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跨性别”电影,跨性别者在中国据说有400万之多,在国外可能更多些。
跨性别的人在正常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存在既是合理”,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群体,那么做为多元性的人类就应该接受他们。
所谓的歧视和偏见,只是部分人类的狭隘心理作怪吧。
社会的自由度事实上是和包容/宽容相对的,自由度越大的社会越是包容,受限制的社会包容度很低。
电影充满了温情,符合导演“荻上直子”的一贯风格。
这是我看她的第三部电影。
——喜欢的理由:日式温情治愈。
超爱结尾的礼物还有烧掉108个🐔🐔的仪式。
——挑刺原因:过于温柔美好以至于容易让人忽略性少数群体的现实困境。
be like 虽然收到很多恶意但是我们心中有爱所以我们无所畏惧。
道理是这个道理,要记住的是完美的性少数群体值得被爱,不完美的也值得被接受和被爱啊。
——吐槽原因:伦子性别认知是女性,“顺理成章”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照料者的角色。
影片以友子为视角,所以从观众的角度看,友子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外界对伦子的恶意。
而相反的,作为争议中心的伦子疗愈了友子。
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对伦子形象的塑造,像一个过分完美的符号,她完美她被爱她被伤害她编织大家维护她,她想过什么?
她正在想什么?
人生密密缝🍅 人真的真的好多啊,几乎满场,不过有迟到的,和同学去的早,结果居然在排队等进场?
在toma出场的那一刻一片欢呼 然后一个镜头叫一次,后面有个不是茄担的人还问,这个人是不是很有名。
里面一个男孩暗恋的是“大野学长”然后下面一片笑声,A团担真的好多,终于掌握技能“看包辨迷妹” 中间响了一次手机铃,同学说是亚麻p的歌正大光明地开黄腔,tomo,我很看好你,长大以后一定更厉害,有点喜欢柿原凛香小朋友!
被rinko小姐姐的温柔击沉,希望toma以后多接这种不会加褶子的电影在结束 生田斗真 四个字出来的时候一片掌声,真的超级想哭,感动到飞起内容的表面是lgbt但是以这个为浅层其实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内容。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这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是主观的,那为什么说rinko就是“不正常”的怪人?
rinko在故事里面反复提及说,“为什么上天要这样惩罚我?
我明明是一个女孩,为什么拥有的却是男孩的身体,我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那个时候真的很心疼。
然后用了四位不同的母亲,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形式的爱,来做对比。
从教育方式和结果来看,着实有优劣之分。
甚至剧本塑造的tomo的妈妈的形象是一位不负责到让我觉得她不在乎自己女儿的人。
可是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tomo的妈妈(没想到米姆拉演的居然是tomo的妈妈,)是一位“分不清爱的人的重要性的人”不过说实话。
我还是非常认同她的一个观点“我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位妈妈”。
男孩的妈妈是一个死板的妈妈,她接受不了本来是“正常”的而且是确定的事实(儿子是g)即便在儿子试图自杀被救回来后任然说他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可是,这个男孩同rinko一样有什么错呢?
但是我依旧不能说男孩的妈妈是一个不爱孩子的妈妈,只能说她是一个想掌控儿子人生的妈妈。
牧男(健太)和惠香美?
(tomo的妈妈)的妈妈是一个不懂得适度爱的妈妈,她太过的掌控欲使得两个孩子在长大以后飞也似的逃离她。
rinko的妈妈是一个很能理解而且信任孩子的妈妈,其实还有一位“母亲”—rinko她是一位非常非常好的妈妈,虽然好也是因为坏而衬托出来的突然想到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都要经过检验,唯独做父母这件事不要”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中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那么好的结局这其实是我在623看的电影,然而repo现在才写完,汗
人的偏见和价值观终究是社会和这个世界塑造的。
人本身是没有定性的纯。
而后天如何才能自洽,如何才能瓦解偏见,如何才能立身与世界当中,特别是当有所谓的“异于常人”的个人痕迹时?
