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个甲先:你可以不喜欢这部作品,说明你不是这部剧的目标群体,你可以不具备文化包容性,但请不要人身攻击互贴认知标签,请将你人生的宝贵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上,思考清楚后再决定是否继续阅读下去。
做了张音乐精选集,可以边听边阅读本文: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8436925177
《 西游ABC 第一季 American Born Chinese Season 1 (2023) 》已经期待这部剧几个月了,24号上线后每天下班看个一两集,今天终于欣赏完毕,整个观看过程中有过惊喜,有过质疑,也有过Hell Yeah!
真不错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剧的一点观感吧——首先我不是《西游记》原著的终极粉丝,但作为一个国内长大的90后,谁又没把 杨洁女士 导演的两部西游记看过几次呢?
哈哈,估计这部西游剧又要被某位先生骂谢罪开花了,唉...可以说从小到大印象最深的西游记版本,就是 “86版西游记” 和 周星驰先生 的 “大话西游系列”,对了还有 “西游记后传”...然而最近十几年的西游记题材太多了,我对此审美疲劳,很反感西游题材的作品!
新瓶旧酒,并且没讲什么有道理的东西,只是因为西游记这个IP自带流量,不用付版权费,并且有比烂兜底罢了。
这部剧让我惊喜的地方是它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让我失望的地方是这部剧的闪光点和《西游记》原著没什么关系,直白点说!
——它是用《西游记》的部分设定穿针引线讲述了一种欧美文化精神内核,什么是勇气、力量、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西游记》不可呢?
结果又回到上面所说,或许是因为我们喜欢《西游释厄传》这部作品,它自带流量,足够丰富,令我们神往想象,给我们追逐动力、或是参透自洽,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品味出属于自己的西游记...就像十多年前我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喜欢中国漫展全是Coser,觉得代表不了真正喜爱动漫的人群,当时的我正值青春期,很激情,也很狭隘...这几年的我逐渐发现,如果漫展这种场合能让人们的社交流动,释放真实自我,实现自己价值,开心快乐就够了,不是说一定要像日本的漫展一模一样才叫漫展。
这部《西游ABC》其实也是同理,这部剧对西游原著的改编个人看来不算出彩,而且为了迎合欧美观众人群便于理解肯定会有部分变形(本土化)的地方,为了实现商业价值,很现实,没问题。
其实让我觉得这部剧最出彩的是这部剧最重要的几个角色竟然全部选用了华人演员饰演!
这真的很棒!
自从 李小龙先生 之后好莱坞就没有特别重视并由的华人主演的影视作品了,成龙先生... 算是一位吗?
话说 Disney+ 网剧算是好莱坞吗?
——好吧,但至少这是个好的开端,实现双赢:华人演员可以担任作品主演,并且作品在目标群体中口碑不错(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证明我们的演员本就不比其他演员差,并且我们用你们的故事方式讲,也能令你理解认同,因为人类对美好的价值观认同有共通之处)
英雄从不拘泥于拥有 Super Power 的生命形式,海扁王 可以是英雄,王进 可以是英雄,英雄可以有一个名字,可以是一个符号,一套服装,一种意志的传承。
又或者,英雄叫什么其实不重要,超不超级也不那么重要,成事在人,只要明白并践行 “愿意犯难冒险,勇往直前保护帮助他人” 的人都是英雄!
—— 做你自己,做不会令未来的你后悔的自己,任何事都请握紧拳头,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吧!
——说到这个,再提一下这部美剧的 Cast 卡司 演员阵容,我主要想说这部剧的男主选得真的好,对比起国内影视环境各种卷资源的俊男美女担任主演,流量(变现)为王,颜值第一,演技随便啦我之所以觉得男主小男孩演员选得好的原因因为他足够普通,我一直相信做一个好人,做正确的事,和你的外貌毫无关系,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耀时刻,无需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请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Ps. 也希望 王班(Ben Wang)这位演员之后能发展顺利,开开心心,All for the Best!
Hell yeah, We're all Legends!
(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是传奇!
)别的不叨叨了,我最想说的是这部剧的音乐也很棒!
——首先选用的流行音乐部分就不过多说了,She's a Riot、You So(Youth Soul)、Tick Tick BOOM等歌曲都很好听,里面还有一些黑人说唱音乐,不过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我更喜欢 R&B让我惊喜的是负责《西游ABC》純乐原声的 Wendy Wang 先生,Wang 你太美!
(显摆鸡脚哈哈www)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无人知晓或得不到重用,他们可能不出名,但我们依然喜欢他们。
Wendy Wang 为这部美剧创作的音乐真的很不错,风格广、编曲Nice、有意境,就像我第一次看《西虹市首富(2018)》发现它背后的音乐人 彭飞先生 一样:https://music.163.com/#/album?id=72071691我希望帮助这些有才华的艺术家被更多人发现,被更多人欣赏到或是认可,即使不喜欢他们的音乐也没有关系,但至少能有欣赏到的机会...
Sun Wukong Curtain Call(孙悟空的谢幕)https://music.163.com/#/song?id=2050565459这首歌给我的感觉是层层散开的云层,来到某个世界,冒险故事旅程正在发生开始——话说这和我以前玩过的一款独立游戏中的音乐有点像,Fat Bard - Sexy Busines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8VXzHE8pWw其实《西游ABC》这部剧让我觉得和《大话西游》有点像,好啦好啦,先别怪我,不要去争个高低或贴标签,我指的是这部剧也具有一种反叛精神的味道,当然在《西游ABC》里所有神话角色被大幅削弱,金箍棒也打不死人各种弱鸡让我很无语,果然还是要争取目标受众范围所以全年龄吗?
打斗不够酷炫,伤害威力低,就挺小家子气... = w lll都别打了,坐下来喝口茶吃个包,杭州小笼包,倍儿香!
