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The Menu,五腥级盛宴(港),五星飨魇(台)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安雅·泰勒-乔伊,尼古拉斯·霍尔特,周洪,珍妮·麦克蒂尔,里德·伯尼,朱迪斯·赖特,约翰·雷吉扎莫,保罗·安德斯坦,艾米·卡里诺,阿图罗·卡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2

《菜单》剧照

菜单 剧照 NO.1菜单 剧照 NO.2菜单 剧照 NO.3菜单 剧照 NO.4菜单 剧照 NO.5菜单 剧照 NO.6菜单 剧照 NO.13菜单 剧照 NO.14菜单 剧照 NO.15菜单 剧照 NO.16菜单 剧照 NO.17菜单 剧照 NO.18菜单 剧照 NO.19菜单 剧照 NO.20

《菜单》长篇影评

 1 ) 该死的浪漫

首先,不正义。

这群人里没几个是应该死的,所以薄饼例数他们罪过没有什么说服力,多数人也就是个道德谴责,顶多行政处罚。

最重的也就是三个公司高管是经济犯罪,那也罪不至死。

反观主厨倒是多次性骚扰下属,不成功后进行冷暴力。

因此谁更该死还真是不一定。

其次,不合理。

这种自己生无可恋,用别人命完成最后的艺术殉葬的人不是没有,但能让众多下属甘愿以命相随的至少个人魅力要达到邪教教主级别了。

但至少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来,Slowik的魅力连性骚扰都成功不了,那是怎么让这么多人甘愿舍命的。

尤其这并不是邪教,这可都是顶级餐厅的能上台面的厨师,每个人应该都有崇高的理想和职业规划,可不像每天游手好闲的嬉皮士一样愤世嫉俗,那么好忽悠。

Margot灵光一闪的要芝士汉堡,就像她找到了游戏的通关密语一样,自己开了个后门。

Slowik完全无视Margot之前的各种不配合和小聪明,欣然放走她。

这和他全片表现的性格都不相同,既然所有人都死是这个菜单的定理,他这不就是自己破坏了这最后的艺术么。

而所有人眼睁睁的看着Margot就这么离开,没有任何人试图趁机逃走,全部认命。

对于必死的结局反抗的力度完全不及格,按报名的价格来说,这群人可是妥妥的大富翁啊,存折上就没有让你们值得拼命的数字么。

最后,Tyler是个脑残这个的确没错,但他对于美食的热爱也的确到达了脑残的程度,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明知道会死还欣然前来的顾客。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他在来之前换了女伴。

他说是分手了,但是或许这个脑残是因为知道必死的结局,不忍心让心爱的人一同赴死呢。

以此来作为这个脑残最后的浪漫,也着实不错。

 2 ) 关于最好吃芝士汉堡的评选

非影评。

《菜单》也算期待了很久,毕竟安雅主演(虽然安雅最近脸型变得愈加奇怪再不复《女巫》时的纯粹),也有着美食+悬疑这般噱头,但从结果上看呢,高概念加持的悬疑虽然赋予了电影某种“高级感”,然而“高级感”却并未能转化成为良好的观感,观众在一道道所谓的美食之间逐渐迷失了观影的乐趣,而影片的作者也在高调开头后把故事讲得越发不知所谓,莫得重心。

当然,我今天可不是在写什么影评,纯粹是因为电影里的芝士汉堡有点挑逗起了我的食欲,所以在此一书我对芝士汉堡的记忆。

正巧观影之夜在麦当劳点了双吉,双吉可谓麦当劳经久不衰的经典汉堡,虽然也没有那么好吃,但不知道点什么的时候,双吉每每能解决我的选择困难症。

武汉万象城最近开了家shake shack,因为听说蛮火爆的,元旦就去吃了一趟,结果感觉是非常一般,价格不算便宜,汉堡质量也相当堪忧,肉饼干巴巴的,甚至不如麦当劳的双吉有滋味。

