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一反应是最近在看的《被讨厌的勇气》,因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不由过去决定,用「目的论」来解释人的行为。
因此,「没有过去」更像一个心理学的议题,我们很多人都想去解读「过去」对我们的意义。
解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自我究竟是由什么所确定,又因什么而改变?
如果再想细一点,没有过去究竟是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是释放了过往遗憾的精神束缚,还是改变了当下受困的生存环境,亦或是二者都有?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复杂的,一切逻辑上的线索都被杂糅进了岁月里,一同给我们每个人留下印记。
但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的就是,男主失去的过去,至少有他的社会身份,包括金钱,地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身份证明」。
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文明下的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这些初始信息已经随着我们的生长的环境孕育而生了。
我们看似是空白地降临人间,但从坠地那一刻很多人的命运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这种方向就是「身份」。
而在现代文明中,我们是逃脱不了身份带来的精确定位的,从电影也可以看出,这种定位也给男主带来了不少的苦恼和生活上的不便。
但其实,男主是什么名字,哪里出生,又有什么职务和男主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大吗?
并不大,男主在生活中透露出了很多宜人的个人特质,这足以让他生存,融入当地生活,并拥有一段爱情。
这也是电影让人觉得暖心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与人在一起,其实只要简单地共处,就足够了。
一切建立在这之上的等级制度,只是凭空给人增加隔阂罢了。
为什么人必须要填写那么多表格,遵守那么多规章才能生存呢?
其实这不免让我们思考,科技的进步到底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增加了麻烦?
我很喜欢男主单刀直入,直接了断的性格,想做什么就做。
这种简单直接的做事方式让我觉得很轻松。
当他失去了他的过去以后,他的每一刻都是在为当下而活。
男主曾经是个赌鬼,说明他是贪婪的,执着于金钱的,但他来到了一个很纯朴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问他的身份,每个人只是单纯地为自己而活,顺带关心一下他的状况,这是「冷」的,也是「暖」的。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象,每个人都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拿捏的刚刚好,太近则丧失自由,太远则过于冷漠。
男主只需要简单地谋生就能生存,与他人的关系也自然和谐,说明此前的赌徒心态绝非必要,但是什么让男主成为了那样的一个人?
我们不知道,过去已经翻篇,没有了过去,就再也不去追溯。
我们也是一样,太困于自己的身份只会反受其累,我们的过去,绝大部分是由社会赋予的,那是真正的我们吗?
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背负着这样的过去生活,它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可能是我们的现在,自然可能是我们的将来。
太执着于往昔很容易错失了现在,我们热衷于从过去中汲取经验,却不知过去之外也有经验。
很多美好是只有当下才有的,例如近在咫尺的心爱之人,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与友人共享的美好时光。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过去之外,也有诸多美好。
随便下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考里斯马基的作品。
感觉是我看过最纯粹的浪漫的电影了。
一点都不矫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而真诚。
电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对白总是显得那么有哲理。
配乐每一首都完全打动了我。
不能再喜欢了,就是看得过程是断断续续的。
好喜欢那段手风琴配乐,和教堂的乐队。
福利社的女人和流浪汉的爱情才是最浪漫的!
