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是「517吃货节」,而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是这个纪念日的由来。
去病化三十年后的今天,性少数群体依旧要气愤而无奈的诘问「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就是病?
」。
这句台词来自印度影片《真雄起》,故事很简单,一对生活在德里的同性恋人卡迪克和阿曼,回到阿曼的故乡参加堂妹的婚礼,两人在迎亲列车上热吻被父亲撞见。
父亲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病毒,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甚至假意自杀威胁,被迫使阿曼答应父母的包办婚姻,父母迅速为阿曼操办婚礼。
于此同时,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为犯罪进行着辩论,裁决的时间正是婚礼的第二天……《印度刑法》第377条,同性性交被定为刑事犯罪。
这是英国殖民时代的法律,从1861年实施至今,条文明令禁止「与任何男女或动物进行违反自然的性交」,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印度最高法院5位法官所组成的合议庭,在2018年9月6日裁定,无论是同性恋或异性恋,两个能决定自己性行为的成年人两厢情愿的非自然性行为,正式从印度刑法第377条中除罪。
同性性行为被裁定为合法之后,印度同志平权人士在街头庆祝。
(图片来自AFP)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米斯拉(Dipak Misra)和法官康维克尔(A M Khanwilkar)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天生自然的,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是对基本权利的侵犯;另一位法官纳里曼(R F Nariman)则说,同性恋者有权利活得有尊严且不被羞辱;合议庭中唯一的女法官马洛特拉(Indu Malhotra)认为,历史应对延迟保障LGBT社群成员的权利道歉。
《真雄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据闻这部影片在印度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它和我们印象中的印度电影没什么两样,唱歌、跳舞、被阻拦的爱情,唯一不同的是爱情的主角是两名男性。
对于看惯了欧美影视剧的我们来说,同性恋并不是新鲜事,性少数群体逐渐被好莱坞主流文化所接受。
《真雄起》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电影有多么好看,票房是否大卖,而在于它是印度宝莱坞所制作的主流商业大片。
主流商业大片的意思是,由大公司制作、大卡司参演、大规模放映。
制作公司T-Series是宝莱坞Top3的电影公司;男主角阿尤斯曼·库拉纳是爆款影片《调音师》的男主角,帅掉渣,人称印度彭于晏;影片2020年2月21日在印度国内大规模上映,部分欧美国家同步上映,Amazon进行流媒体发行(感谢流媒体发行商,滋养我朝影视爱好者),当然还是有一些国家拒绝引进。
主流商业大片意味着影片的合法性——即通过审查——以及在主流文化市场上的大规模曝光,这使得同性恋议题不再藏于暗处,它使得同性恋以及性少数群体被看见,它迫使主流文化不再对性少数问题视而不见。
被看见,才能够被了解,被了解才能够去除污名。
平权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投入与付出,才能换来将来的希望。
Love is LOVE.
Love whoever the fxxk you want.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
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
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
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
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
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
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
“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
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
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
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
什么,还不能接受吗?
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
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第一次看印度的LGBT电影,宝莱坞的电影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竟然觉得很洋气,结婚的交通工具竟然是火车,喜欢在火车上跳舞的画面,也揭开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序幕。
一部电影探讨了许多问题,同性相爱是不是犯罪,同妻,出柜等。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是在快乐的氛围里开始,又在愉悦的心情里结束。
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不过结局是happy ending就很完美了。
Aman的父亲自称是科学家,开篇就拿他研发的黑菜花来搞事情,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研发有问题,他的身份是科学家,有知识有文化,不过在后面讲到同性恋结婚也好,相爱也好,都用科学的方法讲述了,也符合了aman父亲的身份与他对儿子身份不认同的执着心态,也是一个讽刺吧,尤其是他想通过一场法事让儿子重生。
科学与封建的对立。
还有同妻的话题。
女生已经有了爱人只因父母的不同意,就想和aman结婚,明面上说是为aman好,其实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了。
卡迪克是一个积极浪漫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感情体现出来,他爱aman,他永远直面问题,才得到最后圆满的结局。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然而在国内,能够上映的同性片屈指可数,除了打着同性旗号的《寻找罗麦》,我脑子里面只有《西虹市首富》里面那对在结尾才公开的二爷和二奶。
西虹市首富 (2018)6.62018 / 中国大陆 / 喜剧 / 闫非 彭大魔 / 沈腾 宋芸桦为什么中国对于同志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同志仍然停留在寻找罗麦(我觉得这里可以视作形容词,大概是一种初级、浅薄、隐晦的认知)的阶段呢?
