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恨歌》——王琦瑶 一个女人一生的遗憾与幸福05年看过一部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长恨歌》,讲述的是一个叫王琦瑶的上海女人和她人生中几个男人的故事,当时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这个女人一生是个大悲剧,寻寻觅觅经历了几个男人,可最后发现最爱他的男人原来一直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不知道珍惜,到了彻底失去这个男人时才知道这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同情那个一直爱着王琦瑶的上海小男人程士砥,他终身未娶,珍爱和守护着这个王琦瑶,却最终也没能得到这位心爱的女人。
心疼这位有情有义好男人的同时觉得替他鸣不值、愤不平。
除此之外,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感触,6年后的今天,偶尔看了同是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恨歌》,剧情故事差不多,可突然觉得怎么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故事,自己的很多感触和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决定要把自己现在看《长恨歌》的感想记录下来,因为我有些好奇,10年以后我再看这个故事,那时的我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
王琦瑶——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长得很漂亮,聪明心细,有品位有追求有梦想的女孩。
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
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
程先生对王琦瑶一见钟情,王琦瑶正兴奋的体会着当明星的良好感觉,同时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程先生的爱慕和追求,就在她犹豫是否就此接受程先生的爱时,她却被一个成熟稳重又多才多艺的军政要员李主任看中,在这个成功男人的追求下王琦瑶选择了这位能让她感到兴奋、激动,带点神秘的成熟男人,成了他的“外室”,成了高档公寓的女主人,过上了她梦想追求的高品质生活。
而这些是那个温文尔雅的绅士程先生所不能给她的。
用她自己的形容是:“李主任就像是一杯滚烫的茶,而程先生就像一杯不冷不热的温茶”。
的确,温温的茶总让人觉得少那么点热气,少那么点该有的劲。
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王琦瑶听从内心的感觉,选择李主任是合情合理的,虽然现在的看官会觉得不冷不热的温茶才是最适合最实在的,可当时的王琦瑶是那么的年轻,刚刚开始感到自信,听从内心的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感觉并没有错,那是对自己的诚实和爱护,她便不是一味的贪慕虚荣攀高枝。
她与李主任是有真爱的,最后李主任在政治的决杀中牺牲了,王琦瑶噩梦般的看着李主任惨死在自己的身边,对于一个刚开始体会幸福的小女人来说那是怎样的恐惧,她一生也无法忘却那个可怕的场景。
她一直留着李主任的烟斗,深夜孤独寂寞的时候就会拿出来一遍一遍的擦拭、抚摸。
点上火,闻着那属于李主任的味道,回味着这个男人给她的温度,添食着这个男人留给他的伤痕。
她永远小心翼翼的保存着李主任留给她的那盒金条,在最危险的时局在最困难时刻用命去保存着,在她心里,她守护着那些金条就是在守护者李主任的感情。
至此,我觉得王琦瑶是个有着真性情的女人。
突然失去李主任,就像一个美丽的梦醒来,等待王琦瑶的日子便不好过。
国民党高官的情妇,遗妇,这样的身份;内心依然有梦有追求的那份坚守;使得她在上海那些老弄堂里清高、孤傲却又小心翼翼的靠着给人打针过着平凡的日子。
哪怕生活在异样的眼神下和家人的不理解下,她依然坚守着内心的梦和对感情的绝对忠诚。
这样的时光她让自己一过就是将近十年,直到30岁,一个中产家庭的少爷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有着玩世不恭的外表,叛逆却又无助的忧郁内心。
两个人品位相投,成熟的王琦瑶一早并看出了这位少爷对她的倾慕,王琦瑶最后勇敢地接受了这个叫康明逊的男人,在她明知道这个男人无法给他任何未来的情况下,在她明知这又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下,她却勇敢地选择了爱的渴望。
她告诉康明逊,自己会和他好,直到他结婚的那天,绝对不会给他任何麻烦。
