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中影连续引进杰森·斯坦森的电影,而且还不是引进他最新的作品,这部电影已经是快一年以前上映的,当下好电影这么多,奥斯卡获奖的影片有那么多可以选择,非选择这部真的是有点搞不懂。
不过既然国内引进我就顺便写一写,正好在写杰森·斯坦森的作品。
虽说我还是比较欣赏杰森·斯坦森这位演员,而且非常喜欢看动作电影,但是若是有更好的选择,我还是会去看更为优秀的。
这部电影刚出来不久我就买了影碟看过了,看完后只能佩服预告片的剪辑者,吧机会所有的紧张激烈的片段,在预告片中通通都一网打尽了,而没有被网罗进来的其他部分则……这一两年里面杰森·斯坦森的产量伴随着他的名气而逐渐提升,但是质量嘛就……这部电影明显的就是没有太多的动作戏,而且他那一身傲人的肌肉也没有拿出来展示,绝对有骗钱之嫌,情节方面呢也非常的一般,故事结构简单,悬念几乎没有,就是最简单的猫捉老鼠。
随便看看吧!
很喜欢杰森,就是身高叭=这个片子还是比较一般吧==剧情比较新颖的说。。
但是觉得不够刺激==那个变态演的比较到位嗷=其实挺帅的
“我是一个装成吸毒者的警察卧底,但我却更觉得我更像一个披着警察外衣的瘾君子。
”卧底女警法尔斯对布兰特说。
她的这句话,是影片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从银幕出现片头影视公司到片尾结束曲,我有无数次冲动想要离开影院。
“这太烂了,是我看过的有史以来最烂的片子,烂透了,竟然还能拍成影片,还要中影花费力气进口。
”我对BF说。
在耸动与刺耳的重金属摇滚配乐中,充斥着暴力、血腥与脏话的片子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影片讲了一群警察抓捕一个有点神经质的杀警狂的故事。
警察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是这个神经质干的,费了许多周折抓到他,却没有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于法。
最后,警察扮成匪徒,在一个天台上以匪徒的方式暴打了这个神经质一顿,然后崩了这个神经质杀警狂。
“你想想看,这部片子真的那么不值得花费投资拍成电影吗?它在反讽,反讽英国失灵的司法系统。
那么多人去抓一个有问题的人,并且在法律框架下无法解决问题。
最后警察以匪徒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BF说。
不得不说,这家伙的解读能力确实让人嫉妒。
回头一想,这片子确实耐人琢磨。
警匪界限没那么明显。
身份不同,不是善恶划分的标准。
看看影片中的伦敦东南局警队里都是什么人:头发花白的警长玩婚外情,每周三去约会,骗老婆说他去打球;女警法尔斯不做卧底后依然吸毒;男一号布兰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力狂和酒鬼;男二波什是个同性恋,私下以暴力手段打废了一个恋童癖之后,不但没被停职,反而被调到东南局当头儿;那个还算帅的克雷格在跟法尔斯暧昧后,不愿意负责任,甚至让法尔斯自己回家,导致法尔斯差点被杀。
再看影片中的坏人们。
那个最“坏”的神经质杀警狂巴斯,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布兰特在台球室里对他的一顿暴揍。
他当时在台球室里痛扁别人,但暴力的布兰特的到来,真是让小巫碰上了大巫,他像被捏海绵那样让布兰特扁得软绵绵的爬不起身,在那群人面前丢丑。
这催生了他的杀警心思。
他没犯过大错,小毛病不断,被警察抓进局子很多次。
自此,他要把抓他进去的每一个警察都干掉,以弥补他受损的心灵和面子。
最后,他穿着被他干掉的警探罗伯茨的警服,在罗伯茨的葬礼上,想要得意地做掉布兰特。
布兰特和波什联手,将计就计,以匪徒的名义、匪徒的手法用铁钩将巴斯修理地鲜血淋漓后,一枪打爆了巴斯的头。
面目模糊,血肉涂地。
影片中另一个“坏人”是那个为保护法尔斯而被巴斯残杀的12岁小男孩。
克雷格说那孩子有多坏多坏,但法尔斯说:“他只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在法尔斯被巴斯袭击的生死存亡关头,那“坏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救了法尔斯。
其实,“坏孩子”不用死,只需要克雷格送法尔斯回家,巴斯就没法下手。
但克雷格却因害怕承担责任而“绅士”地选择让法尔斯自己回家。
在“责任”这个问题上,“坏孩子”比克雷格更善良,更像个男人。
这是影片绝妙讽刺之一。
在一个司法系统和法律制度失灵的情况下,警察无法用正规渠道解决犯罪问题,只能再一次重复了波什之前的做法:用匪徒的暴力方式,继续伤害甚至残忍地打死以前被布兰特等警察伤害过的巴斯。
这一幕发生在牧师正为死去的罗伯茨念天国悼词的空当。
耶稣的牺牲、怜悯与救赎,与眼下正在发生的暴力、杀害、仇恨的延续形成了对比。
死亡在继续,从罗伯茨到巴斯。
信仰成了空壳,成了仪式的一部分。
这是讽刺之二。
人们的冷漠与麻木,新闻记者良知的沦丧大概是这个影片让人抓狂想冲出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讽刺之三。