好的,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或固化思维,请把《西游ABC》当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去欣赏感受;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看,可以讨厌、给差评,可以骂,贴标签,这是你的权利与自由,这些都很容易做到,但这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所有我想说的是,嘿,开心点,如果你不开心请继续寻找,你会找到的,弟弟 / 妹妹,哥哥 / 姐姐,叔叔 / 阿姨,只要勇敢做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每个人都可以OPEN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开心就好,See ya!
虽然这部在刚出预告的时候就已经被骂了个底掉,但是成片的炸裂程度依然超乎了我的想象。
当初大部分人质疑这部剧最大的原因其实在人物造型和设定上,简而言之就是人物太丑。
尤其是在西游这个大IP之下,并且是在请了刘玉玲,杨紫琼和吴彦祖的情况下,整体质感如此“西门无恨”可谓叹为观止。
但看完之后就会立即发现,“丑”对于本剧呈现出的炸裂程度而言微不足道。
男主角的人设是一个跟父母移民到美国的中学生,但是他虽然来到美国定居多年,依然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是他却能和一群纯正的(指成分)的美国人成为homie,但是他对于华人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也没有什么认同感,对于喜欢cosplay的朋友非常不理解。
所以一个出厂设置就充满了匪夷所思的互斥矛盾的人在后续又能期待有什么正常表现呢?
果然,他虽然已经是一个纯正的美国人(指国籍),但是依然需要在第一幕完成过去的样板戏中华裔美国人主角三件套的洗礼——被校园暴力,家庭关系不合,亲密关系/理想爱好受阻。
三件套的写法甚至不愿意稍作更新,强势家庭主妇的母亲,老实但懦弱的父亲,充满刻板印象的老师,两面三刀的同学。
这种一板一眼万年不变的写法时而都会让我对这些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怀疑,在他们的笔下每一个ABC青少年仿佛必定要度这样的劫,似乎是在控诉美国社会对华族的偏见与不公。
但你看向他们个人的生活,却又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得其乐,甚至是他们的创作也在不断吃身份的红利,戏里戏外割裂成两个人格。
同时令我生厌的还有每次写华裔青少年在美国社会逆转自己处境的励志故事,从来都是“撞大运”的笔调。
只有在无数的偶发事件都对撞在主角身上的时候,他才能开始自己的个人成长,否则他将会在腐朽创作者的三大劫难里无限地沦落,自怨自艾下去。
不愿意肯定华人那种处处可以落地生根,勤恳实干的精神是可以换得阶级跃迁和地位的抬升,只勉强施舍主角一个“被成为天选之子”的抓马机会。
我不认为这样的故事有任何叙述的必要。
或者说这样的故事在并没有真正肯定和鼓励到ABC的情况下,它的主角其实就完全没必要是一名ABC。
然而导致这种窘境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因为创作者离那个来到一片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国度,生活从零开始筚路蓝缕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太久,他早就不是他想在故事里呈现出的主角的处境了,也早就对于这个群体失去共情了,他只能把最古板的白男主角个人英雄成长记套进政治正确的题材中。
非要说剧作中有什么略带新意的点,也就是构造了一对主角中式传统思维和学校文化社白左式平权逻辑的矛盾。
主角被人恶意剪辑成带有嘲讽亚裔元素的视频,文化社的亚裔同学为此打抱不平,以此事件为核心展开了在校园内的抵制歧视呼吁活动。
但是男主角认为自己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让本来就因为恶搞视频陷入身边人异样眼光的自己更加难堪,于是和文化社产生了不合。
并且在霸凌者和自己达成了利益互换之后,公开出面反对了文化社的运动,告诉大众霸凌者其实也是五好青年。
这个框架看似是思维习惯,社会习惯的矛盾,实则主创偷懒且粗暴的写法远远够不上对这种矛盾的诠释。
文化社的问题在于将平权事件的唯一核心人物客体化,虽然诉求正义,但是就事论事而言完全忽略了被歧视的主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实际上也不是真平权。
而男主也是极度自私的代表,无论是直接拒绝接受校园内呼吁平权的方式,还是单纯从自己利益出发牺牲更多亚裔同学为数不多能发出被重视的声音的机会,还是最终通过利益勾兑的方式为自己化解囹吾却不顾他人感受,这都是他个人品德产生的问题。
所以前者不能代表当下的白左思维,后者更不能代表美生中国人的群体。
西游的部分就更惨不忍睹。
六老师这盛世如你所愿。
真.黑悟空有着沙僧的毛发,两岁小孩的智商,以及阿祖的口音。
不过细一想,橙色大胡子很美利坚,一张口的港普很海归,这个孙悟空貌似才是真ABC。
尤其是男二做为这个黑悟空的儿子,居然是台湾腔,看来这部剧给悟空安排的妻子是个台湾神仙。
先找台配再拿绿卡,真的也很符合大陆人润出国的步骤。
(主创真是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花心思捏~)
八戒是一个把九齿钉耙当扫把使的怪咖,他这张脸不知道特效师是怎么说服自己做出来的,祭日快乐的面具直接长脸上都比他英俊。
今年维尼的版权到期,B级片《小熊维尼:血与蜜》横空出世,里面的杀人狂小猪和这个八戒长得倒是蛮像的。
杨紫琼的观音在前两位的衬托下外形不算很朋克了,但是做为观音菩萨,对男二说出“跟我一起练习英语吧!
