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到底是什么?
我的梦想到底又是什么?
从电影开篇这个问题就一直在我脑海浮现,直到电影结束,这个问题就如石头在我心上一样,压着我,快透不过气。
梦想值得放弃吗?
人有梦想跟没有梦想会有区别吗?
梦想是不是也是一种压力?
如片中两位主角一样,菅田将晖与桐谷健太,梦想是能成为红起来的漫才师,可惜现实始终是现实,十年里,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却得不到成功。
有梦想的人与没有梦想的人的差别是不是一个找到了方向,一个没有找到?
方向正确了,那如果在里头前进十年也获得不了成功,那是方法错了吗?
那这样说,有梦想的人与没有梦想的人,不就没有区别了吗?
可能没有梦想的人活得更愉快点吧。
时常听到一句话,“如果没有找到方向,所有的努力也是白费。
”那找到了方向,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所有努力是不是也是白费呢?
如剧中菅田将晖一样,结束了十年漫才之路,去做了地产中介,那他十年内的努力,是不是也就白费了。
还记得在片尾桐谷健太说得一句话,“从你开始了做搞笑艺人,那就没有退役的说法了,搞笑艺人的才能会一直伴随着你接下来的生活。
”是的,十年的努力得到的才能是不会白费,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这十年算白费了吗?
如果一直坚持下去,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怎么办?
是方向错了?
还是方法错了?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梦想重要吗?
套用马云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希望自己也快点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向着梦想前进,早日实现梦想。
尽管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也不算白过,毕竟人生就是这样,不会事事如意,没有天意,没有注定,只有自己不够努力。
加油吧,年轻人。
这篇影评会提及剧版比较多,但是还是想写在这里,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原著的,电视剧版是对原著的扩写,电影是对原著的删减,这都无可厚非,但是电影版删节改动的太差了,以至于让我无话可说。
于是,我就想对比一下原著和电影一部分有差异的戏,再看下剧版是如何处理的。
另外声明,我还是非常喜欢板尾演戏的:)热海花火大会剧情暂不复述,节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原著中关于徳永说漫才时的内心描写。
搭档问我:“要是被自个儿养的虎皮鹦鹉吐槽,哪句话是你最不愿意听得?
”我起先回答:“你得缴纳年金哦,哪怕是一点一点地缴纳也行!
”然后又接着说:“那个死角就不要动了。
”“我心里有件重要的事和你说。
”“你从昨天就没正眼看过我,难道是想吃了我吗?
”“你不后悔吗?
”等等。
我说出一连串儿虎皮鹦鹉压根儿就不可能说出来的话,对此,我的搭档一个劲儿点头,并且还陈述自个儿的意见。
但不知为何,他唯独对“你不后悔吗?
”这一句反应异常,独自大笑起来。
这时,从面前走过的行人听见的应该只是搭档的笑声,而搭档的笑是不出声的,只是一个肌肉不停抽动的过程,因此,从远处看过来,我们几乎是站在原地不动的两个青年而已,傻不愣登的。
搭档笑个不停,这算是唯一的解救了。
的确,如果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回到家却被自家的鹦鹉嘲笑:“你不后悔吗?
”那说不定真有点儿想把它的翅膀烧掉。
不!
把翅膀烧掉的话,那鹦鹉就太可怜了,还不如拿打火机烧自个儿的手臂呢,这会给怕火的动物造成强烈的恐怖感。
用火烧自个儿的手臂?
这在鸟儿看来,除了惊异之外,可能什么作用也没有。
这么一想,我居然也微微一笑。
来来往往的路人对我们几乎是视而不见,虽然偶尔有人关注一下,但他们一边皱起眉头,一边竖起中指,信步而去,令人非常不愉快。
那种置身于众人之中的疏离感,猛然袭上心头,击溃了我。
如果这时再被鹦鹉嘲笑:“你不后悔吗?
”我说不定会哭出来。
正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后面的海上响起了爆炸声,响彻群山。
鹦鹉的“你不后悔吗?
”点明了又吉老师想要表达的情感,即在无情的世界里,以一己之力去坚持漫才梦想的无助感和“我们真的怕自己主动让梦想完结”带来的恐惧。
这个夜晚让我知道了自个儿面对庞然大物是多么无力,但也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识了日后相处多年的师傅,仿佛在迷茫之际注入了极大的力量。
而且,我拿定了主意,除了师傅,我向任何人学。
但是随后他遇上了神谷,神谷是一位可以替德永报仇的人,他可以对每一个过路的人执着的尖叫:“地狱、地狱、地狱”,也可以对路过的小女孩柔声细语:“小妹妹,对不起啊”,“毫无戒备的纯真”是德永跟随神谷的初衷,就花火大会的漫才表演这场戏来说,是主要描写德永的戏,甚至连神谷的“地狱”段子,也是为了突出世界的无情和无序。
来看下电影版怎么操作的:
电影版:这句台词说的是路过的行人很冷漠,镜头却给到坐下来听漫才的暴走族sparks的段子里加了一句:“这样大家哪儿能记住最关键的漫才啊” 来表现没人停下看他们的漫才,漫才段子则完全照搬原著中的对话,基本上一句都没差。
电影版:烟花在空中发出爆炸声,两人都沉默了,搭档也没有因为段子露出笑容但是德永的内心戏则全靠苏打的表情带,最关键的“你不后悔吗”搭档听后也没有笑,原著中街头杂艺老年会的表演拖延了时间导致观众都去看花火大会的桥段完全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暴走族的摩托车轰鸣声盖过了他们表演的声音。
电影版:突然赶过来的暴走族这样看起来,感觉把原著里搭档的温柔和理解,众人的冷漠,世界的无序,完全删去了,就算苏打演技再好又能怎样呢?
