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讨论自由意志(freewill)和决定论(determinism & soft determinism): 女巫的预言是命运的昭示,尽管麦克白最初不想杀掉邓肯国王,但他的妻子还是在命运的怂恿之下不断放大了他内心疯狂的欲望,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
妻子在教堂中的独白显示她已经成为了命运的傀儡和工具。
但是,麦克白的命运到底是注定的还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的(01:23:00 “没人能威胁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去杀人?
这不正是走向了命运设下的陷阱?
”)电影开篇就是麦克白孩子的葬礼,这一段是原著当中没有的情节,展现了一开始麦克白夫妇的人性(humanize them),也和后面屠杀麦克德夫一家妻儿的场景做了对比。
麦克白从一开始害怕杀害了邓肯国王,到最后已经变得麻木疯癫,展现心态变化的同时也似乎意味着自由意志的丧失和宿命的降临。
麦克白相信宿命的论断,可以从他犹豫到果决甚至疯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他对自己的生死不在乎,肆无忌惮地砍杀,因为他知道”no one born of a woman will be able to harm him”。
因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即麦克白已经完全相信宿命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体现在他断定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这一点,因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错,与他无关。
2. 反思: 预言是否都实现了?
通过叙事(女巫的预言和故事发展)以及场面调度(结尾两人执剑从反方向像夕阳跑去)来昭示电影结束之后的故事。
但是关于预言实现的部分,个人认为《麦克白的悲剧》表现得更胜一筹。
另外,电影中对于经典的“Tomorrow”这句台词没有过多地突出。
我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莎翁的粉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导演夹带私货不要太明显,完全就是借了个《麦克白》的壳子,剧情,剧情没讲好;莎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啥都没看到。
你只能看到导演在不停不停地搞光影啦摄影啦色彩结构啦,乍一看,哇,好艺术啊!
这见鬼的艺术和莎翁有半毛钱关系?
甚至为了这见鬼的“艺术”,原著台词大幅砍掉,不仅砍台词,还砍剧情,砍人物,甚至还有嫁接的,把后面的剧情台词提前挪到前面来,后面干脆就开天窗,不演了,啥也不演了。
导演你是觉得自己比莎翁更了不起是吗?
你到底在干嘛?
你在搞什么乾坤大挪移?
搞原著算了,改编嘛,哪个改编不搞原著,非得显得自己是认真干了活的,不搞点事情都不叫改编。
你要是改编得好,我无法可说。
可是你在搞什么呀?!
我不仅看了原著,还看了另外两版话剧,和一版歌剧,加上这部影版,我看了得有四个版本的改编。
这四个改编中,电影表现得是最枯燥的!
诡异阴森,完全丧失可看性。
苦大仇深非常严肃(男主甚至让我觉得变态)。
别扯什么光影艺术了,电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是讲故事,你表达了个屁,你就是难看!
难看得要死,故事讲得稀巴烂,国王去爵士家里做客,好家伙,住帐篷。
我还以为剧组就这么穷呢,结果后来居然是有宫殿的。
好嘛您,国王住宫殿,爵士睡帐篷,谁不反?
原著里有睡帐篷吗?
导演你就为了拍荒原,你强行让一个皇亲国戚睡帐篷?
真就追求所谓的美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呗!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评分都太高了,有多少人是为了莎翁才给的这么高的分啊,可是你们真的误会了,莎翁的戏不枯燥!
真正枯燥的是这部电影啊!
这导演之前的作品我瞄了两眼,全是低分。
这部能有这么高的分,真是托的莎翁,关键他还把莎翁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台词,台词砍了;人物,人物砍了;剧情,剧情砍了。
原著的光辉是一点没沾,全都是自己的私货。
浪费演员!
