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一起看的,影厅里基本上都是小孩子加家长的组合。
毕竟是动画片嘛。
不过这片子其实是中年人拍给中年人看的。
红赛车闪电麦坤上了年纪。
后起之秀黑风暴杰克逊技术更先进,动力更强,速度更快,很快便超越麦坤。
麦坤不甘落后,打算夺回荣誉。
不过在决赛中,他临场决定退居二线,将怀揣梦想、却一直只能做教练车的酷姐拉米雷兹推向赛场。
最终酷姐获胜,麦坤接过他当年的导师哈迪逊的衣钵,正式成为酷姐的教练。
影片很能调动情绪,英雄迟暮的伤感,绝地反击的激烈,既动人又抓人。
皮克斯的技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金属的光泽,环境的渲染,几可乱真。
只是,贯穿影片的是双重标准。
黑风暴需要得到教训,因为他不尊重前辈;酷姐可以夺得冠军,因为她是我的粉丝。
这很有点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
中年人感慨了一下青春不再,但露出的仍然是胜券在握的微笑。
所以呢,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前提是得由我们说了算。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第2166部2017年,喜剧冒险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3:极速挑战 Cars 3》第三部了,虽然第二部有点板牙外传的感觉,这部倒是回归了正常风格了。
(果然尝试也是救不了这个系列)就是主题比较伤感了,不过也确实是陪伴了大家这么多年了,从一个新人到退役,难免还是要伤感的说。
先不说这个。
技术上,确实是肉眼可见的提升,感觉比前两部要细致和逼真很多了感觉都带闪光的 哈剧情上也是跌宕起伏,让人不容易猜到结果,还是有皮克斯的一贯水准的说这点还是有保障的别的也没有多想说的,话题比较伤感,不过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收尾了,很完美,很闭环,也很多感触。
(我都不敢想25年出的第四部会不会狗尾续貂)算了,不想了(不会又是板牙外传吧)
不过这些新车真的挺酷的哈哈,时代在进步,下一部该有咱们的电车出场了吧那才是值得一看的。
就这样吧,不错的收尾。
很好。
我是传承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传承,系列的收官,完美的闭环。
一部比较“正”的动画片本来没有写观后感的必要,但是电影中有一些逻辑瑕疵,我觉得值得说一说。
Cars3主要讲闪电麦坤作为车王遇到了新一代赛车的挑战,麦坤还是遇到困难正面刚的架势,但是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被埋没的女赛车拉米雷斯(酷姐),麦坤退位,强推酷姐。
一方面宣扬了酷姐不忘初心的精神,即使最初没能成为职业赛车,但是没有离开自己喜欢的事业,当了一名教练,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麦坤的帮助下,实现了梦想。
另一方面,也是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成熟了的麦坤,不仅是那个顽强拼搏的赛车,还是一个学会了“放下”,给别人机会的伯乐。
价值观的东西就没什么说的了。
第一个逻辑瑕疵,片中的所谓“新一代赛车”并不是使用了什么新型材料或高级燃料,也没有任何作弊,也就是说从车的角度来看,与老一代的赛车的技术架构是一样的。
只不过他们使用了新式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设备。
这本身没有什么不道德啊?
但是把黑风暴杰克逊和以他为代表的新一代赛车渲染成以不公平竞争优势来欺负前辈的形象,逼着老赛车无路可走,只能退役。
这很奇怪诶,你们也去用模拟训练器不就行了?
自己为什么不进步呢?
再说你们都是有成绩的赛车,赞助商也有钱,应该更早的使用上最新的训练器材啊?
反而是,大家应该学习最先进的方法,为什么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如此重要,第一避免身体受伤,第二营养和科学的训练能够最大发挥人体机能,创造更好成绩。
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运动员都要重金找最顶级的教练。
第二个逻辑瑕疵,比赛中途换人,还理直气壮不违规?
无论是赛车运动还是竞技体育,把号码布扔给别人,就可以合法合规的换人比赛了?
闻所未闻,这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引导呢?
是不是考试找枪手,也是OK的?