说起汉堡,我就总会想到当年在英国尝尝光顾的five guys,电影院楼下有两家餐厅,一家是卖烤鸡的nandos,另一家就是five guys了。

烤鸡吃了几次,味道着实一般,倒是five guys质量不错,于是我们成了常客,five guys汉堡的噱头就是可以随便选配料,当然选得再多,肉饼上能塞的也就那么多,因此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five guys最好吃的倒不是它家的汉堡,而是薯条,five guys的薯条都是带皮炸的,因此倍儿香,回国后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薯条。

听说后来上海开了好几家five guys,但一直没机会去上海,看评分也不是很高,不知道是否也变了味呢。

(翻了半天照片,竟然没找到five guys的汉堡照片,有点遗憾,只能找两张网图配上了)

近来吃过最好吃的汉堡来自18号酒馆,价格不便宜,但是肉饼确实厚实,汁水也足,当一个肉饼能被冠以“多汁”之时,显然口感是有所保证的。

电影里安雅吃的这个双层芝士汉堡,便专门给了汉堡“多汁”的特写,肉汁滋滋地从肉饼中满溢而出,大概是汉堡最有魅力的一瞬间了。

之前在广州玩的时候也光顾过一家西餐店,本来想吃牛排,但被店里菜单上的汉堡所吸引,那家的汉堡味道也不错,咬下去汁水四溢,但可惜忘记那家店的名字了。

电影里的汉堡除了汁水诱人之外,还有很大的特点就是肉是实实在在的多,前些年国内也有不少以“大汉堡”为噱头的店,肉饼一层叠一层,根本无法下嘴,只能一层一层吃,这反倒失了吃汉堡一口咬下的乐趣。

不过呢,我吃过最好吃的汉堡,其实来自我自己。

超市买的冻肉排,放到平底锅两面煎熟。

铺一层生菜,再铺一层煎蛋,再铺一层煎培根。

一口咬下,肉菜混合,照样汁液似旋,照样满满的饱足感,关键是还便宜。

或许带着诚心的饭,吃着总是很香的吧。

但如果只把美事作为电影的噱头,那纵然皮相好看,食材精致诱人,观众大概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电影的美丽吧。

 3 ) 专业人士的矫情

这部片子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很期待,从演员阵容、题材和影片类型都是我的菜,看完后果然感觉还是很过瘾的,不过要说它是一部多好的佳片到也不至于,如果想看一部有点悬疑、有点爽、有点刺激的片子过过瘾,还是推荐的整个故事呢,算得上是自圆其说了,也扣住了近年来大众愈发增长对于所谓的“fancy food”一直疯狂营销的高级感、故事性、贵族格调的反感,尤其是去年“Omakase”之类餐厅的流行所带来的争议,足以让人在看这部影片时大呼 “哈哈,让你丫装”!

唯一让人会有点觉得矛盾的是,这个故事里那个对此反抗最激烈的,居然是那个大厨。

毕竟,在大众眼里,逼是你装的,钱是你赚的,你起码应该乐在其中才对啊?

不过我觉得这也好理解,这其实在很多专业人士身上都能看到的一种矫情,成名之前,想要出名、想要认可、想要大众对自己的专业能力顶礼膜拜,所以会不自觉得将自己做的事情神圣化,认为这是一种使命、一种艺术,可能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这其实就是一种营销(简称“吹牛逼”);而一旦观众买账了,把你捧起来了,名也有了,钱也有了,便开始厌恶这种不自由,觉得这个世界在绑架我,我的创造不纯粹了,他们毁了我的作品的神圣性,玷污了它的本质,我其实只想要开心而已啊 呜呜呜,毁灭吧,我累了唉,类似的情节,在作家身上、音乐人身上、电影人身上,屡见不鲜,各种综艺里面,都可以看到他们在长吁短叹,感叹事态变迁,人心浮躁,观众都快看腻味了。

当然,也不耽误很多小年轻、小文青,忍不住心疼他们,看得感动满满,泪水涟涟,那都是没看过他们在背后数钱的样子。

说白了,任何人其实都不能“既要,又要”,装腔作势在全球已经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了,而以这条产业链为生的人,无论对外宣扬的如何逼格满满、自命不凡,其实本质上跟社会大众一样,搵食而已。

要做,就好好做,不想做,就转行呗 怎么了,不舍得么?