”这样的名场面影史上是应该记一笔的。
三个神仙的英语都非常溜,在天庭多年偷偷学习洋文,西天取经取的这经真是没白看哈,口语都顺便给学了。
不过说到这里,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部剧可能受众群体就不是我这样的人吧,AI生成的对白,让整部剧仿佛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附赠磁带影像化,真正的受众年龄起码要低于10岁才能接受一群香蕉人是这样交流的设定。
虽然此剧已如此逆天,经此一役德导必然也会被钉在内地影迷心目中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可是鉴于前两集惊人名场面实在太多,我实在难以按捺观摩后续更惊人展开的好奇心,如果有媲美观音英语班的场面会立刻回来速报。
昨天一口气看了5集,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最后拍着大腿叫好。
抱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豆瓣,不出所料,国内观众无法理解这个剧的深度。
我举个例子:男主姓王,男主听到别人喊他wang而不是wong当场试图纠正,但是根本没用。
因为拼音是wang,美国人都会喊他wang,而不是应该的普通话发音wong。
因为wang在美国俚语里有dick的意思。
我就姓王,这种事情我每天都能碰到。
一开始是一个美国同学在过了很久之后才跟我说wang的俚语意思,我当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是开玩笑,但是久而久之着就成真的了因为没人把你当回事。
再到剧里的那个情景喜剧,关继威演的也是一个姓王的丑角,天天被人嘲笑,甚至还有一句专属谐音梗台词:What could go Wong?! 这种台词本身也很难翻译成中文。
导演故意用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特效以及诡异的西游记情节来和严肃有深度的问题做对比,反衬出在美国的亚裔的困境。
这个剧不仅讨论了二代的融入问题,也有一代大人融入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诉求说出来,别人才能把你当回事。
这些都是有无数细节组成的,其他的细节比如:学校、公司中午带饭,作为中国人你敢不敢带你自己经常吃但是白人认为奇怪的食物?
电视机里成天都是嘲笑亚裔的小段子,你应不应该跟大家一起笑哈哈?
学校组织去参观奶酪厂,味道能把你不吃奶酪的你熏死但是白人都觉得很香,你应该怎么办?
你作为中国学生,如何平衡和中国同学相处以及美国同学相处的时间?
这些每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亚裔,以及我亲身体验过的真人真事,可谓极其鸡零狗碎的破事,但是剧都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了,并且还更进一步探讨了解决的方法,你说好不好看?
真心推荐。
我在某些影评公众号评论区以及其它评论区看到了许多网友对《西游ABC》发表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个观众都有权利对其「观看过」的作品发表意见。
况且我也觉得这部剧实在一般,拍得不够好,或者粗暴直接地说,不好看。
网友们可以从许多角度来批评这部剧,比如服化道、美术丑,比如剧情烂、快餐化,等等。
个别网友则认为该剧是“白人魔改西游记,抹黑中国文化,辱华”等等…出于本人的执拗,恕我无关苟同个别网友的批评,因为没批评到点上…1.首先该剧的剧名直译是《美生中国人》,可能是字幕组认为剧中一些人物使用了名著《西游记》里的人物,于是翻译为《西游ABC》,以致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可能误以为这部剧想翻拍《西游记》的故事。
然而该剧跟《大话西游》《天地争霸美猴王》《悟空传》等等等等国内作品的思路类似,只是借用《西游记》这层皮讲一个新故事。
该剧重点讲述的是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及亚裔种族困境的故事,而不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剧中还数次提到了剧情发展是跟《红莲传奇》这部剧中漫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也可以理解为主创并未想过要往我们《西游记》名著的剧情这个方向靠。
即便是我们童年经典的86版《西游记》,在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上与原著也有一些出入,具体可以自己搜索。
2.该剧的多名导演、编剧、制片当中都不乏外籍华裔,谈不上是白人中心主义的作品。
该剧聚焦于美国华人,也并不考虑我国内地市场,因此这部剧确实不需要“讨好”我们内地观众。
对于出品方迪士尼而言,或许我们内地观众的意见全都不重要。
我也只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凑个热闹,单纯表达对这部剧的看法。
3.主创和许多演员都是外籍华裔,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即便没我们深刻,也不至于傻到抹黑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华人文化。
如果你认真看剧,你会发现男主的母亲以及孙悟空儿子是希望男主学习并认同华人文化的。
至于普通话口音的问题,我举个例子,一部欧美剧集也可能出现不同口音的英语,比如黑人口音、南部口音、东海岸西海岸口音什么的,比如美音、英格兰口音、苏格兰口音、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等等。
但截止今日,还有另一部欧美剧集出现过如此大比例的普通话/国语吗以及如此大比例的华裔/亚裔演员吗?
我认为这部剧拍得不够好,但该剧在欧美市场的火爆是好事,意味着外籍华裔/亚裔演员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欧美影视作品当中,有机会出演更多打破西方刻板印象的角色,有机会发出更大的声音。
外籍华裔形象在欧美市场上的改善,也能变相帮助到全球华人的国际形象。
而外籍华裔中也有钱信伊(Ronny Chieng)这样的亲中演员,他是生于马来西亚的单口喜剧演员。
4.该剧可能有助于中国文化输出,但它并不需要承担中国文化输出的功能。
我们两岸三地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主力,而不必奢望一部美国公司出品的、美国华人参与的作品为中国文化输出作出巨大贡献…
西游ABC拍得真的很别扭。
且不说各种中国神话人物与中国元素无脑堆砌,刨除这些,剧情与人设方面也是很不合情合理。
王进:真的会有华人高一学生的言行举止、做派这么像美国高中生(不自信版)吗?
演技严重模仿美国青少年。
另外作为维辰的指路人,竟然到倒数第二集才相信维辰的话…维辰好惨。
孙维辰:咱就是说,一个梦就给了一个小孩儿单挑自己老爸、老爸朋友以及大boss的勇气吗?
一个梦就把自己——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神仙小孩儿——的前途命运交给一个loser-like的男高?
你很厉害!
孙悟空:蟠桃会后对牛魔王的表现就是很不合适啊。
牛魔王:蟠桃会后对孙悟空的表现就是很不合适啊。
观音:请问天庭的安危竟然会比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历程更重要?
