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幼儿园教师》讲的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丽萨,曾经有一个未完成的诗人梦,虽然报了诗歌班,但天赋有限,成为她的遗憾。
但无意中听到园里的孩子吉米读自己的诗,朴实无华却非常动人。
她从吉米身上看到了自己,决心用心培养,不顾吉米家人的反对,直到最后以绑架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心愿。
最后的绑架达到了电影的高潮,隐喻了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里的‘绑架’,用自己的愿望去安排孩子的人生,但无论什么天赋,终归要在现实中成长,一旦脱离了孩子的需要和成长的现实,就是绑架。
当吉米报警自己被绑架时,也在提醒成年人,当我们为了孩子好时,其实孩子很害怕,想要求助。
电影最后一刻,吉米说想到一句诗,这个开放的结局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吉米被选择性地关注时,吉米的天赋会像考试和成就一样乏味,还是依然带给他乐趣?
吉米写的诗将会是讨好成年人,还是来自他生活的真实感受?
也许,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赋。
人类文明的历史历经千万年,形成有秩序的环境。
一代代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天赋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让天赋跟随自己一起生长,直到离去。
丽萨,一个天性敏感的艺术家坯子,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在幼师的工作岗位上发现了一个孩子吉米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丽萨一步步引导吉米发挥着天赋。
吉米当酒保的父亲对孩子的诗歌天赋不屑一顾:“孩子,简单快乐就好!
”,并最终不满丽萨带吉米参加诗歌俱乐部而让吉米转学。
丽萨感到吉米的离开让她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偏激的从新幼儿园带走吉米去海边放松游泳,吉米在海边再次即兴作诗,这让丽萨无比开心。
随之剧情急转直下,吉米出人意料的趁丽萨洗澡时报了警,说自己被绑架。
当吉米被警察“解救”出带进警车,再次说“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却没有人再听见了......平静、一切都很平静,天赋就在这种平静中消逝......女主的部分裸镜也许是导演为整篇的平静增添些许吸引点。
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的愿望,“要是那个孩子是我儿女就好了”,他们的眼里找不见我的影子,我站在黑暗的海底,只有天才的光芒才能照亮他们的人生。
这部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如冰冷的镜面,映射出在不可抵挡的现实中逐渐消亡的自己。
他们同样深处海底,早已明白路的尽头还在遥远的前方,但另一个尽头已在身后。
那声遁入黑暗的“I have a poem”,终敲响了最后一位诗人的丧钟。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读书是为了精进,赚更多的钱。
全部为了世俗目标,我们蝇营狗苟,患得患失。
哪一件事是关乎我们的心灵?
关于生命的灵性?
让我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吉米的心灵是纯粹的,灵感突然降临时,那些诗句,仿佛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唤醒沉睡的灵魂,让我们重新审视一切。
丽莎被打动了,被征服了,吉米成了丽莎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部分,那部分是她后半生活着的全部希望。
她要帮助吉米做好自己,完成自己。
这个世界已被实用者占领,一切都以唯物主义为标尺,金钱,地位,吞噬了生活的全部目标。
所以我害怕它未来的样子,尽管它已经面目狰狞。
因出门,被莫名地要求隔离,我只身一人,蜗居宾馆。
这是个普通的屋子,床头,呼吸离窗很近,有川流不息的车、公园的歌声。
光线,声音,颜色,回忆都成了我的朋友,静默时,我们彼此做伴。
写字时,回忆迈着碎步向我走来。
直到所有的光都逐渐熄灭,走廊里有脚步和餐盒堕地的声音,那声音让人警醒。
幼儿园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幼儿教师丽萨步入中年,老公的臃肿、儿女的不务正业和不求上进令她无比失望,她在家中找不到快乐,但不甘平庸的她找到了自己“脱平”的手段——诗歌,她积极参加诗歌研修班,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一个五岁多的学生,一张有着中东人面孔的卷发洋娃娃的吉米身上,她在研修班朗诵吉米的诗作,以此赢得研修班同学的称赞。
研修班老师的几句恭维,她即便不爱他也愿意委身于他,以此获得价值认同。