首先,我是一个同志。
并且,我的观点也仅仅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来源于我真实感受。
首先,ZZ原因我选择闭口不提。
其次,就是国民对LGBT(非异性恋群体)的认可度。
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群体都有了解,甚至身边也有一些勇敢出柜的朋友。
但是像我家里长辈,也是有人不知道的,难搞。
提到认可度,网络用户大概都知道,一般在豆瓣或者微博或者B站,一旦有关于同性的文章或者视频,都会有大量网友出来顶,并扬言支持同性婚姻。
甚至如果有人表示异样观点,会有大批网友给他带来素质教育。
但是,在现实中出柜的往往都是少数。
《奇葩说》有一期说,你不能强求别人去出柜,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出柜后有多大的影响。
圈子里,我们知道生活中gay的占比,并且大部分gay都明确表示以后是要找个女孩子结婚的。
说句不好听的,应该没有女生可以接受自己老公在外面做0吧?
但是真的是有可能的。
以后有机会再补,我先睡会儿
看了一些观点,有些观点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深刻性,过于肤浅流于形式,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未免有些委曲求全。
这部电影显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其中的“喊口号“之嫌等,但是我认为作为宝莱坞第一部主流的商业同志片,它的优点绝对是大于它的不足的。
首先它融合了宝莱坞的叙事风格。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敏感话题,它融入了印度电影独有的歌舞和喜剧效果,将这同性恋这件事以较为幽默轻松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没有对两位男主进行冗长的介绍恰恰是凸显了两位男主所代表的平凡普通的身份,同性恋者也很普通很常见。
其次它讲述了印度特色化的故事,导演和编剧的设置别有用心,有一个情节我特别清楚,就是男主爸妈的单独场面,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这就将印度的包办婚姻的无奈和对两位男主对爱情的追求结合了起来。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自己的生活,这也显示出了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爱。
利用了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为全体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地一个点,同时这也显示出影片制作者在认真的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喊口号。
在传统观念如此盛行的一个国家这样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最后是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应印度去年同行去罪化而生,恰巧两天前就是这部影片的诞生一周年。
其实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透过这部影片也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印度这样的一个国家,起到文化交流的意义,印度社会也具有包容的一面。
毕竟考虑到电影和去罪化的时间间隔和印度宗教国家的基本国情。
这样的大胆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结语:主演阿鱼在ins上纪念这一周年说,我们可以通过影院屏幕使得一些禁忌的话题不断被提出和解决以从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让一些禁忌的话题正常化,并且为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妨更多的注视着这样一种进步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发展。
印度人总是那么乐观,那么欢乐,衣服总是那么华丽。
等红绿灯时,对面的女孩有男人可以抱,我也有。
两个直男演绎的同志情。
盖住接吻的他们,大家开始祈祷。
每天我们都在跟周围的人战斗,但最困难的还是跟自己的家人。
——你什么时候决定当同志的?
——你什么时候决定不当同志的?
如果有命运,我们会再遇见的。
我看到他以后,那儿就变大了,哦不,是眼睛变大了,它的背后是科学。
他的触碰会让我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多。
跟谁在一起感到快乐,就跟谁在一起。
你的荷尔蒙是对的,我的就是错的?
我们也值得拥有美好的结局。
叔叔,谷歌上说,同志不是病。
单细胞思维。
我是同志,但同志不是我的病。
爱很盲目。
跨越种姓的爱,跟同志之爱一样面临着印度世俗的压力。
有了爱谁还要道德呢?