对大多数人正在经历这些迷惑的人来说,这是一段挣扎,痛苦,而大多数时候无解的沉默。
但是幸运的人,比如小友,比如凛子,她们的后天拥有了充盈着无限接纳、关怀、理解、真挚的爱的这样的一个“母亲”的角色去消融她们的痛,去重新建立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帮助她们自洽,也帮助她们看清了这个世界。
而最初的小友,小友的男孩朋友、和小友的母亲,却是不幸的代表。
她们的人生中缺失的温柔、理解、自洽能力,都是从各自母亲那里缺失的。
凛子的母亲,一个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力量和母性力量的代表,她勇敢,坚毅,充满了信心,关爱,理解,和热诚,而这些特质都完完整整地降落到了凛子的身上,也让她内里坚实。
是乳房的力量,乳房代表着母性,也代表着性。
我第一下对凛子的生出可爱和沦陷的想法的时候是她初见小友在铺床的时候悄悄挪过去说你要不要摸一下我的胸,有E cup哦,那里。
太太太太可爱了太纯了,不是泛义上的可爱,而是一种她个人格里带有的对自我认知的坚定和对世界的敞开。
在这里反而是作为孩子的小友才11岁就因为周遭环境给她灌输的对于变性人的排他性和歧视的一些潜藏的影响而令她犹豫和排斥了。
最后凛子送给小友一对乳房,是她内里力量和关爱的化身,是消融了小友对世界偏见的化身,也是凛子的母亲传递下来的力量。
这个符号设计,太有意思了。
说到符号设计,还有他们三个缝纫的108个毛线编织的男根。
凛子说烧毁他们,是为了烧掉108种烦恼,这也是她自己在成长中忍受和自我消解每一次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的具现化体现。
燃烧编织物,是她与过去作为男性的自己最后的告别,也是一次爽快的泄愤,每一团火的燃烧都是在诉说她用平静和容忍所消解的恶意。
小友说她“太了不起了”。
我也这么觉得,成为现在的凛子的过程,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个不容易,凭借努力和幸运达成的大圆满的了不起。
凛子可以遇到毫无偏见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小川,可以拥有这样一个母亲,都是她最终能自洽甚至给予别人温柔的根本原因。
她是值得被羡慕的,而我最后只是想朝世界呐喊,或者在心底默默祈祷,愿这个世界多一些这样温柔又坚毅的力量,这样的传递式的力量,来瓦解所有的不公,伤痛,和偏见。
2017年,日本当红实力派男星生田斗真,突破自己的以往阳光、硬朗的荧幕形象,首次饰演了跨性别者。
尽管角度猎奇,但是影片的陈述方式沉稳平淡,把跨性别者及其家人所面临的处境平铺开来。
没有苦大仇深的哭诉,没有鸡飞狗跳的对峙,只有亲人、爱人、朋友间的脉脉温情。
陪伴老人用餐的伦子跨性别童话片中的女主角伦子(原名伦太郎),从小就感到与身边的人群格格不入。
中学时因为上体育课的尴尬,再也不能隐瞒自己其实身体是男孩,但是内心是女孩的事实。
向妈妈吐露心声幸运的是,他的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伟大的爱。
并不是因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才爱,也不是因为女孩美丽的外表可以带来财富和社会认可才爱。
这位母亲的爱是对自己的孩子的自由选择给予支持和鼓励,当他面对外界的诋毁和攻击的时候,这位母亲勇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当家庭中有子女性取向不同或跨性别的情况,大部分人采取的态度是逃避或打压。
为老人擦身剧中的,伦太郎在完成了变性手术成为伦子之后,就职于一家养老院做护理员。
由于她工作尽职尽责,得到了一位老人家属的爱慕,获得了意外的幸福。
尽管这样的爱情无法生育亲生子女,但是从她对侄女无微不至的呵护也可以体现出她无比渴望成为母亲。
在这部电影中,尽管遭到世人的嘲笑,尽管医疗体系并不认可跨性别者无法正常的就医,但是伦子在亲情、爱情和事业上可以说都是非常的顺利的。
因此,这部电影美好地像一个童话。
和男友、侄女一起野餐宛如一家三口
精心准备的午餐回归现实在中国,变性手术是合法的,在手术完成后,可以在公安部门修改身份证上面的性别。
性别转换后就可以按照正常的流程在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
