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梦露

Blonde,金发女郎,金发美人

主演:安娜·德·阿玛斯,阿德里安·布罗迪,鲍比·坎纳瓦尔,朱丽安妮·尼科尔森,莉莉·费舍尔,泽维尔·塞缪尔,埃文·威廉斯,托比·哈斯,大卫·沃肖夫斯基,卡斯珀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金发梦露》剧照

金发梦露 剧照 NO.1金发梦露 剧照 NO.2金发梦露 剧照 NO.3金发梦露 剧照 NO.4金发梦露 剧照 NO.5金发梦露 剧照 NO.6金发梦露 剧照 NO.13金发梦露 剧照 NO.14金发梦露 剧照 NO.15金发梦露 剧照 NO.16金发梦露 剧照 NO.17金发梦露 剧照 NO.18金发梦露 剧照 NO.19金发梦露 剧照 NO.20

《金发梦露》剧情介绍

金发梦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金发梦露》改编自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的畅销小说,大胆地再现了好莱坞最不朽的偶像之一玛丽莲·梦露的生活。从她作为诺玛·简的动荡童年,到她的明星地位和爱情纠葛,《金发梦露》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探索了她的公众自我和私人自我之间日益扩大的割裂。该片由安德鲁·多米尼克担任编剧和导演,由安娜·德·阿玛斯领衔主演,其他演员阵容包括鲍比·坎纳瓦尔、艾德里安·布洛迪、朱丽安妮·尼科尔森、泽维尔·塞缪尔和埃文·威廉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拨浪鼓咚咚响破军X档案隐身人盒子24小时营业走进看守所大话武林2恐惧天使睡美人之终蜜月期异人之下第一季老笨热门作品死亡之舞青春密语第二季欢乐时光7天之前印度媒婆第二季上帝之手第二季应召生涯我的狗蚪蚪偶像活动~被盯上的魔法偶活卡~媳妇的美好时代未来的太阳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翠狐戏夫目击证人Oh!珠仁君后宫·甄嬛传铁血尖刀异界群敌代码重组

《金发梦露》长篇影评

 1 ) 三个梦露

特别同意下面有一篇很短的影评,看了三遍。

主要观点除了很明确的“这是一部烂片”、“导演过于自大陈旧”之外,还提出了有三个梦露。

第一个梦露:梦露本人,icon形象承载者,是啥样的无人知晓。

第二个梦露:1954年到1961年左右的大众形象梦露第三个梦露:icon化以后的梦露,大概1961年左右开始的。

梦露一本人,很可能就是个勇于付出代价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女人,既不是所谓悲惨的性感女郎(生前),也不是什么女权先锋(后世),梦露一本人是谁不重要,但她和她的团队,是打算在她生前就把她的外在形象从第二个梦露转型到第三个梦露的。

换句话说,如果故事正常发展,梦露可能活着转型成“严肃的左派知识分子”,只是一些意外(也是因为作为梦露二造成的生活习惯紊乱,安眠药过量而不是什么鬼扯的自杀,她一直很明白自己将从梦露二转型到梦露三,这是她和她团队的计划,她36岁了,不可能继续sell sex,从这一点来看,她就是理智而清醒的,完全没有自杀动机)把这个过程打断了,反而造成了一个悬念。

讽刺的是,在她身后,icon形象的制造者,在icon承载者本人已经入土的情况下,帮她完成了这次造神。

梦露二,已经成了梦露三,而且越来越偏向梦露三。

好莱坞是很善于制造“形象”的,聪明的一线巨星们,都知道自己只是“形象”的承载者,群星璀璨,“转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李小龙意外早逝,好莱坞在他身后帮他完成的不仅有转型,甚至还有成名。

在西方,他的最终形象定格在有真功夫很能打的东方武学哲学家。

是不是本尊,已经不重要了。

明星本身会不会对自己穿着“外衣”感到烦恼?

也许经常有,但这已经不重要,观众也不感兴趣。

相对于这些由于早夭未能在生前完成转型的大明星和icon,也有更多的人活着完成了转型。

有多少人还记得凯瑟琳·赫本早年的形象也是性感美人?

大家只记得她是强力女人、伟大演员。

这些巨星经过转型,基本上“埋葬”了转型前的形象,最后寿终正寝,大家只记得她们最后定型的形象。

梦露由于意外死亡,梦露二和梦露三的形象却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人群之中,这就是因为梦露二和梦露三两个形象都深入人心,不同的观众只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因为,梦露活得不够长,梦露三不足以完全埋葬梦露三。

凯瑟琳二却已经被凯瑟琳三(凯瑟琳大帝)埋葬,因为她的一生是足够完整的。

李小龙就根本没有李小龙二,因为他在李小龙二有机会出现以前,已经死了,所以世界上也只有李小龙三。

这也许也是因祸得福,造成李小龙人设毫无分裂,照样定型,在他身后变成了icon。

所以,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没有人承认的梦露四,所以不仅梦露二和梦露三的粉丝都反对,梦露三的粉丝甚至会被导演编出来的这个梦露四震惊和恶心到了。

这么说来,所有icon恐怕都是这么被各种力量包括他们自己的运作千辛万苦被造出来的,而能成为icon的材料又特别难得,所以好莱坞历史上的大小icon其实根本不会超过40个。

跑个题,其实这种形象转型,不仅存在于好莱坞,其实遍布整个历史,前朝皇帝的形象,在后代笔下渐渐异化,以朴正熙为例,近年频繁“被黑”,而韩国人距离朴正熙年代越来越远,记忆越来越模糊,三十年以后,等那些50后都死去,还会有人记得朴正熙二吗?

(这篇文章不指望多少人看懂,一点小感触)

 2 ) 尊重痛苦,尊重职业,尊重他是一个人

(比去年那部曼克不知道好看到哪里去,看看这评分,咱也不知道现在的观众浑身G点到底爱看啥)本片再现电影作为影像艺术的魅力无可取代,大量对待女主角正脸特写,安娜的表演完全压住了镜头的凝视,可以说这绝对是她的代表作,扣一星是觉得尺度太小,只有腰部以上裸露,不符合影片的风格,也有可能是为了院线剪了?

不过如今日趋保守的社会面评价,很难让演员在大荧幕上全裸了,大家都得穿着内裤做爱(简直滑稽)对于很多负面评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事实上现在就是这么割裂,女性主义在新旧交替中苟延残喘,女人应该在什么位置先不谈,而是我们女性观众无法面对真实。

这电影从来不是玛丽莲梦露传记,而是一个叫梦露的女演员在电影圈摸爬滚打的其中一面,去分析她与梦露在真实性上的差别毫无意义,就当看铁齿铜牙纪晓岚不行吗?

雍正王朝里的雍正也不是历史上的雍正呢。

对于很多人在短评里的差评,我恰恰相反,对一个电影的评价当然很主观,但不管你有多么自由的主观,都应该紧扣电影情节来,脱离太远就不是这个电影所该承受的。

电影开始浅浅交代了女主角梦露的背景,一个母亲精神病父亲缺失的家庭,没有过多地着墨于她童年多悲惨,事实上也没有多悲惨,许许多多不幸童年之一。

很快情节上就进入了她当演员这段经历,一个相貌身材姣好的女性演员在电影圈,不难想象她会遇到哪些事,公众对女演员要承受的这些性别压迫其实并不在意,也不会感同身受,但仍然引起大家的不适,充满矛盾和尴尬的不适。

所以我觉得本片在这一点上非常保护女主角的扮演者安娜,那场潜规则的戏拍得太温柔太干净不那么现实,这也许是本片定下的第一个基调,它不是来给你揭示演艺圈的残酷的电影,而后和两位英俊小生的亲热戏,感受不到太多情欲的成分,在虚幻和真实之间倒更像是为了表现梦露破茧成蝶的姿态,这大概是本片尺度最大的一段,但你看嘛也就这样了,和早些年我们看过的欧洲电影没法比。

所以我完全不理解大量对本片裸露的批评,你们对裸露的批评比裸露本身多太多,脏太脏了。

而与恶评完全相反的是电影没有过多渲染裸露和性,电影的几场重头戏都给了女主角创作角色为角色付出的过程,这是严肃认真的职业展示,她是一个演员,她在工作。

如果你把她当成一个人,尊重她的职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不会简单粗暴地说这是剥削,这不值得拍出来。

这必须拍出来,必须让所有人看到,大荧幕上的金发美人不是脱掉衣服,露一个胸,抬一下大腿就能获得成功。

她在那里,并不完美,甚至有点狼狈,但这就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她呈现出来,你直视她,你们互相看着对方,别轻而易举地说代入自己感到不适,你做不到的,只要欣赏就好,出于对这种付出的一种尊重。

但我们女性观众,他们对女性的欣赏极其狭窄狭隘充满偏见,昨天我看到一个好笑的说法,说男人在物化女性,他们看到女人只想艹。

我们女人对女性只有欣赏,并不会有肮脏的想法,然后被赞到前排。

这句话言下之意,无非是大多数女人觉得性是肮脏的,尤其是对女人产生性欲是肮脏的,然后他们理解的物化就只有性,其他地方的人不了解,但中国女人为什么那么惧怕面对女人的性?

女人的性身份在这里时时刻刻都需要被净化。

对潜规则也只是我以为电影过后,大家会讨论女演员在行业内的处境,毕竟电影里那么明显,但显然大家也不关心女演员的处境,看上去你们在同情某个具体的梦露,事实上无视了所有梦露。

电影非常直白地揭露了潜规则底下每个人的面貌,但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

既然习以为常了,你们又在不适什么呢?

又在骂什么呢?

这种割裂,我不知道怎么表述?

前天我还说来着,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犯贱,让她们不舒服的方法极其简单,只要把他们正在做的事如实表述,就能让她们如坐针毡。

你们女人每天都在下跪舔男人的蛋,每天都在献出自己的屁股,努力张大嘴巴吞下去一滴不剩,你们在不适什么?

这不就是男性恋的日常吗?

而且还没有酬劳。

我没有评价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形容词,只是描述了这些动作,有些人可能就看不下去,觉得特别脏,为什么?

女演员是商品,是208W,这不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吗?

导演还是对女主角太温柔了,给她安排3P的两个是年轻小伙,不是秃头肥猪。

按照现在普遍的逻辑,女演员就是雌竞的代表,韦恩斯坦事件里,那些被艹的金发美人,遭受了多少辱骂,她们还要面对韦恩斯坦畸形的3CM,有几个人同情?

没少讽刺辱骂她们活该,她们可以选择不做演员的。

本片给了这些金发美人一次展现自己208W背后的一面,公众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他们不想看到,虽然女演员饱受性剥削,性侵害,但又怎样?

观众不想看到。

前面我说了她们不是惧怕性,她们倒是很热衷欣赏优雅的男妓《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喋喋不休对你说教,我们女性观众对此感到舒适,哈,讽刺吗我(个人)认为的女性主义,首先你要让女人出现在画面的中央,让她开口说话,让她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她展现残缺的一面和挣扎,让她述说自己的感受,感受本身并不需要接受审判。

而不是她是一个残疾,然后给她安排一个好男人照顾她,把她照顾的服服帖帖,电影大量描写这个男人如何照顾她。

这是两种电影,我们再一次知道观众只想看到男人照顾好女人,这画面令人舒适,而不是一个女人出现在荧幕上,以扭曲放肆野蛮的姿态,令人不适!