重生仪式。
身披彩虹披风的男主角很帅。
恐同是一种病。
肌肉男挺幽默的。
你是同志,不只是你要面对,周围所有人都要去面对。
世界嫉妒我们所拥有的,试着要分开我们,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是爱你的。
是我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形婚,你以为你欺骗的是别人,但最后你发现你才是被骗的那一个,被骗去结婚生子。
形婚的第一个夜晚开始,你就会感到难受。
你要一直演下去。
你的父母其实早就知道你喜欢男人,你从小的表现,他们早就知道,只是他们不愿意接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当英雄,现在你来决定在你的生活里,你要成为谁,要成为英雄还是路人。
在印度,恐同是违法的,要坐牢。
英联邦国家必然向英国看齐,不再恐同。
不相爱的父母往往生出的孩子是同志?
因为他们不是爱的结晶。
形婚的风险真大啊。
你的父母不理解同志,是因为他们没有概念。
他们只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我们的爱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是时候树立榜样了。
未来的同性婚礼会越来越多。
根据经文,婚姻是两个灵魂的结合。
灵魂有性别吗?
一个法律判决对同志人群的幸福有多重要。
印度做到了。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
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
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
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
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
爸爸,你多了一个儿子,不好吗?
过你的人生吧,儿子。
爱的方式有千百种,它没有固定的肤色或性别。
我们需要解除心的束缚,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
印度电影的脑洞一直很大!
在《我的个神啊》里,居然透过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去观察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隔阂,而在《起跑线》中,又让出身中产的父亲,为了一个名校配额,一会装富、一会扮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这种脑洞大开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印度电影屡屡出奇制胜的秘诀:从现实中挖掘欢乐、从欢乐中探究现实。
因此,印度电影总能让你在笑过之后,体验到接地气的犀利,并陷入深深的思索。
最近,又有一部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上线了——《真雄起》,目前豆瓣得分7.7。
《真雄起》名义上是《雄起》的续作,但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一号都是阿尤斯曼·库拉纳,这个名字可能让你觉得有点陌生,但若说他就是《调音师》里的男主角,你可能就马上想起来了吧!
阿尤斯曼扮演的卡迪克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哈曼一起生活在德里,他们相亲相爱、感情甚笃,但由于印度保守的环境,两人一直没有向各自的父母公开这段关系,哈曼甚至都还没出柜。
随后,因为帮助好友私奔,卡迪克与哈曼遭到了对方家族中人的追杀,情急之下,他们只得坐上了回哈曼老家的火车,顺便参加他堂姐的婚礼。
卡迪克希望借由这次机会,让哈曼正式向家人出柜,但懦弱的哈曼表示不同意。
无奈下,卡迪克只得以好友的身份,与哈曼的家人碰了面。
然而,迎亲的列车上,情难自禁的他们,忍不住相拥热吻了起来,恰巧被哈曼的老父亲给看见了,隐藏的恋情就这样瞬间曝光......
显然,这是一部探讨同性恋禁忌的喜剧。
片中,印度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诙谐、幽默本性,制造了大量的笑料,尤其是哈曼与父母争论该不该同性恋的那幕,简直令人捧腹不已,一个梗在三人之间来回传递,真是既滑稽又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玩得非常溜!
