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 ——《父后七日》有时候,人在电影院,我却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
黑暗的空间中,眼睛看着前方的一块光亮,那更像是在看自己,看经历过的人生,看那些长长短短被投射到了银幕上。
盖伊·马丁《我的温尼伯》结尾,电影从温尼伯的风物景貌回归到了家庭亲人。
听上去,絮絮叨叨的梦呓话语终于要结束了。
那一刻,导演本人的旁白声音变得更加深情。
到底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他对记忆产生了怀疑——说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哥哥离世,忘记了父亲在他21岁的时候走了。
雪花一般的斑点划痕,白雪飘零的温尼伯,我的故乡。
有时候,当你太想念一个地方,照片上的背景变得比照片里的人更重要。
看到一家人的合影,加上那样的画外音,不知道该说这部影片是太私密还是太感人。
几乎可以说是巧合,《父后七日》结尾,当朋友问起丧事,女儿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从某天听闻死讯的毫无防备到某年某月某天毫无征兆的泪水决堤,这中间,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这么个人又像散文体,电影应该是深情回首,女儿与父亲,往事点滴,慢慢落在心头。
当女儿和道士一起念到: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真是平平淡淡,句句上心。
由此,我愈发明白了一件事,丧葬过程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永远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好比无人光顾的地摊上,女人和父亲唱《伤心酒店》,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里。
我忘不了小时候家乡的出殡队伍,西乐腰鼓队、花圈大挽联。
当时真觉得诡异,死都死了还讲排场。
后来才慢慢懂得,有些东西真的只是作与外人看的,私底下还会为借钱治丧兄弟翻脸。
这一切还真是传统文化闹的,不过再闹,比起旧时的繁文缛节,头七十四天到三年服丧,那今时今日的葬礼还是简短了一些。
在这部电影里,死亡的到来是那么正常的一件事。
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但是其他人马上可以开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寻常生活的每一天,总有人都在遭遇死亡,可是多数人浑然不知。
师公和尚轮番来,看到这些片段,我想起了大体类似的故乡。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忠实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习俗,说跪就跪、要你哭就哭,请人哭丧还有不同哭法;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
中国人的红白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
喜事搞得别人下不了台,丧事又搞得别人动不了情。
轻描淡写的议员和小护士,寥寥几笔,《父后七日》变得不是那么悲悲戚戚,整个族群和村落变得清晰可辨。
我一直觉得,影片希望观众的情感是克制的,从而能接受女儿在结尾突然到来的情感崩溃,得到一种清醒的感动。
要知道,女儿在七天时间里也不是天天以泪洗脸的,有时候还滑稽可笑。
哭得越卖力,不代表你和长辈的感情深。
你不哭,那也不代表你冷血没感情。
在女儿难以入眠的晚上,我一度甚至希望《父后七日》可以安放点恐怖因素,就像《童年往事》里的黑猫,对死亡有所敬畏和恐慌。
后来也想明白了,那边是小孩子,这边是有足够心理抵御的成年人,所以一路下来,也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劳累更多。
除了那段父女合唱,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一段也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
太保饰演的父亲更接近于常人喜欢的一类,比《爸,你好吗》的动物园一段强了太多。
他其实记不得女儿生日,平时幽默笑呵呵,没啥大作为。
学开车的桥段也常见于其他电影,而挂画像那段就别有用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里,走队伍拿画像的都只能是男性子孙)。
画像是父亲,倒挂画像就出现了虚拟的一幕,父亲倒坐在后面让女儿载——对应了之前的学骑车。
就如原著和电影一样,女儿用个人仪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祭奠。
而同样是这部《父后七日》,它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奔丧往事和定格在51岁的父亲。
有些东西不能忘,或许,也不会忘。
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依然会忘记……【外滩画报 见刊有删减】
从儿子拿《花花公子》类似的杂志放到父亲手中,我就知道它不会让人郁闷的喘不过气来,剧中人物特点非常鲜明,侄儿在台北上学,喜欢摄影,又对道士的工作很感兴趣,女儿一直在说国语,英语也很好,是个优等生,在台北有份好工作,儿子是个彰化人,也没出去过,道士一直就负责丧葬,他喜欢的女孩嫁到外地,现在满世界跑。