而对于我,只是遗憾无缘在大荧幕上欣赏安娜的表演,也许有很多人无法体会和理解,作为观众,可以在大荧幕上近距离沉浸式地欣赏一位女演员如此卖力酣畅淋漓的演出,是多么享受啊。

 3 ) 彗星美人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1.或许从这位《综艺》杂志影评人的评价来说,“一场隐藏着原始尖叫的甜美表演”是看似深刻地从本质到表象称赞表演的评价,和现如今最时髦最流行的心理学上,所谓的{微笑抑郁者}有着难以言喻的相似性,这对于多米尼克的《 Blonde》而言,像是某种揭示:眼见的外现中永远光彩夺目、明艳无俦、笑靥盈展的梦露,内心里始终掩藏着巨大的悲伤与抑郁需要释放与缓解...... 当然,传记片如果不能揭示所谓普通观众们对传记主角“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从最基本的类型片层面上,可能就已经要被划归为不合格的那一类。

而当把“鲜为人知”作为一个神秘/惊奇(揭秘/解答)来构建影片,赋予“众所周知”的是“假面”,后来居上揭示“假面”指向揭示的反讽,前后对立,知与不知的张力自然就会成为传记片有效戏剧性的一个来源。

但神秘/惊奇作为悬念的低端结构,运用在传记片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难以忽视的忌讳,就是用“原来如此”来封闭叙事,因为知不知的裂缝撕扯迫使观众无时无刻地都在意识到,银幕上的传记主角其实是在“表演”而已,进而引发这并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历史原型人物”(比如本片),最终导致“不过如此”的轻蔑甚至敌视危险。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无懈可击的方法,就是找历史原型的本人来扮演传记原型的自己,进而出现“卓别林本人去卓别林模仿大会模仿卓别林最终只能得到第三名”的悖论笑话...... 这也从传记片旨趣上“再认识”本质上说明,{微笑抑郁者}式和诸如{PTSD}式、{原生家庭}式等等“再认识”构建,是对外部环境和秩序的彻底切断,指望一种“神奇”接近魔法的心理技术,经由声画手段,表现人物的内心只有我导演知道的表里不一“唯我论”。

那么面对微笑抑郁者式传记,要么必然过度反应,要么只能三缄其口,几乎就成了两种极端的结局。

极端恰似乐与悲,加诸在梦露身上圣女与妓女的符号极端,总是占据着对梦露的认识与再认识。

当然,从认识顺序的角度上说,并不意味着人们意识不到一个非常简单的中道,即在圣女与妓女之间,还有着一个叫做诺玛·简的普通女孩的选项,这是认识的真正起始,是大部分女星的成名之路的起点,也是《 Blonde》叙事的开端。

2.在《 Blonde》的故事中,电影从始至终都捏住一个问题不放,就是梦露找寻自己的爸爸,并且最终也是寻而不得没有答案。

对于梦露的再认识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庸俗的问题,但换个角度看,这却是一个梦露的人类学解释问题。

人类学的解释中,梦露有一个平凡、贫乏且神经质的母亲,和一个神秘、显赫却不知道在哪的父亲。

这不禁人想到,在《会饮》中,苏格拉底转述曼提尼亚的女先知狄欧蒂玛叙述说,爱神(Eros)爱若思究竟是谁的神话......传说,当时是美神阿芙洛狄忒的诞辰,诸神举行宴会,出席的有智慧女神梅蒂的儿子丰饶神波若。

他们宴饮结束的时候,贫乏神贝妮亚来向他们作节日例行的行乞,波若因为喝多了琼浆,走进宙斯的花园,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贝妮亚由于贫乏,很想和波若生个孩子,于是就和他睡到了一起,怀上了爱若思。

爱若思诞生为一个非为不死神明,也不像有死凡夫的精灵,由于是丰饶神与贫乏神的孩子,爱若思就总是处在这样一种境遇中:它永远像它母亲一样贫乏,它却也始终像它父亲一样追求美好,一会发荣滋长,一会枯萎凋谢,它得来又失去,不断流转着...... 3.《 Blonde》正是从这样一个叫做诺玛·简的普通女孩的人类学溯源开始,揭示梦露终其一生处在某种贫乏却渴望某种丰饶的过程。

从来就没有什么泪流满面的父亲-卡西 但结尾的明信片揭露了“父亲是谁”的真相,死亡的卡西寄来的童年包裹,正和开篇序幕中诺玛·简与妈妈在巨大的山火中,向虚无缥缈的所谓顶级山顶防火别墅驶去呼应,父亲只是一片明信上的空白,一场烈焰焚山的空寂,代表着难以触碰、遥远、毁灭的谎言和虚无,也和我们已知晓梦露早早香消玉殒的史实贴合。

所谓丰饶美好其实只是虚无,那些梦露与之结合和交往的爸爸们,甚至连两位星二代也算(因为他们假冒诺玛·简父亲口吻的来信),之间产生的“爱”,也就充满了谎言的属性。

正如狄欧蒂玛在之后对苏格拉底的教诲:爱追求完满,但爱永远不可能完满,爱像爱若思一样想占据美好,并永久占据美好,但凡人注定有死,想永久占据美好,就需要克服死亡,而凡人能达到不朽的唯一途径,就是孕育.........所以可以看到,梦露的几次流产,无论是自己选择、意外事故,还是被迫无奈,正是她与父亲们之爱永远不可能的证明。

但谎言之所以是假的,是因为它让人以为它是真的,就像流产必须要建立在真的怀有一个孩子的前提之后,表演之所以是表演,表演者可以开始表演,同样是建基在真实的感受之上。

确定与真也正是因为有了不确定与假遮挡在前,有了可以解蔽的现实意义和足以审视的判断距离,去看到永远缺乏渴求完满的梦露 和 爱欲相似的真相阶梯。

那就是,人即便不孕育,不去想超越死亡,甚至对最基本的合理性毫无诉求,也是在时刻变化的,变化是人的某种形式和性质,人可以意识到变化并理解之后,就会被迫的观察并实践这种变化的法则,而法则一定是公共的,爱欲追求美好、抵抗变化、超越死亡,一定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

集中注意注重外在的花哨、浮夸和痛苦的镜语与叙事,把梦露这个人物忘记,去看梦露的名望声誉,那同样是绝对属于她自己的事物,不过名望与声誉,是靠不属于自己的承认获得的,而承认,是他人的,是超越梦露属己范围由外向内的非属己之物。

获得承认,其实也相当于获得了不朽,获得了爱。

直到最后一幕,那些看似华丽的声画、童话、男性幻想、梦幻星光,终于汇成大流,消逝在梦露的死亡中。

“书写人生故事的时候,你该如何下手?

”梦露离世之前不久某次接受采访时,曾自问自答过这样一个问题,“真实的故事,往往极少能被大家传诵。

越是虚假的东西,越是……所以,书写人生故事,第一步就是要基于真实。

” 源于真实、混合了偶然与必然的现实一刻,梦露的光环正是她的死亡 {The princess, the little girl, the goddessand and the prostitute was dead; you are alive} 而活着的你,无论承认梦露与否,她的不朽和她的逝去,依旧有着的欧茨浮生如梦叙说的,从那个时代偶像陨落到的这个浮华时代爱殇,悲剧的终点或依旧可能是爱的起点。

 4 ) 玛丽莲梦露从没堕过胎,不要再造谣了!!

都2022年了还有中国人信这种反智谣言的?

我看到居然还有人说她堕胎13次的?

知道流产十几次是什么概念吗,当她是超人?

😱我生物学的不好,打胎13次那子宫还能存在吗?

频繁打胎很伤身体的,难不成梦露是终结者再世?

梦露去世的时候才36,她16岁结婚,如果从16算起20年打胎13次,她应该拍不了电影,得长期卧床养病,多次打胎子宫损伤极大,五六次就不能再怀孕了,损伤的子宫内膜已经没有受精卵着床的条件了,打胎13次还能怀孕这是医学奇迹吧。

我专门查阅了梦露的尸检报告和官方网站以及权威传记,尽力为大家还原一个真相吧。

事实梦露从没有堕过胎,她和丈夫米勒有过孩子,是意外流产。

还有一次是宫外孕,不摘除输卵管里的受精卵,会越长越大,威胁女性生命。

有真实记录的只有这两次。

梦露一直都想要个孩子,嫁给阿瑟米勒后这两次意外流产让她痛不欲生,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摘自妊娠和婴儿流产纪念日官方网站:https://www.immortalmarilyn.com/the-secret-pain-that-marilyn-monroe-shared-with-so-many-women/ Sadly for Marilyn, her struggles to conceive and miscarriages played out in the public eye; unlike so many other women who went through the same struggle Marilyn wasn’t given the choice of keeping her losses to herself. But in true Marilyn fashion, she faced the press and shared the truth with dignity.Marilyn wanted a baby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but that joy was denied her. Suffering her entire adult life from endometriosis that caused severe menstrual pain, Marilyn also struggled to conceive. Her attempts to have a baby with third husband Arthur Miller ended sadly in miscarriages, with an early one reported during filming of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in Englan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56.令玛丽莲难过的是,她怀孕和流产的挣扎在公众的视线中展开;与许多经历过同样挣扎的女性不同,玛丽莲没有选择自己承担损失。

但在真正的玛丽莲时尚中,她面对媒体,有尊严地分享真相。

玛丽莲最想要的是一个孩子,但这种快乐却被病魔剥夺了。

玛丽莲整个成年期都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严重的月经疼痛,她也很难怀孕。

她试图与第三任丈夫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生孩子,不幸以流产告终。

1956年夏天,在英国拍摄《游龙戏凤》(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时,曾有过一次流产的报道。

In 1957 she suffered an ectopic pregnancy requiring emergency surgery. She was hounded by the press throughout. Rushed into the city from her summer home in Amagansett, she was wheeled into the hospital for the ectopic surgery with a blanket over her head to protect her from the press, but could not avoid being forced to smile for them as she left. 1957年,她因宫外孕需要紧急手术。

她始终受到新闻界的追捧。

她从阿马甘塞特(Amagansett)的避暑别墅匆忙赶到城里,被推到医院进行异位手术,头上盖了一条毯子,以保护自己免受媒体的报道,但在离开时,她不得不为他们微笑。

失去孩子后面对记者强颜欢笑的梦露

Her smiles were hiding a broken heart. The moment the car pulled away and the reporters were gone, the smile faded too and Marilyn faced her loss.Marilyn lost another child, further along in her pregnancy, shortly after the filming of Some Like it Hot at the end of 1959. The pregnancy had already started to show and is visible in the film. While she escaped being photographed that time, her loss was once again publicized in the newspapers and gossip columns.她的笑容隐藏着一颗破碎的心。

当汽车开走,记者们离开的那一刻,笑容也消失了,玛丽莲面临着失去。

玛丽莲面对媒体时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在宫外孕后离开了医院。

1959年底,玛丽莲在拍摄《热情似火》后不久,在怀孕期间又失去了一个孩子。

怀孕已经开始,并在电影中可见。

虽然她当时没有被拍到,但她的损失再次在报纸和八卦专栏上曝光。

1959年再度怀孕的梦露Marilyn is often seen as the glamour girl, but the truth is that she was human. In her day, pregnancy loss wasn’t something to be discussed, but to be born with a smile to hide the pain. Perhaps if Marilyn was here today, she would take comfort in the circle of women around the world speaking out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and in honour of her dreams of motherhood, we take a moment today to remember her lost babies and lost dreams.“What do I wan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I want a baby! I want to have children!”Marilyn to George Barris, 1962玛丽莲经常被视为魅力四射的女孩,但事实是她是人。

在她那个时代,怀孕失败不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而是一出生就带着微笑来掩饰痛苦。

也许如果玛丽莲今天在这里,她会在世界各地的女性圈子里感到安慰,相互支持;为了纪念她做母亲的梦想,我们今天花点时间纪念她失去的孩子和失去的梦想。

“我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一个孩子!

