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金鸡》的大名。
那时我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一天光凭想象力就能撸两管。
处于花季雨季的少年谁不想多看几眼毛片啊,可那个年代网络远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看个毛片都得靠租碟,一般的录像厅老板根本不会把这些看箱底的宝贝租给陌生人,于是我只好在父母出差的时候抓紧机会去租那些封面略显暴露或是文字有些挑逗的碟片。
有幸,《金鸡1》正位列其中。
可当时的观感实在是大失所望,期待中的真枪实弹经过一番快进之后丝毫没有走火的迹象,于是罗主任静静地收起了碟片,这一收就是十多年。
今天是2014年4月21日,自从1997年7月1日之后,香港电影便逐渐开始消失了。
随之消失的,是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而这种情怀,往往只能通过重温或是星星点点的不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来重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香港电影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它也许是《白发魔女》中卓一航树下练剑的一个画面,一个定格不需要任何的文字就让人道了一声“美”,它也许是《笑傲江湖》中的一曲“沧海一声笑”,一气高歌就让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于是,我会时常从电脑里翻看这些古董;所以,我会在2011年的时候一个人在电影院里重看了一遍《倩女幽魂》,眼角还有翔划过。
看到有朋友提到《金鸡SSS》有下载了,因为此片不在大陆上映,我觉得这十有八九不会太差,最起码会隐藏一些港人的小情怀在里面,于是我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坐在电脑前好好地欣赏了一番。
先是傻笑,后是心酸,然后决定我要为这个电影写点什么,所以才会有这么一篇小评。
影片伊始通过一阵恶搞讲述了“鸡”这个职业的发展史,这段妓女发展史顺便调戏了不少电影,从前到后应该是《神探狄仁杰》、《叶问》、《一代宗师》、《胭脂扣》,当然影片当中也不忘涮一下香港电影,比如说前段时间大火的《飞虎出击》就未逃魔手。
可以说在开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金鸡SSS》都试图营造着一种很奢靡欢快的氛围,但感情细腻的人很容易就能嗅到其实导演已经在撒播感怀的种子,直到影片第26分钟的时候出现“哥顿哥”的名字,似乎带着沉重气息的主角即将登场,但影片并没有顺着这个名字直接发散开来,而是埋下一个伏笔,迅速把电影向娱乐的两个小高潮推进,1是江门(肛门)古天乐的登场,2是陈冠希老师的日本授业之旅。
在哥顿哥出场之前,编剧也安排了一个小铺垫,一场关于鸡和鸭的感情戏,围绕着王菀之和郑中基的温馨小插曲,我一直觉得郑中基演戏比唱歌差了一万八千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部电影里郑中基演出的10分钟,应该是我所看过的他所饰演的角色中表达最传神的一个。
当然,既然是和王菀之搭戏,两个人还是必须要秀一秀歌喉的,但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其实并不是二人对唱的《人若然忘了爱》,而是王菀之说的那句话:“我为了生活,我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没了自己”……好了,终于轮到哥顿哥(张家辉)出狱登场了,影片并没有介绍哥顿哥进去了多少年,但应该不会太长,十多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估算。
这个曾经的尖东大哥出来之后,已然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曾经的家法处置、曾经的古惑仔规则、曾经的道义全都被时光碾压得支离破碎。
当张家辉和陈奕迅在KTV唱起王杰的《谁明浪子心》,从前的流行歌曲早已烙上了怀旧的痕迹。
哥顿哥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似乎也意识到了世界变了样,他选择离开,却又被爱她的女人拽了回来。
《金鸡SSS》最终塑造了一个喜剧的结局,所有人都在“美丽新香港”里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哥顿哥也开始融入这个社会,学会了发送Whatsapp。
但在生活里,这样的喜剧却很难降临在普通人的头上。
一个十年就已经让人与社会近于脱节,可还有多少人因为无妄之灾在牢狱中生活了半生,而更大的牢狱其实并不在那三尺高墙之内,又有多少人早早地把自己已经锁进了看不见的监牢。
也许这样的封闭,已经不是唱上几句罗文的《前程锦绣》就能解脱了的了。
最后,不得不提电影所选用的几首歌曲,都用得恰到好处,很好地烘托了剧情。
最喜的就是张家辉与陈奕迅兄弟断义时响起的那首《世界变了样》。
世界变了样,十年前租不到毛片的少年已然成为了利用大水管阅片无数的上班族;世界变了样,那些简单的快乐早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再也难觅踪迹;世界变了样,你们还是自己造句吧……
在大唐盛世,娼妓最受人尊重。
玉玲珑,芳菲梦,有玉有花有吹箫,何来金字?