葬礼就这样把他们四人串到一起。
有共鸣的地方实在太多,看着女儿一直哭,其实也未必是真心在哭,讲笑话的时候,却未必不含着伤痛。
“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一句就道破了两人压抑已久的感觉,侄儿跟儿子谈笑风生,问到“你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却又静默不语。
对于丧葬,大多数人是没有经验的,只有跟着道士走,情感随着压抑而扭曲。
三个月前,我的奶奶去世,叔叔也是见人一次哭一次,我们也跟着跪,气氛压抑到了极致,化妆的时候,我跟老妈说,要是有个日本的“入殓师”该多好,可惜他们就随手那么一画,叔叔想给奶奶穿上好看的衣服,也不行,必须买他们定制的寿衣,道士叫你买什么,就照着去做,如同行尸走肉。
完全不能理解繁琐的程序的意义,我就如同电影中的小侄子,看看过程,跟道士聊聊天,走个过场,似乎置身事外一样。
每每感觉繁琐的时候,长辈就要告诫你,中国是注重礼仪的,哪怕是死,也要风风光光。
父亲很普通,甚至和我父亲一样,不能清楚地记得我的年龄和年级,关心我的学业,也只能问问“能上什么学校”。
老头还色色的在医院把妹,效果非常显著。
儿子是个超普通的人,在夜市卖小玩偶玩投球游戏什么的,过得肯定不容易,不过也很开心。
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人死去,不知每天发生多少回,得亏儿子的花花公子,“有医无医”的笑话,文艺的对白,有喜感的彩色遗照,倒掉的罐头塔以及温馨的回忆,这个故事才饱满而有活力。
让我们看到丧葬的美丽里面的情感处理的很琐碎,哥哥关心妹妹,道士对恋人还有恋人的儿子说“常回来看看”,父亲让女儿吃粽子,还有道士和阿琴最后的一段,都再平常不过,所以,女儿会说“我常常忘记”,因为它实在太经常发生,不过,他们就像洪水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袭来,在某个时间突然把你冲垮,在那一瞬间,回忆如走马灯晃过,情难自已。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准备降落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
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
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
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
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
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
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
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
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
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
』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
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看到這裡,我哭了。
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
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
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
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父後七日》,父親的死作為激勵事件置於影片開頭,換而言之,影片故事可說是對這一事件的回響。
葬禮作為具有儀式性的文化在電影中被呈現,哭孝、燒紙錢等儀式組成部分作為重要情結串連人物故事。
例如,哭孝女阿琴、師公阿義、阿艷的情感糾葛。
由此,葬禮由儀式文化演變為電影的展現形式。
然而,葬禮本身並不足以結構電影。
電影通過不斷閃回,讓父親這一缺位角色逐步豐滿。
由散文改編的影視作品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父後七日》表面上並無傳統敘事上的開端、高潮、結局,但影片神聚於「父子/女」之情,情節由時間推進。
影片表面上是七日的故事,實際上打破時空界限,用閃回等方式勾連過去與現在,力圖通過影像的時空穿梭構建一個普通的彰化家庭故事。
影片具有三層時空:第一層是阿梅工作的現代時空,以冷色調呈現;第二層是葬禮所代表的過去時空,以暖黃色呈現;第三層是葬禮這個過去時空的過去,以暖紅色(父親與家人的飯桌戲)、藍色(父親載阿梅騎摩托)等各種色調呈現。
三層時空錯綜交織,構建現在、過去及過去的過去的故事。
散文的影視改編作品具有文學性,爾散文化的個人獨白則是散文留下的印記,亦上導演真情流露。
父親遺像照片作為勾連葬禮與過去時空的媒介兩次出現。
第一張勾連父親的職業,父親做夜市唱歌售賣;第二張閃回到父親載著阿梅騎摩托的畫面,爾這一日正好是阿梅十八歲生日。
看完一遍,瞎说一通——《父后七日》有可看性,但风格上仍有很大问题。