我想要孩子!

”玛丽莲写给乔治·巴里斯,1962年。

玛丽莲梦露尸检报告相关部分如下:生殖系统: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

阴毛分布为女性型。

子宫大小正常。

子宫的多个切片显示子宫壁的通常厚度,没有肿瘤结节。

子宫内膜呈灰黄色,厚度可达0.2厘米。

没有发现息肉或肿瘤。

宫颈清亮,无纳布氏囊肿。

管子完好无损。

右侧卵巢显示最近的黄体出血。

左侧卵巢显示黄体和白色念珠菌。

进行阴道涂片检查。

消化系统:食道有纵向折叠的黏膜。

胃几乎是空的。

内容物为褐色粘液。

体积估计不超过 20 cc。

没有注意到药丸的残留物。

由胃内容物制成的涂片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查显示没有折射晶体。

黏膜有明显充血和黏膜下弥漫性瘀点出血。

十二指肠未见溃疡。

十二指肠内容物也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查,没有显示折射晶体。

小肠的其余部分没有明显异常。

附录不存在。

结肠显示出明显的充血和紫色变色。

胰腺具有棕褐色的小叶结构。

多个部分显示了一个专利管道。

小肠的其余部分没有明显异常。

附录不存在。

结肠显示出明显的充血和紫色变色。

胰腺具有棕褐色的小叶结构。

多个部分显示了一个专利管道。

小肠的其余部分没有明显异常。

附录不存在。

结肠显示出明显的充血和紫色变色。

胰腺具有棕褐色的小叶结构。

多个部分显示了一个专利管道。

梦露子宫尸检报告“梦露堕胎13次”这一恶毒谣言的制造者是亚瑟·雅各布斯雇来的。

1962年7月21日礼拜六,梦露进了雪松西奈医疗中心(这是那家医院当时的名称),她入院是为了治疗子官内膜异位,这是一种常见病, 世界上约有8900万适龄怀孕女子得上这种疾病,每5个女子中就有一个,但这种病经常引起骨盆疼痛,月经失调,不孕,还有肠道和膀胱症状。

她传说中的13次堕胎是疾病的病因,那时她在好莱坞当演员,制片公司以为他们绝对拥有自己的演员──根据雪松── 西奈医疗中心大夫兼弗兰克·西纳特拉私人医生莱昂·科恩的说法,玛丽莲从未堕过胎。

玛丽莲在其短暂的一生里确实经受过慢性痛苦,两次流产,服用镇静剂上瘾;而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她做母亲的机会。

比如,1957年8月,她经历了一次异常怀孕,受精卵子挂在子官外面。

一年之后她再次流产。

虽然玛丽莲很上心,但医疗证据证明,她很难足月怀上孩子。

 5 ) 金发梦露电影中的真实与虚假

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1. 梦露的童年和母亲的精神疾病电影:梦露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单亲家庭。

梦露的父亲在她出生前就抛弃了母女俩,但母亲一直以来都偏执的认为梦露的父亲有一天会回来,甚至出现了精神失常。

在一次生日母亲送给梦露一张父亲的照片,这是梦露第一次见到自己父亲的模样,童年的她对父亲充满了纯真的想象和期望。

后来母亲的精神疾病愈发严重,1933年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大火,竟驱车要带着梦露冲向火海,幸得被警察拦下,后因梦露询问为何父亲从来不看望自己而恼羞成怒,回家后差点将年幼的女儿溺死在浴缸中。

后来邻居及时介入,将母亲送入了精神病院,而梦露则被送去了孤儿院。

现实:梦露真实的童年和电影一样动荡而悲剧。

梦露的母亲是电影剪辑师,搭上自己的工作上司后于1926年意外怀孕生下了梦露,梦露自出生后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1933年母亲精神疾病发作并被诊断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余生都待在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梦露在和母亲的熟人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被送入了孤儿院,直到梦露于16岁嫁给了James Dougherty,才免于继续生活在孤儿院的命运。

2. 梦露和查理卓别林之子的关系电影:整部片子里最大胆的莫过于梦露和查理卓别林之子以及爱德华罗宾逊之子的3P爱情关系(threesome)了。

导演用了一段极其梦幻而华丽的床戏描绘了三人的sex。

此3P关系成为当时的社会性丑闻,以至于梦露的经纪人一直催促梦露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束这段扭曲的爱情。

后来这段关系随着梦露的怀孕以及堕胎而告终。

现实:梦露并未与另外二人发生过3P关系。

不过当时梦露确实与卓别林之子传出过绯闻,在1960年后者的自传中得到了证实。

因此,这段三人成行的剧情是电影为了增添戏剧性杜撰的。

3. 梦露与棒球运动员乔狄马乔的婚姻电影:电影里这个角色叫The Ex-Athlete, 是以著名棒球运动员乔狄马乔(Joe DiMaggio)为原型。

梦露与乔都渴望婚姻,渴望生儿育女,以及都希望有一段聚光灯之外的平静生活,因此两人走到了一起。

但结婚后两人性格的差异导致婚姻并不幸福。

乔并不像梦露一样喜欢艺术和诗集,而梦露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被乔的家人嘲讽五谷不分。

两人真正的感情破裂源于乔强烈的嫉妒心和对梦露的家暴。

在电影七年之痒的著名场景拍摄过程中,乔目睹了梦露在观众面前一遍又一遍的掀开自己的裙子,而梦露粉丝们贪婪色情的目光让乔恼羞成怒,他认为梦露是一个放荡下流的女人,回家后用腰带狠狠抽了梦露一顿。

现实:和电影基本一致。

1952年乔与梦露相识并开始约会,1954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但结婚之后就立马就出现了严重的婚后问题。

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控制欲,多次试图控制梦露的演艺生涯。

作为一个退休的棒球运动员,看到自己的妻子事业蒸蒸日上,乔的嫉妒心逐渐开始让自己扭曲,甚至要求梦露辞掉演艺工作回家做全职主妇。

压垮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和电影中的描述如出一辙,七年之痒的摄影师证实在拍摄梦露裙子吹起的场景时乔也在场,随后那天晚上梦露住的酒店就报道了严重的暴力事件。

在这件事情之后梦露很快就正式提出离婚,两人的婚姻也走向终结。

4. 梦露和作家亚瑟米勒的婚姻电影:片中梦露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大概就是她和作家的这段婚姻。

梦露和作家丈夫相识于1955年的电影试镜,二人情投意合互相欣赏,很快就结婚了。

但后来在一次意外中梦露流产,同时她也发现自己的丈夫一直把当成创作的灵感,使得这段婚姻最后也分崩离析。

现实:该任丈夫原型为作家亚瑟米勒。

二人结婚的时间与电影基本一致。

虽然在当时两人的爱情关系让一些公众大跌眼镜,但一直以来他们对彼此都比较忠贞。

米勒在一次护照审核中被调查人员认为和communism有关系,以至于他和梦露都被联邦盘查和监视,但梦露依然不惜冒着牺牲职业风险公开声明支持自己的丈夫。

梦露与米勒长达5年的婚姻十分快乐,当时梦露甚至公开宣称这是自己第一次收获真正的爱情。

5. 梦露的怀孕与流产电影:梦露第一次怀孕时,因害怕孩子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而堕胎。

另外两次怀孕届以流产告终。

现实:梦露并未有过堕胎经历。

在和米勒结婚期间有过三次流产,这对十分想当母亲的梦露来说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6. 梦露与肯尼迪的关系电影:梦露被FBI探员直接抓到了白宫,为刚经历过后背手术的肯尼迪blow job。

现实:梦露和肯尼迪的真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媒体的流量密码。

主流说法坚信两人有这样一段sex relationship, 甚至有阴谋论认为梦露的死是肯尼迪家族为了避免二人的关系暴露而进行的谋杀。

当然,这些说法已经再也无法得到证实,陷入了无尽的罗生门。

7. 梦露的化妆师电影:化妆师Whitey是片中自始至终对梦露都保持善意的角色。

他也是少数几个对梦露不存在男性凝视的角色。

每次梦露在即将登台却找不到状态时,化妆师Whitey都会鼓励她,帮助她变成那个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玛丽莲-梦露。

现实:和电影基本一致。

Allan “Whitey” Snyder一直以来都是梦露的化妆师,二人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梦露甚至曾经希望,如果她死的早,他可以帮葬礼上的她化最后一次妆。

1962年梦露突然离世,Whitey在葬礼上满足了梦露生前的这最后一个愿望。

参考来源:时代文章https://www.google.com/amp/s/headtopics.com/uk/here-s-how-much-blonde-stays-true-to-marilyn-monroe-s-life-30147995

 6 ) 金发梦露剥削女性?那是你没有看懂!——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解读《金发梦露》

一、菲勒斯与好莱坞劳拉穆尔维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以这篇论文为分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注点从电影成品的创作特征转移到了电影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心理关系上了。

为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进入电影理论领域奠定了基础。

如你所见,这是一篇为《金发梦露》这部电影正名的影评。

对于很多指责本片“男性视角剥削女性”的评论,我将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引述这篇论文来论述本片的立意恰恰与这种指责相反。

穆尔维指出,在菲勒斯中心主义下,女性作为缺乏或被阉割的状态进入符号系统的,体现在好莱坞故事片中,则是男性作为主动的观看者,女性作为被看者。

当电影中的男性得到和占有女性的银幕形象,观众也通过观看间接得到或占有了女性的银幕形象。

好莱坞的主流故事片就通过把银幕内男性视线和银幕下观众视线统一起来的“技术手段”,加强了叙事的逼真性和沉浸感。

而在本片里“在技术上统一男性角色视线和观众视线”的做法已经变成了不可能。

本片的男性角色没有一个能让观众有认同感。

恰恰相反,观众可以清晰看到他们对于诺玛的不同程度的剥削。

而对于诺玛对男性的欲望,我们同样可以效仿穆尔维,从精神分析里找到答案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孩子一开始都欲望母亲,却被父亲的介入阻断。

孩子此时便认为父亲拥有一种叫作菲勒斯的东西,正是父亲拥有菲勒斯才能赢得母亲的欲望,所以男孩和女孩都渴望菲勒斯,但是问题在于菲勒斯是不存在的。

男孩最终的解决之道是假装自己拥有菲勒斯。

而女孩作为“被阉割”的存在明白自己是不可能拥有菲勒斯的,于是选择成为菲勒斯,尽量让自己变得与自己的母亲同一化转而欲求父亲,这也就是女性气质的来源。

对于诺玛来说,父亲的存在既不可捉摸却又实实在在掌控着母亲的欲望。

她渴望成为父亲的欲望对象,却因为无法了解真正的父亲,无法得知自己怎样成为菲勒斯。

就像诺玛对小卓别林兄弟所说的那样,至少有父亲的人知道自己是谁。

言下之意,她需要一个父亲来定义自己是谁。

而对于诺玛来说,关于父亲的唯一线索,就是童年时期父亲的照片。

父亲在照片中的形象也正是经典好莱坞男明星形象:

父亲的照片

好莱坞黄金时代男星克拉克盖博恰巧父亲也曾在好莱坞片场工作。

诺玛实际上把父亲等同于了旧好莱坞电影的典型男性主角,而为了成为这样的“父亲”的欲望对象,她选择成为这样男性主角的欲望对象——被动柔弱的女性主角,选择成为玛丽莲梦露。

而穆尔维指出在主流叙事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存在着男性主动、女性被动的“两性分工”叙事结构,也就是男性主导叙事而女性则是被动的、被凝视的形象。

所以在许多观众眼中被动、不知反抗的玛丽莲梦露形象反而在本片中作为一种高级的反讽而存在。

而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男性角色,小卓别林这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以“父亲”的形式)确实主导了叙事,但是他的行为目的交代的是如此不清晰,我们只知道在“父亲”的问题上他和诺玛两个人存在着共鸣,他似乎为了弥补父亲过于强大让自己无法活出自我的遗憾选择成为诺玛的“父亲”来给诺玛的人生下一个定义。

但是却没有更多细节来表明他行为背后的目的。

引用穆尔维的原话:“当观众与男主人公认同时,观众就把自己的观看投射于同类身上,亦即他在银幕上的代理人,从而使男主人公对事态的控制权与色情观看的主动权相结合”。

小卓别林自然承担不了这个代理人的功能。

而梦露的后面几位伴侣也不行。

梦露的第二任丈夫更是把“占有”这个属性拉到极致,影片专门有一个镜头,诺玛的第二任丈夫向诺玛求婚后,镜头从一个类似于银幕的东西那里拉出来。

表示这是传统电影中对被动的女性的“占有”

就像一部好莱坞的浪漫爱情片的结尾,两个人甜蜜地在一起了。

但是电影却专门强化了这种“占有”的概念,在之后的情节里,第二任丈夫因为对她的占有欲不断地对她进行暴力行为,甚至在求婚时握着脖子的动作在之后的情节也变成了暴力行为的一部分,构成了一种巨大的讽刺

诺玛的第三任丈夫阿瑟米勒对于诺玛同样是在“占有”,只不过他“占有”的方式是把诺玛/梦露当成写作的灵感源泉。

肯尼迪总统更不必说,电影直接把“玛丽莲梦露给肯尼迪口交”拍成了在影院放映的画面,讽刺效果明显

电影中的任何男性角色都无法成为观众的“代理人”,因为根据穆尔维的表述,让观众认同的男性角色应当是更理想化的自我,而这在本片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而在观众视线和男性视线已经无法统一的前提下,电影又实实在在把这种男性角色对于被动女性的“占有”拍了出来,这就产生了间离性,让观众无法跟着他们占据女性角色,进而对这种传统的男性符号系统产生反思。

不过以上似乎也并不能完全证明本片就对诺玛简/玛丽莲梦露没有剥削。

本片的女主角似乎依然是被动的、缺少成长的、不知反抗的女性角色。

穆尔维在评价斯登堡的电影时就指出斯登堡的电影并不依靠线性时间、男主人公视线等手段,而是创造出“最终恋物”,把女性这种阉割威胁者看做是可恋之物。

很多观众批评本片时也表述出对这种物化梦露的行为的不满。

那么,这种指责是对的吗?

对,也不对。

在电影中诺玛/梦露确实作为被动脆弱的形象出现。

但已经论证了男性结构是一种反讽之后,我也将在此论证梦露的形象也是一种反讽,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光圈说起。

二、注意圈和第二自我在梦露和一群演员在一起的时候,一个老师模样的男人讲解了这么一个概念: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很困惑:这个光圈是什么?

封在光圈里和创造角色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注意圈,一个表演上的概念注意圈的概念出自斯塔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五章,注意圈是戏剧舞台上用打光打的一块范围(这个范围之外则是一片黑暗),演员会注意这个范围的各种对象,但注意力不能跳脱出圈外。

这种做法是为了让演员集中对舞台上对象的注意力,完善表演细节。

而在电影中注意圈或者说光圈的概念可以说反复出现。

影片的一开头电影灯具的打光就可以视作是注意圈的体现

光圈/注意圈和摄影机的联系也是一直在暗示,“老师”开始介绍光圈的镜头的转场正是和摄影机的联系:

光圈/注意圈在文本中也和堕胎联系起来,诺玛第一次堕胎和最后一次堕胎,光圈/注意圈的意象都有出现:

光圈/注意圈这个意象的出现贯穿始终,远远不止我列举的这些,那些拍摄诺玛的相机、诺玛身边的医学灯光都可以算进去。

但是不妨让我们先探讨一下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

诺玛和第二任丈夫结婚后她和现实中男方的家人可以说格格不入。

在百般不适应后,诺玛问丈夫怎么和真实生活的人打交道,丈夫引用了拳击的概念,告诉诺玛一切都关乎注意力:

但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在关于表演的教学中,其实集中注意早就被教导过。

然而对于真正的生活,诺玛却始终无法集中注意力。

因为在注意圈之外的黑暗是不需要被关注的,所需要关注的只是那一小部分范围。

在这一部分范围中诺玛扮演着玛丽莲梦露这个举世闻名的角色,而注意圈之外灯光照不到的黑暗,不是诺玛的考虑范围。

所以每次她进入现实生活的努力最终都以她必须成为梦露的失败而告终。

因为诺玛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却又必须成为父亲的欲望。

而对于她的两任丈夫,她叫他们“daddy”,却都明白这不是她真正的父亲。

她只有去那片童年记忆里的好莱坞去寻找她应当怎样成为菲勒斯,寻找她的定义。

体现这一点最明显的,是诺玛看着街上的每一个人叫他们父亲,但是对于自己真实存在的丈夫阿瑟米勒,她却只看到一张模糊的脸

这就是这个角色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光圈/注意圈之内她扮演着被动而脆弱的性感女郎,光圈之外却是一片模糊。

而她不仅被和她演对手戏的男性主角所“占有”,而且被银幕下的观众所占有。

这就是所谓“凝视”的本质:当她选择成为“好莱坞父亲”的欲望客体的时候,她也就成为了所有观众的欲望客体。

这些对她而言一片“模糊”的观众却在实际上占有了她而对于观众,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劳拉穆尔维指出视觉快感之一就是自恋快感。

穆尔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被识别的影像被认为是自身物体的反映,但是错误的优越识别却把这个身体作为理想的自我而投射到自身之外,一个异化的主体,于是引起随下一步及与他人的认同”,这也就是好莱坞明星制的基础。

而那些作为主体的男明星能够成功,作为客体的玛丽莲梦露也自然作为明星被纳入了男性的符号秩序之中。

在这里,我们来引入另一个表演上的概念:第二自我引用《电影艺术词典》的定义:演员创造角色时具有“双重自我”,必须过好“双重生活”:一方面作为演员过着创作者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作为角色过着形象的生活。

演员表演时第二自我(角色的我——形象)在哭、在笑、在愤怒、在欢乐,同时第一自我(演员的我——创作者)构思、设计,然后由第二自我(角色的我)体现出来。

演员如果缺乏自我控制,以致于激动时哭得忘了台词,忘了接戏,甚至愤怒起来真的去伤害对手,那么表演将告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

所以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也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也就越强,艺术家的表演功力也就越深。

而诺玛简何尝不是在扮演玛丽莲梦露这个角色,而玛丽莲梦露正是诺玛的第二自我。

这个第二自我是菲勒斯,是诺玛想要成为却没能成为的东西。

所以她才会在一次次说“她(玛丽莲梦露)不是我”,却又被框在这个注意圈里,无法去真正发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只有在好莱坞的幻梦中把握着自己的定义。

拉康认为,女性是“乔装”自己是菲勒斯。

而在这里,诺玛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成为玛丽莲梦露。

直到父亲变成幻影的那一天,直到发现菲勒斯不存在的那一刻,一切都走向了毁灭和虚无。

三、元电影和元表演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在本片的描述中,玛丽莲梦露这个形象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叫诺玛的姑娘欲望父亲却不了解父亲,所以只能根据好莱坞的线索变成好莱坞典型男性主角的欲望对象,最后变成这样男性主角的欲望对象——一个旧好莱坞典型的被动柔弱的女性角色。

而根据劳拉穆尔维的理论,她又不只是被占据主导的男性所占有,更是被观众所占有。

所以梦露的一生是一直被剥削的一生。

而本片首先通过专门展示出男性占有却又无法让观众认同男性占有的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叙事性电影的剥削结构。

那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部分,去讨论恋物癖的问题。

穆尔维使用的恋物癖概念是在弗洛伊德的意义上的,其核心是否认的机制。

“男性观看者通过恋物的替代,把对女性阉割威胁者转化为某种可恋之物,从而消除这种阉割焦虑。

对女明星的崇拜正是这种机制的体现,在崇拜中对于事物往往给予了过度的评价,这正是恋物癖机制的结果”(引用自《电影理论基础》)。

尽管我们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关于男性对于诺玛的剥削,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很多“男性剥削”的细节看到明星形象本身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比如我们在关于电影院的两个场景中就可以男性角色都在玛丽莲梦露银幕形象之下“占据”真正的诺玛作为取得快感的方式之一:一边他们看着银幕上的梦露,一边他们在银幕下与真实的诺玛简鬓角厮磨。

他们似乎既是现实生活中对普通女性的剥削者,又是影院里剥削女星银幕形象的观众。

在这个奇特的情景中,这些男性观众和观众的重合实际上已经拿掉了寻常的男性视线,直接对于观众本身产生了反讽: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个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的白马王子,有的只有在这个男性才有权观看的世界里对于blonde的直接占有。

在《七年之痒》的电影院戏中这一点体现的更明显,在这场戏中观众本身就是被间离化的,诺玛/梦露的主观镜头中观众的脸是扭曲的,而《七年之痒》放映后更是用降格镜头把观众处理成了一群滑稽的角色。

甚至这种间离指涉到了我们——这部影片的观众,诺玛/梦露对着观众飞吻时直接对着镜头也就是对着观看着这部电影的我们

穆尔维提出打破视觉快感要让观众产生间离意识,有解放摄影机的观看和观众的观看。

本片中梦露和肯尼迪的画面被放上大银幕、各种影院内镜头的展现和银幕说内容交织银幕上的诺玛产生的互文、电影画幅从学院画幅到遮幅宽银幕的变化甚至是各种摄影记者拍摄明星玛丽莲梦露的过程等等手法都体现着观众视线以及摄影机本身对于诺玛/梦露的剥削,这都让我们这些观众无法认同剥削,反而在电影中清晰地看到剥削的机制并进行反思。

这正是“元电影”的运用产生的效果。

而电影中还存在着一层“元表演”的涵义,不仅是我们在第二部分讲到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因为那位教授诺玛“注意圈”的讲师很有可能是方法派的开山人物李.斯特拉伯格,甚至也不是因为和那位和阿瑟米勒关系匪浅的伊利亚卡赞(这里一个历史梗是:卡赞曾是《推销员之死》百老汇首演的导演)和斯特拉伯格的“演员工作室”的关系。