由于我自己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禁感慨:养老院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集中,互相帮助、抱团取暖的地方,与其他的社会单位相比更具包容性。
在失业率很高的日本,一些没有高学历、没有社会资源的年轻人或者失业的中年人,在养老院中寻得一个职位,认真地照料老年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职业。
我在做关于日本养老机构的调研时发现,日本养老服务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认同感,让我深感不可思议。
为老人修剪指甲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照顾老人的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薪酬低,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然而,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有工作能力的残障人士、或像女主角这样因为跨性别而无法进入普通社交圈的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一个职位,自食其力地工作,与老人、家属、同事共同面对生活的琐事,养老机构也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领取雇佣残障人士应得的补贴,而老人支付的服务费用成本也相对降低,其实对于每一个参与方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当然这个想法非常不成熟,我只是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养老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单位中潜藏着的更多的可能性。
两条主副线交织,主线是小友因妈妈再次跟男人私奔后,小友开始和舅舅一家开始生活遇见了那个奇特的舅舅的女朋友小凛。
主线聚焦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最初小友对小凛的疏离恐惧再到一次次感受到小凛的爱和温柔后开始接纳这个”男扮女装”的奇怪的舅妈,并彼此产生亲密。
副线是小友的同班同学x也是同型恋,他暗恋一个叫大野的男孩,后来被x的妈妈亲手撕毁了儿子写给大野的书信,她同时也亲手撕碎了x与生俱来的独特,儿子从妈妈这面镜子里认为自己是一个形单影只不被认同的罪人。
反观小凛的妈妈,在高二那年,接受了小凛有一个女人的灵魂的事实,她亲自给小凛买来了胸罩,还用毛线织了两颗毛球,里面填充了软软的棉花,给小凛垫在胸罩里。
(那一瞬间小凛该有多开心雀跃,他迫不及待的穿上胸罩,露出欣喜的目光,呜呜我要哭了。
)片中不断出现织毛线的意象,小凛妈妈用毛线给小凛织“乳房”,那是小凛一直想成为的样子,有女性特征的样子;小凛做了变性手术后成了女人,可在社会身份上还是男人。
他不断的织被手术祛除的男性器官阴茎形状的毛线团,他告诉小友,在佛学里织够了108个,就可以超渡,他要彻底放下过去,把身份证改成女性,超度过去的自己。
把人作为一个主体,无论是面对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可以拿起手中独属于自己的毛线团,一针针织出自己想要的关于人生的样子。
虽然人生常苦,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情不尽如人意,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我意识不断地缝缝补补,修正人生方向。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苦可以祛除,那些日思夜想的期待与愿望你也可以勇敢地追求,请大胆的往前奔跑。
所以,不要害怕,初始状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清楚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我爱小凛,私心希望善良温柔的小凛在电影的世界里可以更从容的做自己,在废墟与灰烬中重建,坚定而决绝地成为自己。
ps:发现和《河畔须臾》一样都描述了一个关于人生仪式感的话题,比如在河畔须臾里把骨灰当做烟花燃料绽放在天空的场景,比如小凛把织的108个毛线生殖器堆成篝火🔥,在海边燃烧。
