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运动员,而是一名特长生,通过三年的体育训练考上了大学。
到现在大学毕业已经将近一年。
但是高中三年的回忆一点也没有丢失,三年的体育训练,没有用过400米跑道,在一个200米的小土地上,我们几个硬是通过了体考。
高二的时候,真的是不知道天多高,也不知道地多厚,成绩成长飞猛,也让我忘记了考虑实际情况,觉着自己考上北体不是问题,但事实是,体育场地,器械训练受限,身上越来越多的伤病不注意,没有很好的教练指导等等,导致高三一年,就像郝超越一样,在国外已经拿出了最好的训练状态,每天都要比其他人更加的努力,但是成绩一直在倒退。
最后只考取了一个本二的院校。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仓促,但电影中通过对郝超越,铁牛,小芳等人物生活的描述,完整的展示了运动员退役前,退役后的的生活情况。
从一个没有练过体育和一个练过体育的,两种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两种不同的观后感,我去观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在里面,对青春的一种回忆,对青春的一种遗憾吧!!!
我认为这部电影,他想表达的是运动员的生活,运动员的训练等等,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中年直男,商业片等等一些东西。
他只是单纯的想表达运动员的不易而已,或许只有练过体育的人才知道当中的一些酸甜苦辣,伤病的困扰,苦加训练量不长成绩的无奈,对自己成绩的各种不服。
电影最后李宁的出现,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一个想法,是希望那些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青春的运动员,都有一个好的结局。
《超越》是一部成色很不错的体育影片,与几年前同为国产体育影片的《破风》不同,它几乎没有预设体育技术壁垒,剧作着力之处也并不在赛场上的成绩突破,而在赛场下人生中,如何面对平庸琐屑的生活与自我。
编剧、导演利用经典的艺术手段,较高质量的完成了一个Loser的精神画像,炖出一锅对症小确丧的多巴胺鸡汤。
隐喻Mataphor聪明的电影工作者,都会为自己的故事主题找到一个非常视觉化的隐喻。
《超越》的第一个镜头就精准点题,郝超越和吴添翼,躺在相邻的两条跑道上,简明清晰的图解了他们的关系,既是亲密战友,又是竞争对手。
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郝超越:你知道百米最美妙的是什么?
是枪响后,这世界只剩你和终点。
吴添翼:那终点之后,是什么呢?
郝超越:我他妈怎么知道?
寥寥几句,将影片主题转化为一个可见、可感的视觉隐喻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同时也将两个男主角的性格具体化,正值竞技状态巅峰的郝超越,眼中只有终点,而对终点之后,意指体育生涯结束之后的平淡人生,他毫不知晓也毫无准备。
而吴添翼作为郝超越的迷弟,他的体育生涯才刚刚开始,他眼里甚至都没看到终点,只看见前面跑着的郝超越的背影,他的人生梦想如此懵懂而稚嫩——永远跟着心爱的超越哥哥跑。
从影片一开始,他此后的隐忧已经被编剧和导演埋设好了——当超越哥哥不跑了,我又为了什么继续跑下去?
片尾是一部影片的落点,也是一切意义、阐释的归处,《超越》片尾落笔在另一个视觉隐喻——烟花,璀璨不过几秒,便归于无边的暗夜与寂寞,然而终究在夜空中惊心动魄的闪耀过,正如这群年华已逝的昔日赛场英豪,人生难得一回搏,奋力拼搏过,便不负青春,不负自己。
对比Contrast对比,是很好用的艺术创作手段,又简单又有力量,《超越》就非常擅用对比——短与长,成与败,荣与辱……郑恺用130斤和160斤的体重差,形象化了郝超越退役前后的十年巨变,圆肚肥臀的中年油腻感,叠加没脸没皮的生意场老油条感,与当年那个倨傲冷峻的追风少年形成的鲜明对比,锋利如刀。
最妙的对比当属长短对比,影片选择了所有运动中最短的一种,百米赛跑,优秀的选手挑战的就是跑进10秒。
为了赛场上这不到10秒,多少人在我们看不到的赛场下付出了几百万、几千万个10秒。
10秒辉煌灿烂之后,30岁退役大限之后,漫漫的人生数十年,从零开始的他们,如何在并不擅长的生活中再赢佳绩,又或者如何面对此后无尽的下坡路?