这层“元表演”体现在方法派本身的概念上。

当年李.斯特拉斯伯格这位开山人物的表演理论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演员的“情绪记忆”。

当年很多“演员工作室”出来的演员都以挖掘自己童年的回忆为特点,典型的代表就是梦露,她的童年悲惨而破碎,“老师”斯特拉伯格却鼓励她去回想自己的过去甚至让她去找疗养师来方便了解的过去。

这些过去对于梦露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回忆,但却是对方法派演员的巨大经验宝库,也使得她之后表演生涯变得更加多彩。

而这段历史就是对诺玛在全片中对于玛丽莲梦露这个角色的表演的最好概括,当电影拍到试镜的时候在表现对一个男人的思念的时候用自己关于父亲的“情绪回忆”完成了那个角色。

而这个片段仅仅是“诺玛简扮演玛丽莲梦露”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全片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诺玛简用自己创痛的“情绪回忆”创造出这个给世界带来欢乐的“角色”玛丽莲梦露。

我们最后也都会明白:菲勒斯不存在,而好莱坞,这片璀璨而光鲜的地方,也不过是心碎之人的一场幻梦罢了。

 7 ) Filming Masturbation

鉴于题目用中文很可能发不出,先用英文代替。

某种意义而言,Blonde全片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大众所争议的“究竟是以male gaze批判male gaze”还是“依然没有脱离male gaze”,而是导演所拍摄的完全是他概念中的:the art of (cis-straight men's)masturbation。

从逻辑的切入角度而言,欧美电影的苦精神分析的叙事方式久矣,动辄“歇斯底里的女人”以及“daddy issue”。

对于精神分析及与之密不可分的恋父(母)情结,自上世纪起就有诸多学者表示:弗洛伊德的理论极其依赖于其个人经历,以及其自身的男性身份。

用另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批判便是:“男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是嫉妒拥有某部位的自己。

其实对女性而言有没有根本无所谓。

”因此将以“寻找父亲”贯穿始终的线索,太肤浅,也太经典的自以为是。

用另一比方来解释,便是尽管现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同“东方主义”理论,并似乎很努力地去批判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然而将一切差异或认为“有趣”的现象归结于“崇拜白人”,不仅仅是自作多情,更从另一种角度证实了西方中心主义怎样侵蚀着潜意识。

同样,将一切的精神问题溯源归结于对男性的崇拜,将男性作为唯一的拯救方式,反而是对其傲慢、居高临下态度的完美诠释。

不难发现,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Norma在全片中唯一最真心托付的就是Cass和Edddy二人,这种把男性与同男性的sex作为救赎的心理真的把我气笑了。

而说整部影片不过是导演的自我满足,一是基于对其拍摄逻辑的分析(如上),另一则是被一些“真正懂欣赏的观众”大加赞誉的拍摄手法。

如此肤浅、造作又透露出无知者自以为是的意识流镜头,甚至连早期实验电影的脚趾头都比不上。

并非把人物和场景放在另一场景,表现出“一切都是被审视、被客体化的”就可称为高明。

这样炫技的镜头拼接,用去拍小时代或许还能哄骗到更多人。

令我个人越看越焦躁的,除了无处不在的、导演膨胀的ego,还有Ana聒噪的表演。

尽管能看出剧本本身着重刻画的是Norma岌岌可危的精神状况,但从神态、肢体动作以及台词,Ana的表演都太过流于表面。

或许Ana是想强调Norma本身的脆弱,因此总用一股西方顾里的语调说台词,不需要和获奖演员对比,如此台词甚至比不上部分戏剧社里的学生。

建议Ana还是多多提升自己,走捷径是不可能的。

最后,经典名句献给导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哈姆太郎。

 8 ) 被黑成这样,恐怕以后没人再敢拍她

时至今日,玛丽莲·梦露已经去世整整六十年。

梦露是谁?

回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曾通过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对梦露有一个朦胧的印象。

首先呢,她是生活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金发女郎;然后,她是“性感”的代名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是20世纪最有名的人之一,还是二战后流行文化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符号,甚至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直到看完《金发梦露》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玛丽莲·梦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Norma Jean Morteson,诺玛·简·莫泰森。

原来,这才是她真正的本名。

电影《金发梦露》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这首先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被无数后来人将她跟“金发”、“性感”等词汇彼此勾连的时代标签。

其次,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名字,属于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一个女人,她叫诺玛·简(Norma Jean)。

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虽然我对梦露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据我所知,她肯定不是一个胸大无脑的空花瓶,她非常热爱知识、非常热爱阅读——否则他就不会嫁给阿瑟·米勒。

梦露与阿瑟·米勒关于她热爱阅读,这在影片《金发梦露》和很多其他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她尤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俄国文学情有独钟。

在我看过的另一部影片《无足轻重》中,甚至虚构过她与爱因斯坦共处一室,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桥段。

梦露很热爱阅读

电影《无足轻重》梦露与爱因斯坦后来我又了解到,梦露有神经衰弱的精神疾病,平时就特别依赖药物。

正是因为如此,她在跟朋友约会,包括片场拍片的时候会经常迟到。

这一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有体现。

与此同时,她还有着一个颠沛流离的不幸的童年……

梦露人生中的这种种境况,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非常“有戏”的人。

想必,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作家和导演来讲述她的原因。

影片《金发梦露》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年度重头戏,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其热度便一直都高居不下。

一方面,今年刚好是梦露去世六十周年;另一方面,该片有着出色的卡司阵容,安德鲁·多米尼克担任导演,最新一任“邦女郎”安娜·德·阿玛斯饰演梦露,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阿瑟·米勒。

电影《金发梦露》中文版海报然而,这部影片自面世至今,却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口碑大扑街,无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观众群体中,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分歧,各打分平台的评价都明显两极分化。

目前豆瓣评分仅5.6为何如此?

首先我们得注意,这并非像《甘地传》那样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它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拍摄的底本是小说,而不是真正的梦露本人。

它是在演绎(小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演绎,难免带有非常浓厚的创作者主观色彩。

所以,光是影片中的情节,就跟梦露生平的公开资料和事实有着很大的出入。

比如,影片中梦露和卓别林的儿子,及另一名男子之间的3P关系,在现实中并非如此。

再比如,影片中梦露的三段感情分别对应她的三次堕胎事件,但在现实当中,她其实只在跟阿瑟·米勒的婚姻阶段有过一次流产经历,等等。

在我看来,影片口碑上的两极分化,恰恰是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

而影片所呈现的,表面看是创作者(导演和原著作者)眼中的梦露,但其实它所指向的并不一定就是梦露本体,而更多的是“梦露”这个被剥削、被消费过无数次的核心概念。

正是这一切,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绝境。

纵观网上一系列差评文章,主要观点总结起来大概是——(不必要的)裸露镜头过多,男性的凝视过重,父权/男权的意识太过明显,这是对梦露的又一次剥削和消费。

但在这里,我想要稍稍地提及一下,别忘了原著作者可是女性啊!

《金发梦露》原著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显然,这种种观点主要都是从当前流行的某种政治正确的立场出发,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绝对必要。

我倒觉得,我们或许不必太过执着于创作者的道德立场,而大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立场出发来看看,这次创作是否出彩和成功。

我没有读过小说,没法从原著来对照;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拍得并不好。

最主要是在于,导演对梦露/诺玛·简的角色塑造过于单薄和片面。

先说一下“单薄”。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是梦露的艺名,诺玛·简(Norma Jean)是她的本名,这一点在影片当中是被特意强调和着重区分的。

梦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说过“梦露只是一份职业”,她是在“扮演”梦露,等等这样的话。

如此看来,她是把诺玛·简这个身份看得比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更为重要的,或者说是更“本真”的。

我们从片尾演员表也能看到,阿玛斯对应的角色是诺玛·简,而不是梦露。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是创作者的设定,并想要着重强调的。

只可惜,影片中的大部分篇幅,主要还是在讲“梦露”,而不是在讲“诺玛·简”。

显然,影片中对于她这个人作为“诺玛·简”的这一面展现得实在太少。

也许只有她跟母亲、跟阿瑟·米勒、跟卓别林儿子在一起时,她才是“诺玛·简”(而且母亲那条线还有头没尾);其余的大多数时间,她都还是在扮演那个承载着众人欲望的“梦露”。

另外,我在前文中有提到过,梦露向来是一个爱知识、爱阅读的人,她对于电影艺术(主要是表演方面)的追求,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还有她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所做的各种慈善等等,这些都没有足够充分的表现。

因此,影片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不够饱满。

再来说说“片面”。

纵观影片中梦露的短暂一生,主要是这样三条线——求(寻)父,求爱(三段感情/婚姻,包括肯尼迪的话算四段),求子(三次流产);其中对“父亲”(既抽象又具体)的追寻是重中之重。

我不知道这些是原著里的情节还是导演的设定,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从始至终都一直缺位的父亲,在她的精神/情感世界里所占据的比重会大得那么夸张。

我相信她会有恋父情结,也相信父亲在她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叫爸爸(Daddy)”的这个设计,我也不去计较它是真的还是艺术加工。

但我始终认为,父亲在她精神世界里的比重绝对不会大到那么离谱。

创作者把梦露一生所作所为的主要动机(精神/潜意识)全都归到恋父这一点上,绝对是有失偏颇的。

这无疑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片面。

相较而言,梦露与阿瑟·米勒之间的感情关系,还有她的精神疾病对其生活和表演事业所造成的巨大困扰和影响等等,这些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明显着墨不够。

当然,创作者自然拥有他的创作自由。

而说到影片中的最出彩之处,主要还是集中在摄影、音乐以及灯光运用等这些技术层面,很多文章都已经写过,在此我也无需赘言。

感受一下影片的摄影技术最后,我再简单地来说说梦露/诺玛·简这个人。

其实,相较评论这部影片,我更想谈谈梦露这个人。

可惜,我对她的了解实在太少,只能浅谈。

但说实话,即便是我看了她出演的所有电影作品,以及大量关于她的书籍、资料、出版物等等,恐怕也没法很“准确”地谈论她这个人。

因为,在她死后,“梦露”这个名字,已经渐渐地变成一个可供各种文艺和影视作品无限取材的“无尽IP”,而附之于其上的还有无数真真假假、相互交错重叠的各种故事、各种说法,甚至各种阴谋论(包括她的死因,以及与肯尼迪兄弟的关系)。

你根本无法分清,关于她的故事和说法,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又有几成是真几成是假。

你也很难分清,当你在谈论梦露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梦露她本人,还是在谈论“梦露”这个符号及其所牵扯到的种种一切。

所以我就觉得,一千个人眼里便有一千个梦露,谁也说不准,梦露是谁。

但众人对她的认知还有个最大公约数,那便是性感。

那究竟是什么令她如此性感?

身材?

裸露?