片子结尾最后一场戏把调子拧过来了,此前一直着重在对比和反讽,这些却都过分集中和短暂,显得断断续续、道不清是含蓄还是廉价。
常常是卡通化、断片化的时候显得滑稽好笑(确实很有爱很好玩);而长段落、闪回的时候又意图表现生死轻重的对比。
但因滑稽和对比所营造的反讽意味,是性质有别的,杂糅在一起以后,使影片面容模糊。
编导似乎想把台湾文艺片与日本卡通改编影剧的风格融为一体,创新,也许是,但从这部片子看来,这种创新仍然是构思不明,没有找到平衡点。
我想,一种卡通化的或者说佯装滑稽的风格,是或如库斯图里卡作品那样统一于整体,在内里形成‘隐喻’的;是或如港片喜剧那样,做成反类型的。
至于真的要有文艺的内里、喜剧的佐料、又有卡通的节奏,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样,就得有巨扎实的戏剧性和形式感。
《父后七日》在这方面显弱,一开始展示出的纪录风,其实会是一个新鲜的可能性,不过被导演悄悄抹杀,着实可惜。
也许此类片是台湾片新的方向尝试,虽然开始得还是有些自恋和轻率,但无论怎样有新鲜感、本土味儿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往细的里说,向外的人物(死者未到场的妹妹、女儿)和向内的人物(阿琴、儿子、表弟、道士等)之对比的隐晦在文艺片中应该是故意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暧昧隐晦,但因为此片本身风格走向的模糊,而使这种暧昧真的成了模棱两可。
台湾电影似乎津津乐道的禅意,还有日本故事也常有的生死无常、浮生若梦的感受,对于年轻的作者们来吸引力仍然巨大,但真正能修成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更高境界。
在整个丧礼程序中,人物的质感被描画出来,有喜感,但目的为何、丧礼意义为何,是悬置的,它依靠人物质感加重来补充丧礼意义的缺席。
可是时而卡通时而文艺的节奏,缺乏溶解,它需要一种真正的解构和重构力量,但影片没有给出,至少没有明确给出来。
依然悬置。
仅是被描画。
在一场“哭爸”的笑话中轻易使这个意义逃遁了,然后又从道士的“把四分五裂的车祸丧者请回原乡”道出这种意义,但道出的仍然是意义的缺席。
生命与丧礼的轻与重,诗歌的“中”与“的”,因为前半段的悬置,到后半部分不得已用一些长段落甚至是直接的人物独白对白来解释和烘托。
风格又走向了别处。
七日的回忆,与七日的丧事,看见了人物质感的表达,看见了人物关系走向的轮回感,但看不见人物作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变化,不是戏剧性,是白描,这种讲述已经不纯粹,却又引入情节剧的情绪动机,笼罩在一片情感、调味料、细节物件的思恋之中——台湾片会有的自恋(并不是贬义)还是存在。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自己,怀乡,但归不去,出不来(这个真的是台湾人的集体潜意识吧。。。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观众不会再拿这种优质或者说幼稚的要求烦恼自己、苛求电影。。。
风格统一?。。。
那是艺术的事情。。。
而电影只是吸取一点液体来湿润眼睛,不就可以?
自己还没看,有点不敢看,有点儿想看。
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名字,让自己想起经历过的那一切。
附在这里的不是影评,但也是一种心情。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日子,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吧,我是说,你和他们的相遇,原本是命运中谁都无法预知的。
他们相遇之前,根本不曾预料到你的存在。
所以,你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不知道他为了一块饼子可以背很重的碳,走过山沟和山梁,背到县城里去卖。
你不知道她也曾经年少,为了当一个戏曲演员而跟自己的父亲斗争。
你不知道,他们从很小的时候,成长到离开故土,到底怀着怎样的心绪。
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不可能在那些送行的人当中,你只是后来才听说,他像一个战士离开的时候,身上的衣服还带着上一场战争中遗留的血迹,洗也洗不白,像一个士兵的烙印。
你只是后来才听说,她跟着自己的哥哥去找他,翻山涉水,只是为了去做一个军人的妻子。
你无从想象那一路之上,她的憧憬或者忐忑。
你也不会知道,他在西北大山雪域高原中的拼杀,他为了生存而鼓足所有勇气的时候,也不曾想到你会走进他的生命吧。
只是他始终有梦想,以为生活总还可以赐予他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还有她,你不知道在莽莽大漠中,她赶一个毛驴车,顶着风沙行进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那个乡村中最美丽的女子,现在头上裹着厚厚的毛巾,脸孔布满尘土的颜色,她喊一声扬起鞭子的时候,毛驴就奋力地向前砥着脑袋,冲向家的方向。
家,就在一片沙枣林背后,一排绿色的营房。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也许最青涩的那段岁月,似乎,这没有什么吧,你知道生命就是这样子的。
就像将来,你自己的孩子也一样会缺席你生命中那些青葱岁月,就是这样。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他抱起你的时候,那张瘦削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么?