美式观念下好像确实。
济公:前半部分的行为逻辑还很正常,后面怎么突然就转变啦?
艾米莉亚:美女,别太倒贴了……玉坠:被说的神乎其神,结局竟是如此不堪。
Racism议题:讨论到一点但并不深刻,这么处理也许有好处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遗憾。
第八集:其实如果默认前面的剧情和设定都是正常的,那么第八集的球场部分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为此我也多给了一星以示鼓励。
但是有两个缺点,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太简单,二是结尾悬念有些没必要。
这个剧为什么会选择一次性放出,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平台知道这个剧本身就不好看,所以没必要一直吊着大家。
结果还要留个大坑给下一季。
迪士尼续订了吗?
如果希望尽快开拍上线,虽然看着别扭但俺就是好奇这个坑啊。
总结:这是一个很新颖的题材,但是观感非常不佳。
把华裔故事拍得这么别扭,华裔主创是要负全责的。
如果主创水平再高一点,把中美元素结合得更舒服一点,达到一个两开花的效果,或许迪士尼也会给到这部剧一周一更的待遇,甚至国内都能引进。
可惜,遗憾。
(纯个人感受,不喜不喜)
一个在美国的作者画的以自己生活为背景环境的美国漫画改编的美国电影,美国华人当然可以觉得挺好看,但是这妨碍我们作为中华文明正统的中国人觉得这部作品不好看吗?
中国文明当然要进行文化输出与让更多世界上其它文明的人了解我们,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英雄》这样原汁原味的,充满自信与宏大精良的作品,而不是舔着脸搞出来的像是美式中餐那样四不像的玩意儿!
这样没人会真的尊重你,也只会加深他们对于我们的刻板印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来中国的留学生,理所应当应该学习中文,对于中国感兴趣的那些外国人,理所应当主动来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像是成龙李连杰他们在好莱坞拍的那些似是而非的什么寻找功夫寻找神龙的脸谱化中国的垃圾。
就是因为有这些打着宣传中国文化的垃圾作品在世界上变成了主流,所以美国人特别是美国韩国印度有关于中国的作品里,中国恨不能依然像是朝鲜,或者还戴着斗笠,哪怕不说你还有辫子,那展现的也永远是山区的水稻田里老农民,或者脏乱差像是香港九龙城寨杂乱无序的霓虹灯一样的刻板偏执印象。
最近漫威里的几部电影,只要牵涉到中国的,依然还是这样,黑亚当里中国还是桂林山头下的水稻田,变形金刚里上一秒还在山区古建筑里下一秒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成龙那个什么逃出中国的电影,简直是刻板印象的集大成,从中蒙边界,居然溜达着能路过西南苗寨,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美西方人确实不了解中国,也没兴趣仔细了解,好莱坞的骄傲也无所谓你们真实情况是啥样的,我们拍出来就是跟美国的傻白甜看得,你们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也不屑于深入了解。
这怪不得是我们敏感,这也真的是我们敏感了吗?
明明知道我们讨厌有人说我们是眯眯眼,人家就是在各种文艺作品甚至在华广告里展现你们就是吊角小眯眯眼的形象,就是特码故意恶心你,这其实是他们骨子里的傲慢。
你们可以仔细看看美国影视作品里中国人是什么形象,再看看在美国电影里日本人韩国人是什么形象。
东亚文化里,他们唯一勉强尊重与平等对待的就是日本人的文化,这是日本先人们用武力打出来的尊重,也是因为后来他们腰包足够鼓胀以后给欧美留下的深刻印象,哪怕是汽车,日本的JDM也能让那个天天饭米粒的光头致以敬意。
韩国人更多的像一个外表鲜亮的戏子,看着还行,但是美国人骨子里对他们无所谓的态度。
日本人还好,对于中国他们还是尊重的,因为大唐曾经是他们梦想中的天堂。
但是韩国人,真的是只要展现中国的地方,都是一群沐猴而冠的土包子,永远的红色背景下的粗鲁丑陋的暴发户,延边F4记得吗,犯罪都市里所有中国人都是什么形象?
再说一遍,只有真正根植于中国的作品,才能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化,而不是熊猫餐厅幸运饼干左宗棠鸡那样的垃圾!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主动提出一起赏剧,结果女儿看了两集后弃剧。
出去散步时,聊了聊她为什么觉得不好看和其他一起相关的。
1. 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角色让她喜欢。
王进和孙维辰都傻乎乎的,王进缺乏自我认知,不明是非,孙维辰则是愣愣的,谁会跑上去对别人说“我是孙悟空儿子”?
