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属于印度抗殖民神剧,而且是相当的神,神出了高水平,演员表演很认真,特效场面也非常不错 ,可以说是神剧中的翘楚。
这几年批评影视作品不严谨,不严肃,不真实的调调实在是太多了。
但全世界的神剧都是很多的, 这种片子虽说很雷,但是看着解气啊,解压啊, 能给人民大众带来欢乐与释放的影视作品也是有市场的,有一定价值的。
如果说巴霍巴利王有神话背景支撑,开挂还可以理解,那面对这样一部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虚构了情节来开挂的大片只能说一句:How dare you?
(开玩笑的)上一部巴霍巴利王太成功了,激起了导演超越自我的决心,才让我们看到了这部《RRR》。
其实最近几年印度的抗击殖民者主题挺多的,但米叔的扑街了,康姐的没有水花,也就这部南印度的终于掀起点风浪,从电影名字到宗教隐喻再到开挂,集齐了所有典型印度元素。
一般这种双男主设定演不好就激情满满,但是印度的就很让人放心。
原因无他,形象在那儿。
两个壮汉产生火花?
不可能的,兄弟情才是宇宙真理啊。
以前嫌弃南印喜欢美女配野兽,结果宝莱坞的男主角反而越来越次,南印度的新生代上来后却是越看越顺眼,星二代的质量都比宝莱坞强。
尤其这个舞蹈水平,谁看了不想跳起来扭两下?
故事情节其实很老套,但是导演功底摆在那里,刨除男女感情戏,抗英的主线剧情和场面还是很耐看。
而结尾出现的罗摩神话背景,会让你终于放下心来,这印度味儿对了!
有人提到这片子里女性角色太拉胯,我无比赞同。
一心搞事的总督夫人我们就不说她是不是真有权利能这么干;另一个白人妹妹的人设毫无逻辑,纯粹是为了男主1方便行事而存在,后面就直接消失了……那段两人感情升华的尬舞,突兀而搞笑;男主2的青梅竹马同样如此,她的出现就是帮男主1解围,并与男主2和解。
对此我只想说,导演你怎么回事?
巴霍巴利王里面还有提婆犀那呢?
你照搬一个都行啊。
RRR (2022)7.22022 / 印度 / 剧情 动作 冒险 / S·S·拉贾穆里 / 小老虎 拉姆·查兰
你想不到下个剧情,你想不到下个剧情,你想不到下个剧情。
好久没有没有试过那么爽了,这部印度神电影,好看,强烈推介!!!
配图才行!
开头讲述一个印度原始地方有个村庄,英国人进来抢了小女孩走发生想不到的剧情。
也是一个印度小村庄,英国人过来杀了很多印度佬,其中一个小男孩觉醒,发生的剧情。
群挑抓人、森林抓虎、飞桥救人、斗舞撩妹、森林之兽大闹、广场鞭起歌、双人合体、森林大作战等等。
你真的想不到,非常值得去看非常值得,可惜国内没有上映。
如果可以去电影院看就更加好值回票价。
双男主,设定火与水,你真的猜不到剧情,虽然有些夸张真的就很好,很man。
看完了才知道真的用心制作的电影,布景,主角,对白真心不错!
尤其是特效,钱真的花在刀刃上了!
好看极度好看!
射箭,互殴,开抢,这些才是特效!
这画面
这画面
这特效!
这特效
这特效!
帅
这场面
这动作!
这动作设计
这特效不能在贴图了,有空自己去看看,不翻车!!!