《超越》揭开了职业竞技体育残忍的一角,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唯成绩论,全国观众的密集关注甚至谩骂、多年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职业伤痛与服药治疗的禁忌、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残酷现实……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么多奥运冠军,除了极少数人,退役之后都淡出我们的视线,偶尔还会有一些前奥运冠军贱卖昔日金牌的报道见诸报端。
而他们作为奥运冠军已然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职业体育人,更多更多的体校生、职业体育人,根本连名字就没机会留下,就泯然于众,或者如《超越》中所描述的那样,过着比普通人更艰难的日子。
他们可曾质疑过自己曾经挥洒的汗水、咬牙的拼搏?
误导Misdirect悬念与反转,是编导者留给观众的惊喜,而想营造出这种惊喜,便离不开成功的误导。
《超越》从一开始竭力引导观众去认定郑恺扮演的是一个逃兵,而事实在接近尾声才揭晓,原来他从不是怯懦的逃兵,而是一个搏到尽的勇士,十年前,作为一名年近三十的职业短跑运动员,为了突破自我,提高成绩,他不惜出国,换教练,换起跑脚,为了赢,他押上了自己的所有。
而十年后,转战商场,他依然是秉持着搏到尽的态度,然时运不济,非不战之罪。
误导导致的对人物的误解被澄清后的反转效果是强大的,一个努力搏到尽的斗士的失败,显然比一个逃兵的失败,更具有高道德的悲剧性。
笔者莫名想起了在甘肃白银越野赛中倒下的跑者黄关军,想起有网友为他写下这样的留言:他那么竭尽全力的奔跑,为什么依然逃不过人生的噩运。
同样的误导也发生在与郝超越形成镜像关系的另一男主角吴添翼身上,影片的前半段他被有意塑造成一个无忧的阳光男孩,而进入影片的后半段,我们才从误导的迷途中走出来,了解了这个人物的真相,原来他是一个从小罹患注意力障碍被孩子们欺负的特殊孩子,是郝超越、是跑道,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要说逃兵,他才是逃兵,他从不如意的生活逃到了跑道上,这样的人生经历,也让他更害怕面对“终点之后”真实的人生。
你以为的逃兵是勇士,你以为的勇士是逃兵,双向误导拧成了一种奇妙的绳扣结构——对称、镜像、环形、看似两结、实则一体。
类比Analogy 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如何让这个人的故事感染观众,当然是引发观众的共鸣,而所谓共鸣,从深层次来说,就是建立起一种类比关系。
《超越》讲的不是郝超越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体校一群人的故事。
他们的命运交互映照、叠印、影响,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百米赛场上,后浪一浪浪把前浪扑在沙滩上,郝超越十八岁的时候,超过了同队的大师哥成为百米赛场的王者,而十年后,他眼见着后期之秀吴添翼成绩跟自己越来越接近,在不久后的一天就要超过自己。
而又一个十年后,吴添翼也进入自己职业生涯的低谷,伤病、成绩停滞、精神压力纷至沓来,“再过五、六年,你也会跟我一样”,郝超越一语成谶,这正是吴添翼最害怕的,他追着超越师兄的身影跑上跑道,全速冲向终点,可是终点之后是什么呢,看到了“终点之后就这样”的结局,他再也找不到奔跑的力量。
当郝超越说出“我不是输给你,我是输给了时间”,《超越》所讲述的故事甚至都已不局限于职业体育人这一群体,而触及到更广大的普通观众。
从这一终极意义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Loser,与时间的赛跑,此生总有一输。
那我们此生的意义何在,拼搏的意义的何在,努力奔跑的意义何在?
