面前卑微又顽强的姿态,简直分分钟都会逼得人哭出来。
可是我觉得它拍得相当出色,因为它真实,至少在我看来是够真实的,所以带给人一种相当深刻的震撼。
由于全片主角就一个人,所以一切都是近距离的,仿佛我们就是这个倒霉蛋,或者我们是他近旁的一双眼睛,跟他一同经历这几乎是第一人称的故事。
他所有的神态和动作,都是危机之下的应激反应,表演之准确自然,过程中不需要言语就已经能够传达足够的能量。
这种亲密的视角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和震撼性,也容不得一点点矫饰。
我们看到了一场场可怖的令人绝望的风暴,看到了这个孤单的老头那相当努力又无力,绝望又不得不的抗争。
不是向上就是死亡,在这里他没有选择。
因此他的目标相当清晰,不需要思考,就是求生,没有自怨自艾的空间,因为没人听见。
老头的动作是笨拙的,他那种疲乏无助又不可能服输的样子让人看了有一种心酸,同时又觉得滑稽可笑。
这是一个战斗中的人。
任何处在战斗中的人,只要我们走近他们,都不可能不发现他们滑稽的一面。
谁不是这样呢?
我们自己应付生活的样子难道不可笑吗?
我相信任何看到这部片子的人都会产生带入感。
我们都是孤独漂浮在压抑的日常中的人,我们都在求生。
在生命的航程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
我们都在经历自己的战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人生指向一个无可避免的目的地,它本身更像一次体验之旅,一场冒险。
有时候它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们都已经在加州旅馆投宿,只有在生活的尽头才可以check out。
说实话,电影没看完,写这些纯粹是因为很多人问了很多不解的问题。
感觉船长在碰到所有问题的处理措施非常的好,船长遇事非常的冷静、泰然自若,甚至很聪明。
他比一般人更能够承受孤独。
他的出航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经过很好的训练,尤其是那些遇险处理方面的训练。
只是他太倒霉了而已。
1、能撞到集装箱的概率非常之低,当然他的雷达大概也搜索不到海面的金属物体。
2、洞补不上(水线下,太大的洞);3、遇见看不到自己的船(十几海里以外,海面上的一个点,不是谁都能看到的),不要说游过去,大船的速度其实20多节,游过去船也早不见了。
能看到的只是他的理智、冷静和坚韧,人的意志没有被绝望吓到,即使是绝望中,也在寻找的希望。
影片一开始,就流露出消沉。
不知道片中这个人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但是可以感觉到,他早就不想活了。
他在他的设备齐全、物资充沛的船上,不慌不忙的解决着各种问题:补洞、抽水、修电器,风来前收帆、雨来前整装,船要沉了打开救生艇,头受伤了仔细消毒后再包扎……这样一个显然在真实世界中经济优渥、知识丰富,在航海方面也经验老道的人,不知为何,他的自救行动看起来都像是某种反应,在精神上,他似乎并无多少生的意志。
影片结尾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这就是在演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心路历程吧。
听他的遗言,他推卸责任的调调,根本是对过去无牵挂、对未来也无期待的。
相比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的生存的拼搏,这个现代版的老人好丧,置身于这种处境里也好像全无必要。
然而直到看到结尾,我才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片名的“All is lost”(一切尽失),近乎是等于朴树在他的《平凡之路》里唱道的那句:“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从始至终,这个人都在各种物质的包围中,他的小船好像机器猫的肚兜,需要什么就能找出什么。
即便后来弃船上了救生艇,也能打开包装完整的崭新的应急包,翻出六分仪、钓鱼线之类在此情景中算得上“奢侈”的东西。
从始至终,这个人只在和各种物质打交道,撞向装满运动鞋的漂浮的集装箱,经过巨大的沉默的货轮,只是,从未遇到过人。
直到他意外烧掉了所有的东西,以为终于无望之时,一个载着小船划过的人,才将他拉出绝望。
终此一程,他所缺失的,是和人的连接;他所希望的,就是能被人看见,被人发现;而最终燃起他活下去的动力的,是来自他人的接触。
所以这个被隐去所有身份信息的老人,其实是在象征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啊。
在消费主义是时代新宗教的今天,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或深或浅的,都是在类似的海上漂泊吧。
影片拍的很有意境。
前半段老人还在船上时,镜头对周围环境几乎无呈现,老人的视线只是围绕着他的各种东西转。
逃到救生艇上后,大海忽然间变得丰富宽广起来,那些从海里仰望鱼群在小艇周围穿梭的画面,孤寂、却也迷人。
片中唯一的演员 Robert Redford,出演此片时已是77岁高龄,尽管剧组为他准备了替身和特技演员,但大部分的危险镜头,都是Redford亲演,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在这部寓言式的作品中,戏里戏外人们的艰辛,共同之处都是为在寻找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当人类已经走出只求温饱的生存模式后,今天的我们,是为什么而活,又为什么而吃苦呢?