那种无助感还是减半了。
最可气的是还加上了蹩脚的暴走族,仿佛把世界的无情都归结在一小撮放荡的年轻人身上,把这些人变成了这场表演的敌人,板尾还说不与世界为敌,这不是明显立了一个敌人在这里嘛,最后还开始吵架了,当然这个设定让大林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但真的不知道这戏加的意义在哪里。
剧版:
剧版:Sparks表演时,老年会充满讽刺的谈笑风生首先,剧扩写了原著里只有几十个字的关于杂艺老年会的戏,以突出底层艺人的辛苦,这种大物的表演时间长,挤得后辈没有镜头和时间的情况,在搞笑界更是比比皆是:其实,按照规定,在放烟火前,所有表演就该结束了,但排在前头表演街头杂艺老年会的成员们一见到观众就来劲儿,表演大幅超时,这才产生了如此凄凉的结局。
其次,是完整写了一个鹦鹉的段子(这个段子的成长也可以看出德永创作的成长和sparks的成长),并没有用书里的“你才是傻鹦鹉!
”这句台词来表现德永的自暴自弃,而是用林子的一个眼神代替了所有,林子所扮演的这个德永一定说不出书里的这句台词。
剧版:自暴自弃,眼里闪着泪光的德永(林遣都)所以其实电影里苏打和桐谷健太可以说是准确还原了原著的德永和神谷,苏打演的很好,我对电影版的两位演员还是非常满意。
但是林子和波冈才是最打动我的德永和神谷,如果不是他俩,我可能都不会成为《火花》的粉丝。
然后说一下,镜头语言的张力,因为板尾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剧版的镜头基本上是吊打电影版了,不多赘述,只是说关于人群的描写,一下就可以看出差距。
电影版:花火大会的全景(热闹的商业街)
剧版:花火大会的全景(临时搭出的海滩舞台、灯光对比:舞台和冷漠的人群)
电影(开始表演):人群盖过了舞台,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剧版(开始表演):主人公用力表演,人群却成了流动的背景
电影(段子高潮部分):德永(自暴自弃?
)的呐喊
电影(段子高潮部分):看烟火的高兴的人群
剧版(段子高潮部分):主人公孤独的表演,人群的冷漠说下总体感受后续撸到别的戏还会继续补充对比的部分,这里简单说下总体感想。
关于戏剧性我觉得又吉写的最好的戏就是花火大会这场戏,基本没有一句废话,又是开篇,一下两个人物就立起来了,核心矛盾和主题也全都出来了,非常简洁又张力十足,最重要的是文学性上一点都不差,关于花火、热海、群山的描写有深度并且文采斐然,这都是超越了剧版的,喜欢剧的也不妨读一读书。
剧版在这一段基本上完全沿用了文学版的结构,可见又吉老师的段子水平,他善于营造这种大起大落、矛盾突出、富有戏剧性的桥段,对比同样是艺人的板尾,我就不说了。
我真的无法评价谁更懂漫才多一点。
关于搞笑和艺人当然了,板尾的恶趣味也为他带来了一些便利,在一些搞笑桥段的营造上,电影版更能吸引注意力。
但是漫才又不是一发艺人,所以M-1上占主流的还都是正统漫才啊,而且吉本的艺人大部分都是正统漫才啊,奇怪风格的漫才都是别的小公司为了突出重围才去尝试的,我不知道板尾为什么还要用笨拙的恶趣味搞笑镜头代替正统的漫才表演。
剧版的段子无论是表演还是段子创作都认真不少,导演的镜头完全配合漫才,一点都不炫技,感觉非常尊重漫才业界。
《火花》的主人公是一群梦想当漫才师的年轻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故事,也是一起站在舞台上的同时代的搞笑艺人,以及支持我们的所有人共同拥有的风景。
这是又吉老师在中文版《火花》的《致中国读者》中提到的,这简直是对全书的高度概括,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剧版也是这样拍的,着重描述了德永与神谷之间的师徒情谊,德永与山下的相方爱,人气高的对手组合和单人艺人,经纪公司对sparks的支持,粉丝的关注等等。
但是电影版师徒情谊解释不清,尤其把神谷的漫才论删除得只留下片段独白。
原著里,神谷是带着迷茫的德永向前的力量,德永一直崇拜着神谷,根本不是什么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感情。
相方爱也基本上没有,漫才大师去世而产生的吃锅戏本来重点是描写德永与山下的相方间的摩擦与宽容,结果因为删除了小时候的回忆,变成了德永与师傅的心意相通,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周边艺人就更别提了,鹿谷这个角色凉君可以说是本色演绎了,但是原著这个角色根本不是重点,电影里却过分吸睛。
经纪公司的戏其实是剧版后加的,可以说非常巧妙了。
漫才是一个共同作业,这简直是吉本的slogan了吧,所以才会如此推出《火花》这个IP,能做的衍生都做了。