后来王琦瑶意外的怀孕了,她选择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为了不给康明逊麻烦,为了给女儿找个能挂名的爸爸,她赖上了一个有着共产国际产儿身份的中俄混血男人,给康明逊找了个替罪羊,最后这个男人因此逃离了上海。
康明逊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别的女人结了婚,去了加拿大,十几年后回国又认走了女儿。
康明逊对王琦瑶是永远的愧疚,最终他都感慨王琦瑶是个怎样坚强的一个女人,随口的一句“不会给你添麻烦”,便真的从未打搅过他的生活,留个他的是一生无法偿还的情感亏欠。
至此,我对王琦瑶是敬佩的。
女儿的离去,使得王琦瑶的生活一下变得像个空洞,就在她最空虚最孤独的时候,女儿的一个朋友,一个上海的“老克腊”(小流氓)对王琦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他好奇的是老上海那些奢靡的风花雪月,那些老上海滩名媛的生活,王琦瑶对他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感觉,他想知道国民党高官情妇的生活和滋味。
而这些好奇和恭维正巧又再次勾起王琦瑶的梦,一个在内心永远不甘心忘记和放弃的梦,在自己近50岁的时候,在梦即将侧地无望破灭的时候,她疯狂的想再最后抓住梦的尾巴。
为此她失去了应有理智。
可当老克腊半夜醒来发现身边这个老女人的样子,一切好奇感顿时消失,仓惶逃走。
这对王琦瑶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他彻彻底底毁灭了她的梦,残酷的摧毁了她内心的那点自信和高傲。
击碎了她努力坚守着的能让自己坚强战胜孤独寂寞的精神力量。
她彻底愤怒了、爆发了、失态了,前所未有的感觉到孤独、失落和恐惧。
更加残酷的是,一直在身边爱护照顾着她的男人程先生就在此时,就在她真真感到害怕,真真感觉是那么需要爱的时候,程先生已为她耗尽了全部的生命,彻底离开了自己。
感叹编剧给王琦瑶安排了这么个残忍的结局。
至此,我对王琦瑶是同情的。
王琦瑶深知自己是不甘过平庸生活的,她坚持要找到真正登对的爱情,哪怕她知道那份爱情不会有美满的结局,但仍坚持等待。
对于程先生,她是坦诚的,在李主任离开后,最低迷的她没有利用程先生脱掉她国民党高官情妇的帽子,而是选择一个人独自承受。
在意外怀上康明逊孩子的时候,她没有认程先生成为康明逊的替罪羊,没有让他当女儿的挂名父亲,而且她深知,只要她开口,程先生不会不同意,可她不愿伤害这个有些懦弱的痴情男人。
当她的梦彻底被摧毁,接受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千疮百孔是对程先生的不公平,虽然程先生从没跟自己计较过,但她知道最伤心的还是程先生。
我敬佩王琦瑶对自己情感的绝对忠诚和对爱坦诚的勇气;羡慕她能拥有像程先生这样一个男人一生的爱;同情老天对像她这样一个女人一生命运的的捉弄。
小灯泡2010-7-22
-现在再看,前几集的bgm真是加得恰到好处,乱流中一个有欲望有野心也有美貌有本钱的女孩儿。
-有很多值得注脚的地方,以及很多隐喻和暗示。
貌似老电视剧喜欢含蓄,现在的电视剧都铺张开来,一句一句说给你听。
-在国外听到上海话和评弹还蛮那个的。
剧中反复出现的蒋月泉,配着剧情的发展,很恰当很出色。
-李主任的死从飞机失事改成王琦瑶眼前的枪杀稍微抓马了一点额,搞得只像是王琦瑶痛失所爱,她作为女人的失败被抹掉了。
-虽然电视剧需要拍得比较实,剧情也改得比较实,但还是看出了一点小说里空的意思,黑白滤镜,快进快退,文字的注脚,有些舞台剧,挺好的。
-和小说比呢,电视剧的王琦瑶更随着世事变迁一些。
虽然小说里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小世界是依附着男人的,但是不如小说里,王琦瑶有自己的选择,电视剧更像是一个软弱需要方向需要依靠的女人。
-蒋莉莉要结婚,王琦瑶在布料和首饰里挑礼物,比着自己身上试,问程先生的意见,这一段加得令人心酸。
-平安里之后有点过于狗血了,况且我理解里的王琦瑶更爱自己。
平安里的王琦瑶时时拿出李主任的烟斗,怀念爱丽丝公寓的爱情,让我觉得这个王琦瑶和小说里有了偏差。
小说里的王琦瑶,守的是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不是她为李主任买的烟斗,这还是差很多的。
-我突然觉得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女性的意淫,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细腻九曲心肠的男人。
-非常不能接受后期剧情对程先生的编排,让他什么都看到,但还是一味付出。
“底”这个概念按得太死太实了,不好。
程士砥是不会自杀的,程先生才有飞身一跃的尊严和勇气。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如果这部剧在现在重播会不会被骂死?