简单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失去了自己还能找回自己,并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靠的是未失本心。
我们身边,有很多被各种各样欲望异化的人,失去本心,陷入魔怔。
想起身边一个被权力异化的人,在得到权力之前,虽然权力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渴望,但缺少把渴望变现的契机,这种渴望还是潜藏在内心的魔盒,并未被打开。
偏巧上层漏掉的那些劝力被他拾走,赋予了不该有的威风,享受着一人之下他人之上的快感,那些曾因得到权力而丧失的人格也从别人的吹捧中找了回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人膨胀了,内心越膨胀人格越丧失,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直至最后整个人被权力异化。
但是,他自己又有什么错呢,这是时代赋予他的理想,环境寄予他的奢望,他在最早把权力当作人生追求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自己,也不准备再有自己。
而相对应的,一个人在一个追求权力的圈子里,不被权力异化,保持“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有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在不被欲望异化的情况之下,重新定义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没有过去的男人 (2002)8.52002 / 芬兰 德国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马库·佩尔托拉 卡蒂·奥廷宁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有一天突然失忆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我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慌张 无所适从 大概是我的标签。
但是这里的男主好像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高贵和诗意,如果我没有过去,那我的未来是无穷多的可能性,懂音乐,呆呆的却又充满了浪漫情怀。
哦,真是该死的理想主义啊,没有缘由的善意是抵抗这世界冷色调的最好武器吧。
男主第二次回到被敲晕的地方的时候,保安和手持工具的人们的突然出现我竟然还生出了很大的暖意。
还有男主和前妻告别的拥抱也是悠长又珍重的样子。
你过去赌博,唱片都输光了 但我现在没有过去了,从一无所有开始,渐渐有了爱有了光有了音乐,还有这该死的浪漫和理想。
哦对了,还有一件红衬衣。
要我说这个片子真的好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像有的评论说的芬兰人民也这么呆萌又善意hhh
我与我葬生火海,生成新的我。
灵魂许久不曾被触动,直到看到一个简单又平凡的故事,名字叫没有过去的男人。
故事平平无奇,一个男人被打晕失忆,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底层人善意的照料下走向新的生活,每一个善意都非常微小,却足以另一个人走向光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编成了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世界,正如我所走过的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带着记忆,而他没有。
整个电影快到终点,才出现一次他的名字,是的,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不知道,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也没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只出现一次,当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不是走向过去,而是走向当下。
一个人,和过去挥手告别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有人把过去,一直带到生命终了,一生执迷其中,而有人,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开始了第二段人生,我们把它叫浴火重生,是的,我也正期望如此。
打动人心的绝不是震天撼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细微的小事,灵魂为此而震颤。
整部电影在平静的微小的事件中,展示了一个消失已久的,我们祈盼已久的世界,想要抵达,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我们在一次次迁徙动荡中早就把它丢失了。
全片有暴力,勒索,歧视,赌博,反叛等等,都是平静的发生,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没有惊天动地,连爱也是平常的发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导演却用了一个个微小的善意,诠释了爱与新生。
我们都有一段过去,一段记不清的过去,只能在他人口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样子,像是听着别人的故事。
这时,我们才真正的放下了过去,把自己投入现世的生活,平常平静的活着。
对于常常陷入虚无主义的我,在此,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世间哪有什么鲜事,导演完完整整的还原了生活原本的样子,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哲学被轻描淡写的勾勒了出来,演员扎实的演技,也是同样的动人。
这是一部十分的电影,没有之一。
是的,我也是那个没有过去的男人,没有名姓的活在这苍茫的平常的人间,平常的生老病死,仅此而已。
我心目中最接近完美的一部电影,从此爱上了阿基这位芬兰导演。
影片简单真实,却蕴含深意,我以为是对所有流离失所灵魂的鼓舞。
开头那曲《Bandoneon》手风琴响起的一刹那,我的心也跟着陷入无尽忧伤。
男子在遭遇了一次突袭后,记忆只剩一片黑暗,不记得名字和过往。
他伤痕累累地躺在河边,好心的雅克夫妇将他带回家悉心照料,雅克那句“我可以为你买一杯啤酒吗?
