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男(及他母亲)和光头上司、光头保安老板很早就开始玩dou品栽赃、房屋模式、低价转售white fish然后最后高价售出的游戏。
光头上司是大脑和保护伞,光头保安老板干脏活儿,中介男做精细的金融活儿。
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单全部挂在中介男的老婆这里。
次数多了,中介男的老婆也发觉了不对劲。
她曾经打给jin g察,但估计出于害怕或者纠结没再打给dea;而jin g局的记录被光头上司注意到,决定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不麻烦,麻烦的是不引起别人注意。
他们的设计是,嫁祸给女生的前夫,让前夫和jin g察火并从而被灭口,真相也随之而去。
具体操作是,(可能知道女主被前夫胁迫发生关系的情况下)由光头男在家里灭口,然后和中介男通信留下记录。
(邻居说附近看到走路好像瘸子的人,没想通是不是前夫)中介男在客户陪同下,看似是比较焦虑老婆没回信息所以过去看她,可以制造完美的不在场证据。
中介男报案后再抛出前夫这条线索,引导jin g察去追踪。
前夫因为是dou贩,所以面对jin g察非常紧张且会拘捕,由此引发火并被自然灭口。
这个计划进行到这里是几乎没瑕疵的。
除了牙印和凯迪拉克。
黑男也参与了其中。
不知道黑男是不是在抓前夫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其中所以才「不小心」丢了手枪(但比较外围),还是因为经常发现证据被拉进来了。
黑男参与其中获得了利益,才可以和多年的女友结婚。
前面几人聚会都没有黑男,最后一次聚会黑男却出现了,说明进入了圈子。
男主的性格是非常逻辑和敏锐。
虽然案子这样结了,老板也支持他查了牙印没结果,但他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
在dou品在瘦男车祸被发现后,他意识到这里有问题。
先确认了dou品是前夫家里dou品的嫌疑,知道有黑jin g参与,但也没急于结论。
乱发男自从父亲死了之后,就一直想查中介男家里,他注意到瘦男是中介男母亲公司的员工,因此潜入中介男家里采集证据。
中介男此时并不知道谁潜入了,拿了什么。
乱发男半夜去找男主,被男主老婆控制。
jin g察来的时候他依然留下了u盘。
男主检查了证据,发现了光头保安老板参与其中,因此开始疏远他。
但他还没摸清楚整件事,尤其是黑jin g是谁,因此尤其小心,并且连搭档黑男都没告诉,还在厕所看证据。
多年前他在外地枪杀了黑jin g搭档,却在jin g局无法混下去,才来到这里。
他多少也意识到身边的jin g察不太干净,但从来没管过。
男主老婆应该跟白发男说了乱发男的事情,白发男又告诉了光头保安老板,因此中介男去灭口。
这里中介男灭口的搭档是黑男。
男主本想在聚会上告诉白发男,这个多年的朋友和上司。
但光头保安老板的出现让他闭了嘴。
去地下室拿啤酒的时候发现了有罩子的车,掀开后竟然是怀疑的车。
白发男告诉他这个是替人保管,所以男主想当然认为是白发男和光头保安老板里应外合做的局,因此决定去找光头上司(他认为找到坏人了,那剩下的应该是好人估计)坦白一切并一起去第二天早上的会谈。
白发男本以为大家可以谈下来,但当光头上司说我去撒尿你们先上去的时候,白发男意识到光头上司安排要灭这个朋友的口(应该没想到自己也要杀,所以jin g告完男主自己上楼了,否则自己不会上楼)。
结果白发男被杀,男主意识到光头上司在其中做局要做掉自己就先去解决了他,然后和光头保安老板对射杀死了对方。
btw,男主老婆应该没出轨。
只是男主一直以来身边没好人,不由得连老婆也怀疑,所以严厉jin g告了包工头。
他老婆其实一直和他非常一条心,最后两个人也恢复了信任而不是走向崩溃。
这里应该还有隐藏的坏人干各种细节的脏活儿的,但没必要交代了。
故事设计的精彩,镜头语言也到位,导演娓娓道来节奏很好。
话说什么时候可以出「边境杀手3」啊!
都是剧透!
都是剧透!
都是剧透!