不过无所谓,艺术家患这种矫情病也就算了,大家都习惯了。

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竟然以接地气著称的餐饮业者,以理智著称的科学家,以逐利著称的商人都开始犯这种病了。。。

这个世界,果然越来越魔幻了

 4 )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7/10). 一出粗暴刻奇的阶级预言。

忽视掉作者的社会评论欲,作为纯纯的惊悚片来看娱乐性还是不错的。

影片是我比较不感冒的那种警世恒言型大聪明电影,创作者挡不住自己社会评论的野心,就像主厨因为自己的ego开始夹带私货不好好做饭,本质都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不够。

每个时代都有这种人,看多了海德格尔的bitching and whinning,觉得这就是了,这就是末法时代了,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滑落,继而想要破罐子破摔的一把火烧掉一切,然后从中浴火重生,回到那种高贵的野蛮人的迷思中去,回到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就像不可能通过谎言得到真理,构造出来的极端状况下的所谓人性,也未必就是更深刻的人性。

这种电影的作者总是为了表现人的异化,而生生构造出比现实更扭曲异化的人性来完成这个目标。

虽然想要打脸各种文化装逼犯以及XX仙人,乃至于一激动想把资本家挂路灯的情感出发点我十分可以理解,但这种阶级叙事还是显得过于粗暴乃至于有些儿戏了,表面上黑资本家,实际上黑无产阶级黑的更狠。

而女主可以全身而退,主要是她想明白了: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对付魔怔人,你得会说魔怔人的语言,洞察魔怔人的逻辑。

倒是男主这种“朝吃到,夕死可矣”的foodie魔怔人在一众魔怔人里显得反倒有些单纯可爱了。

 5 ) 饥饿的盛宴

《菜单》这部剧的阵容还挺强大,不但有演《后翼弃兵》一举成名新上位的安雅泰勒,还有伏地魔、x战警等各种熟脸,但整部片就是感觉什么都有一点,但什么都没有说透。

除了观赏性挺高之外,电影说是惊悚也不算,恐怖也不像,黑色幽默略有一点也不多,主要还是个讽刺现代ins式生活的喜剧片吧。

电影的设定简单粗暴,就是一男一女去离岛上一座绝无仅有、巨难订座的网红餐厅,估计是那种网红趋之若鹜去拼单,拍照然后发ins小红书的那种。

主厨久负盛名,说一不二。

结果到了岛上餐厅里,大门一关,食客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了里面,随着一道道菜肴的上桌,气氛变得越来越诡异。

他们是否能脱困,还是变成餐厅的一部分?

说起讽刺,这片不如《饥饿站台》。

《饥饿站台》把隐喻放在明面上,人生就是各种你跨越不了的阶级,一个阶级一层,每天醒来你都不知道在哪一层。

顶层的人得到的是盛宴珍肴,下面的人只能吃上面一层的剩儿。

越到下面,贫困越呈指数级下降,让人想起现实里,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口挣得比剩下的所有人都多。

说起美食,这片就不如基本任何一部讲美食的东方影片。

顶级的《饮食男女》望尘莫及,一箪一食,一条鱼,一片肉,都有禅意;就普通娱乐电影如《满汉全席》,在菜式制作上的淋漓狗血估计本剧导演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不要说活油浇猴脑,就连网文《荒山夜宴》的想象力都比不过。

外国菜和中国菜相比,主要还是缺了哲学意味。

中国人把烹饪当成艺术,是天人合一、山水田园的人生追求,是化学反应。

外国菜到最近才有所谓的“分子料理”,还骄傲地当成一个流行概念被大家趋之若鹜,合着您几千年来的烹调都是物理反应不成?