看这片子的时候,我居然想起了《二十二》。
主题、基调、拍摄手法什么的,当然完全不一样。
只是,都太日常了。
所涉及的题材,“变性人”、“慰安妇”,仅仅几个字,就足够无论是擅长讲故事、还是习惯听故事的人好一通脑补,似乎人人都能写出来一个剧本。
总共八个人,我看的那场《二十二》,影厅的灯都亮了起来,影院的小哥都推门走了进来,这总共的八个人还是等着滚动字幕把所有参与人员、合作团队都一一答谢完,片尾的音乐终于自己停下来,才起身离场。
一起看的朋友说,结尾的音乐一起来,她就控制不住了。
即使保留现在的叙事结构和方式不变,但凡多插入几段音乐,情绪大概也完全“控制不住”了。
太日常,以至于几乎已经要摸清情绪涌动的脉搏,一凝神,它又消解在琐碎当中了。
就像那些不论是尴尬还是客套还是真诚地问候“最近怎么样”,在被问到的一瞬间,觉得一长串的话已经快要堵住了嗓子,但只是略加思索,想挑几个句子先讲,却发现捞上来的根本不是什么乍一看的精兵强将,只是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几个词,寡淡得都不知道该如何串联成句,最后只憋出来一句“还行吧”——那以一长串话的样子、虚张声势堵住嗓子的日常,一下子现了原形,七零八碎地掉了一地。
日常不是没有情绪,只是琐碎得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最后就变成了一句淡淡的“还行吧”。
《人生密密缝》也是。
伦子是在政男的话中首先出场的,不知道该如何和外甥女友子说起的政男,只能说伦子有些不同;而伦子的正式出场,是带着一个已经“改造完毕”的身体,作为政男的同居女友,温和地在玄关迎接政男和友子;第二天,伦子给友子做了可爱的便当,镜头还让我们看到了伦子的工作,在老年疗养院里当护工。
多么自然而然,看上去伦子也只是变了个性而已。
当然有矛盾冲突。
比方说伦子中学时期为自己身体是个男孩子而苦恼,政男聊起自己和伦子的故事时,提到当知道伦子过去是个男孩子时也有过挣扎,友子妈妈和友子同学妈妈对伦子各自不同的偏见,但所有的讲述都是克制的,即使是同学妈妈都叫来了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前来检查这个临时家庭,也没有发生福利机构的人强制带走友子、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
他们只是例行公事地敲门、进门,对友子进行了例行问话,发现没有问题,又看了一眼这个有些不同的家庭,然后这段讲述就结束了——但来自外部世界的疏离是清晰的,就像在路上碰到一个觉得奇怪的人,我不会冲上去质问你为什么这么奇怪,我只会默默看他一眼,心里略过“这人有点奇怪”的想法,继续走自己的路,或许哪天聊天时,拿来当作谈资说一说,仅此而已。
没多少“奇怪”的人能够“荣幸”获得他人的“敌意”,敌意是非日常的、短暂的,因此也有始有终,但这种疏离是日常的,因而也就漫长、无边无际,甚至会变成漠不关心。
看着伦子这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个女性活着,恋爱、工作、生活,我反而忍不住去想,她是经历了多少多少日常的疏离,才能这么自然而然地活着。
如果到处都是“调动情绪的音乐”,或者是激烈的冲突,我大约会觉得变性人是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而不大会看到一个、一个的变性人——日常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触感,毕竟寡淡而平静的表面下,那些情绪毫不间歇的涌动,我是清楚的,虽然那些情绪的起因各不相同。
我大概知道,你那么平静地说出来“还行吧”,要经历多少琐碎而磨人的日常。
1月2日①三个人用编织的ちんこ在家里玩闹那儿,莫名的很喜欢,鼻子酸了。
②友的妈妈也是自己的苦衷,很多单亲妈妈可能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③友摸輪的胸可能是指小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摸妈妈的胸吧,最后輪送给友两个编织的胸部应该是“妈妈”的爱和陪伴吧。
④友对同学的态度随着对輪的态度改变而改变。
⑤輪的妈妈听到輪说想要胸的时候的表情,和最后的回答。
輪和舅舅如果真的能收养友就好了,但是友也不会就那么抛弃妈妈的,所以如果真的收养了,反而很假。
輪会是一个好妈妈,可是如果没有这些经历的话,如果没有折磨和苦难,还会是吗?