套在现在的观念里的话,直白说,王琦瑶妥妥一个绿茶婊,蒋莉莉是揭露她的人,程先生就是一个老实备胎,康明逊就是渣男。
尽管故事捋清楚就是这样,但我很排斥这样去想这个剧情。
虽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更愿意想的版本是,都是心思,都是算计。
-电视剧似乎有意编排的是,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该是一对,只不过是“阴差阳错”惹的祸。
不过我对小说的感受呢,程先生和别的男人没有不同,是王琦瑶生命里的一个符号。
每个男人都有他的作用,程先生的作用是托底,文革里自杀后,王琦瑶再也落不到底了,不见得是电视剧里,阴差阳错的、本可以成为的眷侣。
-蒋莉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很符合书里轻微的神经质。
查出来是肿瘤之后,王琦瑶和程先生来看望蒋莉莉。
蒋莉莉说到过去的日子,十足地让人心酸。
但没让她撑到那段时候其实也是对蒋莉莉莫大的仁慈了。
-小说里把那十年隐去了,只留一个程先生的自杀带过这段时间。
电视剧里拍得好充实,令人胆寒。
-电视剧比起小说差的最大的是,小说里的王琦瑶不仅是上海女人,更是一个上海,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是更寻常百姓了,但最多也只是一个女人了。
所以电视剧平安里之后剧情大动,让人觉得有点不适应,是有这个理由在里面的。
失了这个精髓,平安里之后就不大吸引人了。
-不太专心地把结尾看完了,大跌眼镜。
严师母说,真的给老克腊一个老上海他又害怕了,可见电视剧确实试图给王琦瑶加上上海这个意象。
可惜加得失败,情节又改编得叫人看不下去,生生让王琦瑶最后掉了价。
还是平安里之前,黄奕的王琦瑶最好。
观《长恨歌》——感佩世间这份极度包容的爱——程士砥《长恨歌》里的程士砥是一位40年代文质彬彬帅气的上海绅士,英国留学回国,在上海有份文职的工作,业余爱好摄影,最擅长拍人物,常给电影拍些明星照和宣传照,一次程先生在电影片场看到一位叫王琦瑶的女孩,第一次在照相机里看到她的美丽,便被她彻底吸引,于是,爱从这一刻开始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程先生觉得王琦瑶很美,他爱上了这个女孩,为她拍照,上杂志,帮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敞开梦想,给她实现梦想的勇气,看着王琦瑶越来越漂亮,成功的当上“上海小姐”,看到自己爱的女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越来越成功,他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觉得王琦瑶会是他一生的幸福。
他没有自私的想过,把心爱的女人推到了时尚的风口浪尖,对自己来说是有威胁的,他可能随时会失去她。
(爱她,爱看到她开心的样子)王琦瑶成了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的情妇,可他依然惦记担心着她的幸福,不愿听到别人指责她的任何不是。
他一厢情愿的相信那是为了她父亲的医疗费而迫不得已的选择,想到这,他更加心疼甚者有些自责。
他努力打听瑶瑶的生活,小心翼翼的探望她的近况,此刻他仍享受着自己还能关心和爱护瑶瑶的幻想。
可当他看到瑶瑶打理的公寓是那么的高贵有品位,生活的每个细节是那么的精致,而这一切和她这位女主人是那么的般配,他有些失落了。
当他看到王琦瑶选择的男人时,他彻底明白了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再爱她了。
(程先生选择让自己痛苦的离开,因为爱她,所以不能打搅她的幸福。
)李主任要走了,温文尔雅的程先生激动了,“你不能这样把她悬在半空中不管她,对她你要有个安排。
” 一个男人开口向情敌祈求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许一个未来。