对,我忘记讲演员了。
影版的夫人感觉上蛮贴近原著的,冷静狠辣。
但是我也挺讨厌的,哪来这么多亲密戏,宫殿那场给我看吐了,我就是在那里觉得男主变态的,像个毒蛇似的,黏腻冰冷恶心。
最后,我要说,导演我一生黑。
不打瞌睡的状态下,看一部电影《麦克白》可能和看一本《麦克白》的书所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看书我一次要打好几拨瞌睡,原因就在于莎剧的独白、心里描写什么的加一块,简直就是话唠大全,挺烦这种的我。
拍成电影后我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以舞台剧的方式还原了莎翁戏剧的古典韵味,很到位,台词用的古文,也毫无违和感,就像《聂隐娘》里说文言文。
但我个人是比较强烈反对《聂隐娘》这类有意识拍得“难看“的电影的,《聂英娘》同样古典的要死,也唐朝范儿的要命,但有那时间,我宁愿多刷几遍《唐朝豪放女》。
<图片2>话剧(舞台剧),我就认认真真看过一场,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去看了个《九色鹿》,当时看得如痴如醉,入戏太深,回来一口气写了2500字(当时小学作文才要求800字吧)的读后感,班主任给投出去了,再无音讯,升入初中后,体育老师有一天跑到我跟前,说你就是那谁呀,我在报纸上看过你写的作文。
当时我装了个逼,小心推搡了几句就给默认下了(初中那会儿我作文写得贼平庸那种,班上读范文很难选上我的,但又是语文课代表,脸上经常挂不住,而且隔壁二班的语文课代表的作文还要经常拿到我们班来读,日子简直不好过)其实我压根不知道体育老师在说啥,哈哈。
后来思前想后,可能就是那篇读后感了,我在报纸上就投过那么一次文章,但隔了一两年还能在另一个地方听到它的消息,也挺邪乎的吧。
还看过《恋爱的犀牛》,大学那会儿迷段奕宏,耐着性子在电脑上看的。
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大。
书面对白、内心独白、符号、象征、仪式感,舞台剧的这些元素也遍布在电影《麦克白》中,电影、舞台技巧的混搭,使《麦克白》显得很另类别致。
说是英文版的《聂隐娘》,从影片的质感和诉求来感受,倒更贴近《东邪西毒》《冬眠》这类电影,万里的黄沙,化不尽的冬雪,霸占着主屏,孤独苦闷的主角经常被摄影师困在视觉的角落里呻吟。
故事退居其次,重头放在了气氛的营造和渲染上,感染里很强。
《麦克白》的故事在莎士比亚时代是新鲜的,被后来者从6世纪一路模仿抄袭到21世纪,估计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感兴趣了吧。
所以改编莎剧其实不是个好活,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被爹妈生出来就定型了,变着样儿拍还是那副德行,想拍得美美哒,只能美图秀秀了,《麦克白》就像一张极尽所能P过的素颜照。
<图片3>
对比渲染是《麦克白》玩美P的利器,电影的气氛就是它俩搞起来的。
麦克白篡位登基后,影片内景的构图多数时候是封闭的,墙壁和人群死死的将麦克白框在中心,没有出路,唯一透光的窗户,也被窗外的雾气充盈。
切换到外景后,麦克白所在的城堡也被大海和邓西嫩围困,低沉的马头琴,幽怨的小提琴交错响起,麦克白被单独置于旷野和群山中,弥漫的浓雾,像那《冬眠》中化不去的雪景,笼罩在麦克白周围。
影片在内景的压抑和外景空旷的孤立无援中来回切换,不厌其烦的模拟着麦克白的困境,韵味十足。
<图片5><图片6>影片的渲染对比大部分跟颜色有关。
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调,浓雾、浑浊的天空,黑衣、黑暗的内室,受影响的不光是麦克白,出镜的很多人都是一副灰头霉脸的揍性。
颜色的同质化起引导强化的作用,大部分用在了外景上,主打冷色。
但在室内,却更强调颜色的反差。
室内的麦克白处在暗黑之中,却在多数时候被蜡烛暗黄的暖色包围,冷与暖的交织矛盾般共存着,形成了一种昏昏欲睡又错乱清醒的无眠状态,那正是麦克白的状态,正如麦克白弑君后所说:自此,我杀死了睡眠。
这种颜色反差还集中出现在了落幕的决斗中,预言中的大火烧到了邓锡南森林,也烧尽了笼罩全程的冷峻,它象征着麦克白的毁灭,也象征着被善良背叛了的麦克白式懦弱的毁灭。
<图片8><图片9>我觉得还存在一种比较露骨的对比——表情(如果是牵强附会,就当我啥也没说)。
麦克白和她夫人的表情很丰富,在喜怒哀乐痛病燥之间来回切,而与两人处在同一景别中的很多角色神色清一色面瘫,像一棵棵冷杉,这种静止和动态的对比,很有可能是为了让这两人显得更加喜怒哀乐痛病燥哦,你们再好好想想。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法鲨吧,歌迪亚演得也跟他很搭。
法鲨真的是好莱坞罕见的演员,他的表演几乎能为每一部参演的影片加不少分。
2015英国剧情片《麦克白》,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632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0,IMDb评分6.6。
我曾n看过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哈姆雷特》,几乎是将舞台剧照搬到电影版,实景版的舞台剧。
而且莎士比亚华丽的修辞和舞台化的剧情设计,并不适合注重故事性的电影表现形式。
本片同同样如此,《麦克白》原著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改编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就显得不够复杂,缺乏转折,莎士比亚式的华丽修辞放在电影角色身上念出来显得很别扭。
《麦克白》的故事简单说是一个“心魔”的故事——战士被封领主后,受妻子教唆,弑君篡位,当上国王后继续将影响其王位安全的人赶尽杀绝,最终被先王王子所杀。
虽然本片低于预期,但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结尾高潮戏部分的红色调,风格化浓重,突显了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