箫管短,箫声咽,一宵难永,公子请便。
男人怎么可能一生只有一个女人?
去青楼那个是“宗师”,爱老婆的才是叶问。
1935年6月30日,石塘咀所有妓院永远停业。
世界上有男人的地方,怎么会没妓女呢?
现在叫鸡,一部手机就搞定。
现在做鸡,也是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每天四点之后,是当妈妈生最忙的时候,所有妈妈生都会丧尽天良地抢客。
算流动人口在内,香港有近400万女性,其中大概有2万人是做鸡的。
人摇福薄,树摇叶落,但是不摇又不快活。
宁可在宝马上哭,也不要在单车上笑。
价钱一定要合理,这样才对得住自己的身体,也才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现在的古惑仔死剩你一个了。
香港那个古天乐没有你这么好品味。
何为青春?
——绚烂夺目的火焰。
何为少女?
——冷漠与爱欲交织。
“齐瓦歌中医,可以把我的乳头针回粉红色吗?
”“用喷漆喷吧,红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什么色都能喷。
”现在日本经济差,什么人都接的。
吸射比拼耐爆对决排行榜。
你加钱,我TOYOTA也可以吞。
人离乡贱。
你不要逼我,你一逼我,我就无法做自己。
我为了生活,什么都可以做。
但是,不可以没了自己。
我的自己,只会给我喜欢的人看。
如果以后没人要阿金,我哥顿哥要她!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乡愁,就是没有你的时候。
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旅游。
现在连高丽人开演唱会也得排队买票?
世界变了,现在的人不求对话,只求表达。
你已很久不是我大哥了。
古惑仔一辈子只跟一个大哥,它叫“钱”。
世界变了样,你我变了样。
没有不可陨落的偶像,没有掌声会直至离场。
我说二百五就是二百五。
我哥顿发誓,我不要我的女人抛头露面!
白粉强现在只运奶粉了。
刘德华治港,分分钟都发糖。
刘德华当特首,香港人不用走。
事先声明,本人是三姑的粉丝。
终于有机会为《金鸡sss》写第一篇影评!
=======================正文分隔线======================== 看《金鸡sss》的优先场前,三姑父说他保证好看!
确实,《金鸡sss》相当好看!
前半部分,几乎分分钟都是爆笑点;后半部分,则是充满正能量,一首《前程锦绣》贯穿了后半部分,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上映的《扫毒》,但后者是基情四射,《金鸡sss》则是透过这首歌传递新时代的“金鸡精神”。
不过弱弱地提一下,最后的大合唱有点尴尬,虽是happy ending,但是用大合唱的方式有点土…… 《金鸡sss》开拍前就已经很期待这部电影,这部仅属于三姑的电影,这部十年后经典的再续。
但是,就像三姑在各种访问里都有提到,其实《金鸡sss》的故事跟1、2没有太大的联系,甚至放弃了1、2里,运用大量历史事件作时间轴线来叙事的做法,而是直接把当下的各种事件拼在一起。
金鸡1、2虽然也是明星扎堆,但是主线还是阿金这个小人物,用她与各种人物的关系和经历,反映大时代的变迁,一气呵成之余,亦充满怀旧的气息,这与当时的监制三姑父不无关系。
《金鸡sss》从一开始,拼凑片段故事的感觉就相当强烈,各个明星之间的都没什么关联,甚至与阿金的关系亦大多只是妈妈桑与客人的关系,明星们基本都是出现,然后后面就完全没有了这条线,例如王菀之饰演的吴璐和郑中基饰演的鸭皇之间的感情线。
主感情线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和前半部分出现的那些明星几乎没什么关系,唯有在大合唱时才全部出现了,显得整体故事很跳脱。
当然,《金鸡sss》的宗旨就是想让大家在农历新年轻松一下,不用讲太多的逻辑思路,直奔爆笑喜剧这个目标,以搞笑和传递正能量为主,若是像1、2那样用重要历史事件来牵引整个电影,就不是单纯的博君一笑,而更多的是让人唏嘘与留恋。
时代在变,或者我们应该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不断地回望。
这是《金鸡sss》里,阿金一直希望哥顿哥明白的道理,所以,《金鸡sss》在故事上并不是1、2的延续,但并不代表这样做是错或者是对的,没有对错,咸鱼白菜,各有所爱,它的确能让我们“笑冧凳”,看完无忧无虑,这已经足够证明《金鸡sss》是新年不能错过的喜剧片!
