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通牒

Margin Call,孖展风云(港),黑心交易员的告白(台),利益风暴,利益召唤,追缴保证金

主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利·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西蒙·贝克,杰瑞米·艾恩斯,佩恩·巴杰利,玛丽·麦克唐纳,阿西夫·曼德维,阿什利·威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商海通牒》剧照

商海通牒 剧照 NO.1商海通牒 剧照 NO.2商海通牒 剧照 NO.3商海通牒 剧照 NO.4商海通牒 剧照 NO.5商海通牒 剧照 NO.6商海通牒 剧照 NO.13商海通牒 剧照 NO.14商海通牒 剧照 NO.15商海通牒 剧照 NO.16商海通牒 剧照 NO.17商海通牒 剧照 NO.18商海通牒 剧照 NO.19商海通牒 剧照 NO.20

《商海通牒》剧情介绍

商海通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皮特·苏利文(扎克瑞·昆图 Zachary Quinto 饰)发现公司的财产评估有着巨大的漏洞,即将导致银行的破产。公司高层连夜开会希望挽救公司。富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山姆·罗吉斯(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饰)、证券经纪人贾德·科恩(西蒙·贝克 Simon Baker 饰)、金融危机分析师萨拉·罗伯特森(黛米·摩尔 Demi Moore 饰)、老总约翰·图尔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都来到了会议现场。会议决定,银行要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债权和股票。但此一举虽能使银行能得到暂时的安稳,但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使徒行者穹途漠路最后一次爱你独自露营记忆回放再也无法忍受鬼讯号蝴蝶绮~年轻的信长~拜托了班长带奥马尔回家皮塔在恋爱北方汉子Khanzab余命猫胆虫威第二季神探罗蒙3晕影爱情竞雄女侠秋瑾真假东宫雷樱芭比之圣诞颂歌危险的她第二季暴力特快新闻播音员第二季公园之夜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露蒂的玩具EX绝境希望社长豆超市欢乐守护者

《商海通牒》长篇影评

 1 ) 不是不是我的错 都是天使惹得祸

08年的金融风暴带给世人诸多苦痛也使‘金融’这个本来就充满着铜臭味的词更加不堪当然 一方面 Occupy Wall Street 搞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 无数人依旧削尖脑袋想挤进金融界分一杯羹在诸多描述08金融危机的影视作品里Inside Job站在‘金融’外 审视、指责‘金融’里揭露了 Banker的丑恶 政界与商界的狼狈为奸 学术界的部分沦陷整部电影 通过采访 把光鲜亮丽的‘精英’们脱了个精光 给观众一种‘复仇’的快感可惜Inside Job发现了问题 却未给出任何解决的方法不过 作为一部电影 此片已然是完成了使命 可为上乘之作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实至名归但此片最最成功之处 其实在于导演选择了‘金融’外这个视角与老百姓/风暴受害者站在一条战线上 我相信大部分观众 就算没有任何金融背景 也可以看懂此片而此片对‘金融’的声讨正对普罗大众的胃口 所以观众自然买账相反Margin Call则是从‘金融’内部: 一家投行的角度出发展示出了08风暴的一个切面--也就是此投行发现其旗下产品风险超额 于是在24小时之内将全部资产变现的故事虽然此片并非纪录片 但故事极其写实我觉得它和纪录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 现实中的Banker们各个换了一张Pretty Pace诸位大牌的精湛演技使得此片无一丝矫揉造作当然 当导演选取投行内部为视角 必然面临两个问题1 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看得难免一头雾水2 此片有为‘金融’辩护之嫌因为在外人看来 Banker们可以选择不那么贪婪可从Banker的角度看 他们并没有任何选择 那么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 你又如何说他做错了呢我个人喜欢这部电影 主要在于其精准地描述了‘金融’界各个level上的人从23岁刚毕业的分析员 到终极大Boss 他们的所思所想 如果你痛恨剧透 想去自己下载看 那么Stop Right Here因为下面我要开始分析此片的脉络了影片的开始 两位女士进入S&T Floor 帮助公司裁人被裁的这位老兄是个小头头 他被护送出了公司同时由于他工作的保密性 他一出大门 手机信号就被切断了但临走之前 他给了直接下属一个U盘 并告知他 自己最近work on的一些东西doesn't look good让他be careful(经过推理 我觉得此老兄是个VP)这位下属就是貌美如花的 Quinto!

此男28岁 是MIT的物理博士(= Rocket Scientist)毕业后因为‘金融’钱多 来到此投行 已经工作了两年(估计他应该是Associate)他拿过老板的U盘 分析数据 完善模型发现过去两周公司的资产已经触动了风险控制的警戒线在不远的未来 由于杠杆效应 公司的Loss将大于公司的市值接着他Phone了他的同事 让这个同事把他们老板的老板也叫过来这个同事就是绯闻女孩里的Dan!