杨紫琼和吴彦祖的对话无聊地故作深沉,杨紫琼的观音扮相像是cosplay,吴彦祖的孙悟空远不如《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
2. 所有的人物都是按照刻板印象画出来的,不光两个主角,像王进的推妈怂爹,还有那个activist亚裔女生Suzy,白人足球队长,都是如此。
3. 大多数teen drama都很无聊,这一部也不例外,实际生活中高中生并不是像剧中那样说话。
这边高中不是这个味道,感觉像是在加州,但加州高中里亚裔如此少、被排挤,也有点奇怪。
4. 她承认自己有生活圈子的局限,比如在过去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她没有经历过bully,朋友圈中也没有听说过有bully的事。
5. 她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有很多维,剧中往往只描写一维,比如王进的父亲在公司无法晋升,有白人和亚裔的问题,也有老板和下属的问题,两个人会因为喜欢bon jovi突然变成知音和朋友,不太可能。
作为一个在美国公司沉浮多年的人,对此我表示同意。
6. 反派设置模糊。
她读过《西游记》的英译简写本Monkey,对牛魔王有模糊的印象,但剧中一开始强调牛魔王是个黑暗势力的大魔王,她看了两集毫无感觉,一点也不care,这个设置很失败。
7. 我说王进喜欢的那个女孩Amelia,似乎有亚裔血统,她说应该没有。
我说眉眼间有点亚裔的味道,她说那女孩的头发是浅棕色,亚裔混血小孩的头发多是黑色,至少应该更深,而且眼睛的颜色也不是亚裔。
我查了一下,好像她是对的。
8. 动画片《大闹天宫》她小时候看过,很喜欢,现在印象最深的除了孙悟空和金箍棒,还有peach lady,有时间她想重看一遍。
9. 杨紫琼的《瞬息全宇宙》她挺喜欢,吴彦祖没听说过。
我说人家是出名的美男子,演过美剧主角,一个骑摩托的剑客,问她想不想看,她查了查,说不想。
10. 她弃了这个剧后,开始看《进击的巨人》,因为墨西哥女孩室友向她强力推荐过。
到现在已经看了第一部八集,很喜欢,尤其喜欢Mikasa Ackerman这个角色。
一口气看了四集。
前面两集我忍了,男主那个香蕉人长相和软弱无能的性格,我觉得可能亚裔在国外就是这样吧,这很正常。
但是剧里各种西游记元素又是那么不自然。
我以前以为日韩改编西游记已经够无厘头了,没想到迪士尼就这水平。
第四集蟠桃盛会,台词犀利,毋庸置疑。
但是总体的设计就是赤裸裸的侮辱华裔亚裔文化,凭什么你们西方的天界就是耶稣圣母天使伊甸园,到了东方的天庭整一个低俗夜店风来了,王母玉帝敖广三个丑化到了极点,最好爆出来牛魔王和孙悟空反目成仇的原因是因为牛魔王傻了吧唧一事无成的自尊心。
后面的剧情实在是没什么看头了,棍子都给抢了,傻逼男主还人畜不分踢球开心的很,说不定回头他那个软弱老爸就被开除,他老妈因为无证售卖被抓呢。
我不管你后面有没有强行洗白或者让他们一家变牛逼,反正在ABC看来,这就是华裔亚裔应该有的样子,懦弱,无知,好面子
时代变了,大人。
我太想看武侠了。
杨紫琼在老中哪里还有戏拍啊,她只会因为腰不细、胳膊粗或头发长短、唇色浅淡被各种营销号、APP轮番拉出来鞭打没活成一个“好女人”。
在何赛飞老师那样的角儿为了半两碎银和七分温饱,都得出走梨园跑影视圈揾食才能坚持演戏梦的老中社会,我对日益高涨的西方文化“侵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度”。
毕竟本土处处都是声声“OK”的“大肚罗汉”,哪里轮得着我一介草民指摘人家姓赵的老爷呢?
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要走关系说人情划圈子,这东西东西方一个样,但人家能拍,我们能演吗?
能,咋不能,只要上面发话,我们也能,但是上面不发话,你还能什么?
要么你有人,要么就还是要隐喻,要审改,要删减。
我们不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做不了一心向佛的玄奘法师,成不了掌管十万天兵天将的天蓬元帅,守不得鹅毛不渡的流沙河。
我只是三界众生中一个凡夫俗子,想看点好的,值的。
但血是蓝绿的,屁是临时工放的,海报是生活西式的。
我们骂人家政治正确黑人篡改一切角色,但我们这儿甚至不能够有“政治正确”。
电视上演的是什么,影院里放的是什么,大家都装聋作哑、心知肚明,那点破玩意不比这部西游ABC强到哪儿去,甚至人家主演能为呈现流畅打戏,而付出肉眼可见的努力,我们这边划破个皮都得住院上热搜。
咱们208w连花架子都不肯做。
可拉倒吧。
能躺着挣钱怎么能让人家吃苦呢?
钱反正不知道哪里去了,老中人都很忙,辛苦半生,到头来连个能入眼的电视都都看不成。
害。
这剧里起码大家中文都不像以前那华裔演员说的拗口了,而更多的黄皮肤黑眼睛的面貌,可以得到更多在国际荧幕上出演自己文化背景故事的机会。
内娱,你还可以继续骄傲,没关系。
反正这个剧能比你用心,你还能给这个剧兜底。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内耗和摆烂中,其他群体年复一年的尝试与迭代,最终会用摧枯拉朽之势,占据原本属于你的地位与文化。
西游因为民间群众的智慧与各方文化的涌流而诞生,经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为四大名著,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童年、成年、暮年,但你知道我为什么看到如此戏说和胡编都愿意看下去吗?
