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命运——Hundred Years of A Floating City《浮城大亨》讲述一个渔民之子布华泉是如何面对艰辛的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代商业巨子的故事。
影片不仅展现了这个渔民之子的成长过程,也描绘了疍家人、香港的洋人以及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沉浮动荡的历史。
相比于大陆影片,一直以来都是倾向于港片的,当然电视剧亦是如此。
与大陆导演制作的场面恢弘,气势非凡,造势宏大的影片相比,香港导演往往更加倾向于用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面来反映影片的主题。
其中本人看过的影片当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桃姐》和《岁月神偷》。
同样地,此部影片亦是通过在这样一个动荡变幻的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的家庭来阐述主题的。
影片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元素,例如汉字,当然还有蛋家人中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观念。
同时,它也包含着诸多的西方元素,语言,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
这里所体现的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也正是香港文化当中存在的中西方的文化的差异问题。
主人公布华泉一直以来对于自己是谁的问题存在着困惑,这也正是动荡沉浮中的香港面临的何去何从的问题。
或许香港就如影片中的布华泉一样,是西方文化强迫后的产物,从基因上讲一半是中国,一半是西方,而他被渔民收养的经历则昭示了香港与疍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殖民文化、香港本土地方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香港的现代文化。
就影片情节而言,期间真正被打动的地方有两处。
其一是布华泉第一次教他母亲认字写字,母亲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地写出人生的第一个字“鱼”。
与大海和鱼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终于知道了与自己每天生活为伍的伴侣原是这样组成的,我不知道那种愉悦究竟该如何形容或表达。
看着他母亲抓着笔歪歪扭扭写字的场景,我看到的是一种初生婴儿对于知识的渴望与憧憬。
而这种不带一丝杂质的纯粹地求知的渴望使深陷学习忧虑中的人逐渐找回了自我,找回自己努力的最初的理由。
其二是影片最后布华泉给啊娣买了新的助听器,帮助啊娣走出心中的地狱,并承诺不论自己是谁,都不会是一个制造地狱的人。
布华泉一心追求事业,以致忽略了对于家庭的照顾。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得不到丈夫的关怀,满心充满自卑的活着究竟是怎样痛苦的折磨。
但是,我绝对明白一个女人被自己十分在乎的人忽视是怎样的痛苦。
所以,对于最后他们一家人的心灵的回归,感到异常的欣慰与感动。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放大了,折射的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绝不能说布华泉特别地聪明,我们也绝说不上他特别地幸运。
那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渔民的儿子,变成了一代商业大亨?
毫无疑问地,他的努力与勤奋无疑是一把金钥匙。
对于一个21岁才上小学二年级的人来说,如何做到与外国人流利的交流就是一件相当大的工程。
我们只需反问一下自己,答案就相当的明了。
从小学到如今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自己能做到与英国人流利地交流吗?
努力与勤奋固然重要,但是机遇亦是相当的重要。
身处这样一个动荡沉浮的大时代里,机遇往往都是与危险并存的。
我们可以发现,布华泉每一次都能极好地抓住机遇,上岸,读书,学习英语等等。
这样动荡沉浮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对于一个小人物,会有怎样的命运,一切仍取决于自身。
还记得认真看的严浩上一部作品是《庭院里的女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东方的庭院里的女人问那个西方传教士:“你以为你是谁?
”似乎充满了东西方碰面、碰撞中的复杂、冲突和痛苦。
而这一次看了严浩的新作品《浮城大亨》后,尽管在短短的影片中是诗意化地融汇了大亨布华泉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布华泉在机场通道时问的:“那我是谁?
”从面对西方问道:“你以为你是谁?
”到了问:“那我是谁?
”相映成趣的两句话,却也可以勉强地看成是香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思考、认定的过程(包括电影的片尾曲歌词中也反复着“我是谁?
