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列宁
Телец,牛犊,金牛座,列宁最后的日子,Taurus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Leonid Mozgovoy,Mariya Kuznetsova,Sergey Razhuk,Natalya Nikulenko,Lev Eliseev,Nikolai Ustinov,Aleksandr Chaban,Sergey Pasikyan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1
简介: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苏联的缔造者列宁(Leonid Mozgovoy 饰),同样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愈来愈疲惫的身心再也无法应付党内党外的政治斗争,眼睁睁看着党内新贵取代自己的位置。而他,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领袖只能偏居一隅,等待死亡的临近,任凭世人将其从记忆中渐渐抹去…… 本片荣获..详细 >
“请赐予我一颗毒药”满眼的绿,诡异
—你生命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朋友 没有亲属 也没有自己的家—我有历史!—你只是有病
3.5
为死亡做好准备
当红色退化为病态的深绿,如果我们将“死亡”定义为主体不再发挥任何象征效力之时 ,那么自影片开始,被索科洛夫“赤裸”(Disarmed)呈现在银幕前的列宁即已然死去,《遗忘列宁》以绵延呈现的,是一种返祖的过程,幻象中的母亲和真正掌握父权,父亲之名的斯大林,他让周围的人给他讲马克思的最后时日,这里可算是淫秽的,是他残存的菲勒斯。门缝中的眼睛,伴随着房门吱嘎的开关声,这是一种监狱叙事,台阶,走廊的封闭空间被这种可怖的目光重构为监狱或棺木,已死的未死者,与其说它是传记或诗电影,不如说它是表现主义的。
索科洛夫导演,金牛座伟人临终的日子,仍然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呓语电影,这种风格化手法甚至延续至今
如何从17到22?波罗迪亚反复询问马克思的死,谈着永恒的坟墓等来了毒药,最终只有历史每个绝望的人都一样,每个老人都一样
粘稠和阴郁,真的很文艺
画面太美。
有意制造的疏离感,使其褪去领袖光环向人的本质还原。暮年列宁的孤独与凄凉尽皆写在最后五分钟的微表情与绿影行云里。
给列宁拆篱笆呢……我们懂得。
列宁最后的长吼令人无奈。
我的死亡纪事。人是可以被遗忘的,角色、历史和生命,它们的根本都在更高维的空间里消逝殆尽着,调色的抽象,不单单从人本出发,接近于对方法赋魅的诠释,摄制逻辑服务符号、语法,表演只需要深入部分形象,少量的面部特写镜头反而是描摹对白的共振方向,并未有意展示人物外部的异化,同理我们看不到身体性的书写,仅接受影像气息带来的传感,就像某种置换,靠近死亡也靠近虚无,索科洛夫仍不忘以电影叙事动机的迷题颠覆我们的想象,对人物的理解,及历史的文字,或人物自身的光晕,都旨向无色的天空,我们只看向了end,没有回放、追忆……
即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也无法在晚年逃脱病魔的追击。本片很细致的描绘了列宁在晚年与病魔抗争的图景,通过心理描写,对病魔的恐惧感,孤独感,生与死之隔只有一条线的距离,那条线的名字叫梅毒。蓝灰色滤镜突出了列宁凄惨的晚景,看的人非常揪心。
即便是列宁,在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在身体与权力皆日薄西山生命的最后时刻,也难脱如案板之鱼脍般毫无尊严令人摆布的无力与悲哀。
回沪重温,炼出了更多味道 (reprise); Sokurov最艰涩的片子了……分四次才看完。但是Molech已经没什么印象了,还要重温比较一下(2008-06-21)
影片告诉我们,晚年的列宁生活在一片沼泽中,无论是引申意义还是字面意思...
阴冷滤镜下刻意营造的单色影像,失色对应失去权力。光圈下的朦胧,显得不那么真实。压抑着的冲动,以及构图恰到好处的长镜头,都神似塔可夫斯基。只是叙事结构上还不那么流畅,与声音的配合也有欠缺。浮士德荣膺今年金狮,无限神往。
中国人跟着俄国搞革命搞专制,现在俄罗斯搞反思了,我们不晓得猴年马月。其实,这种颠覆看似轰轰烈烈,说白了也只是复归“常识”。剥去“革命导师”的包装,剩下的,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片子的色彩很奇怪,让我一直不太适应
伟人的殒落同样能够丧失尊严。创作的初始设定其实是可以的,能感觉到成片过程中出现了无法突破的天花板,以至于影片本身和片中列宁一样,陷入无助。