只是我更喜欢1和2。
虽然说,《金鸡sss》的故事和1、2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当梁家辉饰演的陈教授、特首刘华再出现时,谁能说这不是当年的“金鸡”呢?
《金鸡sss》只是用了一种更符合当下时代的方式表现“金鸡精神”,无论再怎么艰难,金鸡依旧是为“搵食”能屈能伸,永不放弃。
所以,虽说偏爱1和2,也并非不喜欢《金鸡sss》,是三姑监制、主演的,怎能不喜欢?
更何况《金鸡sss》这么好笑好看,怎能不爱?!
十年后,能再遇阿金,满满皆是说不尽的感动。
“金鸡”是三姑的金字招牌,1和2已经让我们见识了三姑的演技,《金鸡sss》当然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其实还没看《金鸡sss》之前,从花絮中,看到了三姑很放很疯地去拍这部电影,充满了能量,她也拍得相当开心。
那时,我就知道《金鸡sss》一定会好看!
这次戏里她还多了38G喷血巨乳,可以透露,有亮点!
只是这次阿金“升呢”为妈妈桑,除了她这只特别有戏的“金鸡”,这次戏里还有各式小鸡,其中王菀之的表现令我惊讶!
前半部分,三姑把很多爆点都让给了王菀之,让她相当出彩,笑点频出。
除了笑,文戏也相当不错,中场她与鸭皇郑中基互诉心中情的时候,也很能触动观众的情绪,真的相当有看点。
直到后半部分,三姑才重新把故事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发挥“阿金精神”,继续不屈不挠地传播正能量,笑看时代变迁。
但稍微觉得阿金和哥顿哥的感情线还不及哥顿哥和Jacky仔那种兄弟情出彩,大概是因为阿金和哥顿哥之间的情感用了一种比较收敛的表达方式,而兄弟情则是直来直往,拳来拳去。
但是,不得不说,三姑的眼神和脸部表情都很到位,她那种有点小女人似的因拿不定主意而忧心忡忡的眼神,实在太赞了!
阿金对旧情人依旧情深,只是时代已变,而眼前的哥顿哥却停留在十年前,让阿金既是怜悯,又不知如何相助相劝。
在鸡场,八面玲珑的金妈是大姐大;在哥顿哥面前,有情有义的阿金则只是小女人,三姑把这两面都拿捏得相当好。
这个阿金,跟当年单纯的阿金有区别,因为历练而显得成熟了很多,但跟当年的阿金也有联系——其实再有能力的鸡,亦不过是女人。
“金鸡”系列另一大特点,就是明星扎堆,而且粒粒都是巨星,位位皆是影帝级别,这也是“金鸡精神”、“香港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团结。
三姑固然是好人缘才能请来这么多大牌,但从其它角度来说,大家都是众志成城,想搞好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所以1、2乃至现在的《金鸡sss》都能有这么多的大明星来帮忙,不计片酬,与阿金携手,捍卫香港精神。
《金鸡sss》众多客串男星中,最出彩的当数古天乐,江门话,各种“鄒式”食字烂gag,整个人物相当立体,而且古天乐能够放下身段去假扮他自己,十分有义气,难怪戏中阿金也曾脱口而出:“古天乐,我都想上啊!