《超越》用100分钟的迷惘,20分钟的振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拼搏没有终点,生活就是一个百米,又一个百米。
Keep Runing,直到最后。
人生的意义,终究是要自己赋予的,至少此生我跑出过最好的自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要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郝超越无疑是英雄主义,影片最后,四十岁的他,拖着160斤的肥硕身躯拼尽全力的奔跑时,借由最经典的电影手法——闪回、蒙太奇,他穿越回十八岁的赛场,时间固然衰老了我的身躯,却粉碎不了我拼搏的意志,也抹却不掉我奋斗的记忆——“愿你此生尽兴,不舍爱与自由”。
同为体育人,或者曾为田径的一员。
比赛,训练都是青春里非常美好的一段记忆。
跟队友打闹,训练,飚成绩,跟教练斗智斗勇等等,后来的生活中也经常体会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影响。
国人的短跑一直处于追赶欧美大国的阶段,所以刘翔的出现真的是一针强心剂。
这是真英雄,即使退役也能理解他的处境,就像超越里提到的,田径项目,特别是径赛,没了第一,几乎就是颠覆性的。
曾经跟我一起的队友,有的拿过省赛冠军,有的拿过市赛冠军,在我们当时看来都是非常荣耀的事。
甚至于能跟他们在一起训练,追赶彼此的成绩也是一件幸事。
可是后来的情况,如同电影里大铁牛,张蓝心,郑恺的经历。
曾经赛场上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被生活压的形态各异。
即使现在马上奔四十的年纪,我也时常会有争强好胜的瞬间出现,这就是几年运动场经历带给我最直观的影响。
不能用好坏来界定,只能说有时候确实不能像运动场上那样非得赢。
那句话说的好,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我很庆幸的是,早早的就知道不是运动员的料,及时转行。
而有几个不错的队友,由于一直坚持训练,到了身体和年纪吃力的阶段,成绩没了,身体也垮了,更可怕的是人也到了不惑之年。
再开始新的生活方式,难上加难。
但这就是现役运动员的普遍情况。
电影里那段最后一餐,其实有讲到这些残酷的现实,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解答。
只能在结尾强行升华。
郑恺在烟花中奔跑那一幕让我想到了韩寒的飞驰人生里的最后一幕,冲上悬崖,有点绝望,又有点美梦般的期待。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点燃的焰火中寻找一点点虚幻的温暖。
这部电影将体育生退役后生活中的真实想法和面临的困难拍了下来,这真的很难得,也很少有人拍出来让大家了解,让人深思体育生的未来和意义,毕竟世界上又有多少个李宁;片中超越不让儿子跑步引我思考,如果是我也不会让儿子把体育当作事业,体育生退役后不得不放弃坚持了二十几年的事业,难道训练就是为了终有一天放弃他吗,这么多体育生最终成功的只有一个第一名,而且也不能保证不会输,这个比例真的有意义去奉献青春吗;同时这也刺激了我,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目标。
五星好评!!!
诚然体育类的影片不是很好拍,有些比赛场景很难复刻现场直播的紧张感和大场面,但无奈剧本设计还是太单薄了,郑恺等同龄演员的演技在这样单薄的剧本中也不值得一提了。
细节刻画和内心戏挖掘也不够深入,没有张力,即使演得再卖力,观众也会在毫无悬念感的剧情中,难被吸引,难有共情。
年轻演员除了生猛,没有看到更多的角色融入和内在展现,作为“励志”的传承人,感觉自我定位偏低,只是在跑,而不知到底为什么而跑,那就只能定义成傻跑疯跑了,估计多数观众到最后看都懒得看了。
体育运动类电影比较少看,因为自己跑步的原因,对跑步竞技、专业技能有一些了解。
也想通过电影镜头多看看职业运动员是如何练习的,在这方面,电影的表现力还不错,主演的体能训练、跑步技巧姿势,明显是受过专业指导。
这部电影励志成分少于写实成分。
职业运动员离开自己的舞台后,甚是落寂,生活窘迫,已经是一种需要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还有卖金牌,电影中也有部分戏份,有些煽情。
主观评分:7分剧情概述讲述全国长跑冠军男主,因为年龄老去,体能退化,退役之后开球鞋店不顺欠款倒闭。
找到风华正茂的体育明星师弟,相互成就,从低迷走出来的故事。
评价感受感觉这都已经能算郑恺的代表作了吧,正直奥运期间看的此片,还是非常唏嘘的,全片故事和剧情只能得5分,但是退役运动员们的状态,生意失败老油子,狗腿子经纪人,货车司机,广场舞领舞也都非常现实的演绎给整片加了2分,搞体育的消耗完身体和青春之后,真的太难在这社会过好了。
看这个电影前,我想到的是《激战》《摔跤的爸爸》,看完之后我想到的是《奔跑吧》…大家都是体育题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可能我感觉有错误,但是感觉郑恺就没有前者的主角那样为了电影去做高强度训练,呈现出来的郑恺,更多的是油腻感。
运动题材,重点是运动,至少有多一点的训练片段和训练技巧,而不是把生活其他琐碎放大,为啥还要搭上感情线和友情牌,还有其他明星的识别度流量,人物情感可以有,但不是用来做电影的主线,而是用来做这个运动的背景和衬托…
终点之后是什么?
是谷底。
《超越》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么?
它是讲述了一个赛跑的故事么?