都是,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使她性感动人的,是她自身的生命之光。

她是一个散发着生命之光的人,尽管她的一生总体上是个悲剧。

这么说或许有点虚,但我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儿。

影片《金发梦露》中,有一段她曾经出演《热情如火》的重要情节。

那我便就着《热情如火》来简单谈谈她带给我的感受吧。

首先,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她的性感是非常健康、充满亲和力的那种性感,而非带着魅惑和危险的性感。

影片《热情如火》中的梦露其次,她演戏更多不是靠演技(准确说是技术),而是靠生命力本身去演。

这样的表演其实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她才会那么依赖于状态,乃至药物;因为有时候,她会需要很长时间来酝酿情绪(就像《我与梦露的一周》里表现的那样)。

影片《我与梦露的一周》我再补充两点我对梦露的看法。

其一,我觉得她未必像《金发梦露》里所描述的那样不喜欢或者否定“梦露”这个身份。

毕竟她是以“梦露” 这个名字,参与到电影这门艺术当中来的。

根据我涉猎的资料所述,她还是挺热爱自己这份事业的,而“梦露” 这个马甲应该也让她在电影里体会到不少独特的、在日常生活无法捕获的一些生命体验。

其二,我认为她是专属于电影这门艺术(准确点说是专属于电影镜头) 的一个明星。

我记得在《我和梦露的一周》里有“她是一个明星,但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员”这样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电影《分手的决心》引发的关于“汤唯到底有没有演技”的讨论。

有一种说法是——其实有的时候,导演是不需要这个演员的演技的,需要的只是通过镜头去捕获和呈现这个演员的某些特质。

电影《分手的决心》中的汤唯这个说法,放到梦露身上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她是一个天生就适合通过镜头去表现的演员,在这种时刻,她的演技如何可能真的不太重要。

如此说来,说梦露这个人是上天赠予电影这门年轻艺术的一件礼物,似乎也不为过。

当然了,她这个人,不仅属于电影。

她以性感而闻名,那她算是后来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的先驱或是象征吗?

她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尝试脱离电影大厂,自己组建制片公司,而随着近年来,女性/女权话语大热,那“女性独立的先驱”这样的帽子能扣到她的头上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

作者| 曹林;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9 ) 《金发女郎》与《小丑》都是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及解读造成他们行为的原因

其实下图这两部在试图讲述同样的事,甚至风格都很相似看出来了吗?

#金发女郎# 和#小丑# 其实都是起源类电影,试图去解释他们的行为、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论都是在说精神病遗传+童年阴影+不幸遭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两个角色都是1)母亲有精神病,孩子被遗传并目睹了母亲情绪不稳定2)被父亲抛弃,一辈子走不出缺爱的阴影3)遭遇了各种挫折(梦露是不断失去孩子,小丑是失去工作和医保)4)两个人都有使用药物并出现幻觉最终,一个酗酒、依靠药物,最终自杀;另一个成为了杀人犯而且两部电影都有很大的争议,都有很多人不喜欢。

为何呢?

因为人们其实非常不喜欢把一个人的一生归结为遗传,以及缺爱。

因为这等于在说:你的原生家庭决定了一切,一辈子已经被你父母毁了,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虽然大部分时候这是事实,有科学依据,也有现实范例支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不了。

特别是现代女性观众。

如今女性提倡不靠爹、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自己独立开心就可以。

所以片子不断强调父爱缺失与失去孩子的打击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她们无法理解。

但是童年的阴影,比如被家暴、被抛弃,确实是会给孩子带来重创的。

流产对很多女性带来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可能你只有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才能明白。

目前美国大部分电影试图去剖析一些连环杀手、明星自杀事件,人们往往看到共通性,确实不是巧合,遗传加童年阴影确实就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而药物与酒精的影响就会使事情更糟。

但是你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女观众看完本片都不是在讨论这些,也没在乎究竟什么导致了梦露自杀,或她究竟遭遇了什么,而是根本不接受这样呈现她的一生。

我没有看到一个女观众说到她母亲对她的虐待,流产对她的影响,以及药物滥用的影响。

都是在说男性凝视。

但是抛开性别,你们看到了本质了吗?

如果换成男性,或如果她不是大明星,就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走向同样的结局。

只是没有人关注罢了。

因为遗传+缺爱+药物滥用+生育打击这些才是决定她一生的主要原因。

这才是本片试图讨论的。

本片没有讲述她生平的辉煌,所以不符合很多人的预期。

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目的并不在此,而是探讨一个精神病患者最终如何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这其实是很多人抑郁且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希望不要忽视这点。

当然,也许它选择的对象是错误的,不应该选择大家喜欢的明星,人们无法接受。

还是选择杀人犯或虚构人物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一些。

精神疾病是很难探讨的话题,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国内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和讨论。

特别是不愿意承认其遗传性。

但遗传是主要原因,童年打击、生活中不断受到刺激都是加重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只看到了男性凝视、性别不平等,你根本没有看明白这部电影在讨论什么。

它不是传记片。

就连最近的恐怖片“Smile “ 都是在讨论Trauma 对人们的影响。

梦露的自杀与她经历的一系列trauma 分不开。

希望女权人士可以暂时放下女权武器,了解一下trauma 是什么意思,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不仅是男性和电影产业造成的,还有她的父母,她的流产经历,来自外界的压力。

这才是本片在讨论的。

试想,如果本片不用梦露,而是用一个虚构的金发美女演员,最终也没自杀而是大开杀戒报复,你会不会感觉好点?

oh , 这部电影已经有人拍过了,就是去年的《Last Night in Soho》啊:)

 10 ) 《金发梦露》:都说它失实,究竟有多失实?

玛丽莲·梦露在36岁英年早逝之后,关于这位传奇女性的传闻甚嚣尘上。

良莠不齐的传记夹带着谣言添补窥私的眼睛和耳朵。

揭秘玛丽莲·梦露,显然也是《金发梦露》的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愿望。

从执导过《神枪手之死》的导演,到主演“007女郎”安娜·德·阿玛斯,再到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金发梦露》的前期卖相不可谓不好看。

然而,自《金发梦露》首映之后,影片迅速从毁誉参半的状态决然倒向“毁”的那一半,豆瓣评分定格在5.6分。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认为本片对于梦露的描写严重失实,把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女星拍成了一个深陷恋父情结的无助“傻白甜”。

也有部分支持者表示,影片的“男性凝视”恰恰是为了揭露好莱坞对于女明星敲骨吸髓的盘剥,并认为影片用特殊的拍摄风格和剪辑手法建立了“媒介自反性”,迫使观众发掘男性视角的荒谬之处。

电影《金发梦露》海报。

在本文作者看来,《金发梦露》把梦露拍成好莱坞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背后,更为本质的问题是:玛丽莲·梦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很多人被《金发梦露》冒犯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它把梦露拍得很“惨”,而是把梦露拍得很“蠢”。

与此同时,尽管导演一再宣称“我感兴趣的并非真相,而是影像”,但影片的间离效果并不明显。

在有别于梦露那个时代的当下,她们都值得说出自己的故事。

撰文 | 雁城恶劣杜撰,抑或全然失实?

玛丽莲·梦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人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印象都是符号化的、碎片式的:是金发,是唇边痣,是《七年之痒》里的那阵来自地下通道的风。

我想到的,是纪录片《乐士浮生录》里一处很妙的细节:因古巴革命,美国曾对古巴锁国数十年。

当外交关系和缓,古巴的乐队来纽约巡演,耆耋老人们在街头橱窗里认出了卓别林,认不出玛丽莲·梦露。

时代的断面、互不相闻的数十年,文德斯轻描淡写地用这样一处闲笔就揭开了。

换个角度说,也只有玛丽莲·梦露这样的人物,配为一整个时代做背书。

纪录片《乐士浮生录》剧照。

但玛丽莲·梦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揭开偶像的面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从传记作家,到小报记者,从同行好友,到影迷拥趸。

尤其是在玛丽莲·梦露在36岁英年早逝之后,关于这位传奇女性的传闻甚嚣尘上。

良莠不齐的传记夹带着谣言添补窥私的眼睛和耳朵:《玛丽莲·梦露的一生及其离奇的死亡》《是谁杀死了玛丽莲?

》《女神:玛丽莲·梦露的秘密生活》……揭秘玛丽莲·梦露,也显然是《金发梦露》的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愿望。

从执导过《神枪手之死》的导演,到主演“007女郎”安娜·德·阿玛斯,再到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金发梦露》的前期卖相不可谓不好看。

虽然是拉丁裔,染了金发红唇微张的安娜在海报上一特写定格,已像是梦露本人。

然而,《金发梦露》的口碑在首映之后迅速从毁誉参半的状态决然倒向“毁”的那一半,豆瓣评分定格在5.6分。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认为本片对于梦露的描写严重失实,把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女星拍成了一个深陷恋父情结的无助“傻白甜”。

360度无死角对于女星底裤的拍摄,比梦露在世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意淫和消费了女性。

也有部分支持者表示,影片的“男性凝视”恰恰是为了揭露好莱坞对于女明星敲骨吸髓的盘剥,并认为影片用特殊的拍摄风格和剪辑手法建立了“媒介自反性”,迫使观众发掘男性视角的荒谬之处。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众声喧哗,激起了我对玛丽莲·梦露的好奇心。

说实话,此前我对梦露的了解,并未深过符号性的金发红唇与街角巷尾流传的八卦。

《金发梦露》之后,我紧急观看与阅读了一系列梦露相关作品,试图剥除叙事的主观性,拼凑出一个最接近于真实的梦露。

我想知道:都说《金发梦露》失实,而它究竟有多失实?

结论首先是:《金发梦露》对梦露的展现并不全然失真。

影片的确渲染了无耻的好莱坞和男权社会中弱势的梦露。

不是那些被权力裹挟而被“老板”或“总统”侵犯的戏——实际上它们的真实性最为堪忧——而是梦露在本片中难得的张口说话、表达自己想法的片段:在面对前运动员(身份对应梦露的第二任丈夫,棒球运动员乔·迪马吉奥)时,她说:“我想去纽约学表演,严肃的表演。

”然而由于对方没有给出积极反馈,她立刻转换话锋说出更符合“人设”的愿望,“但我主要是想安定下来,和每个女孩一样有一个家庭。

我特别想要小孩。

”这个机敏的转换说尽了她所遭遇的习惯性打压。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我更喜欢的一个对话发生在她和剧作家(身份对应梦露的第三任丈夫,作家阿瑟·米勒)之间。

他们当时在讨论剧作家的作品,女主角玛格达的原型是他早逝的女友。

梦露说,这个角色让她想到契诃夫《三姐妹》中的娜塔莎,因为她是“强势、狡黠而冷静的”。

而剧作家颇为意外地质问她:这是谁跟你说的?

他并不相信梦露读过书,也不相信梦露对于女性角色的阐释。

梦露踌躇了一下,补充了一个猜想:“玛格达应该不识字,当读爱人写给她的诗时,她只是假装阅读。

”剧作家恍然大悟,流下热泪。

为什么这次他信服了玛丽莲提出的阐释?