她特意找到吉米父亲,这位生意人对这种过早过度的栽培毫无兴趣,但她依然要让吉米去诗歌朗诵会去朗诵自己的两首得意之作,以至于即使面对研修班老师的指责,她也毫不在意,仍然希望像奥地利的国王器重莫扎特一样,挖掘出吉米的天赋,让他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骄傲。
丽萨偏执认为吉米就像是诗歌界的莫扎特,是不世之才,自己是伯乐,自己的慧眼培养出杰出的诗人可以掩盖自己的平庸,这种人在外面身边特别是中年女性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爱情已半掩于坟墓,儿女已飞离了自己的羽翼,事业基本定型,不可能有太大野心,唯一让自己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其实平心而论吉米连早慧都算不上,更不用与莫扎特相比了。
不甘平庸的丽萨无非是想在吉米身上赌一把,不惜压上她的全部身家。
这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Lisa当了20年的老师,看了20年平庸的小孩子,意外中发现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她像饿狼一般扑向他。
影片改编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幼儿园教师》,讲述了一位幼儿园教师,Lisa,无意中发现班上的一个孩子,Jimmy,会不自觉地念诗,她嘱咐孩子的保姆要时刻关注Jimmy念诗,及时记下这些美妙的句子。
然而保姆却不当回事。
渐渐地,怀着对美的渴望,给自己背上发掘培养天才的使命感,Lisa开始走进Jimmy。
以下涉及剧透,请慎重考虑。
01 影片通过明暗交替的场景来展现几个对立的立场。
应该从小引导儿童的天赋,还是任其自由发展?
是否应该帮他挑选未来的路?
成为诗人,或成为商人?
要诗和远方,或是面包?
Lisa的善,如引导天赋的使命感,由一些明显的元素表现出来,比如直白的话语;Lisa的恶,如过度的自私,通过微妙的隐藏情节表现出来,比如镜头特写中人物的表情,叙事节奏中体现的人物心情。
这两种立场,通过应景的背景乐均匀展开。
观影时,有一瞬间你可以很确定地选择一个立场,但有时候你也会摸不清这其中的边界。
正如Jeannette Catsoulis在the New York Times上面写的影评,the director and writer skillfully fudges the line between mentoring and manipulation。
Lisa有着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面善、职业宽容、职业耐心,鼓励让Jimmy发挥想象,让大家看到他的天赋。
嘴上老说,这都是为了他好。
她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抢救莫扎特神童的壮举,带孩子逃离低俗世界。
然而他爸爸并不吃这套,说,只希望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者,快快乐乐地成长,不用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沉重。
什么艺术,什么诗和远方,都是不能当吃饭的家伙。
02 有人说,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愿景”,是自己的“愿望”,是自私的,是绑架。
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命令自己的孩子去得到。
但是如果连孩子都不是自己的呢?
自私得令人发指。
Lisa自己成不了诗人,逼着人家的孩子去成为诗人。
有“鼓励引导天赋”为借口,自私在这部片子里面,并没有表现的很露骨,但是足以能让观众察觉。
如Lisa经常去打扰正在午休的Jimmy,在幼儿园时经常找时间跟他独处,引导他念诗。
自私爆棚的时候,就是诗朗诵会的时候。
朗诵会场景的拍摄手法别有用心。
当时在台上的Jimmy已经开始朗诵,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但是镜头却一直停留在Lisa的脸上,在观察她的表情:得意,期待。
此时,本应该是主角的Jimmy,却变成了画外音。
镜头逼着观众把全部注意力放在Lisa的表情上,故意让观众产生不适感。
Lisa内心渴望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期待听众的掌声和赞扬,期待得到自己该得的荣誉,成为“伯乐”。
在朗诵会前的排练上,Lisa让Jimmy提前准备好答案回应观众可能会提的问题,比如”Anna是谁”(Jimmy要朗诵的诗歌是关于一个名叫Anna的人)。
在Lisa看来,Anna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是星星,是月亮。
但是后来Jimmy在朗诵会上却说,Anna的原型是另一个幼儿园老师。
此刻,她瞬间崩溃了,冲下舞台,仿佛遭到了背叛。
为什么是另一位老师?
她对Jimmy这么好,为什么Anna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没有发现他天赋的老师?