”),而剧中主人公布华泉似乎可以看成香港的缩影。
身世之苦——混杂,贫苦,歧视,身不由己布华泉的生母是贫苦的水上人家女子,被英国水手骗上船遭受奸污,因而生下了布华泉。
可以说他的身世很苦,具备了两方人种的特点,却又不被双方认可:本土的华人嘲笑他眼珠、头发的颜色,把他称为“洋杂”、“鹦鹉鱼”,而殖民地的英国大佬则视他为未进化完全的人种,称之为“半生熟”……这是混杂;水上人家的生活很苦,布华泉的祖辈、父母甚至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穿过鞋子,当布华泉和兄弟到学校念书的时候,其他穿着崭新鞋子的孩童不断嬉笑着踩踏他们的光脚,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贫穷把水上人家和其他人分成了几个阶层,所以当布华泉顶了船东老板一句时,他马上挥舞棍棒把将其打到头破血流……这是贫穷;混杂和贫穷带来的自然是被歧视,船东称他为“洋杂”,他只能接受,否则就会迎来父亲的痛打,他去找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管理者交流的时候,英国人笑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只能在对方的嘲笑中回答:“我叫半生熟。
”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回答,连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里说的是布华泉的身世,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挪移到香港这个城市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身世其实也同样说的是香港:出身水上人家,身不由己地来到这个世界,兼具了中西两方的一些特点,却同时不被双方接纳……人可以选择很多,甚至可以呐喊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之类豪言壮语,却对于身世的选择无能为力。
正是由于这种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带来了布华泉、也是香港的困惑与挣扎:布华泉在机场拿着英国护照却要走“异籍”通道,面对1960年代的反抗港英的激烈运动无所适从,哪怕他跻身香港上流社会的宴会、聚会,面对着“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之类的质问,他也无言以对。
香港也是这样,从当初被中国大陆抛弃,到港人游行示威冲击港英,再到后来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的跌倒,都让香港这个城市五味陈杂,都让这个城市心头飘动着布华泉那个“我是谁”的疑问。
面对布华泉提出“我是谁”的疑问,英国官员说:“对不起,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也无能为力!
”的确是历史让布华泉们不断地问“我是谁?
”但历史不会代替布华泉、代替香港去承受这个挣扎和痛苦。
奋斗之途——念书,打拼,晋升,上流社会在许多反映香港人工作学习状态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同时做几份工作,有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去培训、拿学位,可以说香港人的努力和打拼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他们似乎坚信执着和勤劳可以弥补他们在出身、在原初机会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电影中布华泉就具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他二十一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应聘企业时无法填写学历,只好写下“会识字”,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一步一步地学习、工作,换来一步一步的晋升,换来周末解下领带和上流社会的美女饮茶,换来参加英国在殖民地企业大班家庭聚会的机会……这些奋斗和努力当然可以带来直接的效果,物质可以丰盈,生活可以改善,社会地位也可以提高。
如果人真的只是“唯物主义者”,那获得这些也就可以相当满足了。
但偏偏人喜爱问一些“我是谁?
、“我要往哪里去?