女死者萨默手上的油漆是在那个小教堂弄上的,她14个月前卖掉了那个房子,然后和前夫在那约会,前夫的手上应该也弄上了,所以见了警察很慌。
前夫家里的毒品应该是光头黑警栽赃的,这里有一个问题,黑人搭档的枪是不是主动给前夫的,如果是那么黑人搭档也是黑警之一,但我认为不是,因为黑人搭档在看监控视频拍到的车时,主动说出车丢了一个轮毂盖。
妻子的叔叔,就是得硬化症的老警察,应该不是杀人犯,第一次去车库时,他的车库里是一艘小船,可能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萨默的死和黑警有关,还推荐男主去查案,而男主最后在同一个车库里发现了已经被改了颜色的凶车。
秃头领导,应该也不知道萨默的死和黑警有关,他还让警察去查车,但硬化症老警察找个理由阻止了他,这时老警察应该知道萨默是谁杀的了。
被强拆的颓废小哥死没死,被谁杀的,电影里没交代,虽然贾老板说“你认识他吧”,还是猜不到。
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是谁先杀了萨默,最后贾老板可能补刀,但谁先动手的没有交代。
最大的可能当然是光头,他带了金色假发。
但杀人手法又太业余,扎了几十刀,最后还没有死,不像一个干了几十年警察的手法。
也可能是贾老板家的马仔,运毒撞车那个。
当然这是导演故弄玄虚。
这部电影结尾问题有点大,光头在楼梯上爆头老警察,男主应该马上冲上楼,他反而和没事人一样去楼下厕所堵秃头领导,解释不通啊。
在《冷血动物》中,只出现了两场枪战。
第55分钟:八声枪响;第120分钟:六颗子弹;全片死亡人数:5。
作为对比,今年大热的《John Wick 4》,总共射出了超过300发子弹,死亡人数超过227人。
你也许会觉得前者是犯罪片,后者是动作片,两者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
其实,我比较这两者并不是为了去论证哪部电影更优秀,只是为了去说明紧张感和暴力程度无关。
没错,《John Wick 4》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动作电影,但是从给我带来的紧张感而言,它远不如《冷血动物》。
紧张感在任何故事中都至关重要。
以一个普通的场景为例,五分钟时间,三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谈论他们的一天。
突然,砰!
一枚炸弹被引爆,摧毁了整座大楼,观众受到了五秒钟的惊吓。
这不是在编剧作中制造紧张感的方法。
然而,如果在相同的场景中,在角色还没坐下之前就向观众展示桌子下的炸弹,一切都会改变。
观众会倾听角色说的每一个字,关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并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现在观众已经被你牢牢抓住了。
我认为《冷血动物》让我觉得是我近期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优秀犯罪之一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它对于紧张感的营造。
有三个因素让它如此让我情绪紧张,它们是:对人的两面性展现、对埋藏在暗处不动声色的反派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Benicio del Toro饰演的那位苍老而又疲惫,却果断勇敢的警探-Tom。
两面性虽然名字叫冷血动物,但实际上真正的冷血动物只在电影开始后不久出现过一次-一张干了的蛇皮。
这里可能有三种隐喻,先说第一种。
首先,先来看看自然界中的现象。
蛇在蜕皮之前,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力,还会处于半僵状态,这时的蛇性情温顺,体瘦无力,很少扑咬人;但是当蜕皮之后,它们急需恢复在脱皮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会变得非常凶恶。
《冷血动物》中的坏人们,似乎就是这样的。
在一开始,他们是围绕在Tom身边的好朋友,也是因为妻子被谋杀而十分脆弱的丈夫,他们就像脱皮之前的蛇一样,看起来是温和而又无害的。
随着故事的展开,随着真相一点点被Tom警探慢慢揭开,这些坏人试图掩饰,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这就像蛇在蜕皮的过程中表现得那样的软弱、无助。
随着更多的真相被Tom揭开,他们终于露出獠牙,变得凶狠了起来,就像蜕皮完成后的凶猛的蛇一样。
他们先是找了一位无辜的“凶手”,让Tom赶紧草草结案,不要再对案件进行深挖了,此处就是发生了八声枪响的时候;当他们发现Tom依然在调查后,Tom和她的家人开始遭到各种威胁......直到最后的另一场充满暴力和紧张感的枪战。
坏人们的这种从温和到凶狠的变化过程,对人的两面性的精准展现,让我感到寒冷刺骨,就是“冷血动物”的第一种隐喻。
这种冰凉的感觉赋予了电影紧张感。
不安全感再来说说第二种隐喻。
让我们依然从电影开始时的那张干蛇皮说起。
看到蛇皮,我们只能确认房间里面有一条蛇,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躲在哪里,直到电影结束,这条蛇也都没有出现。
我知道危险一直都在,但是我从来没看到过它,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何时会出现。
纵观全片,故事中的坏人们也像蛇一样藏在深处,它给我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体现在Tom进行调查时的遇到的难以言说的阻力。
这样的阻力并不是通过具体的一段情节让我感知,而是通过精妙的视听技巧和细节展现的。
嫌疑人第一次出场的方式就体现了导演的技巧。
当Tom和他的搭档打算去暗访嫌疑人的时候,发现这位嫌疑人其实早就盯上了他们。
在这一段中,警探们处于较低的位置,这暗示了他们处于弱势的地位,嫌疑人处于较高的位置,这意味着他处于强势的地位。
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嫌疑人的脸,却能感受到一股被嫌疑人从高处往下凝视的压力。
当警探正在集中精力寻找线索时,被同事偷偷从背后袭击了眼睛(电影最后会发现这位同事就是反派之一),这虽然只是一场恶作剧,却暗示了警探们在调查时会遭受的各种来自暗处的袭击。
当Tom的坏人同事意识到了Tom的调查仍然在继续,他用看了随意的语气问主角:“What’s the different between me and you?