她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那个人。
她希望成为Jimmy的灵感来源,她希望Jimmy的才华是属于她的,而不是拿来赞美其他老师的。
03 Lisa一开始在诗歌课上读Jimmy的诗,收到了夜校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得到了她想要的关注和认可。
她并没有表明这首诗的来源,也没有撒谎说是自己创作的,只是任由大家默认了她的才华。
然而这次“无意”的举动,却在后面的情节中,成为“欺骗”。
后来的朗诵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朗诵会,她明知道夜校老师会出现在现场,仍带着Jimmy去表演她之前在班上念的诗。
这个时候,渴望被赞美成“伯乐”的迫切心理驱动着她,她想被更多人赞许。
朗诵会后,夜校老师愤怒无情地对Lisa说,You’re not an artist. You’re just 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你不是个艺术家,你只是个艺术鉴赏者,一个业余的半吊子)其一,Lisa无形中欺骗了夜校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大家以为她在作诗,但其实她只是在分享诗歌;其二,夜校老师原本对Lisa的私人好感源自她的才华,而不是她的赏析力,第二次被欺骗;其三,Lisa参与了他开设的诗歌课,如果这首诗不是Lisa创作的,那么只能说明夜校老师教导无方,自己的学生竟然将其他人的诗歌据为己有;其四,夜校老师成为“伯乐”的机会幻灭。
那句话,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 莫名突然戳中了痛点。
这仿佛就是在说某些人啊。
渴望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沉浸在幻想中,喜欢仰望着艺术大师的身影,但是从不去深究,更别说学习,只能拼凑几句粗糙乏味的句子,故作神秘。
Lisa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够文艺,整天只想着party。
她的女儿以毒舌回击,说:我天天party但是每门课都是A,你天天念叨一百句诗歌也没见你有什么成就。
赏析和创作,两回事。
欣赏艺术是没问题,可以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评论。
但请不要冒充艺术品的创作者。
04 在Jimmy爸爸强烈禁止Lisa和Jimmy接触后,Lisa偷偷带着Jimmy去了郊外。
这次郊游虽然很愉快,但是Jimmy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绑架”。
Jimmy决定要报警的时候,她对Jimmy说,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 There’s no place in this world for you. For people like you, couple of years, you were gonna be just a shadow, just like me.(这个世界将会把你抹去。
你没有立足之地。
这样再过几年,你将会成为一个影子,就像我一样。
)她想对Jimmy说,如果没有了伯乐,骏马也会沦为普通的马。
在她看来,平庸的人很可悲。
但是吉米想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他人在此刻能决定的。
最后Jimmy报了警,可能是因为爸爸给了他程式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爸爸的普通教育,战胜了Lisa的特殊教育。
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因为,在最后一幕,吉米在警车上突然文思泉涌,想起一首诗,却没有人倾听了。
没有人在乎,在他人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熊孩子。
写诗也要报班,这个憨憨。
教诗歌的老师。
就是个老神棍。
这也能当?
他也敢当?
然后女主开始偷诗,偷小男孩的诗。
(我有一个疑问,现实中真有这种小天才吗?
这里是不是夸张了?
这也可能是导演内心的一个梦,小男孩就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天才形象,他只能拍着无聊的电影,像里面的女主一样,无聊地生活,哈哈哈哈)然后她闺女犀利的吐槽
后边,她偷诗被发现,幼儿园也隔离了她。
作为最后一跃,她拐走小男孩,来了个时间更短的《罗马假日》。
这是报复,也作为表达压抑的一种手段。
享受完片刻精神欢愉,报警,再次回到自己的现实角色中去。
换个角度看,是折射女性困境的一部片子,她放不开拳脚,从始至终。
她只能循着社会既定的路子去寻找,去探索。
可实际上那些都是狗屁。
闺女说她就爱做样子,不得要领。
她生气,没有办法。
因为她要做打理好生活的那个人,让闺女儿子有能力去破坏,思考乱七八糟的事物。
她老公可能是那个适合当妈的人,她适合出去一展拳脚。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因为自己热爱艺术却又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于是比其他不懂得艺术的人都要明白Jimmy的天赋有多么可贵,而又因为生日让她了解到如今能够发现一点艺术是那么难得,于是拼了命想保护下这颗苗子。
看了很多评论批评女主啊或者说女主自己不够努力什么的,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一直批评女主自身造诣不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天才的,很多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个人不太喜欢看什么总带着阴谋论总觉得人家另有所图,在我眼里女主就只是对当前物质横流社会的一种失望和拼命想保护Jimmy身上天赋的欲望罢了,无关任何其他。
没必要说谁对谁错,没必要去评判女主的价值观是对是错,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看这部片子就站在女主的立场上,艺术对这个世界很重要,这就是她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只需站在她的角度想就好了。
“Talent is so fragile and so rare. And our culture does everything to crush it.”