他刚刚大学毕业 才23岁(毫无疑问 此兄是个Analyst)老板的老板 他已经在这个公司干了10年(那他应该是Director了吧)此兄一看大事不妙 立马打给他的老板也就是S&T的头S&T的头在本公司工作了34年 因为他的狗狗病了 他很伤心但是接到电话 他还是马上赶回了公司(哥们肯定是MD了)接着他又马上联系了另外部门的头头女MD 我猜测她管的应该是风险分析 产品设计之类的男MD 才43岁 是终极大Boss的眼前红人 我们称他为Golden Boy好了于是乎Analyst, Associate, VP, MD们齐聚一堂 Golden Boy不得不给终极大Boss打电话报告问题在三个MD讨论的时候 三个小兵来到了楼顶透气这一幕非常有趣 Analyst问Director 你去年是不是赚了250万Director说是 但是赚得多花的也快250万 税后150万30万还房贷 50万给父母 15万车 7.5万吃 5万衣服 40万存起来剩下的主要花在Hooker上(你妈赚钱存不住真悲剧啊)终极大Boss风风火火的坐着直升机来了大家立马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如下1 公司包装的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已经全是Shit了2 按市场行情 如果公司不出手 那么必然破产大Boss讲 做金融 要么快 要么精 要么骗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快点跑’所以决定在明天 抛售所有有毒资产会议结束后S&T的MD并不是很赞成这个结论1你可以卖给客户Shit 但是你只能卖一次 而且从此以后 你的信誉为02 一抛售 市场很快就会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很有可能你想卖 但最后没人买3 随着抛售的进行 抛售成本会加大4 就算抛售成功 整个市场会加速下沉 未来几年市场会持续低迷但是大Boss说 我不抛 难道等破产么接下来女MD跟Golden Boy讲 我要是下水了 你也逃不了这个背后也暗示了 女MD, Golden Boy 和 大Boss早就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但是为了钱 还是做了产品 卖了产品 持有了产品但事情一完蛋 总要有个替罪羊不可能是Golden Boy 不可能是 大Boss 最后只能是女MD与此同时 Analyst和Director被派去把VP找回来不能有Lose End 要防止他泄密VP跟Director讲 自己以前是工程师 还建过一座桥建一座桥 可以帮助无数人节省了开车时间言下之意 金融工程却没有帮助到别人 反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Mess回来的路上Analyst问Director自己会不会被裁 Director说会 因为裁员都是从裁新人开始 但是你难过一阵 也会挺过来接下来他说的话很有趣 主旨就是没有需求自然没有供给那些借钱买房的人 知道自己还不上 不也还是借了钱去住大房子出了金融风暴 全来骂Banker 可是风暴前 每个人不都enjoy金融带来的繁荣假象么回到OfficeAssociate问MD 抛售资产是唯一的选择么 是正确的选择么MD说 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Analyst知道自己要被裁员 躲进厕所隔间 大哭起来而Golden Boy则若无其事的刮胡子两个被裁的人(VP和女MD)讨论着过去有没有过选择 有没有可能避免今天的悲剧结论是 选择这个东西 从来没有过 将来也不会有一夜苦思 终于到了早上S&T的MD下了指令 所有人员开始全面抛售有毒资产一天内 个人抛售任务的93% 将会得到140万整个team抛售都达到93% 每个人再得130万虽然今夜过后 大部分人都要卷铺盖走人一天的抛售结束 谎言结束大Boss在吃饭 MD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倍感愧疚 所以要辞职Boss不让他走 并且说1 金融本来就是0合游戏 总有人要破产2 钱只是数字 本身又有什么价值3 这次金融危机并只是历史上诸多危机中的一次罢了4 你阻止不了危机 你也许可以让它慢一点到来 但你阻止不了它 你只能react 并且make $ out of it演讲完毕 MD决定不再辞职但不是因为Boss说得对 而是因为他缺钱(你妈真悲剧)最后一幕MD回到自己前妻家 在家门口埋葬了自己的宠物狗ps:帅气的Associate没有被裁 反而被Promote了---End---不 我不认为做'金融'的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贪婪更肮脏因为贪婪 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唯一的区别就是 有些人有机会贪 有些人没机会罢了所以没机会的人继续Occupy Wall Street有机会的继续大笔大笔的捞钱我们应该做什么?

当然是你妈求Offer了!

 2 ) 三轮车夫的次贷蛋挞

早些年还能看到在一些老旧居民小区门口叫嚷着“收破烂的”三轮车夫,现在大约还是这行当中的“老人”为主,改头换面做起了“再生资源”生意,当起了幕后老板。

当然三轮车夫之类的一线操盘人员则由农村城市化浪潮中甩出的新人们承担。

所谓“再生资源”生意,也无外乎低价收购,高价卖出。

一般情况下,收破烂的往往会和卖破烂的来几个乌拉圭回合谈判,总希望把收购价压得最低,而卖破烂的则希望多卖几个钱。

要解决这一矛盾或缩小差距,就只有双方各自让一点,搞个折中方案。

成交后,收破烂的会继续叫屈:“您是大老板,甭跟我们计较,我们都是赚的零碎钱!

”,卖破烂的则仍会抱怨:“这么便宜给你了,你可算捞着了。

”说归说,收破烂的蹬着三轮颤悠悠地乐呵离去;卖破烂的因处理了家里杂物,再有点外快收入,回家时也美不嗞的。

其实当双方乌拉圭回合谈判完毕后,买破烂的将一堆破烂依次捆绑上车,组成一个蛋挞形状,次贷即宣告形成,就可以上市找下家流通了。

影片展示的金融危机前夜的美国某投行进行的次贷生意,说白了就是一场破烂的博弈游戏。

毋庸置疑,次级贷是一堆破烂,然而靠其差价生存的,又岂止投行人士呢。

正如片中投行一雇员抱怨:那些贪婪的人都想要过上体面生活,开好车,住他妈的大房子,即便他们负担不起,他们有需求,这才主动参与了游戏,他们能够享受超出自己现状能力一切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给其提高了信贷额度,要是我们不玩了,这世界就急速的公平了……他们也得从大房子里滚蛋了,然而混蛋后的第二天,他们仍会开始新的抱怨,收破烂的人哪去了……勒庞认为:数学家在专业上的能力无人能敌,而作为群体的一员,其判断力便和三轮车夫没什么区别了。

我没见过数学家的破烂生意,却有幸见过历史学家的玉石买卖。

这个小有名气的宋史学者,在玉石方面据说也颇有造诣。

然而在某地景点的玉石城堡里,在一众以为捡了大便宜的同团游客簇拥下,他买下了一只号称和田玉雕琢实则主料为青海杂玉的貔貅。

回家不久,学者在工艺美术商店看到了类似东西。

自觉栽面的他对外谈及此事时只是强调喜欢此貔貅的造型,是买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向同团游客一样投机心理,贪图买件便宜玉器的未来增值收益。

此貔貅后来一直放在学者书桌,被用来做自我检讨与警示。

欲望无穷,沟壑难平。

金融危机本身不能不说是各类人群饕餮心理交汇造就的一道苦口大餐。

虽难以下咽,人们却又不得不为此买单。

但危机过后,次贷蛋挞会就此消失在菜单里吗,我看未必。

不过这也许是好事。

诚如哈耶克所言: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驯化身体和欲望的历史。

 3 ) 狗屎年年有,年年有人买-写给小散们

自去年10年大部分撤出A股后,一直学习并尝试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以对保证金交易的所有资料都很感兴趣,看到片名以后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以为将会看到一出某期货交易员因保证金不足而引发的悲剧,最后才发现我错了。

首先得说本人工科出身,没上过MIT,更不说SHIT了,没有金融专业学位,所以对影片大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及繁琐的估值公式不甚了解,但就通过对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并积累了一些交易经验后,好在没有影响到对影片的理解程度或影响并不大,但看了广大网友的评论后,对剧情引起的解读和反响感到好笑,这里给大家讲个段子,前短时间微博看到的,说是一位把机修厂开到宋庄的小厂长,天天在大门口在给附近的农民伯伯修拖拉机农用车之类的农机具,结果天天有三五人群在旁围观,但最后都会问修理工师傅一个同样的问题:“大哥,您这件作品想要表达啥?

