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电影为什么叫“言语的秘密生活”你一定很想知道汉娜的过去,特别是旁白的女孩到底是不是汉娜的女儿,汉娜是不是被逼迫枪杀女儿的妇女?
我很肯定的说,电影是不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因为片名是《言语的秘密生活》。
男主人公约瑟夫的选择,就是导演的态度。
约瑟夫追寻汉娜的过去,一路追到哥本哈根,找到了汉娜曾经的心理医生英格。
(后面我再说这位“英格”,她大有来头。
)约瑟夫对汉娜一片痴心,因此英格给他一个选择。
她将记录汉娜口述悲惨遭遇的录像带交到约瑟夫手中。
看还是不看,由约瑟夫自己决定。
前面提过,导演主张不揭开伤疤,并且约瑟夫也是这么做的。
至于原因,恐怕很多女性观众比男性观众更明白。
一个男人,邂逅了一位神秘的姑娘,他被她深深吸引,对方也是。
男人通常忍不住去探索爱人的过去。
因为,男性是一种被逻辑思维控制的生物,他们认为,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才算认识她。
这话听起来倒是符合逻辑,可是女人不是这样思考的。
女性天生具有男人后天才能学到的智慧。
她们懂得,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逝去的往事上,不如抓紧短暂的人生,铭记现在和未来的点点滴滴。
约瑟夫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选择站在汉娜面前,请求她和自己共度余生,创造新的生活。
他放弃触碰过去,不去探究汉娜留在录像带里,由言语构成的秘密生活。
这就是片名的寓意。
英文片名“The Secret Life of Words”还有另一层含义。
影片结束时,字幕滚动,背景中出现一排排档案,其册封上书写着姓名。
每个姓名都是一位酷刑受害者,他们就是记录在言语中的(Words)、不为人知的(Secret)鲜活生命(Life)。
《言语的秘密生活》确实是一部感性细腻的爱情电影,同时还涉及对“战争”和“屠杀”的探讨。
但是这些都不是电影的核心内容。
因为《言语的秘密生活》是一部讲述酷刑受害者生活的电影。
PART 2 汉娜的身份:酷刑受害者汉娜提到过,她曾在杜布罗夫尼克学习(护理知识),杜布罗夫尼克是一处疗养胜地,一座位于克罗地亚东南部的港口城市。
克罗地亚则位于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分布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或称“前南斯拉夫”)解体后形成的许多共和国。
英格告诉约瑟夫,汉娜经历过巴尔干半岛的10年战乱。
这10年战乱指的是:1991年,斯洛文尼亚战争,史称“十日战争”;1991年至1995年,克罗地亚战争;1992年至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注释:科索沃战争应该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北约轰炸机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2001年,马其顿内战。
巴尔干半岛从1991年至2001年这10年间,战乱不断,这些战争统称为“南斯拉夫内战”。
(注释:其实直到现在巴尔干半岛也没消停。
)由此,我推测汉娜是前南斯拉夫的难民。
说她是难民,因为电影开始时,汉娜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是她的祖国,而是北爱尔兰。
工厂主管请求汉娜休假,召她到办公室谈话。
主管身后悬挂的地图就是一副北爱尔兰地图。
汉娜有很多身份,战争难民、屠杀幸存者等等。
不过,这部影片中,她最关键的身份是:酷刑受害者。
PART 3 线索的起点:导演的致谢破解这部电影的起点,是结尾处的致谢。
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向两位友人和一个组织致谢。
其中一位友人是:约翰·伯杰。
导演感谢约翰·伯杰为她观察世界指出了新的“观看之道”。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是约翰·伯杰的著作。
汉娜入住约瑟夫的宿舍,往桌子上摆放香皂时,旁边的书堆顶部就是这本书。
BBC在1972曾以该书为基础,拍摄过一部同名纪录片,因此《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杰在艺术批评领域的代表作。
另外,约翰·伯杰还在2008年出版过一本名为“From A to X”的小说,并且广受好评。
紧随其后,在2009年,本片导演莎贝尔·科赛特出版了名为“From I to J”的多媒体出版物,向约翰·伯杰致敬。