太白左了,我要有孩子,我不希望他的老师这样对他,非常不适。过剩的圣母ego和对于天赋平庸的鉴赏,拍出来的感受只是疯狂的自恋与失意的投射,而这投射又那么虚弱无聊,没啥意思。
前半段有着《天才少女》的温情,以为会是一个口吐珠玑的小诗人故事;到了后面则想到了《如晴天,似雨天》里的微妙“忘年交”气氛。小男孩在不经意吐出的诗歌说“她的美丽于我足够” ,Lisa则哭着说“悲伤不会停止”,看得和旁边的人一直小声啜泣;当儿女叛逆、“学业”不顺利再到枕边人,诗成为Lisa的心灵寄托和救赎;男孩带他进入了这片世界,而她则想在这里永远也不要醒来。
这也能叫诗?
7.4分
教师从Crossing the line到Staking再到Kidnapping,这有问题吧,理性人不能忍。但从影片应反映现实和文学作品是否应该强调三观的角度思考不给一分。
如果没有原版,大概称得上是个微妙动人的故事。不知是否由于明星光环,Maggie Gyllenhaal塑造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但也如同大多数的美版翻拍一样,优缺点同样明显,直接把一些侧面内容下了死结论并反复加以强调,感觉不太舒服。
烂片不解释
与《天才少女》完全相反的价值观,且不说诗歌这种以主观臆断衡量的东西是否需要天赋,也不说诗歌朗读者那面目可憎的模样,单单把普通小孩称为“蠢孩子”就够恶心的了。
无聊
女主开始绑架后就显得有点冗余了,后面剧情发展展开诡异。其实只是不同角度的当孩子是工具罢了,疯魔与崩塌都是意料中。“I have poem”又如何,也还是看命运啦。
21_059。没看过原版。很有意思的电影,对于天才或者是教育方面的探讨。一个知道自己平庸而不甘的人发现了天才,想用自己的方法去培养助长。他有这发现的眼睛,但没有这照顾的权力,到后来发展越发偏执。谁也说不准是该任由发展天性,还是给他最好的条件来培养。到最后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还是凡人,只要走到最后才知道。(真没看出lisa对jimmy有什么恋童的感情,有的只是她对于平凡的不甘)
艺术,痛苦与荣耀
又一个孤身迎战沉沦全世界的故事,并且视角上极其特别,并非是主角自己成了那只孤傲开屏的孔雀,而是伯乐痛惜世人不再需要良驹、亲爹不希望孩子成为莫扎特的悲剧。我们可以像Lisa的女儿那样,毫无才华的老妈不过是被成人夜校诗歌班滋长的浪漫主义所害,对天才儿童进行一番诱导式的揠苗助长,也可以艰难地设身处地,与惜才的她一起去对抗这个平庸的世纪。
殉道者一样的Lisa在跟世俗世界争夺Jimmy身上的神性,为此她甘愿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呵护她的神,可惜且可悲的是,神不在乎。
内心刻画非常细腻
看完以后感觉心情很低落,正如热评里说的,Jimmy成为了她实现自我梦想的工具。比起这样的美国家庭,我甚至开始觉得中国父母一切围着自家孩子团团转反而精神更不容易空虚呢。人呐,要知足常乐。
Maggie Gyllenhaal做這類角色真是很有味道,小朋友也可愛而帶點小機心似的表現,外在條件很不錯,之後就是一個現實中的小激動對大冷淡的世界,故事雖小但有愛,背後為追求物質對追求精神的落差而惋惜,有機會真想看看以色列原版,值一看
本以为是伤仲永,结果拍成了我国大多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伯乐的工作不是变成千里马,而是辨别千里马。
若不被平庸折磨,哪有勇气去失控
附庸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