剧版里可能是因为小林子太耀眼了,我们更多是关注德永追求梦想然后失败了这件事,关于漫才的理解其实深入的并不够,直到我读了书,才搞清楚了漫才对于德永的意义,这也是又吉最想说的“火花”。
就算剧版已经是神作了,电影多去阐释关于“漫才”“创作”这类的主题未尝不可。
(尤其是没有了林遣都这个害人精,根本不用担心被带跑偏,苏打演技又完全hold住)所以,我真不知道是板尾对搞笑的理解有误,还是完全不会写戏,最后做出了这样的作品,还是挺遗憾的。
关于追梦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林子太耀眼了,剧版的《火花》我们更多是和德永共情,仿佛每个人都是追梦的失败者,林老师自己也说,这是个失败者的故事。
“我们要颠覆的是‘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这句美丽的格言。
”这句成了流行语,但是书里所描绘的无情世界其实并没有压倒一切。
《火花》就是一个漫才师的故事,这群人在“长时间地经历无谋划的挑战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世界骤然变化的一瞬间,体验自己想出来的段子没人笑的恐惧以及哄堂大笑的喜悦”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幸福,德永都经历了。
“火花”是对漫才师这个行业最好的描述,“无论做哪一行,艺人是不会引退的。
”我们怎么能嘲笑一个一直在追梦的人呢,神谷这一辈子都是漫才师。
所以,这个故事没有人失败。
(电影还把德永住下北泽的戏删掉了,也没有突出神谷是永远的漫才师,真是气啊)“只要活着,就不是坏的结局。
我们还在途中,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觉得这是又吉老师给相方绫部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了吧。
看完电影我才明白,开场时德永一眼不眨地看着神谷站在台上,对着台下的混混、去看烟花的人们一个一个指着大喊“地狱‘的感情。
他或许不明白这个梗有什么好笑的,但他明白自己做不到,所以别开生面,尤为羡慕,满目憧憬。
我们都是特别普通的人,没有可以夸耀的才能,没有可以炫耀的长相,没有可以拼得过别人的家世,所以我们安于平庸;可有一些人跟我们处于一样的境地,却能够突破世俗,不畏人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以前有位作家说,看着自己喜欢的明星闪闪发光就会感到很安慰,觉得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全让他的偶像帮忙实现了,就像是他自己获得成功一样感到欣慰。
但那始终是别人的人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你自己人生的愿望,又为什么要寄托到别人身上呢?
如果我有神谷一半的勇敢、一半的天马行空、一半的不顾世人眼光,我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
还是过得跟他一样,看似潦倒,却满面笑容?
德永在最后的告别漫才live上做到了,开创了另一种漫才,说着反话,透着深情,喷着唾沫,流着眼泪,对台下观众一个一个指着嘶吼:去死,都去死。
他做到了,却离开了,不知道那场最后的演出在现场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感情却让我泪眼朦胧。
——“感谢我的搭档当初邀请我组成漫才组合,他说漫才真的挺好的,我很喜欢漫才,谢谢你们的支持和观看,我希望你们都过得幸福,和喜欢的人一起活得长长久久。
”从德永认识神谷以后,无论冬夏、无论早晚德永都会认真地记录神谷的言行,这一记就是十年。
有一幕是德永突然从床上坐起然后研读自己写下的记录,让我想起之前一个同事跟我说:我们现在这样就差不多了,不然你还想怎么样呢?
我去过一个很有名的老大夫家里,书屋里三面墙都是医书,随便拿起一本随便翻一页都有他的笔记,我们做不到人家那么刻苦,所以也不会有人家那样的成功,平平凡凡地当个大夫,能提高常见病的治愈率,无愧于心就行,难道你还想去治愈渐冻人什么的吗?
你做不到的。
道理我都懂,我只是不甘心。
我也佩服德永的努力和坚持,似乎无论陷入怎样的绝望,无论在那条黑暗的漫长的道路上怎么都看不到前方的光,那他也能摸爬滚打地往前走。
为什么我做不到?
是我没有他的勇气,没有他的精力,还是没有他那么热爱?
而即便他有才能、有毅力、很努力,他也没有获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谈得上成功的人,真的太少了。
大部分的我们,只是在做成功人士的衬托而已。
但就像神谷说的,难道这些被打败的人,就没有他们存在的意义了吗?