”之类的问题,显然物质生活和工作成果是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的,况且这些内容本身也并非稳固不移的——如布华泉的晋升并非无限向上的,“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这种诘问是事实,也表明了布华泉在上流社会是有瓶颈的,而且就算到了上流社会又如何,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都有踉跄一跌……其实同样的困惑在前几年的港片《岁月神偷》中也有体现:年轻的穷家小伙子长得帅、跑第一、学习好,考香港最好的中学,和富家美女谈恋爱,但这些并不稳固:米字旗要降下,富家女要全家移民海外……归属之处——家庭,尊严,信仰,价值坚守依靠勤劳的奋斗并不能解决克服身世(哪里来)与未来(去哪里)的问题,所以电影还在不断地提到布华泉的归属之处——当然,这也是香港的。
努力的学习和拼命的工作并没有把布华泉异化成机器人,不论贫富、不论忙闲,似乎他都在于表象之下寻求着价值所在:而在电影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尊严和信仰三个方面。
电影中细腻地记录着东方传统的断裂(水上人家的孩子布华泉上了岸,去天后宫寻找生母的痕迹时明显带着遥远历史的阻隔感,他和妻子的结婚不再是“你阿娘和我阿娘说,我阿娘和我阿爸说”和唱着水上人家的歌),但片中对长辈的孝顺无违,对兄弟姊妹的团结关爱,对妻子的相敬相护,子女的疼惜,无不表明家庭价值始终在布华泉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片中并没有怎么表现布华泉与妻子阿娣的爱情,但又告诉我们:尽管经受了风雨煎熬但最终日趋稳固,其中起到维系作用的就是家庭的价值。
也正因为家庭,所以布华泉后来面临着上流社会美女菲恩的魅力四射和诱惑当前,也克制着败坏和堕落的欲望。
最后他给妻子换助听器电池以及深情相拥,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家庭温馨、亲情满溢。
当布华泉的父亲去世时,维持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四处借钱,被拒绝时也只是鱼贯而出。
无奈之下,母亲把孩子们送入救济院,反复告诫着:“不要哭,我们不是要饭的”,于催泪之间也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不卑不亢。
布华泉在年轻和成年后分别顶撞过船东老板和英国人企业管理者,并且与后二者的遭遇对比看,显然他至少在这二者面前树立了尊严。
对尊严的认定,一方面来自于当初“我们是社会的新生儿,飞机火车都能开”的激励教育,来自于他工作学习获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显然来自于片中反复渲染强调的基督信仰。
年轻时即听到福音,随即受洗,东牧师将福音传到布华泉一家,对他们一家人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深远。
所以,全家人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不放弃乐观,片中主角们在教堂、在饭桌上、在亡者追思会上恳切地祷告着,母亲教导着“一切都交给耶稣啦!
”具备着相当的代表性,母亲最后念读和抄写的经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是持守之后对上帝的告白,亦是关于归属之地的向这个世界的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牧师有西方人也有东方人,但显然东方人的牧师(东牧师)对布华泉一家影响更深,片中布华泉一起祷告的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但显然和家人、东牧师以及本土的信徒一起祷告更多,也更显诚恳和真切——这些似乎表明,信仰才是真正的归属所在,因其跨越东西地域、超越贫富差异、解决身世困惑。
有意思的是,刚刚看过的港片《桃姐》,片中也许多在餐前、追思会上的恳切祷告,这已经说明基督信仰已经成为了港人价值、信念的重要内容——大概,因为信仰,身世的飘摇已经困扰不到港人了?
看了浮城,看得出在有限的製作上,導演努力把一個人物與時代轉變及處身定位的故事從劇本文字攝製成電影語言, 那份努力今人尊敬。
每場人物處理動人,從對白到口音都細緻呈現人物(國語版可能沒了老廣東音及旦家音這些味道)。
雖然有些位置講述香港歷史及人物轉變交代太急促或不夠充沛,但總體還是依著主角對找尋自我立身定位作主軸(唯一不喜歡那句 who am I 太白了),老香港情懷淋漓盡致,顯現一代浮城人的唏噓,特別喜歡父親到店裡找泉(父親不懂表白),旦家歌,分麵包,母親學字,娣拿著書本問布華泉愛字怎麼念時,大咧害羞地雙手遮臉,劉到楊的擁抱決擇、問路(中間一度以為整片會走向政治遍向立場,後來問路一場及回歸家庭總算抹去點憂慮),耳環到影帶的伏結,還有片尾四腳一拖鞋一水桶的兄弟情。
本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布华泉的大半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叫这个名字还是本片是以其他人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本片基本上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即讲述主人公富有传奇的人生。