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记忆中的完美女性会是聪明或残忍的。

他只接受她比自己的想象还更加愚蠢且深情。

对于自己在男本位的好莱坞的弱势地位,梦露一直有敏感的认知。

影片中她反复强调身为孤女的诺玛·简(她的原名)与玛丽莲的距离:“我是这个玛丽莲的奴隶”“爸爸,电视上的女孩不是我”。

她有意识地扮演“梦露”,以金发美人的形象博取大众的喜爱。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这种诺玛·简和玛丽莲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梦露的自传中也频频出现。

比如,梦露有爱迟到的坏名声。

她在总统的生日宴会上迟到,主持人开玩笑称呼她“迟到的梦露”。

甚至福克斯把她从她的遗作《双凤奇缘》剧组里炒鱿鱼,明面上的原因就是她经常迟到旷工影响拍摄。

但在自传《玛丽莲·梦露:我的故事》中,她这么解释自己的迟到:我终于开始穿衣服了,能有多磨蹭就有多磨蹭。

我开始感到一点内疚,因为我的体内似乎有种冲动,让自己尽可能地迟到。

迟到让我倍感快乐——人们都在等我。

他们迫切地想要见到我。

他们需要我。

我想到了自己被嫌弃的童年。

无数次地,没有人想要看见这个小女仆——诺玛·简甚至包括她的母亲。

在惩罚这些等待我的人的过程中,我获得一种畸形的满足感。

但是,我真正惩罚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多年前抛弃诺玛·简的人。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惩罚。

我感到兴奋,仿佛去参加派对的是诺玛·简,而不是梦露小姐。

我迟到得越久,诺玛·简就越开心。

梦露是诺玛·简赋能和“复仇”的武器,同时也是她窒息的面具。

纪录片《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中,一个受访者回忆道:梦露曾说自己很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这让对方十分惊讶:“每个人都想成为玛丽莲·梦露!

”而梦露说:“但我希望和你们一样获得尊重。

”这是她作为顶流“艳星”始终无法获得的。

在自传里她也写过:“我想要他们把我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这个人在摆脱孤儿的身份之后终于获得了一点权利。

”《金发梦露》中有一句台词写得很好——我没有查到这是否真出自梦露之口——梦露说:“在电影里他们把你剪成碎片,但这个碎片并不由你来拼,你只是拼图的一部分。

”这痛苦的认知,与梦露早期跑过龙套的《彗星美人》中的一场戏不谋而合:纵然所有人包括导演都承认女明星是天才,但在和她吵架时,男导演还是气急败坏地说:“没有一架钢琴会以为杰作是自己谱写的。

”女明星只是素材、乐器、灵感的源头、被凝视的对象,只有经由男性艺术家的手才能成为杰作。

再没有一幕会更能展现女性,尤其是身处艺术界的中年女性,歇斯底里背后的结构性失语与无助。

纪录片《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剧照。

那么,《金发梦露》把梦露拍成好莱坞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究竟有什么问题?

其实,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的本质问题是:梦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影片内外:梦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被《金发梦露》冒犯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它把梦露拍得很“惨”,而是把梦露拍得很“蠢”。

现实中的梦露在好莱坞中过得确实不顺遂,尽管她已经街知巷闻。

自传中她写道:“当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这个叫玛丽莲·梦露的人,掌握我的命运的扎努克先生却只看得见诺玛·简。

”扎努克就是当时梦露所签约的福克斯的实权者。

对于自己的不受欢迎,梦露则非常精辟地归因道:“他们(电影公司的高层)像政府官员一样喜欢提拔自己的候选人。

他们不喜欢公众站起来,把一个不上镜的货色丢到他们的大腿上,说,‘这是我们喜欢的女孩’。

”能越过个人恩怨,看透这场斗争的核心是权力游戏,玛丽莲·梦露不是一个愚蠢的女孩。

让人遗憾的恰恰是,《金发梦露》只让她的洞见、对表演的热情、读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停留在少数台词之中。

她永远在镜头前笑,在生活里哭,在梦境中惊惧。

飘摇在戏剧化的情绪光谱之中,她唯独缺乏愤怒,因为愤怒才驱动改变。

《金发梦露》里几乎没有以梦露为主体发起的、事业相关的积极行动。

我在影片中唯一一次感知到梦露在事业上的棱角,是当她得知作为女主演的自己和男主演收入悬殊:“所以简·拉塞尔可以获得一百万?!

……去你的玛丽莲!

”不知道导演是否觉得这样的她太市侩,所以这份关于金钱的不快再未重现。

但愤怒比其他感情更接地气,让她唯一一次宣泄对自己的不满。

其他时候不愤怒的梦露,只是一个脆弱的孤雏。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这点没头没尾的愤怒,和现实中梦露的力量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梦露想要什么?

她想要拥有自己选择剧本的权力,但公司甚至不在开拍前给她看剧本。

她被安排了一部又一部浅显的电影,扮演一些她自己“引以为耻的人物”。

真实的梦露并不掩饰自己的渴望。

在影片中,她面对亲密关系对象也会闪烁其词,把事业目标换成家庭目标;而现实中的她说:“因为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色情怪物。

我不想要被当作色情片售卖给公众。

任由他们看着我,然后颤抖。

”危机感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认知:“如果我不抗争,我会成为一件商品,在影碟推车上被售卖。

”她开始和电影公司的长期抗争。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都在努力盘活剧组,重启拍摄。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在接受BFI的采访时说:“我想她(梦露)是一个卓越而有力量的女性,但我不觉得她如今天的人们想象得那样生来成功。

每个人都有一些有力量的时刻,并且人们倾向于说她拥有对于人生的控制权,但她其实想要的是毁掉自己的生活。

”这种解读具象化为影片中的梦露:无助失能,且有强烈的自毁倾向。

面对有毒的两性关系,她颤抖地亲启朱唇,痛苦的控诉化为香艳的呻吟,把它处理成看客眼中欲拒还迎的“伪父女关系”。

《金发梦露》中,梦露不仅是“蠢”的,还是“疯”的。

而且这种“疯”,和她的女性特质血脉相连。

梦露的精神不稳定,首先被认为是来自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的遗毒。

对于母亲的病,旁人先三缄其口,然后闪烁其词:“她得了一种神秘的病。

”梦露则惊惧追问:“我妈妈的病会遗传吗?

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

”来自母系的血液是流毒的,父亲则是永远活在墙上的“克拉克·盖博”,隐匿而坚不可摧。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片中的梦露在母亲的病榻呢喃:“你做了正确的事,你生下了孩子,你生下了我。

”虽然是安慰,肯定的却仅仅是母亲的生育能力。

影片对于梦露母亲的职业——电影剪辑师——以及其对女儿的职业生涯可能产生的影响避而不提。

如果我不知道这件事,我会真以为格拉迪斯·贝克和所有文艺作品中疯了的母亲一样,只是一个不祥的疯女人,除了生小孩和发疯没做过第三件事。

从母亲处继承了“疯病”的基因,经由好莱坞的盘剥,《金发梦露》中梦露的疯癫由数次流产被逼至最大化。

每次流产都在强调梦露最大的遗恨是成为平凡的母亲,而非严肃的演员。

如果要从《金发梦露》里提出一个最精彩的场景,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以下这一段:梦露从堕胎的手术台上惊起,一路向外奔跑,跑入记忆中母亲纵火的火场。

蒙太奇把童年阴影和夭折的婴孩联系在一起。

梦露频频重返创伤处,如同梭巡在犯罪现场的凶手。

插入影片的电脑动画里,婴儿在痛苦地抽动,像神秘主义的谶语。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在历史上,疯癫,尤其“歇斯底里”,一直具有强烈的女性气质。

在18世纪西德纳姆的《实验医学》里,这位医生言之凿凿地说:“当一些妇女向我咨询某种我无法判断的疾病时,我便问她们,是否只是心情悲痛时才引发这种病……如果她们大体上承认这一点,那么我就能断定,她们患的是一种歇斯底里。

”多么严谨!

一个身体不适且情绪低落的女人,就可被盖章为疯癫。

《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进一步揭示由古至今女性肌体和疯癫之间的关联。

怀孕、分娩、月经等一系列女性生理反应被视为是女性“格外敏感”的征兆,而“格外敏感”所代表的就是歇斯底里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歇斯底里患者的内向感觉是极度敏锐的,而疑病症患者的敏感程度要小些。

当然,女人属于前一类,因为子宫以及大脑是与整个肌体发生交感的主要器官。

‘子宫发炎通常都伴有呕吐;怀孕会引起恶心、反胃;分娩时阴道隔膜和腹肌会阵缩;月经期间会出现头痛、轻微发烧、腰背疼痛和腹痛。

’女性全身都遍布着不可思议的模糊而直接的交感通道。

女性的身体总是处于交流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对于交感绝对有利的场所。

女性的肌体空间永远包含着歇斯底里的可能性。

女性肌体的交感感觉散射到其全身,使女性易于患上被称为忧郁症的精神疾病。

”在《金发梦露》中,胸部、嘴唇、大腿和子宫都在承载欲望的同时,成为滋生疯癫的温床。

生育的女人把疯癫遗传,不孕的女人则面对流产和无后作为终极诅咒。

我想很多观众产生强烈的不适,因为他们看见的不只是扭曲的梦露,而是千千万万个“阁楼上的疯女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梦露确实患了抑郁症。

但她保持工作,甚至被认为状态“达到巅峰”。

在她人生的最后几次采访中,她像一个永不止息的战士,甚至影视生涯的结束都不会把她击垮:“我非常反感媒体说我患有抑郁、跌倒了低谷这种话,就好像我完蛋了似的。

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沉默,尽管在拍电影的事情上完蛋了,但是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那种工作就像是百米跑一样,你终于到了终点,你叹了一口气,说自己终于成功了。

其实你永远到不了终点。

永远有下一场戏、下一部电影,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从梦露的时代到当下:她们值得说出自己的故事其实,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一再宣称:“我感兴趣的并非真相,而是影像。

”切换在黑白和彩色、幻觉和理智、胶片与真实之间,《金发梦露》也玩尽了媒介游戏。

古巴裔的女主角安娜,始终保留着一些古巴口音,这一切都时时在提醒观众,你所观看的可能并非现实。

然而为什么,这种效果并未将绝大多数观众说服?

我认为客观原因之一在于,影片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并不明显。

早在二十多年前拍《阮玲玉》的时候,关锦鹏就采用过史料、演员采访和表演交错剪辑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效果。

比起《金发梦露》中对非英语母语者几不可辨的古巴口音,《阮玲玉》一会儿展示作为演员接受采访的张曼玉,一会儿展示扮演成阮玲玉的张曼玉,让观众更清晰地辨识阮玲玉和张曼玉、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距离。

这样,才避免了与阮玲玉死前留下的“流言可畏”一起同流合污。

电影《阮玲玉》剧照。

客观原因之二则是,我们确实处于一个对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时代。

在描述这个时代之前,我想先说梦露的时代。

在读梦露的自传的时候,我发现她是一个很智慧且有力量的女性。

但坦诚说,有一件事让我隐隐不快,那就是梦露偶尔出现的“厌女”言论。

比如她说:“事实上,我的人气,只局限在男性之中。

女人们要么假装喜欢我,要么就直截了当地表达我激怒了她们,毫无掩饰。

”当她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时,有一个女老师,她说:“起初,这让我感到失望,因为我不认为一个女人能教会我什么。

”当然,后来女老师的才华让她折服。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批判梦露“雌竞”。

我感慨的是,梦露的心态是多么典型。

彼时,女性广泛地成为被消费的客体,且为了竞争掌握在男性手中的资源,而缺乏同性同盟关系。

当时的世界远没有准备好尊重一个“女艳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梦露确实被很多女性所嫉妒着。

自传中,比起关系好的女性,她写了更多与之有龃龉的同性圈内人。

《玛丽莲·梦露:我的故事》,[美]玛丽莲·梦露著,宋慧译,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

但女性同盟真的不可能存在吗?

梦露这样的女人,注定要活在男性凝视的消费和女性的排挤之间吗?