不过,輪的妈妈没有,也很善良和开明。
所以还是,輪会是一个好妈妈的。
要当爸爸妈妈的人,至少要先确认自己会好好做爸爸妈妈再去吧,不仅要确认这份心意,更要确认这个能力。
《人生密密缝》内容、主题不赘述。
分析一些有韵味的场景。
一、季节与友子的心境1.妈妈离家出走后,友子来到住所附近的桥上。
远景,春寒料峭。
河两岸树木依旧枯枝,还未结苞;桥下的河水好似刚刚解冻,潺潺流动。
暗合友子无助但习以为常的心境,也预示了接下去展开了新的生活。
2.友子和舅舅、伦子去赏樱。
远景,初春。
樱花盛开,绚烂如霞。
三人的关系融洽、心情愉悦。
3.友子遭到同学嘲弄后,又来到住所附近的桥上。
远景、仲春。
樱树已有绿叶生发,樱花飘零。
友子情绪低落,烦闷无人诉说。
人遇到挫折、不幸时,尤其孩童,最希望获得抚慰的还是亲子关系吧,所以才出现友子误以为妈妈回来的镜头。
二、友子吃饭团的镜头1.第一次拍摄友子吃饭团的镜头,友子背对镜头,镜头缓慢推近。
看不到友子表情,但通过她拿起饭团,撕掉包装纸、揉搓包装纸、扔掉包装纸一系列的动作,及估计是导演特意放大撕包装纸、揉搓包装纸、牙齿咬嚼海苔的刺耳音效。
暗示了友子心情压抑,及对饭团的厌恶。
2.第二次牌是友子吃便利店饭团的镜头。
中景缓慢推近景,友子正面。
友子拿着饭团先是好像愣住,看着手中的饭团思忖良久,放佛在努力克服对饭团的生理厌恶,最后决定再次尝试吃掉它。
但失败了,她忍不住吐了出来。
就好像她以前将对妈妈所有的不满都默默吞食了,但经过与舅舅与伦子的相处、交流,她已不想再压抑自己。
三、沿袭了日剧、日影的风格,影片怎会缺少抚慰人心的食物。
拍摄食物,构图相似,对角线。
从开始的单调冰冷(饭团)到精致可爱(炸鸡、便当)再到丰富温暖(火锅)
四、色彩的运用1.红色:友子妈妈离家出走,她只好到书店找舅舅投靠。
镜头中友子旁边出现了醒目的红色防火警示,这大概也是对友子心理状态的描述,妈妈又一次离家出走,她幼小的心灵已快到达崩溃的边缘。
2.黄色:伦子第一次给友子做的便当,放置桌上,旁边出现了一个黄色的水壶;之后友子带着便当来到户外石凳坐下,准备食用,凳子上有水壶;伦子回到家中,发现桌上未吃完的便当,水壶在旁。
黄色有预警的作用,预示有危机出现。
果然友子吃完便当拉肚子了。
(此场景的光线也很平淡。
)
3.粉色:还是小男孩都伦子上体育课后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回家躲进自己的房间。
导演切换不同机位、时间让我们看到他房间的环境及物品。
最明显的是他的用品很多都是粉色系,粉色的耳机、粉色的日记本、粉色的靠垫、粉色的置物筐、粉色的梳子、粉色的镜子、粉色的剪刀、粉色的首饰、粉色的毛毯、妈妈粉色的衬衣、粉色的裤子、粉色的枕头、粉色系的床罩。
导演多次反复强调粉色的存在,表明男孩性别认同的问题已经很明显,每日为他打扫清洁的妈妈并非不知晓,只是妈妈不愿主动戳破,而是耐心等待孩子敞开心扉倾诉。
好温柔的妈妈!
五、阶梯1.第一次出现阶梯,小海坐在友子住所门外的阶梯上等待她回家,但友子对待小海蒂态度很凶,此时友子还不知晓妈妈离家出走。
机位在阶梯下方向上拍摄,阶梯被光线照射,在小海旁边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类似于十字架的影子,很不祥。
小海热切希望与友子一起玩耍,从简单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们之前应该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玩。
或许是同学发现小海的性取向后孤立他,友子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另类才疏远了他。
2.第二次出现阶梯,小海似乎没有计较友子上一次回绝他的态度,又在阶梯外等候友子从住所出来。
小海邀请友子一起玩游戏,友子依然回绝,而且比第一次更决绝。
小海情急之中,脱口而出友子妈妈离家出走的事实,更加触动了友子心事,愤然而去。
机位依然是从阶梯下方向上拍摄,光线不如第一次出现充足,但依然可以看见阶梯上方还是有个类似十字架的影子。
3.第三次出现阶梯,友子因为同学知道了她有一个变性的家人而受到嘲弄,她误以为是小海散播,愤而斥责小海。
友子受不了同学异样的眼光,逃出来学校。
友子来到小桥,误以为看到了妈妈,跑过阶梯去追寻。
机位由阶梯上方向下拍摄,阶梯右边出现了墓地,不详征兆已经很明显。
(其实第一次看影片,由于注意力都在奔跑的友子身上,并有注意到右边占三分之一画面的环境)