那张被高原晒干晒黑的脸,被风沙吹得失去光泽的脸上,如花绽放的笑容,你一定不记得了。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她为了你和邻人的妻子吵架的样子么,她原本不善言辞,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了方寸,只知道哭着,但却卫护着身边这小小的孩童。
邻人说,没想到这个平素说话都不大声的妇人会这样的。
这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那时候你懵懂无知,也许还沉浸在某个小小的幻想世界里,在他们为你营造的温馨天地里幻想了又幻想。
你会记得他们的烦恼么,他那时候带着一个教导队,每天训练还老不在家,而她在一个小工厂做油漆工,每天替家具刷油漆。
你记得的是他们把你锁在了家里,只留下中午的一顿饭,他们没有时间照管你,甚至有了妹妹,也是一样。
你记得你自己要翻窗户出去才能去找一个大院里的男孩子玩,可是你从来都不记得,那些岁月里,他们曾经做过些什么,他们哭过,笑过,跳过,叫过,年轻过,也从年轻开始变得成熟,开始成为你眼里的大人。
那时候他一个月赚20块钱,他养鸡,在平房前面搭了一个鸡窝,你总有鸡蛋吃,那是因为那个小小的鸡窝。
她帮很多人刷家具,不赚一分钱。
只是为了让别人对他更好一些。
你记得他打你,为了你牵着邻人的狗四处跑,怕你不学习,你记得他扬起的鸡毛掸子终于没有落下来,只是轻轻地在你屁股上拍了一下,但是你不知道那时候他做着一个军分区的参谋长,要面对怎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去南京步兵学校学习,你不知道这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大老粗怎样混到了毕业,学习成绩还是5分。
这是属于他的自豪,可是你不知道,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说,这也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她有排成一堵墙的奖状,每年她都是先进工作者,她还被单位选做学习标兵,站在前面发言,这和你眼中的她多么不一样啊。
那是她的骄傲,可是你不知道吧,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能够说,这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就算是吧,就算是这样的吧。
你不知道,那一年你坚持要去南方闯世界,你从深圳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无论他怎样反对,你都铁了心要离开这个生活了若干年的城市,你走后的两个月,他领到了一本退休证,他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时候,你却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小平房里读书,你觉得你要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以为生命总还有其他一些你所不知道的惊喜。
你不知道,她在院子里被自行车撞倒了,腿上撞开了一条大口子,邻人带她去医院,血流如注,年轻的医生有些慌乱,她一个劲地跟医生说,你不要害怕,好好给我缝合,我一点儿也不疼。
等到过年的时候你回家,她腿上的伤痕依旧,你看到的只是她灿烂的笑容,她总是跟你说没事没事,你去忙自己的吧。
你知道,无论有怎样的缘分,总有一天,他们都要离开你。
你知道从一开始,你就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长一段日子,可是,你是否不曾料到,后来,即使到后来,你也同样缺席了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
就像一开始那样。
只是后来,你才如梦方醒,试图寻找一切与他们有关的日子,寻找生命中所有的线索。
只是后来,你才知道你所缺席的那些日子,经岁月磨洗,就像一本老书,已经很难辨认清楚每一行字迹。
所有我们缺席的那些日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父後七日》題材並不新鮮﹐不過是伊丹十三的《お葬式》(1984)的翻版﹐連城市人回到鄉村拜祭都一樣﹐但層次明顯較低﹐像一般華人藝文作品﹐太情緒化﹐無法條理分明地思考問題﹐更甭談能否擺脫誰都逃不掉的因循與俗見了。
作者沒辦法讓自己抽離﹐客觀審視影片的議題 :『後工業社會實行傳統殯葬儀式的荒謬性』(antithesis to Okuribito)﹐太容易將鏡頭聚焦到主人公的私人情緒﹐渲染各種讓觀眾所謂有所感的溫情場面﹐無論原來是幾荒唐的處境(例如以「高科技」替死者捏造遺照)﹐末了只會淪為溫情的笑場﹐毫無批判力﹐自然無法對議題作較深的挖掘﹐理性被情緒carry away。
