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衿七里地,是由许鞍华执导,金士杰,春夏,张亦驰主演的支付宝新春五福短片。
短短1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七里路,三代人,来来回回一走七十载的故事。
11947年春节前,东北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家三口,跋涉千里,来到他们的新家。
林间的小屋,连门都合不紧,而母亲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少年掏出福字,黏在墙上,欢快地叫道:娘,我们有新家了!
21983年春节前,一辆破马车,载着父亲儿子和行李,同样是茫茫的大地。
一路上,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满心喜悦,一遍又一遍的让儿子给他念入取通知书:新爱的曹东升,鉴于你优秀成就和出色表现,我校决定录取你,并给予你全额奖学金。
当然要离开的后半段,父亲是不愿意听的:请你务必于1983年2月16日,中午12时……儿子抱怨:这啥报道时间啊,连在家过个年都不行。
父亲骂道:人老外又不过年。
虽如此,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出去了,就别老想着回来,用功读书,为曹家争气。
临别时,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福”,塞进孩子手里。
32019年,大洋彼岸,爷爷写下了一个“福”字,让孙女带回家中。
华裔少女,他的对象,还有同行的长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半路上大雪封路,最后只能选择徒步前行。
女孩气喘吁吁地说: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到?
这条路太难走了。
同行长辈说:你爷爷当年走才叫难呢!
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突然女孩反应过来,爷爷写的福还在车里呢!
为了赶路,女孩回到家中,拿起笔,重新写了一张“福”!
4三代人,都是同样的七里路,我想,如果没有“福”字,估计我很难想到这个主题是啥?
相比前两天的《啥是佩奇》,我更喜欢那一部短片。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能立马让人想到亲情,想到回家。
而往年的“福”在网友心中,更多是一种全民“扫福”的趣味性活动。
虽然在这部片子加了亲情的部分,但不管走路,马车,汽车,在这茫茫的大地上,都没有跟观众共鸣的东西。
整片仿佛是在诉说一个与观众无关的东西,甚至连“福”不应该是倒着贴的吗?
这个细节都没有处理好。
当然网友的观点也是出入很大!
有人觉得“很感动,情感真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而有人觉得“很空洞,强行嵌套,可惜了这阵容。
”你觉得呢?
许鞍华导演拍的贺岁短片据说取景地是黑龙江三十五林场原生态美景令人向往看得出许导真的很喜欢春夏美眉啊 春夏的银幕表现力值得你期待哦又有台湾老戏骨金士杰倾情加盟那么就走进影院一睹为快吧快过年啦支付宝出资投入拍摄的“集五福”广告片感激TPP上海影友会组织免费橙天嘉禾影诚的观影活动顺祝豆友们新年大吉大利
也许过年回家的路是我们每年走过最漫长的路,但我们却甘之如饴。
因为这是通往最温暖地方的路。
家在,家人在。
家在,亲情在。
家在,福就在。
三代人,一种情,不变的是对家的牵挂。
集福字,贴福字,是我们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都要遵循的仪式感,我们一次次地重复,一年年地重复,只为我们心中对爱的执念。
许鞍华 金士杰和春夏的配置,是品质的保证,短短十分钟的片子,触到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春节到了,该回家了。
好片子,一定要看。
四海之大,有家就有福,有福就有家。
七里地是连接家和远方的地方。
家是梦想的起源地,也是我们情感的归属地。
一个福字牵线着你我他,身在远方漂泊的人们,不管多远,也要常回家看看。
七里地祖孙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很多次,以福传递着爱,传递着亲情。