”。

想必是业内人士和所谓的“圈外”人观看后的感想不同吧,在本人看来剧情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再明确不过。

片中坐着灰机从天而降的终极boss托德明确地告诉山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点都不复杂,我们都是销售出身的,我们我们要把我们公司手里的狗屎尽可能地卖掉,越多越好。

让我们弹回现实,这样的事情自证券出现后在全球各地至今都天天在上演,因为人类所特有的性情从未消除。

我们每天都接到券商及金融单位理财产品的销售电话,电视网站各媒体天天有分析师指点江山,这真的有用吗?

牛顿能够运用物理公式算出几万光年外天体的运行轨道,却因投身股票市场输了个血本无归。

片中风险评估分析师直到风暴来临前,靠了个公式算出了公司所持衍生品其实已经让公司的账户爆仓了,这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狗屁公式啊?

你怎么不早点算呢?

诚然,本人对深处风暴中倾家荡产的投资者及颠沛流离的失业人员一向表示同情,是因为本人也有过投机失败的深刻教训,但影片极力想烘托出风暴来临前的紧张和恐怖气氛,不得不承认在这点上是在是太失败了。

看到苏利文在找山姆的路上在车内对对白实在令我发笑,这家伙实在不应该接这个剧,个人认为他在《英雄》当中扮演的食脑人吉卜力更出彩些。

还有大家对电梯里的大妈似乎也很感兴趣,可以想象当全公司70%的员工被裁掉后,对这个大妈的影响并不大,她和千万中国证券公司营业部里目睹投资者抹脖上吊跳楼的扫地大妈是一样一样的呀。

小散们拿着血汗钱冲进市场的时候,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辛苦都是为了给卖给他们狗屎的人付买DB9和5万块得衣服还有找7万块得小姐钱。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山姆这个任务,口口声声说我们怎么搞出了这么恶心的事情,个人认为他才是最恶心得一员,看影片时曾一度认为他会像《美国美人》中那样一枪崩了自己,但随故事的发展才发现这个家伙的职业素养和胆识与他拥有最大的野心丝毫不配。

自始至终摆出一副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面孔,他真的担心公司完蛋吗?

不,他只不过担心手里的狗屎以后卖不出去,担心几百万的年薪打水漂而已,他自己都说了他缺钱,特码都干了34年了还缺钱?

他只是再为计较让自己的狗多活几天而花钱而已。

这完全说明了脏活就得他来干。

和他相比终极boss的表现堪称完美,处事不惊的托德一边吃早餐一边教育这个从业34年的高管,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实乃巨头风范啊。

大师说过,市场永无错。

影片尾声托德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从来未曾改变,输家和赢家的比例也从来没变过。

当无数利益追逐着选择接盘的时候,他已经拿起了装了一颗子弹的转轮手枪,当小散拿起枪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是个死人了。

你还在怀疑这一点,并且还迷信于什么狗屁价值理论吗?

俺告诉你,大亨们买一股的成本三毛钱,按市价三个跌停板出手还能赚2500%,你明白怎么死的了吧。

最后说说片名,利益风暴应该是最棒的远离市场,珍爱生命。

 4 ) 我只是一个交易员

我只是一个交易员是的,我只是一个华尔街最最底层的交易员,这部电影我是在看了一半多的时候看的影评(个人习惯呵),看到一些热评几乎都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很不错的一部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但是有些虎头蛇尾,前调铺垫的如此有气氛,惊心动魄清仓的这几个钟头,却只用了几个电话就结束了,我要说的是这是金融危机,不是窃听风云,你能指望它怎么拍?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骗,最低级的骗是低金融智商的人(没有贬低广大散户的意思,只是很多人真的不适合)骗更低金融智商的人,即中国散户最喜欢的内幕消息啦这是低级的人骗人,再高一级的骗是在股票市场里,通过股票交易窗口骗,最高级的骗就是本片最后的那几通电话,那是高金融智商的人骗高金融智商的人,一通电话,几句玩笑几句讨价,几个亿的交易完成了。

那些债券只能这么卖,不是你们想像中的股票交易窗口,没有却他妈的跌停板。

我能深刻感受到片中无处不散发的那种无奈,所有人都无奈,大到BOSS,小到初来驾到的新人,现实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不管你赚25万一年还是250万一年,你会发现花着花着就没有了。

你还得为钱奔波,以前3万一年的日子?

FUCK!

那时候我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写的貌似有点乱了。。。

只是因为我的工资比我最初在化工厂的时候翻了将近20倍,可是我得到的快乐?

也许还不及以前。

片中最后当大家知道问题了后。

一个很人性的问题被抬了出来。

这么做合适吗?

因为会害死很多人。

我不想评论,只想说一个小故事,一辆恒动力的车,车上坐满了人,车在路上开着,设定是车载重越轻,速度越快,有一天,车上一个大胖子,胖得抵得上1/10车的人那么重,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路的尽头是个悬崖,这时候他跳车,受伤最小,但是一旦他跳了,车会加速很多,在他后面跳车的会受比他重的多的多的伤。

他应该跳吗?

如果他不跳,那么第二个发现路的尽头是悬崖的人也会因为良心而不跳吗?