内娱。
你不知道。
你一直都可以不知道。
经过《瞬息全宇宙》奥斯卡登顶的高峰,原班人马回炉重造《西游ABC》既没达到同等广泛的认知度,还制造了当前极大的文化争议。
该剧在豆瓣的评分仅有5.6,打一星两星者不计其数,除了因为制作方面的硬伤外,最大的争议在于触碰到某些民族主义者的“逆鳞”,在他们看来,《西游ABC》的主创们既不是中国人,也不能代表中国人,更不能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肆意魔改并输出到全世界。
的确,这些主创并不是中国人,但却是不折不扣的“Chinese”。
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族群,实际上远大于内地文化中的固有范围:比如说,Chinese可以是内地、港澳台的同胞,也可以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它事关基因血脉,无关国籍和空间地理。
比如说,像马来西亚裔的杨紫琼、越南裔的关继威,或是新加坡籍却在台湾和内地发展的孙燕姿,都是Chinese。
正如中国人不能和Chinese画等号,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也不能画等号(即便都写成Chinese culture),古典的或传统的历史文化是全华人的资产,而非一家一国的专利。
所以传统故事究竟怎么改,或者如何重写,都并非一个“文化侵害”的问题(除非是早年傅满洲那样赤裸的辱华遗毒),而是一个“文化交换”的问题。
华裔的影视制作人实际上处在东西方文化的枢轴上,如果没有他们的转译、展示和重写,我们很难想象世界性的受众可以了解中华文化。
《西游记》就是一个例子,我所接触的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中华文化故事,但他们提到的名字并非“The Journey to the West”,而是“Saiyu-ki”。
这也意味着缺乏流行文化载体外输和传播的情况下,西方人只能假道流行的日漫来曲线地理解和接收中华文化。
西游记 (1978)6.11978 / 日本 / 剧情 动作 奇幻 / 渡边祐介 福田纯 山崎大助 田中康隆 池广一夫 黑田义之 青木敏 / 堺正章 夏目雅子换句话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或者中华文化未能走向世界,是因为我们没有日本的ACG或韩国的K-POP这样普遍性的载体。
因此当杨谨伦在2006年出版《美生中国人》原版漫画的时候,其实际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认知载体,它既是华裔群体自我窥视的一面镜子,也有助于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当地华人的境况。
这本书在2006年度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年度榜单,获得全美图书奖的提名,不单是因为其中华文化的风格元素,更是因为它以文本叙事的内在深度直通当时华人社群的存在困境。
正如媒体人连清川在《美生中国人》中文版导读中写道的那样:尽管他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里,他们幸运地在美国民权革命之后出生,他们幸运地处在中国开始被外部世界重新认识的世代。
但是,他们的解放在于他们灵魂的释放,他们放胆进入传统中国人未曾涉及的职业领域:艺术、政治、公务员、金融界、互联网。
他们像一个华人那样生活在一个不曾有民族主义的国家里。
他们放肆地继承着民族的记忆,他们公开地宣告着祖先的烙印,他们自由地竞争着所有的职位。
这是美生中国人摆脱悲情记忆的最终解决方案,也是《美生中国人》致力寻找的问题答案。
以作品实践或寻找现实生存和血统记忆之间的深度关联,这是汤婷婷、谭恩美等人文学实践之后的另一种媒介实践(漫画实践),如今则全面转化为影视实践。
诚然,这个领域原来就有王颖、李安,如今还有伍思薇、王子逸和闫羽茜这样的嫡系后辈,但这些作品多走独立路线,存在于文化罅隙之前。
其进入主流文化的视界,则是近两年《摘金奇缘》《瞬息全宇宙》之后的事情。
比如说,华人此前在好莱坞的历史位置通常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关继威这样在各种制作中扮演的龙套角色(如今还有大批量这样的演员),另一种是只活跃在华裔题材中的演员,尽管两者之间常有交叠。
如果《喜福会》算作一个时代突破(它证明了华裔电影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那么《摘金奇缘》和《瞬息全宇宙》更是生逢其时,它恰恰处在好莱坞思维枯竭、创意告乏的衰落时刻,需要世界性的多元文化为其注入营养;同时,它也处在各种族裔集体觉醒、政治文化更倾向于去中心化的时代。
也是出于此中考虑,《西游ABC》对原漫画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首先改变了时代背景,将原作中的1980年代移植到当代,同时也将主角的名字“王谨”更换为“王进”。
这些变化明显带着“Be confident”的潜台词,或许是《瞬息全宇宙》带来的余波,但也能明显感受到叙事基调上的不同。
剧中的王进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华裔少年,他被各种美式手办、漫画书和流行海报的世界包围,喜欢披萨胜过自家熬煮的鸡爪,希望和白人男孩做朋友,和白人女孩恋爱,简而言之,就是“选择成为一个美国人”。
虽然这很功利,但却是多年间很多移民和其子孙后代的潜台词。
如果是这种思维占据主流,华人影视作品就只能沦为社区一隅里自怜的乡愁。
但如今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即不再追求一种淹没自身血统的无差别融入,而是保留和呈现自身的特殊性,也就是在美国影视作品中成为“hero”。
Hero当然有两层意思,即文化意义上的英雄和行业意义上的主角,就此来说《西游ABC》中王班扮演的王进和关继威扮演的杰米·姚实际上是一对历史平行的角色:杰米在情景喜剧中扮演那种不断出糗、专门逗人发笑的边缘角色;而王进则是杰米视野里的终点,是那个实现了英雄梦的“自有者”。
如此来看,《西游ABC》的立意有其深度和现实性,且有知名畅销的原著漫画打底,按说是品相不俗。
但它最终呈现的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如果说国内观众对其不满意可能夹杂了一些无端的民主主义指控;但就IMDB来说,仅有7.1的评分,比之《瞬息全宇宙》的7.8来说也是回落不少。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或许是来自质感上的反差。