說到底﹐這是藝術創作者如何與作品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投入中見清醒﹐疏離間帶感情的問題。
戲名見高下﹐《お葬式》除了個お字帶尊重的含意﹐是沒顏色的語言﹐連死人是誰都隱去﹐非常冷靜﹐而從《父後七日》四字顧名思義﹐觀眾已很難擺脫帶埋包紙巾入場的陰影與暗示﹐眼淚在to be or not to be間猶疑﹐與讓主人公覺得好辛苦的「哭爸」﹐相映成趣。
《お葬式》山崎努要拜祭的是漠不關心的岳父﹐因為他對死者的無興趣﹐影片遂能冷眼旁觀﹐譏笑煩文縟節的虛偽﹐勢利親友的涼薄﹐主人公甚至捲進讓人情慾危機﹐墓場與野戰陽台只差一線。
結局綠意盎然的後院﹐山崎努仰視死者遺體火化漸成空氣中的煙塵﹐也立意奇高。
而《父後七日》﹐因為影片極簡的故事﹐散文式情節隨意鋪陳﹐除了以兩位禮儀師擠眉弄眼﹐插科打諢支撐﹐就只能靠女主人公的回憶和情緒﹐保持觀眾對影片的興趣。
感人的一場戲﹐是主人公騎摩托車護送爸爸遺照﹐其間穿插高中時父女學車的回憶﹐本來係不著一字﹐頗得風流﹐問題是末了﹐作者又要接一個主人公的震動中的主觀鏡頭﹐似乎想暗示她念親恩﹐忍不住將車停下俯身飲泣﹐那便算肉麻當有趣﹐也太低估觀眾對人際間微妙情感的接收能力了。
末了主人公哭崩香港國際機場﹐更是俗套至極 影片假惺惺嘲笑「哭爸」(孝子哭喪)﹐末了卻以合乎觀眾期望的一公升眼淚﹐來宣示她未忘故土﹐到底是個貨真價實的孝女﹐"In our society, any man who doesn't cry at his mother's funeral is liable to be condemned to death" (albert camus)。
毫無批判性﹐《父後七日》不過是識時務的俗品。
文/布宜诺斯非常明显,[父后七日]首先对应的便是[入殓师],都是以丧葬文化为主线,串起一些埋藏内心的感情,连最后的落力点——父爱之殇也都一样。
这类题材的影片,最令人反感的手段便是挟亲情以令观众,拼命煽情、催泪、揭伤疤,电影本身的面目反而会模糊不清,好在[父后七日]这点好处与[入殓师]也别无二致,手法清清淡淡,甚至嬉笑怒骂,内中氤氲的感情却三日绕梁。
影片故事一如片名,锁定父亲过身后七日之内,孝子孝女返家奔丧,遵循“师公”教诲完成仪式的各种繁琐。
影片首先体现出编导一体的最大优势,所有素材皆来自刘梓洁亲身经历,因此无论是时下的忙乱,还是引发对父亲的回忆,均能真切动人。
失亲的眼泪交织葬礼的劳累,许多尴尬场面化成黑色幽默的表达:为尸体供上色情书、边刷牙边被拉去哭、探讨俗语“累得像哭爸”……种种“大不敬”,也能因发自肺腑的体会与感慨,变成对生活、生死本身的豁达调侃,这个“度”的确非亲身经历过而不能把握。
同时,在真实回忆的基础之上,片中逝去父亲的形象也被勾勒得完满生动。
酒桌上“有医、无医”的笑话,经营一个卡拉ok小摊的热情、粗心忘记女儿生日,被提醒后送上一颗肉粽、手把手教女儿骑摩托车的温情……七日之内,或一首歌,一幅画,或一句玩笑,一个场景,很自然引出对应的一段段回忆,让我们对这个始终乐观生活的小人物父亲心生好感,再对应如今灵堂里被包裹得很好的尸身,死亡本身的力量、隐隐的哀愁和觉悟,就这样在看似轻巧的谈笑间慢慢弥散。
如果去掉黑色幽默的形式表象,影片内在的脉络倒是与安静的[步履不停]一脉相承,探讨的同样都是“越走越远”的问题,将[步履不停]“父母不知不觉掉队”的命题换个角度,便是本片的“手边的习惯突然变空”。
影片一开始点出“真正的悲伤从父后七日开始”,因此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太多情绪宣泄,失亲之痛始终被古老仪式的过多荒谬拨散,直至影片结尾,四个月过去后,在外工作的女儿再次返家,想到要为父亲带一条烟时,发现“习惯”已然不在,悲痛才排山倒海般袭来,全片至此终于触及最重最疼的一个点,也正似所有被忙乱掩饰的常日里,太多人已经习惯佯装轻巧,想找到最真实的内心变得多么难。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电影真可做到对现代人心理的状态与变化了然于胸,因此有合理的情绪过渡,最终又沉得下情感,落得到那么沉重,没有一味“闹剧”下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把葬礼活成人生最后一场闹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存态度呢,乐观如师公为父亲送行时口中念诵的“现在你的身躯全都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刹,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12月上
爷爷去世,我在中学要上交的周记本里写道:“临终前的一星期,我看到老人家因久卧病床 满背生的褥疮,心里暗想真的不如让爷爷赶紧走,这样也可以少痛苦一些。
因此爷爷去世那天我像做足了准备,没有眼泪,又担心被误解为不孝,所以在灵位前猛地磕响头,直到额头瘀血才流下眼泪。