不是的,正因为有他们在,比他们更厉害的人才能被敦促着往前走,创造出更有意思的漫才,将这个世界推向更高的巅峰。
——他们奋斗的日子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
我们还活着,这就不是结局。
我们还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关于两个男人追梦10年的故事。
神谷一出场就是一个前辈的姿态,对于后生德永在舞台上的窘迫,出手相助,有着“惺惺相惜”的“义不容辞”。
因为对“漫才”的钟爱,经过简单的拜师仪式,开启了相互取暖,而艰辛异常的追梦10年。
对于德永来说,神谷是有趣的好玩儿的,看到神谷的幽默潇洒,他也有了新的动力,生活也就有意思了起来。
再次在东京相遇,第一个场景便是公园偶遇红帽子打鼓人。
神谷寻着鼓声而去,呆呆的站在打鼓人面前,直勾勾的盯着人家,迫使打鼓人感到窘迫而停止了演奏。
他却执意让人家继续演奏下去。
随着鼓声,神谷进入了自己的节奏世界。
先是随着鼓声,像指挥一样上下起伏挥舞着手,而后竟不自觉的跟着节奏开始了说唱和舞蹈。
“敲鼓,敲鼓的男人,希望鼓声唤醒巨龙;敲鼓,敲鼓的男人,希望鼓声唤醒巨龙……”敲着敲着,打鼓人也随着他的节奏,忽强忽弱,忽快忽慢,就连天也打起雷来,加入了这场默契的表演。
路上行人开始躲避即将而来的雨,而这三个人,却仍在原地,任凭这被他们”召唤“而来的暴雨倾注,痛快的给他们伴奏。
“敲鼓,敲鼓的男人,希望鼓声唤醒巨龙;我好奇明天会发生什么,有好事发生就好了;敲鼓,敲鼓的男人,雨真冷啊,我希望明天能是个好天;敲鼓,敲鼓的男人,敲鼓的男人在敲鼓,对,他就是敲鼓的男人,带着红帽子敲着鼓;对,他就是敲鼓的男人,敲得可真好啊”。
我被这情节感染着笑了好久。
影院里也笑声一片。
这样简单,有趣的人,在生活中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别人快乐和惊喜。
这是源自神谷乐天的个性,以及作为漫才艺人的特质。
但生活却不像这一幕的轻松,电影之后虽有令人愉悦的片段,但依旧填满小人物追梦过程中的心酸、无耐和痛苦。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神谷“同居女友”真希找到了“正经”的男朋友,而神谷不得不搬出住处的一场戏。
神谷拉德永陪他一起去拿行李,因为新男友已经住了进去,为了避免舍不得真希,场面变得严肃尴尬,神谷竟提出了要德永当场“勃起”的请求。
而更加令人意外的是,看到收拾完东西准备离开时神谷开始凝重落寞的表情,德永真的照做了。
打开准备好的黄色图片,成功逗笑了神谷,实现了预想的效果,打破了尴尬。
两人被送出了房间,真希笑着做鬼脸告别。
这个爱做鬼脸的“妓女”真希,也是在苦难的人生里,做着令别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关上门,才把脸深埋起来。
神谷和德永起初经常呆在一起,在口琴小巷的御船町喝酒吃肉。
在以后的时光里,他们在自己各自的组合里,演出,排练,努力,失败。
时间似乎过了很久,德永从神谷搭档那儿听到了神谷即将破产的消息,作为前辈的神谷从不让德永花钱,于是德永打算去劝他别再大手大脚。
再见到面,神谷也染了德永一样“燃”的银色头发,但这让德永觉得失望。
他觉得神谷慢慢的开始模仿别人,而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第一次,两个人交换了角色,神谷听着德永的教诲,低下了头。
借着上厕所的名头,他是去剪了这一头失去了自我的银发。
镜头静静的沿着东京清晨的街道,扫过了他们一起走过的小路,剧场,男主德永开始了回忆的独白。
回忆一路走来,始终在奋斗的自己却被社会摒弃,似乎永远处于绝望之中。
人们对你的表演无动于衷,你会害怕;人们因你的表演而发笑,你会快乐。
在最后一次的告别演出上,德永用说”反话“的表演形式,咆哮着流着泪,诉说着从艺的过往与内心的挣扎。
甚至在台上大吼那些不喜欢他们的观众都是混蛋,都去死,就像开篇之初神谷为德永打抱不平时让”流氓“观众下地狱一样。
而台下的观众却静静的听,甚至在鞠躬谢幕之后响起了经久的掌声。
这一场拍得完全将人带进了剧场成为台下被数落的观众,那种倾泻而出,不吐不快的诉苦和咒骂,道尽了心酸和委屈。
他没有被责骂,却引起了观众的怜悯。
释放了自己,也释怀了过往。
也许就该因此结束,永远的谢幕?