《西游ABC》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主观、严肃和现实的当代华裔生存的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迪士尼风格的夸张、搞笑风格稀释掉了。
你当然可以说无厘头也可以探讨严肃的命题(正如《大话西游》就完全可以做到),但它仍然敌不过迪士尼幼稚的家庭或低龄思路。
这种幼稚,既体现在许多价值定位的廉价化,比如耗费笔墨颇多的加薪升职自我成长这样的俗套设定;也体现在铺展叙事的刻意和空洞,比如说故事指向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多层环节,但没有一个能达到透彻和深度,就连校长和足球队教练,也都是我们印象中非常强烈的“刻板角色”。
主创们对传统中华故事的想象和重塑,本身并没与太大的问题,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过于实用、缺乏诗意”,缺乏诗意可能是我们对美式商业片以及他们的文化挪用最大的感觉(这当然不能套在李安或王颖身上),影片最大的矛盾就是牛魔王想要偷金箍棒毁灭天庭的赌气式反叛,人物表演空间的简陋、动作打斗上的偷懒以及糟糕的特效化妆,又让人怀疑低预算的背后有多大程度的真诚。
迪士尼启动《西游ABC》,是在《瞬息全宇宙》上映前不久,也就是说它一开始就被视为一个延续后者的项目,而且是一个明显赶鸭子上架的项目,它在剧本改编、美术设计、演员选择方面显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
又或许说,只要是华裔题材+华裔组合就被认为是“时代的补救药方”,这种对产品快餐式的理解抵消了华裔影人作为剧组主创的绝对能动性。
拿《西游记》的改写来说,原作《美生中国人》里存在三段平行的叙事,《西游记》的故事只是其中一段,仅仅在最后才实现了贯通和反转:孙悟空就是丹尼(改名后的王谨)那个烦人的表格钦西(Chin-kee),这个名字来自文化歧视性的Chink(中国佬),就如钦西的俗世样貌是一个穿着清代服饰、留着长辫子、一排猥琐的龅牙,见了西方女性就认为适合哺乳生孩子,以及操着一口洋泾浜英语对各种课程对答如流却招人厌的形象。
这些特征,以一种反讽式的描述回应了西方文化一贯以来的“刻板印象”,是原作中最大胆的笔触。
但在如今过于政治正确的环境下(无论在美国还是再中国),类似的描述已经绝无可能,即便加了最终的反转也不行。
由此,粗鲁的孙悟空就变成了吴彦祖——他是华裔或亚裔世界认可的最帅的形象。
原著中的钦西和孙维臣则被合并为一个人,他的槽点就只剩下作为FOB(Fresh OFF of Boat,即初到美国的华人)的傻气,他对王进“想成为白种人”的频谱式干扰,也就失去了原初的野蛮效应——漫画中的钦西会在其白人伙伴的饮料里撒尿(孙悟空作为一种传统符号,代表的恰恰是野性未除、能力过剩的异类在另外的环境中缘何只能收获最大程度反感的),剧中的孙悟空就只能在蟠桃会上抢麦来讽刺其潜规则,但又因为这种“真性情”被纳入仙班。
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深度辩证刺激转化为一种浅白意义上的“文化护航”,即孙悟空父子(以及西游宇宙当中的济公和其他神灵)在帮助王进这位普通的华裔男孩达成梦想,他果然是所谓的“第四卷轴”,是能改写命运并且拯救天国的本源力量。
剧中另起炉灶虚构的卷轴有四,前三个是纪律、交流和哲理,而第四卷轴则是“力量”。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防弹武僧》中的神秘中国卷轴,正是因为蕴含了巨大的力量才引得邪恶的坏蛋竞相争夺——在《防弹武僧》中,这个源自中国的卷轴力量最终转移到白人小混混卡尔身上,这是那个时期白人兼收并蓄的叙事内核;如今,力量讲求回归其本源,东方的力量只能由东方来消化和继承,否则就是文化上不正确。
虽然从《防弹武僧》到《西游ABC》时隔20年,相当于从《卧虎藏龙》到《瞬息全宇宙》的间隔,但此中华裔题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仍然是如何展现,以及展现给谁的问题。
就像《卧虎藏龙》曾经在国内差评如潮,被认为是阴阳怪气为西方量身定做,但后来人们对它的接收、平反和膜拜,证明当初的结论是自身的封闭文化长期隔绝于世界文化而衍生的偏见和寸光。
回到《西游ABC》,我们自然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症结让然是文化展现给谁的问题,是展现给国人、自我(美籍华裔)还是世界?
在这种展示当中,最低级的当然是外宣,外宣绝不等于展现给世界,因为它最终只能变成内宣,只能内爆舆论高潮并且进一步封锁自身的边界。
至于展现给自我,那些华裔社区的独立电影、文学、艺术和各种载体,早已经承担了这样的任务。
问题仍然在于第三个目标,如何将中国展现给世界,将传统文化以适当的载体推向世界?
就展现真实的中国而言,贾樟柯、王兵等代表着越来越小的出口,若非有着被称为“窄门”的电影节系统也很难做到,且只有艺术质量能保存其火种;就展现传统中华文化而言,国内电影人难以做到(无论出于政策、经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国外电影人也难以做到(除非他们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最终还是华裔影人最能肩负这样的传播使命。
我们或许常常感知到华裔作者在探讨中华文化方面的滞后,比如说他们谈及的对象仍然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李小龙、邓丽君,让我们经常怀疑彼此不是一个世代的人。
但话说回来,能在大华语范畴内引发共鸣的,仍然是这些文化图腾,就此内地数十年来的“新文化”并没有足够的代表性感知力或国际传播度。
比如国人耳熟能详的82版《西游记》,在国外并没有那么普及,它在国内被视为经典也是因为某个时期的代表性;它的“制作精良”,也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文化工程。
这种无限预算、精英群集、集体排练、跨越各地取景、不限制作时间且无限度投放的项目,如今在市场经济世代早已灭绝。
海外华裔,可能和绝大多数国内华裔一样,没有看过《西游记》的原版小说,后者的感知更多是从82版《西游记》得来,就像某些村落的村民会对左大玢强行跪拜,因为村子里的菩萨画像就是依其所绘。