我看到其他长辈可以随时切换哭与不哭这两种情绪,不知道该说什么。
”语文老师在周记结尾给我评语:“多保重,人生如戏。
”直到今天看完《父后七日》,我突然体会到,大家原来只是经常忘记,这跟长辈们悲伤与否没有关系,只是我当时年纪小,容易认真,擅长记住。
看着电影里女儿突然半夜醒来,突然回忆,突然沉浸,我就知道她一定经常忘记,但也总会想起。
葬礼上的细节繁琐,我好像也成了葬礼的参与者,因为隐约的我可以从那些琐事里感受到疲惫。
不过除此之外,我一直代入不了主角的其他忧伤情绪中,因为就算是现实中,在自己爷爷的七日里,我也像个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新手一样,只能按部就班的听人安排,该哭泣时哭泣,哭完又和大家继续哄闹。
恰好最近在读老塔的《雕刻时光》,我开始有一个很刻意的意识,就是要去寻找电影里的诗意效果,老塔说:“连贯性的诗意叙述形式带有很多感情色彩,能激发观众的主动性。
让观众不再依赖情节的预设和作者不懈的指示,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
”我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能在《父后七日》里找到痕迹。
记诗本、车站的钟,当那句:“在坏掉的月台时钟,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
”的台词出现。
诗意直接化成最具体的诗,不过情感还是很适当,在之后,是女儿穿梭在街头,镜头的晃动加上调度的烟雾,都不一而足的传达出来了我认为的诗意,我在这种自认为的诗意中,没有逃避,没有流泪,只是很甘心的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静静地享受着这个电影。
诗意也更让《父后七日》显得真实,像老塔说的:“鲜少有人用诗意的叙述方法寻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点,其实这条道路更为有益,它蕴含着一股内在的力量,随时能将创造形象的创素引爆。
”我们经常忘记,可它又不知不觉变的很重,而死亡又是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
如果再回到爷爷的葬礼,我一定能坦白去面对那个流不下眼泪的悲伤的自己,因为我早就已经收拾好了情绪。
2006年6月,外公过世,我失去了第一个至亲。
外公过世那天,在外地工作和求学的表姐和我,不约而同都出于某从心潮起伏,回到了老家,但是那时谁都没有预想到,外公会走掉,尽管此前他已频繁出入抢救室,在我们观念里,并没有想到他的身体会糟到如此地步,仍然认为他还会有更长的时间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清楚地记得,傍晚时分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出奇地在晚饭时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孤零零的暮色,第一次让我领会真正的不祥感。
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回来了,告诉我外公又进抢救室了,从他的表情和态度,我突然猜到这次的情况非常的不好,然后我进厨房做饭,半途听见电话来了,爸爸低声接听,大部分都只是发出“嗯”的声音,但是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最后他放下话筒,把我叫出来,说外公走了。
老实说,那一刻,我没有真实感,甚至哭不出来,只是一直在想,我再也无法与外公说话了,无法让他看到我的脸,无法让他知道自己对于长期缺少陪伴他多么地懊悔。
最后一面是隔天在殡仪馆见的,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接受我们的道别,然后匆忙地被火化。
那天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小表弟在捧遗像时低头认真端详外公好久好久,阿姨伏在棺材边无限温柔地整理外公最后的仪容,妈妈失魂落魄到连回到屋内仍然忘记穿上鞋子,还有我在火化炉旁抱着泣不成声的妈妈,自己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何谓真正的伤心,那就是一种你挚爱的东西不会再回来的痛,痛彻心肺。
葬礼结束后我就回到了学校,当时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外公过世的事情,我自小就有习惯,真正在乎的事,从来都在心里收得过分的严密,几乎从不透露出来。
因为,我是那么的在乎你,如果无法真切的表达或者表达无法被认真地倾听,我都会再次经历同样的痛。