巧合的是,“I”就是伊莎贝尔·科赛特名字的首字母,“J”是约翰·伯杰名字的首字母。
另一位友人是英格·吉内夫克。
她是IRCT的创始人。
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她的回忆。
汉娜经常打电话给一位女士,电话接通后,汉娜却一语不发。
接听汉娜电话的角色就是英格·吉内夫克。
当然电影里不是英格本人。
其实,导演和英格·吉内夫克在《言语的秘密生活》之前早有合作,而且是本人出镜。
那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关于酷刑的西班牙纪录片。
IRCT:国际酷刑受害者康复理事会,该组织位于哥本哈根,片尾约瑟夫为了探寻汉娜的身世,前往IRCT,在其总部和英格·吉内夫克会面。
这是一个救助酷刑受害者的组织。
PART 4 电影的真身:两段公开演说作家摆弄的是思想,但并不是以哲学家那种公开而理性的方式,而是将思想掩藏在艺术那诱惑人心的情感之中。
引自:《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言语的秘密生活》其本质是为了两次公开演说做铺垫。
一是为演说搭建合理的情景,二是为演说培养听众的情绪。
这两次讲演分别是:汉娜口述遭受酷刑的经历。
(汉娜向约瑟夫倾诉往事的大段独白。
)英格·吉内夫克阐述酷刑受害者救助工作的历史意义。
(英格在档案室将录像带交到约瑟夫手中时的大段独白。
)PART 5 童声旁白的秘密:人物弧光电影开头和结尾有大段的童声独白,一个女孩的声音。
汉娜给约瑟夫讲述了她和同伴遭遇酷刑的往事。
其中被逼着杀死女儿的妇女就是汉娜。
片尾,童声称汉娜的两个儿子是“我的兄弟”。
童声旁白是汉娜死去的女儿。
女儿的声音,究竟是汉娜的幻觉,还是女孩的幽灵呢?
前者偏向现实,后者则略带超现实色彩,我更愿意接受后者。
因为如此一来,终有一天,汉娜还能和女儿团聚。
女孩幽灵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悬念。
更重要的是,她是情节设计的一部分。
《言语的秘密生活》没有强烈的外部冲突。
因此,主人公的转变发生在内部,或者说发生在人物的思想之中。
而思想的运动是看不见的。
电影开头,汉娜疏离人群、沉默寡言。
假如仅仅因为和约瑟夫深情拥吻,汉娜就变得开朗明快。
这样会让观众误以为,酷刑造成的创伤很容易被抚平。
所以,即便汉娜沐浴在家庭生活的温馨之中,受到爱情的滋养,其治愈效果也是循序渐进的。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汉娜处于一种朝着积极方向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内在的,不可见的。
女儿的幽灵从“如影随形”到“安心离去”是可见的变化,这一可见变化外“外化”了汉娜思想中不可见的内在变化。
如同导演安慰观众道:“请安心回家吧!
汉娜会好起来的。
”
如果你喜爱这篇文章。
喜爱到用语言不足以表达?
我是“逐年追影”,有空常来吧!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直到她说出自己的早年经历前一刻还是那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没有刻意的控诉,对战争也好,对野蛮也好,只是让我在心里明白——深海里的钻井平台上,生活了几个人,一个厨师每天做不同国家的菜肴,边做边放那个国家的音乐唱片;一个科学家每天测算海浪拍打平台的次数,也收集青蛤蛎,致力于也许永远没人听的环保研究;两个有妻有儿的男人,在微风拂面的星空下,莫明其妙地微笑着接吻;一个男人将一直鹅带上平台,平添生趣,自己却选择了死亡;他的妻子读《葡萄牙修女的情书》,从而爱上了借给她这本书的男人;借给她书的男人在井喷中灼伤了身体,暂时看不见了世界;一个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听清别人讲话的异国女子,每顿只吃白米饭、炸鸡肉和半个苹果,沉默寡言的不苟言笑的,来做这个烧伤男人的护工。
原本这就给了我甚多的想象,这些人的过往,伤痛的、守望的,让他们在这大海中央生活,品尝孤独,渴望爱,彷徨恐惧,驻足不前。
但当那个异国女子开始痛哭着说出她的曾经,这个心灵的故事立马成了一部宣扬人道主义和反战主义的电影。
纵然也达到了它的效果,但我还是喜欢之前的静默。
不近人情的面孔,掩饰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活下来的羞耻。
如果没有战争和肉体上的划伤,被琐事击碎的笑容,又该拿什么来冠冕堂皇的注脚。
不善交往,结果是一个长长的假期,偶然地作为一个护士,看护了被严重烧伤的人。
不能共度余生。
因为...因为如果在一起,我会在以后忽然不能抑制地哭起来,泪水会将我们都淹没。
声音消失,消失的是说不出来的羞耻?