外国人的“馋”被梁实秋嘲笑为“饕餮”,是饥饿的变种,而不是对美食哲学的追求。

这种对比在《菜单》的菜式上也得到体现。

“饮用大自然”就是整部宴席的中心思想,而主厨的故事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海味沙拉、圣经面包(“没有面包的面包盘”,您不如直接来个皇帝的新装把我笑死)等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食物。

本来看到这里也还可以,但导演突然笔锋一转,开始直接让主厨用印在taco面饼上的照片揭露每个人的黑暗过往——这就有点过于直接了当了,菜失去了菜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传播媒介,在我看来,这道菜最不合格,不过是本片中看上去唯一能吃饱的菜。

最后一道菜最好笑,是我在日本烤肉店gyu-kuka学到的烤棉花糖。

童叟无欺,家庭最爱,能把最顽皮的娃拴在餐桌边——一根铁签,把棉花糖穿起来架在火上炙烤,烤焦后和巧克力堆在一起,两头用饼干一压——食客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们也变成了棉花糖吧。

这种本剧诸多讽刺笑话中最得我心的一个:甭管有多少米其林餐厅,最后还是要靠一招棉花糖致胜。

这么看起来,东亚的植物蔬菜种类实在太丰富,所以精制食物的种类才比别的地区少那么多吧——我们追求的是“食不厌鲜”,而棉花糖、巧克力、饼干这种精制碳水化合物,是从来都不入我们老祖宗眼的。

人的味蕾细胞其实很少,撑死一万个出头,比猫狗鸡强,但比很多其他动物比如牛、鱼都差了很多。

所以味觉不过就那么几种酸甜苦咸,连词汇都没有发明几个。

所以中国人早早地就明白把普通的食材料理得好吃,而不是一味追求食材的道理,比如“诸肉不如猪肉好,百菜不如白菜香”。

食材再多,没有当下的心情和格局尝得出来,也是枉然,盛宴过后,依旧饥饿,人生的各种贪婪莫不如是。

 6 ) 这是对电影本身的隐喻

从一个编剧的角度看,本片特别有趣而恐怖!

我简直对主厨(及团队)十分理解、共情,大呼知己,相见恨晚!

粗翻了一下豆上的点评,大家很少从“影视从业”的角度看待本片。

其实,你把主厨和主厨团队的信仰力量带入到“为电影献身”的文艺青年身份上…是不是严丝合缝?

想一想那个开枪自杀的“很努力但没天赋成不了大师”的员工,不就是“才华撑不起梦想”的我辈嘛!

而主厨作为大师,才华出众,但其荣耀俱来自“上层(权贵、美食评论家、明星、意见领袖等)”的肯定、营造与吹捧,像不像资本家、影评人对某位导演的做派?!

而带女主进入餐厅的奶油小哥,一心扑在了美食上,对美食来者不拒地做出种种自以为是的诠释,像不像狂热崇拜大师、对作品做出高深莫测解读的影迷?!

于是,大师让影迷自己“别BB,自己动手拍去”,结果手忙脚乱的影迷拍出了一坨翔!

同样的,主厨痛恨那个让数家饭店关门的评论家!

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岂能不同情被打压被辱没的同行!

而女主,代表的是大部分平凡而天真的观众,他们只想看一部“好看的、满足的”作品而已…对,他们就要一个传统的、真正的一个芝士汉堡!

电影这玩意儿诞生的时候,就是想给观众一个好吃的“汉堡”!

而已!

后来,电影艺术上的“菜单”上,要求越来越多。。。

主厨切掉了资本家的手指头,痛恨他们“指手画脚”,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也不记得主厨拍了什么片子!

主厨要干掉名不副实的、演技稀烂演员明星!

主厨要弄死那些借机洗钱、偷窃资金的狐假虎威的经理人!

对,全部干掉!

反正这行已经脏了,脏透了!

甚至甘愿同归于尽!

OK,愤世嫉俗的主厨泄愤了!

但,天真的观众必须要活下来!

她手中的那个汉堡,简单纯粹,解馋充饥…让她带走吧!

那个汉堡……是电影一开始的模样!