(虽心如刀绞 只为担心她的幸福) 李主任死了,瑶瑶受了巨大的创伤,程先生决定自己必须去帮助她,因为此刻她一定是脆弱得让人心疼到无法呼吸。
他独自去乡下把瑶瑶接回上海,无私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受伤的心灵。
除了心疼和希望她早点走出心底的阴影外,程先生没有表现一丝要追求瑶瑶的意思。
(爱她,不愿给她任何的负担和压力,在王琦瑶最脆弱的时候,程先生没有乘虚而入,而是给于她绝对的自由。
)五十年代的中国,像程先生这样早年留过洋的旧上海绅士,于当时的时局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生活波折几进潦倒,在这期间程先生没有找过瑶瑶,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资格爱她,这个女人在自己心中是那么的美丽高贵,是不能受一点委屈的,他把爱深深的藏在心底,孤独的自己过着潦倒的生活。
直到他在路边摆摊修表被王琦瑶遇见。
原来瑶瑶仍然单身,爱似乎又有了希望,他期望能有机会照顾瑶瑶,陪她生活,起码让她可以不孤独。
他毅然决定用他那柔弱的身躯去山西挖煤 ,以求能弄回自己的上海户口,找份工作,能给瑶瑶个稳定的生活。
挖煤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心里是甜蜜的,因为有爱有希望,凭着爱的力量,他拼命干活终于拿回了上海户口,回到上海。
就在他满心憧憬着能和瑶瑶生活的时候,却发现瑶瑶有了新的男人康明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个富家公子不可能能给瑶瑶个未来,甚者会再一次伤害她。
他激动了,不是因为自己的希望破灭,而是担心这个年纪的瑶瑶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一次大错,而且这个错误一定会更深更深的伤害到她。
程先生担忧、焦急、心疼,但最后他还是没怪瑶瑶,没恨瑶瑶,带着疲惫的身躯独自生活在上海的那个角落。
(没有责怪没有怨恨,只因自己太爱她,除了心疼和担忧,祈祷上天对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好点以为,能做的只是努力保存好自己爱的力量,如果有一天瑶瑶需要,他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她更多的帮助。
)瑶瑶怀孕了,康明逊结婚了,出国了。
程先生又有机会来到瑶瑶的身边,他怪老天对一个女人的残忍,瑶瑶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苦,他心疼得心在滴血。
面对苦命的瑶瑶他已做好给康明逊做替罪羊,给他们的女儿做挂名父亲的准备,虽然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天大的痛苦,可比起看到心爱的女人无助,他愿意让自己一个人去忍受。
瑶瑶不忍伤害程先生,选择赖上别的男人,程先生虽然觉得瑶瑶这样做不道义,但程先生明白瑶瑶是不愿伤害他,不愿亏欠他太多,他尊重瑶瑶的决定。
往后的日子程先生倾其所有呵护她们母女的生活。
(此刻的程先生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享受着自己的爱给瑶瑶带去的一点温暖)文革时期,程先生被批斗成了牛鬼蛇神,又患上了重病,一个人孤苦无一的住在医院。
王琦瑶三番五次提着水果横穿整个上海跑来探望他,可他始终不愿见面。
程先生在自己最脆弱无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接受瑶瑶的一点关怀,因为他要瑶瑶知道,他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不希望瑶瑶有任何的愧疚感,不愿她给自己背上亏欠的包袱,他要瑶瑶明白,自己从来没跟她计较过。
(感动于程先生如此彻底的爱)一晚,程先生留宿在王琦瑶家的客厅,半夜时分。
王琦瑶说:“程先生,你睡不着吗?