二是结尾最后一幕,王子当上了国王,但画面却以寓言中的男孩收尾,意味着王位争夺的血雨腥风并未结束。
本片的战争戏和动作戏比重不大,多数采用慢镜头画风,有些像《斯巴达300勇士》。
过多的慢镜头,拖慢了影片的节奏,并且让我觉得是在给不复杂的剧情抻长到两个小时这一名著改编起码要具备的时长。
原著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最毒妇人心,男主如果不是受到女主的怂恿和教唆,不会心魔大发而弑君篡位,也就不会有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的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像极了中国的梅婷。
如果《刺客聂隐娘》追求的是东方式的留白,那么《麦克白》华丽的台词简直长破天际,几次都想按下暂停键来认真读。
然后你发现,主角除了内心os很多之外,心理素质完全不过硬,跟他骁勇善战,血战沙场的经历非常不符, 如果在宫斗剧里,大概能玩十分钟 。
麦克白套句电影里的台词就是:你有欲望,可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邪恶。
不推荐。
因为电影上映有几个月了,本来想在网上找资源看看...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才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
不知道是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只有我没看过,还是大家都对古董没兴趣。
在有很多人选择给《星战7》买单的电影院里面,尽管《麦克白》本地才上映第三天,一天的排片量就已经高达两场了,本来想看早场,没想到只有下午和晚场可以看...电影院的管理人员也果然很有经验,在全影院最小的影厅放映,下午场的上座率也只有3成......电影总体感觉怎么说都觉得比别的评论里面与之相比的《聂隐娘》要好吧,毕竟原著的作者水平不一样。
而且我总觉得聂隐娘里面配角演技浮夸。
本来以为就是《呼啸山庄》的平淡电影风格,看的时候觉得摄影水平非常有cult,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潜质。
开场的战斗上,仿佛只有麦克白和预言者是存在的。
在最后的战斗中麦克白得知对手“不是女人生下的人”之前,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像蝼蚁一样。
麦克白就像践行最开始的预言一样,顺从着所谓的预言放弃了打垮对方的信念,并不是麦克白打不过他,只是因为正是预言才能给予自己以一敌万的勇气。
他终于能迎来解脱,结束掉之前顺从命运所作出的烂摊子。
最后的一片血色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永远没有结局,先人死掉,后人只能承接悲剧。
故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好像某几个科幻片里面探讨过的“究竟是你创造了未来?
还是未来创造了你?
”,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就用《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举例吧。
毕竟现在90%的电影都是卖特效或者卖人肉的,与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即使不能称为影史经典,也算是时代的精品了吧。
“殇”这个字,本意有二:其一是说未及成年、即告夭亡,其二则是特指为国而死、牺牲捐躯。
此二意自来没有混用的。
但在 2015 年版本的《麦克白》中,你却分明看得见二者殊途同归。
这么说不仅是指,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主人公便将一群“乳臭未干”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并近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军覆没;更是指这些男孩被有意识地拿来,与开场时麦克白不幸夭亡的稚子等量齐观:如出一辙的葬礼、似曾相识的哀悼,在电影开始后不到十五分钟内重复上演……这些有意为之的主题再现,当然不能不引起观影者的注意。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过早死去、因而恰可以“殇”命名的孩童,让该版《麦克白》在展现出沉郁苍凉、气象磅礴的美学风格之外,又为这部创作于四百年前的阴暗原著,注入了一抹源自当下的殷红血色和暗含锋芒的现实讽喻,从而使影片成了我心中莎剧改编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不客气地说,“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就像一道诅咒,绝对足以使“文学经典VS电影改编”这片本已局势复杂的战场,瞬间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境地:文字与影像、戏剧与电影、古典与现代、精英与通俗,还有所谓的“原意”与“新意”,这些“纠缠的夙孽”在这一刻悉数复活。
对此,各家从来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比之下,改编者能否在保留一分字面诗意的同时,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进而开掘出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阐释空间与生命活力,则无疑是我个人最看重的质素。
倘若具体到《麦克白》,那么在见识了那么多对性格与命运的沉思、对王权与情欲的检点、对苏格兰历史与詹姆士时代的考据,甚至穿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演绎后,2015年的这一版又将作出怎样的开拓?