它是讲述了一群挥洒汗水洋溢青春的人如何绽放生命的故事么?
郑恺也像阿米尔汗一样做了艰辛的增肥减肥,但问题在于影片本质上还是不通的,《摔跤吧爸爸》是拥有精彩的竞技镜头加上国内观众抱有猎奇心态的印度文化,从而实现了爆款。
赛跑题材进入大银幕,我们能说得上的电影也是寥寥,虽然它也是竞技类的运动,但是对抗不如球类,速度比不上赛车,因此很难在大银幕上去体验这个运动所带来的魅力。
《烈火战车》、《黑色闪电》是比较为人所知的两部讲述赛跑的电影,而这两部电影的核心与《超越》相似,都是把电影的主要矛盾和片段留到了赛场之下,前者讲述两个竞争对手如何惺惺相惜以及宗教信仰与体育和国家的冲突,后者则是讲述了种族和肤色在现实社会中所带来的歧视与不屈的反抗。
《烈火战车》名字取自《以诺书》中的喷火的战车
《黑色闪电》中我们能看到超越种族个一股正气《超越》则将镜头对准了终点之后的事情。
当运动员离开了跑道,离开了掌声、领奖台、汗水、灯光之后,他们的境遇。
以运动员彻底退役后的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我只记得有一部《铜牌巨星》,但是讲述那些彻底离开运动赛场之后那残酷而又现实的电影,非《超越》莫属了。
霍普退役后的经历,要比郝超越幸运得多影片讲述了昔日的短跑明星郝超越与师弟,现役短跑冠军吴添翼在分别十几年后再次相遇的故事。
如果真是一部运动片,那么它应该讲述郝超越如何在吴添翼的激励下重出赛场,来一场类似于《铁拳男人》中布洛克对麦克斯的救赎之战,从而或是光荣谢幕或是再上巅峰。
但是,这是一部纯粹的体育电影吗?
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郝超越重回赛场,甚至在影片中当他收到来自吴添翼以教练身份重出江湖的邀请时,他也是毫不犹豫的回绝了。
这不是梦想的舞台,他离开赛场十几年之后已经没有资格和本钱再次登上赛场或是教导下一代了。
大部分时候,失去的东西是找不回来的,这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区别。
全片拥有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前部分的青春与汗水,后部分的油腻啤酒肚和落魄。
前半部分充满了荷尔蒙,它是梦幻的,理想的。
体校在电影里仿佛是个乌托邦,里面的人充满躁动、热情,和必胜的决心。
我们能在镜头中看到一个个田径运动员奔跑着,穿过水花,穿过姑娘们的花丛,露出自己的腹肌,飞溅自己的汗水。
大家陶醉在胜利的喜悦,崇拜的幸福,羞涩的情窦初开,甚至有被神原谅的希腊式的同性之谊。
全片有限的几个比赛场景,对于高速运动的捕捉都是很清晰的这一段的训练镜头,《超越》和搏击题材运动电影《激战》满相似的,影片中我们都能见识到较为专业的训练,充满节奏感,还有雄性荷尔蒙勃发的肌肉秀,郑恺的肌肉没有到彭于晏和张家辉那么夸张的地步,但也是影片风格所需要的,前者作为竞速运动需要的是充满灵性以及年轻人所张扬的灵魂,而后者则更多的体现了搏击所需要的原始力量和职业经济的残酷。
而让影片《超越》做到了对传统类型超越的,恰恰是后半部分,虽然从电影的角度,后半部分存在着强行升华,人物转变过大、剧情跳跃和蹩脚的特效等等问题,但它把握住了他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也是我比起影片的前半段运动内容更喜欢后半段的原因——跑道之后,终点之后,对于大部分运动员,退役的运动员,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我们在影片前半部分,看到的那些光彩夺目的赛场高手们,在竞技舞台上有多风光,在学校内有多飞扬,在后半部分就有多么落魄。
曾经的体校女神,跆拳道高手,在十几年之后变成了拉黑活的司机。
对女神一往情深的举重高手,如今则是一名终于带着一群大妈跳操的健身教练。
全片尽显李晨的大铁牛人设,这个角色就是为他设的吧影片的男主角郝超越,已经从一名跨入国际赛场的短跑明星,变成了一个夹着手包,挺着啤酒肚,见人就发华子的假鞋贩子。
影片中,郑恺前后形象不近反差大,而且完全投入到两个不同的风格,表演都颇为入木三分,无论是张狂的运动明星还是卑躬屈膝的鞋贩子而影片后半段,郝超越的镜像,也可以说是此刻能与郝超越形成赛场上下对比的吴添翼也经历着类似于十几年前郝超越所面临的的困扰——对于胜利的渴望,和所带来的巨大无比的压力。