”打动了我,那是发自内心的善意。
他住进河边的集装箱,与穷朋友们围在锅边煮豆子的那一幕多么温馨。
他认识了埃玛,鼓起勇气送她回家,请她吃了自己亲手做的黑暗料理,一起去森林采蘑菇,如此纯真的感情,表明爱是超越年龄的。
他拉来唱诗班乐队在集装箱前演奏摇滚,温暖了芬兰料峭的寒冬;他帮助抢银行的老板给失业工人发薪,可怜人之间的互助无处不在。
男子的身份被警察确认,迎接他的是陌生的妻子,他赌博又家暴,过去的记忆都是伤痛。
最终他选择踏上离开的列车,寿司配清酒即是对过去的告别。
过往如浮光掠影,假若我今天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和过往,变得一无所有,未尝不是一种新生。
他持枪抢劫银行将自己的钱取出来……在自己的工厂和挖土机旁边开枪了结了自己那些干活的芬兰人拿到了工资……土豆也长出来了他穿着领来的红衬衣准备给爱玛做一顿晚餐……………………………………………………………………………………………………………………………………………………………………………………………………………………………………………………………………………………………………………………………………………………………………………………………………………………………………………………………………………………………………
文/编辑:骑桶飞翔 公众号:抛开书本 导语:贾樟柯说,当你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的认识故乡。
那么,阿基·考里斯马基也许会说,当你真正忘记过去后,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没有过去的男人》是一部关于底层生命经验,富于温情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阿基为我们呈现了一出笑泪俱下,兼具悲剧与振奋色彩的流浪者之歌。
影片的主人公M先生在一次难忘的际遇中失去了记忆,游荡在赫尔辛基郊区,一如布鲁姆游荡在都柏林街头。
在赫尔辛基,M遇到了一群虽同样身处低微生活之中,却心地善良的人们。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这个没有过去的男人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回顾展中不乏考里斯马基《天堂孤影》、《升空号》和《没有过去的男人》等佳作,值得期待。
《没有过去的男人》海报
考里斯马基,背景是《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场景 一、悲剧的喜剧化展现戴锦华教授在其《性别与凝视》课程中曾谈到一个议题,即在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为何很多成功的电影都只能采取这种类型——只能用喜剧的形态去呈现和触碰悲剧性的主题,为什么悲剧性的事件不能再有悲情式的呈现。
从今日的背景来看,有论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会谈到,短视频发展对悲剧形式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悲剧常常是需要一个长时段的过程来展现的。
而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正在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将人们面对悲剧时的耐心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
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个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不无悲观意味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其实反而是向少数人集中的。
那么,那些基数甚广的,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前途不甚明朗的大部分民众,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处于不稳定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的。
M先生被打晕丢在路边,乞丐想要偷走他的鞋子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悲剧的接受已然有了一种抗拒。
然而,正如迪伦·马特评莎士比亚时说,“尽管纯悲剧不再是可能的,悲剧性的东西始终还是可能性的。
我们可以从喜剧中取出悲剧性的因素,把它作为一种可怕的因素,把它作为一个自行敞开的深渊提出。
”阿基的电影理念与此不无一二相似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考里斯马基如此解释自己的影片风格,“我相信,自己越是对这个世界的处境觉得悲观,我的电影就越应当乐观些。
不管怎样我就是这么想的,生活本身有太多悲伤的东西要去忍受,对任何人来说都没什么希望可言。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尽情畅饮,迎接一个快乐的终结吧,至少让我们在笑中死亡。
”
年轻的考里斯马基 富于底层经历的阿基深知,那些徘徊在城市与角落边缘之间的事情。
在进入自己的电影创作之前,考里斯马基做过洗碗工、邮递员、苦力工人。
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他深入底层之冷,常常关注诸如难民、贫困和失业等之类悲剧性的社会议题。
而悲悯的情怀使得他更倾向于在影片中设置若干暖意与善的力量,将悲剧以喜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以一种简洁明朗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影片风格。
因此,其影片常常充斥着一种温情,一种“阿基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只有亲自在电影中才能感受到)。
警察怀疑M先生不是芬兰人,M说我有打电话的权利,警察如是调侃
失去记忆的M先生敲开前妻的门,如是询问,前妻说,你还是那么会奉承(女人的年龄)
失去记忆的M先生与前妻探讨两人为何离婚,前妻说是因为M玩“大老二”(一种赌博游戏) 另外,在《没有过去的男人里》,暴力性的悲剧并非是好莱坞式的以魅力的方式呈现的。
阿基在这里展现的暴力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恶,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又或许是正折射着当时芬兰社会现实的“恶”。
面对这种暴力产生下的恶果,主人公M无家可归的流浪并不重要,没有过去的记忆也不重要,人生难道只是一段可供陈述的过去吗?