《少年派》《地心引力》让你感觉到生命之火是逐渐燃烧的,简化的说就是求生的希望和欲望是随着时间增加的,而此片中的生命本能是无息湮灭的,绝望在整个漂流之中随身体机能的减弱而增强。
片中时间的流逝从日出,正午,到夕阳和黑夜,也匹配着老人笃定到放弃的心态变化,最后燃起的那把火以及伸出的手是幻想中回光返照还是切实存在的的希望却没有给出答案。
也许敬畏自然还是战胜自然已没那么重要,我们不应该奢求这个只有30页的剧本非得给出唯一的解释且这也不是影片存在主义的根本目的,毕竟根据好莱坞的规矩一页本子便是是一分钟,按照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只有30分钟的故事硬是拖到了100分钟。
如果有人还用故事性来苛求此片,就相当于让没有手指的多拉A梦非得比出V的手势一样无耻,撒娇指数堪比自己给自己电影五分却要求别人不准给差评的缝少肛同志。
我们都知道电影台词的基本功用便是给观众传递信息,传达过程中还有解释作用。
而《一切尽失》有意让角色无言便断了我们了解老人的遐想,这是非常大胆的,因为毫不了解背景我们该如何去揣摩老人的心里状态呢?
想想《荒岛求生》里汤姆汉克斯的求生信仰是智代为人足球,《地心引力》桑婆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坚持,《少年派》为了自己死去的家人而活,那这位老人呢?
回答:生命本能!
片名中的“一切尽失”便是此意,与世界断联,存身与生命起源的海洋中,活下去便是纯粹的生命本能。
其实“一切尽失”的又何止是扮演老人的罗伯特雷福德呢,作为观众的我们少有的对角色一概不知,对角色的陌生和信息的空白也让我们“一切尽失”。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可能是第一次有如此尴尬的观影经历。
不知道角色行为的动机在哪里,连求生的方式也摸不着头脑,在银幕面前只能焦急的等待着老人的下一步作为,要知道《少年派》和《地心引力》至少都会交待角色自救的思路。
其实如此的处理方式便是让观众 不再是旁观者,也能切身的感受到那种前路渺茫的无助感。
罗伯特雷福德借助沉默的力量让我们目不转睛的聚焦在他的表演上,演技无须多言,一名70岁的演员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角色起伏的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影片没有台词就真的很安静吗?
显然不是,电影声音部分由音乐,音响和台词组成,而《一切尽失》在摒弃台词之后将其余两个效果做了完美的呈现。
根据距离,不同声道的组合混响将漂流之间的灾难感真实还原,如果《少年派》和《地心引力》都在借助科技制造画面视觉奇观上的立体感,那么此片便是在声音制作出了3D效果。
全片中声效的起始代表着这段情节的开始,罗伯特雷福德的动作则代表这段情节的发展,而那句Fuck和Shit展示这段绝望情节的结束。
用配乐和音响剪辑配合着角色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暴风雨来一段,翻腾倒海的将单一的情境处理的跌宕揪心。
影片的叙事是自然主义的,不仅是故事的主题在于人定生天或是敬畏自然亦或是体现出当代《老人与海》,而是老人在漂流过程中不加人为的粉饰和干涉。
从撞击集装箱,到暴风雨来临,还是两次获救而不得的故事走向中,都是顺其自然,不会有故意安排的戏剧性存在,没有浪漫主义的添材加火,片子的真实感陡然而生。
结尾处的那只手,看上去有获救的可能,但一切就在白光之中戛然而止,谁都不能准确的说老人是否获救,因为生命同自然一样无常!