影片中他饱受注意缺陷症的困扰,对他的比赛造成了极大伤害影片中他对药物的精神依赖,可以说是当今体坛躲不过去的话题,也是一名运动员的阿喀琉斯之踵。
而他本身的心理疾病也在不断地造成他的困扰,我们可以通过他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看到事态的恶化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天大阪直美法网因为拒绝出席赛后采访而退赛,再到去年的孙杨风波,现实中的事情都反映在了影片之中。
一群落魄的人,比起现实中的萧条和落魄,他们更无法接受的时曾经的辉煌和再也回不来的青春,那些在赛场的上的日子,那些眼中只有终点的生活。
他们不甘心在跑过终点后落入了生活的低谷,他们曾以为生活中的胜利像赛场的胜利一样简单——只需要机会、只需要拼搏,这也是郝超越多少年都没有看清楚的真实。
即使是已经年近不惑,他仍像一个孩子,还是不甘心输掉,在学弟面前的下跪,将自己曾经视诺珍宝的奖牌像路边赠品般的送人。
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在一种压抑中进行着,以致于它很难有一个被称为最终高潮的部分。
我认为影片的高潮是在一顿路边的小烧烤中出现的。
根据我的经验,主要人物坐在一块,往往都是好戏要开始了这里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扣人心弦的最终胜负,没有让人振奋的眼泪。
这里只有一群被生活、被自己的问题折磨得狼狈不堪的人,围坐在一起,一瓶白酒和几瓶啤酒,所有人充满了埋怨、牢骚、沮丧。
这时高潮出现了。
半醒半醉的铁牛,这个以前总是郝超越跟屁虫的家伙,如今的大妈私教,说了一句话,毫无半点醉意:“虽然我的确那杠铃片垫了桌角,可我没把我的梦想垫到桌子底下。
”随后又醉了过去。
装傻充楞大半部片子后,李晨这句话说得大气十足啊此时影片已经过去了它的五分之四,影片虎头蛇尾的迹象开始出现了。
无论是后面郝超越和妻子的对话,还是随后他从酒桌一路跑到港口码头,高喊着影片的口号“跑起来,别停下”,再到吴添翼渡轮上仿佛认出了远处奔跑的人是郝超越似的,留下了振作的泪水,再到最后的最后,吴添翼重新踏上跑道,郝超越和妻子参加了儿子的校园运动会(也不知道他破没破产,房子卖没卖)。
比起升华,最后郝超越的奔跑更接近于发泄、甚至是自我惩罚的味道最后的升华用了十几分钟,只能说太过唐突了,甚至我可以说有些强行升华的味道。
不过这里的寓意已经表露无疑。
从铁牛的那句话开始,影片真正的主题出现了。
我们可能会用往日的荣耀来垫上如今生活的桌角,但是不能停下奔跑。
影片的最后,我们能看到开黑车的体校校花在教着小朋友们跆拳道,铁牛在老阿姨们的欢呼中又举起了杠铃,吴添翼在大师兄的帮助下客服药物依赖。
每个人都有最美好的回忆,但那不能成为负担,而是我们如今梦想的一部分。
终点之后是什么?
是谷底。
在谷底,继续跑,别停下。
可能没有过相关经历的观众,在这个电影中真的找不到什么共鸣,这个片子很写实,用相对幽默的手法刻画出了中国运动员退役过后的真实一面,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的产生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局面。
每届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数量的后面是千万个校队、省队、国家队运动员里选拔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那些未能替国家征战的运动员背后又大部分都是从小为了取得高水平运动成绩,忽略了文化课等成绩。
其中有好多在十六七岁的时光,因意外或者伤病等种种原因淘汰下来的选手,这些退役下来的运动员因为缺乏知识文化,最后只沦为社会底层的人员。
甚至有些运动员因意外残疾,在正常的运动队里无法服役,退役到地方又无法生存,只能继续加入残疾人运动队继续为国家争取荣誉……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卖掉自己曾经的荣誉奖牌而只是为了吃上一口饭的情况太多太多,影片只是用比较幽默概括的手法表现出来这部分的现实残酷情况,那些为了国家荣誉去努力奋斗的年轻运动员,那些本来相貌不出众的举重力量型运动员,就算他们得到了奖牌,大众对他们的关注度又能如何?