自古以来过年贴福字,近几年大家都热衷于扫福集福,这些都是文化的传承。
马上就过年了,感触会更大,说的越来越想家了
许导的影片,讲诉三代人对“福”字的传承与理解。
年边将近,这部片无疑添上了更浓的年味。
影片一直重复一句话“福在哪,家在哪”。
对啊,不管是在第几代人,都是为了家而奋斗,在外漂泊也越来越普遍,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家里能过得更好。
也让我们这些北漂一族更有共鸣。
所以说福在哪,家便在哪。
不管在哪奋斗,都是为了家里能变得越来越好。
三代人,回家路上困难重重,但还是归心似箭,三代人,从爷爷到孙女,写了同一个福字,福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福字是亲情的延续和传承。
所以我们要集五福,哈哈哈(每年春节,支付宝给全国人民的大游戏节目,虽然没多少钱,但好像也成了一个和春晚一样的每年都有的项目,本短片由支付宝赞助拍摄,播出2333)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叠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过二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巅峰作品几近半数,且仍在建构、突破。
许鞍华,作为国内一顶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导演,凭借敏锐触觉和细腻手法,捕捉到了细微的生活之光,温暖着万千的饮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七里地》这部短片,仍旧是堆叠了大量细节,带有强烈的许导风格。
可是,影片却又如此违和,挥散着强烈的不适感,评分由7跌到5.2——面世不过四天,甚至在豆瓣舆论激起了相当的火花。
我想,静下心来,拨云见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绑架了的导演,无法做出心仪作品的事实。
许鞍华不仅被甲方预设的主题所绑架,也被自己的“轻敌”与想当然、就这样吧的心态所绑架。
在《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得闲炒饭》中,许鞍华并未点出主题,没有给出(哪怕一个)确定了的标准答案,或者说,她是用心描绘了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描绘着美与丑、善与恶,把抉择(欣羡哪个角色、欣羡哪种生活)的权力交给观众。
而在接拍了一些大IP如张爱玲、金庸、萧红之后,许鞍华立刻“变乖”了——她的细节不再是影片的全部,而变成了IP们的表达工具。
IP们选择了她,看中的是技术,却从未把诠释生活诠释美诠释何种人生值得度过何种不值得的权力交给她,而她,也几乎全部接受了。
许鞍华不是独自的。
她代表了相当体量的中国人的审美,她的“陨落”也代表了拥有这审美的相当体量中国人无力争取美的生活的现状与现实。
在描绘日常描绘生活之光之热的诸多华语导演中,李安远走好莱坞,侯孝贤坚挺却带着一点点丧,许鞍华渐落窠臼,贾樟柯过于空洞和符号化,魏德圣尚不够沉稳。。。
人生至痛,我以为,莫过于一句“你也就这样了”,或是“你也就到这里了”。
其中暗含着无尽的惋惜与嘲讽,犹如画地为牢一般。
距离许鞍华上一部8+作品已经过去八年,心仪的导演似已妥协。
作为一个影迷、观众,我对美好生活仍存有相当的憧憬,仍在取得的路上。
你呢?
最近一年多总能看到金老的戏 但这次不是古装 而是暖暖的家乡味 贺岁味。
让我想起了那年的电影大雪冬至 看起来平淡,但是真实。
引人深思。
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电影出来。
我们需要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三代人,走出来 又走回去,还算圆满,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已经幸福了许多,再次感谢淘票票,祝大家春节愉快!
開篇就不是方言我還以為是啥小成本電視劇,完全沒有帶入感,一口普通話一聲聲「娘」叫著⋯而且這個是娘還是奶奶啊?
完全出戲⋯之後金士傑趕著車出現,努力學著大陸腔卻還是一種「高於地氣」的感覺,這哪是闖關東的農民,這是細皮嫩肉的老華僑啊!
家鄉的紙非得疊那麼小帶過來?
非得有褶皺?