” 王琦瑶又说:“程先生,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 他淡淡地说:“我很明白,你的意思是,如今你我只有这一步之遥,只要我程先生跨过这一步,你王琦瑶是不会说一个“不”字的。
(他不要··· 他爱了她几十年,为什么一朝近在咫尺却拒绝?
一拒绝,一剖白 感叹程先生这份执着的爱慕已经升华到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份爱感动得让人心疼!
)王琦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顶多可以抓住一条尾巴,可她仍然不甘心,当老克腊满足色心后抛弃她,便彻底摧毁了她的骄傲和自尊,王琦瑶愤怒了,崩溃了,莫大的羞辱使她痛苦的接受再没有机会幻想生活的事实。
面对现实,面对程先生她知道自己是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欠他的情只有来世做牛做马报答。
“我不要你下一世做牛做马报答我,我只要你这辈子可以平平安安好好过日子。
”程先生担忧和心疼必须面对现实的瑶瑶。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没有能力再照顾她多久,程先生努力用自己最后的能量抚慰瑶瑶痛苦的心。
瑶瑶终于彻底放下心中的高傲,真心感觉到程先生这杯不烫不冷的茶给她的温暖是那么的重要。
王琦瑶:“我知道,自己的千疮百孔最对不起的,最伤害的是你程先生。
”程先生:“我从来没跟你计较过。
”“我知道,你是晓得我对你的感情的,就像小囡子晓得爹娘对她的宠爱,所以什么淘气的事情都敢做。
” “我怕,我怕我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我怕把你一个人留在世上。
”王琦瑶:“不,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还要跟你过好几十年。
”故事最后的画面是,王琦瑶拉着程先生的手,幸福的走出平安里弄堂,漫步在幽静的小路,在曼妙的路灯下,在梧桐树下,跳着一曲属于他们俩的浪漫华尔兹。
最后程先生微笑的躺在瑶瑶的怀里幸福的离去。
王琦瑶的眼角流下了眼泪,那是终身遗憾的眼泪!
是女人幸福的眼泪!
《长恨歌》看到第19集,被严师母一口一个“哦哟”活泼可爱,明艳俏丽,喜欢极了。
严师母仅仅为了打个麻将,全然不顾丈夫刚评为先进的政治前途,关起门来一个心思的偷麻将顶风作案,上海里弄的小女人活灵活现,甚至责骂家里丫鬟每次气急败坏的叫道“凤娣啊,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都似在娇嗔。
上海人是多喜欢打麻将?
兴头正旺,突然来人敲门吓得四人脸色大变,说是孩子发高烧要请王去打针,来人看到麻将走不动路,立马豪爽又担当重任似的说:“打麻将不赌钱有什么意思?
王小姐你去打针,我来帮你抬轿,保证不会让你输的。
”坐下来,老练的搓麻将,问道:“谁做庄?
”余下三人一脸懵逼,大哥你家孩子一点都不要紧吧???
那个麻将搭子,萨沙,一个中苏混血儿,张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格外的喜感。
然而他不仅仅是地道的上海小开,还是个会开锁的混血小开,这手艺放如今也是很吃香的,毕竟常常忘了钥匙需要开锁的年轻人多的是,还可以赚点外快,手艺人!
沉闷寡言的王琦瑶,在热情的严师母的互动下才生了几分烟火气,摸到一张牌,严师母激动的手抖,才说“我当相公了,当相公了?