因为我的考场座位上只要有一个人,就是没问题的。
一个举着公平竞争大旗的战士,自己先玩赖,这属实不能算瑕疵,这是bug。
第三个逻辑瑕疵,酷姐到底靠什么赢的黑风暴?
电影中间部分一直交代的是麦坤的训练补救措施,试图追上黑风暴。
一个场地赛车跑去海边沙滩练速度,然后又在泥坑撞车大赛里逃过一劫(没看出有什么收获),至于在老莫那里接受的训练,在拖拉机中见缝插针、躲避草垛,在黑森林里躲避障碍,其实就一个训练项,灵活度。
另一个就是牵引气流,老莫提了一嘴。
最终比赛时,车祸让灵活度的训练发挥了优势,但是速度咋追上的?
酷姐怎么就一路向前了,直接怼到黑风暴屁股后面了。
太牵强。
当然了作为主要受众的小朋友,能感受到拼搏、不放弃,团队和友谊,以及精美的画面,都是很好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在某一段时间十分在意,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往往无疾而终,电影也是这样。
2006年8月《赛车总动员1》上映,作为一部典型美式英雄主义的作品套路相对老化,在一众总动员电影中远不如《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那般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但是得益于汽车这一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伟大发明,麦昆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是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产物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也逐渐走向低潮。
一方面是漫威系列的电影的崛起,拥有变异能力和高科技的真人英雄们收割了全球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高速的经济发展似乎并没有解决人们生活的麻烦和心中的困惑,于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似乎也转向了《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以及《疯狂动物城》等一干探究内心治愈和社会平等的议题。
观众和影评人的新鲜感没有了,后续的票房和口碑也远低于预期。
但是好莱坞的做事风格,只要IP还有商业价值,就要有始有终给故事一个结局。
于是,赛车总动员3,一部关于年轻人不再意气风发的电影就被搬上了荧幕。
印象中的英雄迟暮是廉颇老矣,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再拿起左轮手枪,只是时代变化太快,连麦昆这种青年才俊都走向了英雄迟暮。
新生代的高科技赛车黑风暴杰克逊带着犀利的造型、全新的模拟器训练方式将麦昆和他的好友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屏幕上飘过的弹幕“”“维斯塔潘”,“RB19”将剧情再一次升华。
人生导师蓝天博士已溘然长逝,麦昆想找人倾诉,却发现老对手们一个转身就已经悄无声息的“被迫”退役,新面孔们和他差着辈,根本说不上话。
面对那个问题什么时候应该退役?
剧情给出了答案:年轻人会告诉你的。
毕竟这是纳斯卡赛车,油门踩死“不需要”刹车,没有尾速在赛道上什么都不是。
现实中的年轻人也大抵如此,35岁危机曾经光鲜亮丽的行业蔓延开来,特别是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周期,裁员潮、降本增效成为行业新的名词。
事实上,这个年龄段可能是人们状态最佳的时候,他们拥有更多经验可以在职场更加从容,避免更多的无用功,只是可惜,同样的事有的是人做,并没有多少人去有耐心对比每个人的优劣。
竞技体育同样如此,年轻人表现不佳,人们愿意给机会因为他还年轻,年纪稍大稍有问题便会被认为该退役了。
加上如今流量加持,有些事做不到第一可能也有顶流的待遇,于是32岁的内马尔去了利雅得,33岁的阿扎尔变身汉堡王早早退役。
麦昆想要还不想放弃,可惜他适应不了灵活的模拟器,作为曾经的网红去带货卖汽车挡泥板似乎成为了他最终的归宿。
导演给了麦昆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在他在古早的前辈那里寻求帮助后,麦昆把技巧和精神都传授给了拉米雷斯击败了黑风暴,实现了和第一部蓝天博士一样的传承。
只是这样的脉络依然没有跳开年纪大了就该走人的认知,虽然残酷,但却“正确”。
倘若在7年前电影上映时就看了《赛车总动员3》,应该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然而现实似乎比电影更加精彩。
在另一片引擎轰鸣的赛场上,43岁的费尔南多·阿隆索依然驰骋在F1这项最顶级的汽车运动上,在2023年8次登上领奖台。
他上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已经是遥远的2006年,那一年齐达内饮恨世界杯,而《赛车总动员》第一部刚刚与观众见面。
将近18年的时光,连麦昆已经快被人遗忘,但阿隆索依然在追逐他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第三个世界冠军的梦想。
35岁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谁又能说这往后都是人生的垃圾时间呢?