尼采说,“如果你不想哭,不愿哭诉你那紫色的忧郁,那么你就必须歌唱”,这简直是主人公M面对悲剧现状时乐观态度的一个绝佳注解。
我无家可归,我无回忆可供追溯。
那好吧,我依然爱人、音乐和生活,依然抽我的烟,喝我的酒,种我的土豆。
M先生和一群生活状况捉襟见肘的人们,借助音乐、篝火,抱团度过黑夜 二、阿基的极简主义除了乐观气质外,阿基令人影响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其影片的极简主义风格。
考里斯马基曾在19岁的时候,专程从芬兰跑到伦敦,只为观看一场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后来他也在一些访谈中直言小津对自己步入电影行业的影响。
从小津这里(也许还有布列松的影响),阿基为自己的影片注入的是一种简洁内敛——人物行动的秩序感与对白的精炼克制。
这种行动时的秩序感,使得阿基影片中的人物行动、言语均显得郑重而慢速,形式感极强。
这带给观众的感觉是,尽管身处悲观的环境之中,但人物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和行为依旧拥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力和绅士风度。
《没有过去的男人》中,小津式严谨构图带来的秩序感 而阿基在对白上的克制,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在交流时往往会形成一个间歇性的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毫无缘由的。
也许从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来看,会用留白之类的话来解释这种停顿。
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法国人式的浪漫说法——“当两个人之间沉默下来的时候,就是有天使飞过”。
主人公M和救助站姑娘厄玛听着音乐,一时相对无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基的简洁使得其作品往往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大师一样,动辄长达几小时的时间,令人生畏。
阿基善于在一个半小时,至多不超过两小时的时间内,为不幸的人们注入蕴藉,注入温情,注入活力,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三、关于浪漫与真实的想象在影片的色彩上,阿基的好基友贾木许很喜欢用黑白影调来表达疏离与人物所遇到的困境。
而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你会发现相对意义上更丰富的色彩和布光。
阿基倾向于为自己的影片添加一些冷、蓝色调,但这还不是北野武的那种以大片天空、海面为背景的张扬的蓝色,而是充满忧郁寂寥的蓝色。
与这种冰冷简练的影片基调形成对照的,是阿基在影片特意设置的一些温情浪漫的东西。
比如,在人物对谈的桌子上,常常是空白干净的,但阿基会放置一束瓶中鲜花。
在贫困潦倒的郊区集装箱房屋上,阿基也会用几盆鲜花来作为底层日常化暖意的象征。
最初对失去记忆的M先生施以援手的一位母亲,几盆色彩鲜艳的花朵为影片注入了活力 阿基选择演员从来不会在意一般意义上漂亮的姿态,而更注重表达人们的真实生活的状态。
在这部电影中,阿基成功地勾勒出了几幅鲜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孔。
尤其是乐队主管那张纵横交壑的脸庞,正如麦克·多蒙德形容自己的脸上的皱纹时所说的,“这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包括上面的各种皱纹。
如果你去改造它,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路线”,无需赘言,这张面孔已经写满了故事。
开明的乐队主管,同意M先生对乐队进行变革,说自己年轻时可曾经是乐队领唱个人面对社会时会有绝望,面对人群时会有不可消解的冲突。
有些电影会集中篇幅探讨这些问题,那么阿基的一些影片就是对人们这一处境的回应。
他给观众的答案是即使你身处黑夜中,那里仍会有一丝丝微弱的光亮。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片单如下,友情推广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芬兰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还可以,一点点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他洗了个澡,穿上最好的一件西装。
“今天周末,出去吃吧?
” “好。
” 他们夹在队列中缓慢行进,终于轮到他俩,各自从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片面包和玉米汤。
一个失忆的男人加入了流浪汉的周末聚餐。
他的脸上没有悲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在简陋的铁皮屋子住下后,没有过去的男人,M,他辟了一小块地,种下几个土豆。
然而,天公实在不作美。
他刚埋好土豆,一阵大雨就落了下来。
过了四五十分钟,电影终于又讲到了这几株土豆。
M:土豆长得真小,收成不怎么样,不过够做锅汤。
邻居:你什么时候想做汤?
M:你为何这么感兴趣?