结局就是车越来越快,越早觉悟的人受的伤越小,在车掉下悬崖前跳车的能混个植物人,剩下没跳的全去见上帝了。

跳车的人本身没有错,因为车就在那里,车原理的不变,就像最后那个BOSS说的那些年份那样,同样的事永远会一次接一次的发生。

 5 ) 看了三遍

2012年02月14日 10:23 还不错,虽然我就是个金融文盲。

2018/07/11 Kevin Spacy这个角色有点过份了啊,怼完老板怼CEO。

2024/9/22 我又来重温这个片子啦。

————— 观影记录—————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各有不同感受。

第一次2013年,当时在前公司,非金融业,感觉似懂非懂,纯属凑热闹。

2018年进入现公司一年,学习了很多金融理论,开始做Risk相关工作,感觉自己懂了,又看了一遍。

当时也没想到一年后就来了纽约。

2024,同一个工作,但是从上海搬来了纽约,离前台无限接近,离电影里的各种titile无限接近,如chief risk officer,离电影中的工作环境无限接近,感受大不相同。

随口吐槽如下:1. Timothy Singh, 白人名,印度人姓,亚洲人脸,黑色幽默吗……2. 裁员结束之后,Kevin Spacey的pep talk真典型。

3. Kevin Spacey办公室窗外的风景跟我司一模一样……我真怀疑实在我们办公室拍的。

4.晚上下班后,每台显示器都亮着?

不可能,Compliance要开始干活了。

5.一个已经被裁的人事实上跟公司已经没有关系了,不会再去征求他的意见,那已经属于泄露公司内部信息了。

6. Tuld…很自然就联想到Fuld了,不过演员仿佛是按照Gorman找的。

 6 ) 地狱,或是,天堂

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是自保,还是保别人?

Sam Rogers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甚至没有立场来责备他,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正如当Peter Sullivan问他这样做对吗,他反问的那样,对谁而言?

风暴将至,谁都纠结,可是Sam作为首要执行者,他比任何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更加无形更加巨大,谁都知道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人说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可是对于Sam来说,摆在眼前的只有地狱,区别只在于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别人推下去,将一生的信誉付之东流,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比死更让人好过。

Sam大概是到了最后一刻才下定了决心,要带领一群相信你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那种绝望感真是窒息得让人透不气来,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清晨,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因为破产而跳楼,你清楚地知道,你就是那个推他下去的凶手。

最可怕的不是无从选择,而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但那选择却并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可能平日里我们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但凭心而论,我们并不真的想看到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更不要提那些我们还爱着的亲人朋友,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进自己设好的陷阱里尸骨无存时,还有什么能够救赎我们的灵魂?

《利益风暴》通篇都充满一种大厦将倾的压迫感, 那里面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冷酷无情的恶魔,就连John Tuld我相信他也不是无情,他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风暴而懂得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自保,如此而已。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精英,他们不刻意高尚,但也不刻意卑鄙,在面对将如海啸般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时,他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都知道将要面对怎样艰难的人生,他们都清楚,此一夜后他们将夜夜不得安眠,他们没想过刻意害人——尽管他们这样做了,可是当面对是你跳楼还是我跳楼这样一个绝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谁又能伪装得了高尚?

我甚至不觉得Tuld无耻,就像Will Emerson说的那样“人们都想要豪宅名车,但他们却负担不起,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你了,他们能享受国王一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财富的天平上往他们那边压了压,一旦我松手,这世界马上就变得公平了,但没人想这样,他们嘴上说想公平,其实心里根本不想,他们期望我们用尽方法生财,但他们却在那儿装无辜,假装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虚伪真让我恶心……可笑的是,如果明天公司垮了,他们就会指责我们玩忽职守,但如果我们的推测是错的,一切又重回正轨,同一群人又会来嘲笑我们,当我们是史上最大的孬种”,当然,Will这样说无非就是想消除内心里压迫着他的罪恶感,可是他说了大实话,在这场金融风暴里谁都不用装无辜,是我们的贪婪才让一切变得不可收拾。

可是对于人性的贪婪我并不过分责怪,贪婪就像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贪婪和惰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那么当它由于我们过度的索取而报复性地天翻地覆时,我们除了承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毕竟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Sam为自己的心做了最后的挣扎,当他得知自己不会被裁掉时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叛徒,他找到Tuld要求辞职,可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事实,毕竟现实就那样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即使你不这样做,迟早也会有人这样做,谁都阻止不了。

他说他并不是为Tuld那通长篇大论所动,他说他留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钱,其实他很清楚,Tuld的话尽管冷酷无情甚至鲜廉寡耻,可是那些都是实话,实话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他也是用相同的实话才打动了那些相信他的人。

Sam教会我一件事,作为领导者,你只需要让你的下属相信你,并在灾难来临之前想好对策——你可以纠结,但不能不去想对策,那么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值钱的,如果Tuld笃定Sam会听从自己,那么Sam大概也很难拿到那笔高额的“良心费”。

Eric教会我一件事,就算你的能力不及,可是多做一些事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帮你找到谈判的资本。

Will教会我一件事,在诱惑之前,忠诚比任何东西都更可贵,哪怕是对那些想利诱你的人而言也如此。

Cohen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无耻也行。

Sarah教会我一件事,放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Tuld说,在这一行谋生有三种方法,行动快,够聪明,或者会骗人。

我想,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职场,或是人生。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普通人,我甚至相信他们都是好人,裁员时Sam用自己的狗就要死了来解释自己的默默落泪,可是他用“不经历黑暗哪来的黎明”来安慰自己,就连Will那样貌似漫不经心的人都在四处找戒烟糖,不然就要杀人了,他们都有良心,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死选择,我相信不管是Sam还是Peter,甚至Will或者Seth,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很多人都有勇气舍生取义,可是少有人能不见利忘义。

作为有良心的普通人,Eric Dale最具代表性,他是这一切的发现者也是承受者,在Will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绝掉了诱惑——当然也有赌气的成分,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公司,坐在会客厅里为自己的沉默买单,“他们说如果我不回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会处处为难我,我的员工股权,我的医疗保险,但如果我回来,我只要静静地坐在这个房间里,每小时就能赚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一美元”,如果你说他做错了,那么请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Seth Bregman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纪轻轻吊儿郎当却可以跻身这样的跨国公司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是他和Peter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毫无疑问也和他玩世不恭的工作态度有关,可是的可是,他才23岁,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他的痛哭多半是缘于真的有些心疼这份可以让他一年轻松赚上25万美元的体面工作,和Eric的绝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eter让我懂得了四件事:对帮助过你成长的人要说声谢谢,尤其当他身处困境时;不要太介意做些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你年轻时;存些储蓄少些贷款,别把身家性命都换成股票;当风暴来临时平静地接受强过痛哭流涕,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镇定。

