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极其极端但人物塑造缺失,I can’t accept.
2019欧盟电影展。如果将阿迈德的信仰视为执着,而世界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场」,那么最大的危机诞生于女孩对其说「我想吻你」后由衷而羞涩的笑容,这是难以用信仰抵御的真实的情感,之前之后不过都是一些巨大「魔鬼的诱惑」而已,最后达内兄弟还是用「坠楼」与「濒临死亡」完成对这个对生命模式的「极端者」的训诫——本质上只是一个孩子,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为真正的恐怖分子,如同全片缺失又似乎极力暗示的「父亲」形象,由这种观点来反应现实主义和「恐怖主义」温床滋生的原因,究竟是否形式化?
【欧盟影展】你是更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少年阿迈德为爱迈出的一步是「你愿意成为穆斯林吗?这样我的罪过就小了一些」,颤颤巍巍,吞吞吐吐。达内兄弟的手法还是受用,就是结尾处理模糊了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套我是不信的呀。
剧本很可怕,最后强拗白人救赎实在很意淫,更怕的是完全不给小演员脸部表情镜头,直接放弃表演的部分。这很诡异,因为观众走不近男主角的内心,无法了解他的激进行为的成因,那么电影就和电视台的社会新闻一样,完全没有作者观点和人物剖析,社会意义被架空。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和小女孩的那场吻戏。
新移民、家庭、青春、网络、穆斯林。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遮蔽的历史因素或是作者隐藏的态度。其实我觉得男孩最后刺出去还不失为一条忠于信仰的蠢汉,求救就变成了懦弱蠢汉,连“愚勇”也没了,不仅一点好感不剩,还等于彻底否定了这个“人”。但是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反问号——我们怎么办,他们怎么办?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SIFF。手持+特写+前排大银幕,实在费劲儿。体力不支,中间又睡着了。睡之前小男孩还是无脑暴力,结果被自己的“启蒙者”送去劳改。睡醒之后他也不暴力了,也有小姑娘喜欢了,也知道心疼妈妈了。拒绝和小姑娘谈恋爱时,心里想的是,年轻的阿迈德,好惨。小姑娘恋爱观可以的!最后从房顶掉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片的名字意思是,年轻的阿迈德,要死……局部展示了极端宗教是如何引战的?不能求同存异,自己先把墙竖起来了。要不是电影节,估计这辈子我都不会看这片。
1963年的戈达尔“小兵”,恐惧死亡,也怀疑过政治理想,但最终完成使命;2007年“天堂此时”的人肉炸弹,坚定的信念被镇子录像带店里明码标价的自杀袭击烦扰,最终宗教理想产生犹豫和困惑;2018年达内兄弟“年轻的阿迈德”,几乎是一个执着坚毅的天然圣战小烈士,却竟在先知安排妻子之前好久,遭遇爱情骚扰,在铲除异教徒的道路上被设置了无形障碍,失手跌落,天堂也就没葡萄干和72处女等着了吧。
这个剧本挺充满匠气的,观念先行,各方面规避敏感,至少它从一个微观个体故事传达出西方知识分子们普遍的“绥靖”观念,他们容忍但又发现问题重重。对于男主角这样的人,流程和体制无法改变他,关心和教育无法改变他,甚至爱情的到来也无法改变他。最终要想改变,仍然是要靠他自身的遭遇对内心的冲击才可以完成。奶一口小影帝。大约2.8,没有两星那么糟。
额。。掉下屋顶就转变了?? 极端宗教主义就是反人类思想,可怕
可能心里真的有火的时候 全世界都只能是助燃剂
达内式的对世界情态和个体本身复杂的呈现,从来都不是通过摄影机对暧昧世界忠实的捕捉得到的,而是借由一种凝聚在精妙剧本中的人间观察和极度操纵的场面调度实现的。但当这个镜头指向一个达内兄弟系统之外的他者时,《年轻的阿迈德》却空前的避重就轻,原教旨主义者强硬设定以及最后达内时刻“反转”,都像是对一个不可知不理解对象想当然达内式人道主义硬坳,还剩下什么呢?达内再一次模仿达内拍了一部进戛纳主竞赛的新片?
愣是把短片撑成长片的体量
由于题材的缘故在真正看到之前猜想了一大堆有用没用的内容,甚至产生了各种担忧。实际上影片风格还是很达内,手持摄影,近距离细致观察主角的常规动作,包括祷告前后在内的诸多行为细节。影片基本没有极端组织或社会工作者对主角影响的具体表现,也就谈不上影片要对观众灌输什么东西。在这种强力观察中,我最大的感觉是从若干角度来看,太多的时候仅仅是“存在”就已经令他人产生危机感或被冒犯,只不过有时候选择抹去这种存在,有时候就假装一切并不存在。
同样拍闷葫芦,单车少年那么鲜活,阿迈德的内心戏就真的都只憋在内心
比较平庸的达内作品,而且这样敏感的话题被表现得过于浅显,少年的宗教洗脑过程在达内的自然主义手法下却像是个流水账,只有少女亲吻少年的段落还闪烁了些普世情感的光芒,另外结尾太想当然了,还不如在坠落时直接黑屏比较好,台词一说出口就破功了。
最达内兄弟标志电影。砍去一切枝枝叶叶,叙事极端主干化,感觉少了些东西,好在暧昧的开放式结尾一定程度挽救了主题的单调。
和基友从电影院出来第一句话齐声表示,介倒霉孩子就是欠揍。
最后那一下你也不清楚他是真的改变了还只是权宜……看起来那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父亲”。
这样的题材也能拍的这么无聊low key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结尾太突兀 不如多谈会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