”(这个不懂),几个人在王琦瑶的小屋里唱起了麻将经,而那时候的外面正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里的人始终过的是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的小日子,如同《红色》里的那个弄堂。
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
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
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
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
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
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
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
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
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
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
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
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
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
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
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
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
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
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
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们现实中的生活,被不被写成小说,有没有材料写成小说,根本无足重轻。
生在其中,能感觉幸福,这才是天大的事儿呢。
年代戏不得不说,有时个人的悲剧色彩大多来自于时代的动荡,王琪瑶一生中与形形色色的男人经历了各式爱情,四个男人,最后想到了程先生,真是让我心酸,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从头到尾都未曾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但是备胎了一辈子,他一辈子都没赶上好时代,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成了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闹文革的时候他当了老师,反封资修的时候他又成了走资派的摄影师,他总是一副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样子。
他与王琦瑶不同,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个梦,就是能在王琦瑶身边永远和她在一起,而这个梦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却要死了。
其实主要是很喜欢谢君豪这个男演员,很有味道,hk人,演起内地剧一点都不违和,气质很好,台词功底很棒。
“我王琦瑶就算有一百个错,在程先生那里也是一个原谅。
”电视剧《长恨歌》真正是一部诚意之作,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每一个人的诚意。
每一个本身就拥有精湛演技的演员,叫你欣赏大隐隐于世般精准又收放自如的表演;每一个平素了了的演员,让你看到她卯足了劲用心又惊喜的表演;编剧写的浓郁的上海市井风情的段子,尤其是严师母一家说出口的,无一不叫你拍手叫好;导演用一个个闪回的镜头,打破了电视剧第三人称视角,在每一个需要表达情绪的当下,叫你真真切切体会第一人称的感受。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姑娘,她拥有美貌,却不是那种电影演员的美貌,她是上海家庭里的美,是程先生镜头里的美。
她从来没有主动作为过什么,却因为她的美,让命运推着她成为了上海小姐第三名,又因为这个上海小姐的名号,成为了国名党大员李主任的外室。
这是她命运的转折,也是她自己对自己宿命的暗示来源——你做的梦,一辈子都不会实现。
建国前,王琦瑶由黄奕扮演,建国后由张可颐扮演。
两位演员都演得好,黄奕在这部片子里呈现了比平时好得多的演技,也许和导演的调教有关,她将建国前的瑶瑶张扬的小姑娘的美丽表达了出来。
和她对戏的是台湾演员吴兴国,这样一个老戏骨,将小说中并不出彩的李主任刻画得极有人味,他不帅气,可是儒雅的风度和表现出来的魅力,是黄晓明这种空壳帅哥十辈子也追不上的。
导演和编剧在这一段加重感情,让王琦瑶的爱丽丝公寓生涯在江南小桥流水的温润中真正有了爱情的味道,真正成为王琦瑶后半生的铺垫,也让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不胜唏嘘。
而张可颐是我在TVB时代最喜欢的女演员,在这部戏里,我看到了她优美的身段和优雅的气质烘托出来的高级的美感,让她建国后的几段爱情变得极有说服力。
那是真正长大的王琦瑶在收敛的生活中追逐她自己的梦的尝试,结果一次次地成空。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徐峥,他在这部戏里演解放后的小开康明逊,我一直觉得徐峥演技好,多半原因就是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让我看到了他的多面性,他演这样一个上海小开,那种七巧玲珑会哄人开心却在大事上没有担当的懦弱的上海男人形象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王琦瑶和李主任的梦在李主任的飞机失事里化成了连一次道别都没有的风;她和阿二那更像是初恋的感情,就好像所有的初恋一样,镜花水月地消失;她和康明逊的爱情最后留给她一个女儿,可惜女儿还是在她成年后跟着康明逊到达了遥远的加拿大,死生不复相见;最后她和老克腊,更是她不肯面对时光流去的奋力一搏,然而也是梦碎得最难看一次。
正如王琦瑶对自己的评价是,“我王琦瑶在小事上是最最精明的,但是大事上却总是犯错,而且一错就是大错。
”在这漫长又艰辛的人生里,好在有程先生,最最好的程先生,无条件为王琦瑶着想,深爱王琦瑶的程先生。
我看过原著,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加深了戏剧感,丰富了某一些段落的情感,使它作为一部电视剧更加丰富唯美动人。
在小说的中部,程先生就已经死了,然而在电视剧中,编剧和导演让程先生一直活了下来,直到最后在路灯下跳完最后一支舞死在王琦瑶的怀里,观众心疼程先生,也心疼王琦瑶,她,如何能离得开他?