布华泉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小渔村,他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渐晋升为香港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
从布华泉的成长历程中也能看到香港在那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一步步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金融中心。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布华泉就是那几十年中无数香港人民人生发展的真实写照。
片中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精湛,表演都相当地出色。
1978年,26岁的严浩执导《茄哩啡》,成为香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从此,香港电影开始真正关注这块小小岛屿里的人世镜像和酸甜苦辣。
34年过去了,当年的新浪潮主将们或息影转做他事,或积极北上开辟新战场。
而当曾经的旗手重出江湖之时,我们看到,在严浩的心里,当初的新浪潮依然没有退去,他的情怀仍然执着于香港这片土地,执着于它尴尬的身份。
如果单单只是对香港以及个人尴尬身份的图解,那么严浩导演的《浮城大亨》将会失去大陆部分观众的注意。
对于如何吸引更多人认同感的问题,严浩很是智慧的采用了家庭伦理的模式,通过对家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书写,沟通起华语各地观众的认同,同时又降低了拍摄成本。
多种文化的交汇固然成就了香港,使它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也造就了香港的迷失,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始终找不到一个安全的港湾,《浮城大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香港与香港文化。
或许,大陆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是香港人更宽广的文化渊源,也更能获得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香港人自我印记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归属感同样也有着文化上的隔膜,布华泉固然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在大陆人眼里,他依然是一个香港外宾,所以在剧情的铺陈中,一切隐喻都向着家与国。
在中华传统语境中,家与国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共同体。
影片中,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犹如一叶小舟,在暗流激涌的大海上航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布华泉以及身后一堆弟弟妹妹早早的知道了“家”的含义。
对于这条小船上的一家人而言,家就是母亲识字写字,然后一次次想通过船主资格考试;就是非亲生的长子要无怨无悔的照顾弟弟妹妹;就是二姐知道心疼大姐,弟弟知道心疼二姐;就是母亲老去之时,一个家族知道如何哄老人开心。
影片里的家庭故事,不再带有尴尬的色彩,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情感精神,也正因为家庭的出现,才让影片超越了香港身份,而成为华语人的电影。
而仔细想来,这番对家庭史的表述,难道不是国家史的镜像表达吗?
看得哭了很久。
独属于殖民地的身份疑惑,中国人或者说整体华人群体底层曾经受过的压迫和贫瘠,中国的发展和反殖民主义的浪潮,疍家人独特的群体文化,都多多少少缩影于这一部影片了。
一部电影哭了好久。
真的有很多缩影。
宗教,左翼运动,中国人的性格,海外华裔精英,重男轻女,很多很多话题都在这里。
感觉的确是读取了香港的一个片段,因此感觉格外沉重又真实。
我感觉这部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必须大大称赞。
我居然没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看来有必要多看几部了。
嚴浩的《浮城》算是一部有關香港回歸前後個人心理變化的一部電影,轉眼間回歸十五週年,香港人請你自問「你快樂嗎?」將《浮城》比對五年前回歸十週年所拍的作品《女人本色》與《老左正傳》,《浮城》是高水準的而且是關於本土風俗,塑造了一代人努力辛酸的故事。
如果說《女人本色》與《老左正傳》是為了政治上的獻媚,那《浮城》是絕對獻給喜歡香港本土歷史、風俗與寫實的一群潛在的觀眾。
近年香港電影在走兩條奇怪的路,一條是彭浩翔,葉念琛式的殘酷愛情,標謗現代都市的愛情觀,另一條路走的是「舊路」,轉拍舊香港的風物誌。
前者有《歲月神偷》與《桃姐》,以舊人物訴說對老香港的情懷與舊時的獅子山精神。
《浮城》談的正是後者。
一個人憑著雙手、憑著毅力為這個城市出一分力,對於今日的八十後當真是響往老一輩的舊時光,至少努力是代表多勞多得,並不像今天社會上只有壓榨與剝削、只有一份無奈與無力。