电话拨通后的沉默,心理医生需要治愈的,是 羞耻 ?
我看个开头就怒吼欧洲电影,有木有!!
猜对了有木有!!!
那个慢劲儿啊,恨不能24小时,分分钟钟给你演出来。
弱听的汉娜在工厂里工作,从不请假,从不迟到早退,从不和别人说话,但却没有人喜欢她。
被强迫休假后,又跑到海上油田当护士,照顾一个烧伤的患者,他看不见,却不停的和她说话,他爱上好朋友的妻子,于是好友冲进大火,他痛苦悲伤自责,以为天塌下来了,但是等到汉娜张口时,他才发现,比起来,自己的无聊小悲伤如此不堪。
因为他看不到,而且了解到他的秘密,汉娜感到莫名的安全,打开心扉,看到研究海洋因为污染而愤怒的科学家,也终于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原来还有你这样的人存在,也终于和厨子一起呵呵的荡秋千。
她的痛苦没人知道,就算是了解的心理医生也说,这种痛苦没亲历的人无法理解,痛苦到极端就不再有眼泪嘶吼和悲伤,就剩下沉默了,心里的门从此狠狠关上锈死。
娓娓道来的恐惧居然出乎意料的强烈震撼,简单的暴力,反而更加残酷。
让人想起余华的文字,没有复杂的言语,文字,很简单,但是很血腥很残酷。
也许这些还不算可怕,侥幸活下来的人却生不如死,活在过去的残酷里,无法言语,反而觉得活下来是耻辱,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我们一起去某个地方, 我怕有一天, 可能不是今天, 也不是明天,但是有一天,突然间······ 我会开始哭泣,没人可以让我停下来, 眼泪充满整个房间,我无法再呼吸, 我会把你也拉下来,然后我们一起淹死。
” 不会泪流满面,却痛苦的无法呼吸。
刚开始女童的独白,原来是痛苦的汉娜内心,她渐渐远离,但却永远不会被忘记。
那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难忘却被人们抹杀的历史。
突然觉得犹太人的伟大,执着的追寻记录,让世界都记住了这段历史,可是有多少战争,多少受害者多少事件就随着沉默随着遗忘随风消散无人记起。
这是一部原谅救赎反战反思的伟大的历史电影,是一部没有波澜壮阔却波澜壮阔的大手笔电影,不,这不是电影,这是曾经发生过现在发生着以后会发生的真实事件,望我辈、辈辈铭记并引以为戒,尊重热爱每一个生命。
电影分三段讲,第一段讲一个普通女职员极为单调的生活,四年不休,不迟到,不说一句话,一日三餐永远是米饭苹果鸡翅,房间里只有一种颜色。
介于工会,不得不休假。
这时,你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只记得一个极其单调的人。
第二段讲坷垃的故事,在坷垃的故事里,怕水的小男孩,差点被水淹死。
第三段讲汉娜的故事,坷垃和最好的朋友汉娜无意中遭遇了一场战争,而那些奴役他们的人,跟他们说着同样的话语,同样是亚美尼亚人,她的朋友汉娜死去。
大海,将孤独的人联系在一起,女主来到大海,就像是回到了家,没有像酒店那样狂暴的撕扯着有花纹的被子。
钻井,仿佛是人间最后的乐园,几个孤独的人,在更孤独的大海深处日夜相伴,人与人之间恢复了最简单、最单纯的关系。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心底的秘密言语才能缓缓流淌进大海。
我说过,我从来不感激苦难,从不。
但是我感激穿越苦难的人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更强大的力量。
我们世世代代,我们希望着,期盼着,美好生活的来临,却往往经历严酷生活的极端考验,很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和尊严,那阵痛从未间断,你不要问大地,为何这样悲凉,大海为何这样沧桑,那无数鲜活的生命用血液把这大海和土地浸染。
醒醒吧,我的人类同胞们,不是所有脸旁都能原谅镜子,不是所有虫子都能原谅耕犁。
我也相信你们,不再执迷贪婪杀戮与仇恨,我们不用原谅这个词语,那时世界定是新鲜如许。
上个周末偶尔在碟店淘到这张碟的。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是圆满的,但总是很期待导演是如何让这两个伤痕累累的人走到一起的。
无法想象在经历了那种极端的事件后,生存者该如何继续生存。
也没有这个勇气去想象。
也许真的像台词说的那样,活下来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了。
而另一个人,愿意用生命去纠正一段不该开始的感情,而且在影片里还要承受很大的肉体伤害。
呵呵,每次给他换药,我的心感觉都会被揪一把。
Tim Robbins和女主角的对手戏真的演得没话说啊。
觉得导演真的该把电影再拍长一点!