直到再见到神谷,特别是看到了神谷为了表演而隆胸,德永再一次的教训了神谷,他们的身份第二次的交换。
一直在给予指导的前辈神谷,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初衷,而被后生德永毫不留情的打醒。
隆胸并不好笑,而且低俗。
神谷低着头小声说:德永,我知道了。
我错了,我真是个傻子。
故事的最后,回到了最初相遇的小镇,看了烟花。
在第一次喝酒的小酒馆,看见了当时还在妈妈肚子里被神谷说”肯定是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小姑娘,生活的窘迫褪去,一切都回到美好的样子。
在看到墙上漫才表演的海报后,神谷依旧满脸的憧憬和激情,眼里闪烁着光,那是重新回到喜爱的事情中,而无法抽离的专注。
他说:被淘汰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获。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没有走到终点,就没有坏结局。
依旧没有看到他们一炮走红的表演,可能生活中本就没有这么多的遂愿或者反转。
有太多人扮演着小角色而永远都不能成为明星,谁该是什么样就还是什么样。
但是对于喜爱的东西,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在提起的一瞬间,可以把你瞬间拉回从前的青春岁月,一脸追梦的样子。
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
八十年来首位摘得芥川奖的漫才艺人又吉直树的自传体小说《火花》,是芥川文学奖史上销售排名第一的小说,全日本发售超过三百万册。
八〇年出生于大阪的又吉直树,作为隶属事务所的搞笑艺人沉浮十年,默默打拼,将人生的迷茫心酸投射到笔端,2015年发表处女作小说《火花》一举拿下第153届芥川龙之介奖。
也许没人能够准确地描绘为梦想执着前行时的寂寞和煎熬,时间一年年地过去,眼前万变的世界依然没有给你留出一条光明小路,这时的每一个人,都将怎样抉择。
改编原著有风险,通常谁先拍谁占先机,后拍的倒霉催的就会被拿来不停地比。
一年前小说改编的剧版,有10集的时间慢慢打磨一个人的十年光阴,而一年后2小时的电影,会让人感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主人公,年轻的艺人德永,仿佛那个一模一样曾经奋斗过的我们,带着不羁与不甘,积极勇闯,菅田将晖没有戏精上身地去表现什么“深邃幽潭”、“笨拙羞怯”,我看到的,是每一个热爱本职的年轻人应有的暗流狂涌的平静独行。
十年的时间,和师傅或远或近朋友般的情感相处,人性中的善良美好和善解人意,菅田将晖传达出的情愫舒缓平和,与屏幕上出现的一年年的年份一道,散发安静的力量。
16年6月的时候,菅田曾和导演板尾创路见面对谈。
板尾创路说,“观众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幸福。
” 有一点我比较同意,被板尾创路夸赞“成熟”的菅田将晖太过耀眼,不像落魄的搞笑艺人。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奋斗的路上,有人是知恩知遇聪明刻苦的“小岳岳”,更有人则是一路坎坷嫉恶如仇的郭德纲。
而我恰恰最认同这样的德永,这个菅田将晖的德永,坚定热爱,冷静承受,不怨不悔,温暖如海。
想落泪却并不悲伤。
“即使不能和每一个人成为伙伴,也不与全世界为敌。
(板尾创路)” 那个8分钟超强的千字对白情绪爆满一镜到底的舞台可以谢幕,但生活将永不落幕。
4星都给感动我的菅田将晖。
报知电影奖、日刊体育电影大奖、电影旬报、大阪电影节四座影帝实至名归。
两年前的时候,看的是林遣都和波刚一喜版的火花(电视剧版本)。
当时这个故事躁动一时,书,原作者,电视,电影,全方位袭入市场。
所有评分网站上都是高评分而我当时看完后,心里却只有“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也能说”对这个故事无感。
甚至认为他矫情,在无病呻吟。
那时候刚回到家里进行休养人生第一次抛开我认为我需要去做的事情,坦坦荡荡面对自己的休息可能那正是一段看什么都不会有感觉的时段想看点触动我的文学,而它却只是平铺直述日常的故事那时候我只记住了林遣都只记住了波刚一喜版本的神谷记住了林遣都的白发造型并在那之后开始了我对“浮夸”染发的尝试。
至于火花这个故事我当时在朋友圈里感慨“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现在往回翻,翻久一点,那一条评论也还留着。
苏打和桐谷健太的电影版本,在那不久后也上映了。
出于对火花这个故事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和优越感,作为苏打迷妹的我迟迟没有补上这个版本。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这有什么好感慨的”这可能是当时我的一种自我防卫吧当一个人接近崩溃的时候,他的心是不可能柔软起来的,不然下一秒的事,谁都不知道。
为什么会不开心?
为什么会接近崩溃?
我不知道。
直到现在我都不清楚。
可能只是一直以来,对自己太苛刻了一年多了,已经不记得火花细节上的发展了,抱着对比的心态,点开了电影版。
是的,苏打的德永远不及小林子的德永让人动容。
以往苏打是可以扮演出任何角色的,但这次他没有。
又或者是,同担任原作与剧情编剧一职的又吉直树(电视剧版也有他作为编剧)有意而为之,让电视剧版的两位角色更具有沧桑的气息,而电影版的,却都带有些自身的元气在。
或许就是这两位演员(或者说又吉要求下所呈现的角色)自身带着的元气,让我在两年后,终于看懂了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两年前的我,只看到了他们的“死”并且拒绝共情。