”,表面上轻松的聊天,导演却设计了一个大特写,本来和蔼的同事凶恶的表情一闪而过,却带给了Tom和作为观众的我强大的压迫感。
还有许多相似的精妙细节,就不在此一一指出了。
这些细节有些来自于真正的敌人,有一些来自于疑似的敌人,它们跟随着主角的眼睛准确的捕捉到了平常事物中的异样感。
让我总感觉到Tom警探处于危险之中,让我总觉得那里不对劲,但又并不能准确判断谁是真正的坏人。
这种不安全感,也可能是“冷血动物”的第二个意思。
它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紧张感。
蛇一般的警探蛇捕猎的方式是独特的,它不像其他动物咬住食物后一口一口地咬碎往下吞咽,而是一下子咬住猎物,整个吞下。
冷静的观察和等待,在关键时刻准确的对敌人进行致命这正是Tom警探的“捕猎”方式。
他看起来已经很老了,他看起来也并不强壮,但是他有着犀利又有些疲惫的眼神,并且,导演还专门安排了一场简短的射击训练,用短短几秒钟的时长快速而直接的告诉了观众他很会射击。
在Tom探案的过程中,他的过去也以碎片化的方式被零碎的被提起,他原来是大城市的警探,因为一次失误只能来到这个小镇里,依靠妻子的关系才勉强重新成为了警探。
他是个厉害人物,但是受到年纪的限制和失意的过往带来的精神压力,让他不能肆意展露锋芒。
正是这样一位浑身是弱点的优秀警探,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时刻会担心他能否战胜强大的对手,进一步推升了电影的紧张感。
把紧张感推到极限的原因,是来自于Tom的出击方式。
他知道他的弱点,所以他减少了自己的进攻次数,他很慎重,大部分的时候只在暗中观察,子弹只在关键时刻射出,就像捕猎中的蛇一样。
14发子弹中,其中有5枪来自Tom,一枪击毙了嫌疑犯,一枪击毙了警察局的腐败官员,三枪击毙了一直隐藏在暗处的最大反派,他曾经的好朋友、好同事Wally,全部命中。
Tom警探,就是“冷血动物”的第三种隐喻。
冷血动物般的警探与冷血动物般的强大对手之间这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让《冷血动物》这部电影变得无比刺激。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部犯罪题材的悬疑片,而是讨论内心挣扎的文艺片。
因为从犯罪片的角度来说,本片并不精彩,且不说各位嫌疑人的背景动机交代的都不甚清晰,连整个犯罪联盟的各位警察也只是在和主角一起开趴吃饭,插科打诨时候才露一小脸。
观众和一众角色之间难以建立联系,熟悉度不够,也让最后无论罪犯是谁都无法激起涟漪,显得不痛不痒。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笔墨都给了主角。
他第一次出场就是聚会,席间虽然谈笑风生,但偶尔的眼神却显出两幅面孔,他心里有些心结尚未解开。
而后在调查期间,他趁搭档不注意,藏起了照片,自己展开调查。
而彼时搭档似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问题。
这或许可以侧面反映出,他对于之前费城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六年搭档却对对方的行为毫不知情。
而多次展现他在睡梦中的惊醒,及他对自己梦境的描述,可见他依然心有余悸。
而这种怀疑也在他身体里四处蔓延,例如他对妻子和装修商的怀疑。
怀疑让他和整个团队显得并不合拍,但也为找到真相提供了条件。
妻子的叔父身患重疾,并且在他最为困顿的时候出手相助过。
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车库揭开了汽车的防尘罩。
这和下面的车是不是那辆克莱斯勒已经没有关系了,他伸出手,就说明他怀疑一切。
最后当他把证据交给最高长官之后依然被背叛。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最后落幕于他拨通报警电话,却只字未说。