很帅,很有气势,不过CG感还是有点明显
想起了《奥本海默》😂
油画、史诗、宗教
印度人民的神话
工具人女主的最后出场。。。
就几秒。。。
抗英神剧。。。
身姿矫健啊,感觉这三人来自不同的时代😂
有欧洲宗教画那味儿了
置景/特效很有灰败感
《刺客信条》😂
《环太平洋》低配机甲😂
有点武侠风
真理只在射程之内
人类早期蒸汽机实物
这表情很不错
有点童话味
导演很喜欢手部特写呢。。。
已经能想象到印度电影院里面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了
日本气质和印度气质混合的也太棒了吧😂
背景有点中国风山水画的气质🤔这电影配乐挺不错的,和画面交融的很贴切
托莱坞导演S·S·拉贾穆里执导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和[巴霍巴利王2:终结],因奢华的布景、壮观的战争场面和独特的民族奇观,在印度之外也非常有名。
今年,他的[RRR ]同样因此吸引了印度内外的大批观众。
尽管该片的剧情充满了印度人对自身强大形象的意淫,但革命现实主义的情节编排极富煽动性,调动了观众的澎湃情绪。
主角被塑造成健硕的超级英雄,严肃之中又有几分滑稽。
长期以来,宝莱坞几乎代表了印度电影的全部。
说印度电影,即是在说宝莱坞。
然而,最近几年,其他几种语言的电影制作中心(托莱坞、康莱坞等)正渐渐抬头。
虽然不至于动摇宝莱坞的地位,但它们的电影正受到国外观众的关注。
以托莱坞为代表的南印度主流商业电影,尤其喜爱塑造强壮的男性英雄,而非宝莱坞那样的俊美型男。
这类电影往往使用慢镜头和激昂音乐衬托主角的气宇轩昂,以及他们于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世界的魅力时刻;这类电影不是用合乎现实的逻辑、曲折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而是直接堆积情绪,直白地给出观众期待的振奋人心的情节,每一步都是在把主角往神坛上抬。
S·S·拉贾穆里风靡印度的几部电影,都将上述风格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男主角的“神力”借助健美的身躯合理化,看上去确实像一拳能打死一头大象。
正是这种逻辑经不起推敲、思想经不起熟虑的电影,往往更容易获得普遍的共情。
它破除了观众理解剧情的壁垒,就像一场街头演讲,重点不是让听众思考该如何行动,而是引导他们对演讲者观点的支持,随着演讲者的情绪起伏。
这种情况下,立场和诉求明确的口号,比循序渐进的教导更有用。
[RRR]里,比姆和拉朱如同两面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挫折不会打败他们,反而把他们锤炼得更强大。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RRR]的故事近似于印度版[战狼],男主角比姆和拉朱,身强体壮,无所不能,以一敌百。
在他们之间,有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粹友谊,互相补充不足。
片名中的RRR是英文“Rise Roar Revolt”的缩写,意为燃起革命的怒火。
[RRR]这样的电影,现在常被称为“爽”片。
“爽”形容的是观众看电影时的感受,犹如生理上获得了直接的刺激,痛快。
坏人作恶多端,好人历经磨难,勉强将其绳之以法,这不会让人感到“爽”;好人以暴制暴,虽有磨难,但总是技高一筹,实力碾压坏人,这才够痛快,够爽。
在一部讲述反抗殖民暴行的电影里,没有比平民奋起暴打殖民者更让人“爽”了。
比姆和拉朱分别背负着各自族人的希望。
比姆潜入城市,暗地里寻找被当地殖民政府军官掳走的小女孩。
这名军官和他的夫人冷血残暴,只因想听小女孩唱歌,便强行带走她,打伤她的母亲。
军官经常告诫部下,每一颗子弹都是从大英帝国花钱运来,印度人的命不值一颗子弹的钱。
杀他们可以用刀、用棍、用绳,尽量不要浪费子弹。
这句话,拉朱小的时候也听到过。
那时,他的父亲独自带着他誓死抵抗英军入侵村庄。
拉朱压抑着心中的怒火十五年,加入殖民军队。
当成千上万名印度平民包围孤立无援的殖民政府警察局时,作为守卫的拉朱一个人闯入抗议人群中,冲出他们的包围,带走长官随口说出的要抓的人。
他的目的就是要拼命获取长官信任,以获得升职机会,管理士兵枪械,然后再把它们发给秘密训练中的民兵。
但是,影片的重点不是比姆救走了小女孩,回到家人怀抱,也不是拉朱把武器发给了民兵,引领他们反抗暴政。
他们的魅力和精神超越了普通人,接近于神话的民族形象。
所以到了最后,两个人上天入水,射箭挥拳,越打越精神,一夜之间就把整个殖民政府大楼炸毁,消灭守军,不需要人民的援助。
如此场面,怎一个“爽”字了得。
对于印度电影(尤其是南印度电影)来说,[RRR]算不上脑洞大开,有着印度人对英雄一贯的超级/神化想象,打破各种不可能。
除此之外,它的剧情编排非常严谨,每一个重要的情节点以及镜头表现的张力都设计得很好,很有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的煽动性,只是当它和极度夸张化的英雄形象结合后,就变得很不现实了。
延伸来看,印度电影推崇的英雄不是对内或对外树立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体形象,而是塑造一个敢于反抗、独一无二的强者。
他们是拥有强大力量的精神载体,以一己之力克服印度社会诸多弊病。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印度电影为什么流行匪夷所思的情节:善良的主角肉体和精神都异常强大,对他们的影像表现充满了神化的浪漫和理想色彩。
国产神剧什么样,我大致晓得。
印度电影载歌载舞众所周知,但印度神剧我还真没看过,这次算是大开眼界,国产神剧简直爆弱了。
首先这个神剧肯花钱,那场面可以用气吞山河,气势磅礴来形容。
两个男主角用了一系列眼花燎乱,堪称神人的动作击败了英国坏人,看得我叹为观止。
我觉得印度神剧神得彻底,神出了天际,偶而看看有开胃健脾,神清气爽,身心欢乐之功效。
是适合全家老小,逢年过节,欢聚一堂的时候全家消遣之用,大家一定会有会心的一笑。
今天聊聊印度电影《RRR》。
片名RRR (Rise Roar Revolt) (2022),别名双雄起义(台)。
本片以印度著名自由战士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Alluri Sita Ramaraju)和科马拉姆·贝姆(Komaram Bheem)的生平为基础,创作了这部印度人们反抗带英帝国的动作电影。
本片中充满想象力、脑洞大开的刚猛动作戏,不愧是印度今年最猛的动作电影!