当年麦昆也是像黑风暴这般横空出世、风光无量。
但是那时我还小,只看到了麦昆的闪耀,没有看到老一辈离去的落寞与失意。
最喜欢少年麦昆和莎莉在公路上谈笑兜风的镜头,年少成名美人在怀。
喜欢麦昆的狂傲,喜欢莎莉的知性,那时他们很年轻,身上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当然没有谁能够当常胜将军,麦昆也不断成长,历经辉煌、坎坷,到了第三部也已经走过了职业生涯的巅峰。
势必有另外一个“麦昆”出现,将他打败,我想麦昆在黑风暴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皮克斯拍的从来不是给儿童看的动画片,而是给成年人看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从来如此。
运动员都会有一个巅峰期。
我曾经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运动员们不在巅峰期功成身退。
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110米栏平了世界纪录。
08年北京奥运会因伤跳着走完全程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在04年之后刘翔就退役了多好。
那他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不必再忍受之后多年的病痛以及国民无知的谩骂。
我却忽略了一点,运动员除了是运动员,也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会遇到学业、事业上面的失败和困境,运动员也是。
但他作为公众人物,不得不把这些困难展现给公众看。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言弃,何况充满拼搏精神的运动员。
我想这是运动员很少急流勇退的原因。
急流勇退是一种勇气,在伤痛的折磨下战斗到最后也是一种勇气。
麦昆同样没有放弃,一直在尝试寻找新的出路,但是无果。
最后在前辈的启发下转为教练带出了新的冠军。
电影前半段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英雄迟暮(一个比喻,麦昆也不算老),面临着职业生涯可能要终结。
这十分的现实。
这种人生的困境,无论青年、中年、老年都会遇到。
后半段如何让麦昆从危机中走出来,编剧想到的是让麦昆成为教练,把赛车精神传承下去。
从蓝天博士到麦昆,一、二部用很多篇幅来刻画师徒间的羁绊,麦昆的成长。
但是从麦昆到酷姐太突然了。
没有谁可以一下子变得这么强。
百炼才成钢。
这个结局太仓促,我甚至觉得还不如让麦昆被黑风暴打败,不得不结束职业生涯。
毕竟没有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失败也是一种成长。
麦昆在朋友的鼓励下,用新的科技结合自己摸索出来的训练方法,开一家赛车培训公司,来培养小赛车更有意思。
我很喜欢麦昆的小伙伴,一个好的系列电影也是因为有了这些出彩的配角。
这些小伙伴也会成为很有趣很有意思的老师。
像板牙这种的,有一套独特的人生理论。
虽然这样少了麦昆胜利的反转,但是人生重在的是后来漫长的大反转。
蓝天博士只带了麦昆一个人,但是麦昆将赛车这项事业和精神发扬光大,我想这样更有意义。
所以对结局略失望,不然黑风暴算什么,这么轻易被打败了。
这是对这个角色的不尊重。
我所期待的结局是麦昆看着自己的学生,看着电视中的黑风暴,想到自己的老师,内心是欣慰和期待,未来迟早是你们的。
彩蛋可以是多年后麦昆和黑风暴一起笑谈当年的战况以及探讨最新的赛事。
少年终会褪去戾气,变得沉稳,学会互相欣赏。
人生就是如此神奇,你年少的对手多年后会变成一生的挚友,这才是人生的大反转。
凭借一部电影说一个公司后退是不负责任的。
尽管这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结束。
皮克斯的电影让人难以预料结尾会发生会什么,但看到最后,才会发现这个结尾比原先自己构想的更加完美。
很难想到麦昆最后会让小黄车上场,因为它是个好胜的人,他并不想退役,但命运对他说no。
这是一个汽车的无奈,或许也可以折射人生。
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称道:后生可畏,三十年不复说我矣。