Peter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对于工作来说他是完美的潜力股,可是无可避免的,他也一样会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代价,他的迷茫和疑问,时间终将会带给他答案。

我觉得谁都应该看看《利益风暴》, 那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抉择,我们不是那样的精英,但那些精英也不过就是浓缩的我和你。

在大厦将倾之际,年轻人不怕,他们负担小,损失轻,承受力好,有大把时间可以翻身;老年人也不怕,他们大多完成了财富积累,没有贷款,孩子大了,也有一定的储蓄,最起码暂时还可以安心度日;最要命的是中年人,人生过了一大半,十几二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转眼就成了泡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还贷,四十几岁的人了,当精力体力都在走下坡路可是身上的负担却最沉重时,不是简单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就真的能重新来过。

金钱,我向来认为它有着仅次于神的力量,神是虚无的,可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我们多么清高,只要我们活着谁都逃脱不掉要与它相依为命,就像Sam说的“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他留了下来,影片的最后Sam在前妻的院子里埋掉了他的狗,他很清楚同时埋掉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职业操守。

当人生面临选择,你会走向何方?

其实人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方向,当每个人都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徘徊时,Peter选择了和沉稳睿智的Sam一起思索抉择的对错,而Seth则跟在油滑聪锐的Will身后讨论谁更无辜。

我们能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不了别人,我们也只能和相近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我们不尽相同,如此而已。

没有什么地狱或是天堂,我们眼前有的,只是我们将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扪心自问,做出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不必回头也不必生悔,只是,你要承受后果。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Zachary Quinto,Paul Bettany,Stanley Tucci,Simon Baker, Penn Badgley,Demi Moore,这大名鼎鼎的实力派超豪华阵容实在难得一见,却没有谁的光芒独照,个个出彩,Kevin Spacey和Jeremy Irons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哪怕影片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可是他们俩的表演永远不会很普通,Paul Bettany和Simon Baker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他们迟早会成为实力派演员里的中流砥柱,Zachary Quinto和Penn Badgley作为新生代演员前途不可限量,Stanley Tucci的沉稳让他的表演不会光芒四射但永远厚重可靠,唯可惜的是作为全篇中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演员,Demi Moore却没有成为亮点,她的美貌曾惊艳得岁月妖娆,可是当韶华逝去光阴老矣,她似乎并没有更具实力的表演可以来征服我。

 7 ) 剧本就是硬道理——小成本独立电影《利益风暴》漫谈

这部2011年的佳作,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斩获了数个导演处女作大奖,该片为导演J.C.尚多尔的长片处女作。

下图左起第一位就是导演J.C.Chandor。

他的特点为一贯的自编自导,就像创作型歌手一样,在作品上挥洒自如。

先看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启人脸识别系统,从左往右看:<图片2>斯坦利·图齐 饰演 风险评估部门主管。

相信大家对他《时尚女魔头》和《变形金刚4》的角色都很熟悉,个人特色明显(光头抢镜)。

在电影开篇就用内敛的演技,演绎了一名为公司工作了19年的部门主管,突然被血洗裁员的冷漠待遇,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从便此目不转睛。

扎克瑞·昆图 饰演 资深风险评估员《英雄》系列之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影片开头字幕中的Before the Door Pictures 公司制作,其实是他的公司,他也是该片的制片人之一。

他在片中塑造的资深风险评估员,面对部门老板突然被裁员,以及后续一系列重大变故,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小职员视角。

他无意中发现公司重大资产评估漏洞,是片中少数用脑子思考跟说话的人。

凯文·史派西 饰演 老牌投资银行经理人近年来随着《纸牌屋》系列名利双收,演技派不用多说。

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内心充满悲伤,却又皆是自食其果的沉痛人物。

杰瑞米·艾恩斯 饰演 公司幕后大股东一出场就带着老狐狸的气质,演绎一个可以将十恶不赦的商业骗局,演说的感人至深的资本大亨。

黛米·摩尔 饰演 公司的首席风险评估主管这个因早期《人鬼情未了》进入大家视野的女演员,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在斗争中全力挣扎,却终难摆脱替罪羔羊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蒙·贝克 饰演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前因《超感侦探》备受关注,而在这饰演一位43岁就上位高层的金融界“杀手”。

佩恩·拜德格雷 饰演 初级风险评估员《绯闻女孩》让他被大家熟知,在片中饰演一个极为写实的办公室新人,围观公司裁员,面对老板被辞,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事,下班跟同事混酒,最喜欢讨论老板们的年薪的小人物。

保罗·贝坦尼 饰演 交易部门主管。

十年老员工跟老板走的最近,消息精通的办公室人精。

以上演员阵容,加上精简的对白,又极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将西方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前夜,一家老牌投资银行公司的内部变故,演绎的让人拍案叫绝。

看点一:单一场景叙事近80%的场景都是在办公大楼内拍摄的,但并不令人觉得枯燥。

全片紧张的气氛不从依托配乐,纯靠演员演绎。

看点二:剧情紧凑导火线:从公司19年的资深风险评估部门经理突然被裁员,揭开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的华尔街大裁员的序幕。

主线剧情:从一早的裁员开始,24小时内的故事发展急剧张力。

从公司底层小职员,到公司高层,再到董事总经理,最后深夜乘直升机赶来的大老板,一个一个重量力级人物的接踵而来,面对棘手问题,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最聪明的智慧,坚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

在接下来第二天的24小时中,导演只用了二十分钟对电影进行了收尾。

因为接下来的发展人尽皆知,2008年美国经济崩溃,全球陷入金融危机。

看点三:各色人物典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1 老员工的兢兢业业影片中的19年老员工,精明能干,预先反思并预测了公司资产漏洞,却提前被办公室政治干掉。

片中关于他以前曾是建筑师,修建大桥的数据统计桥段,精彩至极,以小见大的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可以造福一方。

而人类用同样的智慧从事金融工作,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让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又毁于一旦。

可惜他讲这些都在对牛弹琴,还不及公司老油条混的如鱼得水。

最后,老混混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了真理:人们有时就是愿意假装不在意这些,自以为是,觉得绕远路回家更好,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倒退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这样。

所以公司离了谁都转,大可不必这么劳累自己,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很直白,很客观。