这部电影完全是虚构的,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和科马拉姆·贝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过面,电影只是基于一个让他们俩联手合作的想法而创作,就这样两位民族英雄相遇了。
印度著名演员拉姆·查兰·特哈(Ram Charan Teja)扮演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小老虎(Junior N.T.R. )扮演科马拉姆·贝姆。
先简要说一下两位民族英雄的生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于1897年7月4日出生在安得拉邦(Bhimavaram)附近一个名叫Mogallu的村庄。
他在家乡附近的各个地方完成了小学教育,15岁时前往维沙卡帕特南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他受孟加拉革命者的启发,1922年至1924年期间领导了兰帕起义,反对带英帝国的欺压歧视。
兰帕起义期间,他带领人民冲击警察局,干掉了许多英国警察,并劫走武器弹药,进一步组织人民反抗。
他的行为得到了当地人支持,很长时间都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人的抓捕。
1924年5月7日,英国人抓到了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并将他杀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雕像人们称他为“Manyam Veerudu”的称号,意为“丛林英雄”,在他的家乡安得拉邦,人民建造了有许多雕像纪念他。
1986年,印度邮政发行邮票,纪念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科马拉姆·贝姆也是是一名印度自由斗士,他1901年10月22日出生于印度中部和中南部的Gond部落,这些部落现在被正式指定为印度的在册部落。
科马拉姆·贝姆的童年是在没有任何接触外界的情况下度过的,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从小看到并经历了他的人民的苦难。
1920年代初,科马拉姆·贝姆组建了一支军队,对抗尼扎姆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
1940年10月27日,科马拉姆·贝姆在与英国部队的交火中被杀。
科马拉姆·贝姆雕像科马拉姆·贝姆为自己的人民创造了历史,当地人也将科马拉姆·贝姆视作英雄,建立了很多他的雕像。
科马拉姆·贝姆提出了一个名为“Jal,Jangal,Zameen”的口号,意思是“水、森林、土地”,他主张人民对所有森林资源拥有完全的权利,这也是反对尼扎姆和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象征。
本片标题《RRR》最初只是一个工作标题,代表导演S·S·拉贾穆里(S.S. Rajamouli)和两位主演Nandamuri Taraka Ram (本名)和Ram Charan Teja的首字母,但后来导演决定将其作为正式标题,因为它变得出名了。
本片标题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缩写,但一般都是《RRR》。
标题在泰卢固语中是《Roudram Ranam Rudhiram》,泰米尔语中是《Raththam Ranam Rowthiram》,卡纳达语中是《Roudra Rana Rudhira》,马拉雅拉姆语中是《Rudhiram Ranam Roudhram》,这些都是“愤怒、战争、血腥”的意思。
标题在印地语和英语中是《Rise Roar Response》,意思是“奋起、咆哮、反抗”。
导演S·S·拉贾穆里之前拍摄过《勇士柏拉瓦传奇》《功夫小蝇》《巴霍巴利王》,看过的观众就会知道导演的拍摄风格。
他喜欢宏大场景,加入各种各样有趣的动作戏,脑洞大开且充满热血。
他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充满了富有冲击力的宏大场景而闻名。
《RRR》同样延续这一特点,展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
本片凭着大制作和民族情结,成为自2019年疫情以来,首部全球总收入超过一亿美元的印度电影。
在北美首周末拿下950万美元票房,成为北美周末票房榜季军,也创造印度影片北美最高开画纪录。