 7 ) 贵得离谱的菜品,拍得稀烂的电影(

《The Menu》这几盘好菜,虽然贵得离谱,但是做得稀烂现在的恐怖片都喜欢玩讽刺,不流于表面的却又少之又少,企图在这部片子里品出内涵,就像希望在米其林里尝到芝士汉堡,它和Tyler做得那盘菜一样——是bullshit。

大厨的偏执为何而起不得而知,顾客的“罪责”从何而来解释乏力,美食的艺术性在导演编剧眼里是荒谬的,高级餐厅用高概念喂饱顾客的装逼心理,忽略了最现实的体验——吃饱。

这部电影的设定在我眼里也是荒谬的,导演编剧用高概念糊弄观众的好奇心理,一窥所谓只为富人服务的美食,竟不如一个汉堡、一盘薯条,拍得过于矫揉造作,这又和那些高级餐厅有什么区别?

从商业片的角度看,前半部分的氛围营造是成功的,后劲不足,是一部爽了但不完全爽的自讽刺半密室恐怖电影。

Anya真的很美,如果她的眼睛再大一点,电影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8 ) 彻头彻尾的米国政治隐喻。主厨就是懂王。

彻头彻尾的米国政治隐喻。

主厨就是懂王。

小尼进神圣厨房,隐喻国会山爆动,民众屌丝乱入国会。

小尼被主厨授意自杀,隐喻在懂王煽动下,自杀的特粉,和炮制校园枪杀案、单挑FBI的各种铁粉狠角色。

主厨要被换掉之前暴动,隐喻懂王拒不辞职,煽动粉丝暴乱。

还把支持他的财阀浸猪笼,拉下了水。

按懂王逻辑出牌的妓女安雅逃出生天,吃着底层标配的汉堡隔岸观火,隐喻第三世界俄中朝鲜越南等,因懂王乱披风执政反而受益。

但她不属于米国,无入场盛宴的资格。

当然,其他所有美国本土的阶层都理解不了懂王的逻辑,华尔街欺骗交易的精英不懂,反手云雨的媒体和主笔不懂(懂王没少打媒体官司),淫乱而虚伪的有钱资本家不懂,所有美国的本土利益既得者最终都不得不陪懂王,在疯狂中自*焚亡国了,主厨说的“我们要被净化”,“净化”一词是懂王演讲中的常用词。

死光光成了最后的主打菜。

主厨的白发老母亲隐喻美国人的政治祖宗,昏聩酗酒老年痴呆,毫无作为,全无昔日独立宣言时的智慧与精气神。

希望这部电影的隐喻,尤其是预言,统统都中。

 9 ) 现代艺术,就是一顿又作又贵又难吃的晚餐

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从电影文本的本身来看,这就是对fine dining不留情面的嘲弄和批判,厨师,服务员,食客,美食评论家,一个也不放过。

最后逃出升天则是对这套fugazi嗤之以鼻的女主角,痴迷于这场虚伪做戏的Tyler第一个领便当。

影片可以外延到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主题,例如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这场讽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充斥着噱头,过度阐释,强行的形式革新,即使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饮弹自杀,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用餐体验的一部分,并从中品出这样那样的滋味。

这些所谓艺术品就像晚餐上的一道道菜,它们看起来是食物,却并不能填饱食客的胃。

前中段的节奏很好,氛围从餐厅逐渐变成客人的屠宰场,观众的安全感不断被剥夺,反倒是铺垫到后期,所有客人知道自己今晚必死无疑之后的情节设计忽然泄了气,失去了前中段那种缓慢滑向未知深渊的感觉。

但还好这种不安全感勉强维持到了影片结尾,直到女主角坐在船上啃着汉堡时,安全感才回到观众身上,而影片也随即落幕。

还有一个优点是空间展现地很好,整个餐厅作为密室,场景还算丰富,即使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大厅,导演也把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带到了厕所,办公室,后厨,以及主厨的住处。

“愚蠢的男人”这个段落也丰富了岛的空间感,客人出去喘了口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暂时离开紧张压迫的主舞台,在开阔的空间中喘了口气。