邻居:我有颗洋葱,没有洋葱,你的汤可就不好喝了……M:这儿一共有8个土豆,我留下3个过冬,还要至少留2个做种。
咱们总得为明年打算啊。
我邀请了埃尔玛吃饭,这不够3个人吃。
邻居:那就是说,我吃不上了?
M:是的。
邻居:那至少给我一半吧,我救了你一命。
(M把小土豆对半切开,分了一半给邻居)这是本周在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作品展的最后一部片子:《没有过去的男人》——影片获得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女主角。
这次影展放映了:《我聘请了职业杀手》、《浮云世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外带四个短片,连同上个月之前在法国文化中心看的《勒阿弗尔》,短期内集中看了这么多同一个导演的作品,不写点什么,真怕以后要忘记掉。
在此之前,我总以为,考里斯马基是冷幽默,但一路看下来,又觉得那更多是怪。
笑点很奇怪,有些还很坏。
比如,开头提到的对话,就这么几颗小土豆,两个大男人,要站在那里寒暄上半天。
整部电影最醒目出众的,也就是那几个配角。
那位喝了八杯啤酒(回家要被老婆打)又分到了半个土豆的邻居,他好像永远乐滋滋的。
还有“放狗咬你噢!
”的治安员,说话总像在开玩笑,而且严肃得过于认真。
说话漏风的救世军律师,他的出场简直是天降神兵。
打劫银行、抢回属于自己财产的老头,堪称感动芬兰的北方佬。
呆萌的配角龙套除了相似的面无表情,眼神呆滞,不难发现,有些桥段也会在其他考斯基电影里反复出现,比如被胖揍的主人公,《薄暮之光》同样有出现。
平白无故就撞上打劫的,是《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还有《浮云世事》的男女主演,直接搬到了《没有过去的男人》——当然,卡蒂·奥廷宁和马库·佩尔托拉也算阿基的御用。
还有《薄暮之光》的小黑和大狗,直接跑到了《勒阿弗尔》。
《波希米亚生活》的故事,也在《勒阿弗尔》得到了延续。
救世军的乐队1但阿基的作品,最不变则是乐队情结(他也是飞机头乐队列宁格勒牛仔的创造者),随时随地,突然插上那么一场现场表演,从头放到尾,极道好声音。
这次加播的两个短片,《往日时光》和《穿越火线》,显然都更像是剧情MV。
当《没有过去的男人》的救世军乐队转变了曲风,那也预示主人公的生活真正注入了热情与希望。
在电影里,过去的一切并不困扰主人公,他没有像其他电影的失忆人士,努力想找回过去的蛛丝马迹。
他的人生,再次从一张白纸开始了。
救世军的乐队2
救世军的乐队3考里斯马基很爱狗,这在电影里真的是毫不掩饰。
比如《浮云世事》,狗都直接跑到了海报上。
连纪录短片《比克村》,没事也跑出来一只忠实、镜头感十足的牧羊犬。
在2001年开始设置的棕榈狗奖(Palm Dog Award),2002年《没有过去的男人》,“汉尼拔”就摘得奖项。
2011年,《勒阿弗尔》的“莱卡”摘得评委会特别奖(输给了《艺术家》的小狗)。
今年,这个奖颁给了米古尔·戈麦斯的《一千零一夜》。
去年发给了《白色上帝》,里头……全是狗。
狗这种设置,很容易令人想到“丧家犬”,但恐怕除了导演自己爱狗,最大用意还是表现那种不离不弃的情感,毕竟,狗并不会在意主人的贫穷卑贱。
《浮云世事》的电影院《浮云世事》里,倒霉失业的夫妻,跑去电影院看个喜剧片,结果,主人公怒气冲冲跑了出来,要求退票。
然后,其实他并没有买票。
因为,售票员是他妹妹。
《没有过去的男人》,邻居想抡起木头,照M的脑袋再来一下,据说在电影里,这样就能恢复记忆。
还有警察局里,M要求打个电话,警察说,你一定看了不少电影。
《薄暮之光》的电影院《薄暮之光》,保安小哥跟金发蛇蝎女的约会是在电影院完成的。
注视着电影的你,和注视着你的我,它们都在制造着令人心甘情愿去相信的假象和幻觉。
这固然是借电影来进行调侃指涉,反过来,阿基也提醒观众,这终究是一场电影。
话说,在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Le Méliès(梅里爱)门口,贴了黑泽清的一段话: “电影院,被定义为一个人们看电影的地方,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与电影艺术发生非常重要的联系的场所。
当观众笑而我也笑的时候,我们融为了一体。