”这必定也是三姑的心声!
彩蛋延续1、2里刘德华做特首这件事,整整一段三姑借阿金这角色满足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最爱的刘华的欲望,相当搞笑!
其他的男星,每位都有各自的看点,必须要进影院看才能知道有多好玩!
就是数星星,也值了票价!
《金鸡sss》是一部没什么负担的真正的喜剧,也是真正的香港电影。
一鸡独大!
必须力挺!
从史前时期到文明社会,从性到政治,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
这部片子用浅显的欲望影射了很多东西,归根结底来说讨论的是:香港到底是属于谁的?
回归之后,香港到底怎么样发展?
对于港人来说,他们更头疼吧。
而电影用坐牢18年的哥顿哥来缓冲巨大变化前的矛盾,虽然结局是美好的,是可以过了广电总局的审批的,但对内地的贬还是很多的。
粤地文化的排外性、港人的需求、新一代的归属感、强国战略、这些都让港人不安。
最后到这他是流泪的,(这一段张家辉的演技没得说)“神奇女侠”的出现才挽救了他回头,并努力创造,改写结局应该这个片子会更经典。
但是不能上映了吧。
有性就有爱,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本应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环境中,他和她相遇,惺惺相惜说着要做自己:“求你与我于窗前细心一看,每一丝心跳,都不会离开。
”悲由喜衬托,而不认真的人认真起来才会显得珍贵。
从音乐上讲:MLA这个乐队的插曲很好听 也很有深意。
郑中基的歌出现的很有感觉。
哥顿哥出狱的插曲:I feel I failing in love again.ps:余文乐狐臭那段代表什么?
从香港人自己的眼光去看,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模仿大陆小孩撒尿的抗议刁民。
也有评论指责香港人总有股不知哪来的优越感。
其实换个角度看,整个香港都在你如来的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孙猴子在憋屈的狭缝里不顾形象,无耐的随便撇尿,谁又能怪他几分?
香港人多隐忍,弹丸之地没有把人逼退进海,反而更激发出勤奋、执着、势力、乐观、激昂、现实、百折不挠,自信一双手打拼天下。
香港人信奉关二爷,也深深的信奉自己的“香港精神”。
97年后的香港还会是原来的香港吗?
集体香港人都有这种疑惑。
在《金鸡SSS》里,吴君如的嬉笑怒骂里面,分分明都是奈若何的叹息调侃。
时代变了,妓女也纳入whatsapp的移动互联网里,古惑仔去做鸭了,要么就是炒韩国人的演唱会票,或者当枪手去抗牌子抗议,老大出狱欲重踏血路,却无奈发现只剩下用钱来玩资本运作这条道;不止于影片内,贫民窟改造,新香港人大批冲入,连特首,特首还是香港人的特首吗?
所以最后吴君如抱着刘德华的腰要他选特首,嬉弄叫着口号,很欢愉,但内里是深沉的酸溜溜。
这酸溜溜的结尾纯粹是调侃,叫人看了心里也有点烦躁,失却了时代,这影片变成了意识流调侃,因此最多打3星。
缅怀回归前的黄金时代,香港人抱持着“香港精神”,在如来的五指山下。
该怎么翻腾下去,心里却没底。
《金鸡SSS》:一个世代的最终没落(文:火神纪)看这部片子,源于一个误会。
我本来想要看的是《一路向西之泰西》,但是不知道哪位仁兄玩了这么一手,把《金鸡SSS》给换了一个壳,换成了《泰西》的壳,然后大行其道。
我目前所能找到的《泰西》资源,最高清的一个版本,都是这部《金鸡SSS》——缘分,就是这么神奇,我就这样被《金鸡》了一遍。
其实也不是不行,如果我想看《金鸡》,我可能会把整个系列都看一遍,包括还有一部《十二金鸭》,因此这样的一次换壳的观影过程,颇有点意外。
作为一个港片影迷,看到这样的片子其实我还是挺欢快的,就算多少有点猝不及防。