因为所有的人他都不再信任。
说这不是犯罪片是因为如果以犯罪片来看,本片莫名其妙的伏笔太多,而且并没有给出结果。
例如大家讨论颇多的妻子出轨与否一事,这件事不明不白出现,与主线毫无关系,而且还没有下文。
但如果你看到是主角的内心,那怀疑一起,就已经完成闭环,真相就无足轻重了。
影片对于主角妻子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最佳伴侣了,却又让主角对她生疑。
而主角身边的其他人又的确无人可信。
这种孑然一身,他人即地狱的感觉,似乎才是本片想要表达的在主角心中的真实困境。
第一次见到身材这么差,还能那么吸引我的,有魅力的男主。
这部戏是渐入佳境,开头前8分钟塑造男配角的形象让人昏昏欲睡,我甚至觉得直接删掉都没问题。
我想这是导演故意放的烟雾弹,想作为引子勾起观众好奇,就像每一集美剧的片头一样。
但我还是觉得没必要,有些太过刻意和规矩了,仿佛是为了好莱坞的剧本标准而设计的。
但是影片从男主出现的每一刻起,每一分钟都没有废话,导演用极其简洁、高效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种冷峻的风格。
简练到我觉得不了解警察局内部系统运作的人都不太能 get 到每一个点。
不过导演可能也没想拍给外行人看,导演用悄无声息、不急不缓的方式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三言两语把警局内部的腐败刻画出来,但是其中又充满了细节,只是不注意观察的人不会知道,却让细节控爽翻天。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冷血动物,我想这算直译。
男主并不是冷血动物,相反,是热血的,是为数不多的为了理想工作的正直者。
但是他必须在职场中表现得像别人一样,冷酷、无情、讲笑话、捉摸不透,才能适应这个环境。
在影片末尾庆祝艾伦生日的晚上,男主看到自己警局的朋友——本该是值得信赖的伙伴,却成为要提防的犯罪分子——陷入挣扎时,他老婆为了让他合群的无意之举,却成为想要在这个圈子里混下去的正确做法的隐喻:停止思考,干了这杯酒,加入牌桌。
说句题外话,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台湾的电影《老狐狸》,都是描述男主面对环境的试探和邪恶的诱惑,遇到了人生中极挣扎的时刻,两个主角都战胜了诱惑。
但是这部电影拍成冷血动物,《老狐狸》就变得温情脉脉,我想这是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从艺术方式能看到背后的文化,是很有意思的对比。
导演并不只是拍一个案子,更是拍一个立体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男主被工作训练成为一个善于伪装的人,但是面对妻子和职业的热情,是唯一无法割舍的。
这是为什么看到妻子疑似和别人调情会有那么大的反应,看到案子还有隐情无法轻易放弃。
我相信他的妻子是爱他的,只是生活有太多的变数,我也相信他的职业爱他,只是职业有太多的灰色。
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心底的热爱和信念,男主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只不过这不好学。
看完这部电影有两件令我开心的事情,第一是男主活到了最后,中间无数个时刻担心男主会死掉,不得不说,紧张又真实的氛围营造得太好了。
第二是偶然发现一部佳片的美妙感觉。
有太多的精彩瞬间,男主做梦被杀体现的职业的风险,知道敌暗我明时的紧张氛围,最后干净利落的一枪爆头。
一部精彩的现实主义的片子。
打分 4 分,留 1 分是因为看过一遍就足够了。
值得细嚼慢咽,因为太多容易错过的细节,我认为此片将会被长期低估。
用荡气回肠形容这个常见的类型片不为过。