而当其他人在笑而我却没有笑的时候,一种孤独感却侵入了。
一间放映厅是一个我们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地方:‘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成千上万的人对自己有这样的疑问,就永远会有电影院这回事。
”观看阿基电影,也不断令我反思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银幕上的人物又是怎样的存在。
好几次我都笑出声来,比如开头讲到的,我有一个洋葱。
有时候,我跟观众是同步,有时候又是有差异的。
在阿基电影里,固定镜头经常是标配,沉默寡语,要么你一句我一句,在这些镜头当中,往往会突然飘出一个推镜,充当主观视角,冲向画面。
与洪常秀那种涩不拉几的“推拿法”不同,阿基的推镜是极其飘漾而有美感的,特别抓人。
再是置身于银幕中间的主人公,充当一个被放大和观察的对象。
阿基不会让自己的演员做出剧烈的肢体动作,也不会有惟妙惟肖的表情变化。
有时候,镜头和人物就僵在那里,观众只有自己去体味那种氛围、心理和情感状态。
《我雇佣了职业杀手》然后是美术设计,以蓝、灰、白、绿等冷色调,背景墙壁经常是大面积的单色为主,偶尔会冒出来亮红色的东西,充当出挑的事物存在。
比如身上的毛衣,还有专门摆放的花,像《薄暮之光》和《勒阿弗尔》。
所以,人们也总是说,只需要一个画面,你就知道,这是考里斯马基。
正如另外一个画面,你也知道那是罗伊·安德森。
实际上,阿基并没有我或者别人想象的那么北欧,比如漫长冬日,大雪纷飞。
回忆看过的六七部电影,他的电影居然从不下雪。
但是,沉默寡语的人物,命运灰暗的主人公,善良的蓝领工人、底层人民和流浪汉,冰冷空旷的城市氛围,爱抽烟的人们和不可少的酒吧,这些元素则反复出现。
阿基对命运的理想、希望和真善美,有一种近乎执念的坚信不疑,那些听来好笑的白日梦,毫不气馁的自我安慰,洋溢着乐观精神的苦中作乐,有时候甚至已经产生了做作的嫌疑。
但他就是这么一部又一部,踩着音乐的节拍,走了下来。
有些甚至则是,希望人生像音乐那样,摇滚起来。
在美好的背后,它们往往会借半个土豆,几根烤肠,一道汤,一束花,一首歌,一缕烟以及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来作诠释。
那种感觉(或称之为幻觉)就仿佛在说,人活在世,来之不易,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幸运。
那么,我们哪还有时间去哭丧着脸呢?
马库在《海鸥食堂》看到《浮云世事》(以前好像管它叫《流云》,以区别成濑巳喜男的《浮云》),最大触动在于,这居然是一部餐厅电影。
结尾的逆转,从门可罗雀到高朋满座,好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直到看见《没有过去的男人》结尾,马库·佩尔托拉在归来的列车上吃起日本寿司,我终于想了起来,那就是曾经风靡豆瓣的日本美食小清新《海鸥食堂》,荻上直子肯定看了考里斯马基,也肯定看了这几部电影。
这种神奇的电影联系,令人感慨不已。
拍完2006年的《海鸥食堂》,马库于2007年去世。
《勒阿弗尔》的结尾最后,用一树樱花来结束这篇“应该写于十年前的东西”。
感谢大银幕,它让往日时光得以重现。
这也是《勒阿弗尔》的片尾一幕。
过去了四年,阿基一直没有推出新作。
也有传闻说,他真的打算就此不拍片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8 冷峻又幽默,丧到不行又做很多浪漫的事。树林里采蘑菇,接吻时放CD,下雨天种土豆。没有过去,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不好。音乐品味很好哦,怪不得仁科喜欢。
看的时候觉得很久以前看过。集齐阿基所有影片的其中又一片。
大爱!置于死地而后生反倒如获新生收获颇丰,虽然生活举步维艰但大伙互帮互助打造出一片小天地,简洁利落的抢劫都能扯出温情善意的苦衷,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老好人阿基真心一刻也未掉以轻心,狗狗、演员、身份、嘲讽、幽默一样也不能少,爱情十分浪漫动人,被汉尼拔逗乐,音乐不能更棒,怀念佩龙帕。
怎么每个人说话都像人机一样
看了个爱情故事?