在炒賣的城市裡,今天的年青人如呂大樂所言「一出生便是輸家」。
努力苦無出路,獅子山精神淪為政客的宣傳品。
《浮城》是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小漁港到國際大城市的香港,這裡是有前人的努力,導演早在八十年代的新浪潮電影打響名堂,沒想到沒拍片多年的嚴浩寶刀未老,拍出令人動容兼寫實的香港故事。
《桃姐》與《浮城》有兩個共同點,第一點是兩者都是真人真事改編的,第二點是主角的母親都不是親娘。
俗語有云:「親娘不及養娘大」,特別是戰後嬰兒的故事總會帶點悲哀。
那個年代養不起的孩子會送到別人處「過繼」,有些母親生得多卻養不好,生的生,死的死,是那個年代屢見不鮮。
或多或少,你我身邊或許有這樣的故事。
故事中的布華泉(郭富城飾),他的故事就是開始在一場的買賣裡。
自小在船上長大,不知岸上風光。
作為長子的他違背養父的意願上岸讀書,二十一歲才讀小一。
一切的路走得不如人意,家庭命運的悲劇默默降臨到他們的身上。
父親在意外中離開了人世,母親又沒有能力供養一家七個孩子。
只有把孩子送到別人的手裡,戲裡有這樣的一句:「賣仔莫摸頭,摸頭眼淚流」,這份面臨生活的無奈而被迫骨肉分離的感覺,實在是難以言語。
在莫大的悲痛裡,主角與母親相信基督教,知道主內只少有溫飽,得到富足。
熟悉香港歷史的人應該會知道當時的教會開倉濟貧是家常事,當時的人未必相信主耶穌但只少知道吃飯是相當重要的。
五、六十年代的教會幾乎是包生養死葬,名副其實是服務有需要的人。
在教會的幫助下香港的兒童也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布華泉亦然。
在牧師的協助下他受洗了,到夜校半工讀。
那一代人並不像七、八十後有九年免費教育,要獲得學歷必先要付出汗水與努力。
在個人的意志下,他用了兩年完成小學課程,考進了帝國東印度公司。
他沒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考取資歷、成家立室,沒有讓母親失望。
然而,在公司卻一直被外國人歧視,笑他為「HALF BREED」(半生熟)。
他遇上了伯樂,經歷了香港的風風雨雨,六七暴動、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九七回歸。
這個故事是屬於香港的戰後嬰兒的。
皆因他們生於最好的時代(有努力向上爬的時代,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但同時生於最壞的時代(得不到溫飽,父母都不太理會子女。
)或者是知道得來不易,這一代的香港人都是比較捱得苦,比較獨立的。
除了奮鬥和獅子山下精神是電影的主軸外,電影所提到的或多或少有香港人的影子在內。
八四年至九七前的移民潮,對中國內地的恐懼感再到今日的「再殖化」,一直談的是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曾幾何時我們手拿著BN(O)[英藉(海外國民)]身份的護照,到今日轉拿特區護照。
即使如此,香港的大多數人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對中國身份是陌生而又不想多提。
在政治、民生、社會的方方面面,只見香港不再是熟悉的香港,今日要求學生要兩文三語,甚至有國民教育科。
社會對努力的定義早已被改寫,香港的風俗文化逐漸被新一代所拋棄,當漁港只有一群不是捕魚的漁民時。
到底我們得到了多少?說回電影本身之所以感人,原因有兩個。
一是演員的取材與故事切合,雖然在角色上有布華泉女兒的年紀有點不合邏輯與何超儀的外表有點格格不入之外,基本上演員如鮑起靜、楊采妮,演出均是合格以上,動之以情,郭富城的演出更是入型入格,實在是集齊了好戲之人。
第二是有一份彷彿與香港人緊扣相連的感覺,那是似曾相識的,就好像告訴我們無論這裡變成怎樣這裡都是我們的家。
縱使生活得未必太好,但始終心繫本土。
正如片中寫字的畫面,「海是人的母親」,「愛之深,責之切」是我們這一代人要挽回的。
此外,《浮城》片名取了一個不錯的名字,簡潔而有力。
相對內地的《浮城大亨》,我認為大亨二字是某種暴發户的心態,在語義中浮城是指沒有根,沒有家的地方,試問誰希望在這個地方發達?布華泉的成功並非僥倖,只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這樣的一個人。
電影包含的元素也實在太多,包括了宗教、愛情、奮鬥、親情,雖然在表達上未必能一一做到最好,但是在意義上這包含了我們對這個城市的鍾愛與前人所付出的辛酸。
老時光,總是要好好給留下,不然就會消失在現代人的視覺,沒有官能刺激的電影,用來給我們好好記住「Who am I ?」。
《浮城大亨》可看可不看。
严浩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港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却是奔着40集电视连续剧去的架势(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婚外情显得有些多余)。
而最精彩的“大亨奋斗史”部分却又被省略了……表演上,鲍起静自然是最打动人的。
让我最意外的竟然是刘心悠小妮子。
真心美,美到让你觉得她略微夸张的演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后期调色非常糟糕。
记得之前黄碧云是这样评价严浩的《滚滚红尘》的“画面十分之靓,又空洞无物。
即使调音量至零,全无对白,一样看的明白,像MTV。
” 《浮沉大亨》功力又高了一层:音量调零,会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好怕怕哦!