看看这海报上的所有这些人,如果是一个老港片影迷,可能每一个人你都写过几篇文章了,每个人的电影你可能都看过不只一两部了,看着这么一群人用着熟悉的配方做着熟悉味道的那桌子菜,只要不是已经吃得太撑,你总会挟上那么几筷子,吃上那么几口——可能没有觉得很好吃,但是也绝对不那么难吃。
我甚至都有种感觉,可能再过一些年,香港的这一票演员走出来,同样地端上这桌子菜,我都会有种像是回到了家里吃妈妈做的饭的那种感觉了。
港片的黄金时代,感觉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徒剩追忆而已。
好看吗,其实还好。
好笑吗,其实也还行。
说它深刻吧,一点也不;说它浅薄吗,其实也就那样。
这部片子,怎么看都像是在追忆,追忆那个已经没落的世代,他们在追忆,我们也同样在追忆。
只是当一个世代已经需要被追忆的情怀所加持的时候,可能就真的意味着,这个世代已经彻底地没落了。
写到这里,多少有点落寞与哀伤,这可能是如同我一样的老港片影迷最不愿意看到的,却不能不去面对的一个趋势,不知道多少年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与时代,香港电影会不会再度崛起呢。
我看,虽然我不愿意看到,但是依旧觉得机会寥寥。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充满了对旧世代满满的敬意与追崇。
刮躁,浮华,喧嚣,热闹,无厘头,搞笑,抒意,情怀……几乎我们那个耳熟能详的港片电影元素,都能多少看到一些。
最直抒胸臆的是张家辉饰演的哥顿哥出狱之后,一心想要杀回尖东,再振雄风……只是哥顿哥其实不知道,在他被关进去了之后,外面的世界变化多大。
一身白西装,劳力士手表,大金链子,他以为外面的世界跟他进去之前是一样的,所以他之前怎么杀出重围,这一次他想再一次杀回去。
哥顿哥代表的,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旧日江湖,除了那个已经完全死去的江湖之外,还有那个已经彻底消亡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哥顿哥,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以前旧港片里的江湖大佬,可是当他带着如此鲜活的味道放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他与整个社会都完全格格不入了。
陈奕迅演的马仔对他说,大佬,你没做我大佬好多年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港片还有日片,讲述过类似的故事。
过气的江湖大佬回归到现代社会,同样格格不入,可能最后的结局是,大佬带着江湖义气的最后那点倔强悲壮地死去或者离开……这部片子结局相对欢快一些——相爱的人依旧相爱,逝去的一切终将逝去,大佬开始重新融入社会,往日反目的兄弟也再次相拥,然后他们开始了新的事业……港片最可贵的,是香港影人骨子里的那点倔强,他们就是圣斗士里那打不死的五小强一样,他们坚韧,顺应时代,适应时代,并且勤勉地把一切都精益求精地做得更好。
他们会把骨子里的这点精气神,也投射到他们的作品里来。
至少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他们最终都会过得很好,这点念想,其实挺好。
在这么一个市场环境里,保持乐观并且努力活下来,是度过艰难岁月的守拙的不屈服。
可能后面看到这种纯粹的港片会越来越少,但是至少这一票香港影人还在,他们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香港电影还在。
曾经的东方好莱坞,曾经的黄金时代,曾经的曾经,到现在还剩下多少呢。