4.第四次出现阶梯,友子与舅舅、伦子、甚至伦子的妈妈、妈妈的男友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她也开始编织,这让她转变了心态,打开了防备的心灵。
再一次看到坐在阶梯上的小海,主动问他要不要一起玩游戏。
但此时坟墓已经占据了二分之一画面,似乎死亡越来越近了。
没过多久小海就自杀了。
六、小毛巾1.深夜友子躺在被窝中无法入睡,等待妈妈归来。
她手中紧握着一条小毛巾。
这可能是她小时候喝奶时使用过的,留有妈妈的味道。
嗅觉器官是人类最早形成的器官,与大脑的负责记忆的区域联系紧密,因此气味是最能触发回忆的。
2.留宿舅舅家的第二天清晨,友子从熟睡中醒来,手中依旧紧紧握着小毛巾。
3.友子吃了便利店饭团,恶心得吐了。
甚至晚上做噩梦,梦到妈妈哄她吃饭团。
惊醒后她求生般的吸着小毛巾的味道,似乎想要确认什么。
伦子将友子搂在怀中安抚,她也没有松开小毛巾。
4.社工拜访舅舅家后,友子意识到自己对伦子产生依赖,她不想离开。
晚上躺在床铺,友子翻身,松开了手中紧握的小毛巾,去触摸伦子的乳房,画面形似圣母圣婴像。
此时,友子与伦子已产生了亲情纽带。
5.友子妈妈回来了,友子最后一晚留宿舅舅家,她与伦子都难以入眠。
友子虽然还是手握着小毛巾,但当伦子不舍她的离开,难过的哭泣,友子立刻松开了小毛巾,钻进伦子被窝安慰她。
6.友子离开舅舅家后,伦子环顾家中,发现了友子遗留下的小毛巾,拾起嗅闻。
此时小毛巾成为了新记忆、新关系的承载物。
真好,能在亚洲看到这样的LGBT电影,讨论性别启蒙,讨论社会对变性的不接受。
这部电影的叙述非常日本,平淡日常的生活中却裹挟着巨大的悲伤以及无声的愤怒。
小伦在发育的年纪爱上了男孩,还想要一个胸部,妈妈送他文胸,却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男变女的“怪人”,让他做一个没有异样的平常人,小伦的情书被撕毁于是选择了自杀,连最爱他的妈妈都不接受他,他如何有勇气再去接触这个社会呢。
可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做平常人呢,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少数不代表异样。
伦子很有勇气,在初中时就开始注射,忍受做手术的痛苦,因为她有一个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可爱女儿的妈妈,非常维护她,还幸运地遇到了牧野和小友,牧野说我接受你的全部。
尽管她被小家所接受所爱,但她依然很难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孩子们会称呼他们变态家族,大人们会骂她是一个怪人并不与其往来,即使像一个真正的母亲做的非常好也被小友的妈妈质问“你并不是真正的女人你无法理解”,她无法拥有自己生下的孩子了…最难过的是在住院时,得忍受整个病房都是男人,还无法得到护士的理解,尽管电影没有拍更多变性人的处境,但我一下子想到了国内时时有的“厕所争端”,那么变性人在日本该上什么样的厕所呢?
这些细小又无法忽略的日常问题一定时时刻刻在折磨她敏感的心。
想起一句话,“大众无法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流,因为就像呼吸一样平常”,性少数群体就像这个社会阴暗角落的苔藓,虽然顽强生存着却无法见到太阳,也时时泥泞,更不受人关注。
多希望有一天东亚社会也能有更多的呼声,让每一个人都能勇敢选择自己的性别,自己的生存方式,对自己的身体感到骄傲。
这一点英美真的做的不错,简直领先中国不知道多少年。
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确实会更希望她/他在英美的文化环境里成长,她会更自信,更爱自己,更被社会接受和包容。
看完性少数群体的此种处境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我生为女孩也认同自己是女孩,(很多女孩都有害怕自己长胡子的烦恼吧hh),在最困惑的发育的年纪时有一个爱我的妈妈一直教导我,这是一种家族中女人的传承。
尽管我没有遇到小伦和伦子的痛苦,但青春时期的烦恼一样让我感到非常抑郁,中国社会对性教育是非常缺失的,在我的家庭里,父母的关系也让年幼的我时时惶恐。
小友要是能选择自己的妈妈该有多好啊,就不用吃冰冷的饭团,不会经常被抛下,还能一起抱着睡觉,尽管她妈妈是那么的不尽责,她却依然无法割舍。
还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挺治愈的,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做个女孩。