资料馆重温。生活疲惫的人被一棍敲碎记忆与烦恼,不亚于一种精神领域的休克疗法。没有过去意味着身份丢失,以无名的状态贯彻新生活的意志。焊电面罩,精彩的隐喻,直视电火花令人短暂失明,面罩过滤掉强光,只有最强烈的记忆才能穿透面罩。当他娴熟地焊接时,如此动容。记忆可以捆绑身体,却无法捆绑情感,他可以平静地面对前妻(多么残酷),似乎关于他者的情感只是记忆而已,一种过去而已。阿基的群戏和配角总是精打细磨,富含意味,而主角却漫不经心,粗糙而大体,就像篆刻中的阴文,边缘勾勒细腻,拓印后才会显得主字劲道分明。深沉如阿基,不仅在于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创作者身份摆在何等的视角中。再就业福利机构的官僚主义和民间自治自救的博爱与温情,阿基的立场不言自明,就像阿基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摇滚乐,重申着平等和反抗。
芬蘭電影沒有不郁悶的
4.5/5,阿基的电影像是一种工人乌托邦的连续剧,其中人物的联结来自对处境的体认,你看起来很糟、或很好,就构成行动的理由,所以尽管人际充满北欧风情的距离感,但总有跨越距离的信任,让抢劫犯、职员和路人共享或不如说交付生命中的一刻。试衣间的Christ像、酒吧墙上的Matti像,都是一种温情脉脉的注视,在他们的名义下,凡人努力活着,种土豆,养狗,演奏,列车驶过,像电影般简单,像电影般生生不息。
影片的荒诞之处在于 M遭遇的全都是毫无缘由的恶与善
@小西天。失败三部曲里相对轻快的一部。失去身份失去名字,在结构化的现代社会里自然意味着失去位置。但回到纯粹人的层面,依旧是重生契机。过去找回来,我们确实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发现,就算找不回来,又如何呢?比爱情更治愈人的,当然是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不,不用全世界,身边的就可以。
怪味糖。不好意思表达温情,于是弄得丑丑的。
没有表情的人物,想通过台词去理解,仍不知道要理解什么,感受什么。阿基导演的作品我还是轻易不要碰了。
只要有两个人同框,我就开始扶额。毫无感情的表演
从头到尾都是黑的
导演这胸有成竹的拍法,让我颇有些怀疑自己的审美了。
很高明的冷面笑匠,板着脸不动声色的把一个有着很丧的开头的故事讲得笑点百出,有种经历了一切之后的淡定和从容,尤其看惯了安东尼奥尼式的疏离与冷漠,这部电影透漏的温暖真让人熨帖,另外配乐选的也很妙,明明感觉很不搭,效果却又奇好无比,有机会一定把郭利斯马基跟库斯图里卡的电影看全~~睡觉~
阿基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总是很有味道,但在大的剧情转折上处理得都不太好,要么是用更加的荒诞来遮盖角色自身的荒诞,要么是把角色削薄后硬转,不太在乎现实逻辑,你也只能接受。
不喜欢闷的人看闷片,选择这片是我的错~~
集装箱点唱机摇滚启蒙,汉尼拔汪汪能驱狼,银行已被朝鲜收买,霰弹枪也要拿遣散费,所有人开口都是诗,“能说句人话吗?”,道别无他能及一个拥抱,好冷好甜好开心
原谅我,实在看不懂。一个失去所有记忆的流浪汉、伤患,可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善意。救命,什么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