咱就理性看待问题哈。
首先,主角独自开游艇出海,出事前应该开离陆地很远很远了,而且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艘游艇的动力源应该是只有风吹。
所以主角应该是很懂航海知识的人。
然而,出事之后,主角就真的一切尽失,包括IQ :1-船破了个大洞,第一时间不是应该补一补??
主角竟然选择去看看集装箱里有啥。。。
至少应该立刻回港吧?
然而好像主角也不急。。。
2-看到大风雨要来了,最基本的应对方案都没有??
借风力赶紧离开那片区域,或者收帆绑紧,立杆能降下来的降下来,盖防水布,这些应该下雨前就做吧?
3-好啦,船要沉了,被迫打开救生艇,那是不是应该把游艇上能用的物件都转移过去更能提高存活率呢???
我看他很多都没拿,比作是我困海中央肯定拿。
救生圈(海上多点漂浮物总是好的),救生衣(万一落水了还能辅助一下),绳索(绑些东西总会用到),照明灯(晚上求救信号),镜子(早上求救信号),帆船布(防水的被子,还能挡阳光),铁杆(做救生艇的划桨,或者作为支撑帐篷的支柱)。
嗯,主角很多都没拿。。
4-桶装水忘记拧盖子差点渴死,后面下雨也不拿容器装点雨水喝?
钓鱼工具都有,遇到鲨鱼就不敢钓第二次了?
5-上救生艇也不立刻研究研究信号弹?
错过了第一条船。。
(我前面说的在游艇上拿条铁杆这时候就有用了,做火把,比他手上的小小照明火大一点吧)6-在易燃的救生艇上点火???
这是什么神操作??
点火可以,能不能把那个盆放海上,离救生艇稍微远一点点。。
(带铁杆的好处又来了,远距离放火,不伤及救生艇)所以总结是编剧不让。。。。。。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本来以为7.7分会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豆瓣关于灾难,关于希望的电影一般评分相对较高。
可是看到电影最后那伸出的援手时,我满脸问号,然后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说老人沉入海底才叫做好的结局,只是整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实在是让人困惑!
首先我还是声明,这只是个人感受,求同存异,不要杠,你当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没问题,我完全理解。
我只说我的真实感受。
首先,刚开始没多久,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在一艘帆船上苏醒,接着一系列非常娴熟的操作给还在担心的我吃下了定心丸,虽然各种困难,老人都是沉着冷静的处理,我心想,这是棋逢对手,跟大自然较上劲儿了啊,而越往后面看,我越发觉得后劲儿不足,甚至觉得导演在故作深沉,如果只是体现绝望,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那最后的伸手,我又被彻底拉回到了世俗,还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老人与海》,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单中,不巧正好有这一本,以我的浅薄的感受,这部电影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老人与海中的故事,与鱼与海与己与天与意志斗,虽一无所获,但看完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这部电影中的老人,看到船连喊都懒得喊,你看到我最好,看不到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救我,到后面的骚操作,完全是导演为了影片的风格,硬生生的把沉默贯彻到底,我心中只有两个字,刻意!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船来了,嗓子哑了,喊不动了,放火烧船是希望破灭了,那我想问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呢?
老人相对年轻人本来就弱,更容易放弃?
拼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理解万岁吗?
抑或是还原真实?
老天爷就是这么不开眼盯着一老人狂风暴雨,几艘大船路过,信号弹就是看不见,连钓的鱼被鲨鱼吃了?
这叫真实?
如果这是真实,那最后伸手又是什么用意?
我觉得老人不喊(哪怕是一点希望),导演从头到尾给老人的台词就没有几句,就是给他这种设定,让影片看起来更有代入感,更加沉浸,自认为更加真实,但这种设定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设定而设定,违反常识,太阳暴晒的时候,草帽也不带,操作非常随意,如果这一切只因我是一个键盘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绝望,那放火烧船那一段,一整本书扔进火里的时候,我懵了,这是干啥啊?