2 公司老油条公司里总有一个人,知道老板的动向,消息灵通,有能力躲过一切斗争,靠着“聪明”混得游刃有余,被老板视为宠儿。

片中刻画了这位公司中层,跟底层员工炫耀自己年薪250万美元,以及如何一年内花掉的酒醉生活状态。

而他的真实在于,他不会把自己在做的事情美化甚至假装正义,他知道自己的行业,也深知人们的贪婪,他只是稍加利用而已。

片中唾弃全民的贪欲桥段,堪称精彩,人们在谩骂华尔街金融骗局的同时,是否反思自己正是这种经济形势的需求者。

每个人都被欲望驱使,宁愿背负着巨额贷款,也要买豪宅,开香车的信贷奴隶。

3 年轻人的魄力年轻人永远都是敢于直面问题的角色,资深风险评估员秉着对前老板的尊敬,完成了这份遗留的分析。

也是在后续汇报中,可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说出公司资产一文不值的现实的人。

单纯的天赋决定了他的单纯立场。

(PS:这位前“火箭专家”角色,学历背景惊人,片中大段金融数学理论旁白,真不是一遍可以听懂的。

)4 普通员工的心声与天才同事成为强烈的对比,他最关心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挣多少钱,对自己一年25万的收入小有满足感,但对每个老板,甚至脱衣舞女郎的薪水都倍感兴趣。

平日里下班跟老板混酒吧,结果得知未来铁定会失业后悲伤不已,估计贷款也没少背,典型的公司小职员心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经理人的苦水片中的老牌证券经理人,一直为自己的已患重病的狗伤感,最后一次鼓动公司人员倾销不良资产时,他一直紧握着小指戒指,片尾暗表他早已离婚多年,唯一陪伴他的狗病死后他悲伤至极,最后道德的沦丧,也只能自食苦果,影片在他为掩埋忠狗而挖坑的铁铲声下落幕。

6 大佬们的内心世界这位大佬丝毫不做作,上来就调侃自己可不是靠聪明才智获得今日成就的。

他的眼神里透露着天真执着的眼神,嚷着我就是不要亏钱的耍赖王!

他所秉承的:更聪明,更快反应,或者干脆作弊的三大信条。

高度概括了资本巨头的上升手段。

他有信心与任何人谈判,无论是消除个人的道德底线,还是找人做替罪羔羊,用的唯一手段就是钱,足够多的钱,而且每次都见效,无一例外。

就这样他还可以自行安慰的将自己归为经济发展史的一环,悠闲的享受自己的午餐,展现了商业食物链顶端的巨头作风。

7 办公室通病领导生活能力退化:深夜开会必须还得叫回公司一名职员负责打印,好像这辈子自己从不曾打印过一样,明明都是从销售做起的。

<图片p_35>老板一个比一个不懂业务:销售经理根本听不懂风险评估员的分析,可以想象平时都是怎么信心满满的将金融产品卖给客户的。

而终于简化听懂了之后,叫来总经理,自己照猫画虎的磕磕巴巴解释完数据后,让老板直接看表就明白了,结果老板问看哪个表,又真实又可爱。

看来做技术的都是苦命,销售耍嘴的总是上位。

8 一说到工作内容,先说办事流程:总有些人,你跟他要东西,他总跟你说得一步一步来,现在给不了你。

一段时间过后,给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

真是用生命在演绎自己的弱智,精彩死了。

9 屎盆子往谁身上扣:决定一定是大家一起做的,黑锅一定是一个人来背。

谁翻脸快谁就赢,之后面对曾经警告过自己的同事,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钱和权利而已。

<图片p_38>最后所有人都在这场闹剧后,不得不深深低下了头。

反思自己今日的结果,是源于当初的贪婪,而未来的一步,是否依然受欲望的驱使,不断深陷,是否真的别无选择。

PS: 电影《利益风暴》英文名字是《Margin Call》,经过高人提示,是金融术语,追加保证金的意思。

感谢网友:zk230~2015年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8 ) Margin Call

这是一部反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影片把投行金融大鳄们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

贪婪的追逐利润,最后终于倒在了自己的那些复杂的衍生品上,并且在危机的最后一刻,还丧尽天良的把亏损转嫁到那些无雇的投资者身上。

金融战场上的战斗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从一名被解雇的风险主管的发现开始,这家公司发现了自己的投资模型出现了重大问题,从风险部的小职员,到高管再到老板,这个夜晚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投行内部精彩的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基于的事实却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现实中。

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了全球,那些垃圾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祸害了全球,这远远要比电影中描写的厉害的多。

这跟导演曾在曼哈顿搞过房地产,父亲在美林公司从业40年的经历有关,他就是想揭露华尔街金融行业的黑幕与贪婪。

 9 ) 作为从业民工简单评论一下~

1、原版片名Margin Call我觉得起得很好2、MBS or CDO or whatever,这个市场没那么多流动性,因此一天清仓是不可能的3、总要有人背黑锅,与谁应负责无关。

女主管很悲催,刚胜利没到一天就也被大boss牺牲掉了。

片子对办公室政治描写得很到位4、trading desk应与risk隔离,这是bug5、永远不要迷信VaR,就算没有其他选择,也不要把阈值设的太低6、片中的那些trading hall真心的大,上百台的彭博机啊偶表示很羡慕7、这片日后应该会成为学金融的学生要看的片子之一8、说的不是lehman bro.。

可能说的是GS or BS。

9、本片无关道德。

每个角色都做了在所在的位置上恰当的决定。

大boss的一句话说得很准确:我们只是在此时此刻的公允价值下出售给那些愿意买的买家罢了。

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赖于买卖双方的估值不同。

只能说接盘的citi、ml的pricing能力不行,仅此而已。

Over

 10 ) 《margin call》有哪些专业性很强的背景

专业场景1:Peter建模答:peter做了什么工作?

他把CDO的动态资产池进行了现金流回测。

首先用两年的统计数据,统计回测风险因子和资产池单个资产现金流的关系,估计参数出模型,然后把模型加入流动性惩罚("...strech the pattern 10%15% roughly...") 这个新模型就叫“level of volatity”,然后peter把从上上周四到这周三风险因子的表现输入到了这个新模型,观察CDO的表现,发现重大风险:“有不少MBS资产隐含的看跌期权按老模型估值显示的是虚值期权,但是按新的带流动性惩罚的模型一测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实值期权,而且一旦市场继续下行25%,期权行权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公司目前的市值!