巴斯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杀人,在酒吧卫生间杀线人,在罗伯茨家杀罗伯茨,手段残忍,他们的嚎叫与反抗是那么地凄厉与剧烈,奇怪,周围竟然没有人,或者周围有人也没人上来制止或指认。
杀人手法并不高明的巴斯竟如入无人之境,还潇洒地看电视猜题、在案发现场洗澡后从容离开。
当布兰特和波什要求停车场管理员调出录像时,管理员竟然说“已经六周没有录像了,磁盘满了”。
起诉巴斯的关键证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
新闻记者在这起连环杀警案中的表现就像一群冷血的狗。
邓洛普只是代表。
三流记者邓洛普为了自己成名,当然他的报社也支持他这么做,巴斯每次打电话放料给他要杀警察时,他像一只狗一样兴奋,兀自记录着那些血腥细节,丝毫不顾及这是生命在被毁灭。
他没有报警。
当然,当那个脏兮兮的苏格兰线人要放料给邓洛普说知道谁是杀手并有证据时,邓洛普(以及背后的报社)依然发挥狗的性格,选择不报警,要花5万英镑买这个料,妄图出名。
当巴斯因证据缺乏被释放时,又是邓洛普等一干记者堵在警局大门口,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给他镜头,争相揽过他、甚至亲吻他,作采访。
影片最后,布兰特带了两条恶狗,找到邓洛普,看着邓洛普被两条狗追咬、惊慌失措地爬墙。
依然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绰号“闪电”(Blitz)的连环杀手神出鬼没地杀害多名警官,他的凶器是一把锤子,不惜一切追求社会关注度。
杰森·斯坦森将扮演张口闭口“politically incorrect”的侦探布兰特,而与他搭档的是由帕迪·康斯戴恩饰演的同性恋警官,这对“别扭二人组”提供不少笑料。
这部电影简直在全方位黑警察。
杰森扮演的布兰特脾气暴躁,武力值惊人,经常把犯人打得特别惨,屡次被投诉,最近还登上报纸头版,他的上司为此头痛不已。
故事真的太烂了,伦敦城出现警察杀手,第一起案件就应该引起极度重视,同伴被杀简直罪无可赦,但除了布兰特和纳什,其他人都表现得十分平静,按照我以往看的美剧,其他警察早就把城市都翻个底朝天了,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嫌疑人巴里,他的的确确是凶手,布兰特和纳什第一次上门随便翻了一下就算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到他杀了第三个警察,一大堆伙计都放着不用,你们可真厉害。
明明直到凶手联系了那个三流编辑,警方也没有派人去跟踪他,
Jason 和Paddy Considine在Aidan Gillen面前都是浮云啊,最出彩啊!
面相来说,国内唯有影帝黄渤可扛鼎之搅和之。
然国人总有一副包袱像,或者口是心非的偶像状,或者一副济世普度的悲悯样,但是学不来不列颠的戏剧范,旧中国黑白电影人一去不复返。。。
杰森•斯坦森原来也可以演这种无聊的动作片,作为犯罪动作片,剧情居然如此无聊,佩服...警察暴弱...犯罪也暴弱....简单一句话:以暴制暴!
杰森斯坦森近两年的片子都不怎么样了,最经典的还是两杆大烟枪,非常人贩这些前几年的作品,我最喜欢的还是两杆大烟枪,剧情无与伦比,玩命追踪我对大反派的印象比对他的印象深刻
它的译名还是《私法制裁》,这个感觉还更为契合一些,部分情场景有点恶心,可以说是以暴制暴+血腥+恶心—+一点点小基情 那个变态杀人狂真的是很变态,演员演得很到位,就是有点好奇在杀督察的时候自己都恶心得吐了一手还往头发上蹭的时候那个演员是怎样的心情.........大晚上的时候尤其在吃东西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看了那个变态狂最后要杀的女警官好像卷福里那个讨厌卷福的警官.....因为是中文配音加上没字幕所以有些话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男主角的基情还是有点的。
尤其是布兰特在波特家醒来之后问他你有没有碰我,波特顿了一下“我忍住了” 当时就笑喷了2333 好吧,如果你们俩在一起,谁是攻谁是受.....XDD
个人比较喜欢杰森斯坦森的电影,喜欢他在电影中硬朗、豪爽甚至有些暴躁的形象,以及那处处体现的睿智。
这部电影剧情有些别扭,看起来有些不习惯。
电影本来是宣扬正义、摒弃暴力的,但是这部电影中采用以暴制暴的情节和表现手法,处处充满着暴力,不论是警察,还是犯罪嫌疑人“闪电”,虽然很多地方没有直接拍摄鲜血四溅、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还是极大挑战了我的忍耐限度。
法律中的确存在某些让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的漏洞,或者任由他逍遥法外,或者通过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影片明显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Cannes2023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