本片拍摄早期,与小老虎演对手戏的英国女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Daisy Edgar-Jones)因家庭问题退出了本片。
后来由英国女演员布奥利维亚·莫里斯(Olivia Morris)接替饰演詹妮弗。
毗湿奴第七化身·罗摩
楞伽魔王·罗波那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手持弓箭的雕像。
一般可以认为这尊雕像是“罗摩”。
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全名为罗摩占陀罗。
他下凡的目的是从暴虐的罗刹国王罗波那手中解救众神,后来他成为印度教崇奉的神,也被“罗摩派”所信奉。
有趣的是,影片原型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也是手持弓箭。
因此影片中拉姆·查兰·特哈的扮相也可以看做是在致敬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重返英军牢房搭救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时,他试图找出关押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单独地牢。
他所采用的方式是敲打地面,用节拍交流。
他所使用的的节拍是两人在影片开始时歌舞的节拍,因此双方才能认出对方,并进行交流指引。
印度的独立很有意思,并不是通过武装斗争争取到了属于自己国家独立的权力,而是英国国力衰退,导致英国在没有足够兵力维持帝国日不落,带英主动放弃印度,让其独立。
带英帝国在离开前用一个极度恶心的印巴分治方案埋下祸根,随后才承认了印度的独立。
所以说,印度建国的过程并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具有足够的威望统领全国,而是将一盘散沙的名称换了说法而已。
印度如果想要拍摄一些民族英雄题材的电影,那么找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是关键。
为了凑够足够的素材,这才有了《RRR》里的关公战秦琼。
影片取材的民族英雄也只是局限于争取所在部落权益而已。
观影体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立场,如果观众站在反抗帝国主义殖民者、同情民族独立运动的角度,那么会觉得电影很有意思,如果站在奴役者的角度看,那自然是横竖都在挑刺。
《RRR》可以看做是一部抗英神片,面对殖民者的欺压凌辱,最能忍耐、最为逆来顺受的人也开始了反抗。
在本片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的民族气节。
同样身处第三世界、同样有过屈辱历史,影片中反应的很多问题同样发生在其他殖民地。
他们的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独立奔走呼号、忍辱负重,着实令人感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文化自信。
别管什么样的洋人舞蹈,在印度舞面前都是渣渣。
两位男主角用精湛娴熟的舞技成功征服全场,顺便征服几个西洋妹子也不在话下。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动作戏。
神片总能脑洞大开,能想出些稀奇古怪又令人大开眼界的动作。
好莱坞能够上天入地地乱打一通,宝莱坞为什么不能。
《RRR》中的动作戏绝对称得上生猛,在颠覆你的物理常识的同时,狂拽炫酷地把带英帝国殖民者胖揍了一番。
影片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印度人民在自己的民族英雄帮助下,成功取得了革命胜利。
英国佬在印度下凡天神的手下活了这么多年,也真是不容易啊……
今年最猛的印度动作电影,跨越时空的抗英民族英雄。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RRR,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突发奇想说点拙见,印度宝莱坞的又一巨作,据称是印度影史上耗费巨大的电影之一,电影中随处可见对标好莱坞大片的场面,一分钟一个的慢动作镜头,及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反正我一部分时间全在笑,总的来说是一部抗英神剧,双主角的设定,电影时长为印度特色,似乎印度人对本民族歌舞有着特殊的执念,让我想起来早些年看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结局同样是皆大欢喜,然后所有人一起跳舞,在这个方面印度的文化输出似乎做得很不错,电影里的歌舞会介绍他们民族的神话传说,3个小时,有些人说看的很爽即使很长,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发展很容易被推敲,没有太多逻辑可言,难免久了有点乏味,很有意思是他的叙事很棒,穿插的回忆并不会打乱现实的节奏,演员对英国殖民者的恨是淋漓尽致,甚至在主角小时候被父亲指挥开枪对抗英国侵略者时有点感染到我,动作的夸张还行,不至于太出戏,唯一的就是将军的车被掀起居然还能在空中开枪,完了还能安稳落地,牛顿叔叔可能又要按不住了