两年后,在做好了心理准备接受“死”的共情时告诉我,其实他们还“生”着。
我们也“生”着。
于是不知道是什么理由,我嚎啕大哭。
去年最喜欢的日剧出了电影版,然后我在上映第一天下班后(因为加班)来到了最近的电影院一个人看了这场电影。
买的是18:40的票,而且23日还是日本的勤劳感谢日,大家都放假的日子。
然而电影院里不到20个人,而且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和叔叔,旁边个隔两三个座位的地方还坐着一个被奶奶带来的小萝莉。
导致我途中还几次去看小萝莉的反应。
果然小萝莉更喜欢吃奶奶买的爆米花。
跟优秀的电视剧一相比,差的太远。
果然因为电影时间有限,很多事情很赶,很多地方没交代,忽然就这样了。
很多地方处理地没有气氛,像流水账一样。
不喜欢的地方有很多。
下面几点是我印象比较深的。
1开头德永和神谷相遇那一段的处理,搞几个小混混故意找茬,太刻意做作了。
2神谷让德永写自传,没想到电影里直接让德永拿个粗粗的随处可见的马克笔来写《神谷伝記》这四个大字,真的很失望,一下子没有了特别重要的感觉。
3去MAKI家拿衣服的时候,MAKI的新男友还特意回过头来看他们一眼,感觉一下子破坏了那种尴尬的气氛。
最不能忍的是导演竟然让德永用手在外面爱抚自己的JJ,太明显了,一点都不掩饰,感觉很恶趣味和很LOW。
德永是个内向腼腆的人,怎么可能在外面摸。
还是电视剧处理得好。
4表演漫才的情节太少,根本看不出来为了漫才付出多少努力,也看不出来追求梦想的艰辛和无奈。
5人物塑造得比较失败,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德永的搭档,神谷的搭档,MAKI等人物都没有鲜活起来。
可能因为我先看的电视剧,所以这个看完后,觉得就像流水账。
演员演技都不在线,人物塑造泛善可陈。
管田将晖不适合这个角色,这次的表现也一般,我也不知道整天网上哪来那么多人说他演技好。
MAKI的角色算是毁了。
总之这是一次很差的电影化,导演虽然是有名的搞笑艺人,但说实话导演还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日本的小鲜肉和小花演技也不过如此。
整天在网上吹日本的小鲜肉和小花演技多好的人和吹国内小鲜肉和小花的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电视剧版的“火花”珠玉在前,已经到达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我没有料到电影版没有保持故事本身应有的水准,同样的情节怎么拍的这么媚俗和平庸。
菅田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外表和个性都颇具棱角,他在“啊,荒野”中塑造的形象仍然记忆犹新。
但是菅田根本不适合演片中的德永,漫才艺人的关西腔和冷幽默感不是他的强项。
难怪在电影中Sparks完整的段子只有最后告别演出的那一场,菅田表演的漫才无论包袱还是舞台效果根本就不好笑(电视剧版中Sparks的段子我真正是被逗笑过的,而且不只一次)。
说到Sparks的告别演出,完全无法激发我的泪点,看到片中的二人努力煽情作出泪光闪烁的样子,真替他们难为情。
如果没有体验过Sparks在成长过程中的笑点,就无法体会他们解散到来那一刻时发自内心的彻痛感。
另外,电影版营造了日本电影中非常滥用的暖色调。
我在上一篇的电视剧的评论中也提到,“火花”突出的主题是令人厌恶但全心全力的活着,这个命题需要清晰极致的冷峻感,无论是悲哀还是喜悦、都需要刺痛眼睛般的直视感,不需要虚化和美化,令人讨厌的感觉做不到位,就无法感受到片中的人物是如何全心全力的活着。
电视剧版的神谷丧的不够彻底,同这个世界决裂的不够彻底。
同样,扮演神谷的演员也不具备漫才艺人的素质。
我看电视剧版的时候,能够感觉到Sparks真是是一对漫才,他们的关西腔峰回路转的搞笑又伤感。
电影版的导演应该选择适合漫才这类艺术形式的演员,而不是仅仅依赖以往的票房和漂亮的脸蛋。
电视剧版的德永和山下的颜值实在不高,但我看现实世界里的漫才艺人也没几个是帅哥。
最后,电影版非要往主旋律上去靠拢,塑造了一对漫才师徒在10年间追求漫才艺术的坎坷经历,最终还能积极面对各自的失落,为彼此打气鼓励。
其实电影没有领悟原著的精髓,不应该拍成一部励志片。
总之,“火花”只要欣赏电视剧就好了,不要在电影版上浪费时间。
🎬今日登场角色:《火花》德永、神谷“地狱、地狱、地狱、地狱、地狱……”男子嘴上念念有词,不时发出毫无意义的嚎叫声。
“地狱、地狱、地狱——什么啊,大家都是罪人嘛!
”这位自称有通灵感应,能够光看面相就知道对方未来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陌生男子在台上扭着屁股,胡乱指向眼前的混混和参加祭典的路人们,嘴里依旧是“地狱、地狱、地狱……”地碎念。
下一秒,男子的手静止在空中,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前方是满脸惊吓的小女孩,男子愣了好一会儿,笑容突然在他脸上绽放,他摊开双掌对小女孩说:“快乐的地狱~”看到这一幕,德永笑了出来,大概是类似于“真败给你了”的那种笑,这便是德永和神谷的第一次相遇。
成为“漫才师”一直是德永的梦想——“漫才”,是日本一种双人喜剧的表演形式,由一人负责吐槽,另一人则负责装傻,德永扮演的就是装傻的角色。
而他也和所有逐梦的主人公一样,尽管有着满腔热血和傻劲,却没办法改变自己的组合不受欢迎的事实。
少了观众的舞台、恶煞们在台下叫嚣着“一点都不有趣”、几乎要盖过他们声音的烟火、连路人都没兴趣多看一眼……
面对这些打击,德永也只能借着表演的台词趁机大吼一句:“难道你不会不甘心吗?