电影市场,可能终归还是资金为王,当年的黄金时代是建立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的基础上,资本有投资的欲望,市民有娱乐的需求,有供有求,方造就了当年的那个黄金时代。
如今,内地的电影市场,是香港本埠电影市场的多少倍体量,而内地的资本,又是香港资本的多少倍呢。
纵然可能所有的香港人都不愿意承认,可是这是铁摆的事实。
多少的香港影人都到内地来开工了,也许我们越来越难看到那种传统意义上港味十足的老港片了,可是曾经的东方好莱坞与内地电影正在做一个融合,许多香港影人加入了内地的电影创作,最终会不会形成一个文化的融合,不再分彼此了。
理性地看这件事,香港电影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依旧还会再创辉煌,只是它会换一种形式,换一种方式去继续发挥它的光与热。
那一代的香港影人,如罗文的歌里唱的那样——光加热就等于火,继续燃烧,继续发光发热。
一个世代,最终将没落。
哥顿哥的江湖,还有港片的黄金岁月。
但是哥顿哥会找到在这个世界里存活的那个方式,香港电影也一样。
没落的世代过去了之后,新的世代也终将来临。
2023-05-17 12:27:35;农历三月廿八。
看了金鸡SSS, 来到第三集了, 依然很搞笑, 可是搞笑的背后, 藏着一个沉重的问题, 香港人的身份问题.我想说的是, 看了金鸡SSS, 戏中人物对白反映到现在香港的人心态, 就像南明时代的汉人, 面对着清人入主中原, 已经无力回天.香港已不属于我们的了, 香港已经无救了, 我们已经输了, 我就去另一张赌桌再来过.张家辉口中的话, 跟我四年前离开香港来大陆工作所说的现由一样.以前的香港, 确实是个黄金年代, 张家辉口中说的: 从屯门友爱, 打拼一直到中环...大家可能不知道屯门友爱, 对香港人的意义, 屯门是香港草根阶层聚居的地方, 而友爱是屯门其中一个大型的公共廉租房小区...从草根打拼至中环 (代表中产阶层), 是我爸他们那代人的成长轨迹 (据说我爸年青时候的愿望, 是打拼至中环港英政府核心工作, 之后结婚, 生个儿子)...他的愿望全实现了.就像中国跟世界脱轨由产转衰, 是从明朝万历十五年开始 (请参考台湾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书), 而香港的崩坏, 不知道是1997年7月1日, 还是2003年CEPA的签订, 还是2013年梁震英当政后 (这留待将来再论証), 反正到了我们80后这一代, 无论你再如果努力, 你还是逃不过李嘉诚的五指山, 高房价令香港人只能为李嘉诚那群开发商打一辈子的工, 满香港的购物商场把消费推得不能再高, 现在, 在香港打工赚一万八千一个月的工资都是个月光族, 生活过得很没有意思.可是最可怕的是香港人包括香港政府的心态, 为赚钱很多东西已经放开不管了, 不再认真去想什么东西该做不该做, 不认真的心态注定香港已经输了.有能力的人, 就像清朝时候的南明遗民一样, 漂泊到台湾和南洋重新发展了. 至于本人的经历和心态, 就应该像一代宗师里面的叶问, 拿着大衣和火车票, 去了沈阳找宫二去, 从此过着两夫妻彼此练着咏春和六十四圣手的生活.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 就当我在宇宙漂流.
看了这几年再续拍的古惑仔类的片子,总是在搞笑,当时各种威猛已是滚滚东逝水。
不得不用片中的一句感叹【这世界变了】【why so serious!
】,时代不断向前,总有一些东西必然成为历史。
喜欢的歌手老了,唱歌跑调那么努力还被调侃,院长这么努力赚钱养家,老婆还不听话,再美好的爱情也结束了,崇拜的影星也不怎么再出电影。
时代向前,不得不说,重新一点一滴培养喜欢的电影,喜欢的歌星真的不易!
goodbye ,yesterday!
看了《金鸡SSS》的优先场,套路接近《金鸡2》,前半段比较零碎但有出彩人物(王菀之演得出色),后半段则变成“金鸡之恋”,当年是张学友,现在是张家辉,故意的吧?