去查了一下人物原型,片子本质上就是导演写的同人,所以不妨当童话片看待。
因为中译不好所以有的地方会打罗马音。
二编补充:这个中译用的是印地语片源,有些BGM是印地语重新填词,个人感觉不如泰卢固好听先说正经的。
导演在以小见大上很有功力。
msl家庭保护bheem/毕姆→抗击殖民者的同仇敌忾大于族群与信仰的不同
血仇得报林间的鸟儿才能自由飞翔
对贡德人做非人化的描述,非常符合殖民者的视角也很会埋伏笔。
第一次看以为raju/拉朱觉得他跟嫌疑人长得像
看到后面发现原来是他弟弟也这样(23/07/27补充:发现一开始拉朱虽然把毕姆当弟弟在宠但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说到底他是拒斥新人占据已故亲人在他心里的位置的,而毕姆是真的掏出一颗心来对他)而且打戏炫酷,歌舞好听,所以虽然牛顿棺材板按不住但看下来就是很舒畅。
Jennifer是我比较不满意的,过于工具人了,但感觉导演编剧对不亲自接触殖民事务的宗主国女性的两种心理描写还是有点意思的。
一种是善良悲悯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23/06/19新增)PS个人理解,毕姆和珍妮在集市上的对话并不是“毕姆追女孩追到一半忽然想起来要找妹妹”,而是毕姆接近珍妮就是为了找门路进去救出妹妹,珍妮是他认定善良能帮得上忙的姑娘,但此前他可能认为玛莉是被囚禁或者无人在意的状态(23/07/27订正:应该是怀疑玛莉已经死了),珍妮要买小孩衣服给玛莉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可以借珍妮之手给玛莉送信物,才会着急着打镯子(虽然我也不知道镯子有什么特殊之处)
一种是肆意满足自己嗜血的欲望但因为不接触具体事务所以未免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硬要帮Jennifer圆一下的话,除了偷地图那里真的太离谱了,其实她在这个家里没有什么地位,只是一个什么都插不上嘴的侄女,说不定她就是喜欢毕姆而厌恶残暴的叔婶。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太脸谱化了。
她能做的也只是在舞会上推开下级英国青年军官和上街乱逛邀请朋友而已(虽然我一直好奇要是邀请函只准一个人进那拉朱怎么办)sita/西塔/悉多的角色着墨不多,但能够看出她的聪慧坚忍。
聪明且有经验,知道怎么利用英国人对“棕色人”的嫌恶
毕姆没问下去她就只说是来找未婚夫没说来收尸,不给这些朝不保夕的逃亡者添麻烦然后嗑点cp。
水和火的第一次见面是水上着火……
虽然毕姆接近Jennifer本质就是利用她所以肯定不是跳给她看,但是你这也太直白了而且他俩确实是相互成就的。
毕姆从拉朱身上明白要长远地保护族人只能靠革命来争取自由,拉朱从毕姆的经历中明白和侵略者虚与委蛇只会伤害自己的伙伴和良心,武装反抗不能靠等。
杀到总督府把枪搬出来比等着轮班押运爽快多了【23/12/17新增】准备欣赏一下拉贾穆里为整个电影的大对称结构准备的各种呼应和线索,一次性写不完就慢慢补。
(不是不想拉片,是懒得截图)电影的对称结构还蛮明显的,以总督府大战后绳子拽住毕姆的定格为界,前面是毕姆要救妹妹,拉朱寻找毕姆,毕姆被捕受刑;后面是拉朱要救毕姆,毕姆回来寻找拉朱,拉朱被捕受刑。
潜在的对称是当拉朱只想完成自己的目标时,他离梦想总是一步之遥,甚至失去了挚友;当拉朱决定放弃一切拯救挚友时,他反而得到了挚友,也实现了理想。
但是我现在想先聊的是作为暗线的“母亲”。
从BGM的角度,Dosti是明线,除了出现在水上着火两人初识,还出现在毕姆给拉朱解毒和毕姆劫狱两段,刚好掐了相识不相知—挣扎—重归于好三个节点。
前半段还有一条明线是komma uyyala(村歌),这个就很简单是找妹妹。
(naatu naatu和etthara jenda是纯粹的剧情歌和片尾撒花彩蛋,而且舞台感非常强,一看就是脱胎于早期印度电影的歌舞桥段;komuram bheemudo是毕姆的角色歌;ramam raghvam是拉朱的个人成长线,放到翻译吐槽里说)Janani(意思是母亲,具体来说是给予生命的人)则是藏得很深不注意甚至会忘记的暗线,出现了两次都是在拉朱的前传里,一次是拉朱亲眼目睹母亲和弟弟的死(响起了抒情前奏),一次是sita给毕姆一行人回忆拉朱爸爸牺牲(歌词从回忆里爸爸披着布站起来延续到听故事愣住了的大家)。