于是,我直到今天,在看完《父后七日》后,才决定将当时的细节公开忆述出来(在私人的日记里,我已经写过好的关于你的文字,每次都会令自己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好好地怀念你,是我送你离开这个世界必须的礼仪。
同时,我想告诉你,自你离开以后,我们生活的改变:你离开以后,妈妈急剧地老,她变得份外的脆弱,后来我才明白,尽管你离开时已经70多岁,对于妈妈来说,依然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至今对你过世所在的医院充满怨恨和惧怕,恨里面的医生抢救你不力,怕走进去会勾你过世当时的痛苦回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由依赖妈妈的女儿,变成代替你被妈妈依赖的人,学习收起自己的任性去迁就她、呵护她,虽然我还是做不好,但是会一直不断努力。
你离开以后,我学会真正重视家庭,以前总是把亲情与亲人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恣意地挥霍,你的离开让我发现,这才是最应该被珍视的。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记不住与在生的你最后一面是怎样的情形,最大的安慰,是在你病情反反覆覆时,一向没心没肺的我从学校拨了一个电话向你问候,尽管通话过程很短暂,内容更是简单的我问候你的身体,你安慰我不要担心并像所有老一辈担心电话费贵早早收了线,但是幸好,给了我最后一次听见你声音的机会。
你离开以后,外婆尽管因为脑瘤意识不清,但是却是非常明白你已经不在身边的,她很安静地接受了你的离开,继续过着无求的生活,很少问起你,但是我觉得她有半个身心都在等待与你重逢。
你离开以后,错过了小表弟,也就是你最疼爱的孙子的成长,他现在长成了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非常懂事和有礼貌,勤奋而聪明,已经开始工作,并且有了感情烦恼,你一定会很欣慰看到他现在的模样。
你离开以后,我觉得家族里的情感羁绊弱了,外婆那辈因为身体原因已不能常常走动;妈妈那辈随着操心老人的时间长了,自己开始逐渐显出老态;我们这辈,要么出外工作,要么留在老家的也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好像我们应该是彼此最原本生活里的人,却又不属于彼此日常的生活圈。
你离开以后,我一直在学习做一个勇敢表达、珍惜最重要的东西、不错过人生沿途风景的人,尽管成果并不好,但是我会更加的努力,因为这是,我怀念你的方式,
无聊 @_@
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 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煙酒走過 下意識提醒自己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直到系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機長室的廣播響起:請收拾好您的情緒 我們即將降落。
烂的掉渣
不懂TW
三星半。台湾民俗风情画,稍微散了点儿。再忙碌的生活,还是会躲在角落里垂头为你哭泣。
平淡之中的温暖!
还蛮无聊的诶
一部典型的细腻慢节奏台湾文艺片,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时常会有某种思念和回忆会敲打着你。
繁复的礼俗让人恍恍惚惚回想过去 结尾挺好的 收拾好情绪 我们即将降落
實在是看不太懂。沒甚麼劇情可言。
荒诞与真实之间,是台湾温暖的人情世故
父与女之间难以言传的情感被视听语言一塌糊涂的《父后七日》拖啊拖的折腾到了终点。这部文学改编的作品显然没有完成从散文到电影的转化,故而也无法解决文本于载体层面所遭遇到的水土不服。使之媚俗而平庸的原因要归咎于写出原著的作者不知如何克制地调度一场电影,这个天马行空的亲情小品或许更适合放进“知音”里。
情感面完全不行⋯原著散文強太多了。
蛮有喜感的,但是又蛮亲切的~~
小众小清新电影。没太看懂。我理解该片是女儿处理后事勾起往昔回忆的故事,中心在片尾十分钟。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只是过于平淡的叙事,大众的剪辑手法。
台湾电影独有的调调,混搭着力求与众不同的配乐、时不时即兴插叙的段落,依稀有《下妻物语》的感觉,而最终对亲情的回归再次证明了台湾电影诉求的纯净、自然。
如我第一次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横山家之味
可见一个好的剧本不一定能成就一部好的电影。
和入殓师没得比
30 July 2011。今日整理快播发现之 完全想起看的时候的印象只有一个葬礼台湾原始葬礼 一群混混终日不知愁什么 导演想制作这部片的强调可能是台湾一贯以来的小清新可是失败了不伦不类的蓝色调非主流画面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