程先生由谢君豪扮演,他和吴兴国很相似,都是话剧界的王,是全身上下散发儒雅魅力的演员,更为难得是,他可以全副收起他儒雅的做派,藏得一丝一毫都不漏,去扮演在文革中涤荡的一代,中老年后永远都是佝偻畏缩的样子。
直到那一场戏,那让观众很难忘怀的一场戏,改革开放后青年们组织跳舞,却没一个会跳,低调从不出头的程先生在舞池边脱下他的中山装,从包里拿出锃亮的皮鞋,拔出弹簧鞋撑换上,和王琦瑶在年轻人的目光下偏偏起舞,叫王琦瑶惊喜开心。
那一幕,你看见他藏起来的风度是那样的迷人。
命不久矣的程先生最后送给王琦瑶一枚钻石戒指,让一生没有结果的瑶瑶有一个幸福的结果。
可是,没有程先生的王琦瑶才是真正一场空的王琦瑶。
随手写。
看到剧终几章,已经看到了很多与原著的不同。
最带泪的是舞会,最感慨的是薇薇分手。
这和我印象中的文字描写,不是一个风格。
但这无疑是编剧或者谁对王琦瑶结局的一种仁慈。
老克勒意思不够,薇薇走后我已经不想再看结尾,无论王琦瑶生死或死在谁手,有没有长脚这个角色再出现,都不重要了。
薇薇是王琦瑶的延伸,她比王琦瑶自由,比王琦瑶理智,更加拿得起放得下,延伸去了一个更广阔更明朗的方向,她不用在自己的人生里被李先生式的蝴蝶扇出原初人生千里之外。
在弹幕里常有人觉得张可颐演不出上海女人的韵味。
但时间线越往老去,越能看出张可颐这个角色的味道。
一开始的切换略过生硬。
// 看完了。
没想到编剧最后给了这样一个结尾。
坚决而不果敢的人死去,坚决而果敢的人半生离去,开始新的生活。
在不坚定的没有方向智慧的王琦瑶的一生里,她被人冷落,她冷落别人,最后只剩下她自己。
她好像始终没有找到自己。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那样的繁华,能让人做多久的梦啊。
”在书里对王琦瑶的不太理解经由电视剧里的演绎拨开了云雾。
阅读的时候更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随着王琦瑶年岁的增长,自己的心也似乎跟着慢慢变老,想象着年过半百的她,难免再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中年妇女,大多都是安于现世的,一对比,王琦瑶真是很轻浮了。
剧也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把很多人物隐而不露的方面表现了出来,书中稍显冷漠的人际关系也更加炙热,人物被美化了,连许多悲情之处也借助欢快的背景音乐减轻了沉重。
特别是最后一集里,看到一个知命之年的女人那么努力的想要留住自己的青春,虽然做法有些荒谬和离谱,却显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美感,油然而生的是一腔同情与敬佩。
回想年轻时的她,喝水不喜温吞,要么滚烫,要么凉透,这是她的爱情观,是凌驾于她的人生观之上的。
因曾经绽放过,绚烂过,被人追捧过,即使已近繁华凋落,一经触碰,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也是难以自持的。
时光在她身上似乎流逝得特别慢,那未老的容颜与倾人的身姿给了她重享青春的资本,却也蒙蔽了双眼。
世间繁花终将凋落,人终敌不过岁月。
烫水和凉水她都无福消受了,连那杯温水也没了,往后的日子,失去“退路”的王琦瑶还会继续折腾么?