”之所以他被裁掉的老板Eric没做出来,很有可能是因为关键的流动性风险因子隐藏在残差项里没有被正确的描述出来,回测也无法通过统计P值显著性测试(你也可以理解为R平方测试)。

所以你会发现明白为什么早在一年前,Eric,沙拉,凯文斯派西,CEO,等等一票高层虽然都已经知道MBS蕴含超大的风险,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说,来!

我们把MBS资产清仓了!

不做了!

原因就在于你虽然知道房地产泡沫就在那里,但是你却不知道房地产泡沫破了对我的CDO有什么影响,你更不知道公司能承担的最大下跌深度是多少。

你啥都不知道那你还站出来说啥呢?

而我们伟大的Peter同志MIT火箭专家出身加上运气不错,加班建模成功,深藏功与名。

专业场景2:为什么不能抛?

或者说抛不掉?

第一小问:杰拉德力主马上抛售,却被凯文老师一口回绝,原因何在?

答:因为mbs在美国交易市场采用的是做市商交易,每一个参与者的报价都是同时保ask和bid,只卖不买了?

OK,那bid价就是0。

我请问您一个资产的bid价是0你卖给谁?

您能卖给谁?

第二小问:为什么杰拉德要专门问风控官沙拉资产价值?

看对话答:按照巴塞尔4协议,mbs属于风险惩罚150%的资产,如果mbs资产过多,可能威胁核心资本充足率。

按照美国1940证券法,如果管理层确信有事项威胁到核心资本率,则这家公司必须在9点开盘前公告大家说,嗨,我可能有资产减记,不说构成违法,涉及严肃的刑事责任第三小问:为什么沙拉的第一个回答是why are they still on the books?答:翻译NC,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为什么这批mbs资产还会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

注意,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吧mbs资产装入spv,很明显电影中的mbs采用了动态资产池cdo结构,即所有mbs资产照理说都是spv里的,发行方不会在会计上确认。

国内叫“出表”第四小问:为什么没人愿意买是个严重问题?

答,注意看上面第一和第二小问,如果没有人愿意持有这项mbs包,即没人buy的话,这群mbs资产就砸在发行人手里,出不了表,即使强行装入spv,由于没人来买你的mbs(尤其是mbs的劣后段)那么你不论如何都只有确认这批资产。

那么如果发生减记,就会发生第一小问中的巴塞尔协议4危机,杰拉德作为小boss,当然紧张。

直呼fxck me。

而且为了免于走漏风声,支开了交易组的3人。

第五小问:为什么光是资产的计量就要用时好几个月?

答:这个设计到会计知识了,考过ACCA的应该知道,在金融危机前,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衍生品的计量做了重大修改,以前都是按照成本计量,现在允许金融机构按公允价格计量,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涉及期货,股票,等等等....还记得刚刚说的这个CDO是动态资产池么?

没错,这代表说MBS在出表前也可以认定为SPV控制,即无需确认MBS金融资产,自然也就可以不确认或者用历史成本确认,so easy.但现在问题来了,没人买你的CDO,市场流动性枯竭,你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是做市商制度和交易信息。

这就是个死循环,因为没人买你的CDO,所以你需要在会计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为你要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你需要有人买你的CDO......那怎么办呢?

等!

等几周,几个月,按等的这段时间国债等高流动性债券的均值加上信用风险息差来给你的没有交易的CDO估个价。

这就是为什么沙拉说要block by block的原因,因为你要对资产池里所有单项资产根据影子评级来估值。。。。。。

天啦噜,想想都觉得好多专业场景4、执行委员会会议第一小问:董事长为什么只和一个人握了手?

那个人究竟是谁啊?

答:因为那个人是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地位,专业术语叫利益输送防止。

独立董事本身不是公司的股东,也不是雇员,但是如果公司有重大或紧急决策时他必须在场。

半夜把这个人物(人家是没有股权又没有工资的义工)请过来在美国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儿,所以导演特别给了董事长一个握手致歉的镜头。

至于其他人,都是公司的雇员,半夜加班,天经地义。

我和你握毛的手?

第二小问:Peter向董事长解释的风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对MBS业务有相当的了解,而普通观众可能连MBS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让观众理解剧情呢?

导演采用了折中手法,即让peter说专业术语,董事长用接地气的汉语再重新解释一遍那么,究竟peter说得事情是怎么回事儿呢,这里简要分析下先看对话先普及一个知识:还没有进行真实销售的MBS资产对持有者而言等于一个看跌期权净空头头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受托人(就是这家公司)账簿上有1块钱的MBS资产等待证券化。

但是还没来得及出表MBS对应的房产抵押贷款就发生拖欠甚至违约,只值50美分了,那这50美分的损失你要承担。

因为是CDO受托人在这个过程中本质是一个信托行为,这1块钱面值的MBS你在入表的时候资产的借方只记录了10美分甚至是没有确认(表外融资),但是损失却是50美分,翻了五倍。

所以对应的风险杠杆就是5倍。

至于为什么风控没有识别出这个5倍杠杆呢(英文叫red flag)原因就在于它平常很快就出表了,不再风控VAR统算范围内。

所以归根到底,peter模型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把流动性对资产的损失进行了准确的函数表达,算出来当市场在下降25%的时候流动性是什么样的,资产损失又是什么样的。

明白了MBS在低流动性时等于卖出一个看跌期权这个道理以后,你应该就懂为什么对话里说,公司之前挣了很多很多钱了。

简言之,做卖空期权的写方生意等于:当房地产上升时,公司大把挣钱,当房地产下降的时候,公司破产。

PS.上面 @茶茶 的回答中关于杠杆风险的论述有误。

部分首付制度带来的杠杆效应仅仅针对贷款银行(MBS的发起人或者叫委托方)资产池中对于单个借款人拖欠或者违约的信用风险,这个风险是线性的,一般用100%PSA模拟,测算容易,不会把剧中的公司拖垮。

而Peter指出的杠杆来源的本质是因为流动性枯竭导致的出表困难,衍生导致本来是虚值的MBS看跌期权突然变成实值期权,承担非常巨大的而且非常突然的当期损失,而且这个损失在之前的财务报表和风险提示中全部都没有揭露。

同理 @Bill Zhang 同学答案中对于为什么风控会突然无中生有搞了个大新闻也可以解释了,之前流动性问题不大,风控利用copula矩阵来计量相关度并进一步计算在险值(VAR)是合规的。

但是当流动性问题太大甚至都影响到一个动态CDO资产池的出表的时候,老的方程式就不再适用,而必须使用Peter构建的,充分计量了流动性惩罚的新方程式(相信我,这个方程式人类还做不出)专业场景4.5:为什么凯文斯派西一句话把CEO惹毛了?