可惜这一段落的设计虚张声势,主厨的自残很变态很到位,但后续居然就这样放过了男士们。

而从Tyler这个角色的设置可以窥见这部影片的缺点,那就是角色完全被塑造成导演想要讽刺的那一类人,除了为导演表达对这类人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纯粹的工具人,本片的真正男主角应该是主厨。

具体来说,就是角色高度符号化,把角色当靶子立起来之后再打。

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所有的角色和情节都直接指涉某件事或者现象,完全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可信度和内在逻辑。

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些小创意的集合,比如每道菜之间用提示卡直接硬切,把故事切割成一段段短片,从而破坏了连贯性。

类似于《悲情三角》,本片也把观众放在了嘲弄电影中角色的一方。

而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嘲弄的一方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的秘密是,角色都被或多或少地夸张化或被漫画式地呈现,但这其实进一步加深了角色代表那类人的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维度愈显单薄。

另外还有一个小缺点是,现在的悬疑片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在预料之中一样,包括女主角杀死服务员,取得钥匙,呼救都似乎完全在主厨的计划中,甚至最后连她在海面看爆炸的燃料和时间点都被算好了。

总之,像《菜单》这样的讽刺电影更像是连线游戏,把角色和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一一连接起来即可,这大大限制了故事寓意的外延,一切都过于清楚和明显。

但由于创意和前半段的氛围营造不错,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三颗星。

 10 ) Why chef Kill?

主厨给出了每个人被受邀赴死的理由,就像设置晚宴一样,菜单、食材、每道菜的烹饪手法、时间、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必须有条不紊,都需要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趋于完美一说,只能是完美。

富商和富商太太:他们能够来这家贵价餐厅很多次,有的人一生都未必能来一次,而每次主厨都会介绍菜单,他们却说不出曾经吃过的任意一道菜是什么。

这是对食物,对主厨,对这家餐厅的不尊重,无论主厨用多珍贵的食材来匹配这个餐厅的价位,他们都不在乎吃下去的是什么,只是来到符合身份的餐厅罢了。

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老板:评论家名气颇高,随着名气颇高,她也变成了一家餐厅好吃与否的生死判官,是她当年对主厨的青睐有加,使得主厨的餐厅名声大作,是最初的伯乐。

然而现在的她,每一道菜都要找出点瑕疵,以彰显她的严苛挑剔和与众不同,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觉察的问题。

比如面包蘸料的分层,拥有生活常识的人或者物理知识的就知道,调制得再融于一体,油会逐渐分离浮在最高层。

这多么地可笑,挑剔已经成了美食评论家的工作,而不是品尝美食。

杂志社老板是明显不懂得吃的,他只负责附和美食评论家,对她的观点表达赞同,他是那个付钱请她吃饭写评论,以此获得流量的资本。

打工三兄弟:他们是投资这家餐厅的公司的员工,他们用虚假交易来为公司逃税,日常用公司员工的身份来谋福利,来压制他人。

投资公司老板:他质疑主厨的菜单,甚至要求换掉主厨,并不在乎一家因为主厨而知名的餐厅,在失去灵魂人物后是不是还一样,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食物。

因为他是资本,他懂得的是投资收入比,他的目的是赚钱。

演员和他的助理:演员曾经作品无数,应当很有演技和天赋,然而他浪费天赋接烂片,主厨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进电影院看了一部这个演员的烂片,他对一个艺术家放弃追求感到愤怒,变相来说,这个演员对不起他的观众——也就是他的顾客。

助理一直在偷演员的钱,即使家里能不贷款让她读完学费很贵的大学,她离不开演员,习惯了远超出她能力所能赚到的钱支付的生活,习惯了跟着演员到处走,而演员也离不开她,他怀念以前被追捧,被狗仔跟踪的日子,现在只有助理一直跟着他了。

狂热信徒是唯一知道这一餐是最后的晚餐的客人,他沉迷于对美食拍照,在社交媒体上侃侃而谈他对美食的了解,热衷于向他人介绍他多么地了解各种制作食物的高级仪器,并且拥有一台,他用专业话术来教育他人怎么去看得懂、品得出这些美味的艺术品。