破釜沉舟啊?
我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会风浪也不大,对方的船那么近,您就开开金口,边烧边喊,就算老天爷安排的对方是个瞎子,兴许不是聋子呢?
就算喊不出来,您张张嘴试试,这么多观众看着呢!
唉,说这么多不好的,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是片面的,电影肯定有他的价值,只是我的观感,已经被故事的各种设定带出戏了,没有代入感,也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再过几十年,等到我老了,我连给故事中的老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电影永远是电影,它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在里面生活,也在表演,银幕前的我们,看着人们的表演,也是一种生活!
老人的海上荒野求生,老人鲁滨逊漂流记,看近80的老戏骨还能在暴风雨中在风浪中搏击,真是令人钦佩,一个红色的集装箱刺穿了老人的帆船,虽然几经修补,但帆船还是行将就木,在风暴中老人不得不弃船,登上救生艇,好不容易看到一艘货轮,却没看到他似的走了,白天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小鱼,却被鲨鱼咬走了,晚上看到一艘巨轮又发信号弹,还是头也不回地开走了,不久他又看到一艘巨轮,此时已经没有信号弹了,他只好烧纸想要引起注意,没想到把救生艇给烧了,被迫跳入大海,没想到巨轮看到了火光,真的派救生船把他给救了,当然这一切也可能是老人临死前产生的幻觉。
拍这样的片究竟目的是什么呢。。。不可否认雷德福演技精湛,即便当年虎豹小霸王的英姿散去,但沧桑的脸庞依然可以让人震撼,但是电影本身没有故事,没有缘由,更没有启迪
没有过程的电影,老年漂流记!
现代版“老人与海”,很平淡的灾难片。但是独角戏演得不错。
雷德福为何不退休。这个岁数拍少年π会不会太out了。
老爷子身体力行,解释什么叫独立制片
大叔大叔,你真是倒霉透了。。。。。。。。连水果和水都不带上救生筏。。。。
绝望在最近的远处,希望在绝望的旁边。叙事上做减法,步步逼近无望的绝境。情绪上做加法,层层击溃求生的信念。最终看见尽失一切之后那个本能的抉择。叙事手法干净内敛,声音与环境素描出的孤独情绪异常激烈和绝望。雷德福的表演完美动人。
一共就几句台词,精彩的独角戏,雷德福这么大年纪真不容易
怎那么少评论此片? 2星。。观影过程困意+感无聊。安导的Life of Pi - 可以某种意义上终结此类了。主要这片实在*拍摄视角/立意/内容。。都显平庸;最后那点燃的火圈~缓缓浸入水中+结尾一幕获救的"牵手"算亮点!其它不咋样~也没觉得有震撼的力量。不过本能地呈现罢了=
罗伯特·雷德福独角戏 美国版 老人与海 ~
眼看希望一次次远去,你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嘛,真正的机会,也许只在你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刻,才会出现
失了一只船而已。
跟少年派差不多,给了马士基的船那么多特写,看来没少赞助啊,雷德福真棒~
【140126】★★★☆像去除了宗教元素的文艺和高逼格版<life of pi>。台词极少的独角戏,缺点是让很多不懂航海知识的观众有些时候都不知道主角在干什么,而且也很难深入人物内心。现代版的<老人与海>,抛去家庭,抛去社会桎梏,一个人与自己灵魂和命运的搏斗。
pi无人能及
《老人与海》+《荒野求生》+《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居然在这么喧闹的节日坚持看完了,还是一个玄幻的结局。
绝境之人就是应该在悲观主义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其他交给命运
《一切尽失》,一个演员,没有台词。有极致惊心动魄,有无限生命余味。惊叹电影艺术之美。顺便喊声好莱坞万岁。
这部片子说是灾难求生片,也可以说是老年斑漂流记,也能说成是科教片,实际我觉得是可以映射成人生的经历,只要不放弃总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