——这一回,评论家和导演倒是口径一致,一再表示本片最大的创见,便是引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将麦克白诠释为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从而深化了对悲剧主人公的体认和理解。
但是,在阅片完毕后,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历史地来看,以 PTSD 这一现代知识,为麦克白深邃晦暗的内心戏码提供某种学理上的支撑,这无疑延续了莎剧研究中精神分析一派的传统。
然而,考虑到俄狄浦斯情结业已成为了某种大众神话式的陈词滥调,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一种理论(尤其经典理论)在开启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遮蔽?
更关键的是,在看似科学、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 PTSD之成为流行语汇或通俗常识,不正联系着一个远为深刻的反恐(战争)语境?
故此,当我们选择大谈PTSD时,实质上同时回避了对哪些话题的谈论,未始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那么同理,当法斯宾德版的麦克白被轻易贴上了一个 PTSD患者的标签之时,是否有什么东西,为我们视而不见?
以我之见,“殇”之一线在片中的一以贯之,实际上异常清晰地指点着麦克白的心理症结: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士兵(如从阿富汗归来的美国大兵)的战后创伤,而分明是一份亲手将年轻的无辜生命打造成战争兵器的负罪之感。
想想那位被麦克白亲自“武装”、并自此“阴魂不散”的少年兵士吧!
——在高度风格化的慢镜之下,他被麦克白从地上拽起、推向前方,继而惨遭割喉的一组画面,精准地对位于战场上女巫的初现。
接下来,导演更别出心裁地让以下独白,在主人公收葬他(们)时幽然而起:“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
”——这难道不足以表明,在内心深处,业已获封考特领主的麦克白,深知此刻的地位与尊荣,无不来自脚下儿男的英年横死?
恐惧不安,其来有自!
故此,麦克白必然要以葬礼安抚阵亡。
所谓“国殇”,其实质便是以国家之名为杀戮赋义,将厉鬼收编为英灵,把暴毙点化成崇高。
然而,直视过深渊的麦克白毕竟知道,一场仪式并不能将罪行真正埋葬;后者如一片断刃嵌在骨中,于弑君之夜潜回营帐。
在此,导演安排少年士兵的亡魂递上(回赠?
)凶器,不能不说是洞悉了人性的幽微——杀人者的焦虑,只有在又一次的杀人中才能释放;“无名之罪”的焦灼,唯有在“谋朝篡位”的罪名下才可暂得安息。
当僭主向女巫乞灵,群鬼中又是同一亡魂叫他顽强、残忍;因凡母所生,皆难害其身。
彼时,麦克白与其说如蒙大赦,毋宁说如见至亲,一副“还是你对我好”的表情,又怎会料到那预言中的圈套?
……直到真相大白,“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咒诅”,镜头才又一次打回少年冷酷的脸庞——原来一切引诱怂恿,都只是鬼魂复仇的伎俩;所有诓骗教唆,不过是为血债血偿!