但在欢乐背后,却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重现实——这一家三口,都在世俗礼教的约束下,失去了选择爱人的自由,父母放弃了各自的爱人,遵从了包办婚姻,而哈曼不得不一直伪装异性恋。
而相对于父母来说,身为同志的哈曼遭遇的环境压力更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同性恋是对信仰的大不敬,而在法律法规里,《刑法》第377条还将同性恋入了刑,这就是为什么哈曼迟迟不愿出柜、也是为什么哈曼的父亲在发现儿子和男人接吻后,先是震惊、后是呕吐、最后晕倒至差点发作心脏病、
更是为什么当卡迪克在婚礼上公开吻哈曼后,叔叔赶紧用衣服遮住了他们的头,并开始就地编谎言、谎言编得一塌糊涂,家人还都选择了相信。
因为,同性恋在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到让人惧怕,并无法接受的现实。
近十几年,印度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很多风俗旧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如种姓、女权都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唯独同性恋始终没有定论,先是无罪化、2013年又重新入刑,直到2018年9月6日,宣判同性恋有罪的第377条才被再次推翻。
这种反反复复,体现了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踟蹰与纠结,更显示了要在印度推行同性恋合法化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而这种艰难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影片中。
从父母到亲戚全都极力反对哈曼的同性恋情,父亲不惜假扮自杀以挟哈曼与卡迪克断绝关系,堂姐则甚至因为哈曼是同性恋,还遭到了亲家退婚的处罚,真是堪比连坐。
而与此同时,影片本身的主旨,也不敢大肆地探讨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只是将其与包办婚姻、种姓婚姻捆绑一起,以类比的方式,将“人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为论据,去迂回地支持卡迪克与哈曼的恋情。
影片的结尾,随着第377条被推翻,所有曾经反对这段同性恋情的人,突然间都变得开明起来,卡迪克与哈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皆大欢喜的处理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或者说当下的现实面前,影片也无力给故事一个认真的喜剧收尾。
如此处理,使得其对同性恋的探讨度,远不及2015年出品的《阿里格尔》,后者不仅直白地主张同性恋的自然存在,还大胆地以悲剧收场,抨击了印度国内的不包容。
当然,《阿里格尔》是一部非主流作品,目标也是各大电影节,而《真雄起》则是一部针对国内市场的商业电影。
无独有偶,被誉为“印度首部同性商业电影”的影片《遇见女孩的感觉》中,也是将男人可以下厨、穆斯林可以爱印度教徒等话题、做编剧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等话题结合一体,从“人有权利选择做自己”为出发点,辗转合理化女主角的同性恋情,最后实现大团圆。
《遇见女孩的感觉》可见,同性恋在印度的接受度还是相当低的,而商业电影出于票房的考虑,只能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了。
但从乐观的角度来讲,主流商业电影敢于拍同性题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而此次拍摄,政府方面也表示了大力支持,不仅让影片顺利过审,连男男接吻的镜头也都全部绿灯放行。
因而,不论民间态度如何,同性恋合法化起码在政治层面已经形成了正确性态势。
主演阿尤斯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他还谈到了片中的吻戏,那段戏码一共拍了三次,“(但)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
影片的最后,没有飘起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而是让卡迪克与哈曼大方地跳起了传统印度歌舞,彰显了宝莱坞电影,在引导社会话题方向的领导力,而我也相信,明天的印度将更包容。
想看更多印度电影评论,请关注公号:Indianmovie
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你终究会被温柔对待,彩虹下会有一场灰色的婚烟!
同性话题放在国内,似乎还是个禁忌区域。
特别是父母一代,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的结合...想来同性在国内这条路,还是漫漫长征,
可全球另一个仅次我们人口的印度,有一部同性的电影,不仅获得印度“龙标”公映许可证,片中关于男男接吻的镜头也全部绿灯通过...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佩服!