主题仍是“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出狱老大一心想重振声威却难掩过时,连马仔都不认同他,幸终得金鸡仗义实现梦想,这种剧情当然老土,只能过年图一乐,而且大唱《锦绣前程》给港人打气的安排,无论怎样用心良苦,我看着只觉得扯淡,特别是那个结局,由于太乐观几乎沦为自我反讽,有点悲哀。
惊喜嘛,除了三姑那对巨乳(但她演的没前两部好,前半部尤其被王菀之压住),陈冠希演东洋大茶壶“根本岸九”兼露两点简直豁出去了,可谓从影以来除”艳照门“外的最大尺度,黄伟文也是破格级演出,还有黄子华演”十三哥“都很惹笑,最后”突然出演“的彩蛋不用猜了,想想谁在第一集开头和第二集结尾都露了脸吧,猜不到只能证明你没看过《金鸡》。
至于有些对白,比如”你做回自己吧,我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没了自己“,”古惑仔一辈子只跟一个大佬,就是钱,没人记得你这些“等,可以从香港电影角度理解也可以从香港回归后的境况变迁思考,但嫌说得太多反倒变得生硬,加上早就不新鲜了,也只能听完就算。
总之,身兼编导的邹凯光算是合格,但别指望有赵良骏的水准。
其实想想,邹凯光过往参与编剧的影片中常有别具一格的人物,如《一个字头的诞生》的古惑仔们,《爆裂刑警》的吴镇宇,《三更之回家》的黎明,《朱丽叶与梁山伯》的吴君如,《狗咬狗》的李灿森等,都有港片中不多见的神来之笔,但或许其驾驭整个结构和剧情的功力不足,《金鸡SSS》整体就有些平庸,前半段许多关于鸡鸭北姑的成人段子加上拿口音开玩笑的桥段,显然都是从肥彭那偷来的,但到了后半段的时候又有些急急乱乱(三姑和张家辉擦不出火花无意跟这个有关),何况前两集都有香港大事件,第三集却只是搞一些不文俗套的东西,涉及的社会事件反属隔靴搔痒、东拉西扯,自然缺乏情怀和共鸣,至少曾经的感动没剩多少了。
“金鸡系列”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港产喜剧的一块金字招牌,该系列通过讲述小人物阿金的奋斗史进而见证了香港的时代变迁。
这种以小见大的题材不禁令人想到了港产动画“麦兜系列”,二者所强调的“港人精神”无疑是相似的,阿金就像是真人版的麦兜,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时隔多年,该系列第三部《金鸡SSS》面世,导演从赵良骏变成了当年《金鸡》编剧之一的邹凯光。
看过赵良骏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拍的电影讲究情怀,而且有着特别纯真的一面,典型的就是《记得香蕉成熟时》以及《月亮的秘密》。
而邹凯光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其喜剧演员的身份,彭浩翔的《飞虎出征》和《低俗喜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当然他也参与编剧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两位导演风格上的不同也注定了《金鸡SSS》与系列前两部之间的差异,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情怀的丧失以及笑料的低俗化。
在《金鸡1》和《金鸡2》中,阿金的性工作者身份并没有被情色所绑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形象,而这也是阿金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
而到了《金鸡SSS》里,阿金成了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投机者,从金鸡升格到妈妈桑,跟着一起升的还有她的罩杯。
“这个时代变了”是阿金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不仅叫鸡的方式变成了某高科技手段,连和男顾客之间的关系也彻底沦为了钱色交易,这和阿金过去用真心对待嫖客的做法简直大相径庭,同时也失去了该系列中底层人物互相激励时所传来的阵阵暖意。
如今的妈妈桑阿金穿着时尚出手阔绰,一副运筹帷幄的女强人架势,争分夺秒地赚钱是她恪守的不二法则,所以一开场便有她一边健身一边拉皮条的场景,只为向观众展示她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
为了讨好客户,阿金努力迎合他们的需求,客户太太喜欢什么包,孩子想上什么幼儿园,她都烂熟于心,与其说是迎合倒不是说是谄媚。
当看到过去那个默默打拼的阿金变成为求效率不断赶场的妈妈桑时,找不到原因的观众只能将责任推诿到时代身上,一句“世道太乱逼不得已”就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不失为高招,而那个曾代表香港精神的金鸡无疑已经走下了神坛。
要说“金鸡系列”的主角绝对是吴君如饰演的阿金,俗话说的好:铁打的阿金,流水的嫖客,纵使演得再卖力也不过是绿叶衬红花(当然也有张学友凭借《金鸡2》入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但也没得奖不是)。
可看完《金鸡SSS》后明显觉得阿金不再是整个叙事的中心了,段子拼凑的方式只为了能塞进更多的明星,观众看到阿金不停地流连于夜店、海滩趴体、富豪别墅、日本色情场所,甚至是鸭店,可即便她忙得不亦乐乎,其功能更像是个串场的。
配角承担过多笑点也是让阿金失色的一个原因,假扮北姑的吴璐与当年的阿金是何其的相似,连打拳的桥段都是如出一辙,可是吴璐身上的“金钱至上”却让人生厌。
“江门古天乐”就是主打古天乐自己,类似于“你以为你是王祖贤啊?