特别过瘾。
扎实的剧本,简练的台词,循序渐进的案情,过硬的逻辑,技术简单的凶杀罪案也能拍的迷雾重重。
故事结局不难猜测,这里不剧透。
如今受各种推理,悬疑,烧脑剧情洗礼的观众大概很快能猜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案情背后的秘密并不那么重要,即使知道结局,也喜欢看老beno一步步,慢条斯理,处乱不惊的揭开它。
片子的最大看点是演员Benicio Del Toro 的演技。
本片中,还有前些年的《边境杀手》,《毒品网络》,这样的演员就是好莱坞的一股清流,冷酷,内敛,绝对不咋呼,不闹腾,哪怕面对生死,也是一脸的从容,紧锁的眉头,令人不寒而栗的目光,优雅端庄的动作,饱含沧桑的面部皱纹,当然还有沉稳谨慎的话语,看他定在那里,不缓不急,永远在审时度势,永远伺机而动,有他在,戏里戏外都觉得安全。
全片两个多小时,前面节奏略慢,对比来看,后面揭开谜底的部分,节奏就加快了,正好契合了罪案从开始的迷雾重重到后来的昭然若揭。
从电影中出现的蛇皮,再到简单丛林法则的隐喻,当一个纯善的人走进森林,虎狼环伺,危机四伏,你不知道什么样的冷血动物披着人畜无害的皮,所有人都叵测,所有人都模糊,远远的又近在眼前,是多么的孤独。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你得比他们更冷漠,更冷血。
从这一点上来说,Benicio Del Toro就是适得其所。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音乐,看过那么多罪案惊悚片,该片的音乐堪称完美,摄影,剪辑也非常用心。
也难怪Netflix在本土的制作要比海外的制作用心的多。
的确是个老套的剧情,装酒的瓶子也是老瓶子,只是时隔三年,已经太久没有看过这么精雕细琢的惊悚犯罪电影了。
导演虽是拍MV出身,但这是处女作,不免战战兢兢,还没自大到要大肆炫技来压倒故事性,反倒愿意用技术为故事服务,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拍得细节丰满,氛围拉足。
尤其喜欢的,是男女主贡献了近几年我看过最好的表演。
从片子刚开始,我就在祈祷:千万不要让男主和妻子出什么事。
男的大腹便便、皮肉松弛,女的也有了鱼尾纹和明显的小肚子,但在第一面,他们手拉手走进来,就觉得已相爱多年,至今还爱得烫人。
常见的那种白发老者并肩的照片,并不让我向往,谁知道是不是一辈子凑合过来的,老了、折腾不动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白头偕老了。
片中这种,正处于初老的尴尬年龄的爱情,比白头偕老,乃至比青葱热恋,都更接近我心中爱情的模样,就是对方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了,却仍每看每欢喜,还是要抱一抱亲一亲。
当然男主发挥的空间更大。
影片为人称道的悬疑氛围,相当一部分是靠男主演技的支撑。
从怀疑谁是凶手,到怀疑身边人、枕边人,世界就是个大圈套,就看男主跳不跳了。
换别人来演男主,很可能会很套路,演成一个明显正直、不会动摇的人;或者再进一步,演成一个有时坚定,有时又犹豫不决的人。
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演得根本猜不透,镜头多次怼到他脸上,就那么眼睁睁看着他,就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影片给出不少他品质正派的证据,比如曾经举报贪腐的前搭档,以及拒绝劳力士的拉拢和一夜情的邀约,另外也展示了他对案件彻查到底的决心,比如被以勋章封口,却仍继续追究犯罪证据和毒品下落。
但直到影片快结束前,他终于跟妻子坦白案情,这才明确他到底站在哪边,“只有一件事差可比拟我对你的爱,那就是当警察”。
说白了,这个演员就是有着让人信任又担心的本领。
本尼西奥和布拉德皮特很像吗?