注意这段对话,不少人把这对话简单理解为导演在渲染华尔街从业者的贪婪和无情,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法律背景第一小问:为什么董事长之前还是温文尔雅,凯文斯派西说了句“而且你知道你卖出的东西一文不值”后突然口气变得强硬、威胁?

答:按照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没错,在神奇的美帝,消费者保护法还能管得到金融交易),卖方在向买方兜售商品时,必须如实披露商品属性,否则构成违法,轻则可以申请交易无效,重则涉及惩罚性赔偿,构成fraud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凯文同志一时间气昏头,说了句:“而且你知道你卖出的东西一文不值”。

别小瞧这句话,这等于是在执委会会议上公然警告CEO说你如果销售一个你已经完全知晓有巨大当期风险(peter的模型告知)的金融资产,却不向客户disclose,是一种诈骗哦!

是诈骗哦!

是诈骗哦!

哦!

CEO同志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编程不懂模型不懂法律比谁都懂:“我们以公允价格把金融资产卖给有意向的买家”。

也就是说这里的法律逻辑是说,不是讲我有意隐瞒、欺诈客户,而是我这里是一个公开市场行为,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资产是市场公开接受的,价格是买卖双方公允决定的。

欺诈要件不构成。

至于这个到底在司法上够不构成欺诈?

嗯,请各位百度JP摩根银行 空格 巨额司法部罚款专业场景5:开盘后交易,交易员的“行话”解密第一小问:为什么你买债券还不在乎发行机构??

答:因为交易的是优级债券,结构化融资里面A级和部分B级债券因为有“优级/次级”结构分层,现金流优先保障A级证券,所以其实优级债券和国债一样,是“绝对”安全的。

都特么绝对安全了你还care是哪个发行的么亲??

你不关注,所以你只会关注利率期限结构的动向。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债券市场女交易员一般比较2(LOL)PS.男trader听到女交易员电话里发嗲后下体支帐篷上体缺血液,会比女交易员还要2PPS.我当年在花旗给人擦皮鞋的时候听说花旗的MBS交易组业绩全华尔街第一名,为什么呢?

因为董事局找的交易员全是gay...第二小问:为什么是375million这么一个不零不整的怪数字?

至于375million这个数字有人问为什么不是1000或者500或者100而是375这个非整数?

这是因为这是一个15年到期,票面利率libor+150bps的优级证券,而优级证券通常都是一个整数,比如1000结构化后切割出来的,比如1000的资产池切成375 375 250三个层级。

《商海通牒》短评

告诉我们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最后当替死鬼的都是终端市场。但怎么看,你都会觉得垄断资本主义也比有天朝特色的资本主义强,至少市场还是个机体,而不是一坨屎。演员都挺好的~~

10分钟前
  • 李卜克内西
  • 还行

要做道德的人,还是胜利的人

1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就这么回事儿啊

17分钟前
  • 托尔
  • 还行

道德前置。

22分钟前
  • 小城就好
  • 还行

跟合伙人满像的。只是这次是个大阴谋。不过我不相信。以后有人找我买股票什么的,我得好好考虑。

24分钟前
  • 找自己
  • 还行

这个故事没开始就知道会说什么,貌似很没惊喜,就是看几位熟面孔了。我很疑惑lonely boy在里面到底是什么角色,从没见过这么打酱油的角色。

29分钟前
  • 画瞳
  • 还行

明星扎堆华尔街众生相。科普片,虽然我还是没大搞明白

30分钟前
  • 乙烷
  • 还行

金融界太残忍了,做金融大头的永远是赢的,牺牲的都是普通人的利益。众星云集演技大PK~

31分钟前
  • 七十三
  • 还行

金融公司营销模式,只有永恒的利益,人情人性放一边,员工也好,客户也好,必要的时候该杀就杀。

32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对一个学金融的人来讲,这片子拍的也太浅了。。P.S Demi Moore怎么这么老了= =

36分钟前
  • 一个人去旅行
  • 较差

怎么也得设置下高潮转折之类的吧,就这么一路滑下去了

38分钟前
  • LOOK
  • 较差

以小博大,弧线漂亮。20121207看第二遍,有些美感上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40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109分钟的电影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 Kevin Spacey&amp;amp;Jeremy Irons神演技!

44分钟前
  • 宋耗子
  • 力荐

鉴于我对金融本身的抵触,和这片子里人性较量的平角,我只可以打这样了~~

48分钟前
  • 屿山
  • 较差

三星半。无法区分导演因为是处女作技法不熟练还是有意要营造这样的与剧本、背景音一致的简练风格,全片几乎都是正反打,但总之结合精彩的剧本与众演技大神的演出营造出了强大的张力。评分证明多数观众还是能体会到影片的各种矛盾的。以上纯粹为电影方面的评价,但如果观众身处业界应该会有主观看法

51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非常典型的大闷片,讲述了08年金融危机前夕一家投资银行拯救自己利益的全过程,充分揭露了银行家的阴险与狡诈,剧本扎实、表演一流,可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大量的专业对白是否显得过于高端了?!★★

55分钟前
  • yihan1010
  • 较差

可能因为对故事背景太熟悉,于是并没有太大的感受,应该说,金融业从来就是这样未曾改变,所以是高盛还是雷曼其实根本不重要。

59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推荐

民粹电影,主要讲了几件事:1、金融不创造价值,但是聪明人都去干金融了,他们收入高到不合理2、然而,高位上又都是坏蛋和傻瓜,进一步佐证了金融业的邪恶3、聪明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以一口气陈列很多数字,数字越多越聪明

1小时前
  • 楚食胀
  • 较差

利益问题 关键要讲清楚细节 可是这部片子完全是文艺视角

1小时前
  • johoyo
  • 较差

表演,节奏,剧本是很扎实,但是这个题材对我来说确实闷。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