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新人的希望,又有种自己被时代淘汰的感慨。
和小黄车的一路训练,麦昆察觉到她又成为赛车的潜力,当最后在比赛场上,老板讲小黄车赶走,麦昆意识到他最后的机会就是小黄车第一次机会,如果错失,那她永远就只是一辆教练车,而不是赛车。
当她让小黄车上场时,自己作为她的教练站在台上指挥时。
其实是对第一部蓝天博士的致敬和问候。
蓝天博士去世了,但他对麦昆的影响却始终存在,第三部麦昆脑海里时常出现就是很好的佐证。
蓝天博士放弃了赛车生活,是迫于无奈,而麦昆放弃了赛车生活,则是对新人的祝福。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要不坚持,最终被后浪打翻,要不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助推后浪前进。
麦昆做到了,我想这也是电影所想表达的。
十年,三部电影,皮克斯再一次创造出来一个永恒的IP。
三部曲纵看:第一部确实稍佳,剧情紧凑,转折刺激。
第二部俨然打造成特工片,男二推上男一,剧情精彩。
而第三部则推进得稍显缓慢,似乎不舍时代即将迎来落幕,但每一步都凸显着作为“老兵”的沉思,越发地能让OG感触;指出“明路”,不说再见地再见,毕竟“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三部曲横看更像是一个赛车手必须要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比赛本身,比赛以外,还有比赛结束。
每一个阶段都必然有相应的成长和经历。
年少轻狂遇上隐世高手;和比赛同样重要的朋友友谊;时代落幕时的传承。
三部都有各自突出的主题和意义,无所谓好坏。
即便似乎三部曲成下降趋势,但依然以高水准展现着其制作实力,既能满足天真的童趣,也能给成年人以意义的思考和传递。
我第一遍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没有看前两部 所以感触还不深 感觉就是普通的中年危机 补完重看真的很感动 皮克斯的续集非常在意和前作的联系 这部本身又是讲传承的 更需要积淀 但是投入感情越多看得越憋屈 男主又tm半路放弃了!!!
第一部为了帮对手完成最后一场比赛 第三部为了给新人出道的机会 (第二部因为朋友也……但是第二部特别扯我就当番外不算数吧)这实在是非常好的呼应 但是也因此让人非常地不爽!!
之前看猜到要换人的时候我还挺兴奋的 觉得这么安排不错 又大胆又女权 但是重看因为对麦坤有感情了真的挺难接受的 能不能好好让他风光一次???
让我想起玩具 告诉你人总要长大 赛车则是告诉你 不止长大 还要变老 还会死……我不要啊!
这部男主跟他的教练兼学生超有火花 我觉得比第一部他跟女主莫名其妙好上的时候要自然多了 显得跟女主的感情线更怪异了总体没毛病 很优秀的一部续作 皮克斯画面音乐故事向来完美 操控观众情绪更是拿手 不服不行
Cars 1 is still my favorite, but 今天重看Cars 3,竟然看到忍不住眼泪。
为什么喜欢Cars,喜欢Lighting Mcqueen呢。
研究生同学曾经说,每当没有动力学习的时候,就看一遍“Good Will Hunting”。
I was like , “ really? It’s THAT good ? “. 但,尽管我给了那部电影两三次机会认真的看它,我仍然get不到它—— 我懂每一句对话,懂每个人告诉我的它的意思,但当我看它时,我的思维和感受不会走到那里去。
但是当我看Cars,我看到人生。
那些能看到你的闪光点并支持你的人们,fullfilling of dreams (对梦想的实现)过程中激动人心的时刻,个性各异可爱的好友们,人们对传奇人生的敬意……这一切,这是人生的样子啊!
所以对我来说,这才是最好的励志电影。
I get it. 喜欢麦昆说:The racing IS the reward. not the stuff!I don’t wanna cash in. I wanna feel the rush of moving 200 miles an hour, inches from the other guys, pushing myself faster than I thought I could go! That’s the reward! Mr. Sterling ! 也喜欢Cruz说“But I was the fastest kid in town, and I was gonna prove them wrong!”虽然最终Cruz那句“ YES!