唯一觉得不足的是,收尾太快了,男主角就一句“我会学会游泳”就把女主角搞定了。
哈哈!
应该再给他们一些对手戏的!
P.S. 有哪个朋友能找到电影里面的那首歌啊?
还有,谁能讲讲那个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到底是啥时候的事儿啊?
给点背景资料吧。
如果是希特勒二战时期,那女主角在戏中是不是太年轻了啊?
suppose 她应该都60+岁了吧!??
没弄明白。。
真是一部好电影!
开始一直没弄明白故事的起始,只是觉得汉娜的生活单调枯燥机械到让人绝望,而她在这种绝望中如此统一,为何?
很是好奇,肯定有故事。
果然,是有故事,还是个让人无法呼吸的绝望与悲伤的故事!
乔瑟夫,因为爱上不该爱的人,还说破了秘密,令好友丧生,自责后悔,无法面对!
如果说乔瑟夫是人在寂寞和单调生活中自己找的烦恼,那么汉娜是多么无辜多么不幸,她这是无妄之灾啊是让人痛无欲生且无法走出的阴影啊!
但是这样两个人,在一个貌似与世隔绝的钻井上因为伤病和看护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彼此在照看中形成了信任!
我以为汉娜能说出自己的伤痛,很大程度上是她需要一个情感松弛的出口,言语成了唯一的桥梁,她能在照看乔瑟夫时听着他说话而面带微笑,就能透露出,汉娜并不是完全心死了,还有余烬未灭。
战争,那么残忍,却又能很快被遗忘,这是人的幸还是不幸?
真的想到现在世界的不安宁,就是在2023年的世界,依然还有俄乌、以巴战争正在发生!
谁之过?
这些战争又会造成多少伤害啊?
发动战争很容易,但是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多少人?
几代人?
都走不出战争的阴影啊!
电影还是很温和的给了个较为美好的结局,可是现实不是电影啊!
有多少人能走出来呢?
两个人,有不同的伤,心灵的,身体和心灵的,有些伤痛,我们或许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那些为了发动战争的人而做出的牺牲和被伤害,如何避免啊!
电影拍的非常好!
演员演的极好故事的叙事方式也极好,值得高分!
电影中关于人被迫与世隔绝,其实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我们很多时候向往与世隔绝,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忍受与世隔绝,只有内心真的强大的人,内心有支撑的人,才能长期的与世隔绝。
是可以忽略或放弃外界信息内心极强大或者完全不在乎的人,才能做到吧。
如果不是乔瑟夫的信任,不是乔瑟夫在了解后真爱,而且为了让爱的人有安全感,愿意做出改变,那么他不会和汉娜共度余生的。
乔瑟夫不是同情,他是看到汉娜受到伤痛却能坚强活着的内心,才爱上她的吧。
相比之前的乔瑟夫,因为做错了事好友致死,他无法面对的个人的心绪,在汉娜面前,他明白了,还有人比你经受了更大的无望的灾难,但是都能勇敢的活着,虽然活的没有生气,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对乔瑟夫的救赎!
电影中,汉娜在讲述经历的过程中,始终有光晕罩着她,如同神圣之光,汉娜经历了万千劫难,还能勇敢生活,不怨不忧不责,这个女人,真的很了不起。
战争造成了多少伤害啊!
不忍去想!
感谢上苍,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和平的时代。
想想还有那么多仍在经受战争痛苦的人,祈祷:和平!