他因为主厨对于一到餐点的介绍而热泪盈眶,他因为女主被邀请去跟主厨对话而嫉妒,他是愿意为崇拜之物而孤注赴死的人。

然而,他的津津乐道,专业知识,都是二手货,是倒背如流,他无视餐厅不准用手机拍照,任凭风味流失,他无视主厨说的慢慢品味,吞咽完自己的再去拿女主的菜。

他从未下过厨,他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香料配羊排能够去腥,能够激发香味,更不用说几分熟,怎么切菜了。

女主是主厨整个菜单唯一的计划外,他制作各种餐间表演,来调动客人的情绪,却失算了一件事,那个狂热信徒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来用餐,原本的女友知道来了就会死而跟他分手了,他选择带了个能买来的女孩赴约,并且隐瞒了将死的事实。

女主确实跟计划外一样,格格不入,一开始她对狂热信徒很客气,即使她对他的言行不理解、不赞同,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

她跟主厨一样是服务人员,作为服务人员,她对服务他人没有不满意,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满意,跟主厨不满意客人的吹毛求疵,客人的舍本逐末,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客人,在各大著名美食APP,在去各种餐厅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影子,不同状态的我也能带入一二。

女主吃的那个汉堡,是主厨的初心,唯一让我觉得不能放她走的点是她的表情,她靠的是理智来点餐,除了吃那一口的时候,我感受不到她的渴望,更像是一种谈判、生死关头的紧张,确实也符合剧情和人物。

何况主厨满意就可以了,他确实可以满足了,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能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个顾客的点餐,那就够了,未必要顾客多么想吃,多么饥饿,只要他能身心投入去做一餐就可以了,那是作为一个热爱下厨的人的享受,那种烹饪的乐趣。

我偶尔下厨,或为了家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馋虫,做完后看到对方满意的表情,或者自己吃第一口的满足,都是下厨时的动力。

有时候出去吃,能够想起来的店多种多样,有路边摊的炒饭炒面、小馄饨,小小店面的烧烤,需要订位环境尚可的日料,老板任性是不是休息的餐厅。

无论价位、装修,这些店都是优先满足我的味蕾,是能够让我吃的时候满心欢喜的店,根据心情的不同,而去不同的店,获得不同的体验,唯一统一的就是,口腹满足。

可笑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心情,也是随便找一部不那么烧脑、又不那么前后不搭烂到极致的片看,拥有荒诞、惊悚、恐怖标签,或者是喜欢的镜头感的电影,我都会捡起来看,一种属于个人的放松方式,这部电影自然不如经典恐怖片那么吓人,也不如一切剧情片那么高深,从人物刻画或者剧本来说,都不至于成为经典,属于看或者不看都可以的程度,像极了女主点的芝士汉堡,不太饿,不想吃,但是需要点一个吃一口带走来救命。

这部恐怖片也在无聊而空虚的夜晚,让我喘了口气,消磨掉了一段时间,免去因为失眠而焦虑多想的折磨。

看且写于2023年1月5日。

《菜单》短评

Noma关张更贴切的注脚。任何交易过程,只有势均力敌的双向有效交流才是理想状态,权利倒向任何一边都是可悲而不可持续的。不过女主最后还是遵循着大师的游戏规则,并没表达自己的需求。片子再subtle一点会更高级,但……凭什么要更高级呢,就为了讨女评论家那种装逼影评人的喜欢吗?嗯嗯,我装。Fiennes on top form

6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这片拍的就像主厨做的那堆菜一样,都是华丽、故弄玄虚又不知所云的依托答辩

11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较差

这才是利刃出鞘2的打开方式吧

15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还行

本意和形式是好的,想嘲讽富人为了炫耀追捧一些看起来逼格高的东西,实际上根本不上心只是用来炫耀自己有这个机会而已。形式也是好的,起码外面的铺垫都拍得挺精致的,但是情节和高潮都没有设计好,本应有更强的讽刺意味的发挥不出来,最后看起来只是一部手段低级的仇富片。作为被嘲讽的对象的客人的组成元素也很满,导演编剧没有用心塑造形象,感觉就只是为了抓典型,提取了一堆关键词组合到了一起,每个人背景故事都只是轻轻略过。有个bug就是明明那个玻璃是隔音的,外面甚至听不到砸玻璃的声音,但是居然可以听见外面投资人的声音……