所有踩着白骨的居高位者都该记着: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e inventor!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能解释何以原作中的经典段落——麦克白弑君后的疯狂呓语,在片中竟被大幅度删减:照影片的推演,弑君其实远非“原罪”,反倒成了“原罪”的延续,甚至只是某种转喻而已。
同样的,歌蒂亚版的麦克白夫人不洗手(这或许会叫许多观众失望),改擦凶器。
但考虑到那是少年亡灵的回赠,那么她想拭去的究竟是哪桩罪行,就不免引人深思。
不过,倘或回到“殇”的视点,那么更有趣的区别或许是,彼时的麦克白夫人虽精神恍惚,却并非原剧所写的梦游;相反,她亦真亦幻地回到当初那座小礼拜堂内(在本片中,几乎所有有关麦克白夫人的场景都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与神秘色彩),对空无中“想象出来的孩子”(导演语)忏悔落泪。
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笔下,梦游、洗手的情节,构成了对前情中那一句“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的回应;那么 2015 版电影中的这番情节,所指涉的自然是她此前对恶灵的召唤:“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
”当然还有那句令其夫自愧不如的狂言:“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无疑,在导演眼中,丧子(“殇”的另一种形式)构成了麦克白夫人残忍的源头——虽然这未必就是本片的独创,2006年萨姆沃辛顿主演的时装版电影《麦克白》便已作如此演绎;但 2015 版的亮点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份残忍的“底线”,那是麦克杜夫的孩子被活活烧死的时刻——歌蒂亚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所以她当然要向一个孩子忏悔,因为只有这些被无辜残害的年幼生命,才有资格审判。
当那片乱云飞渡、鬼祟出没的高地化为一片火海,这部黑暗、阴惨,甚至连名字也因暴戾不祥而为人讳之不及的“苏格兰剧”,终于落下了其沉重的幕掩;然而,那却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君不见,先王的儿子马尔康,与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这两个曾从麦克白手中奇迹般地逃出生天的孩子,业已举起了父辈的宝剑,并一头扎进那片曾吞噬过万千儿郎的血雾之中!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2012年 BBC专题片《揭秘莎士比亚》中,杰瑞米艾恩斯在解说《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时,脚下那片十字架林立的一战阵亡者墓园;想起了2014年在京上演的话剧《麦克白后传(原名“邓西嫩”)》中,那显然是来自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的幢幢阴影……或许,这才是 2015 版的《麦克白》所试图告诉我们的: 依然有无数的孩子,在被一次次人为地卷入战争的漩涡与死亡的深渊。
比起历史上的什么英雄豪强之登高跌重、王侯将相之身死人手,那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
Ay,my good lord.可是那个时候就是城堡呀,就是城墙呀,就是铠甲呀,就是争夺呀,就是要战斗,就是要厮杀,穿上你的战袍,骑上你的马,血迹斑斑在雾气厚重又缭绕的山间束起你的裤脚,拉扯你的长袍,还有风在吹。
画面很辽阔很深远,my lord,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
hail,king of scotland.刀光剑影,黄土漫漫,广袤无垠下尘土飞扬,天空艳红色。
<麦克白>/
<图片1>涂鸦.法鲨.麦克白的大脸读了这么多年书都忘的差不多了,感觉现在自己就是个文盲啊......我先给自己补补课.关于<麦克白>的背景知识,有文化的朋友请跳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写这些伟大的戏剧,都是公元16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末期,文艺复兴大家都知道,是人们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一次重新开发.当时的人们对宗教控制,神话故事已经感到厌倦,精神上处于十分空虚和饥渴的状态.当时天文学发布了日心说理论,让宗教的基石出现了一个大的裂缝."宗教并非全知全能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于是各个领域都开始质疑宗教,开始钻研挖掘,科学\艺术的方方面面都了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各种新的理论被发现,各种大师级人物组团出现,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各种精神基础.<图片2>当时的诗歌啊,绘画啊,音乐啊,戏剧啊都开始围绕着人们自身创作.注重人的价值,挖掘人性成了艺术家乐此不疲的任务.所以人的各种欲望成了关注的焦点.英国属于参与到文艺复兴比较晚一点的国家,但是一点没耽误创造辉煌."戏剧之王"莎士比亚就在这个思想潮流中,创作了全人类的文学宝藏.打造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品牌.<图片3>回到<麦克白>莎翁四大悲剧都有各自内在的深刻含义,人欲和命运交织,然后发生了不可控的结局.<麦克白>主要讲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在野心和欲望的控制下,在命运的捉弄里,逐步走向毁灭的故事.麦克白在战场上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国王也仰仗着他的力量才能稳坐王位,身边的人都在吹捧他的功劳,于是麦克白就想"为什么不推翻你,老子自己当国王?"他和媳妇一商量,就这么动手了.可是麦克白靠谋杀上位之后,就很担心别人也会这么把自己干掉,所以整天提心吊胆,失眠多梦,出现幻觉.为了让自己安宁,他杀掉了自己正直的朋友.朋友都杀了,那对其他有嫌疑的人更是痛下杀手,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恐怖中,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想杀他.