全片80%都是特写镜头,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导演向你展示老年郭富城一脸沧桑的褶子,后来发现中年郭富城,青年郭富城,青少年郭富城都像拍大头照一样的一晃而过。
所以你开始怀疑到底是导演为了省钱,不想搭大环境的景?
还是导演压根就不会拍?
《浮城大亨》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
浮城大亨布华泉这句台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要去叔伯家借钱时说的。
她让几个孩子弄点水洗把脸,梳理一下头发,以此表明他们虽然落魄,但不是要饭的。
第二次是真的养不活孩子们了,只有将他们送去教会,才能有一口饭吃,养活他们。
寻常人家,生孩子、养孩子都不容易,谁舍得呢?
可是没有办法,大人难过,小孩哭哭啼啼。
这时,一个稍大的女孩子厉声对弟妹们说:“别哭!
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
带娃借钱不失体面“我们不是来要饭的”,换句话说,落魄如斯,稍微不注意,在别人眼里真就成了要饭的了。
能够在自身如此窘迫的时候,还能在心底留有一丝做人的尊严,这恐怕就是电影《浮城大亨》的精神内核吧。
《浮城大亨》由严浩导演,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何超仪、鲍起静等主演,被广大网友们评为“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也经常被划归到励志电影行列。
娱评君不管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类型,只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东西,或者说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
无疑,一切都还得从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说起。
布华泉(年轻时期)布华泉是东印度公司的末代大班,真正的精英,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显赫一时。
不过,他并非出生就是精英。
布华泉小时候被人家称为“洋杂”,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生母曾经在外国人的船上收剩菜,被水手玷污。
生下布华泉后,生母没有要他,把他交给了布华泉的养母。
布华泉养母布华泉是个混血儿,在一堆中国人群里,他不像个中国人。
而他的这段身世,也有很多人知道,于是他也叫“洋杂”。
后来布华泉去东印度公司任职的时候,从底层做起。
那里的上司见他是个混血儿,于是便傲慢地称他为“半生熟”。
布华泉多次用英语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叫做布华泉。
可对方满不在乎,还多次拿他打趣。
当所有人都称他的原名时,侧面说明,布华泉翻了身,他不再被称为洋杂,也不再被称为半生熟,他就是布华泉。
当然,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是百分百的精英。
布华泉是电影的主角,这正是通过他的一生起伏来映衬香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而这种发展和变迁,放在布华泉身上,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还不认识一个汉字,也从未穿过一次鞋。
他从东印度公司的最底层也就是office boy做起,后来能够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毋庸置疑,这其中的奋斗,无疑是艰难的。
功成名就这样的元素,当然励志,可这励志的在表里面,蕴含的是布华泉母亲的那种精神。
什么精神?