这么一看似乎Janani和村歌一样是单人线索,但我个人觉得它只是“母亲”线索的组成部分。
影片的开始不是玛莉唱歌,而是那一声“玛莉”,来自母亲的呼喊。
然后我们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带回女儿被打到重伤倒地。
在Janani的MV里,十分直白之后毕姆假扮成阿克塔,给他上药的是他的义母和义妹(这样讲比较简单啦)。
不难看出母亲们的共同点是为了保护孩子竭尽全力。
到了拉朱卧底集会地点的时候,给了一个婆罗多母亲的壁画镜头。
之后就是桥上响起的“祖国母亲万岁”和写着同一句话的国旗。
接着就是用国旗救小孩,受到友邻启发,这里的国旗异常实用,裹住毕姆防止被火烧伤。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给国旗和标语这么多个镜头,主要目的倒不是展现什么patriotism,而是为了让代表母亲的国旗将她的孩子牢牢抱在怀里,哪怕她自己也受苦受难、残破不堪,她仍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们不受伤害。
左上:祖国母亲万岁;右:婆罗多母亲的胜利;左下:自治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
妈咪&大宝宝毕姆,作为一个淳朴的野人,在提起英国人抓走玛莉的时候,说的是“她们不用生儿育女,不知道这有多痛吗”,既把英国人和本地人分开,也对应上了Janani是生身母亲:
或者说,夺走别人孩子的人和对母子亲情有着天然的依恋的人,到底谁更野蛮,谁更文明另一个能表现婆罗多母亲=每一位母亲的场景是毕姆受刑,他唱到“心头血成了母亲脚上的彩绘”时画面刚好给到血流向一位观刑妇女的脚尖,而不只是抽象的“把生命献给大地母亲”。
(红色油彩太内什么了,足部彩绘的颜料和玛莉画小鸟的一样,主要成分是紫胶,效果可以参考曼海蒂手绘)
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到这名女性年纪并不大(甚至可能未婚),并不是毕姆的母亲一辈。
第一排中间四张女性面孔,更说明“大地母亲”们正陪着她们的孩子承受苦难
后面挠士兵脸的又是另一个女性(因为她有鼻钉,前面的没有然后时间线快进到拉朱妈妈的死(BGM起)。
其实妈妈的行为是很不理智的,但是舐犊情深不需要理由。
在Janani的MV里有词最后一个隐藏款母亲是sita。
悉多在神话里和地母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电影里拉朱离开村子之前说sita是他的动力,于是sita抓了一把村里的土给他画上作战的提拉克,拉朱不管是小时候练习开枪还是长大后遇到麻烦都需要sita的指导,两人更像精神上的母与子(ps人物原型本来叫rama,因为他的恋人sita英年早逝心痛不已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sitarama然后出家了<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啦hhh>)
在MV里也有词(顺带一说Alia扎两个辫子真的不好看,明明是要扮嫩怎么反而显老)sita偶遇毕姆一行人的反应也和其他母亲们如出一辙:就算自己受伤也要保护好孩子,不让孩子受惊挨饿。
总结起来,除了两位英国人,所有具体的抽象的本土女性形象都共同指向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母亲,引申为祖国大地与土生土长的人民彼此守护、相互依偎。
这个概念同样很朴素,也就具备了超越印度本土的普适性,可以说所有曾经的被殖民地观众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在电影里面直接的作用是给拉朱和毕姆的兄弟情打了个底,虽然他俩现实中互相不认识,但大家都是婆罗多母亲的孩子,都有保护母亲不再受欺侮的愿望,自然也都是并肩作战的亲兄弟了。
下面是其他的一些呼应,零零碎碎。
这四个画面整齐地分布在四个部分。
part1拉朱和毕姆认识之前。
玛莉因为用紫胶画小鸟画得好被抓走了。
part2拉朱和毕姆认识,互相还不知道对方的秘密。
玛莉觉得自己被抓的原因是太会画画了,所以在歌声里隔空对八哥说我不画了你来陪我玩吧。
part3拉朱和毕姆反目。
毕姆的血成了画画的颜料。
part4拉朱和毕姆和好,一起打总督府。
小鸟还没褪色,但总督夫人的血比画画的颜料更鲜艳。
什么你背我我背你,你舍不得动手我舍不得动手就不用多说了。
这个配色正好一个水一个火!