真雄起豆瓣:7.7
2018年,印度。
卡迪克和哈曼是一对同志恋人,和很多接受不了同性恋的家庭相同,卡迪克铁匠的父亲不同意他出柜,惨遭父亲殴打还把卡迪克扫地出门。
而哈曼却迟迟没有和自己的精英父亲坦白。
这天,哈曼的表姐结婚,父母让哈曼回乡参加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能把自己介绍给他的家人,跟着他一起踏上了回乡的火车...谁知真情难耐,两人在火车上情不自禁的拥吻被父亲看见,差点心脏病发,但即使如此父亲并不承认儿子同性恋,他刻意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对哈曼说:离那小子远一点,这是不对的。
他们甚至想用一桩包办婚姻强行拆散这对同性恋人。
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8年9月,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该片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男主角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调音师》里那个装盲的男主角。
在该片中他身披彩虹旗、高喊“同性恋是无法治愈的,他不会传染...”那一刻他半裸着上身,“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魅力无限,让人合不拢腿。
其实该片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LGBT这个群体发声,正是因为两种观念的碰撞,有了很多火花。
比如,父亲为了哈曼去除同性恋的恶习,让儿子重生,那个同性恋的儿子死了,新生的儿子就会喜欢女生。
但即使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无法治愈儿子的同性恋。
就像卡迪克告诉哈曼的:如果你陷入了父母给你的牢笼,妥协的接受了他们所谓为你好的包办婚姻,你就是愚弄父母,你父母也是愚弄社会,而这种陷阱,一步步的牢笼,等到40岁,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愚弄的人。
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在卡迪克和哈曼一次又一次的感化下,开始认识到让儿子和不爱的女生结婚,最后的结果是,强迫他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卡迪克说:我的性向,是我的性向,与你无关。
同性恋者,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爱,从未牵扯到任何人,也不曾伤害谁,为什么每每推行,却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这成为这个群体,不断发声的另一个原因。
而该片必定开启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爱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它从不应该固定在任何性别形式上。
电影最后卡迪克说: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我们的爱。
而这种商业形式,会让更多人看见同性电影,这样才会让LGBT群体正常的活在阳光下,得到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LGBT群体,也许在不久以后。
将会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公众号#大壮杂谈影视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刑法》第377条无效,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视为犯罪行为。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也属于里程碑了,用了特别印度式的故事和表达方式。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就是音乐满到像是个超长mv,但意义早已大于一切。印度都同志商业爆米花片了,然而…
当然能拍是高光,但故事也仅限于能看。
三星半(身边坐的几乎都是印度人,虽然很多笑点不能像他们get到,看完都还是替他们感到欣慰
少有的用喜剧方式演绎同性题材,止步到一次接吻观感极佳,更易普遍接受,男主确实帅的一匹!印度首部同性电影的意义也无法忽视,还有对立法的回顾。
政策分
好尬 但是印度彭于晏夠帥
同为亚洲国家,只能羡慕,包括电影及社会。
有时候 人也会在错误的季节诞生 就像冬之蝉 即使生命短暂 它却从不悲伤 全力鸣唱着 没人会说它时光虚度 哪怕是在荒野中四处奔波 呼唤着自己的梦想 总有一天会超越时光的洪流 梦想成真的那一天终将来临
吵吵闹闹、蹦蹦跳跳的印度电影,题材更胜于呈现,在印度这种宗教味道如此浓郁、男权思想如此强势的国家,能公映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好了。男主角骚气冲天,非常是菜。投资方里竟然有blued,这是要打入印度市场么?
涉LGBT的合家欢。
什么时候国内会上映同样题材的呢。。。
电影很蠢,意义挺大滴,印度拍LGBT不是问题,以前也有的,可以拍成这么个商业烂片才是意义,推进大众是需要勇气的,这点无论如何需要赞。
好看~有印度文化風情的同志電影,涉及的議題也包括父母的包辦婚姻問題,還有家庭矛盾等。
全员爹味(包括俩男主
印度片可真上头,突如其来的歌舞表演,瞎姑娘不一定只能嫁糟老头,努力生活吧。
虽不是喜欢的类型,但看完还是感慨,印度同志电影都超我们大陆好多。尽管用中二略鬼畜的手法表现严肃题材,但没有觉得尴尬,笑点和治愈还做得挺不错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三颗半吧,剧情就这样,但是蛮搞笑的哈哈哈哈
“我们为爱而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玛吉努追逐着罗密欧,男孩可以爱男孩,女孩可以爱女孩,婚礼有定期,但爱的方式有千百种,它没有固定的肤色或性别,我们需要解除心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印度威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