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橡树酒馆
The Old Oak,老橡树,让我们酒在一起(港)
导演:肯·洛奇
主演:戴夫·特纳,厄布拉·玛丽,克莱尔·罗德格森,特雷弗·福克斯,克里斯·麦克格莱德,科尔·泰特,乔丹·路易斯,克里斯茜·罗宾逊,克里斯·戈兹,简·帕特森,亚瑟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英格兰东北部煤矿工业区的小村庄里,汤米·乔·巴兰坦经营的老橡树酒馆是村里的最后一家酒馆。一天,一辆满载难民的大巴车驶入村庄,这些难民即将在村里安家。即便自己收入微薄,巴兰坦还是热心帮助难民女孩亚拉,两人之间发展出了坚固的友谊,村民也在两人的感召下逐渐放下成见,走向团结。详细 >
@小西天。染着旧时代光晕的乌托邦一再失效,只不过曾经来自灾难、剥削,人们罢工、互助,而如今公贼必得来自我们内部。伴随着水压上升,只要稍微松一松接口,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仍然愿意将镜头对准那些重要的、确凿正确而无解的事情,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但勇敢的选择,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咏叹。也呼应了影片中的“相机”。生活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只需要食物。
#2024.46# 大概率是肯洛奇的封笔了。一如既往的关注边缘群体,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客观冷峻。拍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通过电影想给观众带来点什么。
第5。我有病吧,非得周四大晚上耗费路程来回100分钟来看这2小时完全不符合实际又贼拉无聊的电影。女主长得太像研究生同学了说话声音也很像accent一模一样。我真的服了!对阿真的喜欢不起来,试过了完全做不了本中国人的朋友,所以看的更煎熬了。翻进导演主页发现看过两部,印象都还不错的,为什么这部这么尴尬啊,所以我说老白男不要轻易触碰难民话题,会变得不幸。讲不出来一点的。
三星半,还是那个肯洛奇,难民、种族问题,欧洲落寞等等的社会问题,但依然那么扎实沉稳,每个角落的苦痛都可以用善良来抵御,保持希望与爱,治愈并坚强前行。#金鸡影展 2023
纪实风格和生活流那些细腻、真实的优势在这部里黯然失色,来到小镇的难民群体、自以为是捍卫主权的小镇居民,引申开来仍旧是一个闯入和接纳的古老命题。选择酒馆作为主要的叙事空间,对准了最无理取闹、最会夸大其词的一群酒鬼,他们无所事事,靠酒精消磨时光,让人看得疲软无力,大量台词的堆积让整部影片漫长无比。结尾也看不出感动,只有高高在上的伪善…
肯洛奇式的平实、关切,但也让人如坐针毡,一种无力的凝视比《枯叶》中远远地一瞥更为让人如坐针毡。它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那些既痛心疾首又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别过脸去。如果不能把它展示地更深、更彻底,那其实完全无助于人们继续寻找解决途径,甚至连情感宣泄的记忆都没有
同样是本地失业底层,有人好,有人坏,有人变好,有人变坏又醒悟。绝非将难民置于本地底层之上 (竟然有人理解成这样) ,而是不要底层互害。送女孩回家的戏除了引爆戏剧冲突外,还鲜明地展现了本地人厨房一样空荡荡。大搞 (非计划的) 公社,作为人彼此关爱,相互团结,就像当年的罢工一样,团结罢工不是因为你们都是英国人。最后过于童话的结局跳出了一贯的写实风格,洛奇这是打算抓住最后一点机会竹筒倒豆吗?
第一次看肯洛奇。能想象他拍工人阶级的故事应该好看,前半部分各说各的怪话像在读人类学访谈,重新开始生活的救赎虽老套但是感人,后半部分的走向太过刻意,看到和解竟然是以把Yara的家变成哭墙达成,我真是吓得差点从座椅上蹦起来。导演,您理不理解有时候怜悯也可能是强者对弱者的特权?(题外话:mubi go真的好好用啊)
首先我觉得叙利亚小姑娘刚来就对着人家拍拍拍是很不对的,拍普通人首先要得到对方的许可。后来相机坏了修的过程也很不理解,凭什么你的一个相机就特别了,别人的两个相机就可以直接卖了?再然后,不能互相理解才是正常的,让那些当地人对一群语言不通的天降居民说欢迎才奇怪吧,根本没有看出你们融入的努力,凭什么当地人要接纳zf的作为呢?最后死一个没见过的人,全村出动我也是不理解,可能是文化差异吧……
[Cannes 2023]我知道肯·洛奇是个好人,但……这么生硬的solidarité宣传片可能适合在政府机构放。
老摄影家的作品是个亮点。。。
这个世界需要慈与善。这是晚年肯·洛奇极为温情的呼唤了。
#Cannes2023-39 老左派的视角,对工人阶级处境的同情与关怀,对其狭隘性和种族主义的批判,对难民问题的思考,对英国社会阶级问题的永恒关注,这些都是肯洛奇身上的迷人之处。对于他来说,拍片已经不是为了超越曾经的自己,而是让自己对社会保持敏锐与体察的方式。希望年薪6万英镑以上的家庭每年强制观看肯洛奇电影。
实在是过于乏善可陈的故事,角色都很扁平。肯洛奇电影中本应深刻的社会症结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3.5 问题是不少,可似乎总是忍不住站在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老导演一边,回头想想老橡树,它根本不是一个描摹特定对象的故事——曾经辉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今萧条的小城,曾经团结一致的集体型生活方式,如今原子化的一颗颗孤独的心,外来人员涌入,土著的激烈反对和歧视,它完全书写的是普遍性的现象,而立场两方的旷日持久的激烈矛盾冲突,如果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有相当理由,想起多年前默克尔时期科隆发生的令媒体都震惊到失语的事件,困局死结何其深重,究竟该怎么做呢,肯洛奇片中也不无悲观与伤痛,但个人的微小善意,从朴素道德直觉层面出发的方向,终将是我们应当去坚守的;本片最大问题可能是临界于剧情与纪实的不定,众多素人演员表演,剧本上比如父亲铺垫太少结尾显得不真实,都显得电影有种与资深老导演不相符的莫名生涩 #影鉴
最后的画面有一种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美。
好漫长的113分钟
从女孩在大教堂痛斥伊斯兰国的罪恶开始,就不太能入戏
每次看肯洛奇的片子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片子里发生的事情在全世界也同时发生着,近些年关于社会问题好的影片太少了,大家都在关注着屏幕背后的那个世界,仿佛现实世界无事发生一般。
虽然难民题材已多到满溢,但肯洛奇藉由「照片」这一核心意象,在结构上还是作出了努力——从开场的照片连拍引发冲突,是为序幕;继而尘封20年的矿难照片重见天日,回溯历史牵出心结,剧情开始展开;女主为小镇居民拍摄的生活场景,是高潮的标志(这段过于煽情了);直至象征父亲的相机放在父亲照片前,是为一个人一段经验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另一段经验的开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本土居民和外来难民刻板化的描摹,对阶级、战争等议题直白而浅层的涉及,人物之间松散而不可靠的联结,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解决冲突方式(幸好结尾没有给出更光明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