在娱乐圈颜值即是正义的年代,相比于这些为了国家荣誉满身旧伤的运动员何其的讽刺……那些不了解国家体育残酷制度观众,真的很难在这个影片里找到共鸣,致敬郑恺,为中国体育、为中国运动员发声!
理是这么个理,意思全明白,但是感觉不是这么个表现法,太把国家队荣誉当儿戏了。郑恺想学阿米尔汗《摔跤吧爸爸》,但是差距太明显了!
各种没有意义的剧情,明明是1、20分钟能处理完的情节,硬生生拉成90+min,人物弧度更是没有展现。
我真替去电影院看的那些人感到不值,我尼玛,这是什么编剧什么导演,这剧本写的太平庸了,但凡有点知识文化的写出来都比这强。
郑恺这个瘦的和胖的真的是很明显,故事有些许不够现实,但偏偏在教现实中的人做事,不够真诚。喝酒那段到各走各路,转化太快,
题材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拍摄手法太平太直太套路化了
就很常见的同类型题材,不过好的是结尾没有像以往电影一样跌入俗套,所以还感觉很不错。影片中最激励人心的就是他们训练的场景,很有感染力,也让我们了解了运动员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很不错,而且凯哥真的很厉害,感觉为这部电影费心了,从影片中他的体型就能看出来,一夜回到二十岁,一夜步入中年大叔,凯哥很有毅力,值得支持,跑起来!
不明白这片儿为啥评分这么低,我觉得拍得还行啊,虽然很多问题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所以打不了五星
奔跑吧都已经跑到大屏幕上了
最后烟花中的奔跑救了这个片子
除去表示不喜男主
没啥意思
本该属于运动的高光、热血、苦楚和不堪,都在用蹩脚的方法呈现。
看时被感染、看后掉分数。缺点:1、角色都知道编剧的心意,都为剧作服务,顺拐。例如推动超越跑步的老婆下车,超越离开的经纪人敲车窗,各种人物反应镜头,除了主人公都是工具人,ADD有点假。2、渲染。喝酒双夭前剧作就开始失去动力,于是调动情绪,做表面文章。现实中虽也有这种被击碎重组的瞬间,观众也希望是这种结局,但浓郁的渲染气质,只能表达编导很努力。优点:1、主题。欲望梦想之争,偶像成长之辨,价值观的讨论,虽然浮光掠影。偶像的失落、昔日荣誉做稻粱谋,这段大概是创作时最大块垒。 2、前半段的时序处理,容易进入,悬念动力。
果然是小猎豹。
『超越』郑恺作为国家短跑二级运动员,拍了这样一部短跑题材影片,也算丰富了国内体育电影的题材。影片前半部分节奏还算不错,但后半部分全程煽情,使电影前后氛围非常割裂,本想聚焦“举国t制”下退役运动员生活窘境的问题,但总体呈现太过表面没有触及核心矛盾,最终就是问题既没深化、励志热血又不在线,比较可惜。【6分】
如果郝超越创业的时候能谨慎一点,创业成功的话,他这辈子还是够成功了。
油腻的郑凯,不知所云的主题,不合理的情节,白瞎了挺好的题材。
没那么差吧?
电影还行,至少是个及格分,有笑点有泪点,虽然笑点有点尬,泪点也有点硬,但这个题材本身就值得鼓励,退役运动员的生存环境也值得大家关注。对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其实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郑凯为这个电影减肥增肥,真的很努力。郑凯一直不瘟不火,还被称为烂片之王。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运气吧,不是努力的事,也要看机遇。
最近看了很多运动题材的电影,这部可能是最残酷最接近运动员现实的电影,没有人记得第二名是谁,没有人不想拿第一,因为运动员不想输就只能赢。每年奥运的时候我们见证过多少人意气风发地登上领奖台,可是有多少荣耀就有多少伤痛,有多少人赢就有多少成倍的人“输”。郑恺真的努力了,从形象到演技,包括题材的选择,很感动。虽然影片有瑕疵,太多不明所以的动机,小林的演技也还太稚嫩,但是如果能引起大家对运动员困境的关注就还挺棒的。对了,今天是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代表中国,代表亚洲人跑出了9.83。也许未来的未来还会有人超越他,但他的名字留在了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