合上书的当下,深感王琦瑶的悲源自于她的作,但剧终细想,这只是一个不甘于只是活着而尽情生活的人,人物形象更显高尚了。
剧中多次拿她与费雯丽作比,现在回味,她还真就是中国的乱世佳人。
突出几处历史事件使剧在原有故事基础上更显真实和饱满,选角大多合适,演绎也很到位(味),若拍摄过程能多几分细心,剪辑过程多几分耐心,私以为这部剧必可谓上乘之作。
人长得漂亮就是吃遍天。。。觉得女主不够妩媚,两个都不够!
看了一多半,喜欢黄奕演的部分,后面换人没感觉了
来自原著粉的失望
谢君豪很迷人
比较好的还原了王安忆书中的描写。可能黄奕的表演和形象和书中的王琦瑶有一点差别,但是那种气质和风韵我觉得是相符合的。
从十三郎鱼余同到程氏砥 謝君豪简直就是悲怆的代名词
看到一半放弃,还是决定看原著去了。程先生已经让我不喜欢了,还来了个徐峥演的富二代小白脸我擦,这让我怎么坚持下去啊。女主角的两任演员都还可以,黄奕足够的美,张有足够的风情。就是导演表现人物激烈情感的方式我受不了。
爱得最深沉最卑微的,是程先生。爱得最热烈最不解的是莉莉。爱得最高傲最放肆的,是瑶瑶。他们三人的关系,但凡一个人心意转变,都不会如此纠缠。爱情发展成朋友,可要想从朋友再回到爱情,就千难万难了。瑶瑶爱人,爱得不仅仅是人,也是人的性格、人的权利。程先生这样唯唯诺诺的、全心全意对瑶瑶,反而会让瑶瑶提不起兴趣,只有恩却没有情。也许很多人说,现实中遇见程先生这样的,早就嫁了。所以我是佩服王琦瑶的,一个人如此艰难,也没想过要依靠着程先生,起初是对李主任余情未了,后来是怕连累程先生。不爱就是不爱,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承认不爱,勇敢的拒绝唾手可得的蛋糕,是现实女子少有的勇气。王琦瑶不遗憾,她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做主,只是世俗会觉得她可惜罢了。
要是全剧都是张二小姐来演就满分了,最大发现原来徐铮演技不错
就这么陪着爱着一辈子
演员是用心去诠释角色了
用心之作,虽然是改编,但是改的恰到好处。很多细节也很尊重原著。
电视版其实比电影版精致许多,人物刻画又多在细节和实处添笔,比小说中的虚写丰满许多,张可颐演王琦瑶的中老年时段,精明老成有余,却少了股上海女宁的妩媚,反倒是黄奕演出了少女时代的娇嗔,私以为她在这部片子里表现最好,虽然王安忆嫌她不大像王琦瑶
除了一直莫名可见的话筒,这部片子真的很完美。灯光,音效,演员的演技。
跟原著出入还是挺大的,尤其后半部分和结局。我其实并不喜欢王安忆原著中太多啰嗦繁复的描述,看电视反而没有这种烦扰。张可颐虽然是香港人,却是真演出了一个旧上海女子的那一点精致细密,优雅姿态,百转千回。电视剧加入了王琦瑶母亲的戏份和程先生自始自终的深情守护倒是改的很好。
很喜欢,全演技,老上海风情表达完整……生活太残忍咯,无论多么美好繁华,都能磨的面目全非
还行
王琦瑶高中时代选黄奕来演砸了- -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黄奕红不了了。。。两星给张可颐
很老很上海。黄奕演的少年王琦瑶,当人二奶结果汉子死了我觉得她是咎由自取,幸灾乐祸的好开心。换了张可颐就突然有种我见犹怜的感觉。当演员还是卖相最重要。躺在床上捧着李主任的烟斗怀念他的样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导演把一件件旗袍和开衫往她身上套,简直美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