《言语的秘密生活》,一定还有一个更好的翻译来替代这个名字,这个又饶口又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字哪来的?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泪流满面,心里很疼,原打算接着再看一部电影的,强迫自己放下,关了电脑,在黑暗中沉默。
其实我在想,电影的结局是有点牵强了,对于经历了如此可怕的事情女主人来说,一个人沉默的生活可能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因为是蒂姆罗宾斯,男主角看起来有些可信能给人一种安全感,让我们觉得女主角下半生一定会很安稳不再受伤害。
可是,我觉得婚姻并不是这样,有勇气走在一起,但要一起生活就需要另一种勇气了。
可能她经历的这些,让男主角觉得肩上更沉重,责任更大,为了这份责任会努力爱她吧。
我也希望这样。
电影之于我们终归多的是娱乐,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
这么悲的电影,好看之处在于伤到了我们的心,入戏了心里痛了,哭了,和喜剧让我们笑一起,是另一种娱乐,但很快,转过头,我们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就会把电影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我给了自己半个小时的沉默。
老公和孩子在客厅看动画片,我没有理会他们叫我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觉得如果我马上走开,是对电影的一种不尊重。
世俗如我,不能在电影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得不到更多的力量去做一些别的事,但我在心里希望自己不要麻木不仁,不是痛过哭过心碎的跟别人倾诉讲解就完了。。
好电影。
我在石油行业做到快退休,一直羡慕国外石油行业的高薪,因为和壳牌合作过,他们的倒班制度规律,也很让我羡慕。
这部电影里,钻井工作,比我熟悉的国内状况很艰苦,需要承受更多的孤独。
而对环境的破坏,并不是1+1=2那么简单。
故事,就是从钻井事故开始的,当然,这虽然是起点却不是故事的重点……海上钻井平台上,一起火灾,约瑟夫为了救一个同事,自己严重烧伤,甚至短暂失眠,石油公司需要一个护士去海上钻井平台照顾约瑟夫,等他稍微稳定再转移。
汉娜,一个四年无休,默默工作的姑娘,被老板强行一个月的旅游假。
在她刚刚到异地,正在茫然的时候,偶然听到有人需要护士照顾烧伤的约瑟夫,她站了出来,似乎让石油公司出了一口气,其实更是让汉娜的心不再彷徨无措。
在海上平台,汉娜不太说话,却很友善,细心专业照顾约瑟夫,听约瑟夫疼的哼哼,听约瑟夫调侃,听约瑟夫讲自己的故事……慢慢的,约瑟夫倒出了压抑自己内心的无可挽回的错事,汉娜也讲了战争留给她的无法言说的伤痛……后来,约瑟夫转移出海医治,在约瑟夫一声一声呼唤汉娜声中,头也不回的走掉,继续隐默生活……约瑟夫恢复视力,能下地走路,寻找不知道长什么样的汉娜,决定共度余生。
当他找到汉娜的心理医生想了解过去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时候,却在拿着录像带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明白过去不重要……现在找到汉娜才重要,想和汉娜在一起才最重要……结局,正如所愿,彼此温暖需要融化在一起……
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的影评,只是观影后的一点点感受。
看这种类型的片需要耐性。
我不是那种喜欢滑动进度条的人。
若一部影片看着没多少感觉,我会选择退出不看,择日再行。
有时候不是电影本身不值得观赏,而是我们缺乏适合当下的心境或情愫。
我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下载而来的。
怎么讲,意思是在下载之前,它们都经过了我喜好的筛选,一般根据豆瓣评分而来。
当然,我并不唯豆瓣是从,但相差不大。
我个人的标准也只代表了我自己的价值观。
而且,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我自认为这是月亮十二宫的关系。
好吧,扯远了。
回到《言语的秘密》。
打开电影的时候,腾讯视频会提示将有多少条弹幕来袭,哦,仅仅几十条。
果然是小众电影。
其中一条弹幕说:不看简介,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后来,看到最后半个小时的时候,终于明白,讲了些什么。
而言语的秘密,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有个声音,在心底说话。
这样的情形,我出现过很多次。
影片里,女主角因为在青春年少的年纪里,遭遇了国家战争动乱带来的“惨绝人寰”,让她失去了家园,成为一名幸存者,一名她的心理医生认为的“活着就是一种羞耻”的幸存者。
关于对这群幸存者的描述,个人感觉,影片并没有体现怎么“活着也是一种羞耻”。
只知道,女主耳聋,很少与人言语,不想听的时候,就摘掉助听器,全世界一篇寂静。