”可是这样的不甘也没办法代表什么,因为不够出名的他们,没有话语权的他们并没有发言的权利,他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战斗、战斗、战斗……直到他们的声音被听见的那天。
但神谷的出现,成为德永心中漫才师的楷模。
“ 只有推翻常识,全力挑战的人,才能成为漫才师。
”对德永来说,神谷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或许他俩的关系,就像按部就班的乖孩子总会不知不觉憧憬那些活得特别潇洒,不被任何限制束缚的异类吧。
也因此,当德永对嘲笑选择吞声时,神谷反倒用自己的方式替他报仇(当然,用的也是漫才)。
自然而然地,德永被神谷那股无所畏惧,率性而为的气质给吸引,促使他拜他为师。
而德永欣赏的,不仅仅是神谷的性格,更多还是他对漫才的投入和热情,大概是因为神谷已经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漫才的模样,才会令德永对他如此崇拜。
然而,这样特立独行的神谷却不被正统的漫才界接受。
虽然在德永面前,神谷就如同漫才之神般的存在,但现实却是神谷的创意在比赛中被狠狠否定,作为师傅名次却只比徒弟高了两级,不过两人都处于垫底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撇开漫才不说,神谷在生活中也不过是负债累累,甚至还需要靠女人才能生活的废柴。
渐渐地,神谷对漫才的执念,还有过度的任性妄为反而成了他的硬伤,唯有德永能在看见他的缺点之后,还是肯定他,支持他,相信他。
“ 神谷先生从未辜负过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
”就是因为这样的信念,让德永能够无条件和神谷站在一起。
没想到,即便是神,也有跌落凡间的一天。
神谷的灵性随着现实的打磨而消失,原本作为德永崇拜对象的他,却反倒学起德永的打扮,做了他原本打死也不肯做的事——模仿别人。
久别重逢,却是亲睹神谷的堕落,面对这样的神谷,德永是崩溃的。
过去一直带领他的前辈,如今却还要他提醒:“如果不去做这个努力的话,有趣的东西就会消失的!
”曾经的信仰在一瞬间就被彻底击溃,面对这样的神谷,德永没办法接受……但讽刺的是,德永的这句“不努力不行”应该诉说的对象,也包含他自己。
看到德永在电视上哗众取宠的漫才,神谷虽然不发一语,但他心里也明白,他们都已经变了。
“因为我知道你是个有趣的人,我只是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神谷淡淡地说道。
这是神谷的惋惜,也是他的温柔,但如今的神谷,也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如此理所当然地扮演引领德永漫才之路的导师。
分开之后,德永的搭档为了即将到来的孩子,为了稳定的生活决定正式放弃漫才。
在隐退表演上,德永说自己为了做出推翻世界常识的漫才而进入这一行,如今他们成功推翻的,却只有“努力一定有回报”这句话。
虽然成功引起观众的笑声,但实际感受话中的重量,却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在这段表演上,德永以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理由,进行一段反话演说,感谢搭档十年来的不离不弃,还有观众的捧场。
德永同样举起手,用力地指着台下观众:“因为我不会以这十年的时光作为动力生活下去,所以请现场的各位随便死一死吧——”仿佛深怕这份心意会漏掉任何人似的,德永一个一个指向每一张脸孔。
“死吧——!
”“死吧、死吧、死吧、死吧、死吧——!!!
”最后,他指着搭档:“你和你的家人也都分开去死吧!
”十年的青春就这样落幕,即便想要一直说下去,但在梦想收场的时候,千言万语也只剩“对不起”。
抱着这份遗憾,几年之后,神谷再次出现在德永面前,这时的德永已经成为平凡的上班族,神谷虽然还保有对漫才的热情,却再一次用错方法。
为了制造笑果,神谷不惜在自己身上动刀,看到现在的神谷,德永的心境已经从崇拜,失望,到不解。
德永不明白,曾经那么耀眼的神谷为什么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人家以为这样就能上电视了嘛。
”看到德永板着脸斥训,神谷装成妈妈桑娇嗔地朝他捶了一下。
“看到三十多岁的巨乳大叔,谁会想笑啊!
”德永一方面气神谷开玩笑不知分寸,但同时也为他感到心疼。
“我明白你没有恶意,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这个世界啊……”神谷就像个孩子,他一直想要追求有趣的事物,却在不断碰壁之后,开始慌了手脚,最后连自己的原则都抛弃了——巨乳对他来说,仅仅是因为不想输给别人的特色,所以替自己安装属于他的亮点,但他却没考虑到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又会让别人有什么感觉。
已经认清现实的德永,和垂死挣扎中的神谷,两人都是可怜之人,他们对不起的是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
“德永……别再说了,是我的错,真够傻的……” 看到消沉的神谷,德永提议回到热海,回到他们相遇的地方一起看烟火。
在德永请神谷收他为徒的餐馆,神谷看到搞笑比赛的海报。
“我们两个去参加吧!
”神谷兴奋得像个孩子。
“可是报名已经截止了。
”德永之所以能够马上知道,代表他比神谷还要早就注意到那张海报,大概是心底还有某些东西尚未被浇熄吧。
“去嘛!
”“我已经隐退了。
”但德永好像没发觉到自己尚未割舍的情感,只是不断拒绝神谷的邀请,倒是神谷看穿他。
“我认为,搞笑艺人没有隐退一说。
”“你这十年一直都在思考有趣的事,一直让人发笑对吧,说明你掌握一种特殊的才能。
”“……漫才一个人是做不了,但就算是两个人可能也做不了。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这世界上只剩我一个漫才师,我还会这么努力吗?
”“但就是因为能和周围的人相互比较,自我创新,或者被淘汰……有输有赢,所以才有趣。
”“被淘汰的人,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有的家伙会认为早知道不要加入这行就好了,但如果只有一组人的话,绝对不会那么有意思……”“所以,即便是只登台一次,也绝对是有必要的。
”“所有人都是必须的。
”曾经,在一次喝醉的时候,神谷看到摇摇晃晃的德永,便一脚往他踹去。
“你为什么要踢我!
”“因为屁股就在那里。
”
究竟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拼尽全力?