而对前者来说,对《西游记》的理解更多是根据一些不同的漫画改编,以及家长们的过往讲述,再加上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这种视觉上的想象必然有很大不同。
对他们来说,《西游记》这个经典不可谓不重要,但82《西游记》这个文本,以及它树立一种绝对视觉标准的作用并不重要。
让《西游记》的故事走向世界,日本、韩国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达到,而国内作者竟然做不到,这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国内经典≠国际文化的方程式。
国内高认知度、高流量的文化(如果能称其为文化)只能停留在内部,这种鸿沟只能由外部的作者来填补;海外华裔影人或许会考虑这种使命,但他们在行业中一未占据有利位置,二来人数有限,想要孤立操作文化融通也是非常不易。
花游记 (2017)7.32017 / 韩国 / 喜剧 爱情 奇幻 / 朴洪均 / 李昇基 车胜元甚至,即便偶尔让华裔影人处在这种掌握自身作品的位置,他们的困境仍然非常直观,首先是华裔影人创作的作品,无论是主题上还是风格上,都不容易和内地乃至港澳台地区的观众共情,因为这些视角和风貌总是过于西方;同时,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西方的资金、发行和受众审美的总体关系,如果要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必须考虑到一种他们习惯进入的思路和语境。
除此之外,华裔或许还要达成自身的思考和共情,电影在此能够起到一种仅次于血缘的纽带作用。
这就让影片必须聚焦到华裔的身份、家庭关系、社会定位、族群认知的话题上。
无独有偶的是,像北美的日韩等族裔也不乏此种态度和境遇,但他们的优势是有着更大程度的文化贯通式纽带。
近期日韩裔主创制作的《怒呛人生》和这部《西游ABC》一样都聚焦了当下的生存境况,且都用了“蜂鸟”的隐喻——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亚裔都是疯狂挥动翅膀才能不掉落下来的蜂鸟。
如果日常的华裔尚且是“蜂鸟”,那么作为电影人的华裔显然就负担更重了。
他们既要面对不熟悉中国文化、不具备文化代表权乃至涉嫌辱华的指控,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国外的资金链、展映环境和观众审美,此外还要顾及自我群体的存在感受。
要在三者之前达成一种共识本就不易,在当下文化割裂感越强,越来越讲原则和上纲上线的极限语境之内,就根本是不可能的。
几个月前,杨紫琼和关继威在奥斯卡颁奖礼上都没有提及族群或族裔,而仅仅是谈及梦想,包括最熟悉的“美国梦”,这些铁树开花的奇迹可能是个别契机下的成就,但不能代表普遍——这一点,想必他们各自都心知肚明。
甚至说,期待华裔商业制作在《瞬息全宇宙》之后继续涨行情也是过于单纯的想法,《西游ABC》只不过确认了这一点,即便目前好莱坞确实对于演员方面有一定需求(比如漫威宇宙就安排了刘思慕演尚气,杨谨伦则在和DC合作新超英孔克南),但这种文化制约、夹缝求生且近乎腹背受敌的境遇里,华裔能选择、能做大、能被接受的项目显然是个未知数。
【虹膜】
看了四集,简直极品,中国神话故事又是附带,主轴还是讲亚裔在美国的一点点现状,小孩需要勇敢发声,大人需要升职加薪,就陈腔滥调的那一套,政治正确永远逃离不开这些老掉牙的展开和说辞。
乱七八糟而且无聊 有些地方真的很鬼扯 还不如直接讲男主在学校的故事 加了西游记的内容是噱头吧 很难评
剧情崩咯,吴彦祖和杨紫琼也拯救不了迪士尼奇怪的品味……和西式中餐左宗棠鸡有的一拼,老外自以为的孙悟空,和卖家秀差很多。两开花不了,谢罪警告。
神作,可惜中文名挂了西游两个字被各种judge……其实只关乎ABC,you're worlds crashing into each other, you're all the pieces merging into one.
天雷滚滚
“????”“哦,尚气的导演啊,那没事了。”
Jim Liu好看!真的很飞很尬很莫名… 以及美国高中生活bully每次看都觉得太有毒了
阿祖……你为什么……这个妆造……
热烈庆祝第一届好莱坞华裔演员团建大会圆满成功。(我是真的去翻了演员表又回头看了下E04,才发现Jimmy O·Yang饰演的是缺水龙王敖广)
主要还是美国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成长困惑主题,不过是借一次冒险来对自己说一句我认识自己了,故事塑造牛魔王人还怪好的,只不过他没找到自己的样子。
3.0/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最后一集还不错。但是他们中文太烫嘴了
借着西游记人物讲了个奇怪的故事。我倒不觉得这么个中为洋用的故事有什么问题,但你既然说的是天宫大战,放了那么多ABC的日常又是干嘛呢?两个主角的内容完全是割裂的,简直就不像是同一部剧。这实在是让我有点不能忍啊~~~个人评价:B-
总体上看起来还是差强人意,不过这种中西合璧的混搭创意还是蛮好的,值得推崇。希望能再接再厉,下一个更好。
很多潜力都没发挥出来()迪士尼好小气
用老套的剧情正面地把黄种人的拧巴生活拧巴地位给摆在台面了,并且自然地植入中文内容,虽然这几个演员中文都不太行。最后一集着实把我笑坏了,观众的痴呆和教练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
还是挺有趣的,虽然充满了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不过基于奇幻元素来讲 ABC 的故事还挺好玩。
男二好帅,帅版王俊凯,第八集致敬了日版西游记的片头曲,剧本身有点糙
从指定唯二的黄种人面孔做朋友,再到类似鸡爪、茶这类最浅显片面的符号笑点;当中的触及和赋予角色的后代经历,其实和《初来乍到》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升格——在“亚裔故事热”的当下,它显得有些迟到。但故事中所塑造的多重世界:充满奇想、翻新经典的大胆发散,尴尬、格外真实的校园生活,甚至是关继威荧幕内外动情到半真半假的剧中剧,都切换得灵活自如;并且在每个部分都找到足够出色的演员,让其得到最有趣的诠释,也同样铺垫上最引人期待的后续。Disney+在手握两大IP出产的各种“流水作”之外,它成为是最独特的存在;或者说,它的发生就是独一无二的。
哇金曲串烧。
作为青春校园剧,挺好看的,充满想象力,大闹天宫拍的很逗比,两个主演选的好,尤其维辰,长相俊秀,说话的样子真有点年轻时吴彦祖的模样,吴彦祖还是这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