”但其实真的就是王祖贤一样。
赴日学习的段落则是抖情色包袱,更是请来了久未露面的陈老湿客串色情场所老板,其浴袍短裤LOOK加上一脸的纵欲过度的确与角色十分契合。
香港词人黄伟文也是离开影坛多年了,这次挑战日本吹神拓也哥绝对是豁出去的姿态,略带日本腔的粤语以及时而双手捂面的娇羞状令人捧腹不已。
影片后半段基本就是张家辉饰演的哥顿哥的时间,这个刚刚出狱的过气大佬有着和这个时代脱节的地方,编剧通过强化他的不合时宜来反衬出阿金及周边人改变的必要性,在这个人物身上能看出香港人对过去时光的沉湎,而贯穿始终的插曲《前程锦绣》更让这份“念旧”变得有些暮气沉沉。
结尾群星合唱“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乍听还是港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劲头,可以斜阳来比喻现在的香港怎么看都有几分颓气。
从片中能够看到面对时代的变迁,港人揾食的手段花样翻新,炒演唱会票炒奶粉都是屡见不鲜,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已经成了“新香港人”的标签,而部分香港导演以低俗笑料充当本土特色的做法无疑进一步令“香港精神”失守。
阿金在片中常说一句话“why so serious?
”我想这句话可以总结为新香港人的处世哲学,但愿新香港能够如同小飞机场的片尾曲《美丽新香港》一般美丽依旧。
好好专心拍后半部分不行么…最后一场仿佛《无赖》mv再现。
有优点啊。但故事本身有点拖后腿,已经没有“金鸡”的传承了,而是有点乱扯的感觉,前半段甚至还有些低俗。反而有感触的是里面的那些怀旧情结,包括美指和歌曲,实在不能不爱。张家辉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他的思想和固执反映了香港的变化,一种无奈的现实,你必须接受。而且他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
Wyman你咩时出柜丫?
只能说陈冠希回归都满脸皱纹了噗。。我纯是为了看吴君如的胸,就那能加一星半,另外一半当然是给刘特首
这已经不是励志片了。只剩下港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在裆领导下的种种无奈的抱怨。张家辉的那段话的配乐,挺感人的。
真的可以再没节操一点!里面打酱油的明星真多!
我覺得還不錯啊,有笑有淚還想怎麼樣?雖然結局我覺得到碼頭那裡就好了,後面的唱歌就不要拍了,但畢竟還是賀歲片什麽的= =我的男人S都演得很好呢~啦啦啦啦啦
从最早的金鸡1开始就觉得这是一个喜感但是心酸的故事
金鸡通过鸡讲述香港变迁和香港人的适应,这部电影主要是通过张家辉演的黑社会老大来展示这个话题。这个世界不需要我了,离开还是融入?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华仔最后竞选特首。
两星俾三姑对波
亮瞎眼的阵容!金鸡精神永存!!!
我觉得是金鸡系列的败笔,大陆人都被黑出翔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都不像一个影片,生拼到一起的。
当时为了一众男神(陈冠希余文乐黄子华等等)去hk看的,还是情人节后的加长版,港产片套路,笑点+温情,彩蛋在最后,不温不火,作为一个一路看港产片长大的广东人来说简直看得我热血沸腾。
好多明星看得眼花,各种港式喜剧无厘头元素,笑点密集,王菀之的搞笑天赋颇有吴君如的风采。
乱归乱,但你敢说明星脸看得不开心嘛!家辉真是暖男,里面恶搞好些桥段真赞
这是个啥·······
已不是从前的金鸡
仍有大时代的背景,一代经典。
大牌们依然很加分!金鸡已变老鸡,不过依然一鸣惊人。有感动到。
在娱乐里找情怀。很难不和前两部作比较,但是就是爱吴君如和张家辉啊~ #果然还是荤口才看得开心啊,昨晚的素吃得真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