这个是看到很多人说我才发现的。
原来后面求助和定位俩人敲的都是naatu的节奏,笑死要是换成我我根本听不出来。
一些很漂亮的双关。
毕姆给了捕鱼小孩一个anna,于是很快他就因为救小孩赚到了一个anna🥺
还有一个很奇妙的双关&呼应,让人感觉竟然还能这么玩。
第一次看到毕姆给拉朱解毒的时候拜神只get到了拉朱眉头一皱,感觉msl并不会拜湿婆,然后还觉得白色林伽很少见。
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这不就是白如茉莉之主,也就是片尾曲里的mallesha。
mallesha的一个故事版本是战神从喜马拉雅山离家出走到了德干高原,湿婆夫妇跑过半个印度把孩子给带回家了。
对应一下,毕姆从南边跑到北边,把孩子给带回家了。
现在复习一下,孩子叫玛莉,没错,malli就是malleshaa的简称,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的接下来是一些想笑的段落。
美女与野兽,尤其Jenny的裙子还是黄色的最后骂骂翻译。
(24/7/22补充:虽然现在截图用新的翻译版本了,但是这个官方版的垃圾翻译该骂还是得骂)
vande mataram算是著名口号了,“祖国母亲万岁”都能翻成地母神的话,那motherland也是地母
季羡林老爷子棺材板也快按不住了。
听起来是rama bhagavan,没提到raghu,那至少也应该翻成罗摩大神(订误:确认了一下歌词确实是raghvam),带上raghu则是罗祜后裔,带上下一句可以考虑翻成“罗摩大神 勇武王者”(23/12/17 PS这首歌的前奏出现在拉朱第一次出场和拉朱锻炼身体打沙袋的桥段里,第一遍看不会发现,二刷也不会发现,跟Janani一样去找了完整的BGM才会注意到,给人的感觉是导演看到rama这个名字就已经想好了这个梗要怎么用:其实拉朱的身体里一直藏着一个有非凡神力的罗摩,只是他按照父亲和叔叔的规划当卧底、把自己当救世主时察觉不到,只有他真正见识到了人民的力量、真正明白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才能无往不胜。
)
罗摩配悉多,ram怎么听成阿兰的我至今想不通(我现在懂了,兰玛昵称阿兰,好吧)
hastinapur象城,联系bheem怖军(现代人名翻成毕姆我是没意见的),很容易想到俱卢之战怖军亲手杀死持国百子
翻对了,但不多。
nataraj舞王,指湿婆,可以隐喻灭世坦达瓦,也可以和前面斗舞获胜联系上
这里的词是godavali,他们村子的名字……(订误:大概率应该是godavari,印度第二长河,流经raju原型故乡所在的安得拉邦)这个地点决定了raju的叔叔可以名叫venkateswara/文卡特斯瓦鲁,七山之主是当地的主要信仰之一,爸爸的名字叫venkaterama,就是七山之主的信徒驭象者罗摩,(我嗑一口,,,)可以参见《om namo venkatesaya》,which跟本片的音乐导演是同一位
这两句是梵语念的薄伽梵歌2.47,黄宝生译为“你的职责就是行动,永远不必考虑结果;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地不行动。
”徐梵澄译为“尔之分唯在于行兮,无时或在其果。
勿因业果故为兮,亦毋以无为而自裹。
”翻译根本没看出这里在聊业果(补充:这个梗非常有的放矢,《薄伽梵歌》在近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有重要影响。
【以下《薄伽梵歌》译者前言】提拉克强调以智慧为根本和以虔信为支柱的行动瑜伽;甘地强调坚持真理,无私行动。
诚如恰托巴底亚耶在他的《印度哲学》一书中所说:“那时候一个爱国者只要手持一册《薄伽梵歌》,就能步伐坚定地走上绞刑架。
”)
不骂翻译了,单纯请大家欣赏罗摩悉多哈奴曼团聚现场(雾)。
毕姆点满了风神之子技能,既有怖军手撕敌人的力气,又有哈奴曼搬山治伤跨海捞人的本事(25/02/04补充:猛兽出笼某种意义上也是进攻楞伽的猴子大军)。
导演真的很会在名字上做文章。
接下来是题外话。
我很想夸夸拉贾穆里,虽然他是一个印度人,拍的也是印度主题的电影,但他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印度导演。
我也没有看过他太多的电影,但是每一部都有让人喜欢甚至于钦佩的地方。
从拍摄时间线上,我看过的电影是《神级小偷》-《勇士柏拉瓦传奇》-《功夫小蝇》-《巴霍巴利》-《RRR》。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他的进步。
在《神级小偷》里,叙述片段相对零碎,情节连贯性比较弱,而且经友邻提醒其中有很重的模仿港片的痕迹,女主角也是一个相对无聊的等待被拯救的小白花角色。
但是利用电脑特效让小老虎与爷爷隔空对话是非常有趣的设想,实现得也还算成功。
到《勇士柏拉瓦传奇》,这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叙事,情节连贯性很好似乎是应该的,同时依然还有本地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员梗。