还没有遇见过变性的人,如果下次遇见了我一定会夸他很勇敢并拥抱她。
徐娇大战金星
确实不是一个治愈的故事,也没有一个电影式的归宿,经由人物关系链编织了一个美好的童话后,所有人都回到原来的世界,恶意依旧存在,善良也未必会拥有幸福结局,男孩是伦子真实世界的折射,世间的108种烦恼从来不会因为被烧掉而消失不见。
太模式化了
治疗范围有限。。。。。
为什么每一个人都那么僵硬。。。
Toma成功出演了一位賢良淑德的小媽媽,一臉母性看得我都想抱抱他了……當著小孩的面開車莫名賤萌哈哈哈。看了覺得LGBT還是次要的,更多是在講家庭親子關係,電影裡每個家庭都不一樣,都各自有各自的問題,有時候親代或者更早留下來的問題會堆在孩子身上,要靠年輕人們去解決、去化解。
2018065从小孩到大人,从家庭到社会,对“性别”的认识依然处于歧视的状态。据说人类的性别有26种之多,而不是我们日常所以为的男、女、无性那么简单。而要接受并且认可每一种存在,显然还漫漫无期。
17年北影节最后一部电影,难得的LGBT题材,加半颗星吧
总之 不剧透!偶像敢接这部片子 无论如何都已经很厉害了 这个角色真的很难演@2017.02.10. berlinale
看如此温柔可人的生田真是……啧啧啧,叫生甜得啦!完全没了鼹鼠之歌里的漫感,神情上真的有女性的妩媚(动作一般相对容易的,但细节上要想连贯也费了心吧)前半部分倒是清新自然,看到中段有点烦,感觉是在刻意制造冲突,什么审查局的人之类太老套了,其实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只作为一个小烦恼出现,后面很惊喜,烧jj的那段前后都实现得很好,氛围也做足真的被感动到了。比母亲更像母亲,那个宣称是母亲的人却并没有做母亲的态度和心意。没有脱离现实,之前“俗套”的冲突也被弱化,而是侧重在家庭氛围的塑造,并且以一种平常眼光来描述善良者的心理进程与不同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敬老院中还是学校内外的友情,都简洁而生动。舅舅的态度也很好,并不是因为取向之类,而是因为爱上了这个人,以这个为前提的话,什么性别都没有关系的。
日本人连变态都拍得这么有文艺范。
每一次光影的流动,都是一次在两个小时左右寻找自我的过程。它能让你真实的面对自己,相信存在的意义。生田斗真饰演的变性人令我相信她生命的意义。她幸福的缘由是母亲,宽松式的家庭感受,成长带着骨子里的浪漫,幸福一生!东方女性的多面性,被一个变成女人的男人所取代,这是讽刺的,不过柔情却并非谁都能替代。家庭关系中,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抵不过陪伴。东方情感的缺失是相似的,我们在不断编织生活的过程中,用了太多时间也逝去很多力气,有时仅仅为了遗忘,从而选择燃烧,平静却炙热的缅怀。自此割断过往,向前行!影片沉静也沉稳,若不是因为LGBT类型,不会有这样的反差,一部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影片,就这样静逸的流淌……
3.5 丰满的细节,全员演技在线(但并不存在突破时刻),也抛出了许多关于性别、家庭的社会问题,可惜大体上还是走了个温吞水、小清新家庭片的框架,没有更多、更深。当然这个题材在当下能做到这一步也已经很够了。
剧本不错虽然没什么新意,男主的演技实在太差,可能日本人的演技都有点这种类型,反正我不太喜欢。对人性和家庭等主题的挖掘比较浅显,其他方面,构图,摄影,音乐,氛围,色彩的布局也没什么可说道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分,有种被骗的感觉。
从小女孩的视角介入比较特别,没有预先的判断,只有慢慢接受的过程。但叙事整体比较矫情,作为对立面的成人角色塑造的太过刻意,两位母亲形象尤甚。剧情推进不是平淡是无聊。
太理想化,太想当然,受不了。全片焦点都在小女孩上,toma除了他的颜值外好像谁来演都可以。
矫情
故事涉及到身份认同、亲子关系等多种元素,却丝毫不感到混乱,整个走向清晰明了。但在叙事的方式如果能再诙谐一点,我可能会在欢乐的氛围下更好地消化这一切。最后四个人的对峙,戏剧张力挺不错的。
请问 生田斗真和 桐谷健太 ,小栗旬造你俩在一起了吗?
真喜欢这片子。女导演把清新的画面,大胆新奇的镜头语言和对变性话题的探讨非常自然的柔和在了一起。樱花下两辆自行车、一到室内就几乎固定的机位让我想到小津。生田斗真和小女孩都演的很好。结尾稍微有点拖沓,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