五官轮廓是有蛮像,但两个人的气质是完全不同的气质。
所以出演的角色,竞走的戏路也完全不同。
本尼西奥不够皮特帅气,但皮特不够本尼西奥有更深沉的内心。
用作品对抗两人也真难绝对分划到底谁的演技会更好。
一个59岁了,一个56岁了,一个还像是中当年的青春小伙,一个已经满脸皱纹老态龙钟了。
两个人虽然作品都减产了,但依然是广大影迷都极为期待的顶流演员。
这一部犯罪悬疑大片虽然做足了气势但过于老套的剧情最终还是垮掉了。
紧跟本尼西奥的强大气场游走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互相爆头的高潮戏实在是太过敷衍潦草了。
关系和关系之间的紧张感刚起了疙瘩,一瞬间就结束了。
本尼西奥拨通911之后垂着手机生命都没说就是最好的总结。
已经都完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许久未见的写实侦探电影。
和片名一样,影片带有一种冷峻的气质。
冷静、克制的写实风格持续到了最后一秒。
FBI WARNING剧情平铺直叙但不拖泥带水,以警察的视角,从一桩看似普通的杀人案切入,逐渐深入到洗钱、倒卖毒品、警察腐败……抽丝剥茧,慢慢揭开谜底,节奏把控到位,2小时也不会觉得漫长。
在严肃的整体氛围中,也存在一些有趣的生活元素,比如:菜鸟警察把手套掉在案发现场、主角相中了目击者家里的水龙头,查案时顺便看个新车,老婆疑似出轨……所有角色都有血有肉。
视听语言为影片加分不少,尤其是摄影:- 构图巧妙;- 恐怖片式运镜;- 胶片拍摄出的画面粗粝感十足。
最后,Benicio大叔的气质和影片的氛围完美契合,配合润物无声的表演,不是他变成了角色,而是角色变成了他。
仿佛又找回了当年看《边境杀手》的感觉。
电影的好处是,能够放大很多人现实中的困境,并带入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体验另外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人想做成点事总得混圈子的,搞不好命运会安排你对抗圈子,对抗系统,实属无奈,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湿鞋。
tom就是在这种命运中无奈又对抗着。
去百度了下knocking on the heaven's door,这首歌作为结尾,应该能够很好体现导演的意图。
实际上这首歌也来自一部老电影,讲的是卖友求荣的故事,而这首歌在原电影中出现,是为了表现主角的忏悔和释怀。
放在这部电影中的结尾,也给tom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出口,本身他是一个脏警察,无奈或者被动,他或许做了他道德中所鄙视的行为,而最后,他选择跟圈子对抗,终于活出了真实的自己,也是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敲响了天堂的门。
但电影做的并不够充分,两个小时的时间够长了,如果通过出色的电影剪辑和系统工程,完全能够呈现更加完美的剧情。
影片交代了很多很多角色,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和使命,遗憾的是,试图做一幅立体长卷的作者,选择了草草收尾。
tom的脏历史没有展现,不能清楚的说明这个角色的定位,这对于观众追踪他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黑人搭档在后面的剧情逐渐符号化,失去了前面反复出现的价值,不然为什么前面安排那么多戏份;女友在感情中的立场是否坚定没有交代清楚,对我们理解tom到底是过于疑神疑鬼没有帮助;有点像德普的线索小哥的命运也没有交代清楚,因为这个角色的命运的处理,对于展现反派集团的狡猾和残忍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或许是受真探系列的影响,对这个调调的影视作品很喜欢,也就期待看到淋漓尽致的剧情,但与这种高度的作品进行对比,可能对这个电影不太公平,毕竟这个电影拍的还算可以了,毕竟看完了不是么。
我也看上这个水龙头了
慢节奏破案片,能看。但里面所有被杀掉的人都到不了需要被杀掉的级别,欠火候。
导演刻意通过加入大量支线来弱化“破案”这一主线的紧张感,同时不吝使用大量出色的剪辑手段来营造独特的视听效果,总体上为观众带来了反主流的悬疑体验,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7.3分,节奏很稳,如果不是主题有些陈旧,可能会是我的年度最佳之一。
看了跟没看似的。告诉大家,最后镜头是石蜡浴,通常用于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表示蜕皮啥的(外网查的……
还可以吧,稍微有点故弄玄虚搞障眼法,尤其剪辑故意混淆视听,表面流畅实际上反逻辑。其实案子本身复杂程度还可以,但没拍出来,内容靠台词讲,片子全是无关紧要的花活在撑,但好歹最后氛围倒也还行。还是导演功力的问题。
7.5/10 男主真是坚如磐石
原本一句话讲完剧情,搞了2个小时浪费时间
演员真好。故事真平。
他人即地狱。
日常生活同探案并行,风格挺喜欢,剧情差了一口气。
挑不出毛病,但也没什么特别。
托罗说:我爱警察这个职业 可他不爱我
拍的很像美剧《真探》
质感很好,剧作和视听都很有得说,在死者家里想到自家厨房也可以装这样一个水龙头的戏真是妙笔,人物一下就活了,导演竟然是给weekend拍mv的
所有演员演得都好油
旅行八天 七天都在看 都没看完 故事有点碎
大家都很努力,但还是搞砸了
太老派了,太克制了,太冷峻了,太无聊了。
走神儿走到山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