让人比较欣慰的是女主虽然还是小白花,但起码开始具备主动性。
《功夫小蝇》在电脑特效和故事构想上都非常新奇,女主也有脑子、有能力。
这时候,电影的笑点也不再像是《神级小偷》里那样刻意,而是完全与角色的行为、个性融为一体。
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前半部分关于女主做微雕、筹集善款、与祭司交谈,没有一个废笔,全都变成了后续故事发展的前提。
苍蝇的复仇策略在符合逻辑的同时逐步递进,虽然能猜到结局但过程依然是精彩有趣的。
我一直觉得《巴霍巴利》这是拉贾穆里在把《摩诃婆罗多》搬上银幕之前的一次小试牛刀,事实证明他可以做到。
不仅是男主一如既往强大智慧而又正直善良的形象得到了良好的塑造,而且太后和公主都得到了相当具备主体性的塑造。
即使是为了迎合市场,他也绝不是单纯喊口号式地让男主角说两句尊重妇女,而是为角色编织了详细的生平,让她们的独立意志生长在她们的血肉上。
以及这时候的特效已经很好看了。
简单来说,我最喜欢拉贾穆里的一点,就是他永远都认真地讲故事,永远都在追求创新,并不会被过去的成功、过去的范式束缚手脚。
所以他可以对情节节奏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对人物的塑造越来越立体、画面的摄制也越来越美丽而简练,所以他可以拍出高潮迭起的双男主戏,可以拍出让所有人都得到快乐的抗英故事。
你可以说他很二,你可以说他从头到尾都在装B,但你不可否认的是,这真的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主旋律电影。
讲真,『RRR』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是真的好,每一段都有吸引眼球的地方,加上故事很简单,也很好理解,看起来很有意思。
三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一点都不觉得长。
相比较而言,这两年好莱坞特别是漫威的电影真的是充斥着各种无聊的桥段。
然后吐槽一下:这电影缺点也很明显,虎头蛇尾。
整部片看下来,最大的爆点在中间双男主对决那段。
结尾10min双男主直接冲进总督府,把总督府殉爆了+毙了总督⋯⋯所以之前的努力都没有用么?
直接开无双就行了。
感觉到救出男主大团圆结束,增加第二部打英国殖民者会更好。
虽是神剧,但可解压。电影用来消遣,导演获得利润,只有英国白人殖民者死伤惨重,完败
2023.03.04印度的抗英神剧?虽然动作场面夸张到搞笑,但节奏很不错,耍酷的部分也真的非常拉风,而且俩男主互相之间救来救去怪有爱的。
无脑歌舞,打斗,加特效
抗英神片,但是还挺敢拍的。
怎么说呢…看了个三小时的抗英神剧…热热闹闹的脚趾抓地但是蛮爽的……
6.5/怎一个“6”了得,印象最佳是华丽的慢镜头
跟《巴霍巴利王》一样,等于把英雄电影拍成了超级英雄电影,更注重的是爽感与视觉享受,合理性就实在没法考虑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应该也挺过瘾的。不过,印度电影实在是太长了。
这是我的战斗,而一半是为了你。印度神片,又man又gay,动作场面爽的一匹,剧情俗套,但很好看,能打10个战狼,简直是日日日了。
媽啊好好看!!!
当成耽改玄幻也压不住这冲天的难看啊,印度出品我100%理解,可是米国人这是烧了三年烧神经了还是憋着什么阴谋大招呢,邪门啊。
2022/6/12/阿三深得手撕鬼子精髓。
太可乐了,真没劲,印度总是这样的电影
因为日本gsc出了这个电影的塑料小人于是来看看。拉朱长得也太像年轻印度版的本阿弗莱克了吧谁懂啊……真的很不合理但也确实看得很爽,其中最不合理的地方是总有几个镜头让我觉得拉朱和毕姆应该疯狂拥吻但又没有吻,很难受。最后的舞太()了不太喜欢,去尾可食
在LA影院1600人的粉丝活动剧院观看,刚开始半小时我快被印度观众民族主义的口号(很极端,杀死british etc)和氛围淹没,我脑子也一直在看影片里的民族甚至民粹主义的倾向(性别的 种族的 语言的),但看着看着就开始感激起这个影片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植根于自己土地的文化自信,这周的课也提到需要警惕越来越流行的post watching 习惯,这个影片好好地上了一课,用 PURE CINEMA 的逻辑,摧毁这些当代病。
阿三是世界上唯一适合做アニメ真人化的,尬的光明正大,荡气回肠
印度的超级英雄都是武蹈派的,超现实的先天神功护体和印度特色的民族自信。
一边觉得真好看一边对觉得真好看的自己感到迷茫。可能这就是一旦接受了设定就会沉迷的作品吧!而且好好嗑…………2023年前三个月里看到最好嗑的东西。
制作很好有自己的风格,个人欣赏不了
印度神话之 后羿感化盘古…
哈哈哈哈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