17分钟前
  • 柠檬味的小青龙
  • 还行

最近调侃富人的片子不少呀,好像有点儿高级但好晦涩

20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一开头就猜中了结尾。。。剧本细节不够支撑反派的动机

25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还行

一个主厨PUA完食客再PUA 副厨最后被主角反向PUA的故事。对《Chef's Table》式镜头的吐槽也太明显了吧喂!

26分钟前
  • 2koo
  • 力荐

主厨在老板、评论家、无脑食客、脑残粉的压抑下无法做自己的艺术,感觉平衡度没掌握好,观感是不舒服的那种怪异感,我还是适合路边摊junk food

30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还行

I'm thoroughly entertained...很吃这种 over the top 的讽刺剧,有几幕笑到流泪。在阶级面前种族性别什么都是……(R 站讨论帖里有个贴列举了此片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相似之处非常有意思)

34分钟前
  • Jin
  • 力荐

为赋新词强上桌?

3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较差

女主角的no plan还算个好点子。Anya和Ralph Fiennes角色上都还能够给更多,但影片显然太着迷现在表现的讽刺的皮毛了

41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自娱自乐的作品。

43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大厨是邪教头子吧?

46分钟前
  • 葡萄柚
  • 较差

看似拥有一切的大厨早已经迷失了,挖空心思的解构创意,复杂刁钻的烹饪技巧,一呼百应的绝对威严,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在所有的溢美之词旁,Slowik都是不苟言笑,甚至眉头紧锁,而只有最初的汉堡店,在食物仍是食物,所谓的艺术并未凌驾于对烹饪的热爱之时,他才会发自内心地露出笑容。《菜单》在讽刺的不仅仅是那些本末倒置的网红餐厅或是对浮夸与虚荣趋之若鹜,忽略了食物本意的食客们,大厨,才是全片最可悲的那个人,被曾经的热爱掏空内心,灵魂在一批又一批虚伪的食客面前逐渐枯萎,甚至到最后他都需要为他失败的人生寻找替罪羊,Slowik的偏激与糟糕的环境相互腐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实银幕前的我们扪心自问,那些最纯粹的热爱昂贵吗?绝大多人自己放弃了它们,正如大厨讽刺的那样,甚至没有人愿意主动反抗,操

48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推荐

这次没扑还被打脸的感觉还蛮好的,anya美美哒,就是结尾有一点点俗

51分钟前
  • Wall Of Eyes
  • 推荐

已经等不及要看Anya了😍

54分钟前
  • 可口可乐~中国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恐怖片,原来是又一个跳梁小丑。between 1- 2分

59分钟前
  • Hugebee
  • 很差

巨贵的菜单,食客稀碎的体验 整部电影就像被布置好的菜单,最后成为了艺术品,很有风味的乳液生蚝不如直接吃生蚝,花哨的面包酱却没有面包,来过11次的食客记不得菜名,他们吃的是仪式不是味道,是虚荣不是体验“Why chef killed?”女主用汉堡唤起chef的初心,是唯一可以走的人,餐厅版的无人生还

60分钟前
  • 力荐

看之前必须明确,这是一部荒诞电影或者讽刺电影,这样才能相对接受整部影片。只不过,所有讽刺和批判都太表面了。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呈现的状态,恰好跟影片想要讽刺的东西一样:故弄玄虚、做作且浮夸。算起来,我也应该是那种爱吃汉堡、烤串、以及各种路边摊的选手,不是太爱这类风格。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把讽刺演绎到极致。最喜欢的是无辜被拖下水的女主,发挥了智慧与真诚逃脱一死;最欣赏的是丈夫出轨的女人最后挥手的情节。毁灭了该付出代价的,放走了清醒的。

1小时前
  • 桃花坞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