最后媳妇也疯了死了,该发生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图片4>这个故事里,莎翁巧妙的把命运具象化成三个女巫,增加了很多戏剧化的浪漫成分,感觉像是女巫怂恿麦克白去做这些事,"这都是命"其实这是麦克白自己的选择.命运的诱惑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真正让惨剧发生的,还是内心的野心和欲望.这种经典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怎么改也改不过"戏剧之王"的剧情设定,所以电影在剧本上注定不会出彩,那不如就在形式上提高再提高.这也是导演的策略.所以电影的画面和配音美不胜收,人物造型也非常精致.最大的特点是场景非常简单:大雾弥漫的田野和阴冷压抑的孤城.田野大雾弥漫,就像看不清未来的命运,孤城则象征着麦克白一点点走向孤立,专制,暴戾.<图片5><图片6>突然放慢的镜头,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写.都在强调这种戏剧化的美感.被欲望胁迫之后的无助,恐慌.色调也是大起大落,每一帧都能截图当桌面.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让故事在现实和梦境里来回穿梭.<图片7>[看片感悟]电影是用音画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演绎故事,通过本身的[美]和创造出的[真实]来给观众造梦.把电影之后的思考带入到观众的心里.<麦克白>本身已经是个伟大的故事,但是让观众感知到伟大,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出色的拍摄方法,需要出色的演员来表演,需要音乐光影的配合,需要很多努力和极具巧思设计,来把观众带入到[虚构的真实]里面通过近距离的体验人的毁灭或者特殊经历,来感悟到某些生命的信息.这种感悟是非常私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差异相当大.可能小A感受到法鲨留胡子太显老了.可能小B感受到莎翁的剧这么拍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可能小C感受到人和命运的抗争啊,欲望啊,内心的挣扎啊^那些看完电影似懂非懂去找影评的人(比如我),就属于想确认自我认知的水平.看到更透彻的解读.电影是手段,是一种造梦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就像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石头,是金属,是木头,(电影是光影音画),但作品背后蕴藏了一些无可说不能说,只能感知,并且具有广泛共鸣的东西.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要去看它能否成功的把"隐藏的内容"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深深的触动到观众的心.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配乐,都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顺畅程度.常常有些电影,我们看完了会很久陷入电影里,走不出来.其实就是电影这种艺术,深切的和你的内在进行了交流.(演技太烂,导演太菜就会给人单纯的"看戏"的感觉)拍电影有什么意义?看电影有什么意义?电影就是梦,是一种私人的,广泛的,神秘的体验.我们在活着的过程里,和外部发生交流,发生联系,然后反向体验自己的生命.也许活着的意义.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让生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去和世界交流,去联系.<图片8>后送大家一句话:你是什么,你就在电影里看到什么.我们只能创造和我们能力一致的东西就酱.还写了几篇别的电影挖掘:欢迎来瞅瞅https://www.douban.com/people/seayo/reviews
虽然我熟悉台词,可不知道可以这么拍
特别慢,太暗了,对眼睛极不友好。
我就想知道 那些给四五星 评论的头头是道的人 台词到底听懂了多少 一步连台词都听不懂的好电影 也是煎熬 画面再美 抵不过语言的鸿沟-_-#
我的逼格不及格
平庸之作,不看也罢
我想说的是:不好看。
形式大过内容
慢动作和独白太多
命运之囚。
好喜欢法鲨扑倒在玛丽昂歌迪亚怀里痛哭和最后那一幕血舞狂沙的战争场面。事实上台词太吊书袋口音又重满场人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精美的画面和配乐了。
觊觎王冠,得到了有患得患失害怕别人觊觎,结果是你的怀疑促使了别人的觊觎。
「That, trusted home, Might yet enkindle you unto the crown, Besides the thane of Cawdor. But ’tis strange. And oftentimes, to win us to our harm, The instruments of darkness tell us truths, Win us with honest trifles, to betray ’s In deepest consequence.」
虽然是名著改编,可也看睡着了,最近大制作的闷片实在太多了
莎翁的《马克白思》不知被翻拍过多少次了,感觉缺乏当代性,无论如何翻炒也难翻新。
“你不是没有野心,只是没有与之匹配的邪恶…”
对于最新电影版[麦克白]可以下的最友善的评语就是:这的确是一部电影。但它是一部糟糕的、混乱的、毫无来由的电影。它用影像和情绪取代了莎翁的语言和戏剧逻辑,把人物塑造降级成副产品,可苏格兰高地上的风和雨以及女巫们也没能加强环境和时代的宿命感。改编的失败最终该归因于缺少真正的统筹思想。
两位主演都演得丝丝入扣,看过这么多版本,最喜欢这个,更加史诗宏达,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深处挖掘。接着就是片子大胆的视听语言,共创一场令人赞叹不已的盛宴。
好奇妙的观影体验:可能是因为节奏太慢了,即便古英语基本听不懂,看着美到残忍的摄影也能慢慢进入血都渗下来的悲壮画面中。
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摄影画面美到呆掉啊…【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