I Do!
”激动人心,但我还是内心希望Mcqueen跑完了这次比赛完完整整的赢得了他的比赛。
他值得。
在我的心中,他赢得了这场比赛,同时意识到Cruz也有潜力,然后带领她一起走向了以后的比赛和胜利。
一定是电影时长限制,把这个过程精简了;)
从追寻导师的步伐到自己成为导师,反派很弱,酷姐赢得太容易,板牙戏份也少,看的只是11年的情怀。
“用我的最后一次换你的第1次机会。
”结尾泪目。
比起对梦想的渴望,输赢真的很重要吗,比起梦想这个词它真的轻多了,那对于梦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态度。
闪电麦昆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守护心中对赛车比赛的热情,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来超越新人,赛车比赛那里燃爆了,但结尾太过伤感,无法接受。
哪怕赢了比赛在退居幕后我都可以再给这部电影加两份。
“你怎么知道自己能行?” “I just never thought I couldn't.”
这这这……这个系列也要完结吗?……TF2需要引进板牙款小帽子
当看到麦坤将自己车号让出来退出比赛,心里还是有一些失望和难过。一直以为麦坤能有自己的方法重回自己最爱的赛场,该结束的还是要结束,传承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不看开头就知道结尾
一直没看过这个系列,还不错
很大意外,这个中年危机编剧我服,承认与低下头永远是最难的
没多少意思
虽然比第二部好一点,相较以往的皮克斯有明显的去喜剧化改变,但也避免不了皮克斯进入老年期的事实。
迪士尼玩起女权,真的有点吓人。把一个毫无魅力的角色推上女权的高位,而靠男权推动的女性又有何女权可言?最后的胜利是可笑极了,我真是没法吐槽了……
一切都还是那么老套,可偏偏依旧是部制作满分的一流动画,壮哉大P家,照这个易主的趋势,汽车人还要再战银幕许多年 w/ 狗屎
2017.8.30.1025 可看可不看的电影,等我真正想去电影院看皮克斯的时候,他们的片子质量总是起起落落,所以第一次电影院看它们还是inside out。这次去电影院的路上碰上了不识路的司机,让我错过了电影的开头,连皮克斯的小台灯都没看到
比第二部略强,但实在想不明白,明明赛车这么好的题材,又碰上可以任意发挥的动画载体,怎么拍出来了三部如此平庸的作品
还蛮现实的一部,毕竟新人换旧人,尤其是体育项目,更新的非常快……想说汽车宝宝是怎么来的……?
真的有点受够了迪斯尼这种蹭热度。今年电影中溢出来的女性意识真的看得我想吐了。
曾经辉煌过,值了,末了,老了,退居幕后带个新人领个终生成就奖,看起来俗套,却是更自然更真实的结局。老了就服老,不和自然规律较劲,把老男孩的荣耀装进保温杯,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赛车总动员系列也许不是皮克斯的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是被低估的作品,先锋固然可贵,老派也值得被尊敬。
太助眠太无聊了…
比起第一二部来说真的蛮差了……略失望……而且买到了坑爹的国语版,虽然没有熊孩子,但1个半小时的剧情还是略显乏味,剧情简单但却并没有很吸引人,2星不能再多了
大張正己:「動畫是在看過的人的記憶裡成熟的。」然而問題來了:當年看《汽車總動員》的孩子,熟成到足以共鳴中年危機的有多少?肯定不會比共鳴於《玩具總動員3》的青年多吧。又,即便鳴了,當新人只有惡棍、迷妹、宅女三種類型,唯得老人提攜者方能獲得榮耀時,捫心自問,這齣「交棒」,真真誠乎?
故事感觉非常勉强,最后的结局我虽然是想到了但是觉得也太生硬了。不过从续集角度来说,这部和第一集的衔接倒是挺紧密,这么看第二集感觉就是一个外传。
其实故事方向大家都知道,但小反转还挺有意思的…只是不知道为啥觉得女主的角色,是为了讨巧观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