在一个地方上班四年,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迟到过,这种与常人不同的方式,让其同事很不喜欢。
估计会被称作怪异吧。
所以那样的时间里,她不怎么说话, 但心底的声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响起。
我不知道这种状况在心理学或者神经学科上叫做什么。
我只知道我曾经有过,以后或许也会有。
当一个人的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就会自己和自己对话。
就会有个声音,在你吃饭,睡觉,运动,写文字,旅行时,只要稍一注意,就会听见她在说话。
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那一定是孤单的时候,也一定是无助的时候,更是无望的时候。
那样密集的日子,好像离我很远了。
不过也就是三年而已。
就这么,我又回到了过去。
回到了“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才一步一步撑过来的那些日子。
后来,后来渐渐明晰。
后来,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不坏。
是我想要的样子。
写到这里,抿嘴,眯眼,给自己一个微笑。。。。。。。
影片依旧是有俗套的,但凡心里有缺陷的主角,总会被另一个主角以爱的名义拯救。
所以,在照顾男主的过程中,女主渐渐袒露心扉,话多了起来,笑容也多了起来,还会讲笑话,最后竟把那段可怕的遭遇倾诉了出来。
而大她十几二十岁的男主,也爱上了这个菇凉,康复后,辗转来到姑娘上班的地方,带她走,并和她共度余生。
所以,被爱,安全感和幸福填满的女主,心里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远。
多么美好的结局。
可是现实生活里,会有多少这样的美好呢?
所以,现在我还是这样,过着我的生活。
并不孤单,无助和无望。
自自然然就好。
坐在这里,吹着风,听着音乐,手指跳跃着,这样,就好。
Sarah Polley在讲述战争中一位母亲被迫拿枪对着女儿的阴道开枪,结果心碎而死的时候,我痉挛了。。去他娘的战争!!!!
非常细腻的情感救赎题材,但更特别的是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个海上钻井平台上,这种被隔离的环境提供了男女主角得以互相慰藉的机会,同时令吐露心迹变得不那么困难,萨拉·波莉饰演的工厂女工相对更完整,她清冷的气质也为她的经历做了铺垫,片中最为感人的一幕是女孩说她可能有一天会突然崩溃大哭,泪水会溢满整个房间,男人随后说了一句我会去学游泳,这个设计实在是体现了编剧的精妙之处,把前面男人的童年恶梦转变成了爱之告白,真是没法不感动。
又是简单而宁静的画面。故事发生在一片汪洋大海,在故事交织的那一刻,女主是个聋人,她可以选择听或不听;男主出了事故,盲了什么也看不见。饶是如此,他们依然被彼此的内心打动,真心相爱。语言的力量,即简洁洗练,也能深入人心。
在钻井平台上生活一段时间挺不错,还有她那老板真好,员工表现好就放一个月假让她去旅行。
看一部电影需要配备的是一种适合这部电影的心情,如果有些许浮躁的话,我绝对会认为此部影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闷片。其实不然,影片安静而沉重,短短一席诉说就道出了此部电影的分量,喜欢这种节奏缓慢而有力的电影。
爱是分不开的
哦是好片子 可是真的太闷了。。。
killing time before time kills you
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法言语的秘密
Isabel再次赚取了我的眼泪,言语和沉默间,空气的重量都是不同的。
手持摄影不是你想用整条电影就这么用的。抖包袱不是你想随便抖,用随便一个话题开始抖就这样开抖的。话痨片和工业丧也不是想丧就能丧的,首先你要不有阿基叔酷酷的脸,要不你要有安德森的肥肚皮,要不你就要有艾迪伍伦可爱的大脑。
我觉得牛逼的是,导演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这个巨型建筑生活的枯燥和无聊,让这个电影显得如此的枯燥和无聊。。。。。我始终把电影当作生活以外的娱乐来看,而不是为了看一些立意一些道理忍受两个小时的无趣。。。。。。
战争伤痛。两个有很多伤痛的人最后走到一起互相抚慰的故事。静静的,舒缓的。表现手法和气氛都是我好喜欢的感觉。比较震惊的是最后心理医生居然说出这些经历过战争伤痛的人羞愧于活下来,真是无比残忍的战争,没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男女主都演得好好。音乐也好。
拉拉回归正常生活
2019.09.2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受伤害越深的人越隐忍。
没期待的好
闷长
每一道疤痕下面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伤痛,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相濡以沫。
那个内心独白搞得怪怪的,可能是配音的声线选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