在看《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时,让我最感动的是梦露的医生说的一段话:“(梦露死后)我接到几通普通妇人的电话。

她们的反应是,如果她们早知道玛丽莲有麻烦,她们一定会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这时我才了解,玛丽莲不仅吸引男人的目光。

女人了解在她内心那个失落的小女孩,她们对这种状况有所反应。

”这样的声音在当时或许微弱,幸而在如今逐渐由涓流汇成大海。

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反复提到“花与花联合起来”,如今流行的是“女孩帮助女孩”(girls help girls)。

或许,当下我们才终于开始学会理解玛丽莲·梦露。

也因此,如今的人们看到《金发梦露》中陈腐的角色塑造,才会感到怒不可遏。

上文中也提到,比起还原梦露生平的传记片,其实导演多米尼克更倾向于定位 《金发梦露》为一部基于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改编作品。

还原现实不仅在“现实-小说-电影”的多重转换中变得希望渺茫,而且从一开始就并非导演的本意。

多米尼克想创造的,原本就是一个真假参半的叙事诡计。

电影《金发梦露》剧照。

但这仍然不能消解观众的愤怒。

不仅因为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会很大程度参与公众的记忆重塑工程,也是因为这是玛丽莲·梦露的故事——这个女人生前身后已经被讲过太多版本的故事,意淫和造谣沸反盈天。

在她短短的36年韶华中,却没有多少时间让她说心里话。

遗留下半本自传,最后一篇手稿写于她与第二任丈夫相识时,再无续笔,此生未完成。

《金发梦露》中,梦露对剧作家说:“爸爸,你永远不会写我的,对吗?

”但她随即发现自己还是成为剧作家原稿里的一部分。

电影编剧应该想到,这样写真实的玛丽莲·梦露也是残忍的。

很多时候,成为叙述者是一种特权,成为被叙述者则是一场劫难。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有这样一个巧妙的譬喻:“作为由男性‘用笔创造出来的’创造物,女性‘被监禁在笔杆之中’。

”最近刚好看完了著名的历史音乐剧《汉密尔顿》。

我很喜欢这出戏,但观看全程始终有个小遗憾:即使颠覆了历史,大胆到让有色人种扮演美国国父,但戏中的女性角色基本还是围绕着家庭单位打转。

然而,在这出戏的结尾,一首动人的《谁会活着,谁会死亡,谁会将你的故事传唱》(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竟然力挽狂澜地弥补了这种遗憾:当男主角死去,同时代的人纷纷老去,是谁来讲他的故事,让他活在后辈的记忆中呢?

答案是他的妻子伊丽莎(Eliza):“我重新把自己写进史书。

”拥有了叙事者的身份,这个女人终于不再只是一个英雄的配角、一个曾遭背叛的妻子和一个丧子的寡妇。

跳脱出故事,她成为讲故事的人。

音乐剧《汉密尔顿》剧照。

《汉密尔顿》给我的惊喜,恰如《金发梦露》给我的遗憾。

前者把女性从叙事中稍稍解放出来,成为叙事的创造者;后者又把女性监禁回笔杆之中。

英年早逝的梦露再也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故事了。

我的愿望只是不要再封住更多的她们的嘴。

她们都值得说出自己的故事。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柳宝庆。

《金发梦露》短评

不说是玛丽莲梦露,我还以为拍的是圣女贞德呢。。。

4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我觉得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看安娜XO。就这么简单。根本没有更深刻的内涵。什么梦露啊,好莱坞啊,扯淡么?梦露是一个聪明又有能力自己撕毁跟电影公司合约然后自己开制作公司的女强人,电影里拍成一个有daddy issue,人生目标就是“我要生猴子”,然后被各种男人玩弄的傻女人。安娜的表情全片就一个大眼睛无辜的忽闪忽闪,说一句话喘三口气,“我是无助的小动物“。这叫表演么?高中舞台剧都比这强。两个半小时真是浪费生命!

5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很差

一个生前就被符号化的时代巨星,死后还要遭世人乐此不疲地消费鞭尸,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一部充斥着谣言的虚构小说改编包装成精致的电影也依旧是对逝者的诋毁污蔑,这不是传记,而是脱胎于花边轶闻的桃色同人,用凭空杜撰影射其私生活的方式歪曲事实完全有违道德底线,这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某个冒名顶姓闯荡好莱坞的美艳娼妓,大量露骨的性爱场景,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不断变换的画幅和色彩、打乱时间线的剪辑、意识流般的梦幻镜头,摈弃了四平八稳的传统类型片拍法,试图以花哨的技巧抬高格调,撕下华丽矫饰,呈现的却是无比空洞枯槁的内容,就连事先鼓吹的超大尺度也是纯粹博取关注的噱头。安娜演得声嘶力竭,观众看得精疲力尽,或许扮相确有几分贴近,但不是随便涂片红唇,点颗黑痣,染一头金色波浪卷发就能cos梦露了。

10分钟前
  • 忏鸟
  • 较差

我去,厉害到语无伦次。没想到在2022还能看到如此有腔调、如此美国的好片。之前看过的玩风格的NC17传记片也就《圣罗兰传》,这片从剧作就比圣罗兰好太多了。这就是一部梦露版的《joker》啊,讲述残酷的童年回忆和剥削性的好莱坞明星文化是怎么让诺玛简戴上玛丽莲梦露这张可怖的面具的。再加上《神枪手之死》导演冷酷优美的风格。影史十佳我不知道。就今年,这绝对是我的最佳

12分钟前
  • 发条巧克力
  • 力荐

Visually stunning. 表演值得一个女主演提名。这是个恐怖片。Can’t bring myself to watch sometimes. Father-deprived, baby-deprived Noma Jean. 好的喜剧演员一定经历过伤痛。听过波米的评论,四星改五星。

16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德阿玛斯太美了!!!

19分钟前
  • 白色独木桥
  • 推荐

Yes, she is Marilyn Monroe, a symbol, but never Norma Jeane, the woman she wants to be.

23分钟前
  • 雪球
  • 推荐

失重地徘徊在一个女人的记忆迷宫里,不断重温,撑到最后眩晕到近乎倒过去。也看得出导演很受ACG文化影响,今敏式的出画入画频频出现,而整个故事架构也像是类似于《被嫌弃的梦露的一生》那样子的日式剧本,其实还是缺一个反转的成长时刻,未麻摘下墨镜看着自己的那刻,松子唱着歌谣踏上天国阶梯的那刻,光子在雪上全力奔跑的那刻……而就好像是缺乏了这种时刻,整个故事从一个本可彻底打破第四面墙的虚构故事,变成了纯粹的传记故事,在严肃地想要尊重历史(先不论是正史是野史)的同时,却缺乏同情,也是能理解为什么一部分人观感这么差啦。但好像我还是能够共情那些犹如地狱的悲惨部分,最后那次恍惚的间离真的够有劲,而这种表达足够让一部分人在带着享受的想法进入却意会到对方心思的瞬间完全萎掉,虽然很不当代,但还是值得尊重的反抗。

28分钟前
  • 匣中猫
  • 推荐

这部电影像一条纠缠的神经,有起伏没推进,各种形式的惊悚氛围很强,但精包装之下是虚空的皮囊,咆哮着某种原生的痛苦,但除了痛苦一无所有。

31分钟前
  • 道臣岚
  • 较差

梦露是她在现实里扮演的角色,还是从银幕上偷来的画皮。人们张着嘴是在向她欢呼,还是在将她生吞。拥有父亲只能从镜子里找自己,没有父亲是否就能自由获得新生。她拥有如花的皮囊和雪片的爱慕,却要委身在权力的下体,无权掌控自己的子宫。父亲就是墙上的一道裂缝,她冲进大火,拯救不了抽屉里的自己。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C-. 非常讽刺,一部自诩“看到”Norma Jean的电影,塑造形象的思路却比《绅士爱美人》更加扁平和短视。即便抛开改编真实人物的伦理责任,作为“同人创作”也无法及格:梦露的悲剧绝非怒其不争,而是在体系内游走反抗后仍被吞噬的争而不得。但多米尼克罔顾了她作为个体的任何自主性和复杂性,将一切粗暴地归因于“爸爸”和“孩子”,并用看似花哨实则毫无逻辑的堆砌作为障眼法,企图代替对人物的研究,不仅是对梦露的亵渎,也是对角色的投机——他根本不在意这个活生生的女人,他想要的只是一个痛苦的载体,一个像那些铅黄电影里一样用来戕害和毁灭的“金发尤物”。

37分钟前
  • 双晚
  • 较差

新旧电影、梦境、MV、AV、GoPro,甚至猫眼即时讯息,全都杂糅在一起,片不断,人却断了片,断在精神梦魇里的那场大火,把母亲的实体,父亲的形象,把自己的心都烧出了大坑,人却醒不来。被打造的尤物,惊恐的是人潮与凝望,被禁锢的母性,释放的是遗恨与孤绝,喊了一辈子daddy,一个支撑都没有。看的是梦露,被花边编织而成的她,又自然不是她,就像是,明明洞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契诃夫,却连站着吃个煮蛋都觉诧异,传记就成了传闻,以小众形式迎合大众兴奋。Armas演她,有挺多信息可读。片长真的没必要,反正Cannavale和Williams也挣不到多少戏份。

3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7/10

42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比市场面上大多数枯燥乏味的巨星传记片要好看不少

43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3.5 拍法上簡直十八般武藝秀了個遍,就是從頭到尾戀父的設計粗暴到讓人想翻白眼。

4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7.0。大膽的嘗試讓本片彷彿實驗視聽技巧的跑馬場,既有經典電影畫幅的不斷切換有效地界分出諾瑪·簡直面外部喧囂與深藏的內心鬱結。導演展現影視行業中男性凝視對女演員摧殘的意圖遠遠壓制了片中任何人物的性格形成,以致於帶著批判意識的文本反而形成了新一層的壓迫,繼而批判本身與批判對象混同且無法輕易分辨。但無論如何,對於涉及公眾人物的題材,創作自由與評論自由都同等重要。

53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不是传记片,更不可能是梦露的传记,里面没有梦露的演艺事业也没有梦露的个人生活,只有一个精分的金发美人陷在身份认同里一边玩角色扮演一边说服自己"抓的是鲁迅,跟我周树人没有关系"而这个金发美人换谁都能成立

56分钟前
  • 渊野边小蛋挞
  • 还行

我不知道那些因为所谓“男凝”差评的人是怎么看这部片子的,有一点同理心么?就好像给《辛德勒的名单》差评,因为屠杀太病态????摄影很美,除了最后结尾把一切归咎于daddy issues有点降维打击外焦虑拉满全程无尿点(另外人家都说了这是小说改编啊),安娜表现也不错,遗憾的是外形太甜,差点意思。

59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如果女主角不明確指向夢露,而是縮影好萊塢黃金時代眾被物化女星的一個虛構人物,那麼,因為未經證實的醜聞情節受到的指責無從說起,因為Ana de Armas模仿不像又用力過猛的表演也只會被指責用力過猛,然而電影並沒有那麼幹,畢竟,小說版權費都花出去了,是吧。Andrew Dominik的存在感凌駕於一切之上,睥睨著故事中的眾人,如同故事中的“父親”一樣壓迫著,視聽和剪輯都給人以極大驚喜,甚至有幾場戲給我的震撼不遜於Terrence Malick的《生命之樹》。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差在全是符号,而没有一个真正的“人”。

1小时前
  • 1n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