真太做作了⋯⋯此時春夏穿著個30塊錢的白毛衣出現⋯這個姑娘怎麼說呢我覺得她真的和「洋」毫無關聯,完全沒有在海外長大而和這土地產生的出離感⋯站在金老華僑旁邊就是一個涉外小保姆而且打工不為了上學,一身厭學的氣質⋯⋯⋯後面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就
1947年乡愁,是一个破旧草木屋少年曹瑞昌带着母亲和妹妹,走过一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找新家重启的生活,在这头;封存的回忆,在那头
1983年乡愁,是一张录取通知书中年曹瑞昌带着儿子曹东升,走过这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回老家斗气和争面儿,在这头;前途和自由,在那头
2019年乡愁,是一台摄像机孙女儿YUAN带着男友MATT,走过这条白雪皑皑的七里地重拾爷爷故里从前的大事小事,在这头;一代一代接力,在那头
那么乡愁,究竟是什么呢?
乡愁,是仪式感吧,论迹而不论心化身为福字,贴在家门上,冰天雪地里的一抹红化身为福字,被曹瑞昌揣进儿子兜里,带出去奋斗化身为曹东升的毕业照,挂在老家的墙上化身为爷爷的一声叹息:还是老家的纸好
乡愁,又并不需要那么仪式隆重,论心而不论迹曾经在山东的潦倒,忘了也好,就把东北新家作为起点好了,也可以爷爷的福字忘了带,不打紧,孙女儿代替爷爷写了就好,也可以外国人就没有过年,我们的归属感,他们不懂,也可以
乡愁,应该是一个场,无处不在是家的羁绊,是亲人的惦念,是寄托希望,是给无所适从托底……或者说,是因为有你,你是我生命中最沉甸甸的重量,是我考量生活的意义你亦是福
剧不礼貌
一家三代人,福到为家。人情、乡情、节日庆福。短短的影片纪录三代人的生活,浓郁的乡情和传统的节日气氛与新时代的发展融合。一条路名七里,通往着家乡,是福的传达,是走出的道路亦是荣归之路。简单的人物故事,饱满的情感,有福的地方就是家。
金士杰加分了
家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起来的,话说这是软广吗?
顾小白的剧本?问题就出在太短了。然后还总有很空洞的东西。这要是特别长。你看吧,为了填满那90分钟,就会有很多意味不明的情节,然后大家就开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创意也不是她的只是来做执行导演真是没什么意思。但竟然成片感觉是她预算相当高的一次。拿阿里的钱拍电影可真不容易,辛辛苦苦找来钱拍长片,还要做这些唱堂会的事儿。
这种烂俗的三段式时空叙事早已经放弃了导演观念,因之,此种消费广告影像与导演无关与演员无关,每一个角色都只是明晃晃粗暴的所指。
三代人,几十年,一条回家的路。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这七里地见证了家庭从贫穷到富有,而温暖始终不变。而将贴福字和扫福字两个行为结合在一起也很巧妙,其实过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啊。
和《啥是佩奇》完全相反,内容平庸+植入生硬,既没有打动人也没有传达好品牌信息。
事实证明再好的创作者也会死在“命题作文”。
立意是好的,卡司是好的,故事是好的,片子是烂的。
两百也不多, 鹅们还是坚持一下 ,挣点别的钱吧 。
太傻了
这竟然是许鞍华的作品?!
用光很考究,看到了“香港回归”的剪报,细节值得起推敲。
短片虽短但该讲到点都有了,出(进)村的路不过七里地但是三代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态来来回回,找寻的是回忆是福。金士杰老师依旧动容,春夏台词进步颇大!
80分的命题作文。
故事不够演员来凑,金士杰的演技是真的能打…怎么演怎么有。关于家族、传承、福文化的探索不能寄希望于广告。现在看见福字就条件反射想掏手机打开支付宝。【眨眼睛】
问题在于虚焦,人物怎么就出国了问题也在于突转,贴上福就有孩子来扫福问题还在于许鞍华的烟火气完全被概念先行所破坏掉了。
其实煽情会更容易,也别拿这片和《啥是佩奇》比。许鞍华导演愿意走另一条路终归是好的,金士杰老师一如既往的好,春夏真好看。
说话都没东北味,还是老张演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