大概是因为梦想就在那里吧。
听完神谷的一席话,德永低下头。
“谢谢……”十年前,德永拜托神谷收他为徒的时候,神谷提出要求,要德永替他写传记。
“我不想要你忘记我。
”很幸运的是,只要他们俩在一起,就不会忘记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
虽然最后的最后,德永嘴上还是说着“不要”,但他大概明天就会和神谷一起站在台上,因为——他们本来也只有这条路可以走了。
最后,送上《火花》的主题曲——《浅草キッ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RFN2Krb7U 与你相见 在仲见世的那间只有煮菜的鲸肉店我们谈论梦想 汽酒泡沫里消失的 约定在灯火暗去的 浅草只有一个被炉的 公寓第一次买了同样的西装做了同樣的蝴蝶結領帶却没钱买同样的鞋这一直被我们当做笑料什么时候走红 我们期待着在只有两个观众的剧场里把托付着梦想的 一百元硬币投出去 一本正经地祈祷你脸上浮现 孩童般的纯真 我再次被你吸引独自去探访 你的公寓相碰的酒杯间 怀念从前我们也有那样的时代啊你抖着肩膀笑起来不要说 我们已抛弃梦想我们本是 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的两个人不要說 我們已拋棄夢想我们本是 没有别的路可走的两个人
By 编剧如菓
火花还是剧版好看,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电影版的演员其实都是喜欢的,但放在这部剧里却有疏离感,好像一群人在拼凑故事,而不是生活,又或者实在是剧版太棒了,使电影光华尽失。
小林子的帅是因为剧帅,而苏打的帅是站着不动就很帅,这两种帅没有办法判高下。
小林子的演技又实在太好,连大叔的爱这样的剧都能演得眼神里都是戏。
这样比较苏打还是欠火候。
情节也删减了很多,当然考虑到电影时长问题也不是不能理解。
德永与神谷相遇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为你报仇,剧版里什么都没有说,这种无言的声援更让人感动。
再下来就是剧版里让我看了好几遍看到一直流泪的太古小哥那一段,真的是震撼。
电影版效果弱化了很多,神谷没有不疯魔不成活的洒脱劲儿,小哥的表演也不精彩。
剧版里的长镜头也是非常美妙,太多太多的伏笔最后才有感情的爆发,电影很多都很突然。
火花啊,还是要节奏慢一点,十年光阴的故事,一起走过的那么多人,两个小时真的太快了。
板尾创路的镜头表达比想象中好 演员演技也足够出色
文化差異嗎?文化差異吧!完全get不到
多一星给演员
也许是我见过最无聊的漫才电影
浓缩不一定出精华。。。
之前听摸老师节目中提过几嘴,就好奇他说那么好的书《火花》和影视作品是啥样的,加上本身对漫才这一脱口秀类型感兴趣,就找到了这部电影,可以感觉剧本是好的,但是漫才的相关内容,表现装傻伇和吐槽伇灵感枯竭,写段子的难,并没有表达打动我。加上看的时间太久了,有点忘剧情了,有机会把书和电视剧,那个大家说的神作补起来
很喜欢,也许看过电视剧会受影响吧
“打鼓小哥”“勃起”“最后的演出”,其他部分都没有足够的张力只能靠旁白和时间跨度死撑
千叶toho
苏打银发也辣莫好看٩(*´◒`*)۶
所有力气都花在讲叙事上了,但也是磕磕绊绊。这是成也文本败也文本的典型。改编电影难度大。
比想象中好。大银幕的特写和逆光跟前年台风天空调房电脑屏幕还是不一样。各有各的好,太鼓那段很喜欢,苏打神颜。
屁都没对
这真的不行。一方面电视剧版太经典了,但就算抛开电视剧版,镜头剧本演技都不行,明明是电影,镜头的表现和构图远差于电视剧版。本来还觉得菅田将晖不错,看了这部电影,对他的演技很是失望,他演适合自己的角色还不错,演技能力还没有到任何角色都能hold住的地步,这一点和电视剧版的主角差距不小
看了一半发现是李鬼。。
真的是,非常,不好看。白瞎两个大帅比。苏打这张脸长得最好的就是眼睛了吧,真的是很迷人。为什么不去认真做一件事,因为害怕认真做也做不好就再也没有借口,这样恶病的人只会永远边自暴自弃边后悔。
属于没看过都知道差的电影 对比剧版选角本身就已经输的很彻底了。菅田将晖这个朋友呢,在刚开始出道的时候是觉得特别的,多看几部他的电影后就会发现,完完全全的审美疲劳,永远都在大吼大叫 真的很败好感........那些说他演技好的人,还是看片太少,至于说他帅的,也建议去洗洗眼睛
日劇版太經典,讓電影版欠缺的就更顯眼...舉例來說,兩版在德永吃火鍋時回擊神谷那場,理解的處理就有差距...快速過完這十年的事,卻沒拍出漫漫追尋路上蘊含的情感細節。甚至感覺不到德永與搭檔的深厚友情...選角也有些出入,菅田太有光芒,桐谷更無神谷那種我行我素的獨特自信與魅力,劇版波岡好很多
主要原因是许光汉推荐。典型的日剧朦胧画质,为梦想奋斗的人。
我为什么要花六十块钱在电影院玩手机,还没有WiFi。——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