就是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
当初生活很艰难,母亲坚决的收养了布华泉;当听到别人拿布华泉的身世打趣之时,母亲挺身而出要为孩子争口气;每当布华泉问身世的时候,母亲都会杀只鸡给他吃,以示安慰;要放下面子去借钱的时候,还能要求孩子衣着整齐,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还有,当养子独立时,撑起了整个家,母亲并没有半点依靠的想法,他不愿成为孩子的负担。
即使养子已经功成名就,她依然有着自己认字、考执照的目标,觉得上天给自己的已经很多,已经知足。
在这部电影里,布华泉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真正闪耀着人性光辉、母爱光芒的,的确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年轻时,她手里拿着船桨,和丈夫一起给孩子们撑起一个家;当丈夫去世,她努力地让孩子们保持尊严,即使把孩子送给别人,她也拒绝金钱,大哭而走;老年时,安静平和,看着子孙后代成家立业,不争不闹不吵。
布华泉养母(后期)被视为香港奋斗精神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名曲《狮子山下》,用歌曲展示香港人那种白手起家、独立奋斗的故事,很励志;也有许多银屏形象,都很出彩。
但娱评君认为,这种香港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还真在布华泉母亲身上。
布华泉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这位老母亲给他的内在精神动力,绝对不小,让他在困境时不懈上进,成功时依旧秉持初心,更不忘记自己的根。
其实,有这样的母亲,孩子们又如何不会成功?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人打拼,难免会遇到低声下气的时候,也难免会有尴尬的处境,更会遇到委曲求全的事情。
但不管如何,还是要保留最后一丝人格,不然即使成功,也早已经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记住这句话:“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买木不知心里烂,拣人容易拣哥难。
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揾针容易揾妹难。
阿妹呢?
”最动心的不是从一而终坚守的伴侣,令我动容的是阿奶和阿爸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阿泉的疼爱,阿奶去请求东家少还一些欠款时,东家讽刺说不是自己亲生的带来了好远阿,比亲生的好。
这层关系终于拆破,阿奶怒对东家说,我又没说不还钱,言外之意在说你不至于这么狠毒说破吧离间我们母子关系。
走开后,阿奶对阿泉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你是我奶大的,都一样的!
前面的几个镜头,小表妹每一次童言无忌说起阿泉不像父母和兄弟姐妹,阿泉的阿奶和阿爸都会跟小表妹的阿奶问责。
阿奶跟阿爸真是好人,实实在在的。
虽然是穷人家,但也从不会让不是亲生儿子的阿泉委屈。
感觉节奏很乱
鲍起静喊的那几句“你喝我奶大,是一样的”把我眼泪都振下来了。
第一句便镇住了我
题材不错,摄影不错,导演差,加个旁白最失败
受骗了受骗了
感情非常细腻,我流泪了。如果励志部分能够再丰富就完美了。刻画了香港水上人家,一位番仔的感悟。
旁白好多好琐碎,听多了很催眠
刘心悠跟熊黛林怎么比?影片内容跟片名什么关系?
即使我不喜欢他,他也是演技王。电影让人欲罢不能的是不得不去直面的人性。在生活里不敢去探究的种种,当导演把他们展现在画面里,我便正当的思考公正的评论,享受于局外人的待遇,流失在剧情反射回来的什么东西在隐隐作痛。
有些段落还蛮温情的 鲍起静的表演很有味道 刘心悠很美。
看不懂啊
有点太抱某党的大腿了。
屌丝的逆袭。
明明可以更好地...
镜头没摆好?音乐急缓拿捏大赞
旁白太多,疍家人生活那些片段色调光线处理得相当怪异,让人看得时候觉得眼睛都不舒服。故事只有一个,导演却想表达很多,例如殖民统治下自我身份的缺失及探寻,逆境求存,家庭伦理,爱国情怀.....因为杂因为迫切地想说太多,最后也是什么都没说。
不喜欢这种~~狗血
那女的是喝多了么
叙事琐碎,没有主线
鹦鹉鱼与表妹仔那段两小无猜两星,其他的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